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意大利,法国,德国2021

主演:Paolo CossiJacopo EliaDenise TrombinClaudia CandussoMila CostiCarlos José CrespoFederico GregorettiAntonio LanzaNicola LanzaLeonardo LaroccaGiovanbattista SauroAngelo SpadaroEnrico TroisiLuca VinaiLeonardo Zaccaro

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剧照

洞 剧照 NO.1 洞 剧照 NO.2 洞 剧照 NO.3 洞 剧照 NO.4 洞 剧照 NO.5 洞 剧照 NO.6 洞 剧照 NO.13 洞 剧照 NO.14 洞 剧照 NO.15 洞 剧照 NO.16 洞 剧照 NO.17 洞 剧照 NO.18 洞 剧照 NO.19 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27 22:38

详细剧情

上世纪60年代,经济繁荣,意大利富饶的北部正在修建欧洲最高的建筑,而在该国的另一端,年轻的洞穴学家在未受破坏的卡拉布里亚腹地探索欧洲最深的洞穴。比富尔托深渊的底部、地面下方700米处,将首次迎来人类造访。附近的村民没有注意到这群探险者,但波利诺高原的老牧羊人却注意到他离群索居的生活开始与这群人的探险交织在一起。

长篇影评

1 ) 一年半前写的影评

近些年来,越狱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从《刺激1995》到现在热门的《Prison Break》,但还存在一种不同类型的越狱电影,强烈建议对越狱题材的电影有特殊兴趣的朋友找来《洞》这部电影一看。
《洞》是法国导演Jaques Becker的最后一部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甚至罗伯特布列松相比,Jaques Becker少有人知,但看过他的作品后会理解法国电影的伟大绝不仅仅体现于叱咤风云的新浪潮一支。
《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其越狱的具体过程足够复杂!4个有越狱计划的囚友迎来一个充满未知性的新囚犯,这个情节也会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布列松的越狱故事也有类似情景,不过是1+1而非4+1)。
此片最使我着迷的是贯穿全片的一种不动声色的沉着感,导演用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去刻画充满戏剧性的悬念。全片从头到尾没有强烈的感情,除了大结局之外。不加渲染的手法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这与大多数主流电影尽力渲染人物感情形成鲜明对照。
在《洞》这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越狱”展开,所有情节都与“越狱”有直接关联。导演决不会叉开一个话题旁枝末节地叙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2个小时使观影者非常精力集中。在影片中只会听到主人公的工具敲打声,对话声,在隧道中走动的回声,所有一切都紧密地和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我最厌烦的是某些所谓好莱坞大片惯用的背景音效处理,用震耳欲聋的声音或音乐(尤其在电影院)不厌其烦地提醒你:情节要紧张了!主人公有危险了!故事有转折了!殊不知这反倒分散了观影者对电影本身的关注程度。
从故事本身,《洞》又是一部悬念片,观影者的思绪紧紧地和这五个囚犯的最终命运联系在一起,相信影片结尾翻动小镜子的那一刻会让很多人心脏暂停跳动一秒钟。
这也是一部十足的男性电影,全片只有一个女性角色,一个场景,出场一、二分钟。尽管此片的演员使用并不出名的演员,但表演真实有力,性格鲜明,相信这也是符合导演自己的风格和对此片的需求吧。
从碟片来看,CC版的修复非常出色,很难相信一部1960年的电影能有如此清晰的画质。
综合来看,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佳电影。

