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新生代导演米歇尔·弗兰克的作品《新秩序》无疑是今年秋季电影节上的话题之作,这部电影短小精悍,用不到九十分钟的篇幅,经过数次剧情反转,和不加掩饰的种种“视觉奇观”,犀利地呈现了当今这个问题重重、无比分裂的社会。阶级鸿沟,统治阶层的腐败,活在泡沫里的富人,四处蔓延的游行示威及其衍生的暴力,是“时代的主旋律”。但导演并不满足于此,在这之上,影片的视野指向暴乱之外和这一切混乱最有可能抵达的终点——一个更加崇尚武力和极权的“新秩序”。冲突过后,黎明的曙光非但没有到来,每个人反倒陷入更深的漩涡中。而且和原有的统治者相比,新政权更冷酷,更高明,也更残忍,更流氓。
电影开篇聚焦在墨西哥城的富人区,Novello家的女儿出嫁,一间大别墅里,宾客们身着华服,觥筹交错,在怡人的日光下享受美好人生。他们没有察觉到,或者也是有意忽略着,戒备森严的围墙外、不远处街区正在发生的暴乱。女主人在屋内外穿梭,不经意间,卧室水龙头流出的绿色液体让她心神不宁。她逐步开始检查豪宅里每一个出水的地方,镜头也跟随着她的脚步,带我们进一步感受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
然而蹊跷的事情不止这一件。证婚人迟迟没有到场,几位客人在来的路上遭到袭击,身上沾满了示威者喷洒的绿色油漆,厨房里备餐的仆人阴阳怪气地对彼此指指点点,而家门口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已经离开了主人家有长达八年的Rolando。为了给妻子支付一笔价格不菲的手术费,他不得不求助于自己曾经的雇主。
影片的这前半个小时为我们生动展示了“有钱人的周末”是什么样子,推杯换盏间很可能就谈成了一笔生意,男人像女人展示珠宝一样领着自己的妻女到处炫耀,礼仪和分寸背后或许是露骨的玩笑,而权力和金钱的交换也足够赤裸裸地摆在台面上,它不但是信封里丰厚的礼金,也可能还是这桩婚姻本身。与此同时,掌握“全知视角”的观众开始一点点嗅到紧张气氛,Rolando和女主人在家门口几句简单的问答,都隐约让人不寒而栗,它暗暗指向贫富阶层间即便通过友好协商都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最终新娘子Marianne也被牵涉了进来,念及旧情,同时也抱着极力与势利的母亲兄长切割的心态,她毅然选择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抛下婚宴,前往Rolando家中去兑现自己的善心。
回到宅院,危险如期而至。深色皮肤的原住民翻墙而入,他们杀气腾腾,面无表情地靠近慌作一团的众宾客,意料之中的入室抢劫开始了。不仅外来的闯入者,本来效命于这群富人们的随从,司机和仆人也加入到掳掠的队伍中,他们像过节一样拿着大袋子搜刮着房间里每一样看上去值钱的东西,用枪顶着女主人的脑袋去开保险箱,把宾客们赶到墙角,一个个地威胁着命令其转账和交出身上的财物。枪声四起,无产者享受着地位反转的欢愉,尽情体验权力和胁迫带来的快感,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究竟站在他们中的哪一边。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或者说仅仅是噩梦的开始。影片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另起了新的一个篇章,导演的“黑化”面目也逐渐开始显露。本以为及时离开的新娘幸运地躲过了这场灾难,而被塑造成其善良对立面的家人则遭到“应有的报应”,但事实却恰恰相反,真正经历浩劫的正是Marianne本人。经过几个定格镜头转场,扫过空荡的街道,遍地的尸体,尚未熄灭的黑烟,我们看到在一夜之间军队迅速地接管了局面,肤色上极易辨认的“暴乱分子”就这样有些难以置信地完全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训练有素的政府力量。戒严,盘查,宵禁,观众还来不及消化暴乱背后的真正动因,以及观察各方的反应,对秩序的崇拜和人身自由的加倍控制就压倒了本能的恐惧。身陷在穷人区里的Marianne也很快被军警带走,只不过不是护送回家,而是被投入到另一个“人间炼狱”。