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皇家酒店是有真实原型的, 卡尔涅瓦(Cal Neva)给60年代留下了太多悬念和谜团。
健忘神父、黑人女歌手、酷酷的女嬉皮士、负有秘密任务的特工、邪教头子、一脸天真又邪恶美少女。
六个各怀秘密的陌生人,齐聚在这家名叫“皇家酒店”的高档住处,又有身份成谜的前台小哥,七个人演绎一出高潮迭起的悬疑大戏。
这是[皇家酒店谋杀案]的故事,[林中小屋]导演德鲁·高达的新作,故事背景是1969年。
酒店柜台的黑白电视正播放着尼克松总统对越战问题的答记者问,酒店华丽的大厅正上演着讨好、猜疑、骗术和暴力。
而另一边的客房里,绑架、偷窥、枪杀、意外也正在接连上演。
注定是不平静的一晚。
这一切的舞台,电影里给它取名叫做“皇家酒店”,它有真实原型,名字叫卡尔涅瓦(Cal Neva)。
就像电影里曾拍到它的名人墙,肯尼迪家族、玛丽莲·梦露、弗兰克·辛纳屈、黑手党,卡尔涅瓦并不简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链接着当时名人、富人圈并以酒精、赌博、性和丑闻而臭名昭著的地方。
卡尔涅瓦位靠太浩湖岸,是一个天然的度假胜地,同时因为和黑手党的关系,也是当时的著名赌场。
当然,它更为人知的角色是高档酒店,因为横跨内华达和加利福尼亚的两州边界,它的客房也分区,一边是加州区,一边是内华达区。
这也是电影里,前台小哥一上来就问几位住客要住哪区的原因,两边价格不一样,能不能饮酒、赌博的限制也不一样。
当然,在电影里的1969年,卡尔涅瓦当时已经失去了赌博许可证。
特工小哥特别介绍了这段背景,这也是曾经夜夜箫歌、纸醉金迷的高档度假区如今落得寂静零落的原因。
用特工小哥的话说:
它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至少能找到人给你登记入住,但远非如此,这地方以前可热闹了。 至少在1966年的时候它还可酷炫了,那时候能在这里主楼搞到一间房,我可是想都不敢想。
当时的名人迪恩·马丁甚至在一首歌里唱到了它:
Half in California with Judy...
说的就是一半在加州的卡尔涅瓦。
而歌中的Judy,说的是著名影星朱迪·加兰。
早在1926年,卡尔涅瓦由地产开发商罗伯特·谢尔曼建造后,它很快就成为张扬浪漫的爵士时代的名人胜地。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著名女演员克拉拉·鲍欠下卡尔涅瓦赌场13000美元的消息一经曝光,卡尔涅瓦作为娱乐圣地一夜成名。
也是30年代,当时年仅13岁的朱迪·加兰正是在卡尔涅瓦演出时,被米高梅的星探发掘,从此走上了童星道路,她也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
朱迪·加兰后来一直都是卡尔涅瓦的常客,除了朱迪,它的名人常客名单有一大串名字:
朱迪·加兰和导演文森特·明奈利的女儿,后来以[歌厅]登顶奥斯卡影后的丽莎·明奈利;
全民女神、20世纪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的玛丽莲·梦露;
弗兰克·辛纳屈、迪恩·马丁、小萨米·戴维斯等人组成的著名演唱组合“鼠帮”;
以[热情似火]而闻名的喜剧演员、男神托尼·柯蒂斯和他的妻子珍妮特·利;
以及在1960年当选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和他当司法部长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
......
