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克拉荷马州的石油工人Bill去法国为女儿伸冤的故事,在过程中差点和一对好心的母女俩组成新的家庭,但结果还是只有他和女儿回到了美国。剧情很像著名的“天使杀人案”,别的评论有说是据此改编的。
马特达蒙留了胡子差点没认出来,感觉有点走莱昂纳多路线的样子,看来红脖子们的大胡子文化在美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跟马特达蒙以往的动作影片相比,本片整体节奏比较缓慢,更多是在展现Bill、Virg、Maya三人之间相处过程中情感的细微变化。定位于剧情片比较合适,说惊悚片就有点扯远了。
看完影片挺大的感受就是,法国看起来一点也没有我们日常说的“发达国家”的样子。
一副破败不堪的样子,遍地黑人和绿绿们,普通的欧裔白人反而都成了少数民族。
整个司法系统看起来很随意,而且效率低下,连美国来的红脖子Bill都有点受不了了。
女主Virg典型欧洲白左的ZZZQ思维也有点让人受不了,能把事情解决接就行,干嘛非得在立场上纠缠不清呢?
欧洲法国要再这么搞下去,过不了多少年就和那些绿绿国家一个德行了。好歹绿绿们还有石油,欧洲白左们有啥呢?
最后Bill和Maya分开独自和女儿回美国有点遗憾,但想想跟Virg三观的巨大差异,俩人即使在一起了估计也矛盾挺多,理性保持普通的友情,也算是做人留一线,反而日后好相见。
影片有点沉闷,看下去需要一些耐心。
没有悲剧感就没有英雄,但为了英雄的诞生,人类承受了他所不能认知的事物与人类的自身能力一同增长——但后者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前者的世界。
Bill最后平静地说起“止水”城的一切都变了——女儿则认为没变,考虑到父亲的前一句话是“生活是残酷的”,那“一切变了”是否意味着止水已有“微澜”?
没有,Bill感受到的变化是对残酷的再次确认,而且是具决定性的确认,所以“变化”在这里的意思是:原来还抱有的对残酷生活的一丝希望和侥幸已经彻底平息。Bill的平静是一种绝望的平静,他感受到的变化是:Stillwater已经由“止水”变成了“死水”。
如果说克鲁苏是讲一种无处不在的根源性的异己力量,那么Stillwater则是在讲一桩彻底的绝望。“不要给你女儿错误的希望”,办案的Leparq太太一语成谶,Bill就算找到元凶,事情的根本仍然如此,父母在“欢迎归来”的仪式的遮蔽下,彼此确认了这一点,一种无望的、但仍然是爱的东西。
无望与爱的组合,令人绝望。
生活的残酷不是你认为的那种——那种惨,否则失去了妈妈又失去了爱人,还由于某种悲剧性的误会导致了愧疚的女儿就是定义生活的人,可惜她不是,父亲爱她,但父亲在最后否定了女儿的讲法,电影就此落幕,导演显然站父亲这边。
事实上,在导演来看,Bill抱紧小姑娘Maya的那一幕必须加上Bill抱紧自己女儿的这一幕才完整,两个孩子通过这种局部的观感体来会人生的残酷,她们都只能懂其一,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失去,却不知道,Bill为了某种似乎是正确的、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同时失去了两者。
生活的残酷就是你为了得到而一路失去,在得到的尽头,你却一无所有。这种诡谬在这部电影中被显露出来:
Bill为之洗脱罪名并最终成功的是他并非全然清白的女儿,但他爱女儿;
Bill声称绝对不会伤害Maya母女的承诺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做不到”,但他的确爱她们,尤其是小M。
我们大可设想,Bill之所以没能保住自己妻子的所有物品,也是因为他爱妻子。
再说一次,Bill感受到的残酷并不是遭遇性质的,而是结构性质的。
Bill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既是钞票,也是账单。Maya的妈妈问Bill说,你有现金吗?
