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三个女孩 剧照 NO.1 三个女孩 剧照 NO.2 三个女孩 剧照 NO.3 三个女孩 剧照 NO.4 三个女孩 剧照 NO.5 三个女孩 剧照 NO.6 三个女孩 剧照 NO.13 三个女孩 剧照 NO.14 三个女孩 剧照 NO.15 三个女孩 剧照 NO.16 三个女孩 剧照 NO.17 三个女孩 剧照 NO.18 三个女孩 剧照 NO.19 三个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0

详细剧情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英国小镇Rochdale多名未成年少女被一群男子囚禁、强奸、轮奸、被当做妓女贩卖,由于嫌犯多为巴基斯坦裔,当地政府可能害怕被视作种族歧视,而未能充分调查这些案件,最终酝酿成一起轰动全国的大丑闻...

长篇影评

1 ) 我叛逆,嗑药,滥交……但我真的是个好女孩?

花了好久时间追完了这部三集短剧,然后想到了同期看过的《亢奋》。一部是女孩们的不公遭遇,一部是青少年们的堕落史。八竿子打不着的内容,但是我却有同样的感受——关于成见。

《哪吒》里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三个女孩》,第一集以霍莉为视角推动。这一集是我看的最慢的一集,当然一部分原因是事件太沉重。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见……我自己的成见。

她为什么要和那些人在一起?她为什么在遇到强迫性交易后还和那些伙伴鬼混?她为什么可以对父亲做出那样的举动?她为什么如此叛逆,对家人,对帮助她们的人?……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她们为什么这么不讨喜?这是我看剧时,一度出现过的感觉。这么不讨喜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经历吧?我一度觉得,这是她们作出来的结果。

这,很可怕吧?因为她们不是我想象中楚楚可怜的好学生,所以类似于《熔炉》里的遭遇,却一度得不到我的同情。

真可怕!

前几天追完的《亢奋》,似乎更极端阴暗了一些。迷茫颓废的少年们,每天沉醉于毒品.性爱.暴力中,然后……各怀心事?

想想都不可思议。相比于《女孩》中的三个少女,这是一群更沉沦而不要救赎的青年,这是一群看到就想要远离的青年。她们应该是每个家长嘴里的噩梦吧:离那个人远一点,别被他带坏了。嗯……就是这样的孩子。

即使追完了剧,即使剧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揪心的点,即使他们选择堕落无关乎他人,即使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想伤害别人,我依然不知道这些角色是否有什么现实照应?

或许是被国内根正苗红的电视剧教养得太好了?我学会了不要看不起有某一方面不如你的人,帮助那些被欺负的人,把机会给认过错的人……但那些过着和你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生的人,当他们出现在我的世界格格不入,又能不能平静的,不多思虑的对待他们?

她嗑药……

她裸播……

他变成了她……

她滥交……

这些过着极端生活的人们,如果受伤了,如果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如果被欺负了,如果需要帮助了,我会不会公正得对待,还是心里已经失了衡正等着幸灾乐祸?

不不不,如果这些太极端了,那还有,

ta的性向……

ta来自……

ta信仰……

或者只是单纯的,就ta,能干出什么好事?你看,成见有多简单,有时候一个名字就是成见。

就像《三个女孩》的最后,女孩们虽然在法律上胜利了,但是人们依然会带着成见: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怎么会……犯人们虽然被惩戒了,但也把成见带给了巴基斯坦人:要远离他们,他们很危险……

不仅仅是这样哦,即使是我们这些观众,也在借题发挥着我们的成见。哼,信仰?哼,国家?哼,……

你瞅,明明一个暗含“剔除成见”的故事,却成了成见的佐证……

而最可怕的是,想着呼吁剔除成见的我,在写下了这些之后,依然改变不了脑子里那些“果然……就是这么……”的判断式,怀疑电视里都是骗人的,觉得那些不符认定的情况只是个例……

结果,当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一些成见的时候,我告诫自己要善良,那些成见不表现,不渲染,不张扬……

