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大镖客的故事。
有幸参加不散观影团提前看了影片。从一开始,名字带来的预期是一部农村题材的荒诞破案戏。但看完发现,真正如何发现真相、捕捉线索、推导破案过程不是核心。通过一起交通意外来描述每一个个体不同的应对、不同的选择,渲染每个一个个体所在的环境是核心。
辛劳了岁月喂养了牛,可以换来憧憬已久的房子,新房子屋顶是现浇的不会再漏水,窗户是四通敞亮的,都是妻子梦想要的,可这些都抵不过一次意外,以及该有的担当和承诺。承诺就是,我愿意承担一切,我愿意支持和追求道义,道义是什么?道义就是要给伤者交代,要把罪魁祸首绳之以法,所以可以放弃医保。 道义就是因为兄弟朋友帮我修房,我愿意承担一切费用。用心喂养倾注感情的爱马,为了医药费依然要卖。发现买家是杀茬后立马拒绝,缺钱又如何,愿意加价买回,这还是道义。
当发现自己找到的不是真凶以后,不义金钱也不愿意接受,即便这可以重新拥有梦寐以求的房屋。为了拒绝孤身前往,反倒被伤害。
骑上马的一瞬间,音乐响起了大镖客的音乐,此刻淳朴农民更像是一个仗义的镖客。这是一个披着夏洛克外皮,拥有大镖客内核的电影。
2,关于公平正义与贫富差距
相比幽默,电影里黑色的更多,情节上和大佛普拉斯有相通的点。透过行车记录仪,发现上层人物的小三把柄,进而被上层人物狠狠反击,但显然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结局要美好的多。在大佛的故事里面,警察、公务体系,和上流人士是混为一体的利益同盟体,泡在同一个泳池里唱歌喝酒享受美色,互相获益也互相保护,底层更是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领盒饭的轻而易举。 在本片我们看到的是其他村民的互助,村民2代对父辈长辈的支持,基层警察、搓澡工在各自环境下的挣扎,面对自己局长领导、面对自己老板的无奈和无可反抗,对于富人企业家和市长、赵局长的关系点到为止。虽然整体上没有大佛普拉斯那么压抑,想表达和批判更多,但也限于要上映就要克制,所以一定会束手束脚。想黑的不敢太用力,想表达的不敢太露骨,所以肯定没有大佛那种爽快的压抑,但该有的无力感和苍茫感还是表达到位,你可以沉浸在村民的简单快乐和那些小幽默里,你也可以想到更多,关于公平正义,关于贫富差距。
当我们在电影院里徜徉在别人的故事和人生里,有人会觉得警察是那么无力和不负责任,有人会感慨企业家富豪是那么为富不仁,有人会觉得男主为何这么蠢不去拿那一笔钱,甚至会感慨他们的房屋是那么简陋。
这个世界还是太大了,我以前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一生所经历的财富会有多少?你这一生所有获取的财富和消费过的财富,用数字来衡量。你觉得是多少?大部分人又是多少,这个国家14亿人,平均是多少?这是一个血淋淋的问题。你会发现在电影里,这些人,一生赚取的财富可能不到百万。而100万,在广州、在北京、在很多个城市,够做什么?只是满足生存的基本起始而已。多少人一年辛劳,赚不到10万,在同样的城市里10万不过是别人一晚夜总会的消费金额。 我把金钱称之为能量,在当下今天,每个个体一生获取和消耗的能量,差距大到你远远没法想象。14亿人的神州大地上,有多少人一生的能量可能没有你当下一年一月获取消耗的多。而你一生的努力获取的能量,耗费了你所有的努力付出,可能不过是别人的零头而已。但这个过程中,你享受了所有的喜怒哀乐,与任何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也没有任何高下之分。所以这也是非常喜欢电影最后,在森林里,充满希望和明媚的光影下,人们可以开心的收获西瓜,收获喜悦。 于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能量中,发现和寻找值得自己坚持和付出的事,去体验这一切给你的喜怒哀乐。
当他们在田野的路上,朴树的歌响起后,情不自禁,歌名说明了一切,唱到了心坎里。
3,在希望的田野上
快些仰起你那苍白的脸吧 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 你的生命她不长 不能用她来悲伤 那些坏天气 终于都会过去 人们都是这样地匆忙长大 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回答 就让他们都去吧 随着风远远去吧 让该来的来
深州,河北衡水下面的县级市,距北京250多公里,形意拳的发源地,盛产蜜桃。
徐磊,一个大概和你200个朋友重名的农村小伙,奔四,不会打拳,模样也不水灵。
但,就是这片土地,留给他善良的底线,和一直往外闯的动力。
他先后有十几个职业,包括:国企领导宠物饲养员、摄影师助理(拎包)、斯坦尼康技术员、跟焦师、摄影大助、婚庆摄影指导、摄影师、编剧……
从默默无闻,到有所耳闻,职业生涯95%的时间都和电影发生关联。
前年,他给好莱坞一线女星米拉·乔沃维奇(《生化危机》女主)写了剧本,去年,他又正式做起导演,拍摄了人生第一部长片。
导演,是徐磊的终极职业。
处女作导演,是徐磊的“从哪来到哪去”的哲学情怀。
他选择回到深州,选择请老父亲做男一号,演一部为被撞伤昏迷的亲戚追寻真凶的电影,轻喜剧,带点悬疑,略朋克,最后留住的是温情。
片名叫《平原上的夏洛克》。
豆瓣462人评价,7.4分,就在上周日(7月28日)刚刚结束的第13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上,他获得了最佳电影文本奖(类似于编剧奖)。
第一导演(ID:diyidy)在西宁采访了他,90多分钟的时间里,被他形容“扒了个精光”。谈到自己上大学时都不知“电影是拍出来的”时,他会微妙自嘲;谈到自己做了大半辈子农民的老父老母,尤其是和父亲的矛盾时,他又会“大堂风大,眼睛里进沙子”。
在第一导演看来,徐磊,就是当下中国青年导演最基本的坐标,他不偏倚,有热度,熬得住嘲弄与无聊,却对影像与故事永远好奇。
但你不知,他也有私情,《平原上的夏洛克》男主本来要在结局黑化,因为是老父演的,他“下不去手”。这个角色,好人由一而终,但奖不掺假,更不是随便拿,评审成员之一秦昊在西宁当着所有媒体的面怒赞《夏洛克》,怒赞非职业演员的牛批。
私情里裹着真情。这一点,能指引更多初生牛犊的青年导演,把好自己的轨道。
我是1982年的,河北衡水人,在石家庄上的大学,学的工商管理,2004年毕业。上学的时候我也没怎么听过课,毕业以后就在北京租房,找了一个国企上班。
在国企上班是什么状态呢?