更进一步,不妨回想:当电影交叉呈现“Virginie打开地窖”与“Bill对Maya说他无论怎样也不会伤害她们”的那个部分,观众们于此处被暗示了某种“惊悚”——按经典港片的逻辑,Virginie接下来就要在地窖里受到被Bill囚禁的人的伤害,但,事情没有这样发展——非但没有,V接着还成功地帮Bill摆脱了属于他自己的困境。
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因此得到祝福。
所以,这部电影是在说:生活的残酷并不在于令人受伤或殒命,而在于人将深感生活的摆弄;并且,当人以为自己可以用爱来对抗这种摆弄时,当人越爱、爱得越真时,这种无力感反而越深。
不存在圆满的爱,只存在对无力感的完美忽略。
人在出生时注定落入破缺,身处其中的人——破缺的人,在追求爱——寻求完美时,落空是注定的结局,而生、长在Stillwater、时时念上帝之名的Bill一家的故事,只不过是带着一丝美国味,而影片最后的清晨里的那种乏味以及悲凉是共通的。
也许,唯有作为观众,唯有作为看完电影还愿意凝神思量的人们,才有可能从本片中获得启示——或者说,一个好问题,一个值得用更长的时间来回应的问题:为什么每个真正爱的人,都笨拙无比,都糟糕透顶,都罪孽深重?
看完感觉特别好。
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让某些确定的走向又变得模糊起来。具体来说,一开始故事的主线是父亲要为入狱的女儿讨回公道;中段的剧情发展成为父亲与法国母亲开始了稳定的生活,彼此相爱家庭和睦,Baker已经痛改前非,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但一场足球赛后遇见了女儿口中的恶人,故事主线又开始模糊起来,到底是继续这样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还是要为女儿寻求真相?
最后的真相却是,女儿也并非是完全的innocent,虽然不是她杀的人,但却是始作俑者。更为重要的是,女儿对所有人都隐瞒了真相,撒了谎。Baker帮助女儿洗清了罪罚,却也永远失去了自己幸福的人生。所以当律师说要重启判罚时,Baker笑不出来;当女儿说Stillwater一尘不变时,Baker却说什么都变了。
Life is brutal,life is complicated.生活的残酷在于,只有单项的选择,一旦选定,无法回头;生活的复杂在于,它并非是纯白或是纯黑,Baker义无反顾地相信女儿,甘愿拿自己的幸福冒险,却换回的是那个不那么干净的真相。
其中的五味杂陈,难以言表,但是既然是成年人,那就只能接受。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孤身奋战援救狱中女儿。一个长期缺席的父亲,在乖巧女儿突然卷入一场凶杀案,父爱回归,在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关系的法国,为女儿翻案了。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但是却也并不是那么完美。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美好的人,和一个可爱的女孩,让他缺席的父爱有了施展空间。也让他明白年轻时候的荒唐,和对女儿的伤害。
可就在他终于抓到那个男孩,却意外得知,他女儿欺骗了他。就在这种迷惘中,她女儿无罪释放了。
他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也很怀念在马赛的美好时光。但是女儿回来了,父女情也在牵绊着他。一切都变了,一切也没有变,只是时间才知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不需要征求本人同意的例子。不知道这个电影故事背景的人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部悬疑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如何在法国马赛帮助他女儿洗脱罪名,吃了多少苦。但其实这个故事是根据美国惊天跨国大案Amanda Knox 的案件改编的。这个案子在美国和欧洲都很有名,纪录片有拍过很多,随便搜一下都能看到。因为是一个很曲折的案子,历时很久。
Amanda Knox 本身是从美国去意大利念书,室友突然被杀,她和她男友最初被认为是第一嫌疑,也曾被判入狱,但后来几经转折,她终于被放出。因为在意大利审判,开庭,取证,而主人公却是美国人,可以想象她本人的家庭多么焦急,但作为普通人,真的是很难使上力气。《静水城》这部电影其实对此描述得很好,即使片中的父亲经历的挫折并不一样,是杜撰的,但那种曲折和无力感绝对是相似的。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欧洲看女儿,想一切办法证明她的清白,但这位父亲只是蓝领阶层,并不富裕。而且片中也提到了父亲本身也是有很多问题,最终给人的印象是有父必有其女,又是一个遗传的结果。
