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国新浪潮开拓者路易马勒的处女作,路易马勒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世界见识了什么是新浪潮。一部黑色犯罪电影在路易马勒的镜头下,在让娜莫罗的游荡下让情绪的感染反客为主超越了故事,让娜莫罗孤身一人游荡在巴黎街头寻找情人的段落在路易马勒的镜头下让孤独,伤感,无助的情绪溢出荧幕,这是用镜头渲染情绪的教科书演绎。从头到尾精致考究的镜头和爵士乐处处散发着路易马勒知识分子式的情趣和腔调。
影片开始镜头便对准了让娜莫罗的脸,她在与情人塔维尼打电话,面色忧郁,伤感,期待。他们约定晚上见面,而在见面之前,塔维尼会杀掉自己的老板,也就是让娜莫罗的丈夫。这是他们终成眷属的计划,成败在此一举,结果却失败了。塔维尼在办公室里枪杀了老板,伪装成了自杀,但自己却因重新返回公司销毁证据而被困在了电梯里。他在电梯里被困了一夜,在约定地点等待他的让娜莫罗苦苦等待无果,去公司找他但已关门,让娜莫罗在大街小巷,咖啡厅里寻找塔维尼,孤独担忧无助迷茫。塔维尼在电梯里试图逃生的段落路易马勒处理得颇有布列松《死囚越狱》的风范。与此同时他的拉风跑车被一对年轻情侣偷走了,车上放着塔维尼作案的枪支和存有他与让娜莫罗偷情照片的相片。偷车情侣与一对中年夫妻飙车,随后四人住进了同一家酒店,四人闲谈中男青年与中年男人用塔维尼的相机拍了一张合照。夜深人静时,青年情侣准备偷走中年男人的车但被发现,青年男人冲动之下用塔维尼的枪打死了中年夫妻两人。最后在照片这个线索的帮助下,他们各自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就这样,影片中所有人都产生了关系,这种阴差阳错的黑色故事现在很常见,但在50年代路易马勒的镜头下却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给多少后辈带去灵感。
第24届法罗岛电影节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毁誉参半的评价了!
@米米
“中年人的”“爱”和“年轻人的”“自由”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carter
封闭的电梯空间,朱里安将命运交给按钮,把生命锁在一层一层现实主义之间。意外入侵日常,爵士乐建构弧光,实在是完美。
@donnie
许久之前看的,只记得手法虽有漏洞,但仍然为他们的爱情动容。
@Joyside
很有新浪潮的味,角色不复杂,形式简洁高效,当然还是避免不了一系列的巧合之上所带来的近乎于可笑的滑稽,这下路易马勒可以说了:我拍的不是paris,是hell
@小植野
我还是更喜欢《下班后》
@小宁波
你在电梯里沉沦,我在大街上挣扎,他们在轿车里疯狂。误会在三线交汇时悄然而生,又在通往绞刑架之时迎刃而解,回归路易玛勒最钟爱的浪漫主义。
@脏脏豆
真虎,每個人都虎。電梯板拉開那段敲鑼打鼓聲狠嗲。
@Rightchi
以一个极其惊艳的画幅变化开场,然后就慢慢变得庸俗。跟同时代的新浪潮以及左岸派比,水平差挺远的。
@消亡之人
仿佛杀手被困在电梯里,和情人因为偷车贼产生误会还不够有趣似的。 负责出面杀人的情夫被困电梯,女人就必须发挥起自己的主体性,从游荡于街头寻他踪迹,到独自勘破真相尝试帮他洗脱嫌疑;女人误会情夫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男人误会情人揭发甚至是陷害了自己,重重误会下两人的感情会否崩解? 故事的主体实在是魅力无限,可以往各种方向进行延展,也还想看到更多让娜莫罗的特写和独白,但大量篇幅被另一桩凶杀占据。两位年轻人的支线正如他们在片中的行径,成为一种“捣乱”。实在想不通这起案子除了让剧情更加复杂以外有何作用。可这种复杂本身又是无意义的,只成为一种累赘……
@热情华夫饼
编织悬念、环环相扣的爽感,很像在看日本推理小说。但影像上的确略显平庸,仅有结尾审讯戏有设计感但也太不够了。
#FIFF24#第9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来自公号coldme原创文章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 是路易•马勒的长片处女作,也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25岁的他凭借此片获路易·德吕克奖。
路易马勒虽未达到特吕弗和戈达尔类似的知名度,但其电影作品高度不亚于新浪潮任何一位的。作品的多样性几乎每部都闪耀着新时代不同的社会观念,和阶级转变。代表作品:《恋人们》《鬼火》《大西洋城》《沉默的世界》《与安德烈的晚餐》..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路易·马勒用兼备记录性和戏剧性的故事探讨情欲、伦理,不断地向约定俗成的社会戒规和道德观发起挑战,将摄影机对准人内心思想的所到之处,是他追求电影艺术的固执诉求。
本片的女主让娜·莫罗也是整个新浪潮时期的焦点女星,凭借《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脱颖而出。之后参演特吕弗、布努埃尔、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级作品成为法国国宝级女星,也被称为 知识分子女性的化身。她有时候看起来是丑陋的,但是十秒钟之后,你又会觉得她变得无比迷人,而这只是她真实的样子而已。
“ 现在几点?”
