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用那么自我牺牲的戏剧性的拍,就把当年的真实情况拍出来,而且他是活着回来的,还当了飞行员,这已经是牛的不能再牛了。以下为网转,这样的牛人的真实事迹应该更多人知道。
//www.6parknews.com/newspark/index.php?act=view&nid=444794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有过很多王牌狙击手,但他们大多数都需要依靠瞄准镜才能斩获无数。 在世界狙击手前十的榜单上,仅仅只有两个人是不靠瞄准镜的机瞄大神。 其中一个是芬兰的传奇狙击手西蒙·海耶,绰号“白色死神”,另一个就是张桃芳。
张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县陈堡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期的张桃芳只读了几年书,就赶上日军全面侵华。正因为张桃芳小时候目睹过日军的残暴,所以从小就萌生了长大以后要参军,要去保家卫国的想法。但那时候的张桃芳年纪太小,直到1946年,15岁的张桃芳终于获批参加了陈堡当地西北片的儿童团。参加儿童团后,伙伴们很快就发现,张桃芳的视力好得惊人,十几米外芝麻大小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敌情,之后张桃芳升为民兵队长。 1951年3月,张桃芳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军了志愿军,训练了一年半之后,于1952年8月随24军进入朝鲜。在参军之前,张桃芳其实也摸过枪,小时候他曾用过爷爷的原始鸟枪打过野鸡、野兔,那时候他的枪法很准,在国内集训的时候也用过日制三八式步枪,国产的老式汉阳造等步枪。但入朝后,部队发给张桃芳一支崭新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该型号枪为苏联卫国战争后期改制,有效射程1000米,因其枪声清脆、连续发射时有如水珠溅落,故称之为“水连珠”。 到1945年二战结束,莫辛-纳甘系列步枪共生产1700万支,是苏军在二战中的主用步枪。
巧合的是,苏军著名的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还有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的爱枪,都是莫辛-纳甘系列。
瓦西里(左)、西蒙·海耶 部队暂时安稳下来以后,张桃芳所在的72师214团组织了全团第一次打靶比赛。张桃芳代表72师214团3营8连参加了比赛,参赛前,张桃芳信心满满,因为他用原始的鸟枪都可以打中灵活的山鹑,这种正规的苏联造的制式步枪打固定靶还不是小case?结果正式比赛的时候,张桃芳端起“水连珠”,连续三次都脱靶了。张桃芳不相信,找到军械员理论,对方答复说:“这是苏联老大哥支援的新式步枪,我们都测试过,绝对没问题。”实际上,张桃芳确实在短时间内不太适应新枪。 张桃芳的这支“水连珠”口径7.62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具为弧形标尺,弹头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是在莫辛-纳甘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枪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缩短至520毫米,在枪管右侧加装了可折叠刺刀。和其他的步枪比起来,“水连珠”的射击准确性较好,故障率较低且耐用,因为枪身较短,这种短步枪很方便在狙击作战中快速转移射击阵地。 但是,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有致命弱点——枪管比较短,弹着点散布面比较大,所以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一般人根本打不好。这次比赛前,张桃芳是在连长面前打了包票的,结果现在丢了大面子,张桃芳气不过,只要一有空就拿着枪仔细查看,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张桃芳发现这支“水连珠”的后坐力比三八式要大,这就会让子弹出膛时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哪怕只有头发丝那么细微,到200米就会差出一米开外。为了完全适应这支“水连珠”,张桃芳想了各种办法,疯狂进行练习。因为子弹稀缺,没什么机会实弹打靶,白天的时候,他把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当成目标,不停地空枪击发。晚上,他就直直地瞄着那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的油灯头儿,或者星星月亮练注意力。为了端稳枪,张桃芳把破床单撕成两片,里面装上沙土练习平稳端枪,后来练到在两臂挂着十几公斤沙袋,还要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练臂力。朝鲜元山的冬天,基本都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即便是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张桃芳依然每天早早的就趴在战壕里苦练。 终于,张桃芳的刻苦努力等到了上战场的机会,1953年1月11日,其所在的二十四军接替十五军进入上甘岭阵地。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张桃芳来到前线的时候,中美经过前面几轮博弈,尤其是第五次战役的博弈,已经基本摸清了对方的底细,目前双方想凭借战术上的博弈把对方赶出半岛都是不太现实。于是,双方进入了长期的相持阶段,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所谓冷枪冷炮,就是组织大量一线步枪手对敌人展开精确打击,而且,不问出身,无论是步兵、炮兵甚至是炊事员,无论是用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只要够得着,就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 正好,第五次战役后,毛主席知道前线的情况后,提出了此后作战不再以大规模消灭敌军主力为目标,而是“杀鸡就要用牛刀”,用优势兵力一点一点找机会吃敌人的小部队为主。 毛主席把这个思路称为“零敲牛皮糖战术”——牛皮糖一大块,买糖的一般一次只要一点,卖糖人拿小凿子凿下一小块。虽然每次卖出不多,但是一天下来总会少一大块。张桃芳跃跃欲试,他马上拉着别的老兵讨教“水连珠”的射击要领,老兵们当然也不厌其烦的向其传授包括定标尺、计算提前量以及寻找有利地形等,随时等待着上战场。在此之前,因为有强大的炮火优势,许多美军根本不把志愿军当回事,不仅大摇大摆地修工事,还在上面像在家里一样吃饭喝酒,甚至有人直接在战场上晒起了日光浴。二十四军军长皮定均听到这些报告后,就下了个命令:每个阵地选出4个狙击手,给对面的美军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二十四军72师214团3营8连9班很快选出了包括张桃芳在内的4人狙击小组,在阵地狙击台处开始了首次狙击作战。调整好射击姿势后,张桃芳发现有2名美军在距离他不到100米处走动,张桃芳感觉到这是狙杀好时机。 于是,他对准目标开火,“砰”,打偏了。又是一枪,再度偏离目标,张桃芳着急了,砰砰砰连开12枪,却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着,2名敌人顺利逃回掩体,立刻呼叫炮击报复。 很快,几十发炮弹呼啸而来,其中数发炮弹在狙击台附近爆炸,震得张桃芳五脏六腑都翻江倒海。 张桃芳回去马上总结经验,思考怎么算提前量。 次日,张桃芳回到狙击台,看到对面有3名美军正大摇大摆的往山下走,张桃芳立马瞄准射击。 “砰”,枪声未落,其中一敌被击倒,其余二敌落荒而逃,可回来的张桃芳却一脸不高兴。 原来,张桃芳虽然射杀了一名敌人,但是他瞄准的是第一个人,结果倒下的却是第二个人。 也就是说,他还是没有打准。
经过连夜反复校正、验证之后,张桃芳找到了一点感觉。 第二天,在晨雾中,张桃芳从狙击台看到百米外有一名快步小跑的敌军,以不规律S型奔跑以规避狙击。张桃芳提前预判,果断开火,这一次,敌人应声倒下! 找到感觉的张桃芳在之后两周时间里,打出9发子弹,射杀7名敌军,一下子就超过了组里所有的老狙击手。很快,22天时间内,张桃芳击发247发子弹,打死71名敌军,他的事迹通过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14军军长皮定均对此将信将疑,就让作战参谋带上一双保暖皮靴去597.9高地一探究竟,并嘱咐称:看他是否可以消灭3个敌人,真的就送靴子,作假就给处分。作战参谋来597.9高地上用高倍望远镜观测,亲眼目睹了张桃芳连续3枪击毙3名敌人,于是将靴子送给了张桃芳。 4月9日,九兵团政治部专门派了摄影组长王纪荣和记者边震遐来到597.9高地阵地前沿班,二人看到张桃芳伏在一条石缝后面,距离600米外的无名高地上一敌人刚探出身子,就被张桃芳一枪毙命。仅仅这一天,张桃芳就毙伤4个敌人,主阵地上两个观察所同时给予证实登记,并告知两名记者。军长加记者的肯定,让张桃芳成了全军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214全团上下都要跟他学习,张桃芳也积极向战友们传授作战要诀。其中,黄兴海就是张桃芳培养的优秀狙击手之一,他也很快名列志愿军“杀敌百名狙击手”之中。张桃芳越打越是有想法,比如他发现美军经常派出炮兵观察员对己方阵地进行侦察,引导炮火攻击。