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拉绝对的反抗,换来的是绝对的暴力,她被扔出窗子。即便此时,这个倔强自尊的孩子还是不容自己表现出悲伤和绝望,在埃莲娜面前她一定要强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微笑着说:“我不痛,我不痛。”
第一场:莉拉的坚定
莉拉的拳头坚定地磕在阿奇勒家的门上,开门的是阿奇勒的妻子,玛利亚。埃莲娜不敢张嘴,发言的仍是莉拉。莉拉像与之对等的大人一样,不接受玛利亚的转达,她一定要跟阿奇勒对谈。又一个女权意识的情绪点。
阿奇勒慵懒声音又轻又远,却透着权力和压力。他的身影出现在浓重的阴影中,他走过来的步履随意而缓慢,彰显了充沛的压迫感。作为压迫的受力者,镜头先交代了紧张得喉咙发干的埃莲娜,然后横移到莉拉脸上,镇定,骨头一般的镇定从她双眼凝聚。她也哆嗦,她也怕,但她的姿态是迎上去的。
这时阿奇勒逼到了她们面前,我们可以听到阿奇勒的呼吸十分沉重,吸烟的滋滋声出奇地大,而镜头中的阿奇勒总是霸占了屏幕的大部分。这些音效和画面的略微夸张都是为了表现阿奇勒邪恶的气场,以凸显女孩们的焦虑和畏惧。
埃莲娜的眼神是游移的,但是莉拉敢于和庞大狰狞的阿奇勒对视,表达诉求。她的声音是那么沉静动听,像个充满智慧的天使。
出人意料,阿奇勒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公平理智甚至有些温和的态度,当然,我们得相信,这是莉拉用自己的话语挣来的公平。她竟然从其他孩子梦魇中的“吃人的阿奇勒”手里拿到了钱,好一出虎口拔牙的把戏!
送走两个小妖精的阿奇勒竟然好像松了一口气,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轻微的诧异和疑惑,这都是因为莉拉。
拿到钱后的莉拉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知道要想保住这笔财产,就得把它藏起来,藏钱的地点和正确的方式,都体现出她准确严谨的判断力。
注定穿插整部剧作的画外音响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是我时刻能注意到的,是她的坚定。莉拉很坚定。”
(充满回忆氛围的配乐逐渐加强,总令人想哭。)
第二场:文学的力量
如何使用这笔钱更体现了莉拉的远见卓识,小小的一笔钱竟被她当成改变命运的阿基米德支点。《小妇人》的畅销给她指引了一条财富之道:写书。虽然她还只是个少女,大多数少女此时仍然混混沌沌,可是当莉拉说她要写作时,我相信没有哪一个观众会认为她在异想天开。因为她的语气如此肯定从容,不带一丝犹疑。
两个天使来到书店。埃莲娜问女店员,那本书好看吗?店员说,我怎么知道,我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看书?——看似闲笔,却透出恶劣环境中没有觉醒意识的女性自身的悲哀。我们可能还得留意到书店中另一个在翻着类似画报的女人,她是在阅读吗?好像是的,可是从她漫不经心的翻阅方式,就知道她不可能在进行严肃深入的阅读。
在这样的情境对比之下,拿到书后就立刻捧起来进入阅读状态的莉拉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她的投入以至于让她一出门就撞上了别人。她多么渴求知识啊!
坐在石椅上流畅地朗读书本内容的又是莉拉,这又会让观众微微惊叹她此时已经拥有的学识。一旁的埃莲娜虽然也如饥似渴地在看,可是她是没有出声的,很有可能是她还不具备流畅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小妇人》的内容多么应景切题啊:
“贫穷太痛苦了……有些女孩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而其他姑娘什么都没有,真不公平。”
争执的喧嚣中断了埃莲娜和莉拉的文学世界,场景转移到索拉拉家族的酒吧兼点心房。那个被西尔维奥击倒在地的老者正是之前撞掉莉拉手中书本的人(莉拉准确地说出他是阿奇勒的跟班),在埃莲娜和莉拉坐下阅读时,他在背景中缓缓走出画面,原来他是来到了索拉拉家的点心房。
索拉拉家第一集只出现了一回,但是当时就埋下了随时会引爆的烈性炸药,旁白交代了索拉拉家和卡拉奇(阿奇勒的姓)家的矛盾。如果说当时两家的矛盾还是暗流,此时则已是地上的明河。
本剧画面的故事容量是丰富的,当阿尔弗雷多站在索拉拉夫妻身旁时,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本不需要额外的镜头和旁白补充,我们就清楚地意识到懦弱却不甘的阿尔弗雷多投靠了索拉拉家,要洗刷自己的仇恨与耻辱。
索拉拉家在大街上打阿奇勒的伙计,既是向阿奇勒宣战也是向街区宣告必胜的自信。
莉拉冷静地观察眼前发生的一切,发现其中不合常理之处,得出许多坏事将要发生的结论。事后阿奇勒的死证明了她出色的判断能力。
第三场:命运的分裂
几个月后,埃莲娜和莉拉还是在石椅上,此时她们已经能够背诵《小妇人》的情节。在埃莲娜还沉沦在情绪性的漩涡之时,莉拉张着灼亮地双眼,再次认真地表达要写书的看法。为了给埃莲娜信心,莉拉创造性地发明了“提桶理论”,一如她第一集说“阿奇勒恐怖童话”时展现的故事天赋。
这时,埃莲娜将话题转移到了眼前的头等难题:升学。学拉丁语就是升学的意思,只有升学成功才能继续学习拉丁语。相比埃莲娜的忧虑,莉拉坚定自主地说,自己一定会学拉丁语,她决定她的未来。而埃莲娜还在纠结买书和练习本……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埃莲娜是个像大多数人一样的现实主义者,可是莉拉是个并不脱离现实(她深知金钱是赢得公平的关键事物)的理想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虽然,她终将失败,可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她不可被人轻看。
索拉拉点心房师傅的女儿吉耀拉和阿尔弗雷多的女儿卡梅拉迎面走来,卡梅拉神情失落,被问到是否能升学时,她只是说吉耀拉可以。莉拉自信而且骄傲,对吉耀拉说她和埃莲娜都会升学,如果你也可以的话。吉耀拉“哦”那一声,蕴含着讽刺性的吃惊,好像在说:“啧啧啧啧,把你厉害得!”
小演员们的外型和演技都相当出彩,而且我发现几乎所有电视剧的小演员都比成人演员更讨人欢心。
卡梅拉被父亲呵斥回家了,她没有表示一点积极的反抗,这自然是那个社会的常态。吉耀拉跐过脖子来,立刻把小伙伴的羞耻出卖,喜剧效果为场景画龙点睛。
回家路上,她们还碰到了抱着柴禾的艾达(疯寡妇梅丽娜之女),她也是一个放弃学业了的,而且她对读书没有任何兴趣:“我不喜欢学习,我想去工作。”通过这些周围的女孩子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无知和肤浅见地,衬托的是莉拉和埃莲娜的特立独行和她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这里又插入了一笔卡拉奇家和索拉拉家的暗中角力,当斯特凡诺(阿奇勒长子)说“我要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摩托时”,索拉拉家双子骑着摩托故意从他面前缓缓开过。
莉拉将《小妇人》郑重地交到埃莲娜手上,忧伤的音乐再次想起,她是否已有不好的预感了呢?接下来一段镜头意味深长地拍下了两人相背而驰的情节,走到门框,两人还无声地对望了一眼,各怀着心事,那是对前途的迷茫。虽然莉拉的动作和神态显得比埃莲娜坚决,但并不能掩饰她的无助。这组交叉并列镜头,我将之命名为“命运的分裂”,两人的背行,意味着她们命运的分歧,自此开始。从今往后,只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场:现实的樊篱
埃莲娜听从父母决断自己命运的这场戏,给了埃莲娜很多面部特写,渲染她的凄徨无助,她试图张嘴说点什么,但是她内心的力量与现实相比太过微弱。与埃莲娜的弱势相比,父母各有不同的强势,母亲靠的是咄咄逼人的语气和手部的大幅度机械动作(像要掐死某个人一样),父亲靠的是肆无忌惮地喷烟和直视人心的眼神。
埃莲娜从沉默中积蓄起反抗的力量,她内心的力量是从她一动不动望着母亲的那对眼睛来体现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对母亲的恨意在焦聚。
埃莲娜走到窗前,望着莉拉的家,窗户旁边有一幅圣母像,那象征着什么?贫民区女性的一点微弱信仰和希望吗?