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需要用过多言语赘述了,当强硬的权力,唾手可得的金钱利益,人的兽性,和被囚禁的美色这些元素并置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并不难以想象。但当我们真正在银幕上目睹这一惨剧时,仍然不由得心头一颤。和Marianne一同关在监狱里的是和她一样在暴乱中莫名被捕的富人家属,这些人成了“新秩序”的祭品,也成了底层军警“赚外快”和泄愤的工具。先前暴民入侵豪宅时的狂欢和报复,在表达诉求的行动中释放出的无端的恶,无缝地延伸到这里。监牢里对富家子弟的虐待,是街头暴力更残酷的延续。导演借此想要释放的讯息再清楚不过,当国家机器被赋予权利去平息暴行的时候,往往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比权力的失衡更可怕的,是权力的滥用。
总的来看,电影的第二部分多少有些“走火入魔”,对暴力和人性泯灭近乎偏执的刻画,恶趣味多于现实批判的性虐场景,以及看上去丝毫不费吹灰之力的对平民的杀戮,和社会契约的彻底破裂,会让人感到任何关于这场暴乱和随之而来的“新秩序”正当性的讨论都变得毫无意义。在影片所反映的一个个鲜活的议题面前,看到最后你会意识到因为“死的人实在太多“,有关更深层社会和价值层面的探讨竟无从谈起。剧情中出现的主要角色,让人留下印象的不少,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给观众留下哪怕是一句稍微具体些的观点或想法。最初挑起事端的原住民和后来接管事态的军警,则全程处于“失语”状态。
在一部“反乌托邦寓言”有可能沦为一场奇情“视觉盛宴”甚至是恐怖片的危险中,我们还不能忽视这部影片传递信息和情绪的视角。回过头看,电影的主线依旧以富人阶级为主体,描绘的是他们作为“恪守本分的良民”在面对阶级动乱时的深层恐惧。如果说入室抢劫表达的是在他们眼中社会变革对自身利益的直接冲突和威胁,那么后来发生在Marianne身上的惨剧(包括最后的结局),则代表了富人潜意识中对变革后社会的基础认知与排斥。因为在他们看来,不管是揭竿而起的暴民,还是借维持秩序来继续施暴的军政权,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极端野蛮的动物,都不是文明的出路。《新秩序》这部电影将阶级运动和极权社会这两个母题巧妙地拼贴在一起,企图用后者的可怕去论述前者的无效,借左手打右手,尝试同时将两者否定。它在警示的意义上是成功的,但归根结底仍是富人阶级视角的“一面之词”。电影既回避了社会运动中“反抗者”的视角,也极度简化和过度渲染了极权社会里掌权者的“恶魔”属性。这样的讲故事方式,倒不至于是本末倒置,但它在解释为什么“富人这样无辜却又如此招恨”这一点上,起码不是百分百坦诚的。
有人说《新秩序》是《小丑》的续篇,它讲述了在“暴民狂欢”后等待着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但与此同时,影片在描绘“无端的恶”这一点上似乎走得有点远了。不可否认这部作品有十足的前瞻性,它的某些桥段甚至无比贴合此刻发生在2020年的许多事件。但是,一部大胆的“末世寓言”不应成为现实面前的“麻醉剂”,电影后半部分弥漫着的“虚无主义”气息也不应成为定义未来的唯一可能,如何将虚构世界里的危机和破坏转化为在当下能力范围内改变现状的途径,是更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的。
戛纳展映的时候就听到对这部影片的一片叫好声,后来陆陆续续又读到一些对它的批评,终于在芝加哥电影节的线上展映得以欣赏。
影片开头是赤裸的涂着绿色油漆的女性,然后是家具被扔下楼的镜头,再然后我们在医院和街头又看到绿色油漆。医院里病人被赶走,一位老人收到了医生的transfer note,告诉他准备20万比索去另一家医院。
另外一边,新人正在跳舞,随后他们从各位亲朋好友手里接过礼金。来宾之中不乏军方大佬。所有人都在等待法官的到来。新娘的妈妈负责保管钱,也最先发现家里水龙头开始流绿色的水——一个家里有问题的信号,但她告诉丈夫的时候,水又变成了正常的颜色。这之后她一次一次检查水的颜色,每一次我都以为水会是绿色,但每一次都是正常的。一个被泼了绿色油漆的人随后出现,但她擦去油漆,寻苏融入到庆祝中。好像外面的一切都无关紧要。
