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凭什么只给那么低的分!
等待这部电影的字幕版时就收到字幕组小伙伴的友善提示:“备好纸巾,不是用来擦眼泪的那种”。所以宝宝我一直很期待~
时间设置在70s的法国,不用想就知道大概是个什么套路,同性电影的主旋律:寻找认同与自我独立。然而导演用满满的诚意,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共同演绎出了一部在俗套中又能脱俗的一部电影。
先来说说演员,宝宝我对电影见识不广,顶多算个姬片专业户,演员名更是记不住几个,但是看电影看看演员的演技怎样的主观评判还是有的。裸戏这个演员的基本素养我不谈,我就先说说几场床戏,期待,脸红,颤抖,高潮(咳咳),演员都演出来了,床戏的专业程度和阿黛尔的生活不相上下,而且床单盖的也恰到好处,没有阿黛尔那么强大的视觉冲击,也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还有说的这里我特别想批评下色情行业的演艺工作者,能不能不要只是瞎叫瞎叫,走点心好吗!?有一次我没带耳机所以静音看的没想到效果还更好….言归正传,除床戏以外,两人的感情互动,尤其是给女票手上挑刺那段,情不自禁的一吻尤为甜蜜,更不用说那些在枕边的小情话,充分说明了在无数次的滚床单之后两人是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的,宝宝我原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一直对性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深信不疑,但后来由于长期受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谁叫天朝你没什么百合片!),竟然也开始困惑于性和爱的复杂关系了。女一是农场主的女儿,有较为粗壮的胳膊以及在阳光下的小麦肤色,无论穿怎样的裙子和高跟鞋都掩盖不住其浓郁的攻气,演员本身的模样和其饰演的形象出奇的吻合。至于颜值,作为一个因为丑至今找不到对象的单生狗,我对颜值是相当宽容的,只要不是丑的惊世骇俗,我都觉得可以接受,而那些一看见颜值一般就走的颜狗,你们这样是会错过很多好片的(也会错过很多好对象的,比如我)。
再来谈谈剧情,女一敢掰弯有男票的“直女”却不敢出柜。女二则在对比下更加坦诚勇敢不顾一切。两人在对待关系被发现这一问题上的反差令人发笑。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结尾部分,当女一对女二说出“你走我也走”时,宝宝我先是想你走了你家病重的父亲和年迈的老母怎么办,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接着我下意识的看了看进度条,吓了一身冷汗,还有这么长是要展现最后她们是怎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果然不是的,最后导演吧喜剧,悲剧,以及半开放式不悲不喜结局全部演绎了一遍。而其中女二等待女一追赶时眼神里的紧张,忧虑,伤心以及期待尤为令我心痛,我甚至想来吧来吧就赐我一个俗套的happy ending吧,与我看异性恋电影时看见happy ending就觉得烦形成强烈反差。最后在女一写给女二的信中,女一说:“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就想说怎么回不到过去了!不是有她的地址啊!快去找她啊!甚至马上想出了两人多年后在有了自己的新女票后再次意外重逢后的激情碰撞,名字都想好了——《美好时节2之撕逼大战》
所以,这样一部演员好剧情俗套中带着新意的电影,虽然带着硬伤,但也不至于给这么低的分啊!本来客观我只给四星的,但想给它提提分就直接五分吧。
(新人第一次写影评多多指教)
2 ) 真實感產生清醒的共鳴
兩人如何開始戀愛部分交待不是很清楚,但後續雙方各自出現生活中種種認同問題,演員演技到位,劇情很適切傳神,還是很值得看!最近很喜歡看法國片,可能因為劇情不像荷里活那樣的誇張套路,影片往往取向收現場音或環境音,才更顯得影片更貼近真實的生活,而那真實感產生清醒的共鳴,看完很舒服!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3 ) 是爱情啊
虽然以女权为背景,讲述的却是两个女人间的爱情。因为爱情,冲破了一切阻碍在一起,终究抵不过现实。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步路都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最重要的是家人,朋友,恋人,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其中做出选择。不够坚定不够勇敢的人,只能逃避,数年后,也会因当初的选择而懊悔,但是做过的事情永远存在于心里,成为一段美好。或许双方都足够成熟,在对的时间再次相遇,又会擦出不同的火花。
4 ) 我想讲一下被忽略的两位男性