埃莲娜的目光是一个绝佳的过场,故事场景随即转移到莉拉家中。哥哥里诺正在试图为莉拉争得上学的费用和权利。父亲的巴掌给了哥哥,角落阴影中的莉拉却一阵害怕地痉挛。角落里的拍摄让她像一只小老鼠一样可怜。她该怎么办呢?
窗口对视的一幕,充满情绪的力量,谁能在这里忍住不掉眼泪呢?埃莲娜终于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她的家境也比莉拉好一点,而她的父亲显然对她抱有更长远的期望。
奥利维耶罗老师对莉拉的母亲说了很多理想主义的话语,那套说辞和中国中学教师的口吻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漂亮劝告,虽然奥利维耶罗老师有着女性主义的觉醒,但说到底,她可能只是在莉拉身上看到了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和缺陷,所以才对莉拉抱这么高的期待,因为她对其他女生的态度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她对女学生们灌输的也只是那套带着偏颇和仇恨的斗争观念。但这也正显出了这部电视剧现实主义的特征,它不用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光芒来抚慰人心,因为这是无益于真相的。
谈话的结果并不是弱势的莉拉母亲战胜了奥利维耶罗老师,而是奥利维耶罗承认了无奈的现实,是理想败给了现实。这道樊篱哪是那么容易冲破的,这部剧一直在告诉我们这样残酷的现实。
第五场:望不见的海
阿奇勒给斯特凡诺买了一辆白色锃亮的机车,斯特凡诺将发动机踩得震天响,还将它摆在杂货店门口,这自然是和索拉拉兄弟较劲。
莉拉突然对看海表现出出奇的热情。
海在她们的故事中,代表着广阔的外部世界,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海是牵引她们离开贫穷和欺侮的力量。
看海的这一天,音乐舒缓宁静,光线明亮充足,画面宽阔无比,镜中几乎只有她们俩,旁的顶多是牧羊人和大群的白羊,而这些都是温柔无害的,远比尘土飞扬的街道,相互挤压的人群和灰色的天空美好得多。她们得以自由的欢叫。
但我们还是要留意到,两位小主角的神情是有区别的。她们在表情的细微变化中,呈现出了人物内心的不同。埃莲娜的眼睛发着光,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可是莉拉的笑却暗中流露出苦涩和勉强,她的眼神表现出空洞,或许还有一些愧疚,虽然大多数时候她是个高超的伪装者。
莉拉是故意让埃莲娜闯祸的吗?我认为是的。以莉拉的严谨细致,她不会不弄清楚路途远近,就进行一场远途的冒险,而且她的决定显得如此突然,而她的好奇心却在半途就戛然而止。我将她突然中断旅行的返回,视为她内心羞愧的体现。显然,她嫉妒了。但是对小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应太责怪,虽是她显然是怀了把埃莲娜拖下去的心思。
看海的故事具备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暗喻埃莲娜和莉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当天空开始晦暗的时候,莉拉踌躇不前,最后扭头回去,而埃莲娜是坚持要奔向海洋的。两人间的这段对话充满隐喻:
——“我们回去吧。”
——“不看海了吗?”
——“太远了。”
——“那回家呢?”
——“也很远。”
——“那就去海边吧。”
——“不。”
(我发现一个可能和剧情无关的片段,就是两人被大雨淋过天晴后,即将走到铁路下面时,两个小演员正在行走,她们的面前是平坦的大路,可是莉拉非要把埃莲娜挤到路旁的水洼里走。这难道也有什么细微的心理吗?还是只是演员一时的玩闹呢?)
埃莲娜险些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也沦为了父母争吵和父亲展示家长权威的牺牲品,她赢得了一顿暴打。(我总是被意大利电影中动作场景的生猛而吓到,他们殴打的镜头让人怀疑那就是在真打,该剧的动作场景也是如此)
第二天,莉拉向埃莲娜道歉,她以为埃莲娜获得了和自己一样失学的命运,埃莲娜的否定回答是否会让她感到失落呢?可是从单纯的埃莲娜紧皱的眉头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她心中对莉拉的怀疑和芥蒂了。她不再跟莉拉并肩,落到了后面,用猜疑的眼神打量她。
第六场:庶民的命运
老师发现埃莲娜脸上有伤,而莉拉脸上没有,她变得气愤起来,将莉拉训斥了一顿。为什么她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我相信是因为她对莉拉感到失望,她可能认为莉拉出于嫉妒将埃莲娜打了一顿,或者她推测出埃莲娜被打的事莉拉脱不了干系,因为她们两个是同时逃学的。而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她也是在生自己的起,生命运的气,因为她不得不接受一个天才将坠落在泥涂中的事实,那是她最好的学生。
大病一场后的莉拉找到埃莲娜家中,令人吃惊的是她完成了一本自己的书。埃莲娜问她为什么没有等自己一起写。莉拉的回答很伤人,因为你总在找老师补课。她还没有从愤懑中脱离出来。
埃莲娜在楼顶看完了莉拉的小说,在白色的床单和明亮的阳光中眺望着远方,莉拉的小说让她感受到了精神的升华。
我们不要仅仅注意到莉拉对埃莲娜的人生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也要注意到埃莲娜身上散发着的伟大品性,她宽容,心地纯良,信任和帮助朋友。埃莲娜将莉拉的小说拿给老师看,结果老师又给她灌输了一回社会达尔文主义:除非你做人上人,不然你就是人下人。老师认同这套弱肉强食的理论,所以她放弃了莉拉,她也劝埃莲娜别管莉拉,为自己考虑。她的狭隘观念也许让莉拉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遇,说不定莉拉真能成为天才的作家呢!
