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对伊朗一直有恶感,什叶派之弧跟核计划,没事还在波斯湾绑架一两艘油轮。加上制裁和伊朗官方的一些幼稚言论,一直觉得德黑兰可能破破烂烂的如上个世纪。 但 太阳之子 开篇就是伊朗的一个mall,无论是什么原因,却让人看到了伊朗并不是想象中那样保守和落后,德黑兰谈不上繁华,却是个现代都市。大概是电影的力量。 太阳之子 不能说特别好,学校和盗墓两条线其实都有没讲透的遗憾,虽然都给了结局。但 小鞋子 的导演一直在拍他最擅长的东西。包括视听语言也一直在跟随潮流,没有固步自封。和他年纪相仿的张艺谋也在进步,可惜 一秒钟 的美被 李焕英 打的落花流水。 太阳之子 不仅在伊朗国内走的商业院线,还拿到金狮奖的提名,中国也来过,大概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看到德黑兰现代化的一面和伊朗电影独特的商业化美学。 借助资本的力量,我们新晋的票房探花也能打入全球市场。这样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到我们的春晚小品了。
太阳之子是什么鬼片啊?起个这么积极有未来的名字?我还是看伊朗片太少了。我这种庸俗大众的人总是喜欢幻想圆满的正能量大结局。
我想按中欧美电影来说,就算他们一个个都离开了,阿里最后也总会挖到能让太阳学校起死回生的宝藏吧,最后大家也都会一个个回来吧,即便我一开始就觉得笑面虎老头只是有阴谋地要利用阿里,并没什么真钱财类的宝藏。 但是,这片叫“太阳之子”啊!主角终会像温暖的阳光洒遍(拯救)太阳学校吧!!!不然你怎么敢叫太阳之子!结果呢?我在看结尾的时候看了一眼进度条,一度以为阿里要死在地洞里了….总之,最后,被发掘了的足球天赋的也想改变命运的人离开了;会被同为街头儿童歧视的阿富汗小男孩也被迫跟着妈妈、跟着其他阿富汗人回了阿富汗;不想被有毒瘾的爸爸卖给其他人到码头的人,最后也心疼爸爸地妥协了(本人在他跟随爸爸走出学校门口的背影中6泪了);阿里对之很好的小女孩在地铁卖东西被抓到,然后进了警局,被剃光了头发,夹不住阿里送的好看小发卡;心疼小女孩于是替小女孩出了小小一口气的没放弃过大家的老师也被法院带走;学校的桌桌椅椅被搬到卡车上,发出嘈杂的声音,但是阿里也再没有人跟他一起有冲劲地寻找宝藏。
伊朗的片是不是很喜欢内容与标题这样映衬啊。打破大家对某样事物美好美化的刻板印象?我们的目标是:重新定义XXX!创1怎么不请你当创意总监!