呵呵,多……伪善。

2 ) 身边发生过相同的事

这部电视剧有两个主要的政治主题:亲少年自愿或被迫卖淫和种族歧视。我想说的是前者。 女辅导员在第一集说过,不可能有未成年的自愿卖淫者,她们只是在受迫害而已(大致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先说一下我对这部电视剧中三位角色的看法。三个角色都缺乏关爱、正确管教和引导,大部分人都知道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多么重要,片中三个女孩正是因为家庭因素走上了错误的道路。Holly,她无疑是最可怜的人,因为父亲对女儿的不负责、不理解,导致本可以避免、逃离悲剧的她却选择的错误的方向;Amber,我认为她是片中最可恶的女性角色,我知道她当老鸨的事情不能全怪她,但是当我亲身见过、了解过像她这样的人之后,很难对她产生同情;Ruby,最天真无知的人,因被人录了裸体视频在网上疯传,以为自己“出了名”还在他人面前欢欣鼓舞,着实可悲。 我在中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里,这里的学生(初中)我想把他们分为三类:一类是优秀进取学生;另一类是不学上进的人;还有一类是以自我堕落为荣、祸害他人的废物们。 那些属于最后一类的人,大部分都是街头混混,现在的社会哥哥、社会姐姐,以是否擅长打架、在圈中认识多少人等为衡量混混地位高低的人。他们大多都是学习成绩差、有着不和谐的家庭、有着不负责任的父母的人。 第一次知道有人卖淫是在我初一的时候,市里的初中生活也是分为两种:学死或玩死。那些想“玩死”的人大多都想成为小混混,所以必须勾搭能带他/她进圈里的人,那怎么办呢?混混地位高的人开始利用这些小白赚钱,骗那些想进圈的女生说,只要你跟某个谁睡一觉,我就带着你混你还可以拿到钱。她们当然不知道是谎话,别人睡过你之后,要不你就继续卖;要么你就被遗忘,至于钱和圈中的地位那都是骗人的鬼话。他们之中有20岁以上的混的比较好的人,不过最多的还是40岁左右的有钱人。于是混混地位高的人开始找年轻的初中生(甚至还有小学生),这些初中生很好骗,有的没说几句就答应了;有的会拒绝,对于那些拒绝的,如果她们碰到的是比较和气的人,或许能逃过一劫,但如果是狠角色,那就打到她们愿意为止,还不愿意就直接拖到那些人的房间里去(这种人和片中的Amber没什么两样)。大家了解中国人,这种被迫卖淫的事对她们或她们的父母是非常难以启齿的,所以这种行为可能现在还在进行。 我有不少小学同学到了初中,因为钱、“圈中地位”卖过,其中一个听说在自愿进行交易的时候,警察突然冲进他们的房间把他们抓走了。 幼年时期的环境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站在这些亲少年背后的,是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种恶心人的事情,我想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没能在童年时期得到父母的正确的价值观的灌输、没能得到正确的指引,她们依旧无法独立的分清对错。她们非常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教导。 我现在生活的小区里有一户人家,离我家的距离比较近,有两个小学三年级左右的小孩,而他们对小孩所采取的对话和行动是很好的反面教材。那两个小孩非常闹腾,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声音大起来我在我家的任何一个房间都可以听见。有一次其中一个小孩因什么事情,一直大声叫着:妈妈,妈妈。他妈妈因为在做什么家务,忙得心烦,对小孩吼了许多句,她用许多脏话表示了对自己孩子的不耐烦;他爸爸有一次在教小孩题目,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大概教了三分钟,小孩答错了一题,父亲用他的大手对着小孩打了一巴掌,小孩立刻哭了,他说:爸爸,你打我干嘛?生他的男人说:你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会,我还不打你? 不少杀人犯、人格分裂者、思想和三观不太正的人,并非他们生来就不是好人,而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恶劣。《24个比利》主人公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是因为童年被性侵导致其人格分裂;杀人犯丹尼斯·尼尔森杀人数超过15人,而他在童年时,他的父母也经常爆发冲突,最后离了婚,离婚后他跟母亲生活,母亲再婚后他变得孤独、少语,母亲又生了几个小孩因为无暇照顾丹尼斯。 影片应该给我们带来思考,给现实带来改变。希望家长能负起家长应有的责任,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呵护、关爱、包容他们,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形成良好的性格,因为人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童年的坏境决定的。不要在他们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之后再追悔莫及。

3 ) 不完整的正义,要辩证看待的许多事

片子结尾告诉观众一些人物的结局,从多角度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影片的最后揭示了一种“不完整的正义”、“不完整的胜利”。三个女孩的案子拖了三年才被放到法庭上讨论,而那时受害的女孩已经在无望的、似乎永远不来的正义里不断破碎,受害的阴影还在Holly脑海中不断闪回——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在她心里,这创伤仿佛昨日,如一个幽灵,从未离去。为什么尽职尽责做出正确事情、孜孜不倦收集加害人信息、帮助受害者和家庭走出心理困境、不断向警方提供证据的Sara最后被禁止调查此类案件、一年后被裁员了?如果Holly的父母更多体察到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恐惧、不安、害怕、麻木、无力、困惑,而不是与孩子们吵架决裂,如果孩子们没有身无分文地离家出走、被强迫、被威胁,她们是不是也能早一点受到保护、避免或者缩短她们受害的时间?如果社区工作人员对孩子们更尊重些,而不是认为这是一批不知检点、自讨苦吃的妓女、婊子,是否能少一点心碎和割裂?身为警察,他们的工作决策受到了太多太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那谁来负责正义呢?为什么有家室的男人们乐于通过金钱和恐吓获得未成年女孩的性,并且团伙作案——这种变态的压制他人的快感让他们意识不到对面的小女孩也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而非玩偶了?老油条们的话术面对不喑世事的女孩儿们可真诱惑真可怕啊——“你真美”、“别哭”、“我请你吃饭喝酒这些都要钱,什么时候能跟我做爱?”、“我们是朋友,朋友要互相帮助不是么”、“你现在是我的婊子了,以后都要听我的话,不听话我立马找到你、弄死你”!面对巴基斯坦人的失业,把一切归咎于种族主义和女孩子们不该上街的大众声音,换成是我们,如何才能不被不加思考的最大的声音牵着鼻子走——我们要脸谱化地把异族人都当成罪犯么,是否想想提出把女孩们纳入可信证人的检察长本人也是抗议的白人们口中的“巴基佬”?

