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郑小龙想了一个创意,就是要把港台贺岁片的概念移植到国内来,拍一部贺岁电视剧放在春节期间播出。
想来想去,几个人一致认为,续写两集《编辑部的故事》成功的把握性更大一些,一是喜剧,二是大腕云集,三是观众对人物熟悉,不用从头说起,四是很多观众一直对《编》剧的续集翘首以待。编剧的事落在了我的头上,同时小龙还对我委以重任,负责召集原班人马。我用了3天琢磨,10天写完了剧本,起了一个非常喜庆吉利的剧名,《万事如意》。
1996年11月的一天,在事隔6年后,《编辑部的故事》的原班人马如约到齐,鱼贯走进香山摄影棚。众人望着依照原样搭建的“人间指南编辑部”,感慨时间无情,似水流年。李冬宝、戈玲、于得利、牛大姐、刘书友和总编老陈,纷纷沉默着坐在自己原来在剧中坐着的位子上,很长时间没有人说话。刘书友和牛大姐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样子,李冬宝和戈玲却已经不再年轻。难得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人员也是原班,大家相见格外亲切。赵宝刚导演走进来,还是老习惯,耳朵上别着根铅笔,手里拿着剧本,看得出来他也很动情,愣了一会神,喊了一声:给灯。布景上吊着的灯全部亮起来,宝刚说:对词。现场安静了,那一刻我蓦然发现,宝刚已经人到中年,两鬓杂生出许多白发。我站在暗处,看着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听着熟悉的台词,恍若时光倒流。我的嗓子眼儿一阵阵发紧,我想如果把这一幕拍成纪录片,其感人的力量要远大于绞尽脑汁编出来的剧本。我轻手轻脚默默地走出摄影棚,一个人坐到化妆间里,化妆间里每面镜子前都亮着一圈明晃晃的磨砂灯泡,房间里亮得一片灿烂,令人感到处在一个极不真实的世界。
我想起一件往事,6年前,拍摄《编辑部的故事》时,于得利的扮演者侯耀华,因为晚上总是吃中午剩下的米饭,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找到制片主任刘沙提意见,刘沙表示一定改正,立刻吩咐下去,第二天晚上,侯耀华如愿以偿,吃上了新焖的米饭。没想到侯耀华不但没有感谢,反而更加气愤。我对此非常不解,问他:侯哥,你给人家提了意见,人家马上改正,您怎么还急了呢?侯哥对我说:如果我提了意见他们还是没改,那说明他们确实有困难,做不到,我今天提了,明天就改了,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就是不愿意给你弄。你说我能不急吗?
侯耀华的这种认识事物的思考角度令我受到很大启发,这种看似情理不通又在情理之中的思路,为我日后认识生活提供了崭新的角度。
《万事如意》如期在九七年的春节播出了,平心而论,由于剧本的原因,戏很一般,但仰仗着盛名,收视率还算不低,相当于过去存了一笔钱,这次取了利息。
这部电视剧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国内贺岁片的先河,而它的始作俑者非郑小龙莫属。
九七年的春天到了。从那时起,借着《万事如意》吉利的片名,我拍电影的事情也开始有点万事如意了。
五年后重聚。
神了,太好了
第三集的对联有点意思。
97年我也读初中了呀。20年过去了。
牛大姐做本帮菜个么是上海女人?厉害惹
戈玲和李冬宝终于在一起咯。这个剧播出之后再过四个月,正好我就出生咯?
http://tv.sohu.com/s2010/bjbdgszwsry/
廿四载兜兜转恰似当年。(4.5)
很强的时代意义,开了贺岁片先河。
9.0
可爱
模仿的王朔的感觉,算是冯小刚的贺岁片的尝试,语言上还是之前王朔的犀利
牛大姐和老陈这对,可真让人受不了,但也是现实吧,为受一辈子气的老吴可惜哈哈东宝眼睛里没有光了,那股子年轻人的精神气没了
娱乐效果佳(春节限定版
葛优入戏有些慢啊,吕丽萍半牛大姐了,牛大姐和老陈……什么事嘛?对话没趣多了,侯耀华真适合余得利,什么时候演都是那味道,张瞳的老刘演的也是好,我去片尾那赵宝刚你认识吗?太飘逸了吧。
最好的贺岁片。一去不复返的真诚
太可怕了这个剧情,牛大姐和老陈这个我承受不住,虽然好真实,身边的老人就是这样,但是我还是遭不住啊哈哈哈。(牛大姐的性格特质和语言表达怎么和我妈这么像,我妈明明一个70后|ω・)这滞后的)冬宝和戈玲在一起了很开心,但还是不清不楚的时候最好玩(我的思想很危险)。重新看葛大爷究竟哪里与众不同,或许是眼睛炯炯有神,精神永远向上吧。冬宝这个角色的义气和柔情实在是太讨人喜爱了。在最后拜年的镜头里,居然感受到了久违的新年祝愿和展望的心情。
这路子估计成了冯氏贺岁片的试金石。第3集万梓良出来的时候真是有点京港火锅杂糅的意味。虽然少了王朔的犀利,剧本上差一大截,但是5年之后的聚首仍然是喜乐无穷。7
5年之后,1997年,葛玲 李东宝 牛大姐 于得力等一行编辑部成员再次聚首。这部电视剧大家真应该看。那时候的电影,但是台词现在看全对,但是现在的电视剧这么拍过不了审核。
正片五年之后的贺岁应景之作,欠缺原作的时代性和话题性,而且注水较多,原作片花和拜年寄予都占了1/3,6个人成了两对,多少也是了了观众们的念想,单是从92年到97年,五年的时间便能看到中国飞速的发展,过了小二十年后再看,也能感受到这个坐标对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的那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