结论:我决定多看伊朗片。不能再让内娱电影荼毒我了。
太阳是最大的光源
阳光洒下来
驱散黑暗
带来光明
————《太阳之子》
在《太阳之子》的开头,有一段献词“仅以此片献给全球1.52亿被迫做童工的儿童,和那些为他们的权利而奋斗的人”,而在影片当中,也讲述了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这个故事朴实平淡,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在此间挣扎着、奋斗着的人,他们为了改变命运做出了百般努力。尽管社会残酷且现实,但依然还会有阳光,不吝于温暖和希望。
12岁的阿里和大部分流浪儿童一样,为了生存,早早的进入社会。相比于成年人,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体型小、灵活度高、不引人注目,所以他们最常做的活无外乎就是体力劳动或者偷盗之类。
尽管生活让阿里过早的成熟起来,可他的内心依然有着孩童纯真、善良的地方。他会使个小伎俩,为女孩别上漂亮的发卡,他会和同伴一起在水池里肆意玩耍,他更会在危急关头舍身救同伴……
为了拉希姆口中的宝藏,阿里带着三个同伴,打算一起入学。这所太阳学校,是一所为流浪儿童建立的社会福利机构,它一直在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儿童,教育他们,避免冲动、犯罪。
阿里他们来的太迟,早已错过了时间,校长将他们拒之门外。阿里和驱赶他的人争论起来,他挥臂高呼“我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不是生而平等吗?”。只是这句话,不是为了获得同等对待,不是为了争取宝贵机会,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一个老头口中所谓的宝藏。
学校里的拉菲老师将一切看在眼里,阿里他们才得以留下.阿里很轻松地借着去洗手间的由头,找到了地下室,在拉希姆的指引下,开了锁,装了灯,干起了挖地道的脏活。
他很开心,因为学校里真的有地下室,里面还有黑暗的地道,这意味着宝藏也是真实的。于是他的信任变成了十二分,拿到宝藏后和同伴平分的喜悦,更让他精力十足。为了挖通地道,早日得到宝藏,阿里几乎每次上课不是迟到就是在走神想着宝藏的美好。
与他相比,另外三个同伴就认真多了,因为学校是他们从未踏入过的地方,更不用提那些可贵的知识,他们会听课、学习、做作业。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有了分歧,阿里的宝藏是地底下那黑乎乎的、看不见的金钱,同伴们的宝藏,却是学校。
他们其实早已得到了自己的宝藏,因为他们知道去了学校、受了教育,才能懂得更多,才会有为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只是阿里不明白,为什么要坐在课堂里,听着听不懂的话,写着没意义的作业。他只看得到真金白银,那都是金钱,他也只懂得金钱可以改变命运,而有钱就可以买来任何东西。他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也不相信虚无缥缈的知识,他需要金钱,让自己、母亲生活得更好。阿里成熟地太快,以至于思想观念尚未健全,没有人教他如何成长、生活,他能学到的也只有他如今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思维僵化。
终于,冲突爆发了。礼萨将阿里关在地下室里,他们争吵起来。当礼萨说自己要走了的时候,阿里很慌张也很疑惑,宝藏近在眼前,为什么还要离开?于是他像以前一样,威胁说“你敢走我就揍你”,只是这一次这句话没起作用,礼萨反而哭了起来,“你总是威胁要揍我”。
阿里沉默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错了。他以为的宝藏,在同伴眼中并不重要,他们想要的是离开这里、真正的改变命运。
天上下起了大雨,阿里溜进了学校,努力地挖着那面墙,雨越下越大,地道的一处坍塌了,将内部堵了起来,雨水越灌越多终于他打通了,从那里面拿出来一包东西,是包裹严实的毒品。
宝藏的美梦终于破碎,阿里只能摸着深水出去,险些被淹死在地道里。灰头土脸的阿里终于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他看着空荡荡的学校,上前把下课铃的电线接到一起,学校里又响起了铃声。
学校里确实藏着宝藏,那就是知识,接受教育才能理解并成长,才能有为自己的命运奋斗的机会和能力,但阿里只看到了地下室里的宝藏。