当然,那些最多的传闻和名人轶事都是在五、六十年代黑手党接手后发生的。
它最繁盛、也最有趣的时期无疑是在电影往前追溯近十年的这个时候。
1960年,弗兰克·辛纳屈和他背后的黑手党大佬萨姆·詹卡纳(Sam Giancana)一起买下了卡尔涅瓦。
辛纳屈这个人,不仅是一名电影和音乐巨星,作为一个意大利裔移民,他一生和黑手党的关系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而萨姆·詹卡纳,正是当时活跃在芝加哥的黑手党头目之一,人称“穆尼”、“莫莫”。
他也是电影[教父]的原型之一。
早在50年代,“莫莫”就已经成为芝加哥机构中控制非法赌博、私酒生意的黑手党巨头,并且控制了很多行业工会诈骗产业,与众多政客和司法界人士关系密切,与多名好莱坞明星关系暧昧。
肯尼迪和梦露都在这个圈子里。
后来一直都有“阴谋论”认为肯尼迪的死和“莫莫”所在的黑手党脱离不了关系。
很多人相信,当年在196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正是在“莫莫”的运作下,肯尼迪才赢得了威斯康辛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选票,因为这两个州之前从未支持过民主党人。
在更关键的芝加哥伊利诺斯州选举中,肯尼迪最终以0.1%的微弱优势获胜,从而得以顺利入主白宫。
而伊利诺斯州自然是“莫莫”的黑手党家族的根据地。
他们很可能在卡尔涅瓦达成过某种彼此互助的“秘密协定”,比如肯尼迪上台后对芝加哥黑手党能采取宽容政策。
但之后,肯尼迪并未兑现,反而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任期间大力打击国内的有组织犯罪,黑手党深受影响。
这样,如果“莫莫”等人插手了一桩或两桩刺杀事件,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个联系是,据传肯尼迪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朱迪丝·坎培尔的情妇,她同时也正是“莫莫”的情妇。
朱迪丝在卡尔涅瓦时打给肯尼迪的电话据说一直被联邦调查局窃听着,肯尼迪后来知晓后立即切断了和朱迪丝的联系。
就像电影里特工小哥找到的窃听器和录像带,窃听和监视丑闻,一直都笼罩着卡尔涅瓦。
FBI多年后曾经公开过当时对辛纳屈长达数十年的监视记录和调查档案,长达2千多页,“莫莫”、肯尼迪、梦露都出现在档案中。
关于卡尔涅瓦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香艳话题可能就是肯尼迪和梦露的露水情缘。
传闻中两人常在此幽会,而且卡尔涅瓦给名人们铺设的地下秘密隧道也成为两人幽会的胜地。
为了避免媒体和狗仔发现,据说卡尔涅瓦地下直接铺设了从直升机场到达这里的秘密通道。
甚至梦露死前一周,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她的死,官方认定是自杀,但经不住好奇的人们谈论着她的死和肯尼迪兄弟的联系甚至和黑手党的联系。
梦露和肯尼迪约会,也曾和黑手党成员约会,更有传闻说她最后一晚是和甘比诺黑手党家族老板小约翰·约瑟夫·高帝一起度过的。
人们相信,她肯定是卷入了肯尼迪家族和政治圈的黑幕。
梦露是怎么死的,肯尼迪兄弟被射杀背后的阴谋是什么,梦露和肯尼迪兄弟是否真的常在卡尔涅瓦约会,肯尼迪又是否和黑手党在卡尔涅瓦搭上联系......
太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太多传闻、太多故事,都在60年代末卡尔涅瓦被撤销赌博许可证后落下了帷幕。
就和电影[皇家酒店谋杀案]里从始至终贯穿的玄机一样,那卷被拍下的录像带的主角究竟是谁?