于是,张桃芳决定重点狙杀敌炮兵观察员,不过这些人多在七八百米开外活动,一般人望去只是模糊的黑点,通过机械瞄准难度极高。可张桃芳天生拥有远视眼,加上丰富的射击经验,竟然两次成功击杀800米开外的美军炮兵观测手!冷枪冷炮运动,让美军胆战心惊,一度把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面对志愿军的冷枪运动,美军再也不敢公开晒“日光浴”、搞野营烧烤了,他们除了继续用重机枪点射封锁阵地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来压制志愿军狙击战术外,也开始从各地调集精锐狙击手和志愿军对狙! 志愿军手里的枪,连起码的光学瞄准镜都没有,而美军主要都是装备了高倍光学瞄准镜M1C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3卡宾枪。其中M3卡宾枪还在枪口处增设消焰器,到了战争后期甚至安装了M1式夜视瞄准镜。对于完全依靠机瞄的志愿军来说,美军的枪无疑具有碾压性优势。但即便是这样,美军狙击手依然屡遭失败,夜视镜反而被志愿军多次缴获。迷信暴力美学的美军干脆给M2HB重机枪也安装了高倍狙击镜,这款点50口径重机枪不仅射程远,射速快,除了较为笨重不易移动外,对比志愿军的“水连珠”是有巨大优势的。美军指挥官架起3挺M2HB重机枪,并让最专业的狙击手来操作,还配备了观察员,准备拉开一张大网,围歼张桃芳。 一场高手间的对决开始了。 1953年的4月的一天早上,张桃芳刚走近交通沟时,一连串.50口径子弹就贴着他的头皮飞过。 张桃芳的神经陡然紧张起来,缩回掩体后,他又试着把脑袋一点一点往外露,结果一串子弹又差点命中其头部。张桃芳尝试举起帽子诱导对方开火,但敌人不上当,看来对面今天来了高手! 现在张桃芳已经暴露位置,却还不知道对面的位置,极其被动。 张桃芳放低姿势,向狙击台爬去,交通沟和狙击台之间有一小段空地,他猛地一个箭步蹿过这段空地,一串机枪子弹擦着脚后袭来,溅得周围沙土飞扬,张桃芳顺势两手一扬,身子一斜,咕咚摔了下去。这个动作让敌人以为张桃芳被打中了,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赶紧顺势爬到另一边,飞快抬头扫了一眼子弹射来的方向,他一下子看清了——对面两块大石头之间就是机枪的位置! 对面也是高手,立刻调转枪口一阵点射,但就在机枪暂停射击的间隙,张桃芳已经乘势站了起来,抬枪、瞄准、开火一气呵成。 高手对决,胜负只在一瞬之间。 张桃芳的子弹击中对手时,对面机枪子弹溅起一片土打到他的脸上,张桃芳死里逃生,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反杀对手,生死只差0.1秒。
此后,张桃芳不断刷新战果,在5月时,张桃芳已经取得杀敌214人的惊人记录,完全依靠机瞄,仅耗弹442发,自身毫发未伤。用狙击手对射都不行,美军被张桃芳及其战友的狙击战术搞得几近神经崩溃,后来干脆一听到枪声就呼叫密集炮火覆盖,乱炸一气。 1953年5月份,张桃芳奉调回国,志愿军总部授予张桃芳特等功臣、"二级狙击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张桃芳又参加了飞行员集训,他所在的军只有他一人被破格录取为飞行员。 没办法,谁让他有一双惊人的好眼睛,这视力好到他晚年依然可以看清10米外的小黑点。 张桃芳当上飞行员后,试驾过米格-15,安全飞行上千小时,逐渐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飞行团的副团长。神枪手里飞机开得最好,飞行员里狙击打得最棒,这个经历全军罕见。在退休后,张桃芳最喜欢做的事,还是回老部队看新兵打靶,有时看得手痒痒,上去拿起“八一杠”,还能打出不错的成绩。
他所使用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于1959年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2007年,一代英雄张桃芳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逝世,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张桃芳的墓碑上,至今还镌刻着其他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这句话同时也是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狙杀309人)的墓志铭。
//www.sohu.com/a/520920959_99913295
电影的情节和道具都非常真实,其实,当时志愿军没有“狙击”这个叫法,而是叫“冷枪战斗”,自然也就没有狙击手的叫法,而是叫“特等射手”。说起抗美援朝的特等射手,那就要说说狙击英雄张桃芳。我军最著名的狙击手张桃芳老前辈,他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名,创下了抗美援朝战场冷枪狙击射杀的最高纪录。很多网友对他距离800米狙杀一名美国佬的战绩印象最为深刻,因此网络间甚至传出张老爷子战绩都是七八百米距离上取得的。其实,从张桃芳回忆里可以得知:张桃芳在较远距离上的交战记录仅有寥寥数次,而且只有2次成功狙杀,一次是600米,一次是800米。张桃芳使用一支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也用过美制M1步枪),射击距离基本上都在400米以下,而且大多数是100多米或200米距离的狙杀。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中国仿制为53式步骑枪),是一种枪机直动、回转闭锁的手动单发射击步枪。该枪在中国军队装备的时间比较短,从抗美援朝到1953年定型以来大量生产至50年代末年,随后被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所取代,库存53式大量援助印度支那战场。1981年8月,刚刚组建的解放军军事体育代表队首次出征在日内瓦举办的第30届军事五项世锦赛。当中国运动员庞红云持枪走上射击场时,场内外洋人观众一片耻笑声和鄙夷,因为他手持的是一支改装后的30年代式样的老式步枪——53式步骑枪,在各国运动员使用的现代高精密竞赛步枪中分外显眼。但枪声落定,记分牌上的成绩却让外国同行和观众们目瞪口呆——192环。由此可见53式骑枪有多么精确。但就是最优秀的射手,加上最精确的53式骑枪,命中800米距离的目标也是没把握的。我们举例说明使用机械瞄具的53式骑枪命中800米的靶子有多么困难,查射表得知,53式骑枪在800米距离上的弹道高度差达到7米,在700到800米两个距离点上的弹道高差也有1.5米。也就是说,如果人品最好的射手目测距离误差大于100米,那么射击瞄准高度误差也跟人体高度差不多,这意味着什么目标都不会打中。通常情况下,人工目测测距在800米距离上,误差个一二百米是很平常的。这里还没考虑横风影响,在600米距离内上的横和风(和风,射击术语,比弱风稍强,风速每秒4米左右),会使子弹偏移1.8米。这里还没考虑其他风向,例如纵风,迎风,斜风,也没考虑由于气流紊乱造成的乱风,以及气温气压的影响,还没考虑高度角,还没考虑子弹的天然散布,还没考虑枪械本身的误差。在直射距离内,上述因素往往忽略不计,但在远程射击时,原先忽略的大量因素就都突然重要起来了,有些很正常的判断误差,导致的装订错误,都会导致子弹飞到不知哪个姥姥家去了。理论上莫辛纳甘步枪,也就是53式骑枪,在800米距离上的狙杀是有可能的,不过需要需要射手的人品超级好,目标的人品也要超级好,那子弹的人品更要超级好,才能蒙上靶子。所以,张老前辈的800米狙杀记录是偶然命中,属于小概率事件。就像今天你在大街上捡到五毛钱,不等于你第二天还能捡到。很多人喜欢把小概率事件当成普遍发生的事件,是因为这种偶然事件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每次都津津乐道。而且,很多观众们还被各种表现狙击手的影视片洗脑了,都以为穿着麻袋片吉力服,端着光瞄精确狙,武装到牙齿才是正宗狙击手。这是不对的,狙击作战首要的在于作战组织和战术管理,这个比狙击手的装备还重要。志愿军所有狙击手都是机瞄步枪,没有瞄准镜,几乎都是无瞄准镜的莫欣-纳干M1944式步骑枪,照样打得有声有色。志愿军冷枪冷炮战斗是二战后狙击作战的奇迹。例如仅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在驻守上甘岭537.7阵地时,就在9个月内歼敌3558人,15军全军歼敌19921人,其中40%以上是冷枪的战果。“联合国军”后来称这片阵地为“狙击兵岭”。美国在1961年还专门拍摄了电影《狙击兵岭》。志愿军的冷枪冷炮作战严重挫伤了美军的士气。美军曾有调查,有95%的前线美军遭遇过志愿军狙击火力,74%的人认为志愿军狙击十分有效。冷枪冷炮运动被称为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狙击作战。在“三八线”地区200多公里长的阵地上,活跃着几千个志愿军狙击小组,在整个“冷枪冷炮”运动中共毙伤敌军5.2万人,抗美援朝的的巨大战绩在一百年来的历次战争中的狙击作战也是名列前茅的。
总结一下:
1、讨厌电影阻击手,长津湖和水门桥原因,看不出任何战术安排,猛打猛冲,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
2、内行看门道,接触的美军没有那么蠢。尤其诟病吴京最后炸桥的那一段。
3、片名的错误,在对越南反击战之前我军是没有“狙击手”这个称谓的,只有“特等手”。
4、虽然细节还有待推敲。但是,那个是军事专业范畴,普通人不易看懂。这片子,基本合格。美军狙击手的狡诈,武器的精良。才能衬托出我军“特等射手”们,在装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拥有何等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在整个“冷枪”战斗中,打得美军不敢露头!
