1 ) 惊蛰
敬酒那一段感觉真他妈的太生活了。
余男所有片子里的床戏都是推来推去的,搞的自己很倔强,就像丫根本没有性需求一样。
2 ) 王全安
再次对王全安关注是因为芦苇的访谈,这个曾经拍出过《惊蛰》、《月蚀》和《图雅的婚事》的导演,今天回顾恐怕为时不晚。看惊蛰,只是认定这个导演一定有着西北大土地生活的经历,否则有血有肉的农村不会被这般记忆。
不停穿插的戏台子、家里摆设的老照片还有随时用作武器的床扫把,都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今天看来,似乎过时了,也有人说一个九零后怎么会喜欢这样的片子呢?很简单,因为你知道那就是经历,那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那么亲切又那么厌恶。当父亲拿着扫把打创伤的二妹时,我可以想见那个家里的热炕还有那把高粱做成的扫把;当二妹走进城里去时,我甚至可以想象自己第一次做火车情景,片子里二妹和男友说好要一起坐火车,那就是梦,那就是希望,我曾经也是;当二妹抱着孩子在小车上玩时,你可以想象自己不停的和怀里抱着的孩子说些有用没用的话,那就是生活;男人喝酒时,二妹在旁边满是气愤,但也就只能是说说,划拳声依旧;饭桌上,二妹抱着孩子不停有大人喂菜,那就是对你家小孩的礼貌;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真实,因为你全都经历。
毛妹是村子里的新新人类,她在城里有份工作,给家里买了无数新鲜的玩意,对二妹来说,那就是她向往的生活,面对逼婚,只有逃避。毛妹是二妹的好朋友,她有一般村子女孩子没有的漂亮衣服,可这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尽管在毛妹看来如此轻松。二妹在饭馆打工,连做饭的厨子都有意骚扰,好容易找了个男朋友却执意和自己一起看黄片。毛妹说,要想捆住自己的男人,就和他那个,吃点止痛片就会很舒服,二妹信了,却也最终没有机会在这个大城市施展。当一切都灰飞烟灭后,二妹回到了村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还记得和男人第一次的时候要提前吃止痛片……
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家庭和一个不争气的男人过死寂的生活……
最后,因为孩子生病,二妹摇动拖拉机去了城里,城里依旧是城里,在这里似乎二妹看到了一点点希望。带着儿子坐小车时,她将自己未能完成的希望交给了这个新生命,可这一切会发生吗?院上依旧……
3 ) 幸福就是成全自己
如果你看过《惊蛰》,相信你会记住王全安这个名字。这部从头就透着“土”气的电影可以让其看到出乎意料的精彩。从头到尾,影片都是用方言拍摄,最洋气的场景不过就是小县城里的一个洗头房。
可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可以让观影现场的观众发出由衷的欢笑,制造笑声的桥断并非有着刻意的安排或夸张的肢体动作及语言,而是源于一种绝对的质朴,一种在你我生活中或许已不常见的真实。
如果你看过《惊蛰》,相信你会记住余男这个名字。一个从出场到最后都灰头土脸的女孩,却凭借这部戏让人看到了她出色的演技。从不甘心被安排婚姻到不成功的恋爱经历到回到原点结婚生子到生活中种种如意不如意,她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亮点,但却是很多女孩生活的写照。
二妹的生活没有明确的转折点,没有“从此以后,就……”那种一劳永逸的童话境界,如意和不如意始终如影随形,如同每个人一样。
看着二妹半夜开着拖拉机驮着烂醉的丈夫和生病的孩子去医院,心中总会有些无奈和辛酸;但看到曾经被众人称作“有本事”而如今却被判死刑的三娃,二妹那种平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也许,幸福就是自己成全自己吧。
4 ) 更好的女版《小武》
虽影像粗糙,镜头不节制,但配合陕北乡镇背景却有粗砺的美感。网上说它是女版的《小武》,我却觉得它比《小武》更生猛。它的精神气质是蓬勃的,“梦巴黎”的意象用得好,理发店前后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梦想如泡沫般丰盈又破碎的悲剧美。这如《孔雀》一般的气质只能出现在小镇青年身上,她们本身就代表着力量。
