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老舍先生,前些日子看了数遍《茶馆》,最近又将《四世同堂》两版电视剧各看了几遍,同时对照着读原著。
小羊圈胡同,即大中国的缩影,胡同里的各色居民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代表:瑞宣,是国破家亡时苦闷的知识分子典型,小崔等则是有着朴素家国情怀的劳苦大众。老舍先生所以将胡同命名为“小羊圈”,大约是觉得胡同里的居民(顺服的中国人)比较象绵羊吧。先生是基督徒,耶稣常常将他的人民比作羊群。
老舍先生是民族主义者,发生故事的时代背景使之,但先生的思想绝不狭隘。电视剧《四世同堂》的著力点是宣扬”民族主义“,如今的中国大环境如是,编导们有必不得以的苦衷。尽管如此,两版电视剧都算拍得用心,不至于对不起老舍先生。从细节上看,新老版各有千秋。在豆瓣的评分也相差不多。老版风格质朴写实,新版相对比较华丽夸张,两版都各有选得好的演员。如老版的祁老人,瘦、硬、古板、守旧,是独立成家的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样,祁家即齐家,四世同堂是儒家文化理想的家庭模版。
而钱先生是“前先生”——象征日渐消逝的古雅和文明。钱先生也是”前“先生,走在众人之前,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是小羊圈的精神灯塔。因而原著中这个人物有点抽象,在我心目中有些模糊,不如其他的人物那样鲜活——俗人在生活中总是不乏范例。及至新版电视剧的钱先生一露面,这个形象顿时清晰了起来:一个闹市中的隐者,原应该是这个样子:安详自若,超逸泰然。饰钱默吟的黄小立先生不如儿子黄磊有名气,但演技绝对不俗,大约是个淡泊的人,所以饰钱先生很合适。
老舍先生笔下的钱诗人,有古风有骨气。清心寡欲才可能有高风亮节,无欲则刚是高尚者的性格逻辑。但新版电视剧却有一大败笔也是在钱先生:钱家一度只剩下翁媳二人,自然该避嫌疑。钱老人安排儿媳回娘家,顺理成章,钱少奶奶若真贤孝, 就不可能那么哭天抢地地闹, 对“公爹”的归来或离去哭天叫地, 一口一声地喊“爸”,自己的亲生父亲在侧却视之若无,实在有悖常情。凡此种种使钱家翁媳看起来关系暖昧,钱老人似有“爬灰“的嫌疑。我猜编导皆是有了点年纪的男士,喜欢看到老男人被年轻女人爱,这样安排可能是为了释放他们心底里的某种情结,又或者是自作聪明地以为钱少奶奶怀孕是老舍先生的春秋笔法?又或者是编导们在暗讽什么?中国人向来“大英雄沙文主义”情结严重,而且常常以为领导们都该是道德楷模。编导这么一安排倒是歪打正着,可以对治这类“左派幼稚病”。不过却绝对不可能是老舍先生原意。我依稀记得患晚期肺结核的病人性欲亢进,钱少奶奶怀了遗腹子并不有违常识。
—开始我本不打算看新版《四世同堂》,我从不看所谓“偶像剧”,因为新版的演员太漂亮了些——除了冠小荷——原著中本就是个漂亮人物。85版电视剧中的冠小荷不够漂亮,新版里的够漂亮,演得又极传神,话风透着那么一股子的虚头八脑。赵宝刚先生是导演,自然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和内涵,非一般演员可比。况且又与《四世同堂》有特别的缘份——85版中他演祁瑞丰,所以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有深度,他把冠小荷演铎得是如此精彩,以致于都令我喜爱——我特别喜欢看有他出现的场景。
两版的大赤包也都好,老版的更写实,新版的有些卡通化。 恰似各自版本电视剧的整体风格。新版里的胖菊子十分漂亮狠辣,狼辣得有些过了份——王澜本色的气质大概与这个人物有距离。老版里的胖菊子形象则更贴近原著:胖、蠢、庸俗。李文玲也是与老舍作品有缘分的演员,她在《茶馆》里演王利发的大舅妈,倒比二十几年前还好看些。
两版的蓝东阳都还不错,新版的看着更奸诈又颇有些滑稽,85版的则够阻险,且看着的确很脏。新版的李空山更贴近原著中的描写。85版的李空山则与原著有距离,并不象军人,且形象十分恶心,很难想象招弟会主动跟他——即便她有荒淫放荡的心理基础,大约也不会对那样的男人投怀送抱。新版对招弟失身于李的情节处理比较可信。两版的招弟都还基本符合原著里的形象:漂亮、虚荣、肤浅,郭美美式的人物。只是新版的招弟在初期表现少女情怀时有些做作。而祁家老三瑞全,形象气质都对路,是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该有的样子,而且越看越帅。至于高第,单从形容上看,85版高第的面容更符合原著中的描写,新版的高第太漂亮了些,依我看比招弟更漂亮,当然现代人的眼光与过去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原著中的招弟是小巧玲珑的美女,高第身材好,高挑,但容貌不及妹妹美丽。