2 ) 黑洞中,没有一丝光明,只有肮脏的沼泽。

这是一场阴谋,饱含着深意,就像电影名一样。故事的开始是以罗兰德的口吻回忆故事的,我先分析一下他的年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导演并没想故意给他画老,这部电影里的化妆几乎没有。他出狱的年龄问题导演并不觉得是个重点,重点是故事对人性的认识。二是罗兰德逃狱出来了,因为他有4次逃狱经验,成功3次。越狱也许就像金蝉脱壳的主人公一样简单,而且是同一座监狱,轻车熟路。为什么是同一座监狱?因为电影中的他是策划者和主要执行者,对监狱的结构掌握的非常清楚,一看就是越狱多次的。那么你也许会问到最重要的问题,到底怎样解释罗兰德是不是真正的背叛者?确实,这个问题也令我苦恼了一阵子,但经推敲不难发现,他不是背叛者。支持他是背叛者的人理由有两个:一、他开头的年龄。二、他最后的经典语句“可怜的盖斯帕德”,貌似是罗兰德已经操纵了一切,把全部计划做的天衣无缝,好吧,如果是21世纪的电影,也许会这样。下面我说一下理由。
其实整个故事的结点应该从盖斯帕德见完单纯可爱的小姨子无意走回8号楼这个情节开始分析。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个突兀奇怪的情节,直接让他走回11号楼不是很好吗?其实我认为其中有加强主线的作用。一、证明了盖斯帕德已经在8号楼住了好一阵子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从5年级升到6年级,一个楼下一个楼上。我在不注意的时候总是会走到三楼然后再走一段路发现不对再上楼的。习惯的东西是难以改变的,这也是侦探经常做合理推理时经常用到的证据。
二、这幢楼没有在修。也许你会问,也许是导演没有表现出来或已经修完了呢?首先,这是一部情节细腻的电影,从细节和故事深意来看已经不能让人傻呵呵的看完不去思考了。为什么细腻,我下面再说。为什么这么快修完了,如果修完了,为什么盖斯帕德没有回去住,而是继续留在11号楼跟他们挤在一起。难道要空着这整幢楼吗?难道空着的楼还要警卫吗?
三、导演安排盖斯帕德和典狱长见面,加深盖对物质的崇拜和追求,他没有能够给别人留下印象的地方,唯有黄金打火机(只要998,好吧离题了。)而且他想给典狱长一种良好的印象,这是不难看出的。
那么,为什么要说明这三样?因为这样会出现我要说的阴谋。
盖斯帕德是一个小白脸,凭借良好的学历和修养征服了一个富婆。但这个富婆却要跟地方官员结婚,而且他上了他的小姨子,而且他打伤了她的妻子眼看着他的虚荣钱财即将灰飞烟灭时,他气急败坏的下了狠心打死妻子,“继续”继承遗产。但失败了。她和那个地方官员请了好律师要打官司,对他说不会撤诉。但毕竟是官司,输赢皆有概率。但是钱可以让她赢的概率达到100%她和地方官员收买了典狱长。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了。典狱长安排他离开并未要修的8号楼,从中搜到了黄金打火机,开始审问为什么要带,从而突出盖的物质欲和弱点。让人物性格饱满。而后把他带进11号楼的越狱四人组。到这里你又会问,为什么这么巧,正好人家要越狱,让你逮着了。这也是阴谋,为什么,还记得他们四个说在近期都要面临着起诉吗?而其中的关键人物罗兰德曾逃狱3次,而可想而知,每次逃狱之后都还是回到了监狱。对于这种惯犯,第四次逃狱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就把他安插到这个四人组里。你也许说这是臆测,你怎么知道他要越狱,你有没有发现,电影中有两次是狱警故意突然进门检查的,而且马努他们说为什么老是检查他们,这说明了他们这个房间已经被典狱长紧紧注意了。而后就是马努说“要赶快挖通道了,要么是今天,要么是明天”,也就是说,他们被起诉正是他们被抓的第二天,他们正要越狱的那个晚上是最后的机会。而把盖斯帕德安插进去,就是想利用他的弱点,一石二鸟。一来举报罗兰德,阻止他们逃狱。二来加上越狱罪将他置于死地。而典狱长为什么要在他们被起诉之前一天找盖斯帕德谈话,因为是拉网收鱼的时候了。那是中午12点,一直谈到了下午2点。盖把越狱经过说了个遍,你千万别认为他们在谈人生谈梦想,与主题不符之外,盖有人生梦想吗?最后他的妻子根本没有撤诉,从典狱长连见都没有见盖还有典狱长在和他谈话时突然提到了盖的妻子恋爱地方官员这一谁都不知道的私密的情节可以断定,盖根本就是一个棋子。结局就变成了除了这五个人都皆大欢喜的事。
情节的细腻是你难以一边可以观察到的。不知你是否发现电影中会在关键处出现时钟报时。加上沙漏的计算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每天越狱的时间。罗兰德说下水道说过他去一趟是28分钟,是沙漏每需要颠倒一次的时间,大约30分钟。他在领另外两个人去砸墙处在石板上画了一个斜叉,也就是代表了30分钟,他和马努再砸墙时画了6个叉号,12个斜叉,即6个小时,他和马努说“2点了(当然是凌晨),我们回去“,也就是说他们每天从砸墙完到回到狱舍需要6个半小时,那么他们出发的时间就是晚上8点。他们最终越狱被抓时,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时钟报点,正是晚上8点。他们正是打算那个时候离开的,但已经被没有灵魂的盖斯帕德出卖了,他早已被典狱长看透了,这种人太容易被利用。最后盖斯帕德被强力扯下领带,关进了7号室。罗兰德说”可怜的盖斯帕德“,然后又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罗兰德说完咬了压根,这种动作是演员和导演对人物的完全认识情况下做出的,这个微表情是一个演员不能随便做的。
还有有人说他们凿狱舍水泥地时那么大动静警卫听不到吗?导演其实已经交代了,开始盖斯帕德被领进四人组狱舍的走廊时,那个整修厕所的凿地声和他们凿地声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就在他们狱舍对面,狱警在走廊里只能听到回声。那么其他狱舍呢?好吧,他们开始不是通过窗户传送作案工具吗?说明其实其他狱舍已经知道了,导演这里想表现的是关进去的人不一定是善意缺失的人,而恰恰每日距离铁窗最近的人却把灵魂卖给了恶魔。还记得那两个警卫在巡逻地窖附近时说的那段话吗?他们玩弄着法律,当做道德丧失的盾牌。而最后他们被抓,计划泡汤后,整个8号楼都炸了锅了。他们的失败,是一种希望的丧失。记得蝙蝠侠爬那个绝壁地洞时众人的眼神吗?那种对生存渴求的眼神,只有一种。
黑洞中,没有一丝光明,只有肮脏的沼泽。看到这,你还认为罗兰德是背叛者吗?试想一下,如果最后盖斯帕德没有告诉典狱长他们越狱的计划,这部电影,是不是不会令我们那么难忘?

