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和他自身对新事物的开拓以及经历息息相关。《彼得与狼》是一部制作细腻,隐含丰富的定格动画作品,它由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童话改编,滑稽风趣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男孩从怯懦到勇敢的转变,从释放压抑的天性,到感悟生命的平等,自由的可贵。 影片中每个人物设定都有很鲜明的特点。片中祖父是一个典型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代表,他本身是一个怯懦者,并把这种胆怯同样传达给孩子,却形成反作用。男孩人物弧光很大,祖父对他的过度保护,是他对森林里的食物既好奇,又恐惧,跟随乌鸦的指引,他第一次体味到了自由。直至自己唯一的朋友——鹅,被狼当做午餐,他带着复仇的心,冲破了恐惧。这是男孩心灵的转折点,也造就了后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小剧情。 事实上,小鸟的经历牵引着男孩的成长,受伤的小鸟渴望飞翔,正如男孩渴望外面的世界。最后,鸟儿长满羽翼,飞向远方,预示着男孩也找到了自由,鸟儿的离开,让男孩思悟片刻,他明白了,任何人,或是说任何生命,都有自由的权利。 最后,男孩与狼四目相对,仿佛是灵魂上的沟通,心有灵犀,狼没有攻击男孩,静静和男孩一起走出人群,因为此时,对于那些追求利益,狂妄自大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伙伴。 无论是那只忠诚的鹅,还是那只伤残的鸟,那只贪婪奸诈的猫,甚至是那只凶猛的狼,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加缪说过“自由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男孩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完成了成长。
《彼得与狼》原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936年写的一部附带旁白的管弦童话。本片以定格动画的方式对其进行改编,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文-mold
07/01/2018
七十年来,《彼得与狼》被改编过无数次,基本都保持了类似的故事结构:彼得偷了爷爷的钥匙,与鸭子和小鸟到湖边玩耍;彼得的家猫也跟着出来想抓它们,但没有成功;爷爷出来把彼得抓了回家;狼出现,吃了彼得的鸭子;彼得与小鸟合作抓住了狼;猎人经过,彼得请猎人帮他把狼送去动物园;最后总会附带在去动物园的路上,还能听见鸭子在狼肚子里的哀嚎的情节。
这个童话文本里有一般童话应该具有的「快乐结局」——彼得战胜了狼;但同时也保有一个不常见的「开放结局」——鸭子在肚子里的嚎叫,对一个成年读者来说,这个「诡异」的情节显然远比「happy ending」要更有趣。孩子可能可以陶醉于「彼得与狼斗智斗勇」的情节,但文本下的潜藏文本、故事之外的故事才是能满足成年人胃口的佳肴。
作为一部童话,原本的《彼得与狼》的故事并没带有深刻的主题或核心思想,而我现在竟下意识的想去弄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太久没有这种直觉式的阅读经验了。但是,这部《彼得与狼》的动画短片显然已跳脱童话文本的框架:暴风雪、铁皮高墙、冷漠的小镇、甚至是彼得的眼神等种种细节都意味深长。
既然如此,那这部《彼得与狼》有它的故事核心吗?这或许有争议,但是明确的是:影片里的确有提出许多值得讨论的议题。由于影片的放置讯息太多,以下我会以分段的简述与分析的形式,整理出值得注意的情节。
Part 1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冬天,暴雪的天气,远处伴随几声狼叫,爷爷修起了隔绝院子与湖泊的高墙,彼得看着筑起的高墙,眼神愤怒并闪过一丝泪光。暴雪过后,彼得试图用树枝撬开高墙的门锁,但是无果,只能揭开了高墙上的一小块铁皮,能望到墙外的湖泊。爷爷发现偷望的彼得,让彼得去镇上买土豆,然后把铁皮盖回了墙上。