卡梅拉在石凳上招呼着要给同伴扎头绳,莉拉一直留意着大楼门口,她当然是在期待着埃莲娜告诉她老师的回复。可是当埃莲娜出来时,骄傲的自尊使她马上背过身去。莉拉对自己作品的彻底否认,也是自尊的体现,她是那种在别人否认她之前,先把自己丢进垃圾桶的人,她的自尊只允许自己来践踏。在无法反抗的境遇中,这是另一种反抗。何况她还没有放弃反抗,她装作若无其事地样子,像在宣布一件已经确定的事:“对了,埃莲娜,告诉奥利维耶罗老师,我会参加入学考试。”可是她的语气还是太过刻意,像是恶狠狠地,这让她嘴边的肌肉有些变形,这泄露了她内心的底气并不充足。
莉拉绝对的反抗,换来的是绝对的暴力,她被扔出窗子。即便此时,这个倔强自尊的孩子还是不容自己表现出悲伤和绝望,在埃莲娜面前她一定要强作若无其事地样子,微笑着说:“我不痛,我不痛。”
第七场:童年的休止
开场镜头是莉拉家门外一辆板车下的特写,视角是低低的,藏匿起来的,板车上垂下来的棕榈绳在滴水。这个镜头是一个拟人视角,而且利用了移情手法,像一个躲在角落正在哭泣的女孩。
埃莲娜的旁白告诉我们莉拉只参加了毕业考试,没有参加入学考试。很奇怪的是莉拉门门皆优,她极为擅长的算术却是优-,这似乎在暗示莉拉故意如此。如果是这样,则又表现了莉拉强烈的自尊,因为只有最擅长的算术略有失误,正说明她有多么出色,她有具备足够说服力的升学能力和资格。
除了开场第一个镜头是晦暗低回的,第二个镜头就开始温馨起来。时间是早晨,轻柔的钟声中,阳光在这脏兮兮的住宅区闪着微光,家庭主妇推开窗台,扫地的声音也像轻音乐。
特写镜头仿佛在轻抚酣睡的埃莲娜,想必她已经好久没睡上一个懒觉。阳光洒在脸上,衣裙洁白,皮肤如丝绸光滑,金棕的头发披散着,她像是美丽又静谧的天使。
客厅里一家人则早已经围坐在一起,小弟弟憋着精灵般的笑,父亲从未如此轻松地在吐烟,仿佛他吸的是鸦片,小妹妹瞪着大眼睛抿着小嘴,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像在等待什么仪式,像藏着什么秘密。果然,当她走出来时,这个屋子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欢快气氛。最快乐的是她的爸爸,因为女儿的出色成绩充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理。
不祥的敲门声响起,窃窃私语中,得知原来是阿奇勒被杀了。
街上也传开了这个爆炸性新闻,画外一片嘈杂,人们在走动和窃窃私语,沉默严肃的调查员走进居民楼。埃莲娜向阿奇勒经常出现的阳台望去,那里只有一把空荡荡的椅子,象征权力的缺失。那么,新的权力会取代。镜头自然地交待了这一答案,当曼努埃拉曳着连衣裙悠闲地掠过大街,当马尔切洛和米凯莱的机车穿梭在人群,答案已经给出了。
莉拉给“阿奇勒恐怖故事”三部曲收了尾,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她想象中阿奇勒被杀的情形。倒叙,细节,色彩,动作,拟声词,衬托,夸张,比喻,心理,逻辑,推理。莉拉使用了丰富却准确的文学手法,把小埃莲娜唬得神游物外,一愣一愣地。可惜了这个天才的小说家!埃莲娜似乎也露出了惋惜的神情。
军车闯进来的时候,两人背对背,埃莲娜望向军车停留的位置,莉拉却望向了曼努埃拉,这呼应了阿奇勒的打手被索拉拉家暴打时,莉拉说的那段话:坏事将要发生。莉拉洞悉着身边的一切。
最后一个镜头,云压在楼房上空,阴影覆盖了画面中的所有人,未来显然没到好起来的时候。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女孩成长与友谊的故事。看到这个平淡无奇的介绍,再看到《我的天才女友》这么无聊的剧名,如果不知道它的背景,也许没人有兴趣打开它——除了爱看拉拉动作片的直男。
可一旦了解了它的背景,看过了第一集,你就会爱上它,疯狂而无法自已地爱上它,仿佛一头扎进半个世纪前尘土弥漫的那不勒斯小镇,扎进两个女孩美丽深邃的眼睛中,看到一部文学巨著在眼前舞出瑰丽的图景,看到一个时代似烈焰嘶嚎般扑面而来,令人无力招架,只能沉醉其中。
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一位真实身份至今成谜的女性作家,陆续发表了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描述了两位生于那不勒斯贫困社区的女孩携手半生的友谊,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今年,其中第一部小说《我的天才女友》被搬上了荧幕。在这部剧中,你看到的不只是两个女孩的故事,还有破败社区中每个家庭的挣扎和绝望,小资本家的野心和猖狂,无产阶级革.命浪潮袭来前的社会图景,那不勒斯城和海岛的美丽风光,以及弥漫全片的,黑暗和光辉并存的人性。
女性友谊这一题材并不鲜见,近几年大火的《小时代》《七月与安生》等电影,以女性友谊为主线,却写满了虚假的自我和矫饰的青春。而在过往的每一部偶像剧/家庭伦理剧中,女主的朋友要么傻要么奸,要么为女主披肝沥胆在所不辞,要么半途黑化恶事做尽,总之都圈在固定模式里,衬托或者牺牲,永远为主线做垫脚石。而正剧?女性友谊不存在的好嘛~真正将女性作为平等个体,将她们的关爱、嫉妒、竞争、成长和惺惺相惜作为主题,既诗意又写实地呈现出来的剧,可以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正因此,《我的天才女友》这部剧显得非常珍贵,它对女性友谊的刻画是如此细致精微、入木三分,即使在所谓的“女权”已发展进步的今天,依然珍贵到闪闪发光,令人舍不得移开目光。
一直以来,“女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女人的友谊很脆弱”的言论不绝于耳。是什么让人们这样认为?在男权视角下,女性天生多愁善感,细腻敏感,这让她们更易受伤害;女性天生善妒,优秀只会招来嫉恨和诋毁;女性更看重爱情,为了男人她们可能弃任何朋友于不顾......这就是我们成长中耳濡目染的观念,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的人根本意识不到。而另一些人,则一面高喊着发展女权,一面享受着“性别优势”带来的小恩小惠。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性别歧视的产物,因为都未将女性作为平等个体来看待。平等,意味着不歧视不优待,个体,则意味着不以偏概全。
Elena和Lila,她们简直是花式不幸的代名词。出生在底层社区,周围是闭目塞听的平民和武力统治街头的恶霸。女性要么早早辍学做工,要么嫁人生娃做家务,受教育的都算异类。她们两人天资聪颖,对知识充满渴望,Lila的反叛基因吸引了Elena,Elena的帮助温暖了Lila,两人友谊就此建立。她们一起玩耍,一起探索黑暗的地下室,一起寻找凶恶的阿奇勒要娃娃,一起存钱买书,一起打开文学的新世界。如果友谊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太过单一了。人的感情是复杂的,随着其他情绪的介入和变化,友谊变得更加迷人。
她们互相嫉妒、互相较量。Lila嫉妒Elena能上初中,所以半年没找她没跟她说话。Elena嫉妒Lila的文学天赋,看到女老师和尼诺赞赏她,便满眼失望。Lila充满反叛精神,说要赚钱离开贫穷的街区,Elena便在洗手间向男同学展示胸脯,只为赚钱。Lila虽没继续上学,却偷偷自学拉丁文,看的书多到令人咂舌,听到Elena说要学希腊文,便先一步自学,学的比Elena都好。Elena看到Lila被帕斯卡莱、恩佐、马尔切洛那么多人追求,便也要恋爱,想都没想就接受了同班男孩的追求。这样的竞争看似幼稚,却给了她们前进的动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追逐更大的世界。
同时,她们又互相安慰、互相扶持。Elena第一次来例假手足无措,首先想到的是找Lila,Lila虽然冷言冷语,却还是用行动给了她鼓励。Lila被马尔切洛逼婚不胜其烦,Elena是唯一站在她身边鼓励她坚持抵抗的战友。Elena苦于拉丁文学的太差,还因为脸上的青春痘陷入自我否定,Lila不仅向她传授经验帮她渡过难关,还认真地告诉她:你是最美的。当Lila遭遇未婚夫的背叛时,是Elena陪在身边,劝解安慰,为她的幸福而微笑,为她的梦碎而哭泣。
表面上看,Elena是Lila的追随者。Lila说要赚钱,她就跟去敲恶霸大叔的门;Lila说要买书,她就跟去买书;Lila说要赚钱离开小镇,她就开始出去上学。但命运可怖,事实上Elena才会是走到最后的人,她虽没那么聪明,却一直在按目标前进。小时候,两人一起去看海的经历暗示了这一点。Lila提出看海的想法,不停劝说,Elena一开始犹豫胆怯,但决定之后便勇敢执行。两人藏好书包,走过桥洞,向着远方奔跑,像在追逐自由和未来,那段画面色彩轻盈,音乐欢快,美到令人哀伤。到了中途,Lila意识到了什么,可能是发觉就算看到海也没什么用,天地茫茫,她依然是不自由的,属于她的命运如影随形,无法挣脱。于是她提议回去,Elena在这时却显露出坚持,鼓励她既然已经走了这么久,就继续走下去。这段对话充满了隐喻,画面也随之暗淡下来,未来的命运不可知,但方向似已明确。
Elena是个坚定的执行者,Lila懂得这一点,所以她在婚礼前说:“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Elena承载了两人未竟的梦想,她会越来越优秀,直到不再追随。
Lila无疑是主角中的主角。她从小对数字和文字都有远超常人的感知力,对人情世故也富有深刻的洞察。她无疑是勇敢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试图冲破束缚,然而却一次次受伤,甚至被一把摔出窗外。在那个年代,年轻女孩坐有钱男孩的车是一种荣耀,她们抵挡不住虚荣的诱惑,即使被猥亵也在所不惜。在其他人习以为常甚至报以羡慕时,Lila却带着愤怒和鄙夷一语道破真相:那个女孩在“被他们像垃圾一样玩弄”,
是,他们是很帅,但那就可以随便把人强行带走吗?