美好时节,在爱情之下,就是甜美可口且诱人的。比如戴芬妮和卡罗尔,她们遇见了彼此,经历了快乐,甜蜜以及苦楚。但是这样的时节对于两个男孩来说,其实他们过得真的很辛苦。
两个男孩分别是卡罗尔的前男友和安托万(戴芬妮的朋友),卡罗尔和她前男友不仅仅确立了关系而且同居了,结果戴芬妮的出现却使这段平衡的关系被破坏,卡罗尔爱上一开始主动和她接吻的戴芬妮,比爱她男友还多。她的男友其实很受伤,只是表现得满不在乎,而且放任她追逐自我的感情,他是宽宏大量,但是他多么希望卡罗尔爱的是他。我能够看出来,他真的心有不甘地放走了卡罗尔,也愿他能够找到一个比卡罗尔好很多的女人。当他问出你和她是为了性还是真正的爱情时。我被他的这句话着实惊到了,我一直认为性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看了这部影片我更加认为我的想法是对的,卡罗尔和戴芬妮接吻,上床,然后坠入爱河。然而西方人怎么能够把性和爱分得那么清楚呢?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了他挽回卡罗尔的希望吧,但是最后在漫长的等待之下,在一次次的夜晚见不到卡罗尔的身影,只能孤独度过,最后无疾而终。
至于安托万,从小一直被戴芬妮的某些特质吸引,他自然也爱着戴芬妮好久了。当他看到两个女人卿卿我我的时候,一开始是震惊,接着是愤怒和悲伤。也许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勇敢,野性十足的乡村姑娘戴芬妮承受了双倍的压力,父母,家境,旁人的眼光。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一个男孩的压力呢?虽然他的压力和这个农村姑娘相比实在是不算什么,他遭受了情感上的折磨,也是有苦说不出。从小到大一起长大的女孩子却爱上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这里的外来者。最后当戴芬妮试图利用他阻挡村民们奇怪的目光的时候,其实我真的能理解他的愤怒和不配合,你从来没有想起过我,除了这种时候,你利用完我就走了!他就是这样的想法。我能看出他是这样的想法。
就如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面一样,里面所有的女性,都无法和她们所爱慕的人一起。这部片的男性亦是如此。
真心希望那些单恋却又卑微的人可以找到真正爱自己的人,喜欢的人也能喜欢他们。不要再受到无形的伤害了。
大家都已经讲了女主角的爱情,我来讲一下一些特别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5 ) 一直勇敢的Carol
之前看电影海报以为是青春爱情片,不太想看这种,想看成熟的爱情故事,所以一直放下没有看。这两天在看这部电影,看过之后就喜欢得不得了,好爱~
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乡村生活的黛芬妮和巴黎生活的Carol,这两位女主角刚出场的时候都没有给人很惊艳的感觉,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地了解她们之后,觉得她们越来越有魅力,简直让人着迷!来到巴黎的黛芬妮是勇敢的,在街头仗义相助,激情强悍地解救被关在精神病院的同志,勇敢的同床之吻,引导性的壁咚和have sex,谁不喜欢带领自己前行的有魅力的女人呢?Carol一直在为女性权益争取作斗争,她是一个斗士是一个领导组织者。她一直都是勇敢的。从那晚的吻的惊慌失措后,她在想,她在思考,她不想失去黛芬妮这个朋友,但她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lesbian,她对黛芬妮的感觉说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她要见黛芬妮,不能这样就没有联系了,她不想这样。Carol见黛芬妮的时候也是局促的,但是黛芬妮走过来后是Carol先说的话,后来她说她不是lesbian,那个时候她肯定也是迷惘的,她不知道要怎么办,不知道要说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她就像一个迷茫的小女孩等待有人点醒她,恰恰在这个时候,黛芬妮这样做了。黛芬妮强吻她,她终于不顾一切开始回应了,她要这样的感觉。第一次have sex她是紧张的。第二天碰面的时候两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互相面对,还是Carol三顾四盼要和黛芬妮在家里翻云覆雨,她急切的样子,不管不顾的样子真让人心动。后来黛芬妮父亲生病不得已回到农场,Carol伤心欲绝,放下巴黎的一切到农场找黛芬妮,任劳任怨地干又脏又累的农活,还要面对黛芬妮不敢出柜没办法高调秀恩爱的态度,尽管这样她也一直在,没有离开,直到黛芬妮的母亲将她赶了出去,也可以说,被打走……这时候的Carol没有一走了之,她去找了正在干农活的黛芬妮,如果要走也会当面和你说,而不是灰头土脸地不辞而别。看到黛芬妮的回应,看到她俩一起奔跑的背影,我的眼泪出来了,爱情就应该是这样吧!