“ 7点”
“亲我”
“我在咖啡店等你,等一切结束之后我会坐车,停在店门口,坐在外面。之后我们就变自由了。我等你,只等你。30分钟后见。“
这次亲昵的电话交谈 ,就像是死刑前的告别,却也是整个影片剧情的开端。地下情人朱里安和罗伦丝合谋将其丈夫杀害。整个谋杀过程冷静,冰冷、平静,显然参军过的朱里安做了精心策划。
命运总在暗处观看,为了处理犯罪遗留下的证据,朱里安意外被困在电梯。面对消失的朱里安,罗伦丝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精神恍惚的在街上游荡直到凌晨。而这一切也预示着她们将无法逃脱。
朱里安犯罪的宁静与罗伦丝焦虑的内心两种情绪配合迈尔斯·戴维斯的爵士乐,这种收张把整个气氛烘托得极端阴郁和灰暗。迈尔斯·戴维斯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一,被称为爵士乐的“黑暗王子”
NuitSurLesChamps-élyséesMilesDavis-AscenseurPourL'échafaud(BOF)
影片最大的阴暗和恐惧是一对青年恋人。青年恐怕是这个世界最危险的动物,他们无法预知杀害一个人会给他们带来的可怕后果,可以为了一己私欲或是一时兴起去犯罪。而在知道严重后果后竟然还能选择安然的去死,甚至期盼因这种浪漫的死亡方式而受到其他年轻人的模仿和崇拜。
然而命运你无法逃脱,也无从逃脱,安眠药并未让他们死去,在真相大白后,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死刑。
来自公号coldme原创文章
故事/剧本很好、前半段对剪、后半段单线叙事,叙述紧凑流畅、兼具犯罪片和文艺爱情片特质:讯问房里高度风格化的打光,让娜莫罗孤身一人略显神经质的午夜游荡;特殊音效(爆炸声)插入表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观众的全知认知范围,悬念被放大;结尾镜头:抚摸照片的手切到莫罗的面部特写+独白,背景里悲伤孤独的爵士乐。
#《通向绞刑架的电梯》-1958- 路易·马勒 “谎言永远都是谎言,掩饰比承认更痛苦”。本片是路易·马勒的导演处女作。 法国60年前的电影工业化水平我国至今难以望其项背。 两个印象最深的场景: 01:13:48 在报纸头版看到自己被通缉。警车逾近。镜头向后拉。几个客人慌忙走出酒店。主角不知所措。警车停下,警察涌出。淡出。 01:30:50 画外音:“我慢慢变老……” 两人拥抱的照片在显影液里。 画外音:“但两个人在一起,会有结束的一天,谁也不会让我们分开。” 显影液上漂浮的两个泡泡破裂。照片下的光消失。看不见照片。 剧终。 以下内容是一些片段的整理。 大街。 车顶盖打开。 车顶盖闭合。 电梯内。 只有香烟,打火机,小刀。 车。 车上有外套,外套内有公司文件,手套,小型照相机。 车上有手枪。 大街。 作案工具遗失。 虚化的背景,孤独的情人。 公路。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 酒店。 牵强的对话与虚假的话题。 男配1:“这个世界没有敌人,也没有自己人,女人就是女人。” 大街。 雨伞在中间,女人在雨伞下呆了几秒,走出镜头范围。 电梯内。 一个出口。 配电室。 钥匙散落一地。 酒店。 被当作枪来防身的金属管。 警察局。 一个在警局隔着金属网索要香烟的女孩。 酒店。 例行公事的检事和记者。 公司。 电梯错过。 酒店。 真相。
竟然会想起十二怒汉!除去出品年代相近,同为一鸣惊人处女作之外,更在于唤起了个人对于两部作品的相似疑问:核心元素的重复使用。是,黑人男孩的各项证词被8号陪审员逐一质疑甚至推翻。可罪证这种东西并非真空之中孤立存在,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件案子却又悉数不成立的概率近乎于0;相似道理,完美谋杀到满盘皆输通常叙事路径只有一招不慎或天有不测,而本片竟然从遗绳到受困从丢车到开枪直至最后的相片一股脑的连搞N个?说句玩笑话,导演马勒对于合谋男女的态度可谓:欲曝之罪,何患无巧!……不过好在两部影片主要看点并非逻辑本身。或戏剧张力与思辨精神,或蓝调忧郁与爱情坚贞,方才造就经典。
黑色电影总是揭示世界的混乱和偶然性,但是最后又把一切都还给秩序。倒是主人公之外的那对男女青年始终是原始无序的,他们杀人或者自杀都毫无理由。
片头片尾都是她美丽面庞的特写,从希望到绝望,爱的希望,到生的绝望。爱情是他们生活意义的底片,也是谋杀与共谋的证据。
最后她瞬间绽放又熄灭了
因果纠缠的两桩谋杀案,爱情升华了所有罪恶。让娜·莫罗如幽灵般游荡在巴黎夜色中,有种莫名凄清的美。为啥大师们的处女作都这么厉害~~~