九个律师的交叉质询里隐含的前提和恶意令人时时后怕。

受害者里是否也有加害者?人群是不是无限可分?警惕真正的敌人分化我们,挑拨受害者之间的矛盾——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而 “加害者”本身是否有可能也是受害者? Amber的行为也让我反思和后怕,如果是我,我会在从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在作为受害者的同时终有一天反被判有罪,从而失去本来的人生?

Margaret Oliver 作为职场人的经历同样令人沉思——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希望我站在正确的一边。面对上级的指令和对受害者信任的辜负,她作为一个职场人是否太过投入、共情过度、用情过深?重启一个案件调查时碰满鼻子灰,在证人和家属都不配合、有强烈抵抗情绪的时候继续推进她的工作,这点我是真心佩服的,攻心计跟Margaret大姐学着。

观剧后内心久久不平,如果我是剧中的某一个人,出于自己的内心,我会怎样做?从结果论分析,我需要考虑和避免的什么呢?单纯稚嫩如我,只听从内心的声音是不是欠考虑?只观照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基本需求,是不完整的慈悲啊,切记切记!

4 ) 这个世界存在黑暗,好好保护以你们自己意愿而被生下来的孩子吧!

3集
短短的3集
我没敢按照正常的速度看,视频被我加速了。
因为太可怕,
因为太愤怒,
也因为太能理解那个帮助她们的性工作者的心情了。
未成年总会有叛逆期,在这个期间如果不好好的疏导和理解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根本无法预计。
但是理解和疏导的前提,父母应该知道什么是好的,并为之坚持。
曾经听过一句话:父母不用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我们走进社会,小心翼翼的避过了那些祸端,活到现在……或多或少都明白,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有黑暗存在的。
更甚至会默认那些黑暗,因为事不关己,觉得只要小心避开就好了。
毕竟我们是普通人,改变不了什么。
毕业出来,听的最多的,是‘你不能奢望社会来适应你,你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
所以,我们都对那些黑暗,保持了缄默,保持了绕道而行的态度。却不想,成年人懂的,未成年人未必就知道这些。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而西方基本都快被绿色铺满的情况下,竟是连这点危机意识都没有!
加了种族两个字,竟是连对错都不能按照正常流程区分了。
我想,英国政府当时并不是懒政,他们只是不想为了这么几个‘开放’的女孩而引起种族的纷争。可是这跟教育孩纸是一样的,越是退让,越是无法正常执法,而罪犯却是越来越嚣张,退让的结果是那些罪犯更加变本加厉的残害那些未成年的小女孩。
这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当我看到那些警察、政府的职员……用着那一张张冷漠而又高高在上的姿态,一遍又一遍的将女孩的伤口一次又一次的撕裂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浑身发冷,甚至不敢细想面对他们的那些女孩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是不对的!但,英国政府 恐怕觉得她们是应该、甚至微不足道的牺牲来维持他们表面与其他种族的人的和平。这和圣母婊有什么区别?都是在慷他人之慨,还觉得自己伟大异常!
那个高级官员面对媒体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儿童被诱奸事件……真是讽刺啊!
那些性工作者的坚持,那么多年的坚持,真的很不容易。而那些所谓的儿童保护机构的人……真的太讽刺了。
而这件事情,也让我更加的坚信:不管一个国家的制度再怎么完善,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如果执行的人懒政、怕事、不坚守原则,这样的机构即便存在也是然并卵的事情!
人,只能靠自己。
而孩子未成年之前,只能依靠父母的保护和教导!
——顺便说个很早之前看到的新闻,国内的,一个家长给女儿叫了嘀嘀打车,结果司机意图不轨,还好女孩机灵跑了。事后司机说是个误会。
我并不知道这个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但是细思极恐,不是吗?如果是真的呢?
所以说,父母的责任是很重大的,不要随随便便的生,然后又随随便便的扔!
孩子是以父母的意愿被生下来的,请所有当父母的人担起自己的责任!