他高喊的“生而平等”,又或者是无数次的“对不起”,都是为了所谓的宝藏。明明已经站到了宝藏的面前,却将它拒之门外,这一切显得可悲又可怜。
说到底,阿里不过12岁,一个孩子无法像大人那样深刻理解“生而平等”这句话,也不明白只有教育才能给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学校搬走的时候,校长的桌子上摆满了武器和工具,阿里被拉菲老师收走的刀也在其中。学校一直在教育这群孩子,让他们不要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更不要在还没长大之前就走上歧途。阿里和这些孩子一样,用武器和暴力来伪装和保护自己,老师收走了他的武器,教导他知识和控制,可阿里放弃了这个机会。
这三年里,学校陆续推荐了57名尖子生,他们或聪明或有天赋,这份光芒被学校发掘出来,得以发挥。更多的,则是来这里上课学习,但不明白这一切意义的孩子,他们大多最后迫于生计、压力回归原来的日子,学校的日子在他们漫长的生命力甚至激不起一点涟漪。
片名为《太阳之子》,尽管太阳学校没了,宝藏也没了,但至少阿里幡然醒悟,幻影破碎后他至少还能走到阳光底下,再次听到下课铃声。
文/yx
公众号:抛开书本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新作《太阳之子》聚焦流浪儿童,极具人文关怀。凭此片导演2020年首度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本片以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象征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伊朗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
童工在老板威逼利诱之下进入太阳学校寻找宝藏,却始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漩涡。这个故事里既有凝视,亦有隐喻。
关于凝视
《太阳之子》展现了一系列凝视。这凝视首先是电影中人物的凝视。影片伊始,快速切换的一系列特写直接展现了流浪孩子寻找目标车辆、盗窃轮胎的过程,这切换的特写镜头不仅烘托了紧张焦灼的气氛,更展现了现实:各式汽车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从名车的标志里寻找下一个盗窃的目标罢了。
当男主角阿里趴在车底看着阿布法奇遭受保安的追打,汽车刹车般刺耳的噪音在内心不断回响,阿里也不再凝视,而是起身帮助朋友逃脱。
随后,镜头从阴暗昏暗的地下停车场一转,他们逃到商场内部,仰拍镜头展现了商场楼层之高,但一切繁华却与他们无关,他们只能选择逃跑。
他们在喷泉里嬉戏打闹,尽显欢乐,尽管这欢乐很快就被保安的一句“从那里滚出来”所击碎,但是这仍然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追寻欢乐的天性。
结尾处阿里在空荡荡的地铁上凝视着空气,思念着曾多次在地铁上交流的女孩扎赫拉,但扎赫拉和弟弟却早已因自己阿富汗人的身份而被驱逐出境。这些真挚的欢乐与忧伤一起让儿童片里的儿童仅仅是儿童,而不只是成人视角下的儿童形象,这或许与马基德•马基迪导演长期以来采用非职业儿童演员、淡化表演有关。
同时,凝视不仅仅是电影中角色之间的相互凝视,也有社会的凝视。如太阳学校的校长凝视着打架的孩子,劝阻他们不要打架,并且说:“阿富汗人和伊朗人都是一样的。”又如校长透过窗子凝视着来到校园里的寥寥无几的社会公益捐助人士;当太阳学校的门被锁,校长、老师和学生透过铁丝网凝视着催交房租的人,这凝视更多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凝视,因太阳学校尚未拿到政府补贴,仅有的私人捐款无法支付高额房租,而矛盾的是,学校只有开着才能申请政府补贴。
从理论出发,凝视一直是精神分析学者用于分析电影的一个重要概念,齐泽克批判性地发展了凝视的概念,齐泽克说:“观看客体的眼睛在主体一边,而凝视则在客体一边,当我们观察客体时,客体也总是在凝视着我,并且是从一个我看不见的点凝视着我。”孩子们在喷泉中玩耍,孩子们一个个爬过铁门,摆脱催租者的束缚,不断向远方奔跑,这些动人的场景皆以俯拍展示,而上帝也正从我们看不见的点凝视着这个世界。正如片头写道:“谨以此片献给全球1.52亿童工,以及那些为他们的权利而奋斗的人,以上帝之名。”
孩子们向远方奔跑时,画外音响起,老校长对着镜头介绍太阳学校,开始寻求社会援助。此刻校长是在被社会成员凝视,但从他以更好地为太阳学校募捐为由、竞选市长开始,他已被拉菲老师透视得一清二楚。说到底,校长在公利与私欲之间的徘徊,始终在被作为观众和社会成员的我们久久凝视着。