两版中的桐芳却都不大讨人喜欢。老舍先生一定很喜欢听京韵大鼓,还曾经特意为鼓书艺人立传,写过一部小说《鼓书艺人》。在《四世同堂》里,先生对大鼓妞出身的桐芳给予了很多同情。桐芳时而表现泼辣,盖因环境逼迫,为了自卫而不得已。然而,不管她再怎么聪明勇敢,终归是个姨太太,是以色伺人的小老婆,新版电视剧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极不恰当,把她拔高成了个女英雄——完全脱离了她的环境和处境——在冠家,桐芳唯一可以倚靠的是丈夫对她的宠爱——这是她的立足之本。《新四世同堂》里却看不出她与冠小荷有什么夫妻情份,却总是横眉冷对,恶言相向。表现得颇象个独立的现代女性。除她以外,新版电视剧对其他的所谓“正面人物”也都有所拔高,有些情节被改动得很不可信:钱先生的狱友男青年,原著中是签了字被放出去了,我们大可以想象他出狱后会象祁家老三瑞全那样出城去投军。新版电视剧中他却是因失去爱人而得了失心疯,对日本军医发动了自杀式袭击。懂得隐忍,伺机而动,难道不是有智慧和性格坚韧的表现?失去心爱的人就发了疯难道就不是精神脆弱?类似的情节还有小顺儿打倒日本孩子:小男孩经父亲点拔几下,马上就有了勇气和技能,打倒了两个比他大的男孩子。凡此种种超现实荒谬场景,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在我看来,新版的最重大缺陷是删除了陈野求这个人物,这么一来,敌我阵营就泾渭分明了,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也就不必对杀敌(日本人或汉奸)有任何心理纠结。这么一来,或者迎合了思想浅薄的人,却严重浅化了原著的思想。在这些方面,85版电视剧更忠于原著,也就更贴近真实。只是不能让喜欢快意恩仇的观众觉得畅意。头脑简单,思维两极化的民众,是产生革命的土壤。
当然了,新版《四世同堂》对有些细节的处理更细腻,对原著的处理改动也非一无是处,例如老三瑞全踢碎老二瑞丰夫妇屋门玻璃一节,表现情绪更痛快淋漓,随之发生的口角,不同人物的个性表现鲜明,这一段非常精彩好看,算是新《四世同堂》的神来之笔。
文/邹近夫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挑剔的眼睛藏在心里头,遇人便会掏出,见事便会睁开。正因为电视是有声的,观众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绝大多数观众只能通过演员的外在形象和演技去思考去感受,所以原本感人的情节往往在这双眼睛下失去了该有的魅力。
小羊圈胡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精神堡垒,众多的灵魂合在一起赋予了那个时代建筑的生命。然而我们翻开书凭借白纸黑字想象的画面和打开电视观看失去历史痕迹的场景,必然存在极大的心里落差,而这落差就是被一开始融入脑海的胡同印象导致的,不过这类人是仅限于看过原著的人,竟然许错了期待,那么拍得再好的电影也会让这双藏在心里头的眼睛挑出毛病,不分青红皂白地拒之门外了。
大学那会儿,我看四世同堂的时候,因为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心如刀绞,这种感觉我相信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情,看到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谁不对大赤包恨之入骨,甚至想将其从书里头拖出来痛扁一顿,然后大卸八块;看到祁家二少爷瑞丰苟延残喘地活在日本人脚下,甘愿做亡国奴时谄媚取宠的样子,谁不想把胖菊子和他一同给消灭了。我们始终想不透那样悲苦的时代还有这样一批人,竟然在一个家里出现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感慨其可悲的同时想到这批人是真实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恨就不存在。可是,让其幡然醒悟的心一刻也不停地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反过来想一想,如今那些翻拍电视剧的导演不是也正怀着这样的心情,想让读原著的人幡然醒悟呢!有时无声胜有声,因此电视以0:1的劣势败给原著。 无声的纸质全靠读者在心里头去模仿人物对话,凭借语气词去猜想人物的情绪。电视在这方面就将优势发挥出来了,因为其有声。