这一段的背景铺垫,是原童话文本没有的。在这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点:1、影片给了彼得一个令人费解的出场形象,他的眼神似乎可以读出多种负面情绪:愤怒、怨恨、难过等;2、爷爷拉开偷看的彼得后,扶了扶额头、抓了抓胡子,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两点加起来不免让人猜测这个家庭里是否有特殊的往事; 3、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是「冬天」这个元素:在冬天才筑起的高墙,可能是为了抵御因冬天猎物减少而到人类生活区域来觅食的野兽。这个设置使狼的形象有别于童话:狼不再只是存粹的大反派,狼的行为有着自己的动机——「觅食」,或者说是「生存」。
Part 2
彼得来到了镇上,广场上有一群与他同龄的少年,其中一个女孩望向彼得,彼得没有与她对视,低下头离开 ,然后没走两步,其中两个男孩扮演起了狼来吓唬那些女孩。彼得继续走,差点撞在了一个拿着一捆气球的马戏团班主身上,彼得与他对视,一脸横肉的马戏团班主面无表情,给了彼得一只气球后,转身离开。班主离开后,彼得被身旁橱窗里的狼皮吓了一跳,往后退了两步,却撞在了刚出猎具店里走出来的猎人身上,猎人很生气,揪起了彼得的领口,然后把他揪到了后巷,扔进了垃圾箱里。彼得暗自在箱子里流下了泪水。
这一段来镇上的情节,依旧是原童话文本没有的。这一段具体地形塑了在文本中被模糊带过的「动物园」,这里取而代之的是「有马戏团的小镇」,那么这里被铺垫的讯息就更多了:1、彼得似乎与小镇格格不入,包括镇上的同龄人;2、马戏团的老板给了彼得一只气球,但是因为面无表情所以难以判断他的态度;3、彼得与猎人结下恩怨,这里的猎人被塑造成鲁莽、跋扈的恶人;4、镇上充满的狼的元素:少年扮演狼、皮具店里的狼皮等等。这里创造了许多非用以补充原童话文本的讯息,这也意味着影片将要展开许多段新的叙事。
Part 3
彼得回到了家里,一只翅膀受伤的小鸟飞到了院子里,小鸟夺过彼得气球,把气球的绳子套到了自己的身上,原来小鸟是想借助气球的浮力飞到墙外,但是浮力不够依然飞不起来。彼得见状,决定趁爷爷熟睡偷偷拿走门钥匙。于是彼得小心翼翼偷走了钥匙,没有惊醒熟睡的爷爷,但却惊醒了爷爷的猫,彼得在离开前摸了摸爷爷的胡子。彼得终于用钥匙打开了高墙的门,并利用绳子帮助小鸟爬到树上,小鸟利用气球的浮力从树上跃下,再次感受到飞翔的感觉。然后彼得与他的同伴高兴的在结冰的湖面上玩耍起来。此时醒来的猫准备从背后偷袭小鸟,但被小鸟躲过,猫撞破了冰面,跌进了湖里,从湖里走出来猫浑身湿透失去了威风。破冰的声音惊醒了爷爷,爷爷出来把彼得抓回了家中,但是鸭子、小鸟、猫都被关在了门外。
此时狼来了,狼先是扑向猫,而猫一口气爬到了树上躲过了攻击,狼转而攻击鸭子,彼得又揭开那块高墙上的铁皮,让鸭子快点跑进来,但鸭子没能跑过狼,被狼一口吞掉。彼得十分伤心。愤怒的彼得找出院子里的网子,并爬到了高墙上,沿着快伸进院子里的树枝,爬到了树上。彼得让小鸟下去做诱饵,小鸟不情愿,但是不小心脚滑,缓缓的落到了树下,与狼缠斗起来。彼得趁机放下绳子,一把套住了狼的尾巴,彼得想把狼拉起,但是却没有狼的力气大。用力的彼得失去平衡从树上掉落,加上自己身体的重量,这样恰好把狼拉起到半空中,皮特也没直接跌落地上。在与狼的角力中,彼得的脸被划伤,但也趁机用网制服了狼。此时,在镇上遇到的猎人路过,想偷偷开枪杀了狼,但是却因同伴的失误,走火打穿了猫的耳朵。被发现的猎人匆匆离开。而枪声再次惊动了爷爷,爷爷拿着枪走出来,想要杀了狼,但被彼得阻止了。
从这一部分《彼得与狼》的交响乐开始进入,影片的故事也开始进入原有童话的叙事,总体来说结构保持一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细节:1、小鸟是翅膀受伤的;2、因为是冬天,所以湖面是结冰的;原童话文本中有小鸟和鸭子用「不能飞的鸟」和「不能游泳的鸟」互相嘲讽的情节,到了影片里,它们同时都是「不能游泳」(湖面结冰)和「不能飞」(翅膀受伤);3、「帮助小鸟飞」在这里也成了彼得离开院子的导火索;小鸟的「受伤」和彼得「无法离开院子」成为一组对照,「小鸟借着气球飞行」和「彼得终于走出高墙」,在情绪上是一致的;4、童话里小鸟协助彼得一起制服了狼,但是在影片里,彼得寻求小鸟的帮助,但是小鸟在这里是受伤的,它面对狼毫无优势,所以小鸟是畏惧的,后来是因为失脚掉落,才开始与狼周旋的;5、原童话里猎人充当的是一个非反面的角色,而在影片里对其形象早有反面的铺垫,所以在这里,猎人出现并非来帮助彼得,而是见狼落难,想借机在暗处偷偷地杀死狼;这样一来,原来童话中在彼得面前想杀死狼的角色,便换成了爷爷;这里有疑问的点是:为什么猎人最后面要落荒而逃。
Part 4