5、最后击毙美军“王牌狙击手”的战斗,细节还可以更好,专业处理得有点草率。但是,瑕不掩瑜,这部“狙击手”在专业军人眼中,碾压“长”和“水”。
我可以接受美军的大意,但绝对不是蠢。如果美国人是“蠢”输了战争,那我们的战士……是什么?这种片子以后少拍,要不又要成抗美神剧了。
《狙击手》电影散场后有观众议论:用志愿军一个班的神枪手的命换回一个侦查员的尸体值不值,难道是重复《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这个议论值得反思影片的情节结构的编导逻辑发生了什么问题。虽然影片中连长交代狙击手班长要不惜代价抢回侦查员,班长也和战士们说这个侦查员顶一个军的价值,但是在编导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这样的“说教”逻辑既苍白又模糊。《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交代了炸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怎样炸桥、能否炸得了桥就紧扣观众心悬……如果《狙击手》也在影片开始做一些情报侦察及情报事关全局的情节铺垫,用画面逻辑告诉观众而不是在结尾几句旁白说明情报价值以衬托狙击手班牺牲所值,这样,观众的心理(思维)就会和影片的情节发展丝丝相扣,为每一个战士的英勇牺牲感动而释怀。但是实际观感或者说观众的思维与逻辑重点,似乎放在了志愿军神枪手和美军神枪手的生死博弈之中,而至关重要的引领剧情发展的主要桥段——情报员及情报价值却感觉生硬和游离,以为是两件事……我以为,原因就在于影片开始缺乏情报价值和来源的情节铺垫,而带来影片叙述逻辑的合理性和严谨性的缺憾。
——文一
人间岁月山水长 ,是热血让青春闪光。
天涯滚烫,落日金黄,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
这是最近我看到的最生动、最完整、最清新、最纯粹的爱国题材影片,它诚意满满,尊重生命、尊重英雄;它让每个小人物都鲜活起来,同时也包含了无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精神所在。伴随着狙击五班战士唯一一张合影的定格,那一张张笑脸背后的故事又再一次翻腾起来,米老二、小徐、胖墩、陈大永、刘文武……多想在听一听你们爽朗的答道声,看一看青年人的朝气与豪迈,另辟蹊径的张艺谋,这次将一步“险棋”走活了!一群青年演员撑起了一部国产战争大片,逗趣的四川话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当年有135万川军入朝鲜,让我们了解到“冷枪冷炮”运动,那种静待时机,上手绝杀的感觉,太酷了!但战争也是残酷的,川军归来之时只有15万,很多人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个冬天。记得电影里开始还在讨论家书里提到老家房子漏水的事,但最后胖墩他就再也没法归家了,儿子的名字也还没说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
狙击五班的故事很感人,小小年纪踏上背井离乡的路,到遥远的地方去打仗,说他们是穿着军装的孩子也不为过,但是在他们穿上军装后,他们肩上所抗的责任促使他们成长,变成无所畏惧的狙击手,他们与敌人实力悬殊,但又要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警反应来克服这些问题,全队只有一个望远镜,狙击全靠机瞄,这是电影里的故事,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电影里我方的战术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对敌人方向、位置判断的交代也很细致,如果军迷来看,势必会被“直击爽点”!
年轻人,总要回答,这年华为什么无价。
九十多分钟的时间,我们看到了好多抗美援朝战士的一生,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的生命却是璀璨的,为了祖国的荣耀,为了守护和平,他们将热血抛洒在异国大地上。张艺谋将战争与青春做了完美的融合,让观看的人了解到,战场上除了激情与热血,还有希望和青春。希望在这个假期里大家能选择这部电影,也希望万家灯火能迎先辈回家!
堵车错过了开头,我看的时候,正是大永向班长刘文武请求下去支援的时候,正在我想着这个脸生的演员是谁,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接着一阵枪响,把我还没搞清楚状况的懵吹散了七七八八,看来这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我越来越发现电影的战争性不光体现为你来我往的射击战,更是一场杂糅着需求和信息差的心理战。
我方和美方的作战任务贯彻电影始终,我方任务是把亮亮带回去,用连长的命令说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美方的前半段任务是要活捉刘文武,后来变成截获亮亮身上的重要情报。
一般战斗都是以消灭敌方作为任务,而电影中消灭敌方不再是主要任务,而变为次要任务。“把亮亮带回去”这样的任务,这意味着我方需要存储实力,最起码不能全部牺牲,得有活人才能完成任务。
我方想要什么,一开始就暴露在了美方的视野里,这是非常不利的,这才有了5班除了大永之外的全员牺牲。所以在战争中,一旦被对方知道你想要什么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在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体现了。
1. 第一个场景就是孙喜受伤了,美军没有选择再放枪打死他,而是等待。他们等的是什么,他们等的是其他人去救孙喜。残忍的说一句,这个时候的孙喜已经变成了美军的钓饵,美军想通过他来钓五班的其他队员。
结果队员们不忍孙喜牺牲,真的去救了。此时的美军非常有耐心,等到王忠义完全暴露在他们的视野中,才射杀了他。结果就是不仅孙喜没有救回来,还搭上了一个王忠义。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有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在交战中当你暴露想要什么其实就是在向敌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对敌人说“来,往这里开枪”。
2. 接着五班做出了反击,刘文武抓住了美军想要急于射杀五班的企图(弱点),把连同自己的四名战士分成了三队。两名射击兵挖土,佯装有任务,作为吸引美军的诱饵,自己和大永分别找两个地方蹲守。等到美军射击诱饵的时候,他和大永就可以根据美军射击的方向,确定他们的位置,然后射杀他们。
很精彩的桥段,但仔细一想又非常的危险,所幸最终五班四名战士都安全过关,并射杀了两名美军,这展示了刘文武作为射击班长优秀的作战和布局能力。
接下来的刘文武把自己当作诱饵,多么无私坦诚。最终他利用美军想要活捉自己的企图,身上捆好手榴弹奔向了美军的阵地。
3. 最后,美军的中尉威廉利用自己在坦克车下的地形优势设置了一个身似自己的“稻草人”(诱饵),用自己的声音作为干扰,想要在大永射杀 “稻草人”的时候确定大永的位置,射杀大永。
也就是“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所以我假装给你“你想要的”,这样我就能利用“你想要的”来打败你。
面对作战经验丰富的美国中尉,大永在历经战友的牺牲之后,迅速的成长了起来,他用班长遗留下来的勺子做了诱饵。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大永不仅在跟威廉比眼力和命中率,更是在面对对方诱饵的干扰下,比谁更会等待,谁更有耐心。最终,大永凭借谨记班长“见火再敲,后发制人”的教诲,成为了活到最后的猎手。
过早暴露自己想要什么会让自己陷入不利位置,这一点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谈判中。说到谈判,不仅有正式的商务谈判,还有一些非常日常化的谈判场景,比如说菜市场的买卖、入职时谈工资或者加工资、租房的合同等等,这些都需要谈判。
谈判的前提是双方都有对方想要的东西,就是双方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这才是双方坐到谈判桌的基础。就像电影中唯一的一次谈判,促成谈判(交换)的是美军想要捉活的刘文武,而刘文武想要带走亮亮。
在谈判中,我们知道我们有对方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以及对方有多想要。
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需求,或者完全不知晓对方的需求,都会让我们在谈判中吃亏。要么要价要低了自己懊悔,要不要价要高了本来可以促成的谈判最终破裂。
所以在谈判中,我们不仅得小心的藏好自己的需求,还得不断的探知对方想要什么以及多想要,这样才能占领主动的位置。
需求的沟通更多的出现在我们和亲友的相处中,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一方面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更别说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需要长时间的自我探索。