我多想电影到这儿就结束了,然后她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少让我们在电影里做个完美的梦吧!但导演和编剧不,因为生活就是充满了不如意和遗憾……时间过去了五年,这五年里,黛芬妮在努力平衡自己的生活,她终于凭着自己的奋斗照顾好了家里,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她的心里一直都在想着Carol,可是她伤害了Carol,她没有勇气再像当年一样勇敢,她心存愧疚。她用她最大的勇气写了一封信给Carol,我还爱你,但我不奢望你原谅我,不奢望你再爱我,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我永远会记得,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我喜欢Carol的勇敢,我爱她的勇敢,我爱她没有年龄的约束,40+还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喜欢的人,积极争取,活泼热情。我爱她的态度,我爱她不顾一切要和爱人在一起,我爱她的爱情至上!我相信,最后的最后,是Carol又一次放下一切去找黛芬妮,从此她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因为Carol是这段爱情故事里更爱更勇敢的人。
我爱Carol,她的勇敢,她的成熟,她让我看到了女人在爱情里也是“我就是爱你”。❤
我爱你,一直勇敢的Carol,希望你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6 ) 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1971年,我对那个年代的法国一无所知。电影告诉我们:
女权运动在巴黎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女人们集会、抽烟、七嘴八舌毫不顾忌地发表政治观点、去解救因同性恋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朋友、上街游行、支持女性堕胎自由,对演讲公然砸场,这一切激进、疯狂、刺激,这种革命的激情似曾相识。
而在法国南部的乡下,风光旖旎,农民辛勤劳作、淳朴保守,女人没有社会福利、没有薪水、发言权,是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主导的农村合作社模式。那里的女人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纷纷嫁为人妇,这种传统的凝滞也似曾相识。
Delphine生为农场主的女儿,在干农活中长大,浑身健硕,充满力气,有着农村妇女独特的美感。她的生活是被设定好的,嫁给一个农民,过上安稳小康、勤劳致富、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她喜欢女人,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聪明,悟性强,也有一些勇气。在我看来她并没有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她至始至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女人,只是她在乎父母的感受,在乎乡亲们的看法。农活之余,她淡淡地对父亲说“我不想嫁人”,眼神又有些迷茫和没落,这种感觉又似曾相识,让人心疼。
于是,来到巴黎的她被女权运动大背景下的巴黎生活所吸引,激进,疯狂,让人热血沸腾,也更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和Carole相识,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在巴黎这段时间,整个感情中,Delphine是主动的一方,从第一次尴尬的一吻,到后来再次相见街头的一吻,她都是大胆热烈的(好欣赏这样的女孩子!)。
然而,故事因为父亲突然重病变成植物人而转折,Delphine不得不回到农场,协助母亲料理日常, 一边照顾瘫痪的父亲,一边干繁重的农活,挑起家庭重担。Carole与男友分手,放弃与巴黎的生活,来到乡下与Delphine暂住。
她们小心翼翼地过着二人欢愉的时光,一起干农活,一起睡觉,看似幸福,但这短暂的幸福生活在谎言里,终究有一天会纸包不住火。她们之间开始产生分歧,争吵,母亲也渐渐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有一天,二人在小路上过分亲密的举止被一个农村大叔撞见,Delphine害怕起来,怕自己的身份就此暴露,因为她太在于别人的看法,怕父母受到伤害。在一次乡民聚会上,大叔和别人窃窃私语让她敏感紧张,也许大叔并不是在谈论她,但不知所措的她为了掩饰尴尬地去亲了一个和她青梅竹马的男生。在农场的这段时间,Delphine变得退缩起来,因为她身上的包袱太重。而Carole则显得更加主动。
终于,妈妈还是发现了。妈妈的心里也一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看到两具赤裸的躯体拥抱在一起躺在床上,她强忍住内心奔腾不止的震惊,愤怒和否定,默默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喊女儿起床,没有多说什么,落寞地走开。这一幕我很是心疼,怕有一天这眼神出现在自己父母身上。母亲自然要赶Carole走,这个把自己女儿带坏了的人。
