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春秋篇

大陆剧中国大陆1996

主演:王绘春林乃桢郑强何冰修宗迪张山周继伟杨静丛林蒋恺常远张炬唐国强谭宗尧蒋勤勤张光北吴刚胡军初星一奚美娟蒋竹青刘栋鲍大志龚丽君杨立新崔红红

导演:沈好放

播放地址

剧照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2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3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4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5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6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3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4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5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6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7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8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19 东周列国·春秋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14 08:38

详细剧情

叹那昏聩糊涂的周幽王(王绘春 饰),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竟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戏码,结果导致王权零落,死于犬戎兵的铁蹄之下。以此为转折点,各路诸侯相继崛起,郑庄公寤生(唐国强 饰)聪颖狡诈,在和诸侯乃至周王的交错中纵横捭阖,名震一时。黄泉认母,周郑交质,皆因他流传千古,却也为乱世霸主们做了坏的榜样。此后,禽兽齐襄公诸儿(鲍大志 饰)淫乱亲妹,不惜拉杀鲁公,几乎断送了齐国的国脉。多亏齐桓公(杨立新 饰)和千古名相管仲(刘涛 饰)才成就了齐国的一方霸业。   此外,楚国、越国、吴国、晋国。春秋霸主相继出世,上演着华夏历史上最纷乱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故事……

长篇影评

1 ) 看了一部老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

沈好放于1996年导演的连续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不算小众,其独特的90年代美学风格这几年来持续被一些观众所推崇。在这个连续剧的豆瓣页面上,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些90后、2000后前来标注、感慨,怎么有这么复古、真实的古装剧。

我也是中学时看过一眼,当时觉得这些故事我太熟悉了,《东周列国志》小时候就翻过,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过一套精美的连环画“东周列国故事”,连续剧节奏很慢,所以没怎么看。

如今过了21年,再来看,真是欲罢不能的好看。

这就是荧幕上的话剧表演艺术啊,演员的表演、对白都非常优秀,值得反复回味。小时候的自己还是太幼稚,只知道看戏,不知道看人,看不出其中的衣冠仪礼、百姓生活,都是相当严谨的复古表现,堪为典范,绝非今日那些淘宝款、古风款的花里胡哨的廉价虚假的古装戏能比。

【王绘春的孔子,李明启的老妪】

看古装戏,首先要看的是那一份苍凉粗粝的意境,越是质朴,越显得古意盎然。这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情结,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古典、对历史的美学体验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体验就会不同。

《春秋篇》改编的并不是《左传》《国语》,而是小说《东周列国志》,所以,还是不能当做历史去看,而是当做历史文学、历史话剧来看。这丝毫不损其美学价值。90年代的文化,虽然比80年代要浮躁,但比起今天来还是相当沉郁的,有很多美学观念仍然秉承了80年代。在《春秋篇》里,就鲜明的展现了一种带有“寻根主义”色彩的荧幕图景:色情、暴力、史诗、浪漫主义、CULT。比如,第一集里原野里奔驰的马匹和红衣小孩,就让人觉得颇有些“瘆人”,同时还生出对谶言的几分敬畏;比如,齐桓公小白之死,居然真的让演员(杨立新)躺在一堆蛆虫上面,等等。

【左边,是吴刚的伍子胥】

演员就更有趣了,多数是央视老《三国演义》的班底,就算配角也常常是名角,只看阵容就一目了然:

王绘春饰演周幽王、孔子,他就是《雍正王朝》里的八王爷;唐国强饰演郑庄公;胡军饰演宋国的华元;杨立新饰演齐桓公;梁冠华饰演公孙无知;魏宗万饰演屠岸贾;闫怀礼(《西游记》里的沙僧)饰演齐庄公;何冰(《大宋提刑官》的宋慈)饰演鲁庄公;石小满(50年代儿童电影《小铃铛》里的小朋友)饰演晏子……

《三国演义》的面孔,比如张山(赵云)饰演楚成王;张光北(吕布)饰演“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周继伟(张昭)饰演晋献公;蒋恺(郭嘉)饰演晋文公;谭宗尧(王允)饰演秦穆公;李庆祥(袁绍)饰演吴王阖闾;修宗迪(陈宫)饰演宋襄公、申包胥;张连仲(田丰、《水浒传》的朱贵)饰演赵衰;张炬(张松)饰演百里奚;郭寿阳(郭图、《西游记》银角大王)饰演石碏……

此外,李建义(《人民的名义》季昌明)饰演颖考叔、刺杀吴王僚的专诸;李光复(《人民的名义》郑西坡)饰演曹刿;吴刚(《人民的名义》李达康)饰演伍子胥……

女性演员也很棒,能看到《唐明皇》里的王皇后饰演周幽王的申后;奚美娟的武姜、蒋勤勤的齐姜;王馥荔的夏姬;东方闻樱(老红楼梦的贾探春)的伯赢……

总之,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列举这些,不是为了说明阵容强大,而是想描述这种奇妙的穿越感,当你看到李达康饰演的伍子胥从年轻到白头,演的真是太好了,特别是挖楚平王坟和鞭尸那段,使出了浑身解数,台词也极为震撼人心。当申包胥斥责他“有家无国,只孝不忠”时,渔丈人适时摇橹出场,营造出一种并非历史但胜似历史的传奇感,让人感到华夏的风日,生与死,复仇与报答,都带着浓烈的悲剧气息。