而为何搬到了屏幕上,又让人让大失所望呢?于是我猜测,声音是否吻合与感官上的刺激比起来,人们更在意后者。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琢磨为名著画龙点睛──插画,这些插画当然是不可多得,可以帮助读者去主动想象,有了些零零碎碎的印象,便可大致推想那个场面下人物活动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书中插画可以任凭读者去想象,可是电视就不能任凭观众想象了,而且由于某种因素导致的人物形象不吻合而可能“斩获”一片恶言。就好比这样一段对冠晓荷描写的话,“他永远没用过他的心,象用他的手势与眼神那么仔细过。他的心象一罐罐头牛奶,即使打开,也只是由一个小孔,慢慢的流出一小条牛奶来。在这小罐里永远没有象风暴或泉涌的情感。他宁可费两个钟头去修脚,而不肯闭上眼看一会儿他的心。可是,西院的哭声确是使他把汗擦在裤子上的原因。他害了怕。”从细腻地笔触和由内而发的感情可以看到冠晓荷是多么的可恨,而类似于这样的细节在大荧幕下顶多是一闪而过,谁会认真仔细地去看这个细节呢?自然看书就不同了,可以想象他这个人。相比之下,原著的魅力以2:0的优势又略胜一筹。
在《四世同堂》的偷生中,看到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当然大喜,会联想到救国救民后继有人了。既而胖菊子见势改嫁给蓝东阳,瑞丰被新一波的势力推下科长之位时失望无助,当然也大喜。大赤包入狱,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踪,高第与晓荷流落街头,等等这些大快人心的场面,让人拍案称绝。可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一放到荧光屏下,便像凋零的玫瑰一下子失去了生机,就因为这些场面在电视里头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仇敌忾的情绪是慢慢累积的,快节奏下的产物会考虑多种因素而对剧情做简陋的处理,那么观众就达不到有感而发的地步,既然观众没有怀着深仇大恨去看卖国求荣者的下场,那就不会因为大赤包入狱被虐待致死而联想其在生时的胡作非为,也不会因为招弟的无知去叹息一个青春少女供敌人嬉弄落入红尘的悲哀,更不会因为参加革命的瑞全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而扼腕叹息。试问,哪来的大快人心的感受呢?而一顿轰隆哗啦的场面顶多给人一阵视觉冲击,而后便慢慢地在岁月的腐蚀下逐渐消退了。正因为如此,电影的魅力以0:3的绝对劣势大败给原著。
观众看顶多是被当时饥荒的画面感动,被饿死在了母亲怀里的小妞子发出感叹,被孙七与刚被放出的冠晓荷惨遭活埋而震惊一时。可不会因为韵梅在哭泣中被人们告知抗战胜利的那一刻,而骤然爆发出那种积压在心底的沉沉的爱国之情。因为揪心的画面成了过眼云烟,没有经过内心的沉淀,所以谈不上什么积压在心底的焦虑,更不会爆发出什么沉沉的爱国之情呢!眼下电视剧的那种画面太多了,难以让人深有体会地感受到抗战胜利的来自不易,也因此电视剧违背了最最原始的初衷──将原著深刻的思想意蕴表露出来。只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如《XX的世界》翻拍请上一些明星大腕,二话不说先打开观众那扇心门。既然观众没能深刻地感受到大喜,那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怎么会引起普遍大众的思考呢?未必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不过电影行业实在是众口难调,因为要免去大多数没来得及看原著的人的烦恼,符合普通群众的视野;同时又得考虑那些看过原著的人的感受。可兼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舍小取大,忽略了知识分子的感受。然而在商业化时代,恰恰又是这些读过原著的人给予评价,挑剔远远大于爱好,这时藏在心里头的眼睛肯定非常敏锐,当然这一份挑剔无可厚非,也许是因为对原著的那一份永不改变的热枕吧!用上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当前的影视行业,“读者很惶惑,导演很偷生,群众很饥荒。”原著是无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带着感情读白纸黑字,思考而来的感受远远比电视观看来得深刻。这大抵就是电影翻拍总不尽人意的缘故吧!