之前医院里的老人来到婚礼现场。所有人都穿正装。除去保安Philipo没有穿西服外套以外,只有老人没有穿正装。他八年前在这工作,侄子和妹妹也在这工作,想来借钱给妻子治病。新娘的妈妈收了无数现金,但没有从礼金里拿出一些给他,而是选择向各种人要零钱凑了些给他。老人和新娘最亲,新娘想要给他拿钱,但发现保险箱密码只有她妈妈知道。她拿了信用卡想要给老人的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于是就叫了老人的侄子和她一起去送信用卡。
此时,迟到的法官终于到了。和她一起到的,还有准备开始looting的人们。
第一反应自然是叫来保安Philipo,但没穿西服外套的Philipo当然和盛装打扮的老爷太太们不是一伙的:他开了第一枪打中一人的脚,又胁迫新娘的母亲打开保险柜,再打爆她的头。
与此同时,新娘和老人的侄子正在路上,仿佛躲过一劫。第一部分结束,进度条过了大概1/3. 如果只在这里结束,分明就是一个更直白的墨西哥版寄生虫,但这部电影并不是。
第一部分的亮点在于节奏把握得好,每个人都给了足够多的信息——足以让杀戮开始的时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衣服是电影给观众最大的剧透:新人和宾客盛装出席,保安只穿了衬衣没有穿外套,普通佣人穿着佣人的装束,looting的人穿得休闲运动,借钱的老人穿了米色夹克,老人的侄子和妹妹穿了没那么贵气的西服和裙子,真正的大佬也穿了低调的西服。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在演员的服饰里进行了铺垫。
第一部分的故事——街头抗议、虚伪的富人、底层的反抗、looting——就像是今天的新闻:虽然设定在墨西哥,但可能是美国,也可能是泰国。
第二部分就开始乌托邦起来——倒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因为真实的事件中这部分通常不被人所知,被人所知的也总是修改过的版本——在第二部分里,导演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想象的国家状态。
第二部分的开始是这样的:街头恢复了平静——比以往都平静多了——军人在街道巡逻、在富人家门口站岗,看不到抗议者。但是,任何想要走上街头的人,比如说老人的侄子,都会被迅速制服。侄子说自己家里有个大小姐,军人说,我帮你把她送回去——他们自然没有。这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并不是第二部分的亮点。
第二部分的故事像是现在,更像是过去,也可能是未来。街道封锁,出入需要凭证、工作需要凭证,这是2020年所有人都经历的——不论你在美国、法国还是中国——所以我说像是现在。底层抗议演变为coup,这像是埃及,也像是土耳其。同时,因为所有这些事情在过去上演过或者现在进行着,它们也都可能发生在将来的任何一天。
这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它把观众带进了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点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寓言。我在观看时,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这到底在哪?这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里,观众可能是任何一个人:富人、军人、诚恳的打工者、病人、looting的人。
在这个流动的时空里,每个人在选择面前都做了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似乎不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结局。正是这种感觉让人震撼。
一、隔壁街区暴乱都控制不住了,他们还欢天喜地的开party?“敏感、谨慎”不应该是食物链上层动物的天性么?即使个体疏忽,但它们可是一个信息互通的集群啊。对比咱这小区,刚开始闹流感,有条件的家庭就把子女送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小区了——不应该是这种操作么?