2 ) 逃亡与羁绊:浅谈《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伍子胥形象

1. 喜欢伍子胥差不多有二十年了,一直热衷于搜集他的相关资料。在接触这一版伍子胥之前,我已经看过了樊志起等许多演员的演绎,有慷慨动人的,也有与原始人物形象相去甚远的。常听人说吴刚版伍子胥的感觉最好,看过之后方知不是虚言。 《东周列国春秋篇》的编导显然对伍子胥是有偏爱的,最后六集几乎可以算作《伍子胥列传》。除却我们熟知的故事,编导提供了一些超出传统认知的情节。而这些游离于史载和传说之外的情节,恰恰使这一版伍子胥脱颖而出,光彩照人。 应该说,吴刚版伍子胥初登场时的表演是中规中矩的,还没有好到令人叫绝的地步。何况楚平王与费无极那段的节奏又太慢。我漫不经心地看下去,伍奢被捕,伍尚返城,五马分尸的桥段直接把我震傻。《春秋篇》在央视首播时我还小,只看了一集,公子纠被巨物砸死及鲁国追杀管仲、隰朋将军飞身挡箭的血腥镜头,记忆犹新。编导似乎执意用这样的惨烈场面去奠定伍子胥的复仇执念。申伍临别那段不知为何,总感觉有些出戏,仿佛这个时候谁都没有把伍子胥的“我必覆楚”当回事。 而到了昭关的一夜白头,与先前的黑发伍子胥判若两人。乍一眼还以为换了演员。 【皇甫讷:这是你们家的客人?这是你给我找的弟弟?我怎么看他像我爹呀? 东皋公:公子,你怎么一夜之间变成这个样子? 伍子胥:我......怎么了?】 好吧,我承认皇甫讷的话颇有笑果。这种诙谐台词在《春秋篇》中很常见。而这个时候,吴刚的声音是嘶哑的,几乎能听出充血的感觉。然后他照了镜子,不可置信地撞头,痛心疾首地悲号:“天哪,我一夜未眠,竟愁成了如此白发!”此前,大量细节表现出了伍子胥的忧虑。东皋公请他用餐,他一开始吃得很斯文(倒不是要保持形象,恐怕更多是焦灼,或许还有难以明言的不信任),后来抵不住饥饿,渐渐狼吞虎咽,但很快就停止了,典型的食不甘味。夜里起坐徘徊,长吁短叹。于是形貌猝变成为一种必然。 渔丈人那一段很舒服。渔歌的悠扬与伍子胥的慌不择路相映成趣。当他连滚带爬跳上船,一句“我当时哪有心思听您唱歌呀”,语气松弛下来。不禁觉得这个伍子胥也有寻常人的弱点,而这正是这一版能抓住人心的地方。 吴市吹箫成了目击刺杀。朋友曾笑言,这个伍子胥有丐帮帮主的派头。几个小动作都设计得很巧妙:不动声色地把箫就地滚去,引起王僚的戒备,阻止了被离的暗箭伤人;而当庆忌杀气腾腾持剑走来,又急忙捧起讨饭的破碗笑得一脸无害。只是后面突然跳出个救命星专诸,画风不太对头,咳~李建义演技是好的,可这个专诸从造型到声音都让我严肃不起来。 定计刺僚安排在一个雨夜。伍子胥困居专诸家,因王僚的出尔反尔而黯然神伤。公子光与被离前去拜访,承认了从中作梗,提出“我若为王必为先生伐楚”的交换条件。伍子胥不愿介入吴国的王位之争,有送客之意,怎奈计无可出。于是他走到门前,在电闪雷鸣中说了两句话: 【伍子胥:我可以答应公子刺杀王僚。但是公子也得答应我一件事啊。 公子光:请讲。 伍子胥:如果我在行刺王僚的时候死在了吴国,你还能帮我打回楚国吗? 公子光:绝不食言。】 这样的对话设计令我震惊,之前从没想过伍子胥还打算自己上。公子光挟恩,伍子胥却为复仇殒身不恤。吴刚的语气拿捏得非常好,缓慢而郑重,有不甘、无奈,也有淡淡的悲怆。他应当是愤怒的,为吴国贵族的欲壑难填(这一点在后来的《三约伐楚》中愈发明显),但是很好地克制住了。相形之下,公子光脱口而出的“绝不食言”显得极其功利、虚伪。连冷眼旁观的专诸母子都看出“这两人心怀叵测,伍先生复仇心切,答应了他们。如若刺杀不成,反而死在吴国,那可就冤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母子俩商议的结果是,让专诸代伍子胥去刺杀,“留下他,回楚国报仇”。是什么让奉母至孝的专诸毅然做出赴死的许诺?仅仅是激于伍子胥的不幸遭遇,拔刀相助;或者有感于伍子胥(历史上还有公子光,电视剧中不明显)的礼贤下士,有所报德吗? 我们来看一下伍子胥为什么要选择吴国。春秋后期,能与楚国抗衡的大国,以晋为首,但此时的晋国政出多门,自顾不暇。吴楚同处江汉之地,势不两立,能因为边界上的一点小摩擦打得血流成河。而且,相对于周边国家,吴国的朝堂上还有空间,足以让远来的外国人立住脚并施展才华。伍子胥正是基于这些要素,才“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的。公子光的刻毒之处就在于,他明着告诉王僚,“胥之父兄为僇於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也是暗示伍子胥,除非你助我登上王位,否则,所有人都会认为你只是为一己之私,永远也别想灭了楚国。专诸母子当然也是明白的,伐楚对吴国有好处。可惜世人往往喜欢把伍子胥的行为定位为“鞭尸楚墓生前孝”,而非一个优秀政治家、军事家的明断。拿历史当戏剧看,实际上是有些狭隘化了。 说到王僚,我并不认为他是僭主。既然寿梦的理想继承人是季札,改立长子诸樊后,兄弟间又有“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的默契,那么僚与光的继承权应当是平等的。公子光自以为乃父先立,所以他作为吴国长公子有优先权,这是依照周礼“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提出的收买人心的借口,在当时的吴国并不适用(而且这部剧中的王僚坦率大气,比阖闾可爱多了)。 好了,回到电视剧来。《东周列国志》小说用这样一首诗交代了刺客团伙的筹备:“刚直人推伍子胥,也因献媚进专诸。欲知弑械从何起?三月湖边学炙鱼。”在此期间,吴楚边境又发生了战事,公子光受命出征,虽然取胜,但伍子胥的夙愿仍没了结。苦闷中的他独自去山水间吹箫,镜头由远及近摇过来,简直有了《笑傲江湖》的意境。 专诸的鱼越做越好吃,一心覆楚的伍子胥度日如年,在公子光面前毫不掩饰其不满: 【伍子胥:现在专诸已成烹鱼圣手,公子在王僚面前越发得到信任。若再不帮我打回楚国,楚王就要老死了。 公子光:这…… 伍子胥:怎么?还是时机未到吗? 公子光:嗯!啊!不是这个意思。你看呐,那天上的飞鸟,你为什么捉不到它呢?就因为它有羽翼。这吴王僚就是这样,羽翼甚丰。 被离:对,庆忌、掩余、烛庸都是他的羽翼。 公子光:对啊,那庆忌朝夕相随,掩余、烛庸又手握兵权,一呼百应。要除掉王僚,必先除掉这三个人。如若不然,就是刺杀王僚成功,我也很难安然在位。你说是不是? 门客:公子,伍先生,好消息。 伍子胥:什么? 门客:楚王病死了。 伍子胥:什么? 公子光:楚王死了。他真的死了吗? 门客:是。 公子光:他死了。他死了。来,拿酒来。快!快拿酒来。祝贺伍先生! 伍子胥:滚!父亲,哥哥,我为什么在此耽误如此之久啊?为什么不能亲手血刃独夫,车裂其身呐?反倒让他死在我攻打楚国之前。为什么让他寿享祈年,反倒让我的一腔悲愤无法宣泄。天啊,天啊,天啊——不公啊!】 这里吴刚的表情变化与台词功底相当精湛,值得反复咀嚼。尤其到最后一句泣血向天时,诚贯神明,连老天都看不过去,应声雷雨交加。 伍子胥在父兄灵前跪了三天三夜。他一定是想起了兄长临别时的嘱咐:“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这样的选择痛彻心扉。后世的司马迁一再质问:死与生孰难?伍子胥决意令楚国陪葬。刚戾忍卼的他为刺僚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这一段的演绎霸气外露: 【公子光:子胥,你怎么能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呢? 伍子胥:当年被困于江中,乞食于街上,何止三天三夜呢? 公子光:那光暂且告辞。这是…… 伍子胥:这是我为楚王、费无极准备下的。楚王死了,我只能拿他来鞭尸了。 公子光:怎么?那你还要坚持打回楚国去? 伍子胥:公子,助我伐楚的时机该到了吧。 公子光:先生是不是又有何计策了? 伍子胥:我伍子胥岂能白过这三天三夜? 公子光:那就请先生教诲。 伍子胥:现在楚王已死,新王还幼,楚国朝中无良臣,出战无良将,正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回去告诉王僚,趁楚国葬礼之际,出兵伐楚,一战成为霸主。你自己可以从车上摔下,使一足受伤,这样王僚就不会派你出兵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推荐掩余、烛庸为大将,再推荐庆忌去联系郑、卫二国,从王僚身边除此三翼,你就可以行事了。 公子光:好。】 鱼腹藏剑那段完全是恐怖片的节奏,不说了。值得关注的是古人对生和义的态度: 【专诸:母亲,生死之际,儿不敢自作主张,儿的性命先属父母,后归伍公子。待禀过母亲之后,儿方敢从命。 专诸母:不必说了。 …… 专诸母:去吧。大丈夫一言九鼎,你可不要误了伍公子的事呀。 专诸:母亲,再让儿做点孝敬您的事吧。】 老妇人以一死了却了儿子的挂牵,如专诸恸道:“母亲成全了你我。”公子光心急火燎地等着专诸来,口不择词:“这早不问晚不问,偏偏在这时候……专贤弟,老母应允了?”伍子胥重声道:“他老母死了。”