举个例子,我第一天上班就起晚了,闹铃没响,一看完了。第一天就迟到,这得给领导留下什么印象啊,然后我就一溜小跑跑到单位,还是晚了十几二十分钟,特别忐忑。
结果到了单位门口,发现门还没开,大家的工作状态你也就能了解了。
上班时候真的没什么事干,每天就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去打开水,第二件事就是领导养了两只小乌龟,领导不在北京,我来喂乌龟,给洗洗澡,换换水,然后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结果我喂了几天,就发现有一只乌龟四脚朝天,死了。
我就特别惭愧,一共就俩工作,我还搞砸一个,这可怎么办!之前这两件事都是一个大姐来办的,大姐很镇定,说没事,扭头就去市场又买了一只。
我说这领导不会发现吗?她说,已经死过五、六只了。
我毕竟也是一大学毕业,多少也有点抱负,觉得在这儿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混了两年就辞职了。辞职以后真的不知道干啥,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有什么文艺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文学,看一些哲学史,比如《通向哲学的后楼梯》那种书。哲学入门太难,反正那时候就流行看黑格尔、康德,我也去借过一本《小逻辑》,看不懂。
还有一些比较近代的,叫什么来着?好久不说这些词,想不起来了。
虽然也会看电影,但是从来没意识到电影能作为一份工作。
我真正被电影触动,是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回在电影频道看过一个电影叫《金色池塘》,是亨利·方达和简·方达父女俩演的。
那是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剧情片,因为之前都是看港片,还有《异形》《终结者》《星河战队》这些好莱坞,就觉得这些才是好电影,要打,要悬疑。
但《金色池塘》也不打,也不悬疑,它讲人物,我就记得印象特别深刻,那个老头性格特别像我爷爷,倔,岁数大了脾气也不好,当时就觉得这电影太有意思了。
明明一个外国老头,你怎么会觉得像你爷爷?你说我爷爷和亨利·方达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啊?
这时候你才意识到电影这个东西它可以跨越文化。
到上大学还有一个片给我冲击力非常之大,是阿尔·帕西诺演的《疤面煞星》,这片最后帕西诺喊“我来接你们子弹”,结果被一下轰死。
我本来期待他像一个战斗英雄那样,把所有人都打败,结果打死了几个人,自己就被干掉了,电影就结束了!
我好几天都睡不着觉,《疤面煞星》第一次让我从电影里看到人生真相。
但我大学从不和别人聊电影,我们那时候追求的是文学,觉得人生最好的职业是当一个作家。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意识到这个电影是拍出来的,都不知道它背后会有很多程序。就觉得它是浑然天成的,从没想过“电影从哪来”。
从国企辞职了嘛,上两年班什么积累也没有,出来之后找工作还是很难,当时就觉得应该学一门技术。
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学烹饪,做一个厨师,另一个是学编导。
你听起来差距挺大,但对我来说都是技术。我就查了一下,厨师班是三千多,编导班是两千多。那我就学了编导。
两千多学一个月,是传媒大学办的一个编导进修班。也是因为我爷爷家就在那旁边住,我就去上课。后来我知道是全国各地记者、编导过来到广院进修一下。
正好离那近,我就住在广院里,认识了一个学编导的学生,一块合租,后来成了十几年的好朋友,我跟他那时候就开始聊一些电影。不过他现在已经不做编导了,创业了,做母婴产品。
我当时就做了两期片子,一期一千多块钱,就发现这跟国企上班差不多,也没什么意思。因为节目有很固定的形态,你没什么发挥空间。
后来就彻底算了,感觉干这事不太行。我就又逛荡两年,那时候意识到有电影这个产业了。
2009年我在电影学院旁边租了个房子,在西土城那边,认识一个北电学生,摄影系的,当时我觉得我能跟一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住在一块,我这跟电影离得就更近了。
但发现人家根本不理我,对他来说,跟你聊也聊不明白。算了,我自己去听课。虽然室友他看不起我,但我进入这个行业还是因为他的关系,因为他有一次问我说,要去采访吴宇森,你想过来听听吗?我说特别想啊,我就作为一个摄影助理去给他拎包。
《赤壁》那时候上映嘛,采完吴宇森,我就认识了另外一个人,也是慕名而去的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加了一个微信,不对,那时候没有微信,是留了个电话。
他以为我是一个正经的摄影助理,没过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这有个活,你来当一下摄影助理,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激动,就去了。
我们拍的是数字电影,那时候全国没有几个导演有机会拍胶片电影。讲一个啥故事呢,忘了,大概就是一个病人被毒蛇咬了,需要一架飞机把他送到什么地去接受治疗。
我的工作呢主要就是整理器材,现场都是电影学院一些毕业生,等于这是毕业作业。大家都是公子哥,说是摄影组好几个人,其实主要我一人干活,但这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每天收完工,看那些器材,就研究。
后来我发现有一个斯坦尼康稳定器,他们调不好,平衡怎么掌握都不对。我是学理科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去弄了弄,就弄好了,后来我就成了这个剧组唯一一个会调斯坦尼康的人。
他其实是两部数字电影连拍,拍完第一个数字电影后,跟焦师就走了,当时我那朋友说要不你试试,我就一试,就可以跟焦了。
干完这两部数字电影,我就成大助了。
有意思,我愿意去钻研它,也会去揣测,说这摄影师到底怎么想的,他为什么用这个镜头不用那个镜头,你也会学着看,那时候就想我能在剧组这么混着挺好。
回来之后觉得自己生活找到方向,入行了,结果这个活干完之后,我发现我那个摄影师朋友也不是有很多活的人,他闲了好几个月!所以我也不知道自己干嘛了。
后来也有一些摄影助理的活开始干,一天一百五,后来一天二百,这也不行啊,不能谋生啊。
我就在网上搜,有人说可以弄婚庆。我发现现在所有出名的导演都拍过婚庆,起点都很高,一拍都是拍走红毯,哈哈哈。
接一个婚庆的活三百五,租一个机器二百,加上磁带什么的,我就挣一百,我觉得至少拍上了。
虽然拍婚庆,但我也特别有想法,就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摄影机来拍。基本就是傍晚把机器拿过来,第二天五、六点出门要拍,这时候你也不会用,就从网上找一个一百多页的说明书看,每个钮试,试到基本上天快亮了,去拍了。
我还为了这个婚庆去拉片,印度有个《季风婚宴》,《我盛大的希腊婚礼》,还有《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但凡跟婚礼沾边的我都拉,第二天特兴奋。
结果我跟婚庆的老板一说,我昨天为了拍婚庆拉了哪个片,他都惊呆了,觉得哪来这么一个傻X。
那时候不光拍婚庆,当摄影助理的时候,我也会考虑这场戏怎么拍,会跟摄影师去说一下,比如说有一场戏,在一个摇臂上,我就会跟他说,老师你看这个镜头如果升一下多好,多有气势。
摄影师听完说,滚。
转机就来得非常快,半年以后我就当上摄影师了。那个导演拍的戏是一个小孩踢足球的故事。我特别爱踢足球啊,就跟导演聊了一个小时足球,导演就用了我。
虽然我觉得我能拍,但还是有点忐忑,毕竟没干过。当时我就问我那摄影朋友,万一拍不好怎么办。他就说,你先摆一个全景总是没错的,所以每一场戏机位在哪儿,我就先选一个角度摆一全景,再看这些演员调度,前几天胡拍,但拍了两、三天我发现我会了。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我原先那个摄影朋友,之前我是给他当摄影助理嘛,他也没什么活,我就跟他说我接了一活,我怕我干不下来,你给我干助理,我给你摄影师的钱,我还拿助理的钱,你看行不行?他说行啊,就去了,我就职位逆转了!