而那些经常在学校楼道里发生的争执和斗殴,仿佛也是在上帝凝视下发生的,无论是阿里与侮辱自己妈妈的三个孩子打架,还是马马德发现自己父亲被打伤之后心存愧疚,不得不离开伙伴,放弃寻宝,与自己不齿的吸毒者共事,无不展现了悲悯的凝视,这一凝视是上帝的,也是我们的。
从剧作结构上分析,这种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并置处理的方式,一方面展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孩子对于现实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妥协与抗争。
影片之外,马马德是否会沉溺于毒品我们无从得知,虽然伊朗流浪儿童滥用毒品的现象已然屡见不鲜,也已有人关注和研究这种现象,但解决之道却始终难觅。
关于隐喻
凝视之外,影片也有诸多隐喻,片名《太阳之子》也和马基德马基迪导演的“天堂四部曲”(《天堂捎来的喜讯》《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天堂挚爱》)有所对照,太阳和天堂本是美好的意象,但电影内容本身却常常通过孩子的目光来观察残酷的现实。
另外,电影音乐中常常使用的竖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也带有些许隐喻意味,当《云端之上》里一位身负无期徒刑的母亲大病初愈,终于能在狱中将儿子乔杜横抱、亲吻,当《太阳之子》中四个孩子在喷泉池水里尽情嬉戏,竖琴和小提琴声悠扬洒落,某种意义上,或许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本身也隐喻着神性的悲悯。
关于互文
最后,本片与前作《云端之上》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从内容出发,男主角埃米尔与《太阳之子》的阿里同样在为老板卖命,但埃米尔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阿里的反抗意识却相对匮乏,他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老板的指令,在老板被捕后甚至有无所适从之感。
从电影符号学理论出发,黑绿色光芒弥漫的地下,那份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宝藏或许是希望与绝望的换喻。
《云端之上》中,哪怕在监狱的束缚之下,大手和小手仍能交叠,从铁门中伸出,迎接甘霖,双手与铁门或许也是希望与绝望的换喻。
另外,鸽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符号,阿里从怀里捧出被剪掉翅膀尖的鸽子,隐喻渐显,毕竟身为童工的阿里也如鸽子一般始终受到老板的压迫和束缚,而老板也在对阿里撬锁寻宝大加赞赏之后,让阿里打开笼子,放飞群鸽,却不忘提醒:“记得喂饱了,这样它们才回得来。”这些也更加充分的证明了,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隐喻越会浮现。
看看《云端之上》的鸽子,当埃米尔打开门的那一刻,一大群鸽子飞扑在他身上,继而飞走,埃米尔于是指责寄居在自己家中的“仇人”的家人未将鸽子看管好,以致鸽子飞走。根据“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能指特点向所指的映射过程”这一观点,如果鸽子也是埃米尔的隐喻,群鸽的逃离就象征着埃米尔内心秩序的不断崩溃。
埃米尔与阿里不同,阿里热爱群鸽振翅的自由,但埃米尔更愿意将鸽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他竭力维持原有的秩序,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在逃避,他始终不知道该继续选择仇恨,还是选择宽恕那被自己宣判连坐之罪的一家人。而这些不只是孩子的内心抉择,也是成人难以解决的道德困境。
或许马基德•马基迪导演从未将儿童作为自己展示的对象,而只是在运用凝视和隐喻等各种手法来搭建成人与儿童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正如他所说:“儿童的语言往往是通向成人世界的一座桥梁,成人世界最复杂和晦涩的问题,儿童都能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来。”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大师之作,真好看。虽然没有经历过他们(流浪儿童)的生活,但是我有过阿里身上那种正义感、较真、善良。他们的爱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愿所有善意和爱都如此。