她甚至看到了更深层的原因:因为那个女孩穷,所以被他们玩弄。那时她长得还不起眼,没有人理解她,除了Elena。这些充满女性平等意识和人性洞察力的话语,像刀锋一样劈开了Elena混沌的意识,带领两人向前。Lila的聪明、早熟和反叛让她显得独特而有魅力,越来越吸引异性的追逐。
她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马尔切洛试图调戏Elena,她拿出刀一把上前抵住他的脖子,用言语和眼神让他相信,再敢这么干她就会一刀捅死他。烈性展露之后,全片迎来了唯一的中二&玛丽苏情节——花花公子、小资产阶级代表马尔切洛爱上了持刀威胁他的Lila(我当时笑出了声)。他注定无果,因为嫉恶如仇的Lila曾经目睹过他当街劫女孩上车的“恶”,就算软硬兼施、走家人路线、送电视送各种东西,都无法打动Lila。
什么人会打动Lila呢?理念一致且聪明的人。这里的“打动”不一定是男女之情。比如帕斯卡莱,作为激进的共产主义分子,他对阶级不平等的论述一下吸引住了少女Lila,这是她一直隐隐觉察却未形成系统理念的东西,可以注意她当时的眼神,直勾勾、隐藏着兴奋,那是看到心爱之物的眼神,是被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吸引的眼神。事实证明,帕斯卡莱是聪明的,表白被拒后,他极有风度的退出,依然保持了伙伴关系。还有斯特凡诺,她后来的未婚夫,聪明且识时务,他买下了Lila的鞋,以此表明他懂她、会给她庇护,换来了Lila躬身为他穿鞋的待遇,这时的她又是另一种眼神,媚态尽显、勾人心魄,这是勾引猎物的眼神。
可以看出,Lila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有自己的准则,只会接纳尊重和善待她的人。小时候和恩佐打架,被砸破了头,只因恩佐道了歉,她便在爸爸问的时候一句话不说,坚持不告状。Elena上初中后,Lila不愿主动与她接近,但看到Elena伤心示弱,她便放下隔阂,重新接纳了她。强势的猎隼只有在对方暴露了弱点后,才会放下心来。但过刚易折,这样的性格特点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在男权社会下,女性意识觉醒,想要追求个人价值,什么是才是最稳妥的路径?
两位女主不约而同给了我们答案(虽然是失败的答案)。Lila先是使用武力,比如与恩佐当街扔砖头打架,持刀威胁马尔切洛。但体力劣势决定这根本不是办法,她想赚钱离开小镇,于是选择创业,可不仅缺少伯乐和启动资金,父亲对哥哥发动的家庭战争就直接阻止了她。随后马尔切洛胁持全家对她蛮横追求,她选择硬扛,与父亲争吵,与哥哥决裂,把自己关起来。最后,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她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施展政治手腕,拉斯特凡诺入伙,不仅阻挡了马尔切洛的追逐,还扩张了店铺实现再生产,变相圆了创业梦。
Elena不幸遭遇多纳托的猥亵,对15岁的少女来说,无异于幻灭式打击,更何况他还是梦中情人尼诺的父亲!但Elena坚强的个性在关键时刻展露了出来,当她发现多纳托尾随至小镇后,她主动接近疯寡妇的儿子安东尼奥,不仅在海边的试衣间与安东尼奥缠绵,借此覆盖掉之前的身体记忆,还利用他威胁和羞辱多纳托,彻底斩断多纳托的幻想。如此手段,实在了得,简直让人击节赞叹。
但从另外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她们体力不敌,无法赶走扰人的男性;没有钱财傍身,还要忍受周遭人群的压力,要达成目标,只能“借力”,借谁的力?在那样的男权社会,答案不言而喻。
这终究不是长远的办法,现实给了她们致命一击。Elena对安东尼奥没有爱意,还是拒绝了他,在遭受到心上人尼诺的忽视和拒绝后,她看着沉浸在欢乐中的众人,认清了现实:我们就是庶民。
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
Lila被拍醒的方式更为残忍:在婚礼的现场,马尔切洛穿着她亲手做的第一双鞋,走了进来。这意味着斯特凡诺不仅打破了对她的承诺,允许马尔切洛进场,还将两人的定情信物——鞋子,送给了他。面前的未婚夫,眼神先是闪躲,后来变成了无谓:你能把我怎么样?Lila自以为构筑起的美丽梦想,在那一刻坍塌,所谓的爱情抵不过利益的诱惑,她终究只是男人手中的棋子。人群还在欢乐地舞蹈,马尔切洛挑衅地走来走去,她遍体鳞伤,身边只剩Elena,遭受了命运打击的两人望着对方,无声哭泣,那一刻两人的眼神在说:怎么办?我们只剩下彼此了。
在悲苦的命运中,还有你陪在身边,真好。可是我们要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奥利维耶罗老师是唯一看透的人。她有知识有文化,独身一人生活,会在课堂上告诉女孩们:如果不让男孩明白巾帼不让须眉,甚至更胜一筹,他们就不知天高地厚。她敏锐地发现了两人的天赋,鼓励她们继续上学,甚至做家长的工作,让Elena一定要读书,钱不够我来垫,因为她知道女人要有知识才能活的更自由;在发现Lila虽没上学却依然用功读书后,她让Elena告诉Lila自己成绩优秀,还要学习希腊文,因为她知道两个女孩在暗自竞争,她们会让彼此变得更优秀;得知Lila放弃学习选择嫁做贵妇后,她拒绝参加婚礼,因为她知道“身体的美在这些地方都会昙花一现,就像从来没拥有过一样”,男人是靠不住的,女人只能靠自己。她的箴言在最后一刻让Elena觉醒,也让Lila在婚礼前还在思考:老师为什么不愿参加我的婚礼?我这是在犯错吗?
看到马尔切洛的鞋子时,她应该有了答案。
下一季会发生什么?在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刻,她们的命运会如何?革.命火种早已在心里种下,但性格截然不同的她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由衷的期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赤色烈焰就在前方,各位当扬鞭自奋蹄。
P.S.如果问全片最喜欢的男性是谁?我会选择恩佐,他充满暖意,会给心上人Lila送酸酸甜甜的果子,让她露出傲娇的微笑。
在看得过瘾的同时,各位看官是不是脸盲症犯了?