5 ) “她们小小年纪就去卖淫,真不知检点!”

当一个成年女性遭遇性骚扰甚至性侵犯时,总会有不少人对其进行受害者谴责,比如“谁叫你半夜一个人在外面瞎晃?”“谁叫你穿得这么暴露?”

而当一个未成年女孩遭遇性侵犯时,你可能会第一反应是很同情女孩,会站在女孩这边去谴责施暴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大约10年前的英国一个小镇Rochdale,有三个13-15岁的女孩多次被几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性侵,但报警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甚至被警察和律师称为“骗子”……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当地社区里有超过一百多个未成年女性都遭遇了同一帮中年男性的诱奸,而且持续了许多年。

2017年英国BBC推出的这部纪实剧集《三个女孩》(Three Girls)就是基于真实故事而拍摄的三集迷你剧。短短三集,观看的过程让人时而难受,时而愤怒,时而绝望。

“为什么不反抗?

为什么要继续?”

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名叫Holly,Amber,Ruby。她们都来自相似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亲子关系较差,而她们又处于叛逆的青春期,渴望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又希望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认可,最讨厌的就是大人们的管教。

因此,她们逃离了不自由的家庭,找到了社区的一个能让她们得到免费食物饮料、玩乐场所、最重要的是自由的地方——一家中东烤肉餐厅。餐厅的老板Daddy为这些女孩提供免费食物,让她们尽情在里面玩耍、释放自我、无拘无束,迅速捕获了女孩们的欢心和信任。

但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不久店主就露出了真面目,他要求和女孩们发生性关系来偿还这些免费食物,并且威胁她们如果说出去就会杀了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暴力强迫下,女孩们屈服了。

而后来,事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女孩们被转卖给了更多的巴基斯坦裔中年男人,甚至由男人们来挑选自己想要哪个女孩,看中了就要带回房间去。而女孩们中的领队是Amber,她会给那些男人们寻找更多年轻的白人女孩,以此换回少得可怜的一点钱。

看到这里,或许有不少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些女孩们都这么傻?为什么要乖乖听话不反抗呢?为什么不向家人或者报警求助?难道她们真的心甘情愿去卖淫吗?

但当我们设身处地想想这些女孩们的处境时,我们不难找到这一切看似毫无合理的行为背后的缘由。

首先,她们都与自己的家庭关系不好,因为家人对她们没有真正的关心,只是粗暴地管教,她们无法信任家人,甚至Holly是和家里人闹翻了离家出走后才遭遇的一系列诱奸。再加上正值青春期的女孩们对于性仍处于觉得很羞耻的阶段,被强奸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也根本不敢去告诉家人。

其次,确实有女孩报过警,那就是Holly,但事实上根本没有用,警察的每一句询问,都是在质疑Holly是否撒谎,甚至当得知14岁的Holly在这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时还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眼神并且想了解更多(她以前的性经历和这次的被强奸有个毛线关系?!)。

那几个巴基斯坦裔男子被警察抓走后,没过几天就被保释出来了,他们出来后第一时间就来找报警的Holly,不断威胁她。因此女孩们再也不敢报警了,怕男人们报复自己,最重要的是,报警根本没用。

但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女孩们根本就毫无能力反抗那些中年男性的控制、威胁和暴力,女孩被他们牢牢地控制住了,她们的内心只有恐惧,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完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让受害女孩们觉得只要在这个小镇上就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因此女孩们并不是傻,也不是不懂得反抗报警,而是她们实在太年轻,根本反抗不了,而值得信任的家庭和警察却一次次地让她们失望,所以只能被迫继续等待那些男人的下一次召唤。

因为她们不是完美受害者,

所以她们是自找的?

只有一位名叫Sara的社工一直在帮助这些女孩,希望有关部门能严肃处理这些事情。然而,她却遭遇了一系列由于社会偏见导致的阻力。

Sara是社区的性健康社工,在给社区的年轻人做性教育、派发安全套的同时,她能敏感地觉察到这些年轻人的异样。她发现了这些女孩们在做的事,她收集了所有的证据,详细列出了每一个施暴者的居住地址、车牌号、名字,整理了无数的材料递交给有关部门,然而她得到的回应却是:

“我们知道这些事,但不好处理,女孩们生活一团糟,我们去店里的时候她们根本不愿跟我们走,她们想留在那。”

“除非是家庭内部发生虐待,否则社会福利部是无法介入的。”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但实际上呢,她们被人灌醉、强迫发生各种不安全的性行为、被人拍下裸露的视频传到网上,随时都有怀孕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可能,甚至无法回忆起经历了什么,她们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但这些权力部门都指责她们活该,自己选择了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没法怪别人。

甚至当Holly怀孕了,有个社工来到她家里,但她并不是来帮助Holly的,而是关心她肚子里的孩子,她对Holly的父母说Holly是一个妓女,还说如果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这样一个生活不检点的人,那么孩子一出生就该被送往福利院,不能让孩子跟着这样的母亲长大。

但是这个社工却忘记了:Holly自己还是个15岁的孩子啊!