其实也没什么,那时候大家都起步。我晚上会跟他商量一下这镜头怎么设置,前两天他会帮我分一下镜头,然后我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发现我就不用跟他商量了。
我发现一个事,你在旁边看你永远看不懂,等到有一天所有事都有人问你,你必须给个答案的时候,你一下才智急中生智,就通了。
你看马云聊怎么管一个公司,根本就没用,你自己弄一个公司,你立刻就会了。那个片子拍摄的很顺利,也顺利地卖给了电影频道,后来就走上了摄影这个路。
干了好久摄影,我其实都没有特别有意识地要当一个导演或者编剧,没什么方向,主要就是解除以前沉闷的生活。
拍一个东西,你会全国各地跑,有时候拍个城市宣传片,你在这个城市走到的地方,可能比在这生活几十年的人走的地方还多,可能他在这生活一辈子,都没去过那地方,但是你去了。是这些东西在支撑我。
但后来,你拍一些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剧本特烂,台词不说人话,情节没劲,你就开始跟导演去聊,咱们这个剧本能不能改改,我就开始帮改剧本,改着改着就有导演跟我说,要不你写一个得了,我说行啊,反正他们的戏也不是很大。
那是在2012、2013年,开始有时接摄影的活,有时接编剧的活。
后来才发现编剧这个事比摄影更有意思,因为戏的根上是从剧本来的,摄影还是一个顺杆爬,借题发挥的工作。
写了很长时间,也没什么正经活,短片、电视剧、栏目剧,挣点钱。然后就发现有个问题,你写完剧本之后,别人老是拍不出你想要的那种感觉。
后来我写了一剧本,我跟我那制片人朋友说,这个短片我想拍,我想试试,因为他整个片子预算也不高,就几万块钱,就答应我了。
后来那片子拍完了还不错,电视台里头反馈也不错,我就去投了上海电影节,参加了一个国际短片展映单元,片名叫《从台北到深北》,一个台湾老师来大陆支教的小故事。
其实就是在我老家拍的,也用到了一些素人演员,有很多小孩。从那时候我觉得素人的表演是没问题的。
还是有一次,通过一个蹭课时认识的朋友,结识了袁锦麟,《风暴》导演,写过《捉妖记》。
他说袁导找编剧,介绍一些朋友去,我也去了,聊了一下,就把我之前拍了两个剧情短片发给他看,看完之后他就用我了,他觉得可能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是他想要的,他毕竟要写一个喜剧。
袁导普通话不好,和他说话特别累,头几天我都是晕的,他的普通话我觉得比英语6级听力还难。
我经常看他特别兴奋地讲一个情节,都站起来开始演了,连比划带演,自己很嗨,我完全没听懂,这个时候我在想我是配合他笑一笑还是怎么着。
后来我就加入了《素人特工》这个项目,我们是2015年10月份开始的。我更多是为袁导设计情节,比如说避雷针上两个人PK的戏。
因为我听过作家石康的一个段子,说有一天在胡同里头他开车跟另外一个北京大爷顶上了,然后谁也不肯让谁,就开始买个撸串,烤上串了,拿着啤酒就跟你耗着,从早上耗到晚上谁也不让,直到有一个人说,哥我服了,我走。
然后我就把这段子讲给袁导,本来爬避雷针这场戏不是两个人来爬,是王大陆自己爬,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写成对抗型性的东西,比一个人爬更有意思。他就觉得可以,最后发展成一场很精彩的动作戏。
我也给米拉·乔沃维奇(《生化危机》)设计了一些戏,比如她出场那场戏。
编剧活干完以后,问题还是没解决,因为电影后期时间特别长,迟迟上映不了,没人知道我是这部片的编剧,也就没人找我继续写电影剧本,原来那些广告片的客户也都断了。
我就在那段时间很困惑,那是在2018年。
我想自己多少也攒了点钱,要不我就自己拍一个吧,就把《平原上的夏洛克》写出来了。
最初灵感来自一个真事,亲戚被撞了,他们不愿意报警,我就特别诧异。
他们就觉得送到医院以后,报警也找不着这人,那这个就医就没法报销了,还不如认倒霉,说是自己摔的,还能报个百分之七、八十,当然他们也没有放弃找那个凶手。
真实结果就是,稍微找了找,不了了之了,因为那是大海捞针的事,没证据,是有录像拍到这个过程,但是看不到车牌,所以你很难去找。
我觉得这事特荒诞,它有一种身份的错位感,几个农民在那分析案情,给我特别强的刺激,就决定拍这个。
让我爸来演男一号,这个是很晚才决定的。
当时我写剧本的时候有一个儿子的角色,这个儿子是在北京或者外地大城市上班的,在城里创业,需要一笔钱,老爸刚卖了牛,有一大笔钱,他知道之后就回来跟他爸说想用这钱拿到城里去干点啥,这个老头就特别想盖这房子,然后父子俩就产生冲突了。
其实我这里面原本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价值观冲突的一条线,但是这事还没聊明白,给他们盖房子的亲戚就出事了,如果找不着凶手,你要给人治病,那这钱谁也拿不着,父子俩人带着矛盾一块去找凶手。
可是后来演儿子那演员一直没找着,我自己也不会演戏。就决定变一个方式,不要这个角色,删了,变成两个农村老头去找凶手,情节会有一些改动,特别是你在主题层面上会有一些损失。
但就说《绿皮书》也是两个人搭档上路,内核的东西特别没劲,种族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它是细节处理、技术处理太厉害,你知道他们俩要干吗,其实吸引人的是过程。