借用一句名言:直接榨出了公子光华服下的“小”来。 2. 刺杀成功,阖闾即位。伍子胥满心欢喜地以为吴王可以为他践约灭楚了,结果阖闾又提出三个条件:一要一对举世无双的宝剑,二要先除庆忌,三要找到一位熟知兵法者。看得出伍子胥很不高兴,而且他表现出来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后人评价伍子胥时,每每嗟叹其性情太刚,喜怒形于颜色,不会和光同尘。剧中的子胥与阖闾之间是有嫌隙的,但这个分寸刚刚好,还不至于影响他们的合作。 阖闾与伍子胥同坐一车去视察,后者坐在前者的右手边。这个细节很漂亮。我们知道先秦时除楚国外日常乘车(非作战)时是以左为尊。后来有一次夫差与伍子胥同乘,虽然末代吴王对这个老臣极不耐烦,但还是让他坐在了左手边。 正当君臣二人忿忿地数落楚平王时,伯嚭也逃到吴国来了,一出场就惊了阖闾的驾。阖闾大怒欲斩了他,伍子胥力阻,手脚非常敏捷地跳下车(这时你会觉得年轻真好),道出了伯嚭的身份。后者说自己现在也是有国难投无家可归了,求伍子胥向吴王引荐。结果呢,没几分钟就露出了本性中的谄媚和残忍。伯嚭之于伍子胥甚至吴国,绝对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铸剑和要离两段跳过。伍子胥乘车出城去寻找阖闾要的军师,在看到孙武的草庐时,露出了笑容。好清亮的目光,让人看着也快活起来。当年吴刚不满四十,伍子胥在吴越那群人里颜值最高,笑起来的样子特别潇洒。 孙武的加盟使出兵伐楚步入正轨。左传记载:“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楚之杀郤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大宰以谋楚。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只是在大多数时候,同为戎首的伯嚭被忽略了,带路党的黑锅让伍子胥一个人背了。 《春秋篇》还是有一些老戏里的脸谱化问题,反面人物如囊瓦等过于肤浅。有这样的对手,其实是削弱了主人公的实力。两军在汉水对峙时,申包胥奇迹般地出现了,并设计烧毁了吴军的粮草。好在孙武料敌于先,知道对方主帅贪功,必然不会按申包胥的约定行事。果然,囊瓦打乱楚军既定方略,抢先偷袭吴营,结果楚军惨败,囊瓦只身逃跑,吴军突破汉水。 一身甲胄的伍子胥高声道:“抢夺楚国船只,杀向南岸,直奔郢都!”挥舞着金鞭虐杀楚国士卒。孙武大惊,“子胥,住手,你要干什么呀?”伍子胥狠狠道:“灭楚!”一边手上不停,“我要灭了这个国家!我要灭了这个国家……”渐至声泪俱下。 历来争议最大的就是伍子胥入郢后的行为。儒家试图为他的“笞墓”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发点,诗人们强调着“可怜祖国好儿女,半作伍家偿命身”。剧中也一样,严于治兵的孙武对阖闾、伍子胥的纵兵为祸愤怒之极,满世界喊着:“伍子胥,你给我出来!”阖闾在宫中胡天胡地,对目睹伯嬴之死的孙武没好气地说:“他要鞭尸,找平王的坟去了!” 这是吴刚版伍子胥最具爆发力的一幕。夜色沉沉,火把林立,伍子胥指挥人到处乱挖,几处都是空棺。他暴怒地鞭打筑墓工匠,“说,还要挖多少?说!”最后是费无极的家臣长笑着挺身而出,“你要是把我们都杀了,你就永远找不到先王的坟了。” 很悲凉不是吗?伍子胥恨不能将平王食肉寝皮,楚国臣民却只认这个死人是他们的先王。孙武也罢,阖闾也罢,甚至申包胥,对伍子胥的痛苦都是不能感同身受的。大明才子徐渭说得好:“举族何辜同刈草,后人却苦论鞭尸。退耕始觉投吴早,雪恨终嫌入郢迟。”费无极虽是个奸佞小人,这位家臣倒真是个义士,面对形同鬼蜮的伍子胥,还敢于为平王坚持。他喊一声,伍子胥便退一步: “伍大夫!你也是楚国人哪!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不依不饶啊?我求求你了大人——” 我们来回顾一下伍子胥的父兄是怎么死的。五马分尸拍得这么直观也算空前绝后。 能够释怀的仇恨都不大,不能释怀的仇恨无论原因如何都比天大。因此伍子胥只是用金鞭抵着对方的心口,冷冷逼问:“说,昏君的墓在哪儿?”仔细听可以发现,这句话几次重复时语气是不一样的。当那位家臣迫于无奈终于说出了平王的下落,伍子胥二话不说掉头喝道:“挖!”待看见仇人的尸首时,他完全疯狂了,用什么语言都无法形容这酝酿了十七年的报复了。 春秋三传没有鞭尸的记录,《榖梁传》只说“挞平王之坟”。稍后的《吕氏春秋》、《淮南子》亦作鞭坟说。《史记》在不同篇章中写了伍子胥的掘墓鞭尸,而且高度评价其“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而到了东汉的《吴越春秋》,更增加了“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的细节。人们就是用这样的反复渲染,来肯定伍子胥诉求的合理性并抱以同情,甚至欣赏。 然而《春秋篇》的态度不是这样。编导将伍子胥置于极为严酷的道德审判下: 【楚人:他从昨天夜里开始抽,一口气都没停,一直抽到现在,你看,已经把尸体抽烂了。 孙武:子胥!住手呀。 伍子胥:你—— 孙武:子胥,太过分了。 伍子胥:你给我走开! 孙武:伍子胥,你抬头看看,山下围着的都是你楚国的同胞父母,难道你还忍心吗? 伍子胥:你们都跪在那儿干什么?走开,走开—— 申包胥:伍子胥!你身为楚臣之后,你有家无国,你只孝不忠,你量小气短,你枉为丈夫! 伍子胥:住口! 申包胥:伍子胥,难道你真要把楚国毁了不成吗? 伍子胥:申包胥,我宰了你!】 此处伍子胥的语气很微妙,是强撑着怒意的哀伤——没有人理解他的日暮途远倒行逆施。围观者都认为伍子胥把郢都折腾成这样是不对的,伍子胥自己也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好的(否则在看到一群人跪在山下时,他的声音不会明则发狠实则发虚)。他回到了不曾与父同死的土地上,却又以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自我放逐。孙武力劝无效,申包胥戟指痛骂也无效。眼看要激起民愤,渔丈人如神兵天降,唤起了伍子胥的初心。当年伍子胥欲报恩,渔丈人一概拒绝,只说日后以“芦中人”相认。这位“怨毒之於人甚矣”的复仇者终于罢手,跪在山岩上失声号啕。 楚国王宫里摆上了伍奢伍尚的牌位,镜头一转,身心俱疲的伍子胥躺在华丽的大床上,拥被而卧。孙武过来叹了口气,说现在能说服阖闾撤兵的只有你一个人了。伍子胥瞑目不答,但他知道他在听。然后伍子胥孤身一人去了监狱,脊背伛偻,似乎一场剧烈的宣泄后老了许多。 【狱卒:迎接大人。 伍子胥:你是楚国人吗? 狱卒:是。 伍子胥:想家吗? 狱卒:想。 伍子胥:那就回去吧。 狱卒:去哪儿?我家已经没人了。眼下能吃上口饭的也就是这儿了。 伍子胥:把你这衣服脱下来。 狱卒:您说什么? 伍子胥:把你的衣服脱下来。 狱卒:哎。】 简单的对话,没有太多的动作和表情,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狱卒说出了伍子胥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大仇得报后对故土的眷恋。这是诗经里的“行迈靡靡,中心如噎”,是荀悦在《汉纪》中点破的“以六合之大、匹夫之微,而一身无所容焉”。伍子胥接过狱卒的衣服,走入监狱深处,探手弄开了申包胥牢房的锁,不声不响地把衣服扔给了他。这又是一个前后呼应的细节。当初伍子胥逃难时,正是申包胥脱下外衣送给风尘仆仆的朋友,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大约是无颜以对,伍子胥默默地走开了。申包胥闭着眼睛靠着墙叹道:“没想到当年我助你逃出楚国,今天却是你助我逃出牢笼。你我知交多年,你还记得当年我跟你说的那句话吗?作为国人,我要告诫你,你能灭楚,我必能兴楚。”伍子胥反身折回,轻轻摘下申包胥头上的一根稻草,“走吧,啊。当年我逃亡的时候,你救了我,不也是这么说的吗?”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狱卒看出端倪:“相国大人,是想救他一命吗?”伍子胥默认了,狱卒激动地下拜:“谢谢大人!”看到这里我都一感动。可是申包胥立刻厉声补上一句:“伍子胥!倘若不是囊瓦贪功,柏举一战,你就会成为楚国的囚徒。伍子胥,你听见了吗?我要你记住,你记住,楚国是不会亡的!” 伍子胥的背影彻底僵硬,申包胥的指责他照单全收。什么都不用说了。接下来的哭秦庭是另一个人的舞台。秦师应援,阖闾愕怒。伍子胥坦然承认了私释申包胥,并劝阖闾见好就收。这已经与传统叙事中穷追不舍的形象完全不同了。 3. 吴国部队占领郢都近十个月。期间,国内发生夫概自立的内乱,越国也乘虚进攻。阖闾回国平叛,但一直对越国的背后捅刀子耿耿于怀。九年后越王允常死,阖闾不顾伍子胥劝告(这是东周列国志小说的描写,史载不详),乘丧兴师。