二、这女主的行为处事如此不识大体,完全不是一个富家子女应该有的样子。他们会肆意妄为、会闯祸……但是,在“向下兼容”这个原则问题上,想法应该和家庭、朋友是一致的。
三、再退一步讲,有信用卡、能手机转账、有司机……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救助。稍微动动脑子,就可以用最省事的步骤达到同样的结果,亲力亲为绝不是有钱人的处事方法。
这是我看电影开头时,感觉迷惑的地方。即使后面的情节再怎么写实、反转、震撼,初始条件不成立,那它也是个虚构的——这是编故事的常用手法,就好比“霸道总裁死活就爱一低保户”的开篇,后面再怎么情路坎坷、荡气回肠,那也是脱离现实的闹剧。
当然,不排除个例,但既然是个例,那影片就不应该冠名为“新秩序”,顶多算一个“新手段”。
后劲很大。
是威哥在一次(谐星)聊天会上推荐的,记下来今天终于看了。
先抛开影片中暗示的,维克多在背后指挥一切。
也抛开说富人们现实中不会愚蠢到有暴动了还在一个这么容易闯进去的地方,毫无还手之力的聚集。
再抛开富人们不会这么愚蠢和毫无反抗的能力。
影片里展示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所谓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优秀的能力是如此的脆弱。而这种冲突,在1942里也有很深刻的描写,也包括张艺谋的诸多经典电影中的刻画。
我们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追求深刻的思想,而这些在人性那种突然爆发、不受控的野性面前是如此的脆弱。
“无常”是我们文化里最深刻的价值观之一,在现实的动荡面前,哪有什么“常理”。生在和平年代,可以让我们想一想“常理”已经是很大的奢侈。“常理”如天上的星,虽说现实我们在泥沼里挣扎,但天上的星在大尺度上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让我们珍惜这和平年代!
虽然是虚构的,但又很有真实感。
1. 深肤色的穷人暴动场面很真实,就是打砸抢。哪有什么推翻压迫获得解放的崇高目的和正义驱动,那都是后人们为了某些政治目的牵强附会硬套上去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不打砸抢还不如在家混吃等死。
2. 富人和穷人就是天然对立,社会财富蛋糕就那么大,你切多了别人必然就少了,哪怕两个群体里各有一些少数可以相互理解的,但改变不了大环境。平时大家可以相安无事互相礼貌性问好,一旦穷人们有机会了,必然会对富人们施以最大的恶意。
3. 拉美特色,军方权力不受限制。原西班牙语系地区独立以后,基本上都陷入一个看不到头的无限循环:民选政府腐败->人民抗议暴动->军方接管军政府独裁->被民选政府推翻->民选政府腐败->人民抗议暴动->军方接管军政府独裁。。。在这个无限循环里,军方的权力越来越大,既表面上讨好富人,又暗地里挑唆穷人,自己坐收渔利。
4. 在乱局中,没有善恶之分也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无论穷富,太天真的人都活不长。
5. 影片的结局是最大的亮点,富家女新娘自以为被救了,还擦掉额头上的数字,结果还是被击毙在保姆家,而帮助救她的保姆一家,儿子被嫁祸成枪手击毙,保姆则被当作绑匪处以绞刑。
最后国歌响起,将军和政客们在一起观看行刑并憧憬美好未来。
墨西哥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暴动不知道,但在东南亚某最大的岛国这样的情节一点也不陌生,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看了一圈影评都没有敢提及当年惨案的,可见是多么的讳莫如深。
1998年5月,该国军方鼓动贫穷的原住民暴动,让原住民把怒火发在无辜的华商身上,奸淫掳掠死伤无数,后来还是美帝媒体揭露暴行,引来国际社会舆论压力,然后国该政客和军方才假模假样出兵“平乱”,同时还借机敲诈了华商们巨额的“保护费”。
本片如果换个肤色和国旗,那就是货真价实的纪录片了。
看的莫名其妙的,分不清哪些是政府军,哪些是叛军,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分不清谁是主演,谁是配角,分不清谁有权利,谁没权利。全片让人感觉到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穷人和底层人民是多么的无助,影片中描写的监狱已经是蛮凄惨的了,如果是实际情况,估计是更加凄惨百倍吧,愿世界和平,无战乱。
这是在干什么?!每一个麦高芬都不值得留恋,镜头的冷酷霸道和它所展示的背后力量如出一辙。权力收割起来寸草不生,可是它自己却因暴力的永动而生生不息。