3 ) 洞

故事的结局应该非常容易预料的到,从片头就已埋下伏笔,然后层层推进。影片最令人称道的算是凿地洞的整个过程与之间发生的细节,没有花哨的配乐来渲染倒也显得很真实,至于叛徒的出现也只能怪命运送来这么个不靠谱的毒瘤了吧。命运使然,人性如此,关键在于你怎么选择。
法国电影特有的缓慢与细腻,不仅适用于爱情片,同样能使越狱题材扣人心弦,在封闭狭小的空间内,折射出宽泛的人性,善与恶,现实与希望。导演精雕细琢了逃脱的各个细节,大量运用写实镜头,甚至有近半个钟头的时间是用来刻画敲石凿洞,使人身临其境。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扼腕叹息痛心疾首中,影片落幕,将对人性的审判交给观众。

4 ) 你带来的光与暗

1.打破荧幕界限,直视2.小空间,群戏3.特定地点:监狱4.用镜子当监控器5.监狱之间的沟通6.一下一下击打人心7.长镜头,纯纪录8.绝境里的智慧9.封闭房间格局10.自制沙漏!11.血性犹存12.临走前的整理13.毯子做的领带14.自私和无私,人的劣根性15.功亏一篑,希望倒坍16.结尾的柔美钢琴17.前戏越长,绝望就越巨大18.他人言【把人关在一起才是最难越的狱】【黑色电影,认同机制混乱】19.细节细节细节细节!