现在回想一下,我为什么喜欢侦探这个点,是因为侦探在破案当中会不断乔装打扮,变换身份。它在造型方面暗合了我想表达的主题:人被生活的压力所异化。 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这戏的演员大部分是我认识的人,我爸、我妈,我三、四个把兄弟。
我爸第一反应是——我没空。但是后来我发现他自己在偷着看剧本,哈哈。
后来也不算软磨硬泡,就说试戏,随便哪场都行。试戏有几种,爆发力比较强的那种戏,比如打架的那种戏,其实普通人的爆发力没有那么强的,真喊就特别假。然后还有一种是特别稳的戏,就是比较微妙的,情绪性的镜头,让他试试这两个极端的。
然后一试我觉得还可以,当时就觉得我既然找不到特别合适特别好的,至少我得找一个我愿意拍他的,跟那些人比,我还是愿意拍我爸。我让他演这个戏,他能留下一个作品。
我妈过后还说,她意识到,你这片子卖不出去,我觉得也没事,毕竟你给你爸拍了个电影,等他老了还能看看,等你有孩子还能看看他爷爷拍过电影。
我妈就是心挺大的,几十万对她一个农村老太太来说她就觉得其实没什么,我觉得我妈特大气。
因为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也会遇到不理解的戏,你说服不了他们,他们就是不演,一直卡在那。
大家现在看得比较好玩的一场戏,是占义吐痰被罚款。这场戏的调度是我提供的,我首先觉得这个稍微有点生理不适,我希望他在一个远景里发生,别太近,但是表演的神情形态是占义自己的。
他很有天赋,虽然我确实用导演的技法在帮他,但是他本身也确实特别强。
我本来想的是一个特别黑色,特别荒诞的一个结局。
最后主角超英这个人黑化了,他在找人的过程里,在压力之下,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了,但是在拍过程中改掉了,调整了结局,我其实在拍最后一场戏的时候还在纠结。
但我爸的状态不支撑你做这么一个表演,之前那个是高级的一种处理,但是咱不能为了荒诞而荒诞,为了黑色而黑色,这个人就是不变的一个人。
我很喜欢宁浩的《香火》,一个和尚,最后变成了一个大骗子,那个演员的状态是支撑他那样的。我这个吧,我觉得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是我爸演的,我舍不得让他黑化。
这次我爸没来成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我都给我爸妈定机票了,结果我妈这两天身体不太好,我爸在家照顾她。
成片我给我爸放过,他也没说自己演的好或者演的不好,他就非常稳,他也不会觉得“儿子我会不会给你演砸了”,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我原来是个表演天才”。就是沉默不语,你让我拍我就拍了,你让我演我就演了。我爸就这性格。
我北漂之后,就和爸爸联系不多了。他也不管,很少参与意见,包括工作、结婚这些事他都不参与意见,我妈经常什么事都参与。
从小我们家庭关系挺和谐的,我跟他们的冲突其实就是我从国企辞职的时候,对一个农民来说,在国企你至少这辈子衣食无忧。
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农民老了,他就变成一个负资产,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子女的赡养。农民对衰老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我辞了以后他们基本就放弃我了,就自己多挣点钱,以后给儿子多攒下点,别让他饿死。
现在他们也不管田了,在城里做点生意,我们家也搬到城里来住了,家里的田就雇人去弄。
我小时候天天浇地,看西瓜。所以我也挺理解他们不愿意让我辞职这事,我为什么在国企公司干了两、三年啊,其实依着我的性子可能半年我就不干了,还是想着爸妈的感受。
但我觉得人生不能这么……其实你看农村人就会有那种感觉,他们已经被这个时代抛弃了,但是他们自己知道还在努力地去生活,你就觉得那个特别动人(导演眼圈开始湿润)。
我下一个戏,想讲一个《小镇杜月笙》的故事,其实是当代乡绅的故事,我早就想写这样的人。
现在是不是继续用非职业演员不一定了,也不一定在老家拍。我也挺想拍东北到西北这块,比如说到山西、陕西,我就觉得那可能是另外一个地了。
但是河南、河北、山东,包括东北,这些地是我在地理区域上特别亲切的一块。
第一导演FIRST系列采访:
1.FIRST评委主席刁亦男专访
2.《鱼乐园》导演柴小雨
3.《马赛克少女》导演翟义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别误解,不是要做导演界的第一名,而是要记录电影的第一表达在导演!来这的导演,都敢说真话。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这是一部到处充斥着讽刺意味的电影,只有看的懂的人,能产生共鸣的人绝对会给它五星!