那我就从原著给大家安利一下人物关系吧。
♂费尔南多·赛鲁罗:鞋匠
♀农齐亚·赛鲁罗:莉拉母亲
♀拉法埃拉·赛鲁罗:所有人叫她丽娜,只有埃莱娜叫她莉拉(女主)
♂里诺·赛鲁罗:莉拉的大哥,也是鞋匠(第二集中想供妹妹上学,长大了想开自己的鞋店)
↗莉拉的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儿子也就里诺
↗其他孩子(出镜不多,不详写了)
♀埃莱娜·格雷科:也叫莱农奇娅,或者莱诺,家里长女。(女主)
后面还有弟弟妹妹:佩佩、詹妮和埃莉莎。
♂埃莱娜的父亲:在政府做门房
♀母亲:家庭主妇(有点跛脚,还有双鱼目眼睛)
♂堂·阿奇勒·卡拉奇:童话中吃人的怪兽,地方恶霸、高利贷放贷者。
♀玛利亚·卡拉奇:堂·阿奇勒的妻子
♂斯特凡诺·卡拉奇:堂·阿奇勒的儿子,肉食店经营者。
♂阿方索·卡拉奇:和莉拉、莱农知识竞赛的孩子之一,和莱农一个高中。
♀皮诺奇娅·卡拉奇:堂·阿奇勒女儿,出场不多。
♂阿尔佛雷多·佩卢索:木匠(木匠店被夺走后,绝望的代名词,后被冠上杀害堂·阿奇勒入狱)
♂帕斯卡莱·佩雷索:也叫帕斯卡,阿尔弗雷多的长子,泥瓦匠。
♀卡梅拉·佩卢索:也叫卡门,帕斯卡莱妹妹,杂货店售货员
↗其他孩子。
♀梅丽娜:莉拉母亲的一个亲戚,是个疯寡妇。(和多纳拖搞婚外情)
♂梅丽娜的丈夫:菜市场卸货员(过劳死)
♀艾达·卡普乔:梅丽娜的女儿,被索拉拉兄弟凌辱
♂安东尼奥·卡普乔:艾达的哥哥。
↗其他孩子。
♂多纳拖·萨拉托雷:检票员(和梅丽娜搞婚外情)
♀莉迪亚·萨拉托雷:多纳托妻子
♂尼诺·萨拉托雷:多纳托的大儿子(莱农的初恋+梦中情人,实际巨腹黑,是个阴谋家,想进上流社会)
♀玛丽莎·萨拉托雷:多纳托和莉迪亚女儿。
↗皮诺、克莱利亚以及西罗:多纳托和莉迪亚其他孩子(出场不多)。
♂尼科拉·斯坎诺:卖蔬菜水果的男人(镜头不多,甚至没镜头)。
♀阿孙塔·斯坎诺:尼科拉妻子。
♂恩佐·斯坎诺:斯坎诺儿子,问题学生,多次留级,经常被罚站。
↗其他孩子。
♂西尔维奥·索拉拉:酒吧和点心房的主人。(很坏很凶残,从小教孩子欺凌人)
♀曼努埃拉·索拉拉:西尔维奥的妻子
♂马尔切洛和米凯莱:西尔维奥和曼努埃拉的儿子(两个大混混)
♂斯帕纽洛先生:索拉拉酒吧和点心房的糕点师傅。(出场不多)
♀罗莎·斯帕纽洛:糕点师妻子。
♀吉耀拉·斯帕纽洛:糕点师女儿。
↗其他孩子。
♂费拉罗:小学男老师,兼任图书管理员
♀奥利维耶罗:小学女老师(多次劝说莱农父母送其上学)
♂杰拉切:中学男老师
♀加利亚尼:中学女老师
吐血整理,重要出场人物都在上列。要是觉得帮助到给您,就给个赞吧,感激不尽!
就在前些天,我最好的朋友在纽约的深夜给我发微信,说心情不好。本来走在路上要去吃午饭的我,在休息区的长椅上坐下,立刻给她打了电话。她说现在总觉得迷茫,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在哪里停下,日子过得都差不多,不像从前中学时,我们两个人你追我赶,谁都跑得很快。
我们在电话两端笑了起来。我想起我们别扭的青春期,彼此成绩不相上下,从来没有虚情假意的夸耀和赞美,只有真枪实弹的较量。如果我的名次比她低一点,我会不甘心,但又很高兴——因为如果我比她考得高,她就会接连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反而和别人欢声笑语。她勇敢又聪明,我总是想要追上她,但很多时候我也搞不明白我们到底是战友还是对手,我们像双生子一样出没,却又迫不及待地把年轻的锋芒扎在对方身上试一试有多尖锐。当时年级里有一群很出名的男生,她在和其中的一个谈恋爱,后来我和另一个谈恋爱,我想这次我又追上她了,但她非常生气,说她觉得那个男生不好,不希望我进到这个圈子里来。我也生气了,为什么你行我不行?那之后的两年,我们几乎没怎么说过话,关系非常尴尬,直到我和那个男生分手。我跑到她家里嚎啕大哭,她耐心地给我一遍一遍擦眼泪。
HBO新剧《我的天才女友》在豆瓣拿到9.4的高分,我在读小说时就已经想象到了这一天。很难描述翻过原著最后一页时的心情,曾经哽在我喉咙里的千言万语,都被作者写出来了。就像豆瓣上一条热评说,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在电视剧版《我的天才女友》第一集的一个场景中,女人和女孩们站在那不勒斯一幢公寓的天井中,没有一个男人出场。两个互相咒骂、搏斗的情敌,试图劝解的围观者,以及两个仰着头、困惑又恐惧地观望一切的两个小女孩——故事的主角,埃莱娜和莉拉。
2011年至2014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语言文化的壁垒、厚重的内容以及繁杂的人物关系丝毫没有阻挡那不勒斯四部曲席卷全球之势。这个故事如史诗一般描述了两个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生长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
除了勾心斗角的后宫剧以外,我们很少看到女性角色站在舞台中央。当然,这也并不是女性友谊第一次出现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埃莱娜和莉拉一起阅读的《小妇人》。比如《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和戴安,《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和莉兹,《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与路易丝,还有《七月与安生》,《破产姐妹》,《绝望主妇》,《欲望都市》,《绯闻女孩》,《粉红女郎》,《欢乐颂》,太多了。但我们从没有见过屏幕被这样慷慨地交给两个女孩,让她们谈论拉丁语、月经、考试和书本。
男性的兄弟情义(brotherhood)向来雄浑厚重,可以载入史册。而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反过来觉得女性情义(sisterhood)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女性在种种叙事中了解了男性,而男性却从不被要求理解女性。我不太喜欢“闺蜜”这个词,像女孩房间的纱幔,粉色的糖果,旋转的裙边,逛街时的自拍。在男性叙事的刻板印象中,男性友谊就可以是桃园结义和两肋插刀,而闺蜜的友谊永远是配角,是调味料,是发生在私人空间里轻快浅薄的交谈,儿童般幼稚单纯,无需他们探索和了解,更不必赞美。就像作者费兰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在小说历史上,男性友谊有其严格的规律——对其内在规律的尊重、背叛的后果,都是非常明确的。而女性友谊是一片未知区域,更多为我们自己所知,没有固定的规则。任何、一切都可能会发生。在小说中,对这种女性友谊的探索,非常艰巨,这是一场赌博,一种艰苦而激烈的承担。每走一步,你都要面临那种风险:即故事的诚实会被好心、伪善的算计,和那种令人作呕地拔高女性友谊的意识形态所蒙蔽。”
她们展现的并非《小妇人》中真善美的姐妹情谊。埃莱娜和莉拉公开竞争,就像粗砾、破败的街区里,她们生活中每一个成年女性的样子。在丛林一般弱肉强食的那不勒斯,埃莱娜写道:“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致命的词汇:哮喘、破伤风、毒气、战争、机床、废墟、工作、轰炸、炸弹、肺结核和传染。那些年听到的这些词汇陪伴了我一辈子,是我很多恐惧和担忧的根源。”她们不得不过早地学会战斗。
《我的天才女友》同样关于女性的愤怒。愤怒的火焰来自于埃莱娜和莉拉,来自于她们的邻居和母亲,来自于老师和售货员。两个女孩意识到她们最初的梦想,接受教育的梦想,竟然仅仅因为性别就如此艰难,那便是她们愤怒的起点。两个女孩在各自的家里与父母争吵,倔强地表达要参加考试,要上初中的决心。当埃莱娜告诉莉拉她来了月经时,莉拉为此表现出愤怒。当莉拉在婚礼上终于发现斯特凡诺的本性,她们因为望到了前方的深渊而愤怒。
这是一个女性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怒火的时代,被遗弃的女婴不是理所应当,无法接受教育的女孩不是理所应当,变成性暴力的受害者不是理所应当,依附男人生存也不是理所应当。在埃莱娜和莉拉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中,还有对故乡的愤怒,对家庭的愤怒,对时代的愤怒,对命运的愤怒,而这些愤怒,也在小说的后三部中逐步展开。作者在向这个世界证明,女性叙事,也可以成为史诗。
费兰特在她的另一本书信集中这样阐释埃莱娜和莉拉的感情:“在莉拉和埃莱娜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件显示了一个人如何从另一人身上汲取力量。但要记住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她们帮助彼此的层面上,同样也体现在她们互相洗劫,从对方身上窃取情感和知识,消耗对方的力量。”她们爱彼此也恨彼此,她们帮助彼此也伤害彼此。