Carole不知所措,奔跑着找到Delphine,感觉世界要崩塌。Delphine的内心已经痛苦到了极点,她有太多的顾虑。然后,她迟疑了一刻,迅速跳下拖拉机,说Si tu pars, je pars.(你走,我也走)
然后两人一起乘火车私奔。幸福的生活即将在未来展开。
如果电影到此时结束,只能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平庸电影。
在火车站,Delphine反悔了,退缩了,她不能离开农场。
再怎么回头也等不来她的身影。火车开了。Carole一人回到了巴黎。
如果电影到此结束,只是一部bad ending的悲伤故事。
五年后,Carole在自己的女权运动事业上已有所建树,帮助年轻女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处理意外怀孕。
她突然收到了Delphine的来信:
“亲爱的Carole,
我希望你能收到我的来信。我最终终于离开了农场和父母。当年我做不到,时隔数年我终于做到了。这些年来,你就是我的精神寄托。获悉你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真为你感到高兴。如今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不知你过得怎么样,又和谁在一起?现在我一个人在南部生活,拥有一个农场。农场不大,不过属于我。我希望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你上火车的那天。我会鼓足勇气,毫无犹豫地跟你走。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你走后,我伤心了很久。最终我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爱你的Delphine”
到这里,电影夏然而止。这个结尾,不喜也不悲,不拖泥带水,刚刚好。要是两个人在火车站一起远走高飞,恐怕会坠入平庸,两人之间争吵不断,Delphine也可能为自己的冲动出走后悔愧疚,背负着家庭的现实包袱。
在我看来Delphine并不是退缩、懦弱。她明事理,她知道自己要回去处理好家里的事,瘫痪在床的老父,心碎的母亲,一个需要有人挑大梁顶起来的农场。 从出柜到周围接受到自己独立,需要一个缓慢过程,Delphine用了五年的时间,理清了自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个祝福,是一件好事。她并没有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嫁做人妇,过上平庸的幸福。她受过强烈的女权意识熏陶,聪明、独立、坚强、勇敢(其实Carole并没有错看她),所以,这五年一直在默默奋斗,从父母身边独立,获得了自己的农场,自己的事业。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一句话,就像电影中暖色调的阳光一样,给人无限的希望。过去的伤心和痛苦就让它过去,把美好埋藏在心底,化作一段凄美的回忆,释然。只有向前走,不断向前走,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
想起一句话,Don’t hate your past, cuz that’s what makes you today. Delphine心中也许仍藏着那份没有鼓起勇气上火车一同私奔的遗憾,但她也会庆幸生命里遇到过Carole,在巴黎接受女权思想,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相爱,认同和觉醒,分离,然后独立奋进。这是她成长的转折点。如同片名La belle saison,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7 ) 没有后悔药!去追就好!
“两百万分之一,对的时间,对的你”
“为当年的决定,感到后悔,但是我们应该向前看,回不到过去了”
放屁,你知道她的地址,去找她啊!!
看这个电影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影子,不是不够爱,只是认为自己背负了太多,不够勇敢,但是多年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那就再去试试或许会不一样呢?
没想到在1970年代的法国就有这样的思想觉醒,而在如今,国内不是压抑深柜就是厌恶,再就是体验了之后好像同性之间的感情也就那样,然后潇洒离开就好了,这样不负责任的快乐。
说是什么最好的朋友都是扯鬼,喜欢就是喜欢,跟性别又有什么关系。
演员用成熟的演技述说了一段不完美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人在不同的场景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背井离乡时,没人有人认识,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纵;又好像无意间的眼神,或者是戳破水泡心疼的一个吻;甚至是一起躺在床上被发现,但又假装不知道的场景;每一幕都是亲身经历,历历在目。
乡村女孩在家庭健全,只身在外的时候无比的勇敢,能够徒手撩直女;但当女二为了爱,抛下一切去找她的时候,她又退缩了,她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的责任。
bullshit!!