第二是剧本的实在,我猜王全安的这个剧本是完全大量的田野调查之后写就的,农村和县城的一草一木都被他用上。丧葬、拖拉机、喂猪、夫妻吵架、枪决犯人游街这些场面是整饰的《小武》所不具备的,因为细节的血肉而充满魅力。再是剧本的骨架,主要是二妹“出农村记”和“回农村记”前后的变化,王全安的故事脉络从不刻意的转折,刻意的抒情或者刻意的隐喻升华,他故事的基调是游走的,你看到杀鱼的情节是一种审美预期,你看到止疼片的情节又是一种审美预期,随着审美期待的变化,电影将你引入一种不预设的观影体验,关注女性命运之悲苦也好,关注乡镇生活对个体的询唤也好。它最终的呈现效果是丰厚的惊人的。这归功于王全安和余男的共同缔造。
第三是影片之于中国电影的价值。它于2003年创作,将千禧年初的偏远乡镇描写刻画,虽然偏远,但这是一部从内部的人的文化因子到外部的环境映照,都太中国的电影了。它承接了《小武》式“幻灭”故事模式,也为以后的小镇题材《一个勺子》《二冬》《光棍儿》在媒介呈现上做了丰碑式的示范,我们后来看到了小镇影像都有《惊蛰》的影子。因此我要说,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小镇,不是小镇故事多么有悲剧的崇高感,而是现今的中国呈现出一种小镇的安稳和小镇青年的慌乱并行,它藏着绝对美好的希冀,又覆盖着摧枯拉朽般的幻灭。当镜头对准小镇,每一个对中国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的观影人都会产生共情,不仅在于故事,而在于从一帧帧画面中联想到中国这片土地的苦与乐,哀与愁。
5 ) 心死---心动的 关二妹
《惊蛰》
[《The Story of Ermei》]
导演: 王全安
编剧: 王全安
118分钟
这是一部颇质朴的乡村电影;而电影内与(陕西定边县)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Yu [Ma Zhen 饰演 ])有关的
段落,似乎接近记录片 : Ma Zhen 就是真实生活内的小饭店 老板。
从电影内 关二妹 [余男 饰演]有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
她大部份时间是‘行尸走肉’(心死);
除了她玩弄音乐贺卡、注视‘水箱’中的鱼、乘长途汽车去县城、照顾她的男孩等。
很悲哀的是,一个‘夜巴黎’(从她的密(女)友处听到;但是不知道如何前往),这样的‘名字’会是电影内关二妹的最大‘寄托’所在?
中国西北偏远农村内年轻女性的‘苦闷’/‘无知’--- 嚮往大城市?--- 可想而知。
到了县城打工的关二妹,最大的休闲娱乐就是在‘假日’与毛女及两位男性青年骑士---伴着
摩托车---在颠簸不定的泥土路上,穿过阵阵的风沙,到荒野外的
小土丘上看‘云’、‘远方大地/沙地’...享受宁静...
因为与‘想像’上的‘城市’生活有很大的落差(主要是
在小饭店内打工:得常常看到‘美丽’的鱼被‘打昏’与一些有钱/有权客人的‘丑陋’嘴脸(特
别是‘拼酒’后的胡言乱语等)及对县城内工作时---
寂寞中不得不依托的男性朋友乔连升[刘彦兵 饰演]
的玩弄女性(身体)
颇失望...
原本为逃婚而离家的关二妹...
最后还是,不得已,选择回到老家,投入传统西北农村‘婚姻’生活的
束缚内...
老公[闫粟 饰演]的常常闹酒疯让
关二妹只能凭藉着照顾小男孩、惯例式的家务(含喂猪食)等
来忘却‘厌恶’的男人所带来的一切...
电影末尾...
关二妹因为得带着生病无助的孩子去县城看医生...
偶然间看到被公安安排‘游街示众’的杀人犯---毛女身边的男性朋友...
关二妹带着小男孩
又再次来到夜巴黎...
只不过...
毛女早已离去...
若有所失的关二妹与小男孩(编导先安排丈夫被拉去喝酒...)
最后迷失在
电动玩具车的一圈又一圈的
迴旋下...
不过...很明显的...
关二妹的心再次飘荡起来...
从本片可以间接认识到
中国西北农村生活的‘文化虚无’状态:
传统民俗戏曲仍是大众的‘精神食粮’;
中国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主要是质而不是量)在广大农村内
的困境...