相比于少女时代文静的埃莱娜,莉拉“好像比我们所有女生都强大”“禁止她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用的”“她知道如何跨越界限,但又不会真正承担后果,最后人们会做出让步。尽管很不情愿,人们还是不得不赞赏她。”她聪明,执拗,令所有人着迷。埃莱娜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在《我的天才女友》中,成功地骗过所有读者和观众,让大家以为莉拉是那个“天才朋友”。而在电视剧的最后一集中,莉拉已经不再上学,准备结婚。她看着埃莱娜说,你一定要继续读书,并且要做最好的那个,因为你是我的天才朋友。
埃莱娜的自卑,嫉妒,羞怯,紧张,都变成了莉拉注视的目光,温柔又坚定地落回自己身上。
我为人类之间能拥有这样的情谊而感动。
11月18日,HBO新剧《我的天才女友(My Brilliant Friend)》开播,目前已播出4集,豆瓣评分稳定在9.4分,比原著还高整整1分。
新剧《我的天才女友》改编自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埃莱娜和莉拉的少女时代。它以影像化形式还原我们阅读时的想象——破败不堪的那不勒斯,以及生活在其中又不断逃离的六岁和十六岁的故事。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全球售出超过千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销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Ferrante Fever)。中译本自从去年1月相继推出后,也常以高分占据国内各大图书榜单,可以说是近两年国内最受关注和讨论的外语小说作品了。
因此,在2016年传出将要以4季、每季8集来改编“那不勒斯四部曲”消息的时候,就备受原著粉关注和担心。由于书籍中的心理描写过多,故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如何忠于原著”和“怎么样表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心境和情感”成为改编首先需要克服的挑战。
终于,在今年冬天,我们得以看见HBO改编的第一季,目前的评价似乎超过了不少原著粉的期待。美国杂志 Variety 盛赞“在改编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其文学品质,同时又通过动人、有效的方式把其他东西呈现在了屏幕上”。
改编的作品千千万,为什么这部会比原著评价还高?可能是恰恰完美处理了“真实”和“想象”的距离。
一、真实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后的那不勒斯,其实更准确应该是卢扎蒂区——那不勒斯的郊区、贫民区,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成长在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的她们,明明距离大海边很短车程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为了最大程度“呈现一个真实的那不勒斯”,拍摄团队在距离那不勒斯市区 45 分钟车程的卡塞塔(Caserta)市终于找到了一个超过两公顷的拍摄场地。
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美术指导 Giancarlo 及工作人员将这个废弃的玻璃厂改建成了战后时代的居民社区:4层楼高的住宅区、教堂、隧道一一被复原,这些“像是在空无人烟的地方凭空而起的房屋”,毫无价值,毫无吸引力,甚至可以用“破败”、“压抑”形容。
在前四集,故事的场景大都发生在社区和那些毫无特色的公寓里,如同古希腊戏剧那样简略的场景反而更容易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埃列娜和莉拉不断在测试她们的“界限”,尤其体现在她们童年经历中的那次逃课,第一次出发去看从未见过的大海,第一次穿过隧道,第一次看见向前延伸的地平线。
比起场景的复原,大家更在乎的是成长于那个环境下的两位对于环境所作出的不同回应,如同埃莱娜和莉拉在小说中讨论的:“如果没有爱,不仅人们的生命会变得乏味,城市的生命也是如此”。
除了场景设置所带来的沉浸感,也在语言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来还原。作为HBO第一部原创的非英语剧,《我的天才女友》采用意大利语,甚至70%的对白采用50年代的那不勒斯方言,连不少意大利人都需要字幕才能看懂。
这也因此给电视剧增加了不少难度,首先就是选角的困难,为了找到会说那不勒斯方言的4个女孩,选角经历了8个月,在试镜的 9000 多个女孩中最终选了这 4 位女孩来分别饰演莉拉和埃列娜的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饰演童年埃列娜的 Del Genio,最初是陪哥哥来试镜,却没想到被意外选上的是自己。
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在采访时说到,HBO对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确保这部剧的对白是那不勒斯方言,他不理解——既然观众是看字幕,为什么还要对语言准确性要求这么高?HBO是这样回答的:希望这部剧给观众的感觉是真实的。“那一刻我明白了HBO之所以成为HBO的原因。”
语言一直在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部分,那不勒斯方言、拉丁语、希腊语——这些语言都代表着阶级和身份,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单纯的英文对白的“那不勒斯世界”。
二、想象
和原著框架一样,故事是从60多年后的一通电话开启,当身为作家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得知她在66岁失踪并抹掉所有的“痕迹”的时候,出于愤怒和复仇,埃莱娜开始回忆、写作这个故事,以此来对抗莉拉的“自我擦除”,并敞开给所有人看。
其实,书籍中的空白部分刚好满足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埃莱娜年老的旁白似乎也预示着之后的痛苦生活和对童年生活的哀悼。
比如,作者在书中对于人物的视觉描述很少,而且大都是宽泛、广义的评价属性的词语:索拉拉兄弟“很帅”,莉拉是“黑黑的”“娇小的”,至于埃莱娜则有时候“很漂亮”有时候“丑陋”——所有这些书中保留的空白,给到了读者和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当看到屏幕中的人物,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情感偏向来重塑书中他们,常常有人在问自己到底是莉拉还是埃莱娜,可能在看剧的时候更容易随时改变。
作为书的叙述者和唯一指南,埃莱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个人叙事,以及完全内心私人化的体验。但在剧中,我们则可以跳脱出来,通过短暂的蒙太奇和街道上的跟踪拍摄,以第三者的身份窥探到“那不勒斯的任何方面”。暴力、困苦和恐惧在各个成长阶段都有发生:这片父权至上的社区,女性往往成为暴力见证者,无论家庭还是社会。
剧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莉拉和埃莱娜在广场的椅子上读着《小妇人》的时候,不远处正在发生殴打。这一刻两种文明的冲撞显得极为剧烈,但显然这对于她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只是打断阅读的小插曲而已,是童年快速结束的众多干扰之一。
如果说以前的暴力更多是发生在成年人之间的利益、地位不平等所导致,那么在青春期,女性身体本身就带来了威胁和隐患,尤其是索拉拉兄弟和他们的“菲亚特1100”,他们就像是鱼缸里的鱼网,伺机而动等着那些漂亮女孩的长大。这种威胁在屏幕上有更紧张、强烈的呈现:艾达被强行“邀请”进车里去兜风,书中的描述是“她有点生气,但也笑了”,但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她是衣衫不整、脸上还有花掉的口红,低垂的头也明显受到了伤害。
当然,留给大家最大想象空间的,还是“消失“的作者和她无处不在的影响。