夜幕降临,爷爷开着车,载着彼得来到了镇上,用木箱把狼关了起来。 镇上的少年好奇的望向彼得的木箱,彼得得意的打开一扇小窗,少年们凑了过来。狼爬到小窗上,把少年们吓了一跳。这动静引起广场边上的肉店与猎具店的老板们的注意。彼得看看了挂在墙上的肉和枪,又转头看了看箱子里的狼,若有所思。爷爷想把狼卖给马戏团班主,但是这却是个只有熊演出的马戏团,无果,爷爷转身走向挂着狼皮的猎具店。此时猎人在次出现,见狼被关在笼子,便拿枪吓唬狼。彼得见状偷偷解下木箱上的网子,制服了猎人。本来停在网上的小鸟跃向半空,发现自己的翅膀已经痊愈。然后彼得打开了木箱的锁,放出了狼。彼得与狼对视了一眼后,相伴穿过被吓呆的人群。最后在夜光下,狼跑离了小镇。
最后这一部分,对应童话里的是:彼得请猎人帮忙送狼去动物园路上的这段情节,其中「游行」的部分在此也有呼应:游行的队伍变成了爷爷的车队。在前段的铺垫下,影片在最后得以扩展了童话中没有的情节,也给了原本开放式的结局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这里值得注意的细节:1、这里对镇上的马戏团有大量的细节特写,海报上印的都是穿着裙子的熊;2、镇上的少年们围着马戏团的车,想看熊,似乎只有好奇,而没有畏惧;3、彼得打开关狼箱子的小窗时,表情十分得意;4、镇上的少年被狼吓到;5、爷爷在与马戏团班主交涉时并未出现钞票,而在与猎具店老板交涉时,他们则有金钱上的争论,可见马戏团班主不接收狼,可能是因为他们只安排熊的演出;5、小鸟在彼得制服恶霸后飞出了镜外,在彼得放出狼时重新回到镜内时,便已经可以重新飞行了。
影片虽然扩充了童话的前因和后果,但留下的依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这部《彼得与狼》的叙事策略并不像通常短片的那种以小见大的、高度集中的讲述某一个主题的策略;影片的片长在短片中也是偏长的,达到了半个小时;影片里涉及的元素也相对较多,所隐约带出来的话题也不止一个,这样一来便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解读空间。以下我将列出影片中的几组对照元素,尝试找出这些对照组里所指涉的话题。
1、「彼得」与「小鸟」。小鸟的角色线是相对明显的:受伤的翅膀、气球作翅膀、痊愈的翅膀;如果我们把彼得与小鸟当成一个对照组来看,当小鸟在影片中发生这些变化的时候,似乎也是彼得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机:「彼得被欺负后回家中,遇到了受伤的小鸟」、「彼得走出高墙,小鸟暂时的再一次飞了起来」、「彼得最后在镇上制服了猎人,小鸟的翅膀则痊愈了」。
2、「小镇」、「家」、「湖泊」。有的论点说:影片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院子与湖泊的高墙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割线;但实际上,家与小镇虽然都属于人类世界,但是两个空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截然不同,或者说,两个空间里的「规则」截然不同;所以我认为,在空间的象征上,应该三分来看:小镇——多数人的世界、家——少数人的世界、湖泊——自然世界;但是这三者也不全然是觉得对立的三个面,多数时候,这三者间的关系又会发生微妙的变化:1、家——受保护的世界,家之外——保护之外;2、小镇——人的世界、湖泊——自然的世界、家——「在爷爷的角度,这是人的世界,但在彼得角度,这是人与动物共存的世界」;3、三个空间都有既定的规则,但彼得是在规则之外的。
3、「熊」、「狼」、「猫」、「鸭」、「鸟」。熊——「凶猛的动物、但是是被驯服的」、狼——「凶猛的、绝对独行的动物」、猫——「带有攻击性的、欺软怕硬的、被驯服的、爷爷的宠物」、鸭——「温顺的、与人类共处、彼得的朋友、但并非是主从关系」、鸟——「温顺的、相对独立的动物」。
4、「彼得」与「爷爷」。他们都爱对方,但又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爷爷为了保护彼得,筑起了隔绝的围墙,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彼得的感受,而彼得也以不断打破规则的方式来应对。如果按对照的角度来看爷爷与彼得的关系:爷爷——知道社会的规则,也知道自然的规则,对于其他角色的态度是鲜明的:血缘关系、交易关系、人是人、动物则是动物,所以他也没有实图去逾越任何一条界限,「模糊」对他来说是「危险」;而彼得——活在两种规则里,但对两种规则保有疑问,同时他也对两个世界都保有好奇:他不理解为何强者定然欺负弱者、为何人与动物不能是朋友,同时他既向往自然、也向往融入同龄人。