首先电影名字叫《平原上的夏洛克》平原也就是可以开垦的田地,夏洛克是Sherlock Holmes神探,看似是一部乡村疑案追踪类型的电影,但影片里处处充斥着讽刺,相比宁浩的疯狂系列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本片没有那么多引人发笑的内容,但却是内容饱满,每个镜头都有这很多的内涵。大概很多人看不明白不相信并且不好笑,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到九分的原因。徐磊导演的这部电影是根据其亲戚的亲生经历,而制作出来的一部描写小人物在其被肇事逃逸的车撞伤后,好友为其追查真凶的故事。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现状和农民生活的电影。
说到农民,不得不提的是农民工和失业率,中国许多农业人口是没有土地的。中国的农村,据说自从1985年以后就没有再调过地了,也就是说,1985年以后出生的农民户口,个人名下无地的话,很正常。因为出生在农村,所以是农民。他们也想工作,他们也适龄,但他们不是“城镇适龄劳动人口”,他们出来打工,没有进入有记录的大公司,所以他也不算农民工。他们现在没工作了,他们不算失业。这样的人有吗?有。不少。多少呢?我不知道,因为也没人统计。失业率这个词本身就不适合中国。中国14亿人口,农民8亿多,农民进了城还是农民,不计算进失业率。
超英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终于决定把牛卖了,拿着17万人民币还清了债,准备盖新房过上自己的幸福生活。
好友占义、树河前来帮忙,一天早上树河去帮超英买施工队的伙食,结果不料被车撞了,得到消息的超英立马赶到医院,替树河交了医药费,树河是帮我办事才出事的,所以这个钱我必须出。这里就是一个讽刺,讽刺那些本应按工伤处理的员工很多都是自掏腰包。树河家里人随后赶到医院,女的想付钱被外甥拦下了。这一切都反应了人性的自私。好在送树河来医院的村里人没有耽搁片刻,及时赶到了医院,树河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高额的ICU费用以及摆在面前的情况不得不然超英他们讨论,因为很难追查到肇事逃逸的车辆,加上如果立案农合就不给报这么高额的医疗费普通老百姓根本承担不起。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几句话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好的体现。
人最初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为什么对于这样的情况树河的亲人会选择一毛不拔,而对于肇事逃逸的司机这样的真凶却又不敢追查呢?一起的种种都来自这样的医疗体系,就算不立案报也只能报70%,如今依旧如此。高额的生活成本让一部分人不得不放下良知、放下尊严、放下初心,做起了很多不应该有的事情。一起都为了生存。
为了追查真凶,超英选择一个人扛,即使找不到真凶,他也愿意自己把这医疗费出了,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下,很多人会把超英当傻子。但他就是这样一个淳朴善良的人,一个小人物,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
起初占义带着超英找到了村里的神婆,玄乎其神的说了句东方,这里体现的是无知和迷信。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很多,他们无从依靠,为了能够确保农村合作医疗能够报销的情况下,只能尝试用自己所认知所相信的办法。
超英带着占义两个人发现了县城的粮油店老板的监控录像,起初老板不愿帮他们,原因很简单,互不相欠,互不相干。别人的祸,别人的灾。恨人有,笑人无。于是超英找到朋友,朋友又叫了粮油店的亲戚,这才把录像掉出来。这里就体现了中国式关系社会,靠的就是人情和关系。
最终两个人锁定了当天案发时间范围的三辆车。利用占义的妹夫在保险公司工作,查到了三辆车的具体信息。两个人到了学校门口,超英觉得应该不让进,占义说难道是看守所不行,这里是真的很讽刺,在国外的大学,教育是开放的,人人都可以进到校园旁听,只要不影响课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两个人最终偷偷溜了进去,最终被保安发现追赶撵出校园,这部电影里的保安演的非常好,他们就像现实社会中的某类人群。两个人跑到了学校的集会操场,学校领导正在进行高考冲刺演讲,高考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跟着同学们一起喊起来加油加油加油!这里的讽刺更大了,懂得人自然懂,我就不深说了。
为了给树河ICU的医疗费付钱,超英决定把他最后的宝贝拿出来卖了,跟随他多年的老伙计,任劳任怨的马儿。买马的人跟他砍价,他说这匹马非常的仁义,买马的人讥讽的说:“仁义也不值钱”,这里又是讽刺,讽刺当今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最后马还是卖了,可当他发现买马的人是个驴肉火烧的供应商时,他又把马赎了回来还倒贴了200元,因为超英他觉得仁义值千金。
为了追查追后的线索,两个人不辞辛苦来到了城市,刚到了城市就被这里的治安员抓到占义的不文明举动要求他罚款,嘴里还说:“罚你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你长记性。”这里又是反讽,我用一个北京安贞医院的主任医师刘东在TED演讲的《医学的疆与界》做例子。美国的医学治疗分五步:1预防 2保健 3诊断 4治疗 5康复。而刘东讲这么多年了我们的医院只做34诊断和治疗这两件事。总是不普及教育 普及文化 教人文明,而是靠罚钱来让人长记性。很多人认为这符合中国的国情,说这些话的人就像我在豆瓣上遇见有人居然对关于人权和言论自由发表的看法一样可怕,我说人权和言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有人就回复我说人权言论自由要看人配不配,他认为我们还不配拥有,还有人说这些权利又不能吃饭,呵呵呵呵。
后来两个人到了最后一辆车的地址,这是一个高档小区,最可笑的是登记信息这里,遇到什么都登记,这里的讽刺懂的人自然明白登记毫无意义完全的形式主义。最终超英为了救占义来到了小区天台,两个人茫然的坐下抽着烟,看着这茫茫大的城市,高楼大厦的耸立。他们是农民,很多的农民工既建造着这个城市,却又不属于这个城市。
后来逼上梁山的占义把这些穷追不舍的保安打了,好在刑警队长是超英的亲戚,帮忙处理了一下说到:“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通过正规渠道去解决。”我相信只有真正体验到这种所谓正规渠道的无助的人才会真的明白这句话有多讽刺!
后来超英带着刑警队长来到了车主家,一开门发现是有钱有势的“城市著名企业家”。在和企业家谈话间刑警队长居然低下了头,语气是那么的无力,声音是那么的弱小。说出了我听过的最最讽刺的话:“必要的程序还是要遵守的。” 现在一说什么就是程序流程,有的程序流程走了五年还在走程序走流程。这时的刑警队长和给占义罚钱的治安员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占义喝酒时候跟超英讲:他为了吃甘蔗被打了两次,字里行间透露出看不起他,觉得他有点傻。借着上厕所的功夫,好友开车去拿钱了,而他骑上了那匹仁义的马,此时美国西部牛仔的音乐响起,化身成了正义的牛仔,此刻放佛要上演中国版的《被解放的姜戈》。似乎在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连钱都不要的人真的是另类。
占义的小货车没有先到,被卡在了一个坑里,于是叫了朋友来解救,朋友解救了他,但一个车刚出了坑而另一个车又入了坑,导演徐磊似乎又在暗示我们,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入坑的可能,被坑所坑害的人又无意之中把别人拉入了坑里,形成了恶心循环,普通人老百姓就像韭菜。小时候家长就教育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今的社会到处都是,人与人交往总有忌惮和隔膜,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不易的。
超英没有要钱,虽然被打了,但是好在硬朗的身体并无大碍,回到了自己破旧的家,想起了当年已故的亲人(不知是父母还是妻子,因为超英这样的小人物,就像那匹马,即使他仁义、忠厚、朴实又与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呢?),房上的小鱼塘里面的鱼就像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虽然鱼多拥挤,水又少的可怜,但是我们仍能活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影片结尾放着欢快的音乐,但其实是以无奈的悲剧收场。
影片最后黑底白字写的 故事中所有触犯法律的人员,事后均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这是多么的冰冷而无力的字。
最后影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这些非职业演员的演技可以说比那些小鲜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这些人也是本色出演经历了人间沧桑有真正故事的人。
山有《盲山》,井有《盲井》,生活如《万箭穿心》,现实如《平原上的夏洛克》。
但即便现实无数这样的挫折打击下,他们依旧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的朝着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努力着,即便是有那么一丝希望。
完。欢迎回复。谢谢!