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我们必定绕不过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这个笔名,作者的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都至今成谜。自从1992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费兰特从未参加过任何颁奖和采访,只接受少量的书面采访,这也成为“费兰特热”的一个组成部分,给予读者一个猜测、想象、难以被定义的快感和珍贵空间。
这次的改编也有费兰特参与,并亲自选定43岁的意大利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来执导和参与共同改编。2007年,科斯坦佐就曾联系费兰特试图拍摄她的短篇小说《消失的女儿》,但直到2016年才首次合作。
在此之前,科斯坦佐执导过同样热门书籍改编的电影《质数的孤独》,并因此受到了部分原著粉质疑,这也让他对费兰特的邀请感到为难,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邀请。
和大多数人猜测的一样,费兰特在这次合作中依旧保持“匿名化”,连和导演的联系也是通过邮件和WhatsApp来沟通的,导演甚至“抱怨”自己仿佛是在和一个幽灵工作。不过,在剧集播出后,费兰特已经看过并表示“很满意”。
这让我想起导演在花絮里说的,“不能因为生活很悲惨,就创造出悲惨的事物,要试着创造出高尚的事物。”
三、不止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见证了成长于同一社区的莉拉和埃莱娜不同的命运:莉拉早早辍学嫁人,埃莱娜却成为畅销作家,成年后又爱上同一个男人、共同抚养孩子。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有点像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她的确用众多篇幅来描写了女性友谊的故事,这当中有共同的秘密、不甘示弱、彼此的嫉妒和支撑。交换玩偶是友谊开始的楔子,但是在门前等待“吃人”阿奇勒开门时候彼此握紧的双手才让两人真正接纳对方,我懂你所有的伪装,你也知道我什么时候在说谎,这个秘密和藏起来的10里拉、逃课的约定、彼此分享的初潮的时刻一样,都是友谊的见证。但我们还是会嫉妒彼此,作为社区最聪明的两个女孩,两人在学习上的比拼和较劲很明显,这种竞争和角力甚至会体现在谁先谈恋爱,谁先失掉处子之身。
但费兰特明显野心不止于此。
在莉拉和埃莱娜超过半世纪的友谊中,见证的还有知识对命运的改变、青春期的焦虑、金钱的具象化的影响力,以及,最重要的,她们两个自我认识的探索和映射。
埃莱娜看起来是温柔的、犹豫的,莉拉则是野性的、坚定的。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不断出走的是埃莱娜,一辈子从未离开过那不勒斯的却是莉拉。
可能在小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结果,提出逃课去看海的是莉拉,中途想要回头的也是她,反而是“从未渴望过离开这里”的埃莱娜想要走到海边。
在这里,我们才第一次看到莉拉害怕什么,她可以毫不畏惧男生的欺凌,可以去找人人畏惧的阿奇勒要回自己的玩偶,可以在被父亲扔到窗外时坚持说“我没事”,但“离开熟悉的社区”对她而言太难了。
后来,莉拉在书中自述这样说,“你走得越远,就会越自在。而我呢,仅仅穿过大街上那个隧道,我都会感到害怕,你记不记得,有一次我们想去看海,后来下雨了?我们两个是谁想继续向前走,是谁想后退的?我还是你?”
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第四集的开头,终于出现了大海。埃莱娜旁白响起:“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海面波光粼粼、涛声汹涌,这种景象让我感到眩晕……我想到了莉拉,想到了我们出发去看海,但是中途折返的那天。”
埃莱娜的目光和脚步常常跟随着莉拉,但莉拉却总是把埃莱娜推向更广阔的地方,有些我做不到的,就由你来完成吧。无论电视剧还是书都叫《我的天才女友》,我最初坚定不移是指“天才”莉拉,可是后来,我想起莉拉坚持埃莱娜要继续学下去时曾说“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
原来,不止埃莱娜把莉拉当“我的天才女友”,莉拉也一直把埃莱娜当做自己的“天才女友”啊。
作者| 东东西西打电话;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深深的震撼 这是赤果果的观影感受 波澜不惊的节奏内部暗藏着人物关系张力的内流涌动 真的宛如一个回望前半生的女人在向你娓娓道来她的前半生 细腻地展现出了许多我所知和不知的女性心理
两个少女一个野蛮生长 依靠不屈的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即使莉拉人到迟暮依旧有着不顾一切去出走的自我选择 这种叛逆的态度表达内心的愤怒 这种叛逆的态度源自于天才般的本我 她们天资聪颖 洞察一切 大多我行我素 常也命途多舛
另一个规范成长 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逐渐了解这个世界 莱农也并非生来就与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本能里对于毁灭的恐惧会让她们在规则内保持自我的坚持 也让她们同样可以获得天才的称号 在男权社会里得到一席之地
两个少女的关系刻画是巨大的成功 她们互为镜像 嫉妒吸引着对方的凝视 在凝视中展示了自己与他者的欲望 似乎每个少女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叛逆的姐妹 这个看上去特立独行的姐妹是她们想要成为又不敢成为的自己 渴望得到叛逆姐妹的友情暗藏着自我认可与延续 直到走到某一刻的渐行渐远 不一定是物理关系 而是彼此的心理距离 内心的疏远建立在知我与知人之上 这几乎是所有人成长中的必然阶段
在少女时代 她们会把心中的某种情愫投射在某个伙伴身上 然后产生一种爱她胜过爱自己的美好感受 这种心理也同样适用于莉拉 莉拉表面上不在乎 内心里的嫉妒心超强 她也嫉妒莱农的生活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莱农依旧在较量 而是在坚持自我之后 在进入成人世界(妻子)的前夜 莉拉发现了丈夫的背叛 而莱农面对若即若离的尼诺 似乎也注定要拥抱那种生命中不可得的美好
这种情感既复杂又细腻 特别是在被世俗化之前显得更加令人着迷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于不但展示了两个少女的一生 还展现了那不勒斯战后的生存状态 就像所有的穷乡僻壤一样 这也是个理性缺席 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暴力和冷漠之下更能激发强力生命意志 宛如冰川中的雪莲 更加芬芳艳丽 还记得许多幕让人动容:莉拉面对高自己三头的索拉拉不肯屈服 两个少女手拉手奔出小镇的大门去看海 莉拉被父亲扔出窗口依旧倔强的微笑 莱农发现莉拉虽然辍学依旧在坚持自学与自己较量的眼神 这是冰冷的世界与滚烫的灵魂不断交织 这是理性的大脑与感性的心灵一次次受到的冲击
依稀想起了自己虽是男性 也一次次地在成长的幻灭中 加固自己的外壳 试图留下一份本真 依旧没有放弃自我 不放弃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人生 一部伟大的作品会让人觉得撩拨了自己的内心处境之余 拓宽了生命的体验感受 会给时间涂上香料 宛如木乃伊一般让这部作品不朽 相信即使许多年过去 再次回顾依旧能有鲜活的不同的感受带给那时的自己
以上 震撼之余的一点思索与遐想
期待第二季的到来
想起了生命中许多决定性的瞬间,以及走散了的那些朋友。
1.聪明而且独立的女性在暴力金钱至上的地方,太难生存了!周围没有善意,生活全是痛苦。连逃离都没有能力,太绝望了2.你替我学(泪目啊!)命运真是不公。3.图书馆颁奖,前四名都是lila,而lila却是一个没有上学的人。第一名的奖励《罪与罚》也是讽刺。4.女老师这个角色指引lenu的命运。5.从小镇到城市,要实现阶级跨越太难。6.当大海出现时,我又哭了,想起了她们手牵手奔跑的样子。不知道如果lila看到大海会怎么想。7.lila第一次哭了,被欺负时她没哭,被打她没哭,但是当被“误解”时,她哭了。8.镇上的两大阵营终于在圣诞开火了。压抑了很久的哥哥爆发了,让lila感到害怕。9.lila不卑不亢,家庭里的人也不理解她。10.现在只剩lila一个人了,她该如何与这么多人对抗啊!