诺兰第一时间表示:!!!的拍我是片影部这望希多
好一部空洞无物拉大旗作虎皮的电影。
米歇尔·弗兰克的剧本一直是这样的思路,这次猎奇和剥削的元素多了点,在这些元素之外还是写到了权力的本质。
寓意基本能懂,但未免过于单薄了
6.2/10 PFF29 Virtual 开头即是巅峰,然后一路下滑,最后草草收尾。荧光绿的凝胶,迸发的节奏,被包围的豪宅,水龙头流出的绿水,这一切的悬念和意象都在后半段过强且并未实现的野心中湮灭至今,想要展开的部分太多,试图去构建一个不同阶级都被完全展现的时间观,并不是一个这个时长和略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段下可以达成的任务,囚禁部分的镜头与节奏都略显僵硬,场景之间的切换也不够流畅。新秩序在何处完全为被展现,一切被打碎,将要开始,却又戛然而止。
牛逼!简短,生猛,从头至尾渐渐揭开“新秩序”真实模样的过程,让人在疑惑和揪心中频频震惊,看完心里发毛。
#LFF2020# 这届评审团大奖真的不太行。突发奇想一种新的电影类型:Political Cult Film。
观影生涯最大的噩梦
在一个空洞的概念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粗暴的剥削展示,暴行、混乱、反转和阴谋都只是表面上的奇观装饰甚至感官刺激,从头至尾都在费尽心思操纵观众情绪的同时,又要故作自我表达、批判与思考的姿态。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无论是剧作还是拍摄技巧和方式都无法自洽,甚至有时到了粗糙可笑的地步。
这哪是什么敌托邦啊,简单粗暴的,另一种纬度意义上的“爽片”罢了,只不过包装成有思想有社会介入的样子。这两年出了这么夺底层揭竿的片子,《悲惨世界》《小丑》,哪个不比这个好?这电影里的事哪用得着反乌托邦才能实现,很多地方都活生生发生过,施害的,被伤害的都还活着。
不太喜欢这种国内影评人/公众号/x分钟看完xx电影类up主看了会高潮的电影。
【C】浮于表面、装腔作势的寓言式背景,扁平空洞、毫无深度、全为剧情服务的人物塑造,泛滥的暴行和虚假的秩序,都是导演为了展示给观众这一场暴力秀所做出的取舍,而隐喻、暗讽什么的,只是更次之的剧情填充物,因而也没有太多深入探讨的意义了。
#LFF2020线上#人类早已证明能做出很恐怖的事情,但不是片中这种发展,没有一个角色哪怕一次行为是可信的,都只不过是刺激观众,剥削情绪的硬反转设计,就像是用彩色浆糊涂身的行为艺术,刚开始有点意思,但不断累加,看到越往后越觉得无聊神经。以后要避免,至少大大降低电影节期间所谓mindfuck片的期待值,要么本人mind有些twist,要么他人mind太容易被fuck了。还好比阴魂不散的《阴风阵阵》短了近一个小时。
太吓人了。 手都掐紫了。 导演这是吃了什么魔丹,进化了吧…… 剧作、摄影、剪辑,所有的群演都全部在线,难以想象导演组的超能力。补充: 没有任何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任何地方安全。
一场游行示威很快演变成暴力屠杀,即使是歌舞升平的富人区也不能幸免。在穷人把富人洗劫一空之后,军方迅速镇压并化身绑匪趁火打劫,所谓富人穷人全部都成为蝼蚁,一种豺狼当道的新秩序正式建立。
导演一开始也利用了观众的反杀快感,最后倒出阴谋论结局,高明的剧情设计,把观众也设计了一把,血腥重口味的桥段不少,贫富阶级的生活被撕开了一角。没钱永远看不上病的底层,上层社会遭遇意外,也不会动摇他们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方式,只是少了几个家庭成员而已。利用这个阶级矛盾的政府才是渔翁得利。两边利用,权力才是硬道理,在集权的国家格外可怕。这部电影是警钟也是预言,令人细思极恐,背后发凉。
无法无天人命如蚁,没有一个阶层是安全的,越是温驯越是炮灰。这就是街头暴力所要追求的新秩序? 相比之下“小丑”都显得温情如水了。不行后劲太大,我得缓缓...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获得者,墨西哥导演拍摄的一部“政治寓言劇”,紧凑、克制,最后的两个反转让人“目瞪口呆”!据说去年在威尼斯节放映后观众被“震撼得厉害”,呼声极高。编导偏重情节结构,看轻人物塑造。长度只有85分钟,至少还可以增加15分钟的人物刻画,但它仍坚持“只写事,不写人”。这应是它败在金狮奖获得者《无依之地》的关键吧。
就这?只需对自1789年以来的任何一次政治暴力稍有了解都不会被这玩意给唬住,因为所呈现的内容实际上连“猎奇”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