5 ) 这浪漫劲儿的

《肖申克的救赎》,《越狱》都是好片子,不在这里作比较。在这里特别想感慨一下的是,这部片子里的浪漫情调。

首先,就几个囚犯来看,罗兰德思维缜密,果敢决断;马努有一股帅气的狠劲,有军人风范;吉奥有痞子劲儿,看上去很懒散,但就他因为选择不越狱这件事来看,他属于有责任感的人;“阁下”非常热心肠,有幽默感,感觉是很热爱生活的一个人;而主人公是属于天生受女人疼的那一类男人,感觉那么天真,那么讨人喜欢。那有这样一个装满这种犯人的牢房?这分明是好男人俱乐部好吧。

再就是几个人的牢狱生活。感觉就是一混合宿舍,一不做苦力,二不受虐待,还可以随便抽烟,偶尔谁家送食物来了,还能开个小规模宴会什么的。这小日子过得这么舒服,脑子里能不乱想吗。

狱警们也太温柔了。感觉每一个都很尽责,每天不厌其烦得走流程,但丝毫没有欺负犯人的意思。其中那两个巡视地下道的狱警,侃完了一段婚外恋,又过来喂养蜘蛛宠物。很会找乐子啊。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最后几个人准备逃狱的最后晚上。每个人都穿戴一新,衣服刷的一尘不染,皮鞋擦得亮亮的,这是出去见姑娘啊还是咋地。

同样是越狱片,美国人拍出的东西,总是会让你感觉到一股难以抵挡的英雄主义,而只有法国人、意大利人拍片子,才会让你在紧张中默默一笑吧。

最后想说点不太合理的情节安排。那就是主人公告密之后为什么还要回去,无论等待越狱的其余几人如何多疑,拿下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布下天罗地网。而作为线人的主人公根本没有理由回去。稳住他们?我觉得应该更担心他露馅才对吧?

当然,合理与否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用这样的情节,才能彻底诠释主人公孩子般的性格。

6 ) 个人看过的最有力量的电影之一

其实已经写了短评了,但还是有几句话想说,是关于大家对于影评态度问题的,不对的地方,您直管砸好了。

我觉得说“肖”不如此片的人很对,不是人家要哗众取宠,起码对这两部片子来说,看完之后,高下立判。

1.你看洞的时候,发现导演的道德倾向了吗?他不会去告诉你谁好谁坏,没一个是好人,所以坏人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是一部无情的影片,拍得绝对强悍、扎实,密不透风。
2.另外,说他是风格上的自然主义+精神层面的存在主义并不是瞎扯,要知道,那时候存在主义哲学可不是只影响到大学里的哲学家。那时候哲学家跟现在的歌星差不多,好多都是大众偶像,影片里有点哲学牵扯,有什么问题吗?萨特写过《没有出口》,感觉和这部片子一样窒闷。
3.电影声音。这片子没用配乐,不知道您会怎么看,我一直认为,如果能不用配乐,仍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导演水品都超一流。所以个人还超喜欢不努埃尔,立意高,影像朴实,很少用音乐,一旦玩起手段,马上要人命。这片子没煽乎你吧,你有没有震动?另外,砸墙的声音是够大的,失败不失败我不说,但是听到那个声音,你有没有心惊肉跳,如果有,它就是成功的。
4.“肖”片在很多地方都不像一个合格的越狱片,几年挖一洞,暴露的可能性大到天上去了,还有人质疑“洞”里砸墙的声音,这种事我想速战速决还是更好的吧。“肖”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但不是伟大的越狱片。

我想说,不要老认为人家在装逼(装逼的自有其人),现在豆瓣的问题是,你稍微说得严肃点,就变成“装”了。我建议,只要“装”的有理,大家一定要“装”下去,不然,“豆瓣平均智商”肯定很快降低50。