现实中本片的曲折原因之一是,Amanda Knox 本身确实是生活中有很多个人问题,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不是很乖,并且她的男友做的一些证词对她不利,而且后来第三个嫌犯的DNA又跟现场的不匹配。
影片最终的结论也与真实情况不同。片中阿比盖尔·布雷斯林 (Abigail Breslin)出演的Allison最终被证实确实是指示别人杀了自己的室友,但现实中Amanda Knox 从未承认过,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Amanda Knox 与室友被杀有关。她始终坚持自己是清白的。
Amanda Knox在《静水城》发行后,也接受了很多媒体采访,表示《静水城》的电影创作者、导演、卡司和片方都没有跟她联络过,也就是说这个故事虽然根据她的故事改编,但加入了很多其他杜撰的内容,并没有征求她的同意。可是从法律上讲,本片确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也没有任何名字与Amanda Knox案件里相同,甚至案发地都是从意大利改成了法国。可是,只要知道Amanda Knox案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她的案子,因为这个案子太大又太独特了。影片的结论的确会再次让人怀疑Amanda Knox的清白。
不过,正如之前说的,不管Amanda Knox及家人如何提意见,她能做的只能是接受采访表示她不知情本片,也没有人找她征求意见,更不同意本片的结论。可是她没办法告片方,影片不仅上映,还有参与戛纳影展。马特达蒙的表演也受到好评。
微博上前几天说的操场案也是一样,如片方像这样去改编,即使下了与现实不同的结论,也是完全可行,不需要跟当事人打招呼的。
这个片目前已经可以在线点播
1、从女儿的不认可到最后结局对父亲的认可,这是一种关系的升华。父亲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2、要学会运用规则——生活是残酷的,不必抱有愧疚
3、个人认为女儿并没有做错,制造矛盾的冲突,只是想让心静下来更加明白自己想要努力达到的结果,多么重要
4、电影让我明白不是纯正的法国人,真的不要体验法式穿搭了,真的很没有那种特有风情。剧中卡米尔的穿搭太迷人了
5、一个成熟的人,更应该从经历中获得发自内心的感悟。与年龄大小无关;任何人际关系里,想与不想之间,交织着是否愿意深刻的去理解对方
6、对于结局,父亲说的话——是对曾经与母女俩那段岁月,投以最真挚的怀念
综上,结局我还是很满意的
电影将表现两代人和两个城市的,甚至两个城市所代表的国家文化的差异,冲突,融合,和发生联系时的碰撞都柔和在一个谋杀案中。主角嫌疑人女儿,在马赛留学,一个南法著名的排外传统欧洲城市。男主马特呆萌饰演的父亲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美国的保守党保票仓。马特·达蒙脱下超能间谍的身份,作为美国蓝领代表飞度重洋,来马赛试图调查翻案,救自己因谋杀罪入狱的女儿。
有一对法国本地母女接纳了马特达蒙饰演的父亲,使他能够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推进理清案件真相的过程,并因此产生了浓烈而没有结果的情感。一定要看到最后,父女二人回到美国,坐在自家院子前,马特达蒙说:一切都变了。《静水城》像向丢内心静水的鹅卵石,质问人们曾经奋力追求的,毫不怀疑的东西,如何面对拨开迷雾后的土崩瓦解。
作为一名中年男人,近阶段最好的状态除了是在父母家里,慵懒的躺在沙发上刷着手机,看着电视,陪老俩口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之外,怕就是能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喝杯茶,抽颗烟,看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当然,这两种状态都很少实现,毕竟生活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今天晚上难得有空,泡上一杯茶,静静地欣赏这部电影,很享受!
就电影来说,我喜欢把电影分类,但是很多电影又无法分得那么清楚,它可能是剧情片又是犯罪片,它可能是悬疑片又是文艺片,本片即是如此!