卡尔涅瓦留下了太多悬念和传说。
当然,这恐怕也是整个60年代的魅力,60年代,充满着动荡、颠覆与变革,太多划时代的事件接连发生,几乎改变了后来的世界。
但因为当时的资讯并不如现在发达,它也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迷惑和神秘。
卡尔涅瓦,或者说[皇家酒店谋杀案]里的皇家酒店,也只是那个时代的舞台之一。
参考资料:
[1]What Is 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Even About?Kyle Munzenrieder,2018.8.28
[2]Cal Neva Lodge&Casino,wikipedia
[3]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the Cal-Neva Lodge on Lake Tahoe,SnowBrains,2015.4.9
[4]黑手党、罪恶之城和政治暗杀成就了巨星Frank Sinatra的传奇人生,小白,VICE,2017.12.15
[5]恩人?仇人?美国黑手党大佬萨姆·詹卡纳与肯尼迪的恩怨情仇,化雨堂,2018.9.12
[6]肯尼迪遇刺50周年:阴谋与真相,七猫,《南都周刊》2013年45期
[7]1969:革命动乱与现代美国的诞生,罗布·柯克帕特里克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皇家酒店谋杀案》(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绝对是2018年末的一颗遗族。
豆瓣6.9的得分过于偏低,看完全片,胖哥暗爽到差点失眠。千头万绪萦绕心头,“锤哥”的邪魔附体,湿身耍横;
“五十度灰”妹的勾魂细腰,持枪爆头;
杰叔的暗藏杀机,浪子回头;
小萝莉“曼森”上身,恶童行凶;
还有大堂小哥神兵天降,夺泪忏悔,《皇家酒店谋杀案》的群戏细腻且充满戏剧性,娓娓道来的叙事,“装”得恰到好处,隐隐约约中透露出几分科恩兄弟的暗黑气质。
该片导演德鲁·高达来头不小,是好莱坞资深编剧,最新的美剧《夜魔侠》的剧本就有他的功劳,还凭借《火星救援》提名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他自导自编的恐怖片《林中小屋》,更是不少影迷的心头爱,乱力怪神之下的群魔乱舞,让一帮好莱坞经典杀人和恐怖系列片中的经典角色来了次大集合。
可以看出,德鲁·高达对于美国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将其打碎重组,解构自嘲,玩出新的花样。《皇家酒店谋杀案》是慢热型的爽片,注重前戏和伏笔,不断抖落着细节和证据,把你搞地欲火焚身,而后在最后一幕,高潮时刻给你个出其不意的大转折,让你舒爽到透支。
《皇家酒店谋杀案》第一幕极为精彩。前面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抖包袱,造悬疑,把你的兴趣吊到了最高。一个住客,拉上房间的窗帘,抬开了床,挖开了地板,然后把一袋子东西放在地板之下,然后细节控的重新还原一切。
背景声放着美国60、70年代的怀旧金曲,人物行动和背景音乐完美契合,没有一句台词,却把派头做到了深入人心。
当悬疑拉到高点,没有交代背景的人物,放松的开了门,招呼好友进来,却被一枪爆体,遇袭身亡。
这一次的偷袭,让人猝不及防,而这种毫无预料的方式,在后面的故事中多次出现,让每一个人物都失去了主角光环,人人都可能突然命丧黄泉,让观众很难分出主角和配角,更难以猜到剧情的走向,看得模棱两可,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到了结尾。惊艳的开场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风格,第一幕就开始营造氛围,抬升悬疑感。
几个互不相识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皇家酒店。推销电器的话痨男,喋喋不休,咄咄逼人;冷酷的嬉皮士女郎,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还有低调沧桑的老神父,总希望给他人提供帮助;