5、「执枪的猎人」与「执枪的爷爷」。影片中出现的两把枪:一把用来伤害、一把用来保护。
6、「彼得」与「城镇少年」。他们是同龄人,看似是相同的群体,但实则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而存在隔阂:城镇上的少年活在「人的世界」中,「自然、野兽」对他们来说,是在商店橱窗里的、在马戏团的笼子里、在同伴口中的可怕传说,但这些都不是真的,甚至可能对他们来说,这几者都是不相关的独立存在;而彼得活在「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边缘,他既不懂社会、也不懂自然,但他同时也真实的接触着社会、接触着自然,他知道熊的身上本来没有裙子、毛皮是从活生生的野兽上剥下来的、他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被狼吞噬。在影片的最后,彼得得意的向观众展示他抓获的野狼,或许他觉得同龄人们会对野兽感兴趣,又或许他觉得他打败了同龄人口中的野兽后,便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同;而这些城镇少年们在面对这只野兽眼中那真实的、不带善意的眼神时,心里只有恐惧;这样的眼神告诉彼得,他们不是同一类人。
7、「马戏团」与「猎具店」。这两者有两种对待野兽的方式:一种活、一种死,这也是小男孩在最后选择不杀狼,而是把狼送到镇上,或者说,把狼送去动物园,但彼得没想到马戏团并不愿意收留狼;实际上,两种方式对于狼来说,其实是同一种:一种毁灭肉身、一种毁灭天性(野性)。
8、「彼得」与「狼」。上述的「马戏团」与「猎具店」之于狼,某种程度上,就如「荒野」与「社会」之于彼得:一种杀死肉身、一种杀死天性;彼得以为自己制服了狼便等于征服了荒野,以此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同,但是彼得无法杀死自己的天性,要获得那些同龄人的认同,需要的可能仅是「合群」而已;彼得跟狼一样:那个看似是归属的群体,其实并不属于他们。
再回头看「小鸟」与「彼得」的关系:「小鸟」所象征的其实是彼得的「成长」:
1、「勇气」的获得:再次面对比那个他强大的施暴者,彼得终于勇敢的做出了反击。
2、懂得了「保护」与「复仇」的区别:狼吃了彼得的朋友,为此彼得制服了狼,这是「报复」不是「保护」;在此间为了制服狼,彼得让小鸟去做诱饵,并不顾小鸟的安危,某种程度上在这里彼得也成为了一个「施暴者」;最后彼得惩罚了恶人,其不只是为了复自己的仇,还是为了阻止猎人对狼的施暴,这是「保护」。
3、在最后,彼得预见了狼如果被买走后的悲惨结局,彼得决定放了狼,这是彼得一如既往的「善良」,是即使知道狼的生命或许可以帮助家庭换取可观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彼得对自己立场的「坚持」——那对于彼得来说是一个混沌的世界、通行的是成人的规则,即使彼得并未能完全弄懂这意味着什么,但彼得依然选择坚持自己心中的「对」,彼得并没被它驯服。
彼得与狼一样,是不合时宜的离群者;狼不止代表自然,更代表那些抱着独立的、异见的观点活在这个世界的「少年」;彼得便是那只未被驯服的狼。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解读,电影《彼得与狼》也仅仅是童话《彼得与狼》的一种解读,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种浪漫。
它在以滑稽笨拙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它憨态可掬但又一心向上,它胆小懦弱但又知恩图报,它就是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彼得与狼》我最喜欢的人物——乌鸦。 彼得因无意撞到了猎人,而遭到猎人凶狠地暴力,与鸭子一起蜷缩在大门门口哭泣,内心委屈害怕,这时候,乌鸦出现了。它折伤了一只翅膀,动作笨拙地从高处飞了下来栽进了土豆堆里,随后抢走了彼得手上的气球,试图通过气球飞向天空,上窜下跳,无果。 气球套在了乌鸦的身上,乌鸦想要重新飞向天空,可是,气球带给乌鸦的,却不是自由,而是束缚,束缚着乌鸦的身体,使它只能上窜下跳,同时也束缚着乌鸦想要飞向自由的愿望。