而女孩们的领队Amber更是直接被警察逮捕,因为她涉嫌组织卖淫。警察们问她:“你是老鸨吗?你是不是把女孩们带去卖淫然后赚钱?“

但她其实也只是受害者中可怜的一个,在暴力的威胁下,恐惧的她只能帮助男人寻找一个又一个猎物,但分到的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封口费而已。

有些人认为当地政府之所以释放那些巴基斯坦裔的男子,是因为涉及种族的敏感议题,害怕引起社区的种族冲突。或许这也是部分原因,但在我看来,更大的原因在于:在他们的眼里,这群姑娘们都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她们喜欢在街上游荡、不回家、喜欢喝酒、热爱和陌生人搭讪,看起来就是一群小太妹,而且她们都不是处女。

因此,Holly沾满DNA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Amber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陪审团有好感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而“有缺陷的”、“有污点的”受害者则仅仅是咎由自取。为了破案,甚至可以将受害者作为可抛弃的棋子随意操纵。

因为你没有被陌生人在黑暗的小巷子里的强奸,因为你不是家教良好、洁身自好的乖乖女,因为你没有因为被强奸而寻死觅活,因为你被强奸时甚至都没有大声反抗,因为你不是完美的受害者,所以你被强奸就是活该。

女孩们不知道被强奸只是个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周围人包括原本应该提供保护和帮助、伸张正义的权力机关的嘲笑、鄙夷、贬低、怀疑、无视,这些让她们放弃了求助,放弃了伸张正义,甚至两个女孩都生下了强奸犯的孩子,就这样继续生活下去,试图忘掉那段记忆。

但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受害者”,对受害者进行挑剔、谴责就是助长施暴者的气焰。这种社会偏见让更多人在遭遇侵害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让施暴者得到惩罚,而是下意识地在反思自己、谴责自己: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所以他们才会找上我?

而施暴者在挑选受害者时也会倾向于挑选那些不完美的受害者,因为这些不完美受害者才会在事后不敢告诉别人,因为她们知道自己身上也有问题。

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

只有“儿童性虐待”

当那些权力机构一个一口“未成年卖淫”时,社工Sara大声地反对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虐待!

是的,“未成年卖淫”这个词听上去好像当事人是自愿的、为了获取金钱而卖出自己的身体,当然,自愿的成年性工作者不应该受到社会歧视。但当这些人是未成年人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性行为并不平等,就算是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成年人也不应该和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更别说是在被强迫的情况下了。

这让我想到国内前几年才废除的引起多年争议的“嫖宿幼女罪”,这听上去似乎是对嫖客的罪名,然而却定位受害者为自愿的性工作者,多少年来都成为诱奸幼女的遮羞布,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我们国家终于已经废除了这个罪名。

正义的迟到

让人心寒

这个案子中数百名未成年人遭受的性虐待和性剥削直到多年之后才被重视起来,但此时女孩们已经对权力机关彻底失望,根本不想出来作证。终于在社工和一位伸张正义的女警察的不断努力下,女孩们最终勇敢站出来讲述了他们遭遇的一切,也获得了陪审团的同情,对涉案的几个巴基斯坦裔男人进行了定罪。

正义被伸张了,事情却没有结束。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只有后来的女警官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Sara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然后被裁员。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让人不想观看的剧,但是它一定要被展示给世人。”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的类似受害者在等待正义的降临,希望正义不要再迟到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一颗青杏、青杏熟了

6 ) 《三个女孩》:种族主义导致正义姗姗来迟?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不只是三个女孩的故事,其背后牵涉的是上百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庭,甚至可以说,三个女孩撼动了整个英国。
第一个出现的女孩是霍莉,她十三、四岁,被控故意损害一家店铺的财产,正在警察局接受盘问。面对警察的问询,她欲言又止。画面随即伴着她的思绪闪回到几个月前。闪回中,另外两个女孩安博和露比出现了,她们与霍莉年龄相仿,与内向的霍莉不同,这姐妹俩言语粗俗,妆容蹩脚,但是素来家里不睦的霍莉与她们倆一拍即合。安博和露比把霍莉带到相熟的烤肉馆里,经营店铺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对她们热情有加,吃喝免费进出随意。虽然霍莉对于店主人的好客颇存疑意,但是长期被父亲粗暴对待的她在这里感到了温暖和快乐。天下哪有免费的吃食,霍莉在与父亲口角之后又来到这里,店主人卸下伪装要求霍莉以身偿还之前的款待。在强奸了霍莉的第二天,他又胁迫霍莉到停车场实施强奸。两次受辱的霍莉回到烤肉店里又遭到他人非礼,羞愤之下,她砸坏了店里的玻璃橱柜。而店主人竟然大喇喇地报了警。