失意的黑人女歌手,自尊心强,戒备心高;总是姗姗来迟的大堂小哥,处于淡季的酒店仿佛就有他一个人。分配房间住下后,故事以房间号为标题开始了分章节叙事。导演直接让观众以全知视角进入故事。仿佛第一幕中,提前告知观众地板下藏有东西,却不告诉观众藏的什么,为何要藏。推销电器的男人,谨慎地开始搜查房间,悬疑感随着他不断发现的窃听器陡然提升。
更可怕的是,房间镜子的后面,原来是打通了的监视暗道,阴阳镜后藏有这个酒店不可告人的惊天秘密。电器推销男,在暗道里,看到每一个房间正在发生的事情;歌手在练习歌曲,投入又动情;神父却在挖地道,搜查地板下的未知物;
嬉皮士女绑架了一个年轻少女,行动相当可疑,暗道的出现,让所有住客都暴露了未知的另一面,他们每个人的身份都可疑。电器销售男直接打电话到总部,原来他是胡佛的人,来自FBI的探员,来这里拿回监控录像和录音,却因为这些意外发现,而打乱了原计划。
一群各怀鬼胎的人开始了困兽斗,真相始终扑朔迷离,人性开始露出獠牙。《皇家酒店谋杀案》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悬疑氛围中突然杀出的戏剧性转折。比如,人物身份,行为目的的不断反转;萝莉原来是杀人狂;神父也许是江洋大盗;
嬉皮女其实是受伤之人;沉溺于毒品的大堂小哥,其经历更是传奇,因为耐心的铺垫,细节的丰富,让这些转折与人物行为之间逻辑顺差,不会显得突兀或者勉强。其中,老神父与女歌手,老神父与大堂小哥的对手戏,极为出色,感人。
而嬉皮士女郎与被绑架少女之间的故事显得特别悲情。在叙事的推进中,影片并没有渲染人性的黑暗,反而是在一片凄风苦雨中探寻人性的微弱亮光。那迟来的祷告,临时扮演起的称职神父;那首动人的《保镖》;为了拯救他人,必须让自己遁入黑暗,为了拯救自己,必须学会牺牲和付出。
影片打乱了叙事结构,让我们逐个了解每一个人物背后的经历,然后在第三幕高潮时刻,让他们再次重聚,无数的变量带来了张力十足的冲突,始料未及的转折,角色之间还未知道全部真相,隔岸观火的影迷们早已为此操碎了心。第三幕,影片最大的反派BOSS原来是风骚的“雷神”锤哥,他的到来,再次改变了结局的走向。熟悉德鲁·高达的影迷都知道他的考据癖,喜欢用各种流行文化元素、历史政治事件,还有新闻事件,为自己的影片提供外延。
比如,影片中,暗道里偷拍摄影机中交卷,究竟是什么内容,在众人看了之后,感叹不已,而且知道这卷内容价值不菲。因为影片中出现了大量梦露照片的镜头,有人推测那是肯尼迪和梦露的一夜情;
也有影迷根据时间节点,推测那是马丁路德金与女伴们的不堪内容,“他们太想扳倒他了,但他对我很好,我舍不得交出这圈内容”。酒店的暗道,是精巧的人性隐喻。在生活中,我们也许都会被迫进入暗道,发现秘密,但我们依然保有选择的权利,依然可以在肮脏的暗道里发出人性的微弱之光。
影片中,你可以看到隐喻美国著名的杀人狂曼森;还有狂热宗教组织对于社会的影响,7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思想文化的巨变,越南战争更是让美国社会出现了悲观情绪和不稳定状态,皇家酒店是当时美国社会各人群高度概括后的极端状态,把他们放在一起,自然能引发源源不断的冲突。在影片里,没有所谓的好人,其实也没有彻底的坏人,选择让他们在那一刻成为了“某个人”。
身份焦虑贯穿全片,但那一刹那的选择,随之而来的行为,以及照成的结果,让他们成为了当时的英雄或者恶魔。
这部电影若以类型角度分别,它应该属于犯罪电影。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是一种复古式的环境设定。而且这一犯罪环境,不同于主流的警匪和其此类型之黑帮片,是在一个隔绝社会的空间发生的。这使笔者联想到今年上半年所上映玛格·罗比(Margot Robbie)主演的《终端》(Terminal, 2018),该部电影设定在一个火车站附近的环境,让两位女主角对曾经伤害她们的人们作精密的复仇计划执行。这一篇文章要论述的电影《皇家酒店谋杀案》(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Hotel, 2018)的犯罪环境非常相似。
以下将分节针对电影的艺术特色和内容中所表达之内涵,作重点笔记式的分析。