文|三九
作者简介:爱看电影,日常搬砖,梅雪风老师的小粉丝。
看完《平原上的夏洛克》,我又双叒叕云恋爱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超英大叔并排坐在那堆破砖烂瓦上叹气:今天过得不顺当,明天恐怕也没啥转机,日子一天天捱,唯有地里那片窜起来的大西瓜叫人宽慰。我拿着把芭蕉扇,为他扇风驱蝇,再帮他抽出掖在裤腰里的衣裳。
《夏洛克》是部散发着浓浓乡土味的的电影,有着让人猝不及防的浪漫。它不刻奇,不卖弄,不像有些新人导演的作品那样满满当当,甚至偶尔还有生涩的卡壳,但那些可爱的人物就这么直直走进人的心里去了。
满眼油腻的国产影视剧里,屏幕上的“中年男性”总叫人狂翻白眼,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职业,他们常有办法油到你,以致于让人忘了他们身上难以承受的重担和难以纾解的孤独。但《夏洛克》中的超英大叔却干燥得像刚在日头底下晒过的棉被,被罩上还带着硫磺皂味儿。
超英盖新房,喊老哥们儿占义和树河来帮忙,哪知道树河半道上被车撞得不省人事,肇事司机不知所踪。超英垫上医药费,与占义一合计,报警等保险理赔的话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毕竟车祸现场连监控录像都没有,不如自力更生,找出逃逸司机,尽快把这事儿了结。两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化身平原上的夏洛克和华生,开始疑犯追踪。
俩人终于找到了三辆可疑车辆,挨个走访之后,夏洛克相信,是黑色大众车主范总干的,没跑了。他偷出范总的行车记录仪,却意外发现了范总和小三牵手的录像,便以此要挟他出树河的11万医药费。眼看钱要到手,昏迷的树河突然苏醒了,他记起当时撞上自己的是一道白光,而不是黑的。闹了个大乌龙。超英再三思量,还是没拿范总的封口费,但范总哪咽得下这口气,叫来小弟们把他打了一顿。
影片结尾,树河出院,老哥仨走近瓜地里,嘻嘻哈哈。生活继续波澜不惊。
中年+男性+农民,若让大家脑补出他们的肖像,八九不离十的都是皮肤黝黑、皱纹堆积,目光直勾勾盯着你,却是呆滞又迷惑,好像根本没明白你刚才说的啥。不过你知道那眼神里头有故事,大多是关于生活的愁苦。他们沉默得像块石头,不知道是天生羞涩,还是已经对外面的世界无话可说。他们活得沉甸甸的,仿佛穿越历史而来,又被现代文明社会排除在外。
超英和占义骑着三轮摩托穿行在村镇里的大街小巷找人,咋找呢,算命婆子四闺女给指了条明路:目标在东方。三辆车,国产的江淮,德国产的大众,日产的丰田,超英灵机一动,这“东方”的“东”可不就是东瀛制造的意思么?
土味儿神秘主义撞上实打实的人命关天,也叫人难过,也诙谐,两位老农固守着自己的行事逻辑,信警察不如信算卦的,信算卦的就要信一切巧合都能有合理解释。先别嘲笑他们的愚昧,因为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且看那些不土的文明人,婚丧嫁娶,兴业开张,总要投奔那些半仙半神,谁又比谁高到哪去?
城里人爱看农村人演的戏,一半出于猎奇。乡土人的黝黑和结实,是剥去人的世俗身份、光鲜亮丽的外壳之后,留下的人的本真,那种和土地一样的特质,一边被我们嫌弃,一边又让我们天然亲近。我们住的楼越来越高,离土地越来越远,乡土味儿的超英们妄想跟着牵狗的时髦少女溜进高档小区,叫人一眼就看穿,“你俩是这的业主吗?”潜台词是:从头到脚都这么土,你也配进来?
占义随地吐痰,被巡警逮到罚款,市民行为手册里的那么多条款,老哥俩想必一条都说不上来。他们是好市民么,谁教过他们这些?随地吐痰当然不对,但看着俩人被现代文明鄙弃,还是有些心酸。他们不过是更原始的我们而已,大家在电影院里哄笑,不知道是笑他们还是笑自己。
超英好像并没有被这些城里人的敌意困扰,吃亏受骗被歧视,他全都面无表情。平白无故搭进去十来万块,半生积蓄打了水漂,再加上一路花的冤枉钱,都没让他木讷的脸有一丝松动。只有在澡堂子里和两个伙伴玩水时,在瓜地里和老乡们敲打熟透的西瓜时,他才笑了。原来,这位沉闷的老汉,也会有喜形于色的情绪。
他从不心急火燎,倒也不是云淡风轻,就好像是已经过惯了艰难生活,知道也没别的招,只能就这么走一步算一步,被命运推着向前。就像重返出事现场时,两位交警让树河的外甥趴到地上,还原下当时的情景,滂沱大雨,道路泥泞,可年轻人二话不说就趴过去了,听话又顺从,哪里会磨磨唧唧嫌脏嫌冷?日子反正不就这么一天天过得呗。
以我们苛刻的标准看,超英并非什么有本事的人,在他们村的人际江湖里,他也显然不是大哥大,可你就是能在他身上感受到靠谱和踏实,大概是他土味的老好人气质带来的安全感。他笨拙而善良,坚毅又温柔,为了给朋友凑医疗费,狠心卖掉陪伴多年的老马,却在听说马将被送往驴肉馆子当下酒菜时,二话不说,宁愿多搭上200块钱,也要把它赎回来。昏暗的傍晚,他在被扒倒的老房子旁坐下,孤零零的,想着再也盖不起来的新房,和无法向过世的老伴兑现的承诺,就像一位又老又旧的父亲,秉持着大丈夫有泪不轻弹的古训,只能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偷得一声叹息。
片中的超英始终是个矛盾体,一方面,他善良、真诚、仗义,有种古典的男子汉味儿,另一方面,在人本心之外的社会规则面前,他似乎一直都是稀里糊涂的。他好像没有意识到,假扮外卖小哥进小区是不应该的,偷范总的的行车记录仪根本就是违法,拿范总的隐私逼他就范也不太地道。他善良得那么自然,坏事做得也那么自然。他是个有道德的人吗?若是以人情味的角度看,他是,若是以法理的角度看,他又不是。可最终打动我们的,是他骨子里的至真至朴的良善。
朴素的人性光辉如此动人,如此有力,穿透其他所有物质和精神的装饰,把一个可爱的人呈现在我们面前。