据《史记》记载:“越王句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於槜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我等着看电视剧怎么表现这以血射天的一幕,结果居然是勾践带着人假自刎。唉,你能想象那种吃包子时一口咬下去发现是个实心馒头的感觉吗?不过这样处理倒是挺科学的:先分散吴军注意力,两翼夹击攻其不备,再正面冲杀。总之,阖闾被砍,奄奄一息了,托孤于伍子胥: 【阖闾:太子夫差…… 伍子胥:大王,太子来了。 夫差:父王! 阖闾:夫差。 夫差:父王…… 阖闾:坏寡人霸业者,勾践父子。让寡人抱恨终身者,勾践父子。我啖其皮,食其肉,也难解心头之恨呐。伍上卿,寡人死后,你还能助我吗?(伍子胥默默地点头)助我的儿子吗? 伍子胥:大王。 阖闾:那好,你教他说,夫差,你忘了勾践杀父之仇了吗?你教他! 伍子胥:夫差,你忘了勾践的杀父之仇了吗? 夫差:夫差不敢须臾忘记。父王!父王……】 这一承诺注定了伍子胥的悲剧。《越绝书》以问答的形式解释了他的行为:“子胥与吴何亲乎?”曰:“子胥以困干阖庐,阖庐勇之甚,将为复仇,名誉甚着。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夫差下愚不移,终不可奈何。言不用,策不从,昭然知吴将亡也。受阖庐厚恩,不忍去而自存,欲着其谏之功也。故先吴败而杀也。死人且不负,而况面在乎?” 阖闾死后的人物智商普遍下降。这个夫差是我看过的影视剧中最浑蛋的一个夫差,轻佻毫无君仪。不知《春秋篇》是否故意追求这样的效果,鲍大志的表情和语气极为浮夸。按最保守的算法,末代吴王还做了三年的明君呢,这个夫差是一天明君都没做过,在备战期就说出“你怎么胆敢直呼寡人的名姓”“等我杀了勾践之后,马上就宰了你”的话。伍子胥自然表示只要你杀了勾践,随你的便。我很不喜欢此处的处理,这使得后续情节变成了伍子胥之死的应证,失去了历史上直到最后一刻还有悬念的戏剧斗争。他竟然还当着夫差的面杀掉了为伯嚭传讯的宫女,“今后,有谁敢扰乱大王为父报仇之志者,皆如是。”《春秋篇》第一集就有类似桥段,导致君王日后心理扭曲。虽然这种事确实是伍子胥做得出来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胡国安的解释是:“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那么伍子胥一次次以先王遗命告诫,而夫差极为厌恶,就有自取其辱之嫌。这还不算,伯嚭像个跳梁小丑似的不断挑拨。其实夫差、伯嚭都有塑造立体化、内心丰富化的空间,但剧中的人物形象很扁平。无论如何,伍子胥三年的训导还是有作用的: 【伍子胥:恭喜大王。 夫差:寡人整日整夜地守着这孤灯,和你这糟老头子,能有什么喜? 伍子胥:大王,勾践利令智昏搜集丁男,一心要伐我吴国,致使国力孱弱,田野荒芜。依臣看,为先君复仇的日子到了。 夫差:好,我总算熬出头来了。勾践,这回我要你交出脑袋来。 伍子胥:哼。大王曾经说过,杀了勾践,马上就要杀我。看来勾践死了,臣的头颅也就不在了。 夫差:你灭了越国,就是吴国的大功臣,寡人怎么舍得杀你呀? 伍子胥:先君为子胥报仇雪恨,发兵攻楚,我为吴国掉脑袋,值了。】 吴刚念到最后一句台词时,眼神依然清亮。可惜这样的眼神很快就看不到了。 夫椒之战,吴军连连克胜,将越军五千人困于会稽山上。勾践欲以死谢社稷,文种范蠡凶神恶煞地说你除了投降没别的路可走(感觉这里的语气不太对头啊,纵然文、范是楚人不是越人,对越的感情没那么深,也不该这样对君王讲话)。勾践纠结了很久终于认命。山下吴军大营却是另一番情形: 【夫差:这也算酒? 士兵:大王,勾践派人从会稽山上为大王献上了一盆活鱼。 夫差:活鱼?看来山上并不缺水。没有饥渴之灾嘛。 伯嚭:怪呀。 伍子胥:哼。 伯嚭:你嘲笑我。 伍子胥:我在嘲笑勾践,穷途末路,只能想出这种戏弄小儿的伎俩。 夫差:什么? 伯嚭:你敢辱没大王? 伍子胥:胡扯。大王,臣已想出攻克会稽山的计策。 夫差:快讲。 伍子胥:明晚,大王派八千士卒埋伏半山等候,待臣独自上山劝勾践以五千生灵为本,早早拿出头颅来。如若不听,我军士卒同时点燃松明火把,摇旗呐喊,以是助威,逼其就范。】 在这个时候,夫差还嫌酒不好,之后发生的军帐逸乐也顺理成章了。伍子胥胸有成竹,当说到“勾践穷途末路”时,吹灭了手里一根火柴。这个传神的小动作我特别喜欢,不废吹灰之力与后来的竹篮打水形成了强烈反差。 伍子胥带人上山部署,文种膝行下山秘密游说伯嚭。伯嚭心怀私念,与文种达成密约,将夫差引入了贮藏越女的军帐,嬉笑间就决定了军国大事。吴将赶去报知伍子胥,闪烁其词。后者怒不可遏地冲回大寨,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伍子胥:大王…… 夫差:出去吧,出去吧。 伍子胥:大王,预计八千兵马为什么不埋伏在半山腰? 夫差:哦。哈哈。用不着了。出去吧。 伍子胥:军机大事,岂能儿戏? 夫差:你怎么这么啰嗦?越国已经派人投降了。 伍子胥:难道你不杀勾践了?夫差,你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了吗?夫差,你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了吗! 夫差:夫差不敢须臾忘记。 伍子胥:大王。 夫差:出去。你让寡人穿好衣服行不行? 越女:大王,他是谁呀?是你的伯父还是你的爷爷? 夫差:呃? 越女:那还用问吗?若不是大王的爷爷,他怎么敢直呼大王的名讳呢?嘻嘻…… 夫差:都给我滚出去! 越女:奴婢们其实早就商量好了,越国要是亡国灭种,我们就都殉国自尽。 夫差:什么? 越女:除非越国不亡,否则奴婢们只有殉国。】 众女挑拨离间,气得伍子胥闯入军帐怒目而视。我一直觉得伍子胥穿甲胄的造型特别好看,尤其是伯嚭站他边上时。 【伍子胥:敢惑乱大王者,杀! 伯嚭:敢惊扰大王者,斩! 伍子胥:伯嚭,你胆大包天,竟敢把越国的女人引进军帐,扰乱大王视听不说,你这是侮辱大王。 伯嚭:伍子胥,你无视君上,视大王为小儿,直呼名讳,耳提面命,礼法不容。 伍子胥:大王,社稷兴衰,绝不能落在这种小人手里呀! 夫差:够了。今后有敢于直呼寡人名讳者,杀无赦。 伯嚭:是! 夫差:拿去!寡人已准勾践乞降。诏令勾践,不日随寡人立即返回阖闾城。 伍子胥:大王。 夫差:传寡人之令,勾践立即下山为仆,服侍寡人左右,并倾越国之所有,进献寡人。 伍子胥:大王! 夫差:所有越女返回吴国,日夜伺候。 越女:谢大王! 伍子胥:勾践,狡诈多端哪!先王被害的时候,就是他让二百名罪犯在阵前佯装自杀,扰乱军心,才使我们功败垂成。大王要是今天留下勾践,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的功夫,就能把吴国……灭了。大王,你信不信呐? 夫差:寡人是堂堂的一国之君,已经说出的话,你说还能改口吗?哼。】 这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值得细赏,抑扬顿挫,各尽其妙。伍子胥跪在地下老泪纵横,苦苦相谏,说到“就能把吴国……灭了”时,那种大恸,就是铁石心肠也该被他熔化了。但夫差是没心没肝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故意和伍子胥叫板,夫差轻率答应了勾践的乞和,从此将吴国送上了不归路。 4. 国门一出成今日,泉路相思到此山。无论有多么不想和不忍,最后一集就是伍子胥的失势。好甘恶苦,人主所欲。王充在《论衡》里指出:“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 夫差在宫中欣赏歌舞,传报“伍相国到”,越女们顿时装着害怕不敢跳,继续挑拨君臣间的关系。夫差说你们跳就是了,叫伍子胥有话快讲。伍子胥走上殿,看着一片歌舞升平,很为难地说:“大王,能否……”夫差立刻烦躁地起身,“寡人给你一只耳朵行了吧!”伍子胥只得继续念紧箍咒。这下夫差不买账了:“先王败于勾践之耻已经血洗,寡人的杀父之仇已报。你还敢盗用先王之命来藐视寡人?”吩咐伍子胥回家去,无命不得入宫觐见。伍子胥神情忧郁。 我想到了另一位“仲父”的故事,三国时的张昭。很巧,也是吴国元老: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权以公孙渊称籓,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於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长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袭爵。】 尽管孙权与张昭生前有那么多的抵牾,但是张昭是善终的。如果《春秋篇》里的夫差能做到孙权的百分之一,我也知足了。事实上全是做梦。伍子胥眼见吴国的衰亡,力不从心。年轻气盛的伍封提出了刺杀勾践,伍子胥连忙捂住儿子的嘴。这一处亲情表现很动人。 越女通风报信,伍封刺杀未遂反暴露身份。次日夫差出猎,勾践牵马坠镫。快要入城时,伍子胥当路拦驾,颤颤巍巍地迎上去。他的确老了。 