另一方面,相比于平和的方式说出自己的需求,我们更习惯用生气或者其他别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你和一个好友约好了几点在哪里见,结果对方晚了半个小时。你此时很生气,对着TA一顿脾气。其实我们拨开那层生气的外衣,就会发现你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对方不在乎的失望和伤心
深入他们的内心,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了权力的层面。
在双方沟通中,你说了需求,那么对方就有了是否满足你需求的决定权,相当于你把这样的决定权交给了对方。此时,我们我们不讨论此时需求的合理性。如果对方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满足,我们则受了两重重创,一个是被拒绝,另一个是本身想要的东西没有被满足。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这样的重创。
扯远了,继续回到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觉得这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战争片不太一样,电影着眼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角,讲的是很角落的故事,但是故事该有的它也都有了,很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紧张刺激,看完之后回顾故事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密和精巧,很久没看过如此逻辑缜密洞悉敌我心理的战争片了。
我觉得还有个有趣的点是,影片中并没有吝惜塑造美军的高光时刻,美军的射击准确率也很高。我想这么塑造首先没有把观众当傻子看,因为贬低对手实质上也是在贬低自己,打败一些不厉害的美军到底有什么好厉害的呢。
其次,我觉得这也是对历史上这些神枪手的尊重,因为他们确实很厉害。电影中的原型神枪手张桃芳,32 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真是了不起的狙击手!
70岁的张艺谋从未拍摄过一部纯粹的战争片,直至最近新片《最冷的枪》立项。
不过《最冷的枪》故事背景为“抗美援朝”,这是高压、敏感题材,张艺谋要拍这段历史,绝非易事。
在这部《最冷的枪》立项公布后,有三个问题在皮哥脑海里油然而生:
第一:朝鲜战争题材的国产电影,以往成功的先例有多少?
第二:张艺谋这次拍摄的“难点”在哪里?
第三:70岁的张艺谋,他的精力能否撑起他的野心?
围绕这三个疑问,皮哥写下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点。
一、以往8部朝鲜战争题材国产电影的“成与败”
我们其实不缺战争题材电影,但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却是屈指可数。
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是1956年的《上甘岭》,影片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守卫上甘岭阵地,抵抗美军进攻的故事。
电影成功塑造了八连连长张忠发、女卫生员王兰、指导员孟德贵等人物的光辉形象,是那个年代观众非常喜爱的电影。片中主题曲由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至今依然是国人喜欢的经典歌曲之一。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英雄儿女》,讲述志愿军某部战士王芳,在其哥哥牺牲之后依然坚持战斗,后来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在朝鲜战场上得遇她的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片中人物都有现实原型,因此也更能够打动观众,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响力极大。片中插曲《英雄赞歌》也成为红色年代的经典老歌。
后来又出现了《奇袭》、《铁道卫士》、《三八线上》等优秀作品,但这些都是50到70年代的电影,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抗美援朝电影就相应减少了。
1998年由李三义执导的《铁血大动脉》,讲述铁路运输线上的故事,虽然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影响力却大不如前。
21世纪以来影响力较大的《集结号》,也是13年前的电影了,且片中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涉及一点抗美援朝的内容。
2016年的《我的战争》,讲述抗美援朝4大战役时期的故事,由刘烨、王珞丹主演,投资1.5亿,成片却遭到影迷们的口诛笔伐,口碑很不好,票房也仅有3608万。
而此片之后至今已经4年,也没有再出现像样点的作品了。
总结不难发现,这类题材电影比较受政策影响。
比如在1978年之前,是可以直接描写战争场景的,不管是宏观战场还是小的局部战线;但在这个时间点之后,电影作品基本都是打“擦边球”,由此延伸出其他主题线,拍出来后难免吃力不讨好。
二、张艺谋这次拍摄的三大“难点”
表面看这次老谋子拍摄《最冷的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但考虑到背景特殊及过往作品的成败,张艺谋这次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还真是不少。
皮哥觉得第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处理这段真实历史。
历史上,这场战役始于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武器装备与军用物资的配给方面,我军与美军都有很大的差异。而我军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美军炮火的压倒性优势,还有当时高纬度地区极端恶劣的天气。其时正值寒冬,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中美双方军队冻死冻伤不计其数。
还原这段悲壮的历史,不仅需要编剧对那段历史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与各方面外部因素进行协调,毕竟对待这类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观众的目光会比以往更为严苛,他们会很在乎“真实度”。
第二大难点:影片故事该如何讲述?
从立项公示表看,《最冷的枪》讲述的故事围绕个人展开。
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位枪法过人的狙击手名叫张大弓。当美军布下天罗地网时,他临危不惧,同敌人展开生死较量。
根据可靠的消息,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狙击战斗英雄张桃芳。
张桃芳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传奇人物,其故事曾在祖国内地广为流传。他从1953年1月29日到5月25日这段时间里,耗费了442发步枪子弹,毙敌214名。
这是志愿军狙击手中单人狙击战绩的最高记录,张桃芳因此得到中朝双方的多个荣誉奖章。
假如要在电影中高度聚焦人物,片中势必会有大量篇幅展现小人物的成长过程,创作这样的故事就很考验编剧的创作功力了,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人物和历史间的“小与大”。
第三大难点:怎样符合当今世界主流的反战主题?
1950年后,中央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加入这场战役,纯是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当今世界主流的观念,则是要求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因此如何在电影中既塑造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张大弓的高大形象,又要表现出反战的主题,是摆在张艺谋导演面前不小的难题。
三、70岁的张艺谋,他的精力能否撑起他的野心?
张艺谋一直是电影圈中公认的劳模,一次采访中他曾说他每天只睡2-3个小时,长期的工作压力对他丝毫没有影响。
今年张艺谋已有《悬崖之上》、《坚如磐石》和《一秒钟》三部电影准备上映,他又马不停蹄地准备开拍《最冷的枪》,新作如此密集,很多年轻的后辈们都望尘莫及。
而从这4部作品的选题上,我们也能窥探到张艺谋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尝试多种题材或风格电影的野心。
但《最冷的枪》作为一部战争巨制,体量远非其他电影可以比拟,张艺谋的精力、能力能否撑起他的野心?