BBC三集迷你新剧《三个女孩》


剧集开始就标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根据大量调研采访和媒体报道改编。”影视作品中很多真实的故事被改编得走了样,有些根本就只剩下一个响亮的名头是真实的。然而《三个女孩》却几乎是源源本本的真实。如果用惯常的标题党套路来选择剧集的话,这部英剧平平无奇的名字一定会让很多观众提不起兴致。但是一旦深入进剧情,就让人撂不开手了。
霍莉拽回思绪之后,眼看警察准备匆匆结案,于是放下矜持和顾虑,勇敢地说出了强奸的事情。被告人变成了受害人,警方马上拘拿嫌疑人。然而在进一步的取证中,霍莉混乱的生活方式似乎起到了不良影响。而嫌疑人在获得保释之后又一次把霍莉拽到了深渊,她彻底沦为跟安博、露比一样的悲惨境地,被犯罪团伙胁迫卖淫。

霍莉


报了警竟然不了了之,而且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霍莉放弃了抗争。所幸有萨拉,一位当地性健康机构的工作人员。萨拉发现了这些女孩子的反常,不仅暗中密切观察,并且敦促警方等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三个女孩怀孕之后,萨拉的同事用世俗的成见把她们所为当做放纵轻浮的自作自受,然而萨拉坚定地认为她们是性虐待的受害者。

萨拉·罗博特姆/剧中的萨拉


《三个女孩》的真实案件发生在2008年,地点是英国西北部大曼彻斯特辖下的罗奇代尔(Rochdale)。真实人物萨拉·罗博特姆(Sara Rowbotham)很早就意识到当地亚裔犯罪团伙对十几岁的少女进行性虐待并胁迫她们卖淫。作为性健康机构工作者,萨拉从无数来机构求助的少女口中得知,她们所谓的男朋友是上了年纪的亚裔英国人(多数为巴基斯坦裔),并且风闻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一些女孩子的身上也常常带有伤痕,还有一些明显是吸毒成瘾。
与电视剧中的情节相同,2004年到2010年期间,萨拉向警方和当局呈送了上百份有关少女被性虐待的报告,并且几百次与有关方面正面交涉。然而由于涉案少女都是一些问题少女,她们卖身交易虽然是被胁迫的,但是这种所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变成了当局推脱办案的口实。为了掩盖事实,萨拉也被当局苛责为无法相处、难以共事。

霍莉和父母


萨拉生活的地区是罗奇代尔的贫困区,人口过剩经济落后。一些人由于生意失败等原因不得已来到这里苟延残喘,剧中霍莉原型人物的家庭就是这种情况。“霍莉”曾经备受呵护,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享受的是幸福的生活。父亲生意失败后,一家人失去了原来优渥的住宅迁来此处,住进了廉租公房。
《三个女孩》剧中主要探讨事件背后的社会责任,相对弱化了霍莉的自身问题。 实际上“霍莉”家境的巨变,以及她自身少女的虚荣心和叛逆心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而使事情恶化的则是她的无知。“霍莉”后来回忆说,自己以为那种在暗夜里漆黑的巷子中,被摁倒在地才叫做强奸。最初吃吃喝喝占了店主人很多便宜,被迫补偿人家似乎也能让她接受。但是第二次她被迫赔偿的对象却不只是一个人,这才激发了她的耻辱心。

店主人要求霍莉补偿


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社会舆论也不偏向她们。一边是暴徒在蹂躏她们,另一边是当局在漠视她们。在这种局面下,萨拉和性健康机构在暗地里取证调查这些亚裔人渣,并形成了大量翔实的书面资料。据英国《卫报》报道,作为一种教育举措,萨拉·罗博特姆曾经带着当地的少女们去附近监狱看望一些比她们稍微年长的罪犯。在这个过程中,萨拉无意中听到女犯人们跟少女们说及这些巴裔英国人:“他们八成会说避孕套有违他们的教义”,“我打赌他逼着你刮了阴毛”。由此萨拉意识到,巴裔英国人的犯罪行为已经波及了好多代女性。事实证明,仅在罗奇代尔一个地区就有上百个女性受害。