2013年2月21日观影
2013年2月23日整理
余男 饰演 关二妹
闫粟 饰演 章锁 [丈夫]
刘彦兵 饰演 乔连升 [县城内]
史小霞 饰演 毛女 [县城内]
Ma Zhen 饰演 Yu [县城内 小饭店 老板]
--------------------
http://en.wikipedia.org/wiki/Jingzhe_(film)
6 ) 现实很骨感
惊蛰-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片名的英文译为二妹的故事,直白而准确,全片围绕着二妹身边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展开,环环相连,真实演绎了正在觉醒的农村女性的生活状态。从爷爷的去世开始,家里为制备好棺木被罚款,为了罚款强迫二妹嫁给家境殷实的章锁,逃婚的二妹在城里初识姐妹生活的无奈,以留在城里为目的寻到的感情寄托最终停止在其他女人的内衣上,失望的二妹最终回家成了章锁的老婆,两年后已为人母的二妹在听闻姐妹南下打工的消息后,一直埋藏在心底那个关于‘远方’的梦想再次复苏,而此时麻木地顺从于生活的二妹只能将梦想寄托到儿子身上了。。。。
查了下报道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由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工作者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偏僻贫穷的北部农村,克服了很多困难拍摄完成的。一个外国摄影师通过高度即兴的拍摄手法,捕捉人真实而又细微的生命状态。在其对深刻着中国农村烙印的场景的这些冷静镜头组成之中,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们所存在的世界之中,亲历其景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主角余南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从眼神、动作、语言到口音,鲜活地演绎出了北方农村女性的淳朴和倔强。沉浸在这样一个貌似平实没有跌宕的故事中,如果可以进入角色的视角,相信观众会经历一段有点特别的心灵历程。
7 ) 酷酷的王导~
一直不肯脱下帽子,酷酷的王全安导演始终没被人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脸上只留下一片鸭嘴壮的阴影。(神秘就是这样炼成的。)
他一直在就着什么侃侃而谈,而我在观众席上一直琢磨着他脸上那片阴影到底掩盖着什么,或者说,那片阴影是否在四周刺眼的灯光下给他留下了那么一股小小的安全感??
我就像一个偏执狂那样地专注于那片鸭嘴壮阴影,几乎就想借提问题之名举手请王导脱下帽子。(致礼?)
仿佛感应到我的想法,这时前排的一位女影迷竟然真的帮我提出了这个要求。虽然最后还是被王导婉言拒绝了,但这至少让我安下了心: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偏执狂。yeah...
转回正题(天,还有正题?),之前完全没看过王全安导演的任何电影。其实不单是王全安的,中国内地导演(除了人尽皆知的几位)的电影,我也没看过多少部。可以说是完全没做功课,毫无背景地去看了这次“先锋光芒”的影展。因此昨天看的这部《惊蛰》有点令我喜出望外。。。尤其是对女主角性格的刻画十分成功,总觉得演员与所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某种相似、共鸣之处才可能把这个角色演活,因此我也相信从余男她本人身上也必定能看到剧中女主角的那种倔强,为了不泯灭自己本色的倔强,这总是我最欣赏的。
记得上次路学长导演说过编剧在中国总是被人忽视,因此很多编剧都选择做了导演。这次《惊蛰》的编剧便是王全安本人。演员、导具、场景等是电影的躯体的话,导演便是把这混杂的所有弄成一起的那位手巧的上帝,而编剧,可以说,就是这个躯体的灵魂了。可能有点夸张,不过编剧在一不电影制作中的地位实在重要。。。抛开拍摄手法来说,《惊蛰》就已经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了,谨凭它的剧本。剧中台词深刻的同时却又不失幽默,让人在轻松至极的时候忽然又来个反省。不得不狠赞编剧的功力。
别的也不想多说,只是觉得很庆幸能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电影,这是我在这影展看过的三部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希望好片陆续有来。。。
他们说陕西话听不懂但还是看到最后,因为从余男包着头巾一脸土相出现后就知道有戏。她最后抱着儿子玩火车说去美国听懂了,二妹只是个缩影,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带着自己的梦想嫁人生孩子后就再也没提过梦想。微笑着说出一辈子都做不成的事多心酸,余男是个极好的演员,没了她王全安的戏算个杰宝
7/10。真实的笔触,混杂的方言,通篇的跳切,摇来摇去的一场景一镜头,自然光照射下颗粒感勃发的影像,乐于对城乡文化差异面向的调侃,作为独立片算相当优秀。但我总觉得第六代缺少一种元气淋漓、助长叙事的摄影符号来表达纯粹的情绪。农村、民间艺演、中国女性生活的关注伴随了王全安一生的创作质料。
又是余男一个人撑起的片子,剁鱼、喂猪、开四轮,余男饰演的二妹,男子一般的存在,却又偏偏是个无助的女人。土的真实,土的掉渣,土的泼辣,土土的固原方言,我听懂一分,九分靠猜。大量放空的镜头,是真实的记录,又是迷茫的无助。