【伍子胥:大王,臣等候多时了。 夫差:伍相国,寡人今日箭无虚发呀。看看,打了这么多的猎物。 伍子胥:恭喜大王。 夫差:怎么?又有什么事情呀? 伍子胥:臣斗胆打扰大王,有急事密报。 夫差:别耽误工夫,寡人还要回宫品尝美味呢。 伍子胥:大王。 夫差:好了,上车说吧。】 看剧时,第一处想哭是伍子胥说“如果我在行刺王僚的时候死在了吴国,你还能帮我打回楚国吗”,第二处想哭就是这里。明明占理,却不得不为谏言的采纳,暂且低头。伍封失手,伍子胥自然是知道的,有苦说不出,他这时还冒着擅自行动被夫差获悉的风险。每当他带着点嗔怪又带着点恳求地喊“大王”时,那个感觉特别好,五味杂陈。 【伍子胥:大王是打猎的高手,臣孤陋寡闻。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大王。 夫差:哦。难得听到你向寡人求教呀。说吧。 伍子胥:听说,老虎在扑食之时,总要把身子往回缩,臣孤陋寡闻,大王以为如何呀? 夫差:此话不假。今日,寡人打得这只小虎崽,它一见到寡人的时候,身子先往后缩,又猛的向寡人扑来。哈哈。幸亏寡人一箭射中,才没有被他伤着。 伍子胥:可惜,勾践不是大王射中的虎崽。 夫差:虎崽?现在勾践连条狗都不如。 伍子胥:不。勾践是隐忍待机,随时可以扑向大王。】 我还以为伍子胥欲言又止是见勾践在场不便说,没想到他根本不知道牵马的是勾践。伍相失察啊。夫差丝毫没把伍子胥的忠告放在心上,像耍一条狗一样地戏弄勾践。勾践很配合地奔跑,掉头那个笑容诡异得不似常人。 如果伍子胥想取得夫差的好感,闭嘴就是了。但是有些人偏偏不愿明哲保身。而这时范蠡已经把刺杀之事捅给了伯嚭,后者不仅在阖闾墓地周围加了兵,还派人在伍子胥的相府盯着。勾践君臣正在说话,伍子胥突然出现,吓得勾践一口吹灭了灯。 【勾践:看来伯嚭这个小人贪图的并不是眼前这点小利。日后,必会有更大的图谋。倘若寡人有一天得以复仇,夫差做了阶下囚的时候,可别忘了先杀掉这个小人,决不能让他多活一天。 伍子胥:说的好。 范蠡:谁? 伍子胥:伍子胥。 范蠡:伍大人意欲何为? 伍子胥:范大夫不要惊慌。我是特来打个招呼。 范蠡:打什么招呼? 伍子胥:勾践,不管你怎么装,我伍子胥定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你。今夜特来当面告之,以厉吾志。 范蠡:大王,伍大人心胸坦荡,高瞻远瞩,范蠡佩服。我也当面相告,相国前途凶多吉少,望好自为之。 伍子胥:范大夫提醒得好啊。有你这样的对手,也不辱子胥了。我就奉陪到底了。告辞。 勾践:偌大一个吴国,竟没有一个人能听伍子胥的提醒,真是难为他了。 范蠡:幸亏没人听他的。大王,伍子胥既敢当面下战书,必是要拼个你死我活。既然伯嚭好物,夫差好色,我有一计,可助大王虎口脱险,返国以图大计。】 这一幕阴森恐怖。伍子胥杀身无计可存吴,被害者勾践倒是心有戚戚。《吕氏春秋》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勾践的心态:“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 夫差染病,范蠡私自回越国去搜罗美女。勾践又去讨好伯嚭,争得了入宫服侍夫差的机会。为博取夫差的彻底信任,勾践不惜为之品尝泄便。夫差几乎要动摇了,伍子胥及时赶到,指出范蠡出逃的事实。伯嚭与之争执,夫差质问勾践。眼看伍子胥就要翻盘,范蠡带着西施回宫谒见。夫差一见惊为天人。伯嚭不怀好意地说:“伍相国,怎么,连你也看呆了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伍子胥对美人当然也是有鉴赏力的,这在先前孙武教演女兵时已经体现过一次了。且看他收回了蒙眬的目光,脚下踉跄,剜了伯嚭一眼,恨道:“伯嚭,你又得逞了。”径自离开大殿。夫差对此心满意足,当场嘉奖了勾践。勾践像狗一样快速爬过去(范蠡一脸嘈多无口的表情),额头贴地,听着夫差放他回国的训诫。 宋人王禹偁过苏州灵岩山遗址时这样写道:“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子遶廊行。可怜伍相终朝谏,谁记当时曳履声。” 没错了,就是可怜。伍子胥又一次直呼夫差名讳时,连守宫卫士都听不下去,跪求道:“相国!不要再自寻死地了!”他这样一个人,生得伟烈死得壮烈,本不该令人产生“可怜”的情绪的。但是《春秋篇》把一个可以很强悍的伍子胥弱化了,这种失力感美得令人心碎。于是伍封再度刺杀勾践,意料之中地,被伏兵捕获了。千钧一发之际伍子胥冲过来护住儿子,质问王孙骆凭什么捉人。他在用自己最后一点余威与那些见风使舵的小人相拼。 【众人:抓刺客—— 王孙骆:果然不出太宰所料呀,伍公子,你来得太晚了,昨日黄昏,勾践就已经登船上路了。 伍封:奸贼小人,你们要陷吴国于灭顶之灾吗? 王孙骆:你父子二人抗旨不遵,欺君罔上,罪责难逃,带走。 伍子胥:谁敢?王孙骆大人,为何捉拿犬子? 王孙骆:相国大人,伍公子执兵器深夜到此要杀害勾践,我…… 伍子胥:哼。勾践不在此地,怎敢断定他来杀勾践?大王还没有把老臣罢官,你王孙骆未免欺人太甚了吧? 王孙骆:小臣不敢。 伍子胥:走! 王孙骆:告辞。 伍封:父亲,我们还是远走他乡吧。 伍子胥:你走,赶快逃走,越远越好。 伍封(跪):父亲! 伍子胥:走!】 “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伍子胥命令儿子离开,自己留下殉国。空旷的墓地回荡着伍子胥惨痛的哭声:“大王,子胥来了。你惨淡经营的王霸之业,就要付之东流了。高山倾倒,子胥无力回天了。我准备和吴国的江山社稷一同去了。大王……”用力拍打着坟上的泥土。镜头一转,越国山水间勾践春风得意,而伍子胥的悲泣不绝于耳。这个蒙太奇的效果简直绝了。 后面的事情就交代得很快了。勾践卧薪尝胆徐图报复,夫差穷兵黩武穷奢极欲。阿谀奉承的伯嚭荣升相国。伍子胥信而见疑,提出辞官。这时《春秋篇》作了一个很大胆的改编,把逃往齐国的伍封抓了回来,下狱百般拷打,问成通敌之罪,拼着一口气被人拖上殿,就死在父亲面前了。伍子胥三呼“封儿”,那种肝肠寸断的感觉,真是见者伤心闻者落泪。夫差听说伍子胥纵子行凶,暗通敌国,勃然大怒,直接把属镂宝剑摔给了他。 很惨,但的确是有外托诸侯阴怀异志之嫌。一旦寄子于齐的事实公开化,吴王没法佯装不知。像伍子胥这样的危险分子,具有叛国的能力,如果不处置他,夜长梦多后患无穷。即便是历史上的夫差,在伯嚭的诬告既成事实之前,也没有对伍子胥起杀心。“他是吴王,是吴国数百万子民的王,他的一举一动攸关着的不是他的性命,也不是伍子胥的,而是所有奉他为王、信赖他的人的性命。”(《承欢》) 两百多年后,同样被谗的乐毅在《报遗燕惠王书》中这样写道:“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我只是没想到,《春秋篇》的编导对伍子胥这么狠,不仅剥夺了他的最后一缕希望,而且把那段人人都喜欢的毒誓也给改得温和了。我是多么期待他厉声把预言摔到夫差脸上啊:“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结果只是这样的凄怆: 【伍子胥(唏嘘):勾践尚在,老夫不能死啊。大王既然赐我宝剑,伍子胥有一请求。 夫差:讲! 伍子胥:待老臣死后,将老臣的双目挖出,挂在城门上。 夫差:什么? 伍子胥:我要亲眼看着勾践带兵杀进阖闾城。 夫差(一把抓住伍子胥,狠狠推开他):胡说!杀了他! 伍子胥:慢!(拣起剑)封儿......(跪倒)苍天哪,你为什么赐给越国一个奋发图强、忍辱负重的勾践,为什么赐给吴国一个刚愎自用、柔肠好色的夫差呢?】 越灭吴的过程仅用一句旁白就带过去了。朋友一语天机:因为伍子胥的戏已经没了。走投无路的夫差终于有了点君王的自觉,请求勾践赐他蒙面而死。勾践以剑挑起白绫,夫差取来扎住了自己的眼睛,摸索着握住剑锋,用力捅向自己。伯嚭跪在一边心惊肉跳。夫差倒下,勾践板着脸走下车拔出尸体上的剑。伯嚭笑得有些讨好,却只换来了勾践的一剑穿心:“人世间决不能留有你这样的小人。我得替伍子胥出口气。” 写到这里,剧评已经结束了。可是伍子胥的故事仍在口耳相传。人们一厢情愿地把钱塘潮、广陵潮看作他的精魂,只因这个命运的叛逆者却死于他的忠诚。他是楚人,为吴国的崛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肝胆相照赢得了对手的尊敬。明知“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在“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清人赵翼曾总结过历朝历代对伍子胥的祭祀:“……狄仁杰使江南,毁淫祠千七百所,惟夏禹、吴泰伯、季札、伍员四祠不废。今按六朝以前所祀之神俱已湮没,而子胥庙,唐以后尚多崇祀,岂以梁公所未毁,遂得留耶?抑神之灵尚不泯耶?”类似的话王安石也说过:“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 还是要说,《春秋篇》是一部好戏。只要更多人能接触并爱上这一版伍子胥,也不枉我写此文了。 2014年10月