伊朗电影,不管是马吉德导演之前的《小鞋子》,还是阿巴斯导演的片子,细腻又舒畅,很喜欢伊朗电影。
dhdhdhdhdhdhshdhdhdbbbdbdbdbdbdbdbbdbdb
導演馬吉德馬吉葸(Majid Majidi) 是我九零年代伊朗電影記憶中的一員,和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或是 賈法潘納希 相較,他們各自都以兒童電影揚名,基亞羅斯塔米走向藝術,潘納希走向社會與政治,馬吉迪在當時似乎更專注在兒童與青少年的題材,從《天堂的孩子》(1997)到《天堂摯愛》(2001),都是關於貧苦、勞動、鄉村的兒童或青年,以簡樸影像調度在伊朗電影式的電影迷宮場景,上演著純真的追求愛或幸福的故事。
相隔20年才看到導演的新片,感覺有所變有所不變。《淘寶少年》仍然是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處境,但場景從鄉村搬到都市,童話般的寓言改成盜劫類型的操演,社會寫實的力道似乎更為直接。快速躍動的鏡頭與剪接,多角色刻劃,與挖地道的場面調度與懸念營造,都展現導演技術的成熟與伊朗電影產業的變化。
故事中的遊童學校和真實的社會學校之間的對比並沒有很好的發展,情節刻意包含各式各樣街頭兒童的問題也顯得有些生硬,社會批判停留在相對簡單的層次(貧窮、犯罪、無良的商人、冷漠的社會),也少了點導演舊作寓言般的情感與詩意。
但相隔20年後,再以九零年代伊朗藝術電影的模版來要求或期待馬吉迪的新作,有點不切實際,社會寫實加類型電影也許是一條新的出路,雖然感覺這路線很難在國際市場成為新的特色,但反過來說也許電影停止販賣特定的文化特色也不見得是壞事。
6/10。《小鞋子》的另一面,比《何以为家》更锋利也更模板。男主几乎是我们想象中流浪儿童的样子,不坏、爱打架、重情义。一次次挖掘是一次次自我救赎,国家社会家庭都是缺席的。按戏剧逻辑,结果一定是失败的,一米阳光还是上天赏赐的。剪辑很平庸,像流水账作文。
教室的窗外上演的是人世悲欢,窨井的通道打通的是人间丑恶。想要读书得翻墙冲进校园,想要暴富得缩身钻入地洞,想找到墓地下的宝物,却收获了另一种人生。他教老师如何用额头撞烂别人鼻头,老师教他如何在地洞里寻到太阳。有孩子加入国家队俱乐部,有孩子被遣返回阿富汗,当校铃响起,奶昔却无人兑付。
#HIIFF2020,比較經典的母題,如果換成成人會是完全不同的觀感,所幸是在伊朗,且是兒童,讓這個故事可以思考的點和問題變有意思起來了。技法上依然是導演擅長的表現手法和形式,水準高到可以入圍年度十佳。#2020年度劇情片十佳。
#77Venise 主竞赛第七场# 善于拍儿童题材的伊朗国宝导演从不会让人失望,情绪调动非常到位,不会刻意放大,一切都刚刚好,不得不赞叹大师就是大师
7/10 延续儿童关注题材 希望的尽头仍然是绝望
7分。仍然延续了导演几个常用元素,对底层的关注,孩子为主角……整部影片编排的可看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挖洞场景的摄制,感觉也是非常艰苦了。
【伊朗】’In my mind, I see a line. And over that line, I see green fields and lovely flowers and beautiful white women with their arms stretched out to me over that line. But I can't seem to get there no how. I can't seem to get over that line.' Viola第一次提到的这条关于线的引用,和片中小男主不停向前凿的洞;在观影时,直至心底深处,并催促着用身心来做出振聋发聩的回应。对困境的展示与情绪的描绘,真切、心碎;这或许是个会被挑剔太重复与相同的命题,但丝毫不削弱它应有的力量。
流畅、完整,保持水准的大师新作。马吉德导演从1993年的《小鞋子》起,一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关注贫困压迫下的孩子们,充满爱心和锋芒。本次电影节被邀请为评委,并早早来到广州隔离了14天。但是评奖突然被取消了,他只好天天在这里看片,好在还有他的这部新片放映及与青年影人交流的大师班。感谢这位艺术家对海南节的支持!