看的是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话剧,由田沁鑫导演,切换场景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2017年10月来到乌镇,参加乌镇戏剧节,亲眼目睹田沁鑫老师,黄磊老师,濮存昕老师,为人低调亲和。
辛柏青是国家话剧院继濮存昕老师之后又一英俊小生,想起《幸福像花儿一样》,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殷桃的戏就略微弱一点,都是一个性格,但饰演是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最喜欢的人物是大赤包——秦海璐
表演太棒了,加上声带音色修饰,鲜活人物形象完全树立在舞台,被她吸引。
记忆犹新的是第二幕喝醉酒的状态,人性的反应,丑而嘴脸,精确到每一个表情,眼神,语气,动作,幽默,节奏。尤其七力四感中的四感表现的特别到位。
演员选的都不错,挺怀旧的片子,可以细细品。
小文就是霸王别姬的小豆子!
赵导的冠晓荷,和85版祈家老二都是反面形象呀。85年赵导真瘦啊。唯一不变的就是嘿嘿嘿的社会笑。哈哈哈
拍成这样很难得了
这部剧,别跟我说什么翻版,不爱听……最后一集,给我哭了~~~╮(╯▽╰)╭
改编自《家》---巴金
不管自以为够专业的人儿怎么损 我还是给四星
跟现在的剧相比也还可以了,但远远不如老版。优点是化妆、打光、画质都提高了,这也是应该的。缺点太多,比如莫名其妙的摄影和配乐,让整部剧非常轻浮;比如全体演技大跳水,爷爷只剩木讷,老三痴呆又迷糊,冠先生不再风流,招娣。。。这演员连个妩媚又使小性的绿茶都不会演么?脸谱化的问题一点儿没改。几乎全员台词功底差,听起来就是背台词,而且完全没有京味儿。老舍对北京怀有的深情完全没有体现,比如老版以很长一段北京街头场景做开头,新版换成了打仗,还拍的乱七八糟,基调就错了。另外改编全都好奇怪啊。
大赤包一家的遭遇让人又愤怒,又哀伤。
不能说胜过旧版,但是有亮点。
正在看,细细品!中国人本性的中庸和忍耐,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谦虚低调,但更需要坚强勇敢。国难当头,一群爷们儿谄媚逢迎,小妾和戏子倒成就了英雄传奇。可怜可悲!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巾帼在国破家亡之际表现出比九尺男儿更忠贞不屈的气概,果真真羞煞我等凡夫俗子。可敬可叹!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黄磊的原因,我分不清楚瑞宣和觉新。
补标 小时候看的非常经典的一版电视剧大赤包和他老公演的入木三分赵宝刚导演真的不要导戏了 来做演员也很好那时候还也特意买了老舍先生的书 读了好几遍 文辞优美 颇有几分黑色幽默 故事深刻 对战争下的人生百态刻画得非常到位 中国人关于家的主题表达一直都是时代的缩影
原来是汪俊的作品啊,能让皇帝爬丹壁石的导演能拍出什么鸟作品,一堆人连舌头都捋不直,还拍什么北京戏!
台词念的跟演话剧似的...但抗战胜利还是赚足眼泪的...
黄磊形象不错,勤勤漂亮,把这么一个个性不鲜明的韵梅演出了神韵,赵宝刚是个好导演,没想到演技如此出神入化
看看当年电视剧的质感。。。。黄老师当年真的是盛世美颜,有颜值有演技,宝钢导演也是个好演员,里面每个人物刻画的都活灵活现,剧情紧凑台词演技过硬,没有一段多余的戏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词,没有乱七八糟的闪回,更没有广告植入,纯粹的剧,现在的剧真的应该好好学学。。。。那八年真的是太难熬了。。。
那些人怎么这么可笑啊。。。前面的拉贝南京还没看,倒是在C1把这部剧看得差不多了,最近算是把对小日本鬼子的仇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了。。。有时间再把原著翻来看看。。。
赵宝刚竟然是位如此优秀的演员!!!
蒋勤勤已经从实力派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这个韵梅从装扮到气质我都要给满分。最精彩的一出戏莫过于女儿饿死的时候,她爆发出来自于一个母亲身上歇斯底里的悲痛。有了孩子的蒋勤勤对表演的领悟又更深一层了。只是,粗布麻衣依然遮不住她的天生丽质,很多人说这个韵梅过于漂亮了一些,可人演技过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