很多网友和影评人认为本片是马特达蒙冲奖之作,而且本片的来源是现实中的“天使少女杀人案”,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无疑应该定位成剧情片!
但是,本片说的就是男主为了解救女儿被判杀人入狱的故事,那理所当然是犯罪片!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本片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加了改编,特别是片尾加了反转,所以它既是文艺片又是悬疑片!
其实,很难有导演把一部电影拍成纯粹的剧情片或者文艺片,这样的电影即使能拿奖,也很难获得高票房,这是所有制片方和投资方不愿意的事,所以就像本片,在剧情片和文艺片的基础上,以犯罪片的故事主线,加上悬疑成分,这就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也就能获得更好的票房,这是皆大欢喜的事!
故事说的是美国的底层人士一名工人,去法国为了解救自己女儿,期间偶遇一对同样是法国底层人士的舞台剧演员的一对母女,最终两人抱团取暖,走到一起,最终虽然经历了曲折蜿蜒解救了女儿,却和那对母女相隔异地!
片中不管是从大环境,还是街景到家境,甚至车辆,无处不在展示着底层人士的艰难困苦,说实话,这样的生活条件真心不如我这个五线小城市的普通职员!
但是,就是这样哭穷卖苦的电影才更容易得奖,因为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当然让我这样的五线城市小职员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为我的祖国傲娇!
扯远了…
就演员来说,马特达蒙作为冲奖男一号,演技必不必说,但是他那张帅脸,无疑还是会给他的演技减分的!
个人认为演技最出色的是片中饰演马特达蒙女儿的小演员,那家伙,说到动情之处就潸然泪下,真实!
还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玛雅的表演也是老到啊,让观众明明知道她是在表演却看不出来她在演!
作为去年的电影,也算是新片吧,就不剧透了,推荐大家去看看,特别是你们这些爱电影又懂电影的资深影迷!
推荐指数:⭐️⭐️⭐️⭐️
【B+】意料之外的舒适观感,集中体现在节奏上。140分钟的异乡追凶并不乏味,中途插入调转的家庭生活也不拖沓,虽说幻想成分一度让电影降格为机械模板式的电视剧,但整体叙事节奏上的圆滑饱满对一部冲奥片来讲已经足够。结尾的设计当然是另一种《母亲》,借台词表达让男主二度成为窘迫的异乡人,高效而流畅的全片总结。
这种剧本改编出来赚钱有点损阴德,是合法,可真不怎么正大光明。Shame on you.
那么操场案改编又会如何
三观挺歪的,一个想脱罪一个想救女,从角色动机出发他们的选择也算人之常情。父亲这个角色挺单纯的,典型的红脖子,行为模式太直太好猜了。女儿的一些行为颇有些细思极恐,那封信和自杀是不是都有做给父亲看的目的,存在利用父亲来给自己脱罪的嫌疑,女儿的角色可能更复杂更自私
剧本写得相当好。细腻、曲折,偶尔温暖,但大多数时间里都比较沉重。尤其是最后⅓那部分,胸口就像压了块石头般,实难释怀。
争Knox案似乎意义不大,这片的意思不在那案子,还是想说社会分裂这个大议题,宣扬包容和解的精神。类型片可以有那点言外之意,但根基还是故事本身完成的怎么样,我觉得这片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是马特达蒙前一段上综艺说的现在好莱坞不太拍了的那种老派片子。这年头能这样安安生生仔仔细细讲故事的电影也真不那么多了。
想走温情范儿的调查系电影,但其实算是部分拍砸了,尤其是从足球赛开始剧情走向之迷惑令人咋舌,跟法国母女铺垫了一大段结果双双沦为工具人,仿佛拍了个“俄城红脖在法兰西也能吃得开”的宣传片……以及在足球场认出人来也不知是鹰眼还是真的运气好(?)麦切尔·丹纳的原声还不错。