“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


剧中故事集中在萨拉帮助霍莉战胜心魔、劝解家里理解霍莉、斥责当局消极怠工,最终英国皇家监控署(CPS)仍以证据不足为由撤销了案件。由于涉事少女均为白人女性,而施虐者均为亚裔英国居民,人们由此认为警方的不作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事涉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根据2012年BBC拍摄的相关记录片显示,被害者家庭当时每周聚集在当地警署,哀求当局采取措施,但是无论是警方还是社会救助机构无不对这些案件避之唯恐不及。对此萨拉认为只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深层原因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这些女孩充满了歧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你们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警官玛姬·奥利弗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剧,已经让人心中冰凉义愤不已,当事人的内心凄惨可想而知。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片汤话来形容事情的转机并不能平复人心,但是好在确实有了转机。2010年12月,在皇家监控署撤销案件15个月之后, 新上任的巴裔英国人地区检控官纳泽尔·艾夫萨尔(Nazir Afzal)推翻原裁定,启动“跨度行动”(Operation Span)重新进行调查。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博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出庭作证来给这些人渣定罪,就会导致不明就里的巴裔英国人团体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会引发暴动。在萨拉和大曼彻斯特警署负责此案的警官玛姬·奥利弗(Maggie Oliver)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孩子们再次直面了曾经的惨淡。

萨拉和三个女孩


罪犯最终被绳之于法,迟来的正义总好过不来,可事情却还没有完。虽然压力之下,大曼彻斯特警署之后做出检讨,声称吸取教训,并以此为鉴作出整改,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霍莉一案的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为此,只有玛姬·奥利弗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萨拉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次年,她被裁员。而她与同事们采集到的原始证据依然被采纳使用。“三个女孩”案件之后,全英类似的性诱奸案件受到重视,包括伦敦牛津布里斯托在内的36个地区开始陆续进行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剧集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女性,演员们也极为收敛,毫无舞台腔戏剧腔和常见的影视腔。同时该剧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铺陈剧情,既不煽情也不夸张,态度平正,应该说这是BBC为保护女性和伸张正义制作的良心剧集。鉴于办理案件的相关人员事后的遭遇,BBC出品这部剧集也一定遭受了相似的压力。然而面对体制的错误过失,BBC的勇敢就在于此。就仿佛史笔如铁,一切不能尽成飞灰,那就不如惕励面对。

公众号:丁神灯

7 ) victims of the system

看完是真的很压抑了,真实案例改编,这47个女孩在生活中是受到了多少的压力与无奈呀就因为平时看起来像社会妹所以所说的话不值得信任?我一直以为zgzf已经算腐败的了没想到外国也是这样啊希望那些崇洋媚外的狗们看看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很美好,法律都很完善,警察都会一呼百应,这个社会常常会出现很无奈让人无法相信的事情。
女孩们也就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哪里懂这么多道理呢,被人威胁强迫,不敢发声是很正常的吧,更何况她们会觉得承认自己被猥亵强奸是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整件事并不能怪罪于她们。要怪也只能怪这个社会太黑暗,好人太少而坏人太多。
因为种族歧视,而导致这桩案件迟迟没有被通过,这多恶心啊。。。种族歧视?我们说过什么了,我们才被歧视的更严重,再说了我一直觉得他们那边的人都蛮。。一言难尽吧。不多做评论。就是这样的傻逼,到了法庭上还敢义正言辞的说自己没草过他们,还依然能把事情说道种族歧视上,想来这样的人也真的是无可救药了,希望他在监狱里能被好好修理一下,这样的坏人啊最好永生都不要再被放出来,让他们自生自灭,永世不得安宁吧!
整部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holly的父亲 他永远站在她的一边,相信她扶持她,就算在最后也抱着她对她说你是我的骄傲,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选择相信女儿我真的超级无敌感动了,我的家庭向来没有这么完美也得不到父亲的疼爱,所以这可能是我看到这一幕内心被触动的原因吧。
正义会迟到但不会不来,可我觉得这一次的正义来的也太晚了,晚到这些姑娘们根本不在乎那些坏人们是否会被抓进监狱,而sara这么一位尽心尽责的人却在最后被辞退,这个社会也太恶心了吧!我觉得造成辞退的原因可能是腐国政府不想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想让外界评论自己缓慢的行动,更不想让群众对社会感到失望,可当他们辞退Sara,并且对当年那些不负责任的警察只进行口头教育时,他已经让那些民众们的心碎的一塌糊涂了。正义已经落在了这些女孩们的身上,为什么就不能再降落到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帮助她们让她们重获自由的人们身上呢?这个世界未免也太不浪漫了吧!
最后的最后,我真的很佩服holly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即使被强奸了,生活一团乱了,甚至怀上了那些坏人的种也依然没有放弃生活,先是把孩子生下,再去考大学,一路走来这样的心酸又有谁能懂,这样惨痛的经历又有谁能体会,她终究是个英雄,是个令所有人敬佩的女英雄。

8 ) 关键词

三集 三个小时不到 一口气看完 看到了几个关键词

一是 教育 尤其是养女孩的家庭 应该给她们怎样的教育让她们学会保护自己 让她们学会判断什么样的朋友是可以结交的

二是 偏见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 其实内心早就占定了立场 带着固有的偏见 以至于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加害者却不自知

三是 权力 很多时候基层的人想要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甚至是最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都是很难的 因为底层的声音往往微弱到先不起波澜 此时最怕的就是有权力者的不作为 第三集里面有个记者问警察 你们不觉得辜负了受害者吗 警察的回答是 辜负她的是这个体系而我们身在这个体系中 不作为者是如此的理直气壮 让人唏嘘

最后 简直要为莎拉和玛姬冤枉死了 自始至终站在正义一方的她们 却要为别人的不作为背锅……

短评

最后,一直伸张正义的女社工后来居然被开除!?在整个案件中玩忽职守的警察没有一个被惩罚?!就算案子打赢了,又有什么用!?!?

