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还想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很小,大概还没上小学,记得那好像是在春节期间播放的,当时和姐姐一起看。记得那句台词“给你,给你的破烂报纸”和“我抓住了,我抓住了,噢!我没抓住”让我和姐姐着实的引用的好长一段时间。
2 ) 很老的恐怖片
记得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当时就很喜欢。那时还在用录像机。电视里播过几次,我跟表妹还录了下来,接着又看了好多遍。
十几年过去了,那天跟朋友谈论恐怖片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个电影。
可惜实在隔了太久已经记不清具体了。
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疯人院的护士长,穿着锥形的胸衣,跟她总在一起的那个貌似男护士的人跟她应该是SM伴侣关系。然后是这个男护士千方百计不让一个明明已经康复的病人出院那段。再就是作为精神病医师却患有恐高症的男主人公,每次发病时出现的那个黑白相间的漩涡,记得他总是在那时说:“妈妈,救救我!”
可惜的是周围没有多少人看过,豆瓣这里也很少呢……
现在很想再看一遍,可惜找不到了……
3 ) 《恐高症》不做廉价的替代品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部作品是对希区柯克《惊魂记》《迷魂记》的严肃恶搞,从当时创作此剧的意图及用心程度判断,它是在向希区柯克敬礼。
《惊魂记》《迷魂记》是部惊悚悬疑犯罪片,《恐高症》则是部另类纯粹的喜剧片。即使叙述的主线是谋杀案,融入了悬疑、惊悚、神秘等元素,但不能否认,它的确是用喜剧氛围框住故事情节,夸张、讽刺挑大梁,恶搞社会现象为目标。并为此没少动心眼儿,花心思,经受得起破坏性的灾害,有希区柯克的影子,但完全走了梅尔.布鲁克斯特色的喜剧路线。
结果是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招牌,赋予了此片长久的魅力。他擅长翻拍并取得好口碑的业绩也没受影响,继续能编能导还能演的骄傲。而像《糊涂侦探》、《金牌制作人》、《帝国时代》等影片,对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对业内同行来说,翻拍梅尔.布鲁克斯的作品也成为了一种气候。
电影开始,貌似“慑人”的配乐里游动着一串调皮、亢奋的音符,转而轻松舒缓惊惧,看大鸟在镜头里迎风俯冲下来,飞机窗口处逐一露出喜悦的脸,再看到桑达克医生(梅尔.布鲁克斯饰)区别于其他乘客,因恐高,一脸恐惧的神情,他这趟带着观众不寻常的就任旅途,算从紧张开始了。这里还不能完全判断出喜剧偏重,还是故意玩了障眼法,力求犯罪悬念效果更凶猛。但到了出口处遇到FBI模样的男人,并被他带进公厕,雷人的效果就出来了,没必要提心吊胆,咱这片喜剧主打。
司机波菲是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可爱至极。是个摄影爱好者,在精神病院待长了,整个人也很与众不同,人没多大毛病,但他能让你感觉“毛病”无处不在。被精神病院派来的司机波菲在机场外“逮”住惊魂未定的桑达克医生,狗仔队的专业素质,啪啪啪,相机快门按得那叫一个快。可能是有了摄影的艺术天赋,就要像某类艺术家一样弱不禁风,千万别让他干体力活,那是他的弱项,嘴里说着“I got it .I got it ”,甭管轻重,他保证做不来。这倒不碍事,长短互补嘛。电影最后,桑达克医生被诬陷时,绝对可以说波菲拍的照片起了作用,虽然这作用没起多大效果,甚至让他自己也陷入了危险境地。可他这人物的作用在此剧中相当有分量,大智若愚、勇者无惧,小人物也有大用处。
精神病院里的人物又是精心设计的笑点,迪泽护士,副院长、蓄着阴阳胡的医生,还有雇佣的箍着牙箍的杀手,随处贴着讽刺与嘲弄。小到一举一动,大到服饰背景,夸张的表演,前卫的立场,恶搞生活现象的印迹异常锋芒刺眼。罩在迪泽护士身上的尖锥形胸衣,相当超前,麦姐引领锥形胸衣时尚时,也不知有没有与迪泽护士交流心得。当然,即便挑战了七十年代当时还未十分开放的神经,在精神病院这个再合适不过的场合,杂糅病态与不寻常,大方恶搞SM、阴谋、装神弄鬼,把人兽化,但一本正经地演绎了怪诞,态度认真,反而在观看时能严肃对待剧情,笑得深沉了。
被强行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的企业家布里斯班先生是需营救的对象,多金的老板身份让护士迪泽与医生查理产生了歹念。布里斯班先生的戏份只在最后的营救,重要的人物是布里斯班小姐,为解救父亲,与医生桑达克相遇,两人一同“出生日死”,最后小姐以身相许,医生抱得美人归。布里斯班小姐钟爱的VB品牌,恶搞LV,无处不在,从头到脚,从包到车,比暴发户还张扬。女主人多金,这又对应了《惊魂记》里侵吞公款的贫女,但脱离了《惊魂记》中答疑解惑的套路,集中在救援与最终的皆大欢喜上,这种喜剧片惯用的结尾方式,与整个翻拍的脉络相得益彰。
其中还有一个暗线,是有关桑达克医生所患恐高症的追本溯源,荒唐但不糊涂的老教授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催眠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心里障碍,其实还在孕育更为严肃的寓意,影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契合了《惊魂记》中男主人公的家庭环境,只是淡化了恐怖的现实色彩,一切以娱乐为主。
桑达克医生在宾馆沐浴那段,恶搞最成功,桑达克医生的身姿,报纸上的墨汁,都那么让人熟悉而又陌生。我同意他的观点,那个焦躁无理的侍应生没小费可拿了。而有关桑达克医生其他逗乐的记忆没办法过度拆解,形与神共存,很多是从语言上塑造了他这个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处,是他在向布里斯班小姐介绍自己名字的那段,他把胸牌上“Dr.Richard H.Thorndyke”里的“H”解释成了“handsome”,说第二遍的时候竟然不好意思了,随即改成了“Harpo”。这人还挺会把握机会自荐,春心荡漾的时候,力争表现自己是正常心理,精神病院管不着。
如果抱着单纯地想看一部喜剧的想法,这部翻拍片不会让你失望,而且可以感受一下七十年代的美国风光,梅尔.布鲁克斯运镜时对大师原作很忠诚,但依然可以领略镜头捕捉到的美丽,快乐加娱乐。
非常经典有趣的恶搞电影,小时候看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把照片放大好多倍的那场戏,把电梯里的人都看的清楚
超级搞笑,希区柯克影迷必看,群鸟电话谋杀案迷魂记惊魂记样样都有,而且特别认真懂行,细节多多(女主衣服发型等),可以说是粉丝模仿的最高级了。更别说还取到了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精华,笑到厥过去。就是到最后剧情有点糊弄人了,可是这种恶搞电影剧情差就差点吧!希胖粉切勿错过!