3 ) 群星闪耀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为公园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接近300年的时间内,军事有孙子兵法、政治有各路诸侯争霸、文化有诸子百家,用“中华群星闪耀时”形容一点不为过!

这部剧用最具代表性的30集梳理了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是了解历史的好剧!比现在的辫子戏好一万倍,必须给5星!

现在的自己绝不会以脸谱化的眼光去看历史人物,因为人性的很多东西与成就都是对立统一的,比如狠与成功、苦与智谋、色与判断等。

1、狠与成功

郑庄公算是一个狠人,逼死兄弟,和母亲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成就了一番霸业。可是他少了一些底线,没有在道德和利益做一个均衡,因此只能算春秋小霸。

楚成王怎么说也算一代枭雄,个人认为不比晋文公、秦穆公差多少,可是最后却被太子勒死了。太子没什么计谋与才干,唯一的优点就是狠,这么一个人成功了!

2、苦与智谋

晋文公重耳逃亡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打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

伍子胥在韶关一夜白头,最终成为一代明相。

越王勾践卧薪馋胆,最终复仇。

3、色与判断

晋献公杀了所有兄弟,够狠,成功了!却骊姬要杀了太子和儿子,脑子瓦特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褒姒一笑!

吴王夫差被西施迷傻了,放勾践回到越国

4、简单总结一下人性中影响成败的因素:

郑庄公(成功): 足智多谋、策略够狠

郑庄公(失败):忽视了道德和名声的重要性。

齐桓公(成功):肚量大、知人善任

齐桓公(失败):被成功冲昏头脑,老年宠信奸臣,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梦想开始的地方。

宋襄公(成功):有野心、有道德

宋襄公(失败):死板、才华有限

秦穆公(成功):有野心、有谋略、知人善任

秦穆公(失败):正气由余,邪气不够;或者说,实力支撑不了他的志向。

晋文公(成功):坚韧不拔,63岁不忘回国,以德服人,知人善任

晋文公(失败):少年不够果断和腹黑,否则有他弟弟啥事儿?

屠岸贾(成功):抱紧大腿,溜须拍马,心狠手辣,斩草除根

屠岸贾(失败):人家本来就是奸臣,对于奸臣来说他没什么失败的地方

楚庄王(成功):隐忍、知人善任

楚庄王(失败):志向谋略比齐桓晋文还差些,不过已经很牛了

吴王阖闾(成功):够狠、弑兄篡位(这种角色的失败不提了,缺点儿太多)

越王勾践(成功):坚韧不拔、隐忍

越王勾践(失败):谋略不够

百里奚(成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家一直在学习,满腹经纶,人家媳妇儿支持人家,关键是遇到了伯乐。

伍子胥(成功):坚韧不拔,有才能

伍子胥(失败):说话太直接得罪了吴王夫差,可能人家伍子胥后期早已不在乎生死

4 ) 春秋小霸郑庄公:腹黑男or励志哥?

1

提起先秦历史,世人多熟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殊不知这五霸、七雄之前,还有一霸,比他们威风多了。

举几个例子感受下:

因忌惮他的势力,周天子主动提出和他互相交换儿子做人质;

因新任周天子有意罢黜他“卿士”之位,就敢派兵到天子脚下抢麦子;

周天子联合多国讨伐,反被他射中肩膀,而神奇的是,他并未因此成为”乱臣贼子“,派人赶了一群牛羊犒军”澄清误会“后,日子照过……这意味着,天子的双肩再也担不起万里江山社稷了,群雄角逐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他就是郑国国君姬寤生,史称郑庄公,其父郑武公,因护送天子东迁有功而得卿士位,也是为霸气侧漏的君主。在此之前,诸侯的设立与取消是周天子特权。从他之后,武力兼并他国成为常态。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霸道值爆表的人,史书中却不怎么受待见。

大家熟知的”郑伯克段于焉“,故事类似今天所说的”钓鱼执法“,由此他被贴上了”腹黑男“、”心机婊“的标签。

事实究竟如何呢?

故事要从郑庄公的偏心老娘武姜说起。

2

剧版《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是唐国强扮演的。和他后来演的《康熙王朝》里的四爷一样,俩人都是成长于老娘的白眼。

”寤生“这个名字,就是他不受待见的根源和见证。

所谓寤生,就是”逆生“,别的娃出生时都是头朝下,他却是脚朝下,以致武姜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难产经历。

武姜认为他逆生不祥又不孝,打算有多远扔多远,未能得逞,从此更加厌恶,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而对二儿子段,武姜的母爱如黄河之水,泛滥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严格讲究宗法继承的年代,她不断怂恿丈夫郑武公,立段为国君。

还好,郑武公顶住了枕边压力。在他去世后,扈生顺利继位。

但武姜并不死心。

她矢志不渝的维护段,费尽心思的替段谋利,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终于……顺利害死了段。

自己也被郑庄公赶去颖地,发誓与她,”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她,是怎么做到的?

3.

第一步,替段讨要京城为封地

一天,武姜忧心忡忡而来,”儿啊,现在郑国的数百里江山都是你的庭院了。可是你的兄弟却只有共城(段的封地)这个屁大的地方。你不觉得心太狠了吗?“

郑庄公诚惶诚恐,”依母亲之意……“

武姜眼睛低垂,笼起长袖,”你不能把制邑这地方也封给段吗?“

”制邑?制邑是险要之地,先君遗命,不许分封。除制邑外,任凭母亲挑选。“

武姜显然有备而来,大怒道,”也罢,那就把京城封给段吧!“

当时郑国国都在新郑,但京城地广民众,有百雉之雄,与新政不相上下。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封地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1/3,中城不能超过1/5,小城不能超过1/9。

如果把京城封给段,岂不是要国有二君?

武姜身为国君夫人岂能不知利害?但这正是她想要的。

郑庄公陷入为难,但最终答应了。

在武姜眼里,君位应属于段而非扈生,所以,她要帮段拿回本属于他的东西。她劝段,去了京城后要开始扩充兵士车马,有朝一日夺了扈生君位,她就死而无憾了。

段也是奇葩,哪怕谋反的士兵车马,都懒得自己准备,美其名曰,“与其扩充,不如削弱。”

于是武姜再次出动。(不得不说,母子俩思路都够清奇!)

4.

第二步,替段跟郑庄公讨要兵马。

武姜双眉紧锁,”儿啊,你封了京城给段,可是他手下没有士卒车马,怎么守城?“

郑庄公惶诚(老娘你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依母亲之意……“

”你再调拨些兵马,帮段守城。“

郑庄公也很干脆,”需要多少?“

”兵车四百,上将一员。“

母子俩彼此心照不宣,都懒得绕弯子了。

”都城兵车不满千乘,调出四百,城中便空虚了……“国君也难啊!

”那好,你不答应,我就搬出宫去。就当你没我这个母亲。“(上回是不答应就让段离开郑国,就当没那个弟弟。)

杀手锏一出,郑庄公又答应了。

武姜心想,傻儿子,真乖,乐颠颠的走了。

郑庄公真的傻吗?还是如国人所说的愚孝到”只顾私情,不顾社稷?“

如果真是这样,他就不是”春秋小霸“了。

他如约调给段兵车四百乘,然而,派去率兵的却是自己的亲信,颖考叔。(釜底抽薪有木有?)

5

第三步,替谋反的段通风报信

这边郑庄公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那边武姜和段继续折腾,惟恐留下的把柄不够多。

心急的段要来了车马,还是按捺不住,心急火燎,派了刺客行刺。

武姜此时总算有了点扈生亲娘的感觉,”这怎么可以?你要谋取的是他的位置,可不是他的性命啊!“

但是一转身,”无意“听到郑庄公五月初一要外出的消息后,立马转身告知了段,准备里应外合。

后面的事就比较简单了,段不出所料的在五月初一发兵叛乱,并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外出的消息自然是假的,是郑庄公故意让武姜听到的。

忍了这么久,郑庄公只等这一天,等段自己挖好大坑,而他只需轻轻一推。

郑国日渐强盛起来,郑庄公却因这事被后世诟病钓鱼执法,还被孔夫子骂没做兄长的样子,非君子所为。

6

这些评价是否公允呢?

作为一国之君,我认为他的行为无可厚非,评价过于苛责了。

(1)据史载,郑庄公13岁继位,”克段“的整个过程长达22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段无法无天这么多年,派刺客刺杀不成又兴兵叛乱,至此,郑庄公才出手,已经算仁至义尽。

试问君王中除了他,还有谁有如此忍功?