7 ) 难越狱的牢房是五个人而不是一个人

影片镜头中的主角是克劳德,但实际中的掌控者是典狱长。牢房中的五个人仿佛是在牢笼里拼命挣扎的走兽,貌似顽强不屈,但实际脖子上都有一根或松或紧的牢绳被牢笼外的人控制着。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小聪明的男主角,私藏打火机蒙混过关;明明是因其他原因(个人观点是私藏打火机)而换牢房,故意欺骗新狱友说原来牢房在装修(后面他走错牢房的时候可以看出来明显没有在装修);很善于察言观色,为了迎合都是重犯的室友,故意把自己的罪行说成很重(他的情人探监时说“我去英国一年,当你出来的时候我会回来”我仔细听过,确实是un an);榜上很有钱的姐妹俩而衣食无忧。。。。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为结尾时克劳德的反水做了很好的铺垫。我看到豆瓣育有很多人谴责克劳德,个人觉得在被告知很快可以出狱这一情境下绝大多数够思想成熟的人都会选择反水,影片主要是想向观众体现个人面对整个环境的无奈和典狱长(想延伸请自便)对人性把握利用手段的炉火纯青,而不是仅仅想说明男一号内心的自私(况且这不算自私)。 典狱长的圆滑手段在影片一开始就通过两位在押者与其的对话表现地淋漓尽致,一句淡淡的“我会告诉法官你不吃饭”就把绝食者顶了回去(我觉得其实他是在假装,说话走路那么有力,精神很好啊,这一点典狱长应该也看出来了),而与耍小聪明的克劳德对话让他发现了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人(有人说那个打火机典狱长会贪污,我觉得不是,在场那么多警卫都看到了,太过明目张胆对他没好处,而且如果他敢这样做的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警卫早就贪污成风了,打火机还能到得了他手里吗?)阅历丰富的典狱长注意到他是轻罪,把他打入自己觉得有嫌疑的牢房(这个牢房里的囚犯太团结了,这是最大的嫌疑),利用把轻罪犯人混入重罪犯人牢房这一绝佳手段(最后克劳德被关进单人牢房,明显不是因牢房不够而混住的),通过定期与轻罪犯人谈谈话,施以小恩小惠,来换取他们的倾心向诉,利用群众斗群众,遇到这样的情况犯人没得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已经算万幸了,克劳德爆出地洞应该是出乎典狱长的意外,不过对如此善用手段的人来说,长年累月中偶尔得到的这些“意料之外”也应该在情理之中了。 很多情况下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但其实每个人都只是这个世界上被或紧或松控制的一个个小棋子罢了。 最后一句话,c'est la vie~

8 ) 随记

如果假设《洞》不是一个以悬念和叙述性诡计营造悬念的那种廉价的感官刺激电影,那就必须承认,关于罗兰德才是告密者的猜想,在这部电影的叙事语境里是毫无根据的。导演借「越狱」这个题材讽刺了一类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隐秘的诉求需要放到二战后法国光复时期的肃清运动背景中去理解。

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1906-1960)导演的电影作品并不多,《洞》(Le trou, 1960)是他最后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叙事电影,情节悬念、人物刻划,镜头语言对人物心理冲突的丰富表达、文本敘事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全片排斥音樂也是一特色。

影片开始时,插入一个契子,一位汽车修理工(我们后来知道他在片中叫罗兰德.达班特)直接对着镜头,用寥寥数语交待这部电影的由来,由此观众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1947年法国Santé监狱的故事;是关于这个男子的故事;是雅克.贝克将这个男子的故事拍制成电影。此后,镜头直接穿梭到1947年的Santé监狱,干净利落。

这个开头并不像其表面看上去那样显得多余,它至少还支持了一种隐秘的诉求。它悖论式的存在(表面上所营造的故事真实感与实际上对真实感的削弱),起到暗示观众与文本拉开一段距离的效果——这有助于观众去审视和发现导演蕴含在这段叙事中的诉求。同时也从对影片故事的道德判断方面,提前暗示了罗兰德的「局外人」身份。

全片五个主要人物——5号牢房的五个囚犯,不久后纷纷登场,他们的性格和形象都刻划得很成功,用饱满有力来形容毫不过分。他们是:温文尔雅的克劳德.盖斯帕德,因被判「企图谋杀妻子未遂」入狱,面临着也许10年以上的牢狱之灾,他是5号牢房的新住户;自信老练的罗兰德.达班特,这个眼神透着狡黠、富有想象力、行事稳重的家伙就是契子里的那位骑车修理工,他此前有着三次越狱成功的传奇经历,接下来讲述的这场越狱就是由他组织的,至于此前的成功越狱和他当下的身陷囹圄之间,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被交待;鲁莽又心细的马努.伯尔里,他有着坚毅的眼神和孩子气的可爱笑容;沃塞林年纪看上去老成一些,他看上去颇有心机,绰号「阁下」也许是因为他的牧师家庭出身,此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懒散的吉奥.卡斯德,大概是5号牢房里资格最老的住客,他拙于言辞,往往因言语过于直接让人尴尬,不过跟他相处久了,狱友都不以为意,他壮硕的身体内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内心,唯一牵挂着的是年事已高的母亲的心情,除了这一点,任何事都无法激起他对未来抱有希望,包括自由的诱惑。