超英没有盖起新房子,他在他们村里四面透风的“会议室”屋顶吊了块塑料布,灌进一桶水和金鱼。别人的金鱼游在鱼缸里,他的金鱼飞在天上。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枪稿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平原上的夏洛克》让我想起每次坐火车从北京出发,火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行驶的场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农村,这么多麦田,这么多铁路两旁的小路通向的一个个村庄,曾经高粱肥大豆香的村庄,曾经有平原游击队的村庄。京九线上的衡水总和老白干的广告同时到来,和德州的扒鸡一样,在回忆中变成了美好的条件反射。
那些村庄里发生的事情是多么有趣啊。我们看了太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里面全是试图还原生活结果越看越假的情节,也看了太多矫揉造作的文艺片,里面没有一句台词像是人会说的,再看这部电影,会发现这是多么真实、多么有烟火味啊。“建”卖的温室猪舍,小区门口的勃兰登堡雕像,大雨里从桥上斜坡下来摔的一跤,医院里的新农合讨论。在这样的真实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文艺——或者说超现实,就特别让人动容。比如雨后屋顶塑料布的那一汪锦鲤,结尾的那个像是日本电影里才有的绿色调和大西瓜,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超越了生活。还有就是本片的主要情节——夏洛克式的,一群农民坐在教室里讨论案情和线索,这段据说是导演想拍这部电影的最初灵感来源,也是让我眼睛一亮的剧情:多么超现实的情节,但是又太合理了,我完全能想象那块广袤平原上的一个农庄,人们想把某件事弄清的侦探式探索,这应该与导演拍的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有关。这个主线还有一个优点:中国电影里,凡是说到农民和底层阶级的情节都特别沉重,比如秋菊打官司,是一种完全依赖国家机器的无奈和麻木;而在这部电影里,农民成了夏洛克,权力基本隐去了,农民像西部牛仔一样,完全凭借个人主义在这片土地上驰骋。多么理想主义啊。
导演用自己的父亲当演员的做法,肯定是有资金的因素在里面,但也让这部电影更有了一种真实的感觉,因为他演的就是自己。他那张脸上流露出来的真诚、固执和仁义,那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的性格。如果让他去演个反派,估计就完全不成。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素人当演员都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如果不是,那导演真令我刮目相看。
这部电影本身我大概可以打7.3左右,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张弛不够有度,有的地方太拖沓,有的地方把人调起来,却又找不到地方放下去。比如最后超英跨上马,红衣戴帽,飞驰而去的一幕,真令人击节赞叹,三路人马在岔路口相遇,本来可以塑造一个极大的高潮(想想宁浩在《疯狂的石头》里摩托车撞汽车门的那一幕),结果超英到了,老板下来说话,之后情节张力就弱化了,结局毫无惊奇,主要都是导演的文艺喟叹了。但知道了导演的成长、拍电影的起源、演员的启用故事之后,我毫不犹豫给了四星。哪怕是在中国,只要给一个孩子充分的成长环境,让他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也总有可能成功的,而且不是公务员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成功,对不对?
两个月没写影评了。疫情好多天了,生活停滞了,一直坐在家里焦虑,没有看电影。终于还是打算捡起来,慢慢消化生活的痛苦于文字中,看能不能让自己好过一点。
1
Q:这部影片以前叫《深北侦探故事》,然后中间改过好几次名字,我们想听听关于改名这样的故事?
A:最早叫《尘土飞扬》,因为是两个人奔波劳碌的过程,然后觉得不太符合这个片子的气质。拍片的过程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也通过拍摄过程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结果确实片名做了调整。
2
Q:这个故事的来源是怎么出来的?跟着环境对立有没有关系?
A:最早是一个真实事情,在老家有一个亲戚被撞了。到了现场之后问他们报没报警吗?他们说没报警。因为报警就不能报销了。后来他们觉得这么忍了肯定有点问题,然后他们决定先破案后报警。在我心里这就挺荒诞的,有一种身份的错位,后来就拍了这么一个片子。
3
Q:怎么找到这几个演员的,他们表演统一在一起非常难的?
A:刚开始想找职业演员,后来带到老家和素人演员就不搭,所以索性就全用非职业演员。里面的男主角是我爸,这是最后定下的。
4
Q:所以您调教演员的时候会给他们很大的自由空间吗?还是说要求非常细致?
A:在台词上会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他们怎么去说一个台词按照他们的说话方式去说,但是内容一定规定好的。因为片子不是状态性的那种戏,情节性和设计感特别强,所以说还是给他们一些明确的指示。给一些非职业演员,你不能去讲内心,用调度方式控制他们的节奏就很好,比较明确的指示,他们表演起来就比较准确。
5
Q: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音乐呢?
A:这个片子的音乐还没做完,所以有些都是直接引用,我和音乐老师去合作,用很先锋的音乐,和片子形成反差。就想想把这部片子从土味变成土酷。
6
Q:您怎样看待自己电影里的拼接,比如一些问题和热点,比如外卖、高考之类的,这种社会现象的抓取,在你的系统里面是提前想好的,还是根据场景去选择?
A:我是想通过这种娱乐性去带动人物的群像,娱乐性和主题是有关系的。我想让大家从风格上觉得,这不是一个破案故事,更是一个特别散的故事。
7
Q:金鱼细节的意识?在创作过程对于民间底层浪漫化处理?