憨憨的马特达蒙也成了发福的中年大叔了,时间真是不饶人。Life is brutal。
3.5;马特达蒙可演得太好了,Maya也很可爱,喜欢听她法国腔的英语。反倒Allison的角色有些许不真实了,不像蹲了四年大牢的。总之这是一个残酷而伤感的故事,虽然结局是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开心得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极难建立,又极易摧毁。所以当这样的关系成立的时候,抓住它,珍惜它。
最好的那档奥斯卡系电影。节奏太舒适了,看来只需在绝对自信的掌控力中加入一点无处安放的异乡人视角,就足以让惯常机械且空洞的好莱坞电影活起来。以及看之前真没想到几乎是奉俊昊《母亲》的翻拍。
如若只是借用Amanda Knox的案件组装,用一种窥淫式的视角来再次还原案件里的细枝末节或是其中的情理纠缠;那么归属只可能是Lifetime层出不穷的自制电影,无用且狗血。但它拒绝做这样的发展:填充之下,始终是一种波云诡谲的故事进程;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的“家”,无法再重新开始的家,还有段似乎很美好的爱情以及藏于暗处的绑架…有点捉摸不定却别致。这几年被各种奇怪B级片包围的Abigail Breslin,再次交出了令人满意的表演证明自己并未被湮没,静等她的下一次爆发。
3.5,这片子会进奥斯卡,水平比《聚焦》略逊一筹但技艺非常成熟。好莱坞的制作已经非常套路化了,这一部在剧本上倒是提供了一些新意,结尾的黑色幽默很棒。中段还是傻白美国人爱外国女人的故事,视角过于Americanized,以美为中心的傲慢无知就算不投床破也改不了的。
其实本质上还是讲亲情的片子,Bill在无意识之间把Maya当作了自己女儿,潜意识里想弥补,最后Maya哭着和Bill告别的时候我还是很难过。不会法语真的在法国不要生活了。问美国红脖州人的第一句就是,你投川普了吗?
一张电影票钱看了10集迷你剧
很喜欢影片的意境 文化的交融也很有意思
# 74 Cannes# 马特达蒙亲身示范不会说法语在法国有多大的障碍,卡米尔科坦锦上添花进一步呈现即使会法语在法国办事有多大的障碍
静水这里有好几层意思,1,代表美国(包含美式思维 美式态度等 )2,男主送给女儿的项链(一个关于真相的关键物件)。// 男主女主在一次思想冲突中,也足以体现美国和欧洲的不同,男主不在乎把什么人送进去,只要把女儿救出牢房就行。女主则认为前提是不能为了救人,就随便抓个无辜的人进去。女主为此说:去你妈的美国式。//所以,就算男女主彼此喜欢,能同枕共眠,但在精神上终归不是一类人,男主就像美国,内核里就代表就把锅给别人背了,我也要把自己人带走,偶尔内心会波澜(反省)一下,但在行动上不会犹豫。女主代表了欧洲,就算帮人,也要讲原则,讲道义。//男主的特点是有力气,有肌肉,啥苦活都能干,但他从来不看戏剧,勉强看一次也看不懂。女主是个戏剧演员,生活虽不富裕,但是精神贵族。
挺商業也挺好看的(大概是這幾天看的其他的太難看了)地域笑話也很好玩,父親幫女兒越獄(jojo警告)➕刻板印象大亂鬥,美國人被接受的前提:“你投了川普嗎”
最大的问题在于,似乎想要把一个颇具震慑力量的故事拍得带些轻松,但最后的观感就是觉得两头不沾。既少了点凝聚力,又有点过于讨巧,140分钟的片长也让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拖沓,唯一值得说的大概是片中达萌作为外来人的心态视角,对比有效。但还是不太看好这个片子颁奖季的走势。另外,类型里的“惊悚”是谁加的?就离谱,这片子已经不能再温吞了吧。
麦卡锡那精英分子式的片面构想甚至可以说幻想全程带偏了整部电影乃至真实事件的严肃态度与本来样貌。他傲慢而轻视,自信却陈腐,沦为剧本的奴隶,殊不知电影早已垮塌为电视。或许从未深切关怀过任何人与群体,他在意的只有用来填塞的一个个戏剧冲突与总结性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