3分钟前
  • 艾茉茉
  • 力荐

想到泰国这两年多了很多穆斯林 真可怕

7分钟前
  • NEnewa
  • 推荐

整部剧没有刻意的烘托高潮,就静静的坐在你面前,把强奸/儿童性侵/司法系统漏洞/种族问题等等最丑恶的伤疤,当面揭给你看。

9分钟前
  • 沙客
  • 力荐

当下关头做这种题材,BBC太TM有态度了!!ps.第二集里,案子已经被上头重视了起来,看来这次的3集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曝光后的解决”上……也好,第一集已如此压抑,如果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再来个升级版《田园下的罪恶》,那实在太难过,太难过了……

13分钟前
  • 柒二Dr.Tobe
  • 推荐

来啊!这血淋淋的真实!你有权杀死误入你家的人.却对强行进入你身体的人束手无策.

16分钟前
  • ma ma girl
  • 力荐

穆瞪口呆,触穆惊心,瞠穆结舌,穆无王法,明穆张胆。

21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推荐

真的就是一边看一边哭啊,绝望真的是跟黑洞一样,很可怕

24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想起了熔爐,想起了Denial,想起了spotlight,觸目驚心的真實。

26分钟前
  • 馬蘭頭癮者
  • 力荐

气到流汗_(:з」∠)_真实事件改编,话题性很强。有些层面浅尝辄止,没有再往下挖,算是给观众更多探讨空间吧。无论在哪,永远有人学不会点草和就事论事。面上透着怜悯,讲着公平,心里却冷漠认为悲剧也脱不开罪有应得。这份傲慢,更让人生气。最气的,是即使是边看边哭的自己,也无法做到全无偏见。

30分钟前
  • やまだ
  • 推荐

长达14年sexually abuse上百白人13-15岁女孩,警察和社工的不作为直到2012年才重视起来。Maxine Peake真是神演技,全程被气哭好几次。 另外下面有人评论说“政治正确害死人” ,也算是白看这剧了,您还是多看英国报姐吧 省点电

34分钟前
  • Óptimo
  • 力荐

微弱的勇气不足以与世间永存的恶意为敌。更令人心寒的是政府机关的不作为。

37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当Holly报了警说出了真相,大家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当所有人被判有罪,大家以为实现了正义,依然并没有。不止于客观冷静地重述事件。最后三个女孩的直视太让人心碎。

41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我难过不是因为我深陷泥淖 而是因为我孤立无援

42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全世界所有性侵案件,辩护律师首先会使用的残忍杀器,就是污名化受害人。3集英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的非常平静,不仅拍出了受害少女让人身临其境的绝望处境,更拍出了事件在现实中令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

4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当政治被种族绑架,而司法再被政治绑架,剩下只有人性那股微薄的抗争力量。BBC的写实风一贯比较沉稳,不刻意卖弄阴郁,也不刻意脸谱化。

46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那些打着“种族歧视”当挡箭牌胡作非为的人渣 活该你们被歧视

49分钟前
  • HE
  • 力荐

“根据现实改编”注定不能以影视剧评判标准来评价它。它尽量委婉地展现真相,但由于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故事显得不够戏剧化,受制于现实素材。“作为电视剧,挖的不够鲜血淋漓不够精彩。作为现实,使更多人了解到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充满了黑暗和绝望。”

52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不致力于解决问题,而致力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全球皆同。哪怕以公正廉洁著称的#腐国#也是如此,不懈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好人们得到相应报答反而遭到不公待遇,不得不赞叹真实揭露辛辣社会问题的影片也就言论自由的国家赶拍!

57分钟前
  • oh la la
  • 推荐

“这太可怕了,小镇小村就是封闭的怪物社区 恶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平衡,我还是...别看了”看完之后我要推翻之前这句话。这跟地方大小无关,只有关印象作怪。能滋生罪恶的就是社会的悲哀,权力机构不作为。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不同于其他罪行的受害者,性侵受害者的公义之路也是重复伤害的漫长过程。愿意站出来并坚持到底的人,都是司法史上的英雄。因为她们本可以在事过境迁后躲在moved on的人生里继续活下去,却为社会公义,再次站在了风暴的中心。

1小时前
  • 沈济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