后来段败,逃到鄢,再战,又败。郑庄公也没有杀掉弟弟,只是把他赶出郑国,容他逃往封地。后来段死于自杀。

在为权力动辄弑君杀亲的春秋战国,如此对待叛乱的弟弟,已经算一股清流了。

就连以仁义闻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起初和哥哥公子纠各在不同国家避难,后内乱平定,他回国继位后,还不是立马派人截杀了公子纠。

(2)面对武姜的无理要求,他的答应出于无可奈何,而非深谋远虑。

理由有三:

第一、作为儿子来说,从小不被亲娘待见,心里有挥之不去的好好表现争取认同的念头,及顺从避免激怒的习惯;

第二、作为国君来说,武姜是申候的女儿,根基不稳时,母国势力不能不忌惮。

西周周幽王就是前车之鉴。他为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还废了申后改立褒姒,惹得申后的父亲申侯怒而兴兵。于是西周土崩瓦解。

第三、郑庄公凡事遵从”名正言顺“原则,为君、为子必然考虑民心、名声等。

(3)扈生比段更适合做君王。

被赞为大贤大德的吴国公子季礼,多次推君位不受。作为个人选择即使可以理解,对国家政权安稳却不是好事,以致吴国几次动荡。

据史段在封地残暴,人们怨声载道。郑庄公却是明君,知人善谏,使郑国盛极一时。

7.

在这件事上,还是谋臣祭足最懂他,他曾说:

”段虽然无道,却没有明显的叛逆,就算派了刺客,又有几人知道?就算声张出去,天下又有几人能相信。而若要杀段,武姜必定阻挠,如此一来,郑庄公就要被议论为兄不仁,为子不孝。庄公之所以隐忍不发,是要等到段恶贯满盈,国人切齿时再杀。“

与其说郑庄公腹黑,不如说他是个有勇有谋、善于借力打力终成大事的“励志哥”。

5 ) 《东周列国.春秋篇》,值得多刷几遍的精彩大剧。

这是部1996年上演的电视剧,由沈好放导演,根据古典文学名著——《东周列国志》改编。

从“骊山烽火”讲起,到“黄泉认母”、“管仲拜相”、“霸主齐桓”、“高山仰止”等等,每集讲述一个故事。

全剧制作精良,服化道到位,符合人物身份气质。拍摄场地取景、背景音乐,无一不令人赞叹。

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到位,一众实力派演员倾力出演。

王绘春、唐国强、修宗迪、杨立新、吴刚……

台词很“讲究”,艺术性极强,表现形式类似舞台剧,基本是一幕“实景版的话剧”,很考验演员的功力。

有意思的是,这个剧里的演员会反复出现。第一集里饰演“周幽王”的王绘春,在后面的剧集出演“孔子”,前面饰演“宋襄公”的修宗迪后来又接着演“申包胥”,这在其他剧里应当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这么多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出里,有个演员的演技实在了不起。

有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情节,一个没有名字哭哭啼啼的老妇人,细看之下竟是“容嬷嬷”李明启。

她对着孔子的“哭诉”:“前年,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去年,我的丈夫又被老虎给咬死了,留下我和儿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的过日子。可是没想到,今年,我的儿子又被老虎给咬死了。如今,只留下我一人。 先生有所不知,这里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两国都管不到这儿,我们这儿没有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苛政,所以我们总也舍得离开这儿。”

寥寥数语,仅有一百多字,却演活了一个悲苦的故事,令人过目难忘。

本想着如此精彩,于是分享给好友。好友回复道,她早看完了《东周列国.战国篇》,春秋篇倒是没看。

6 ) “不见美兮,忧心胡底兮”

在那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鸟叫、水漏、乌鸦、夜中火把、拊楹而歌……古诗文与画面互相浸染,辗转多情地还原了一个风雨如晦到了极致反倒生出云胡不喜的时代。

最近闷在家里,热衷于追剧,追的是一部古早的《东周列国·春秋篇》。我对古代历史的兴趣,集中在唐宋及以前;再细分一点,便是秦汉及以前;再细,则必先秦;而先秦之中,最好春秋。当然,我并未形成什么独立的史观,也没有对大的洪流或是小的专史的管窥,只是相当肤浅地仅仅停留在审美层面(其实审美这个词可能我也不配用的)。

所谓审美,在我的意识里,就是无情。它要隔开一定的距离,抹除掉过分的代入感,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处风景,遥遥相望。唯有这样,那些欢歌与血泪才能流淌成源源不断的艺术之河,哺育万世万代渴望美渴望得眼睛出血的人们。唯有这样,才可以作诗,也可以入画。而也唯有这样,人们才能超越单薄的各人情绪枷锁,仿佛百川入海一般融汇到一种属于全人类的洪流之中。“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一言,不知可否稍稍借用来形容此般?若如此说来,所谓审美,便不该是无情,而是忘情。那么审美,也应当是一件艰难的事啊。

所以我也不太敢说我在“审美”,我大概就只是兴致高昂,乱看乱读吧。看这部96年的电视剧,一开始是为了给自己看《左传》扫盲。对于“无事乱翻书”的我来说,看《左传》最大的问题,其一是语言,有注释虽然能勉强看懂,但一旦提及草木鸟兽宫殿器物,哪怕借助相关阐释资料,毕竟难以想象;其二是人物,姓氏排行称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族延续与姻亲关系,谁谁谁又是谁的大舅子,又把女儿嫁给了他什么的(比如秦穆公和晋文公),真是复杂得妙不可言啊;其三是逻辑,春秋无义战,而春秋又多“仁义”,桩桩件件之间被正义掩盖着的微妙的利益关系,是我个人消化不了了(况且史书上的评论也多道德训诫,绝不会扯个势力分布地图跟你细细分析)。影视的可视化带给人这样的便利,它给予模糊的概念一个相对清晰的想象。当然,有不少观点反对过于清晰化,并认为这是文字与影视的最大差别。但是,对于像我这样对那时代完全没有概念、完全无法想象到脑海里只剩一片朦胧的白光的人来说,影视实在是具有它独到的长处。最起码,它可以向你稍稍展示,当年的微风与声响,让你的臆想终于有了可以安放之地。

然而,抱着这样的目的去看时,我发现这部电视剧远远超乎了我的预期。齐桓晋文之事,竟被那些镜头叙述得那样狞厉,那样美丽,那样惊心动魄。在那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鸟叫、水漏、乌鸦、夜中火把、拊楹而歌……古诗文与画面互相浸染,辗转多情地还原了一个风雨如晦到了极致反倒生出云胡不喜的时代。

下面我就不专业地讲几个镜头,来安利一下这部良心剧吧。

第一个故事当然是东周的开始,烽火戏诸侯。其实从这里开始就能看出该剧本借鉴的是小说《东周列国志》,到了后面郑伯克段于鄢,以及齐襄公齐桓公的辈分等,证据就更加确凿了。但演义有演义的好处,故事唯有能衍生才是生机勃勃的,诸公暂且默念“郁郁乎文哉,吾从冯梦龙”好了。

这个风雨交加,雨落廊间的镜头,发生在周幽王即位三年后。彼时,泾、河、洛三川地震,岐山又崩,压死民众,压坏民居无数。昔日伊、洛水竭而夏朝亡,黄河水涸而商朝亡,如今周朝的发源之处天崩地裂,而幽王却依然无动于衷,竭民力而极乐。所以天地为之一暗,却也不必真的去拍天崩地裂,仅仅是风雨交加,雨落廊间,便足够暗示“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巨大悲怆了。

虽然拍的是浣衣,但这意境,依稀是《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褒姒其人,为了突显其人物形象,该剧作了两大处理。

其一,她不是不会笑,而是此生无可笑。当周幽王质问有谁见过她笑时,虢石父说,他曾偶尔见过一次,那时褒姒望着马车前方的火把微微发笑,那神情之美,非凡人所有。这就让人联想起褒姒入宫之前,是褒珦之子为救其父而把她从乡下带来的。当时的镜头是,她坐在马车上,而他则在马车前方举着火把,牵引着车驾。他走路时曾崴了脚,她想下车帮忙却被阻止了。他说:“要是真能用你救出我父亲,那我可没白在这一路上吃这么多苦了。”而后,她看了看他,微微发笑。那时,夜色浓重,雾气沉沉,整个镜头是冷色的,唯有一把火把,依稀染着橘红的暖色光芒。或许,那个镜头就是她人生的隐喻。她的一生都是黑暗的,褒珦之子就是那一点不起眼的微光。她想下车靠得更近一些,但是却被他阻止了。于是,她就只能在车上遥遥望着那火光,那背影,那距离,终其一生。是够近了,是够看清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能更近了?为什么她的一生,就跟她自己无关了?于是黑夜,无言地笼罩下来了。后来,她做了王后,她的儿子做了太子,她的丈夫为了讨好她,给了她满城的灯火,甚至是满山的烽火,但这夜色却似乎被映衬得更加黑暗了。而这一次,这夜色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所以她像一个厉鬼一样,放肆地笑了。

其二,是引入关于黑马的阴厉传说。幽王之父宣王下葬时,曾有一匹黑马从殉葬坑里一跃而起,从而逃逸。与之相随的是不知何处而来的红衣小儿,在远处唱着“月将升,日将没”的诡异歌谣。而剧中所暗示的,便是褒姒为那匹黑马的转生。除了在色调和音乐上的处理,这集的最后一段褒姒于日落山间大笑狂奔的远景,也在模拟着野马奔腾。褒姒的故事人尽皆知,而能在影视中借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把这个人物拍得既哀婉动人又阴厉神秘的,再无有超过这一集的处理的了。

这是诗经中著名的《二子乘舟》。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历史不会在意人情的冷暖,它只是一直向前。当两颗头颅一齐掷于宣姜(就是那个被公公霸占的儿媳,详见《邶风·新台》)面前时,没有人在意她究竟是哭了,还是笑了。湖水波光,二子别离,此间一舟,世间一芥。“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或许,无论如何她该感到一丝欣慰,起码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在临死前仍是如此亲密无间,不曾有二。

隰朋护车这个镜头,应该把整个片段都截出来,连同编钟之乐,一同呈现,方为美哉。隰朋为从鲁军的飞箭下护送囚车中的管仲回齐,便扑到囚车上,用自己的后背撑起一寸安全的天地。囚车悠悠地驶过河岸,夕阳巨大的倒影如同一方灼耀的金鉴,自右而左缓缓映过骈驾之马,赶马之鞭,囚笼之槛,匍匐之人。编钟之声辗转悠扬,敢问天地苍茫,此间何世?