首部作竟一直拖到現在才看 馬勒確實風格多變 處女作即已將殺念引發的一系列殺害行徑將戰後人們餘韵未了的<永久戰爭論>對位 結果是 被波及者反倒受害更深 偷車的少年算是由於未識見過真槍、半誤殺德國旅客 因之卻要被判死刑 一股反戰傾向倒是在這部黑色電影中透露出來
路易·马勒故事片处女作,新浪潮先声。1.充满巧合意外的黑色犯罪片,简练冷峻似梅尔维尔。2.让娜莫罗独自彷徨,背景中闪动虚化泛晕的霓虹,寂寥氛围令我想起安东[夜]。3.结尾的合照显影较刻意,不大合现实逻辑。4.小成本随性拍法同特吕弗[祖与占],偷车兜风,失手杀人的情侣如戈达尔[筋疲力尽]。(8.3/10)
有点个人风格和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开头,后面垮的一塌糊涂,故事完全脱节,靠一个破相机揭露真相,你咋不让他们自首呢。
第一部路易·马勒,不敢相信仅是处女作。一部靠惊险的意外事件连成的深沉电影,开场一个莫罗的大特写就迷到了,随后故事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关于犯罪与谎言的矛盾,对生死的看法,Miles Davis的爵士配乐更是极具魅力。
马勒长片处女作,不知道血迷宫是不是受过它的影响。马勒奇异地在一部犯罪电影中赋予了角色一种情绪,躁动不安的时代背景成了无形的另一主角。让娜·莫罗的角色恐怕是影史中最迷人的跑题角色之一。
让娜·莫罗的脸在忽明忽闪的霓虹光影里若隐若现,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他在火机蹿动的火苗里想尽办法爬出电梯,想要带着成功杀人的侥幸去见她;他们从未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直到最后他们拥抱在一起的笑脸在显影液里逐渐明晰起来。环环紧扣,除去结尾的相片不合理,处女作已是神。禁忌的游戏小正太长大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里是一种共命运的状态。尽管谁都不认识谁,但谁都能从两性之间的切切私欲里摸索到一点证据上的共通性。不幸的是,亲密而紧张的两性关系在一场不道德的偷情/偷盗行为中突然失去了连接和对话。人都被不受掌控的命运抛进了各自的困境当中:男人被自己疯狂的理性送进了监狱,成为等待审判的罪犯。而女人则被自己情不自禁的想象死死锁在了《夜》里,像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路易马勒这部悬疑作品里充满了阶级性意味,最直观的意象就是电梯。男女主角从始至终不曾碰面,年轻情侣既是他们这个故事里的替身,同时也是那个底层故事里的主角。两个平行的故事最终在一间暗房里汇合,所有偶然都有其必然性,唯独爱是如此积极、明显且又充满神秘感,正如那些从无到有不容置疑的照片。两性之间的爱啊,等啊,吻啊,亦是如此动人。
大银幕重温。路易马勒25岁时的处女作,把悬疑片拍得诗意动人。莫罗小姐刚好30,一切都美好极了。她落寞地在法国街头无目的地彷徨,三个长镜头下来,她愤怒,失神,绝望感层层递进。头发,眼神,走路姿态都是演技(绳索和小孩仍是未知的谜底,给本片留下了开放式的解读。
#重看#4.5;看似蝴蝶效应的因缘巧合实则是对无常既定命运的呼应,环环相扣的剧情推动是社会环境与政治因素双向催生的结果,男主的悲剧根值于二战之后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无因反叛的青年是现实的照镜;徘徊在夜色里的莫罗绝美,伴着miles davis的配乐,以照片显像收尾令人心碎。
一步错步步错,看似各种巧合中又蕴含着某种早已写就的笃定;各色人物对话中每每提及阿尔及利亚战争,躁动由个体上升至群体;让娜·莫罗的特写既是开始又是结束。
新你妹的浪潮,完全就是那种不管不顾细节的左岸小资调子,不过也许日后路易马勒的叙事手法会日趋成熟,却再难复现此时的创意了;PS,原来电影里的“面瘫”都是辩证的,让娜莫罗在片中的极品面瘫相也能通过蒙太奇手段变得如此鲜活动人
无巧不成书,无偷不成情。照片不要乱放,尤其是秀恩爱的~
十分钟干净利落交代了谋杀后,主体是午夜的游荡者,电梯里的徒然挣扎者和上了豪车只会在高架上继续兜圈的卑微者。不禁想象经典模式会怎么拍,希区柯克会怎么拍。The seer is he who cannot act.
路易马勒的处女作略屌啊。除了最后的照片有点太故意,其他的都很棒,一环套一环,一秒都不多!男主也是够倒霉的,汗。
@打浦桥 4-为一丝老套的稚气 4+为绝妙的Miles Davis每一缕音符 Jeanne Moreau的深夜超前恍惚MV,每一次晃晃悠悠直逼人心的虚焦。 评:披着黑外套的真爱片,推荐给秋天冬天的每一个独立而感性的妳,还有你。哈哈哈哈哈哈哈。 p.s. 你好,24岁的马勒正太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