《洞》在情节上有典型的越狱片技术性细节,相比早几年布列松的《死囚越狱》(1956)和后来的《肖申克的救赎》(1994),《洞》并没花很多的功夫营造紧张氛围,反有种轻喜剧的味道。细节上服从于戏剧化的需要,有合理性,能够做到自圆其说。各种镜头交错使用,演员的心理冲突通过中近景和特写成功地传达了出来。总体上,影片的叙事简洁有力。

作为越狱题材的电影,就观众对其通常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其演绎路径在于展示一次虎口脱险的「成功的范式」,一种对于自由的激情的释放,由此打动观众的心。事实上,《洞》在前面绝大部分的内容上并没有摆脱这个窠臼,经验丰富的观众可能会因其轻盈和丰满,心理反隐隐有些不安。这种不安在影片的最后得到了证实,导演以一个黑色幽默式的逆转偏离了观众的情感关照,而指向越狱为何会失败?就此而言,《洞》在越狱题材的电影中颇为独特。影片取名为「洞」的原因也在这里:最难越的不是层层隔阻的各种物理障碍,正是人心的黑洞。

这部电影很早就在想看影单里,因为Y在微信里推荐,特地看了。看完问了Y,发现他对结局的看法与我不同,又去浏览一下论坛,看到一些人關於誰是告密者的討論,不少人認為告密者是罗兰德,其所列出的种种理由,让我觉得在这个并不算复杂的电影文本中,这类「阴谋论」的解读——如认为整个事情都是由于典狱长的策划舍下的一个陷阱,或是罗兰德为求自保与典狱长的一场「交易」——陷入了那种大概肇事于好莱坞电影造势的所谓「寻宝游戏」的误区,流于琐屑枝节,而失于对于整体的体察。假如按这种解读,虽然论者可以列出一些所谓「证据」或心理分析以求证其合理性,与此同时,却也留下了更多在这种解释模式里的被忽略的「不合理性」,并且割裂了影片的内在统一性(表现在情节和人物的性格)。虽说某种意义上,文本的意义生成是读者(观众)和作者(导演)合作的结果,文本的开放性增加了影片的被思索空间,增添了其趣味性和魅力,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作出这类解读时,应避免与文本内在一致性的割裂,对导演本人意图的合理解读也是一种必要。

撇开对这个电影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过多联想,就这个文本各个场景所承载的叙事功用来看,告密者显然是盖斯帕德。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会浪费每一个场景,也不会堆叠一些无用的场景,也就是说,每一个场景都承载着一定的叙事含量,所有的场景在其彼此之间不违背合理性联系的基础上,共同构筑了叙事的整体面貌。关于罗兰德是告密者的猜想,尽管从现实复杂的角度来讨论,不是没有可能,但具体到这个文本,必须以这个文本所展现的内容建立解读。就此而言,这个文本实在欠缺能够体现甚至暗示罗兰德是告密者的内容,且不说影片开始以一个看上去多余的契子从罗兰德的主体角度宣称了他道德上的「局外人」性质,而且,一旦承认这一点,那也必须指出那些在叙事逻辑上透露盖斯帕德是告密者的细节,都是无用的或者欲盖弥彰的。如果假设《洞》不是一个以悬念和叙述性诡计营造悬念的那种廉价的感官刺激电影,那就必须承认,关于罗兰德才是告密者的猜想,在这部电影的叙事语境里是毫无根据的。其次,影片中众多的细节,采用丰富的心理诠释的方式,都或明或暗地指出告密者是盖斯帕德。它所以给人以冲击,与其说是因为这种指认比较暧昧,不如说更多的是观众对于越狱题材的一种结构性的叙事认知(被固化了的认知)。的确,雅克.贝克在关于盖斯帕德这个人物的刻划上避免了那种幼稚的模式化塑型,他建立的私人角度化的叙事策略更容易在观众内心激发起同情心和同理心,因此告密者在事件全貌中表现出来的虚伪、利己和卑鄙的道德形象,表面上与讨人好感的温文尔雅的形象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这并不违背现实,现象有它的迷惑性,而人性往往曲折幽深,如若不是因为这些,电影就少了许多甚至完全丧失魅力,少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剥离这种叙事策略产生的情感魅惑,回头再去审视一下叛徒入狱的原因,抛开任何修辞,事实可以这么表述:叛徒是一个凤凰男,父母早逝,后来他攀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富家女,他与小姨子出轨被老婆发现引发吵架,他失手射伤后者,被以杀人未遂罪问罪入狱。在狱友的逼问下,他承认自己是靠这个女人养活,对于他在三把猎枪里装满子弹,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有人解释说是警察裁脏,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将现实丑陋的可能性代入电影解读的缘故,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暗示产生这种动机的场景)这些关于他的道德瑕疵,是隐藏在对这个人物的不动声色的刻画上的,从背景上暗示了这个人物道德立场上的可疑。假如说告密者另有其人,那么关于盖斯帕德这个人物的这种背景交待,显而易见是不协调的。