A:其实这种浪漫不是我放进去,而是我发现的。我经常发现他们想法很浪漫化,比如金鱼,一开始是空间上的处理,就是一个主场景,反复出现就会有些变化,它的这种变化会使情节推进,它的这种变化刚开始是空间上的变化,在拍摄的过程发现其实意味变得更丰富。我觉得不是浪漫,而是自己经历许多苦难,他们还不知道。很麻木的去过一生,麻木是褒义词。我觉得是从他们身上发现的,而不是强加上去的。
真好啊,屋顶上游动的金鱼、沟渠里漂走的西瓜、纵马赴约的深夜……这些黄土地上自然生长的诗意。
有幸提前观影了,真有意思,推荐大家到时候去电影院好好感受一下,你会觉得生活中或烦恼或欢乐的小事,事后想起来都是幸福的。
中国广袤的农村+老人,一个如此有潜力的题材,终于被靠谱的团队发掘了。事实证明,如果拍得好,比城里的年轻人相爱相杀有趣多了。说土酷侦探,不过是连葫芦案都断不了的葫芦僧;说哼哈二将,一路闹的笑话都快把本钱赔光了。但在木讷、寡言、逆来顺受的背后,男主角超英的有血有肉,令多少聪明的中国人汗颜。坚决赎回将被杀戮的老马,是为良善;誓要追凶并承担所有医药费,是为侠义;为死去的亲人翻修房子,是为承诺;让金鱼在天花板上游来游去,是为浪漫。你看看,如此一来,连超英的名字都像是“超级英雄”的缩写了。
屋顶上的鱼,骑着仁义的马飞奔,谁说华北平原没有现实主义浪漫
作为新导演处女作,既没有因为着急证明自己而用力过猛,也没有耽于自我,恰到好处。这部电影所体现的导演和电影的关系,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关系,和身边人的关系,都是真诚和舒服的。这种发自内心、质朴自然、目的性不强的电影,是我心头至爱。徐磊第一部就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和自己的语感,挺难得的。 这部电影虽然简洁,但并不单调, 在一种轻盈的节奏里,思考、幽默、诗意、伤感,都有了。热烈推荐。
全素人演出河北版《大佛普拉斯》,行车记录仪已经十分明显。大抵上是段子拼凑,用好莱坞类型片元素移植在土味河北里,调剂出不一样的黑色。只是结尾还不够黑,如果和神婆的“东方”呼应上效果更佳。
农村的部分足够有趣,但后面城里的部分(尤其是在企业家出场后)陡然泄气,越往后便越觉索然了。不过那个素人演员张占义真有活气啊,简直有点寺岛进味,我又要大胆发言,他要是年轻个二三十岁……(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我觉得,里面有一些镜头,可以见得导演对乡土与人的人文情怀。
不喜欢给这部作品打上「土味」的标签,「乡村」与「土味」绝非全等。「土味」是低级趣味与卖弄媚俗结合的产物,已经偏离了真实,是一种迎合猎奇看客的低俗人造景观。而「平原」展现的则是「乡村」的日常,有雅 (质朴中的道德闪光) 有俗 (有色笑话),但皆是并置于平凡生活中的常态。这就更突显出影片幽默的可贵,不是搔痒逗笑,而是水到渠成。谁管这叫「脱离了知识分子的高级趣味」,我是决不同意的。相反,声画与文本共同表现出的琱琢的浪漫、工笔的细腻、誊搨的平实,身份错置的笑噱只是故事的一部份。我们的「喜剧」缺少的大都是这种高屋建瓴的趣味。
《心迷宫》后又一部乡土黑色喜剧,结尾却看的悲从中来。太惊喜了,这样的题材,从任何层面来讲都值得更多鼓励。全素人演出也让流量靠边站,真正好的电影是靠作品本身来说话的。年度华语十佳提上日程。
太可爱了,特别杜蒙,本土版的《小孩子》和《宽宽和非人类》,一样的怪诞黑色,不一样的风情文化。笑料抖自然,抛开双侦探喜剧的外衣,实则更是对中国人情世故社会的全景观展现,美团和饿了么同时出现的那一瞬间,顿时想到快手上的那些视频,粗糙但真实,土味但生动,真是存在即完美。
冠以土法炼钢式的破案模式,经典推理桥段无缝嵌入乡村现状,点到为止的社会问题透过表象的黑色幽默照进现实——城乡差距,青年流向城镇,乡村凋敝引发的空巢现象,个人关于道德伦理和法律秩序的天人交战。剧本写得相当缜密,在不乏戏剧化走向的情节中紧密箍扎细节注脚(如联系不上的离乡女儿,如对马的功能性利用和建构人物情感的功能),作为处女作即能编导如此实属不易。素人演员独有的稚拙反向彰显冷面幽默,土味双侦探简直太可爱,尤其占义一角太圈粉,契合文本的喜剧风格。导演映后说“喜欢一些失衡的东西”,非常认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正是这种略略失衡的宕开一笔——树河醒来前关于西瓜的梦,屋顶游动的金鱼,以及结尾三人走进明亮的翠绿的树林;生活的乐与苦,得与失,美和诗意,都在不动声色的罅隙闪现。
导演有拍类型片前途。一个闷油瓶加一个不省心的角色搭配,很有趣。最打动我的是卖马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特别反映。
谁能想到将好莱坞烂仔帮与英格兰憨豆式喜剧元素移植到我国农村,会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效果。稚嫩粗糙,但挡不住生机勃勃。短短九十分钟片长,包袱抖落的干净利落,人物形象鲜活不扁平,既笑料十足,又温情四溢,还能对城乡差距、阶级对立、警民关系等社会议题进行恰到好处的讽刺,演员迟钝笨拙的表演更有一种杜蒙式饶有趣味的怪鸡感。就凭这本土化能力,导演前途无量。
最好笑的是结尾被强加上去的那行字幕
冲着导演父子的真诚多加一星
听过大小各种创投,这个是创投阶段就给我最深印象的一个项目,当时导演拍了个小样片,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两个农民大叔像福尔摩斯华生一样去破案,这个设定首先就挺抓人的。幽默感不用再赘述,我最喜欢的其实是片中浓浓的人情味,乡下人的朴实善良,城乡贫富之间的差距,而导演并没有以愤世嫉俗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看完会觉得很温暖。男主是导演父亲,全部演员都是素人,也展现了农民多姿多彩的小康生活,没有像很多新导演一样为了猎奇而拍乡村,这点真的太好了。
这类题材我喜欢称之为农村类型片,它们往往会把一个类型化的故事安插到一片往往是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空间里,而后利用那些农民对世界的局限性理解,去获得剧情推动的原动力,并以这种观念的脱节来制造喜剧效果。个体与时代价值观层面的抗争,影片给出的答案也是类型化的,而非现实主义的,而显得温暖。
片尾的诗《夏 夏 夏》轻烟弥漫 田野芳香 细雨落下 叶子油亮 风吹麦浪 神秘村庄 灌木丛林 分开两旁 白色雨衣 面貌不详 黑色雨鞋 一地清凉
2010s监控摄像头美学又一作品。节外生枝的行车记录仪有点太意料之中,但土味美学以及非职业演员的慢一拍反应,制造了不少亮点。「上医院来了,你还怕这钱花不了啊」,熟人社会找关系,保安追打外卖,吐痰罚款之类的处理是主流电影不会讲到的事情,不过,冲突制造还是有点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