曹刿论战,初三课文,再熟悉不过的篇目。但该镜头却着眼于战后的夜间,鲁国士兵的姿态——引弓弦而为乐。战争结束了,所谓的士兵也不过是普通的凡人。曾经用来射杀敌人的凶器,也可以用来奏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场景,更能体现“化干戈为玉帛”的么?虽然这样的举动,究竟是赞美,还是嘲讽,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性极善,还是“杀人在先,礼乐在后”的人性极恶,实在难以辨认。人性叵测,貌是情非,不可依恃。唯有那个士兵在引弦而歌时,在茫茫夜色里低头羞涩的微笑,才给人一丝“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安然。

齐后庄公如果没有那首歌,大概也就是个屈死鬼吧。而在死前吟诵那首短歌,在等待偷情之人的那种伤感凄迷的氛围下死去,倒是让他微不足道的一生有了一点浪漫的色彩。《左传》中说:“公拊楹而歌”;《史记》则言:“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室之幽兮,美所避兮,室之邃兮,美所会兮,不见美兮,忧心胡底兮。”闫怀礼老师的声音沉郁深厚,配上竹帘落叶,日影西斜,这个镜头实在叫人沉醉。

除了这几个镜头外,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郑庄公“射王中肩”那一段,满室朝臣无一人敢动敢言,画面沉寂,用外面的鸟叫声来做衬托;卫宣公之祸,两颗头颅与吊死尸体的阴影下,只有两个女人的声音,用水漏作底音表现岑寂与冷清;屠岸贾入宫前,从车上下来立刻摔了一跤,抬头听见屋檐上乌鸦的鸣叫,化用“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来暗示人物即将惨灭的结局……隐喻、意境、诗文、故事,相辅相成。虽然在个别历史和文字读音方面存在一些纰漏,但在如今“妖艳贱货”型的历史剧横流的影视界,《东周列国·春秋篇》实在是太值得一看了!

春秋时代的风雅颂,早就随着当年争霸的战鼓,半入江风半入云,飘渺难寻了。但借由《东周列国·春秋篇》中那种纯粹朴拙婉转的东方式隐喻,或者我们还能再听一次,当年的一点乐歌。“室之幽兮,美所避兮,室之邃兮,美所会兮,不见美兮,忧心胡底兮”用来形容当代的我们一点怀古的心情,倒是相当合适的呀。

7 ) 很好的电视剧

老片子,虽然制作有些粗糙,但总体非常不错。

春秋时期的故事,篇篇都精彩绝伦。

很多成语都是那个时代产生的,如卧薪尝胆等等。靠,一时想不起来了。

很多故事,赵氏孤儿、伍子胥、管仲、褒姒、西施,都会让人难以忘记。

如果,仅仅是如果,用美片的制作水准来拍摄春秋,绝对牛13。

一边看电视剧,一边用《史记》印证历史上的故事。

暑假最好的享受。

8 ) 中华文明

极差的画面感,即使那一代的明星,也感觉不到位,做作,但是我就打5星,和今日的浮华对比,这个应该打10星,没有娱乐界的流量脸让你每时每刻都在出戏,虽然看到郑庄公的第一眼我脑子里冒出了丞相,五分钟后还是能融入先秦世界。画面朴实无华,那个年代的电视剧没有乳沟大屁股,妖女,忠女与烈女却有那恰到好处的妖艳与淳朴。那个年代的电视剧敢讲制度瓦解,敢讲忠诚,虚伪,义气,淫乱,夹在在一起,无比真实。耳熟能详的故事,突然又给人很多启发,更让人怀念那个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思想自由的年代,今天的价值观没资格评价这些故事。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到 士为知己者害死,女为悦己者整容 突然感觉今天没有了阳光,鲜血也开始糜烂。

短评

汗,我从小到大没看过这个……第一集完全是“褒姒真是不食人间烟火,而幽王却只有权”嘛

5分钟前
  • 桑下
  • 还行

真正的历史剧,目前还未有能超越的

8分钟前
  • 珮清
  • 力荐

超好看,奸情不断

13分钟前
  • 沈昆莫
  • 力荐

比起现在这些穿越剧、宫斗剧、为腐女拍的各种剧,这样的历史剧简直就是神坛。

17分钟前
  • 丑丑
  • 力荐

有点像话剧 但比现在的电视剧抢太多了

22分钟前
  • 大虫九一
  • 力荐

五星不解释!前几集能把人吓死,这才是古风,后面的演员也非常出色,非常大气的一部片子!

26分钟前
  • Tiberius
  • 力荐

这是我看过的,最狞厉,最凝重的电视剧,配合我最喜欢的春秋历史。我老想重看一遍,又怕破坏了当年的美好印象,纠结啊纠结。其实我最看这些表现王霸之业,纯爷们儿的电视剧。

28分钟前
  • 巴黎之火
  • 力荐

现在还记得第一集里面极其诡异苍凉和复古祭祀下葬仪式,还有最后褒姒的一声狂笑,变身黑马自由狂奔,我感受到导演在尊重历史基础上的自我表达,不愧是80年代理想主义启蒙时代的神剧,完美的融合。现在这样的社会思想背景下,拍不出来这样的剧了。

33分钟前
  • 生活笔记
  • 力荐

喜欢这种侧漏着血腥的文明肇始,混杂着野蛮与血性的时代颇为震撼。不得不说剧中一票男演员演技太好,剧中穿插着的歌舞也很让人喜欢。看着秦穆公被晋国三代国君戏耍十多年,秦晋之好不过笑柄,难怪自秦孝公之后,秦国把信义和结盟玩的娴熟无比,naive的人还是要学习一个。。。

37分钟前
  • 客卿
  • 力荐

当年所热爱过的。

41分钟前
  • 久道
  • 还行

尺度在国产剧里是传奇级别,活埋腰斩五马分尸什么的特齐全。上古题材不过一些理念颇现代。一直记得结尾是一个老头站在山上把一堆书简扔下瀑布,结果看到最后一集也没有,错觉?

42分钟前
  • Hendrick Z
  • 力荐

小时候总不明白,那时的古人怎么能这样刚烈,说死就死。现在渐渐理解了,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死实在是一种解脱。其实道亡了,人也就亡了。

43分钟前
  • 隐德来希
  • 力荐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国篇。我认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所拍最经典,最厚重,最深刻,最有力量的一部历史电视剧!绝世经典,迄今为止无法超越。没有之一。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395864.html

48分钟前
  • Tao Project
  • 力荐

象春秋时代的人那么有气节的活一回 也真不枉此生

50分钟前
  • 乌合之众
  • 力荐

我记得没错的话,该电视剧后来被广电总局以暴力色情之名就封杀掉了。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看的国产电视剧。

55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力荐

小时候电视里居然放这么毛骨悚然的东西……第一集被谶语和褒姒吓尿。编钟、箫的配乐很神秘。齐桓公在蛆里面腐烂的镜头、晋献公占卜。最喜欢伍子胥的故事,有莎剧的感觉。总体线索是王权和诸侯、卿相、士大夫的斗争,礼崩乐坏的加剧。

56分钟前
  • Hannah♀️
  • 力荐

1、不是左传国语,是小说东周列国志;2、话剧表演与对白艺术;3、90年代文化热的荧幕呈现,色情、暴力、史诗、浪漫主义、CULT,前几集尤如此;4、连配角都是话剧名角饰演,很带感;5、有些剧集已近乎电影,王绘春再次饰演孔子;6、衣冠仪礼、百姓生活,极尽复现,巨细靡遗,堪为典范;7、下酒佳片。

5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与郑伯、周王两村长聚众械斗相比,《权力的游戏》也不过尔尔。

59分钟前
  • 韦肃
  • 力荐

朴实的剧比起现在过于华丽的包装还是更让人喜欢

1小时前
  • 天意怜幽草
  • 推荐

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痛苦的一页。而霸主迭起,百家争鸣的深刻变革,又使春秋成为无比灿烂的一页。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由此奠基,绵延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被它埋葬。

1小时前
  • 绿肥红瘦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