影片从开始他跟典狱长对话的那个场景(以及后来典狱长找他谈话),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刻划,都说明了,盖斯帕德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必须承认他开始支持越狱是出于真诚的目的(考虑到他自身的利益),他开始动摇是从情人探监开始,尔后他自己竟因为内心的激动走错了牢房,那是因为情人尼克尔的探监让他看到让老婆撤销控诉的现实可能,但由于经验,他还不完全相信。及至后来,从典狱长(官方)的谈话中重获这个信息,他才相信了这种可能。这个心理转折的节点,正是他背叛狱友的开始。其转折体现的矛盾是:在确信形势对自己极其有利的情况下,他很可能马上就能出狱(顶多是自己向妻子作出妥协,那也是态度上的,何况在道德上他本来就是理亏的一方),而一旦参与越狱,将终身担负逃犯的心理阴影和现实困境,如果越狱失败被重抓回来,就有了新的罪名让法庭完全对他失去了信任,即使老婆撤诉也无法获得自由。权衡的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当然是告密。当然,像他这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内心是细腻敏感的,作出这种转变内心一定存在着道义和利己的挣扎,到最后,在典狱长的诱导性谈话中,他彻底抛弃了道义责任,背叛了狱友,跟典狱长和盘透露了发生在他牢房里的越狱计划。影片没有直接交待这一点,但从典狱长打电话叫楼长过去一起谈话、之后楼长跟他一起回来,以及他一改之前顺从主动的行为细节(那是已经确信自己很快将获得自由的心里波动的外在流露),都支撑了这一点,否则这次谈话没必要花费两小时。他跟狱友的解释是,最有利的情况下他还得坐上五年牢,这就完全是谎言了。

越狱的题材只是一个壳,导演借这个壳讽刺了一类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揭开蒙在这类人表面的温情脉脉的道德面纱,这种隐秘的诉求需要放到二战后法国光复时期的肃清运动背景中去理解,尤其是针对知识分子这一个群体。法国在二战结束后的光复时期,全国掀起了一阵针对维希政权和德占时期的合作者和通敌者的清算肃清运动,在知识分子圈这场运动进行得尤其声势庞大。很多法国知识分子在德占抵抗运动时期的实际作为并不是像其战后所宣称的那样,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不真诚的甚至完全是欺世盗名。联系到这个背景以及《洞》在内容上的表现模式,对于这部拍于1960年的电影,为何把情境设定在1947年(似乎毫无必要以过去式去表现,或者说,完全可以淡化时空背景),也就可以理解了,《洞》可以看作是对那一时期知识分子圈肃清运动中,很多人出于自保或名利而背叛自己良心和责任,逢场作戏、自我标榜、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的集体非正义现象的反思和讽刺,这也许就是影片的一个隐秘诉求。影片最后罗兰德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可怜的盖斯帕德!」大概也就是导演对这些欺世盗名之辈的一个无奈断语。关于这段历史的文化研究,可参阅托尼.朱特《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Past Imperfect: French Intellectuals, 1944-1956)一书。