回看张艺谋的从业生涯,其实他和战争片的渊源由来已久。
早在1983年,他就参与了《一个和八个》的摄制工作。该片由“第五代导演”们联手打造,张艺谋是掌镜的摄影师。皮哥在去年有写过相关的影评文章,其实这部电影在叙述故事和表现人物方向做得很好,但在还原战争方面就略显不足。
因此作为一部实验性作品,与那些经典战争片相比明显不及。而当时的张艺谋正处于成长期,作为一名摄影师,在这部电影里的发挥空间也很有限。
1988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也有战争场景的展现。
片中描述一群热血的农民,用土制炸弹想要阻止日军进犯自己的村子。但这段情节的镜头表现非常写意,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张艺谋对于表现作战场景方面的短板。
到了2011年,张艺谋又在《金陵十三钗》中拍了一段作战情节——一支德械教导队余部,从日军手中解救出一群教会学校的女学生。
其时正值冯小刚的《集结号》带出一波战争电影热,张艺谋在片中加入的这段场景也被不少人拿出来对比,不过客观来说这段战争戏还是拍出了现代战争片应有的水平。
可以想象《最冷的枪》不会是《金陵十三钗》那样的战争故事片,片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打造应该会是史诗级的,也需要是史诗级的。
如果要找一部能够拿来做参考的电影,皮哥首先想到的就是2001年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那是狙击类电影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片中用大量篇幅展现了盟军神枪手瓦西里和德军王牌狙击手康尼之间的生死大战。
冷酷的基调、紧张的节奏、宏大的战争场面,都让电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质感。有此片珠玉在前,《最冷的枪》应该可以拿来做参考。
而目前已经定档10月25日的管虎电影《金刚川》,因为题材背景相同,则很有可能会被观众直接拿来做比较。
管虎是今年国产电影的最大赢家,他的《八佰》目前已超过30亿元票房,而赶拍《金刚川》正是要延续这个势头,且电影的另一位导演还是《流浪地球》的郭帆,实力不容小视。
但张艺谋毕竟过往作品摆在这里,这场对决可谓势均力敌,票房、口碑谁高谁低还真不好说。
四、总结
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志愿军投入了135万兵力,比韩军和联合国军加起来的120万还要多,而中朝军队最终伤亡达到63万余人,以此代价奠定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皮哥觉得这场战役不应该被世人遗忘,拍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皮哥对张艺谋导演的《最冷的枪》是非常支持的,总之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能成功,至于电影会拍成怎样的观感,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没看之前,我也曾充满期待,毕竟是国师作品啊。
买票之时,我也曾为排片不平,排得也太少了。
但是真等我看到《狙击手》时,却是难掩的失望。
缓慢糟糕的节奏,采访片段与战斗主体内容的脱节,想看班长笑一下的包袱被无情遗忘。
(这里不是说他没有笑,而是包袱没抖出来。这个笑的渲染和开头所花费的笔墨完全不对称。大永想看到的笑,很大一部分就是班长平时太严厉,他们总被教训的缘故,所以根据剧情发展,如果是在班长遇险命悬一刻的时候,大永神奇地救下班长,班长发现大永已经成长的超乎自己想象了,对他满意的笑笑,我觉得这才是大永期待的笑。实际行动的效果肯定要比班长评价他霸道的话更直接。然后因为这个肯定的笑,大永后续的神勇发挥才说得过去,班长也会放心将剩下的局面交给大永来收拾。现在的笑更多的是班长要出去赴死了,不全是满意的笑,更多的是惨然的笑 。)
说是根据真实原型改编却各种无厘头的安排,说是冷枪,却明摆着对狙。
电影对冷枪冷炮运动的诠释太过差劲,并没有把握住精髓。冷枪冷炮就是最小牺牲换取最大战果,本片可好,可直接拍成拯救侦察兵亮亮了,任务很重要,情报更重要,但不是狙击手该干的活儿!更难展示出冷枪的冷峻与风采!
章宇演的刘文武和最后活下来的大永,原型是张桃芳或者邹习祥吧?要知道张老可是高寿77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537高地,张桃芳创下击杀214名联合国部队官兵(主要是美军)的击杀纪录 。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1954年),张桃芳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
邹习祥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阵地上,他用206发子弹击毙203个敌军,在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那条狭长起伏的山岭阵地上,演绎出中国狙击史中最精彩的神话。据记载,在整个一三五团驻守的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邹习祥与他的战友们共计冷枪歼敌3558人,因此,美国军事史上称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为“狙击兵岭”。 ——百度百科
我想看到的狙击手,是真实的神话,是消灭了众多对手全身而退的战斗英雄,不是扛着炸药包冲向敌人同归于尽的班长,如果突出英勇牺牲,那隔壁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比你可壮烈多了,如果说催人泪下,那口碑不佳的《金刚川》里人桥也是让人过目难忘。
再说说《狙击手》的硬伤。
刘文武在对方眼里最大的价值就是被消灭获得荣誉,怎么抓他的活口成了美军的第一要务?
好,假设你说对方有充足的理由不直接杀他,那么他和战友重叠站位躲子弹就纯属来搞笑了吧!
假如美军背信弃义,只需一枪就可以直接消灭两人!
再说说葫芦娃救爷爷式的救人行动,任何看过狙击片的都知道这就叫白给,就算亮亮非常重要,在弄清楚对面形式的情况下,这种战斗行为在战术上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真的非常重要,那只派一个班去,连长就是最大的失职。
再说说美军的王牌狙击手,突然就开起了坦克,这真的是强行给对方降智。对方知道在坦克下作假,却只在假靶不远的地方埋伏。
美军炮兵来晚了,被骂得狗血淋头,连长等人死光了带着人才赶来,还玩了把催泪,怎么不检讨一下自己支援晚了?
说个笑话,《狙击手》我的豆瓣关注评分比《兵临城下》都高,哈哈哈哈哈。(我关注的影评人较多,他们对其他电影的评分常年低于豆瓣评分1分左右,现在却这样。)
所以,最后我来解释下,为什么《狙击手》不能叫《最冷的枪》?
因为这是纯对狙,一点都不冷。这么庸俗的狙击场面,只能叫《狙击手》。最冷的枪?它不是啊!
为什么《狙击手》之前一而再地撤档呢?
技术原因?明白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我说完了,并且准备好挨骂了!
————————————————————
2022.3.31 有很多人赞我,也有很多人骂我,但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黑谁也不是为了喷谁,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这只是我2月2日凌晨,对于春节档最佳口碑电影的个人反馈,出于对本片高期待结果盛名难副和本片舆论环境难容差评的愤怒,我拿出自己理由组成的长评,你完全可以认为它立不住脚。但我认为这种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发表的评论,不应该与一些高层面的大帽子绑定,而且本人也不是什么大V,人微言轻,帖子讨论激烈更是证明大家的观点存在分歧。大家可以尽情在不违法违规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看法,我很乐意看到每个人的观点,因为这一定是不同的声音组成的。
当然,太难听太直接的骂我我可能会还回去或者拉黑,网络不是你无成本施加语言暴力的地方,最起码我不接受!