马基迪再一次将镜头对准那些“失魂落魄”的孩子们,残酷无情的社会生存法则将他们欺骗吞噬,但总有不时闪过的人文关怀将我们抚慰。结局虽然讽刺让人心酸,但不是还有一米阳光和下课的铃声吗?
#3rd HIIFF# 展映-采珠拾贝。威尼斯最佳新演员奖。确实很流畅,流畅程度甚至超过[小鞋子],万万没想到的是马基德·马基迪拍了个盗墓片……乌尔善此前总结过一个夺宝/冒险片的六个叙事模块,这片竟然是全的哈哈哈。挖地道确实不太好拍不过完成得还行。毛病也是马基迪的一贯问题,就是细节不能推敲,剧情需要需要导演意志决定一切,比如阿里挖完地道,地下室里洗洗就干净如初,上来之后连头发都不是湿的……不过有几个小孩子聚集的大场面还是拍得很到位,比如众人翻墙,等等。通过这个比较观众向的故事揭示一些社会问题面向,比如童工,吸毒者家庭的孩子,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对问题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等等(莫名其妙地呼应上了西川美和那部[美好的世界]),还是蛮不错的。看好至少进奥斯卡短名单。
(题外话 一直觉得中东人的长相才是上帝之子
太流畅了
地下通道轰然倒塌的瞬间,也是一个孩子世界的崩塌,在暗无天日的那一头,不再有污泥和阴暗,每一米阳光都无比珍贵。
舍命打通地下道也只能抵达臭水沟。
【海南岛电影节展映】一部很不错的伊朗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涉及童工、犯罪、教育、非法移民等多种问题。更难得的是导演从真正的童工中选演员,素人孩子们的表演挑不出毛病,每个角色个性都十分鲜活。男主是一个没有父亲,母亲又受精神疾病困扰住院的12岁男孩。过早接触社会让他并不单纯,他强势、暴力、压迫同伴,幼稚地受子虚乌有的宝藏诱惑,直至梦醒。要强的阿富汗小女孩、善良的老师等人物设定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都有复杂的心理动机和背景。严肃、残酷,如破灭的黄粱一梦。但它像《小鞋子》吗?不,一点也不。
1.困苦的生活妄想通过“宝藏”改善,然而费尽心思、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巨大的“失落”。2.观影过程时常担心隧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虽然后来真有发生,但好在有惊无险;3.马基德·马基迪目前的豆瓣影人条目关注人数远不及同为伊朗导演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不过他的电影给我的整体观感(《小鞋子》、《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中国电影资料馆、《巴伦》、《云端之上》-凯擘影城)并不输给阿巴斯!
毋庸置疑,马基迪是全世界最会拍儿童题材的导演,而他所有的电影主角也都是儿童。这部同样如此,儿童视角下的生活状态,孩童盗墓的背后却是成人世界的巨大谎言,好在结尾还算可以,没那么悲伤。开篇很惊艳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是马基迪导演作品,随后慢慢回归本色,池塘,拿错作业本的姐弟俩等等,依然能看出其电影中固有的特色和情节。导演骗我这类题材早已举重若轻,但不得不说,整个故事还是偏于平淡了。3.5
太阳是公平的,可阳光普照之下,依然有阴暗角落,鸽子是自由的,可翱翔的翅膀,依然会惨遭人类毒手,
还说传统的伊朗故事片,这种好好在叙事的片子在电影节上对观众非常友好了,娱乐性十足,通过问题少年寻宝的故事折射出贫民区的社会问题,人物的结局全员悲情也是够灰的。拉斐尔老师被警察带走,阿富汗姐弟遣送回国,男主角最后寻了一个寂寞,母亲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无家可归,在这种题材的电影里,很欣赏导演的这种处理。
创作力不输小鞋子时期,人家大师就没你们天朝导演的臭毛病,嘻嘻。(映后会导演一直在讲孩子们,是真的一直在关心他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