短评

最后10分钟加满五星。

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跟小姨子乱搞的小白脸是靠不住的 史上最强Final Twist应该就绑在那个牙刷吧

11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A+】看得电影越多,反而越来越喜欢这类纯粹的电影了。越狱电影的鼻祖,没有像后世那些模仿者一样过于追求计谋的精巧和新鲜感,或是什么其他类型杂糅什么的。相反,里面的越狱手法其实都非常“朴实”,而整部电影的场景全部被限制在监狱里,就是老老实实讲了一伙囚犯越狱的故事罢了。但仍然相当精彩,全片几乎没有一点背景音乐,全靠人物活动,情节安排,灯光和过度放大的音效来营造氛围,非常纯粹的用电影镜头来讲故事。结尾的反转也是相当值得玩味,那个镜面翻转的镜头真是无比惊悚,什么恐怖片都比不过....

16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技术流的越狱片,好看!

21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从翻转的小镜子中看到列队的警卫们的一幕,太惊悚了!很有力道的电影

22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情节性强,不闷,又好看。重讲故事的越狱片,对于细节的特写令人瞠目,整个过程提心吊胆、紧张如履薄冰,但又淡定自如。结尾满分!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结尾很失望

27分钟前
  • 盲刺客
  • 推荐

非常写实的越狱片,全片没用一点音乐,别有一种刺激,原著小说作者基奥瓦尼热衷于匪徒的忠诚和背叛

32分钟前
  • 小老鼠
  • 力荐

我怎么觉得比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好看啊....

3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强烈推荐,不看会后悔的。

41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表演是个体力活。

43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能做出如此牛逼如此伟大的越狱工程的团队怎么在这节骨眼上居然就轻易相信了一个吃软饭的、三把枪都上膛还以口角为借口,欺骗误伤而进来的小白脸呢?人性的伪善才是最不可不防啊。ps:翻转的小镜子中看到列队的警卫们的一幕,太惊艳!9.1

4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刚开始我一直怀疑把五个人关在一起,监狱长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五个人一商量越狱多麻利,到最后才明白,把人关在一起才是最难越的狱。

49分钟前
  • Nobervem
  • 力荐

就在抱怨没有高潮的时候 镜子翻转十多名预警赫然呈现的镜头让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可是谁是叛徒谁是叛徒我觉得不好说 为什么一开始罗兰德在狱外修车 为什么他要对加斯帕的说“可怜的加斯帕的”。。。

51分钟前
  • 塞腮
  • 力荐

CTMD,我恨死那个泄密的了。

53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力荐

太牛逼了!越狱是个技术活,结局值得玩味。2022.5.18 二刷with toto。

57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一把小锯闯天下。

60分钟前
  • 魏小河
  • 力荐

各方面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唯一的遗憾是太闷。虽然镜头语言营造的情绪效果绝佳,但对这五个人的背景交待实在不够,以至于他们成功与否其实我并不关心。从这点上说,虽然这部电影各方面都比肖申克强一万倍,但却达不到肖申克的情绪感染力,虽然导演的目的也不是煽情。

1小时前
  • 刘康康
  • 推荐

1.繁琐是必要的繁琐,繁琐得令人如此的揪心,你从来都不知道越狱犯转头之后面对的是什么,下一刻会发生什么?2.那些锯东西的声音、那些凿墙壁的东西真令人心惊胆战。3.人的性格天生使然,有些人讲义气,有些人就是不。4.开头与结尾,浑然天成,自成一体,超赞。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太好看!相比死囚越狱的完全冷酷,和肖申克的完全好莱坞化,雅克·贝克这部在人物刻画和越狱行动间都分配了时间,让各不相同的几个角色都丰满了起来,同时也不完全说透留下一些想象,真是拿捏得很好,完美 第一次知道枯燥机械的挖掘动作长镜头也可以这么扣人心弦,结尾更是极强!#4K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