为什么说张艺谋的《狙击手》是一部彻底的烂片  知名作家编剧 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 我认为,张艺谋监制、张艺谋女儿导演的电影《狙击手》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烂的战争片之一。理由何在?咱摆事实,讲道理。简单说,就是故事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缺乏基本逻辑与基本军事常识;美军又蠢又傻又猪,就一配合咱们各种秀的道具;我军又智又勇,在道具的全力配合下玩各种秀。具体如下: 一,故事一开始的设定就很扯蛋,完全站不住。美军打死了我军的一个走在路上的侦察兵亮亮,以为是个担架兵;美军的王牌狙击手中尉约翰见亮亮与我军王牌狙击手刘文武的合影照,为了与刘文武对决,就将亮亮当着诱饵,扔在一个阵地前,等着刘文武带人来抢亮亮的遗体。故事由此开始。这其实是个关于营救的故事。这个设定就有点扯了。一个担架兵,一不是我方军长,二不是军长的亲戚或朋友,约翰就认定了我军会来抢遗体?那时被打死及被俘的志愿军多了去了,每天都在死人,每一具遗体志愿军都会抢回去吗?我就看过堆积如山的志愿军的遗体被美军围观的照片,咋这个美军王牌狙击手就这自以为是,偏要认定志愿军会来抢一具担架员的遗体呢?再说,就算我军要抢亮亮的遗体,也未必安排刘文武去抢啊。就因为他们是朋友?亮亮的朋友多了去了呢。除了朋友,还有战友亲戚上级,为什么就一定会派刘文武来抢?至于刘文武自已去抢遗体,那更不可能了。即便是在美军里,也有个组织性纪律性吧,怎么可能由着你想干哈就干哈?何况特讲组织性纪律性最忌讳个人主义的咱们的军队里。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而志愿军方面也扯,侦察连的士兵被打死了,不派侦察连去抢遗休,却派狙击连去抢,莫非上级未卜先知,知道美国狙击手要前来与他们对决于是要安排一场冬奥会射击比赛?并且,既然是侦察员,身上肯定有情报,无论是死是活,都理应侦察连派人去抢遗体,即便抢不回来,也可能会在他身上找到相应的情报,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这个理。可是,咱却派了狙击班去,就因为里面一个队员是亮亮的朋友?去掩护侦察连也行啊,为什么要替代侦察连去抢?培养一个狙击手很容易吗? 二,狙击对狙击的做法侮辱智商。我军狙击班到了“遗体”所在地点,果然遭到了埋伏于此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的伏击,一场较量正式开始。美军王牌狙击手老大、约翰的想法是想与我军狙击班长刘文武较量,并打死他(后来他的想法又成了活捉刘文武。张导的很多想法与目标都是随时随地临时冒出来的)。此刻双方都在把对方往死里打,以射死对方为荣。这场狙击战又太扯了。要消灭我军狙击手,美军有一百种更轻松实用的办法,比如一架飞机过来扔一个燃烧弹或炸弹,或者定点发一排炮弹就可全解决了。犯得着派一群狙击手在这里玩游戏?当然,你可以说这个约翰很自负,他就要自个儿消灭我军王牌狙击手,当英雄。我觉得这个想法也太白痴了,且不符合美国的英雄主义文化。明明可以一炮消灭敌人,你却浪费时间玩狙击的游戏,还让自已的弟兄无谓送死,这算不了英雄。在大炮与飞机都消灭不了对方时,你这个狙击手出场,一枪干掉对方,拯救了大多数人的生命,那才叫英雄。看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大多是完成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并且大多以拯救他人的生命为荣。这个美军约翰既懂美国文化,也不会如此白痴。这种白痴情节,感觉这就象抗日神剧里的情节一样,明明日军包围你了,机枪突突突就可以消灭你,但偏要上来拼刀,结果被你的大刀砍死,机枪也被你夺走了,这日军真是蠢到家了。并且,就算约翰个人喜欢这样的对决,他的上司也不会允许啊!你还可以说,美国俄罗斯合拍电影《兵临城下》(又名《决战中的较量》)也是狙击手对决,没有派大炮来轰啊。可你忘记了,人家那是犬牙交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巷战混战,狙击手又都隐蔽不露,没办法用炮火轰啊,只能暗对暗,狙击对狙击,刺客对刺客,王牌对王牌。你这都在明处,一个班的狙击手就在山坡上待着呢,对这样摆在明处又远离主力并且被发现了的敌人,财大气粗把人力看得比钢铁炮弹宝贵且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大可很轻松地直接一顿炮弹搞定。但导演却让敌我双方的狙击手在这里搞射击比赛,这不是有病?放在《兵临城下》,德军绝对一阵炮火解决掉了。总之,导演的意图是想讲一个狙击手对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有,但不是这样讲的!本故事的设定太蠢也太没有逻辑性了,甚至违反了军事常识与历史真实! 三,打了几个回合后,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又让侦察员亮亮活了。活了的亮亮在被打了一针强心针后,把救他的朝鲜小孩叫到身边躺下,偷偷给了他一颗藏有情报的糖果。后来又蘸着血在布上写了“看糖果”几个字,举起来展示给我方战友们看。天啊,一个受了重伤的人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居然没有死去且不说,还能写字并且举起手来。这不是人,是神!就是一个正常人在雪地里躺一夜也会冻僵吧!强心针不能解决冻僵冻死的问题吧?君不见,《长津湖》第一部里,志愿军一个整连活活冻成了冰雕连?同样是志愿军,失了血受了重伤的亮亮同志咋就这厉害呢?后面还有更神的。亮亮一直就没有死,最后是很清醒地捡起地上的注射器给自已打进空气打死的。我服了。 四,美军王牌狙击手时而王牌时而连普通士兵不如。志愿军损失了几个人,于是导演让志愿军发狂了,雪地里翻滚突击,打了十好几个滚,并且象周润发那样把枪很酷地摆在几处,然后取不同的枪射击。要命的是,能够射断绳子并且在志愿军一露头就能将其爆头的美军王牌狙击手此时却失去了水准,硬是眼睁睁看着三个志愿军全身暴露在雪地上或在雪地上翻滚却就是打不中,反而其中一个王牌狙击手被滚动的志愿军狙击手一枪爆头。这美军水准变化也太大了,这情节设计也太随心所欲了,感觉他们就是配合咱志愿军表演的道具。想一想《兵临城下》,那苏军战士纵身一跳,一秒钟,就被德军王牌狙击手干掉了,这才叫狙击手啊。 五,较量了半天,双方都有损失,戏得往下演。导演于是让美军想出了一个点子:交换!用亮亮来交换我军王牌狙击手、班长刘文武。理由是,美军约翰想要活的刘文武。我又服了。现在才想起要活的了?刚开始咋没想到呢?不都在往死里打吗?你就断定刘文武还活着而不是死的志愿军中的一个?并且,打了半天,你原来是想活捉对方。张导的想法随时在剧中改变的。要命的是,狙击手都想去活捉对方,还叫狙击手吗?活捉对方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一枪干掉对方,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对不?你有见过空中的歼敌机飞行员想通过活捉敌机飞行员来证明自已的成就感的吗?这不仅不合逻辑,也不合军事常识啊!并且,狙击对狙击,永远不可能有活着的,你在想活捉对方的时候,只一秒钟,对方就可能会干掉你。《兵临城下》最后的决战,苏联狙击手拿枪对着了德军狙击手,他敢说要活捉对方吗?没有。稍一分神,对方就会一枪干掉他了,于是,在对方正打主意之时,他果断开了枪。这就是狙击手的职业素养及敬业精神。对比之下,这个美国王牌狙击手是不是太天真太不敬业了?我不相信有这么“傻白甜”的王牌狙击手。如果有,那美国人也太善良太可爱了,可是,脑残们又天天骂美国人心很恶毒,这显然又自相矛盾了。 六,好吧,那就抓活的吧。可是,美军又凭什么相信一个敌方王牌狙击手会用生命来交换一个垂垂将死的担架员呢?同样,在志愿军这边,刘文武又凭什么相信美军就要抓活的而不会将他连同亮亮一起打死呢?这种交换显得太侥幸太随意了,是不是? 七,好吧,那就交换吧。可是,在离美军还有二三十步时,美军的大部队过来了。赶来的美军上尉令人开枪打死了背着亮亮的我方战士,于是,刘文武愤怒了,拉着了藏着的手榴弹朝美军阵地及王牌飞行员们冲去。