二妹是个坚强的人,农村里处处是不尊重和压迫,到了县城,却发现自己的行动虽然自由了,但不尊重和压迫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最后,只好回乡,和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娃,偶尔回次县城,却还有些藕断丝连
大段对白都听不懂 但有些感受相同 学院派的演员 原来也可以这样干净朴素 不沾染铅华
一直很喜欢生活化的电影 真实应该是强大的力量 生活有时比任何的小说 电影 或是其他什么艺术形式更加的离奇和不可思议 所以觉得本片很好看 这个身材臃肿 干活熟练的二妹竟然真的是余男饰演的 一点看不出有演员的影子 活脱脱的一个农妇 实在叫人惊异 影片里的朴实纯粹的陕西方言也非常地道 颇具黄土风情
金鸡影后,卢茨与王全安首次合作。用第六代方法拍的第五代题材,早期第六代中唯一(?)的农村题材。长镜头+手持+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部的确还是现实主义(《月蚀》是表现主义,《图雅》等三部全是情节剧)。婚礼之后的半小时似有脱节。另外余男在这部片子里时而像巩俐,时而像夏笳老师……
小成本地下电影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像风一样自由。
余男太棒了
余男不但会骑骆驼放羊,还会喂猪摇拖拉机。太真实,尤其是乡镇酒桌文化。杀猪宰鱼,心惊肉跳。最可惜没字幕。
王全安一直想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女性命运主题做一个“本土化”改造,“月蚀”是城市版本,该片是农村版本。5场床戏把女人命运写照出来,拍得算舒服,叙事节奏可以被大众接受,可惜在于DV时代拍这个有些晚了。
7。昨晚被哭泣女惊醒,遂拉片转移注意力。果然.... 5分钟的陕西方言墓穴场景后,困意又重重卷来。(2012,warning:无字幕)7年后重看:嚷着结婚不如把我杀了吧的二梅、举鱼剁向酒桌的二梅、咬牙说我吃药的二梅、抱着孩子寻找梦巴黎的二梅、拖拉机滚滚浓烟里的二梅。王全安真懂余男,把这个角色写得如此出俗。但深情凝视里那一点“惊蛰”之意,却仍嫌弱化。对质量生活的须臾憧憬,总被底层的俗世婚恋所禁锢。醒醒吧,乡下的女孩子。(?)
王全安的镜头里的余男就像张艺谋镜头里的巩俐,放羊喂猪宰鱼,女性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表达。把鱼端到霹雳啪啦一顿乱砍的刚烈劲儿还真是少有了。
春雷响,万物长,心存的对远方的期冀也随着手持摄影机复苏了。余男真是美啊,余味久久不能了
道具穿越40年。录音设备都是未来黑科技。所以只要政治宣传形象,历史造假无所谓。天天骂这个不尊重历史,骂那个篡改历史,自己同样是骗子。很多人问刘晓庆当年逃税几万就进监狱了。为啥范冰冰罚了8亿不需要坐牢。你还是年轻啊。她替上面的人背锅了呗。而且说是8亿,你看见了?党告诉你个数字,你除了相信,你还敢怎地?
从《立春》到《惊蛰》间隔着一场《巫山云雨》式的节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青年男女们于荒芜干涸缺少“雨水” 的乡土上愉快或不满足的玩耍,然而蛰居的女性意识却在此时萌生了嫩芽。鱼,在章明的镜头中是情欲的化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全安这部借以女性题材的作品频繁展示着杀鱼(性压抑)的场景,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观众只知道这些被乱棒打死的鱼最终成了男权酒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并猜测它们死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可惜蓄意捣毁(反抗)以及行刑看戏的段落也毫无掩饰地暴露了本片真正的拍摄动机。
【MOMA】王全安影展,之前几乎对他一无所知,他镜头里的是我们一直在小说里在荧幕上看过但几乎与自己没有交集的世界。坚强自爱的村妇二妹逃离农村又回归的故事。余男迷惘追寻的眼神太到位了。
我看该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奖——尼玛连个字幕也没有,陕西方言你们都听懂了?反正我是一句没听懂!
真特么糙啊!糙的美好,糙的曼妙,糙的还真特么有内涵啊……尽显刻意,没有余男这片也就一渣糙。PS:神马方言啊,比特么火星文还难懂!
王全安很有第四代导演的遗风,他对人物内心与世界的冲突刻画极其细腻。此片描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渴望突破自身环境的限制,只可惜无论是外在环境的制约还是内在条件的拘束,都注定了她只能是一个农村妇女。我觉着王全安导演一直在歌颂一种东西,就是人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主角往往是义无反顾的,可由于自身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只能让这些内心纯粹的人最终走入世俗,变成一个麻木的人。《月蚀》如此,《惊蛰》同样如此。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无论你对这个世界如何充满着热情,想要拥抱它,可一个人的力量是真的微小,根本无法撼动这个浑浊的世界。于是乎,我们只能割舍曾经的浪漫与单纯,走入流俗。我们终究会走入流俗的,不过,曾经的单纯会成为往日俗人一个的我们一辈子中最好的记忆,这段记忆也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