这就好像被束缚着的彼得,被爷爷禁锢在大门外,没有办法走向明亮生机的森林,更无法释放这个年纪孩子的天性。我想到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校长禁锢孩子们的天性,施行体罚,孩子们的心灵逐渐开始封闭。这种禁锢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可是孩子天性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在马修的帮助下,孩子们恢复了天真可爱。《彼得与狼》中,曾经被禁锢在门外的弱小的彼得,因乌鸦的不断向上努力的奋斗而受到感染,走向了大门外面的世界。无论是气球的绳子还是大门,都禁锢不了孩子向往美好向往自由的天性,是乌鸦给了彼得走向外界的勇气。 到达了外面的森林后,彼得与乌鸦和鸭子在森林中玩耍,乌鸦在彼得的帮助下,从树上跳下,实现了短暂地飞翔。它在飞翔的过程中,十分享受和满足,好像陷入了美好的梦境,对自由的渴望是多么的强大。可是这飞翔只是短暂的,美好是一瞬的,它们还是不得不面对爷爷的责骂,以及狼的危险。乌鸦在和彼得的合作下,战胜了狼,迎来了真正的胜利。我们在享受美好的过程当中,总是要面临考验和危险的到来,享受固然是美好的,危险也是时刻蓄发的,只有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人才会成长,美好才能真正地实现。乌鸦和彼得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长了,一个飞向了天空,一个走向了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乌鸦与彼得的合作。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乌鸦是被强迫的,乌鸦是在彼得的催促下,从树枝上滑下,面对狼,它运用了自己灵活的身体,帮助了彼得拖延了时间,最后成功抓住了狼。虽然乌鸦胆怯懦弱,但它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帮助彼得,机智地限制住了狼。它知恩图报、善良的性格,暗示了它最后走向自由,实现愿望。 乌鸦的结局是翅膀痊愈,自由翱翔。在猎人被彼得惩罚了之后,代表着乌鸦的长笛声欢快地响起,乌鸦展开了翅膀,向彼得展示自己的飞翔技能,彼得的眼睛逐渐明亮,他为乌鸦的心愿实现而感到开心,同时,乌鸦又再一次地带给了他新的力量,他最后选择了打开牢门,放走了狼,乌鸦实现自由给了彼得坚定的力量,彼得让狼也获得了自由,而他自己的心灵也获得了自由和成长。 乌鸦这个角色不断地推进了彼得的心境变化以及情节的发展,它带给了全程压抑的影片一丝明亮与欢快,它既不像鸭子那么的胆怯,又不像猫那样的野蛮,而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执着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彼得。
很多人看完这部影片都认为“彼得是狼,狼是彼得”,可我认为,“乌鸦彼得,彼得也是乌鸦”。
這個做的也太好了吧。除了劇情有點古怪以外。
en..mixed feeling
理解万岁
又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啊
其实是两头狼啊,孤独以及自由
塑料感十足
两个家伙有一样的眼神 狼就是彼得
没有语言未必是苍白的
定格(逐格)动画、木偶、CG电脑动画
这个还好。
真好,节奏掌握有意思。表情动作很细很真。环境也很棒!故事也很有意思。
对不起奥斯卡最佳
少先队员彼得之环保版。。。
彼得的眼神做的太赞...简直是如狼一般的少年...技术程面上来讲几乎无敌了...喜欢最后那个幽蓝的月亮...并太同意彼得最后的行为是化解仇恨...个人认为在于他和那匹真正的狼一样渴望自由...其实他和狼...拥有着同样坚毅的灵魂...
画面感觉有点CULT
看了评论之后才发现 原来这么内涵、。。。
这小眼神
部分情节改动,结局不同。(傻鸟=长笛,瘦鸭=双簧管,肥猫=单簧管,饿狼=三只圆号,Peter=弦乐,爷爷=巴松,猎人=低音鼓) 原版的仁慈是不杀、关动物园,现在与时俱进了,直接放生。还听过一个版本的鸭子没死。童话是编来教化娱乐小孩的,所谓寓教于乐,大人们依自己的意思随便编咯~
因为音乐而产生的剧本,本来就是偏离了本质,没什么值得看的~
很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