而美军王牌狙击手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开,扒倒在地。这也太扯了吧。别说他们是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就是普通的美军士兵,也不致于让刘文武就这么冲过来啊。如果刘文武就在身边,倒可以四散躲一下,因为打倒了他,手榴弹还是会在身边爆炸。可是,人家隔那远你躲个什么?还眼睁睁看着人家背着手榴弹跑向你。你就是白痴也会先开枪放倒他啊。何况你是王牌狙击手啊!好象也开了枪,但远距离一枪爆头的水准居然没有把近距离的刘文武打倒。这情节真的太无语太弱智了。 八,好吧,美军大部队来了,带来了一个消息:那个亮亮不是担架员,而是我军一名侦察员,身上可能有关于美军的情报。美军上尉要求把亮亮活捉过来。这我又不理解了。活捉过来有什么意义呢?他身上的情报又不是志愿军的情报?而是美军自已的情报啊。不让他把情报泄漏出去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抓活的呢?直接打死不就行了?再说这样子也确活不长了吧。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是不是太牵强了?明显的为做戏而做戏,就象一个演员,为表演而表演。 九,好吧,那就活捉吧。此时,要把亮亮活捉,有一百种办法。我这种不懂军事的人也想得出:在王牌狙击手的掩护下,一个冲锋,直接把人带了过来;或者派队伍搜山,既把亮亮活捉过来,也可把剩下的我军狙击手活捉或打死;或者,先消灭了我军狙击手,再把亮亮抬过来;或者,放几个烟幕弹,我军狙击手看不见时,把人抢过来。但美军却采取了一种最可笑最愚蠢的办法,那就是派四名士兵扛着担架过去抬亮亮。结果,亮亮自杀了,四名美军士兵也成了活靶子。这尼妈有这么蠢的指挥官吗?估计与咱们脑残们有一比。 十,好吧,就算咱剩下的最后一名狙击手(好象叫大勇,此处简称“幽灵”吧)干掉了四名美军,可是,四次枪响之时,这对面的美军却象死了一样,没一点反应,这太不正常了。火力压制与掩护呢?稍懂军事的人都懂火力掩护或火力反击啊。在第一声枪响时就该掩护及反击。一二百多号轻重武器一起打过去,让“幽灵”无法开第二枪,甚至中枪,这不是常识么?不是正常的战争电影中常有的情节么?可为什么都呆若木鸡,没有反应呢?好吧,就算这批美军都是白痴,可是那个王牌狙击手约翰呢?睡着了吗?四次枪响,四个火花,他都没反应。按剧情看,他是看见对方枪头火花就会一枪爆头、对方一露头就会丢命的王牌狙击手啊。响了四枪,倒了四个人,冒了四次火花,他居然没反应,你不觉得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他是道具,配合演戏的道具。 十一,好吧,四名倒地的美军士兵惹火了带队的美军上尉,于是命令迫击炮覆盖轰击我方阵地(装备精亮的美军此刻摆开的却是一堆老式的八二迫击炮,这种细节的吐糟咱就不吐了)。哎,此时轰击让人感觉象是大炮打蚊子了。早这样干了,何至于死那么多人?可笑的是,一排轰击后,神勇的我军“幽灵”居然飞一样跳出了轰击圈,这得有多快的速度啊。正常情况,不是都卧倒在地的么?要人跑得比炮弹还快的话,那黄公略、左权等被飞机及炮弹炸死的革命先烈就不会牺牲了。 十二,好吧,就算他是飞人,炮弹飞来之时他早已跳出三山之外了,可是,更神的是他居然绕到了美军阵地后面,在炮火未歇之时从背后一枪把那个上尉指挥官给毙了。不是说美军指挥官就不能被打死,而是说,目测他与美军阵地相距一千米,一千米加后方五百米,约一千五百米的直径。一千五百米的直径的一个圆转半圈,得多少米?我数学忘了,估计起码也得四五公里吧?四五公里一刹那就飞到了,何况还是山路,还要翻山越岭,这本事神行太保戴宗也比不上。 十三,好吧,就算打死了美军上尉,可是,就没有美军发现吗?就不会追赶吗?一二百个美军就让他象幽灵一样跑掉了吗?这美军都是白痴与木头吗?那个约翰王牌狙击手就不会追赶吗?据我所知,苏联英雄卓娅烧了德军的马料场后,没跑多远,就被德军抓住了,几个游击队员一起都被抓了。咱志愿军果然就是志愿军,比苏联英雄牛逼多了。而美军比德军显然也差远了。 十四,好吧,幽灵狙击手出现了并且打死了美军指挥官,可笑的是,雄心勃勃要与我军王牌狙击手较量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约翰竟然放弃了与我军“幽灵”狙击手的较量了;居然要了一辆坦克,带着朝鲜小孩回去邀功请赏去了。莫非他是我军卧底?这段时间我在玩手机,没有细看,好象他与部下有一段对白,解释为为什么要用坦克带着小孩回总部。其实这都不重要。反正张导的故事是随心所欲的。坦克就坦克吧。只是我不明白,堂堂的狙击手为何不搞狙击较量了?又为什么要把一小孩带走邀功?就算亮亮把情报给了这小孩,那也是关于美军的情报啊,又不是我方的情报,搞得好象抓了我方的高官要员可以从中弄清我方的情报一样。再说,一个将死之人给一个小孩能有什么样的情报呢?身上一搜不就有了?搜不出,一枪打死了小孩也就OK了。总之,不让美军的情报泄露到志愿军那边,不就行了?很简单的事情,咋就搞得这复杂这磨叽呢?搞得一个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都放弃了狙击手的荣誉与职责,赶紧带着一个小孩脱离战场去邀功请赏去了,好象抓着了我军军长一样,这不是随心所欲地编戏吗?实在想不明白,美军这么蠢,这么傻白甜,咋当上了世界老大的。 十五,话说这约翰开着坦克,与一名部下往前走时,果不其然,遇见了咱们的“幽灵”狙击手。这约翰一时也忘记了自已狙击手的特长,在坦克里抓着机关枪就打了起来。尼马的,不需要你做狙击手时,你偏要装逼玩狙击;需要你做狙击手一对一较量时,你又开起坦克打起机关枪,我也是服了你。当然,不怪他,都是导演的安排。 十六,对了,这抓着小孩当人质,然后遇见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都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老套路。老谋子果然是大家,懂得兼收并蓄,在打美国鬼子电影里直接借鉴美国的电影技巧。并且,全剧中有没有模仿《兵临城下》的痕迹?相信眼尖的观众看得出。这点比一味骂米国的脑残们强。 十七,坐在坦克里用机关枪仍没有打赢“幽灵”,坦克也报废了,部下也被打死了,于是,约翰跳下坦克,又以狙击手的身份开始了最后的对决。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被一枪爆头,只是这头爆得有点冤。具体经过是这样的:我军“幽灵”躲在一块大岩石后面,约翰躲在坦克下面,双方对峙。“幽灵”机智地用脚挑起一面镜子伸出去,诱惑约翰。约翰说“小样的”,一枪打飞镜子,但跟着,就被“幽灵”一枪爆头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伸镜子的细节前面出现过多次,约翰都打飞了几次,屡见不鲜了,不至于说“小样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老牌狙击手,此前也打飞过几次镜子,绝对应知此时对方放镜子的目的就是诱使自已先开火暴露位置,可居然还中了招。老牌狙击手,一对一对决,有什么理由此时先开火去打一个镜子暴露自已?就是新手也不会这样蠢。二是“幽灵”见对方开了枪后,立马将对方爆了头,这也不合理。他是坐在地上把镜子绑在脚上用脚伸出去的。镜子被打飞后,他要朝对方开枪,这必须有个调整姿式的行为,要站起来,或蹲起来,至少要脚归位,否则,就是神人,枪也会打不准甚至根本就拿不稳,这个过程至少得四五秒钟,如何能做到迅速开枪?还有,就算能迅速开枪,对方岂能没有准备?而你又可能不露出头去开枪?对方没有理由在打飞镜子后就高枕无忧,任你在几秒钟后露头干掉他?绝对的在等你一露头就给你一枪。或者暴露了火力后,早就转移了位置。一般情况,一对一对决时,拿镜子来看,是很蠢的做法,没用的做法;而敌方也不会轻易开火暴露自已位置,多是有人在一边配合才会开火。总之,王牌约翰死得太假。当然,这又是导演的安排。 十八,约翰死了,小孩得救了,“幽灵”从小孩头发中找出糖果,坼开糖果,找出里面用纸制成的小粒糖果。那就是我军弄清的美军的情报,是美军即将发动大型攻击的情报。我又服了。