果然,在所有的爱情里面,全心全意去爱的那个人,到最后都是受伤最深的那个。
btw这部剧的男人都能站在支持的角度,确实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令人羡慕。
两列火车之间间隔45分钟,日后的黛芬妮总是在想,如果自己足够勇敢,是不是就肯随她走。去巴黎去游行,或者在家里点根蜡烛煮一餐饭等她归来。她与她之间相隔1000步,日后的卡罗尔还是会想,如果她肯向我迈出一步,我定当走完那999步。一段回忆染上金黄的麦香,我们赤裸着相拥,永远不忘那最美的时光。
随手在netflix点开的姬片居然看完不但没有吃屎感还流了1滴坚强泪,可谓很令人欢喜了【我真的很难理解在选择爱人和父母approval的时候选父母-如果父母只会因为你痛苦而开心,强行维持跟他们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这部电影贡献了同志电影里非常残酷而真实的一幕——忍痛离开爱人后悲痛欲绝的女儿,而对面是抑制不住狂喜的母亲。(话说在影视剧里已抓到三个叫carol的姬佬了
女权部分平庸,但私心说故事太美了,不管取景、人设,还是情感的起源发展,都美妙浪漫得不像话。40岁的Cécile简直可人儿,又飒又酷,爱得自由、随性又刻骨,演技飞起。胖胖的农妇姑娘魅力非凡,腰圆膀粗、热情、肉欲又禁锢,乡村girl毫不违和。果然还是女人懂女人,女导演的镜头让两位女性灿若桃花。
感谢黛芬妮掰弯卡罗尔,达成女权最后一步。阿黛尔在法国女导面前只能当弟弟
抛却“美”的层面,个人认为好过了《卡罗尔》,法国片果然不会令人失望。不论是五十年代的纽约还是七十年代的巴黎,思想上我们都落后了人家一个世纪,当人家同性恋都合法化了,我们还停留在“她为什么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她为什么结了婚还不要孩子?”更不消说对所谓的“敏感”电影实行大棒政策了。
法国女性运动时期的拉拉故事,比《阿黛尔的生活》元素更多。城乡差异、女权觉醒、家庭责任、社会压力、身份认同。最后的私奔要是像《毕业生》那样就更好了。乡村部分摄影不错,想起了一点儿《天堂之日》。@法文中心
电影本身颜值不高,几乎可说粗糙,但就是有一种原生的、不造作的闪光,因此就有了力量。
把禁忌女同爱情放入70年代的法国乡村,激荡女权主义和质朴务农生活对撞出了新意。故事性不输给“阿黛尔的生活”,女主之一居然叫卡罗尔。也许这份爱在不同的时空会有不同的结局,有点惋惜...
懦弱的人不配拥有爱,我也曾经懦弱过
Cecile de France改变刻板印象演了个原来直后来弯的妹纸。这是一部l'orientation 和classe推动情节的电影。女权主义运动作为大背景讲lesbian的生存,城乡的差别以及探求女性的社会职能建构。虽然是一部“悲伤”的片子,但没有悲伤的感觉,反而觉得结束得很干净,一切都还很温暖,脸上都还有阳光的温度
整个片子时不时地过于戏剧化,大概是故事不够纯粹导致的尴尬局面,看上去似乎放得开,但在处理时又显得拘谨保守,前半小时的女权线不了了之,随后又陷入了恐惧与压力,最后的结局试图掩盖其角色脸谱化的错误,但几个配角都实在写得太糟心,比较失望,和几部同题材的典范作品相差太远。
这部电影很小众,原本以为法国电影都是慢节奏会很无聊,主要讲述的是在1970年代人们对女性的轻视,以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本身也无法完全脱离时代束缚勇敢做自己。但随着时代变迁,再回头望去,很多不敢做的事当年不被允许的,就变得很正常,人的思想也在变。所以没有所谓世俗的对错。
虽然讲的是70年代的法国,然后女主的自我认同,虽然2018了但不说别的地方,仅中国,你敢说大多父母亲友不是跟女主妈一样吗,不接受女儿的不一样,这是一个直到现在都存在的问题。当父母亲友同你说结婚吧 老大不小了,在不结婚找不到合适的了,你我也只能默默无语不说话。
70's的法国,中国还没走到的今天。
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被接受的自由度来说,在法国也仅仅只有巴黎是走在在履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路上。其他的乡下地方,或者70年代的法国,同性恋与女性仍然不过是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歧视下度过。这40年改变的很多,以致于年轻人都忘了所享有的自由是--那几代人在泥泞中争取到的。
对70年代女权运动的呈现太有趣,导演有诚意,却仍脱离不了百合片看一部能猜十部剧情的套路——都2015年了,荧幕上的拉拉们能别纠结自我认同了么? 19 Aug @ La City, Eaux-vives, Geneva with Gio
一场回味无穷的爱恋,结局很写实。C-你怀念在巴黎的日子吗,D-不会,C-可是你在那里过得那么开心,D-那是因为有你在,如果你在火星,我也会爱上火星的。相爱未必能在一起,不过谁又知道最终的结局呢~
有时候真的看不懂什么是爱情什么事情爱,到底哪个吸引你。黛芬妮那个勾人的眼神演的真好,但是实在是讨厌这种掰弯别人自己却软弱退缩的人,这种退缩让卡罗尔气的委屈都哑口无言了。喜欢卡罗尔面对问题时的坦诚,“我不需要堕胎因为我是同性恋”,回看黛芬妮而是躲闪。卡罗尔才是真正面对自己人生的人
是爱情,也是女权。女性才更深刻理解和了解女性彼此。她激起了她的爱情,她唤醒了她的女性独立意识。两者相互触动和鼓励,相互成长,相互鼓励。最好的爱情跟性别无关,真正的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喜欢,并且爱这部片子的立意,很深刻,也诠释得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