我们这代人时常有这样的经验,会先接触到名作的致敬版,之后才见识原作。比如梅尔布鲁克斯这部《恐高症》,有朋友翻出90年的上海广播电视报,发现是90年年底五频道央视的海外影视类栏目首播的,印象很深,反正我是过了好几年才看到希胖的Vertigo和另外几部,当时这片里面只有致敬《爱德华大夫》的几个镜头是看出来的~~
恶搞了《迷魂记》、《惊魂记》、《三十九级台阶》、《西北偏北》、《群鸟》、《电话谋杀案》等。梅尔·布鲁克斯向来被认为是好莱坞喜剧全才、“恶搞”鼻祖,这部片子对希胖粉丝来说,全是不可多得的“内部笑话”。全片除了充满镇定自若的冷幽默外,人物举手投足间的七十年代派头也着实让人怀念。
七十年代风情不错,无数细节都是临摹希胖的段子,但总觉笑料很生硬,并不有趣,强咯吱人发笑一样,真是奇怪呢,反正我看得很不耐烦——虽然画面质感是我最爱,也没有蠢妇傻鸟之类令我生气。可能是摆着推理片的谱(观众就会要求情节真实性)又兼着搞笑片的荒诞,两厢冲突。给个中评吧。
对于希区柯克的影迷来说,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一些希氏电影和经典桥段都被影片用诙谐和后现代的方式加以戏谑和颠覆,或开了后世所谓“大电影”的先河,但是不同处在于,影片的幽默是克制而内省的,并不是时下以庸俗低下来获取商业价值者可比。
我只想知道老希当年看过这片会作何感想,还有那个一说话就舌头打结嘴角乱飞的护士长是在恶搞鲍嘉么。
恶搞希区柯克却毫无违和感。冷门佳片!
我去 老恶搞 老有意思了 各种恶搞啊 希区柯克算是玩遍了
神秘的麦格芬先生 音乐有点Herrmann味儿
恶搞吐槽惊悚辑。机场那段不知怎的我就把黑土大叔和白云大妈代入情节了
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這片之後一直懷疑自己也有恐高癥至今 現在想想其實是惡搞希胖來的啊
虽然低俗的恶搞了希胖的 灵魂记 眩晕记 群鸟 西北偏北 三十九级台阶等,但是依然很搞笑!
老早TV上看的~ 恩记得他的病症最后一刻好了因为童年对母亲有着某种阴影..
《紧张大师》中的模仿的希区柯克电影有《39级台阶》、《蝴蝶梦》、《深闺疑云》、《爱德华大夫》、《美人计》、《摩羯星座下》、《电话谋杀案》、《后窗》、《捉贼记》、《伸冤记》、《眩晕》、《西北偏北》、《惊魂记》、《鸟》、《夺命狂凶》,估计只有资深影迷才能完全看出这些片段的出处。
希区柯克大串烧+飞越疯人院...
还不忘大秀歌技,要不要这么拼啊
小学的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 拿录像带录下来 翻来覆去看过好多遍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拿着皮鞭带着巨尖胸罩的老女人。。现在才知道那是sm。。
整部影片充满了各种对电影机器的片刻嘲讽,但整体架构并不在对电影进行解密的基础上,“照相、搬运、SM等”设计一以贯之。高明之处在于适时间离与作为商业电影的影片叙事整体的有机连接。有的转场不是太好,无关人物强行插入再切换至主角,这样处理应该是喜剧套路的惯性使然,没有笑果反而引人注意到电影装置本身
宝藏男孩布鲁克斯,扛起戏仿翻拍大旗!飞越疯人院,Make my day!除了一连串的希区mark,片里的性处理也特别有趣,比如女巫护士长和懵特纠副院长的SM组合、研讨大会上有人带小女孩参加怎么用暗语表达阳具崇拜、电话谋杀的喘息被误解为语音色情……催眠打拳击,懵特纠进来脱外套露出条纹衫当裁判笑疯了(https://www.douban.com/people/Link0406/status/2088127889/;https://www.douban.com/people/Link0406/status/208813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