一个外围的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连的侦察员,又不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员,如何就能弄到如此机密的美军高层的情报?估计张导下一部是反美谍战剧了,讲我侦察员如何打入敌军内部弄绝密情报了。并且,一个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员(不是谍报人员),有什么理由在战事匆匆之时,把情报弄得如此精致,做成糖果。这得花多大时间与精力啊。又有这必要吗?莫非他知道这后面会发生如此纠结的故事,先要把道具做好? 十九,在他们对决的时候,大队美军呢?没有听见枪声?也不返回?就看着他们打? 二十,最后的结尾又拖又无趣。我军的大部队来了,前来接应“幽灵”。幽灵发表了演讲,怀念了牺牲的战友。接应的连长张译对牺牲的战友一一点了名,大部队中有战士一一回答,以表明他们依然活着。前后很煽情地拖了十来分钟。这样的处理真的很无趣也很弱智。感觉现在的主旋律都进入到了赤裸裸地喊口号,赤裸裸比高调的时代,就象当年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一样。可人家八个样板戏在喊口号时多少有点艺术,那就是京剧艺术,而咱们这只剩下喊口号,赤裸裸地宣传了。这不叫艺术!半个世纪前南斯拉夫的经典电影《桥》,炸桥队员们胜利完成任务后,剩下的人用复杂的眼光看一眼被炸掉的桥,就在《啊朋友再见》的音乐中平静而从容离去。没有伤感,没有煽情,没有政治口号,没有对牺牲的战友一个个怀念与点名,没有继承遗志之类的宣誓,就那么从容,那么自然,象完成第一千零一次任务一样。就是那首歌,也是那么优美实在,没有一句政治标语词,没有一句表决心的词,很平常,就象朋友间的离别。这才是一种见惯了死亡与牺牲的自然反应,也是一种很艺术化的很平实的表现手法。但你敢说那些牺牲的炸桥队员的故事没有打动你吗?你心中没有对他们怀想不已吗?你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看并且可歌可泣吗?你没有被这首歌打动及感动吗?反正我看完后,内心里是震撼不已,回味不已的,那首歌也几乎让人泪奔!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不是赤裸裸的直白的喊口号,就象诗歌一样,喊口号与啊字多的决不是诗歌,故意煽情不叫艺术,喊政治口号,做政治表演更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电影艺术是靠好的有着艺术真实的故事及人物形象打动人的,而不是靠口号与宣传鼓动打动人的。 好了,以上仅是就全剧大的方面,如故事设定、故事发展,逻辑常识方面的不足发表意见,至于演员表演(特别是反派表演)、诸多细节对白的惨不忍睹与失误,就不说了,再写一万字也说不完。比如,莫明其妙应时应景出现的朝鲜小孩;比如美军的火力居然只是老式的八二迫击炮;飞机也舍不得出动;比如在敌方阵地前莫明出现了一个掩体,供我方玩狙击游戏;比如交换时,我军的战士居然躲在刘文武身后;比如约翰等美军狙击手表演的呆板;比如一些对白的无趣……太多了,就不一一指出了。总之,此片确实是一部没有水准的应爱国主义之景的烂片
影片本身水准可以,想去电影院的完全可以看看,值回票价完全没问题。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有些人一口一个“把美国人当弱智”这种言论的,可以自个查查张桃芳的事迹,自己的主页拿《现代启示录》当十佳却容不下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真是搞笑到家了。
国师这部新片其实挺普通的,但是放在国师身上显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会发现,相对已前些年的那些大片的繁复,这两年的片子一直都在做减法,剧情上,摄影上,讲故事上,都在越来越内敛。相对于早期的大师气象,越来越像匠人了,在不同类型的影片中做尝试,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经验。
这是我看过的主旋律电影里,最像电影而不是献礼片的,展现了一部电影的本质还是“讲好一个故事”。
这不是战争片,是煽情片,就不能煽的含蓄点嘛。
短小精悍的电影,舞台剧风格的设定,受限空间回合制的故事,若干个短剧用亮亮的身份这个麦高芬串起来,用近景正反打撑住一部电影时长的紧张感,难度较高。背景同样是冰天雪地,肃杀感和节奏把控的难度比《悬崖之上》要高得多。最好的部分是剪辑,节奏把控提升了整体观感。中方故事重点是班长的领袖气质传承和战友情,美方个性表达也没太丑化。
看来军事法庭对美国大兵阴影太大了。。。
如果子弹那个特效少一点就好了,我方拿人头每次都出现那个特效有一点点尴尬
——两个狙击手合而为一,五班精神永不死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因集体而长存。当主旋律片终于学会调整焦距,讲好一个故事,收敛多线叙事、囊括群像的野心,不走廉价煽情的捷径,大故事里真实的“人”的形象才终于能放大、立稳。
建议所有执着于拍3个小时的导演们都学学怎么在96分钟里讲完这么完整的故事的 人物群像拍的好好 被惊艳到了
坦克开始有点手撕鬼子那劲儿了
起码把美军当成真正的人来写,把朝鲜的寓意化作孩童的善意,就已经胜过其他了
《狙击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克制住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结构,克制住了多线群像的野心,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转而将视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去繁从简,干净利落。没有刻意贬低和矮化对手,战争是没有选择,但尊敬可以是互相的。虽然有一些镜头自己不是很喜欢(比如采访结束突然转向张译那个镜头的速度过快、子弹特效过多且失真等等),但瑕不掩瑜。克制之间情绪感染力极强,靠一个眼神、对周遭的描述带出的情感,这样的视听逻辑非常喜欢。
没有一处动容 以前是抗日神片 现在是抗美神片
张艺谋太可怕了,到了这个年纪,保持这样的创作力,还能一直去繁从简,还能保持自己的态度。
这样小视角多好,不用喊口号,不用打鸡血。伟大的牺牲不会矫情。
跟《悬崖之上》同是置身冰天雪地,打趣说前作是剧本杀,这部就是密室逃脱版真人CS。个人更爱这部,稳、准、狠。不复杂不“烧脑”,没有人海也没有大排场,甚至只有山坡的唯一场景,双方阵营都不过十人,“势均力敌”地斗智斗勇,就把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张艺谋难得做一个纯男性群戏,演员都不错,特别是章宇真好!有勇有谋,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信念感。他最终投向他始终望向的对面山坡顶上的灿烂阳光贡献了全片的最高光时刻。班长总跟大永说「不许哭」,可张艺谋总有让人哭的能力,这次甚至是使用配乐到毫不收敛的地步,他精准拿捏此类型影片的情绪套路,达成一次蛮精致的小试牛刀。Ps:片尾韩红《回家》的歌声里画面中复刻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全是子弹时间,不知道的以为我在看赤井秀一
娄烨离不开雨我知道 国师现在咋也离不开雪了
孩子糖,笔画太多了
当大部分战争片以充斥视觉垃圾为荣时,老谋子选择化繁为简,这是他的勇气。越是简洁越考验功力,老谋子向其他战争片示范了什么是张力。放一堆烟花并不吓人,打火机对着引火线要点燃的瞬间才最让人紧张。用最简单的剧作——一场狙击战,刻画出最细腻的人物心理与状态。把每个人物放大,这一场战争,对于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高光时刻。当镜头怼到演员面前,表演就会变得严格,影片节奏好,演员也演得好,特别是章宇,情感拿捏、性格把握都很到位。春节到处都很吵,一部能让人看进去的电影真的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