小说读来酣畅淋漓,一边看就觉得太适合拍成电视剧了,竟然成真了…… 高度还原,电影质感,莉拉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小莱农未免也太漂亮了吧,帅帅的恩佐尼诺阿方索,还有这个城区的暴乱。青年时期的莉拉与莱农简直不要太贴切啊,赞叹
如果不能理解莉拉贯穿全局的执拗和结局的崩溃,那只能庆幸我们没有遭遇她那样的人生——天赋异禀却只能选择被浪费,本以为出卖自己作为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可以换来放手一搏的机会,奈何所有的理想和付出最后却被人踩在脚下……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的早慧与独立就是对她们的折磨与惩罚。ps.满屏的“渣男”“绿茶”评论只能让我感叹如今大家的情感为何如此贫瘠,面对真实只能用非黑即白和标签化的思维来体认,可悲。
多么像童年里你看到一扇门缝里的阴影,欲推开门前或许会联想到坚利的獠牙怪......
电视电影的春天? 五星好评!
我从小也有个好朋友。我们很像,但是她比我漂亮,比我聪明,家庭比我幸福,认识她以前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我,认识她以后所有接触我的男孩子甚至女孩子都是为了她。大一的时候她就考完了托福,而我还在迷茫,她说你陪我一起准备gre吧,我说好,因为那样她就可以每天来我家,上午一起练作文,中午吃妈妈做的饭,在大床上午睡,下午有时出去看个电影逛街有时就继续练作文。可是有天她打来电话说她不能继续学了,她爸不让她出国。她爸是大官,在家很有权威。我后来浑浑噩噩地考g考t来了美国读博毕业找工作,看着她在她爸的安排下做着安稳却远低于她能力的工作。看完my brilliant friend, 我的思绪漂回到十六岁那一年,我们晚自习前在一家快餐店吃加了麻油的肥牛米线,辣得出汗,她眼睛亮亮地说等二十六岁了咱们俩就去周游世界。
所谓命运,就是你和你一生都在试图逃离的东西撞了个满怀。
好到什么程度呢,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莉拉的颜值怎么回事?每集一个质变,到第8集已经井喷了。
3.5;原著还原度较高,贫民窟场景及群戏甚至比文字更具张力,阶级差异与冲突更为凸显,各自利益趋向或自身所属阵营的立场导致群体分化与站队,在大量琐细的事件中逐渐明朗,课堂上关于宗教与党派的争论,可视作社会大背景的隐约植入。互为镜像的两生花,彼此映照的灵魂凝视(大量眼神戏是亮点),在对方身上体认到认同的欣喜、矛盾的撕扯以及嫉妒的尖锐刺痛,怀揣同样的逃离梦想,却深陷原生家庭的羁绊与街区人际关系的沼泽。拥有莉拉这样的朋友是危险的,随时都会被碾压到自信全无,或被其光芒灼伤,你唯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拍得比原著好,再次证明:二流的小说才能拍出一流的剧集。ps:莱农本来就是比莉拉漂亮的设定啊,只不过莉拉的灵魂让她生动充满魅力,而不是木头美人(莱农)
和中国的厂区故事、胡同故事、小城故事气质完全相通,你说它是《孔雀》也好是《血色浪漫》也罢,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都会有一帮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想从所谓的故乡逃出,而最终多半还是会被命运的浪潮打回起点,现在也一样。
建议阅读原著再来看剧,一部对应一本。莉拉实在是太特别太优秀了,但除了埃莱娜和几个爱慕她的男性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这种特别——其他人对这种特别要么蔑视、要么抵制、要么恐惧,而莉拉自身对自己的这种特别,仅仅当作生存呼吸的一部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以摆脱她童年就认知的社会阶级之间和人性的本质。但她的消失就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如果她无法用埃莱娜的方式挣脱禁锢,她就必然会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打破它,她最终还是做到了。很多年以后她们会明白,自己一直以为活在认为挚友是天才的阴影之下,其实那“阴影”是照耀着她们彼此一生的微光。希望这系列能一直拍完四部曲,实在是太喜欢太喜欢了。
威尼斯看完两集出来想那不勒斯了,想佛山了,想长沙了。再回忆了一遍童年,这故事太有魔力了
太喜欢!画面调色偏灰蓝,有评论觉得太压抑,但事实上,她们的童年、那个城区本来就不是令人快乐的记忆;相反,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开播前我也觉得埃莲娜比lila更漂亮的选角不合理,但想到作者是有参与选角工作的,而且认真回想过后我发现,埃莲娜的漂亮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很有意义的——书中的视角都是埃莲娜自卑的视角,觉得自己长痘、胸太大、头发黯淡——但事实上没准埃莲娜真的比lila漂亮呢?Lila受大家追逐,其实更多是依赖于她的敢为人先,而自卑的人总是不如自信、有感染力的人容易成为焦点。
季终更新:婚礼拍得好好哦,“我们就是庶民。” // 第一集英字看完我泪流,HBO是什么神仙改编啊妈耶……选角贴合到片头只放每家合照没写姓氏都能猜对八九成。教室比赛,恩佐砸石头,梅丽娜扔东西,通风口玩娃娃,每一场戏的布景色调+角色状态完美还原我看原著时的脑补,跪了。看到斯特凡诺掐着莉拉脖子逼她道歉,被尼诺告白后莱农进屋靠在门背后欣喜不已,再想到以后他们的命运,我摸着手臂上的鸡皮疙瘩感概千百遍。
“女性友谊里常常出现嫉妒和算计,并非因为女孩们生性卑贱,而是她们在残酷的生存中早就发现和男性斗争毫无胜算,只有卑劣地倾轧同性,才能抢到一点可怜的利益。”这部剧拍出来要比原著表现得更好,烟花的边界消失,老师的转变,最后一集lila对Elena说的那句,你一定要读书一直读下去,那是一种你替我挣扎,你替我走出那不勒斯,对E的期望,更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绝望。
可能是意大利人的人情事故太像中国人了,搬到任何一个中国小镇这个故事也不违和。
女性友谊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今男本位糟糕文艺作品里,和“闺蜜”、“小三”、“出轨”、“渣男”联系在一起的牺牲品,还是其反对者言之凿凿下的只有真心真情,无私互助?《我的天才女友》再一次就怎样写好女性人物和情感作出表率:只需要把对象当“人”而已。五六十年代的那不勒斯郊区,尘土飞扬中一模一样的灰色水泥小楼,充满贫穷愚昧和暴力的街区里,女性的外表和头脑,甚至性别本身就是怀璧其罪。一颗温润的珍珠,一颗疯狂的钻石,在几乎不见天日的前现代旋涡中争相沉浮,暗自闪耀。纵然倾慕中掺杂着艳羡、失落和怨怼,她们始终知道,只有对方才是和自己对等的灵魂,除彼不作它想的二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