一、艺术特色
这部电影最为明显突出的艺术手法,便是作为偷窥视角的摄影手法。是因为电影故事中的主要空间— “皇家酒店”(El Royale)的主要特色,除了是跨洲的地点之外,便是一种“变态型”(pervert)偷窥和监视,偷拍各个曾经入住的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的私密生活的酒店。这是一个被冷落并被遗忘的,又是因为各种政治与社会斗角权谋而设立的“娱乐”空间。
继续谈论“偷窥视角”的摄影手法,与皇家酒店以各个客房的镜子监视和偷窥空间相关。在电影最开始“菲林神父”(刚被释放的劫财犯人达克假扮)的弟弟菲利斯(Felix)在镜子前整理仪容,直至被枪杀而死一段就有明显的提示。另外,在剧情推向高潮之前,许多酒店房里的谋杀案件,几乎都是用一种偷窥的角度给予整件事件信息的补白,如艾米丽(Emily)杀死被委派到皇家酒店探查一件案件的警官苏利文(Sullivan),便有酒店管理员迈尔斯(Miles)在“偷窥走廊”的视角和黑人歌手达林(Darleen)从门外背后的视角观察。
除了视觉以外,在听觉上电影也是作了借音乐旋律和节奏作为主要情节巅峰的氛围渲染和部分事件发生的掩饰,以助剧情的推动。前者如酒店酒吧的自动唱片点唱机,在剧情巅峰之处,也就是比利·李(Billy Lee)要对皇家酒店里的人们进行游戏式性命支配时候,作各个重点分节的标点符号。就是在换唱片(换一首歌)的时候,他就要对赌桌前的四个人发号他自以为神圣的命令了。后者则有如“菲林神父”在达林房间里要找回其弟所藏的钱袋,为了预防“偷窥镜子”背后可能在监视的人发现,她用歌声和拍手的节拍掩饰“菲林神父”敲钉子的声音。
由于时代背景是六零至七零年代左右,所以音乐几乎都是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皇家酒店的各式各样的器具和摆设,与其中不断穿插的曲目,使电影充分地表现颜色及声音上的复古风格。
前面讲到这是一部被设定在与社会空间隔绝的酒店的故事,在外在叙事上它确实是与外在世界互不相干的,然而它却间接地透露皇家酒店以外的社会信息。所以这部电影,是在一个小环境讲一个大时代的状况。在皇家酒店前台上的电视,便在苏利文警官和黑人歌手达林经过的时候播报了关于谋杀、屠杀和战争新闻,透露了当时美国所面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它们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时代关键的潜在信息。这些被透露的时代状况,便顺利地将电影里各个人物的犯罪行为和心理合理化。比如曾经出身印第安纳州(Indiana)并经历过战争的迈尔斯,是一名枪法精湛的军人;在歌坛上被白人上司羞辱,为白人主流歌手唱和音的黑人歌手达林,对说谎和心怀歹意的人心思极为敏感;杀人不眨眼且正在逃亡的艾米丽,是与妹妹罗斯(Rosie)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在这些角色的行为和性格中,便是战争、政治和社会(种族、家庭)的状况投射。
另外还有其中的反派人物比利·李,将在下一节作详细的论述。
二、内容:信仰与罪恶
在比利·李收到了罗斯的密报,闯进了皇家酒店玩弄其中四位角色(艾米丽、迈尔斯、达林和“菲林神父”)之时,达林便对这位对他们有杀意的人勇敢直言:“我知道你们这样的人。你们说很多话,而且认为自己身置到某种信仰。不过真相是,这些人只想和任何人(他的信徒)上床。”(原文:He talks so much he thinks he believes in something, but really just wants to fuck who he wants to fuck.)
一. 信仰玩弄者
比利·李是一个在混乱时代,借各个信仰迷茫的人们对各自所身处的环境的失落情感,建立并宣扬自己靠比例完美的外貌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言辞的信仰。所以他的追随者当中,绝大部份是年龄和长相青涩的少女,以及在无政府状态环境中迷茫的伤者和流浪者。追随他的人会无比忠诚,是因为其乐意给予的“恩赐”。对少女们而言,是“今晚和我一起睡觉”;对那些失落者而言,是那些听起来非常好听的“神—对/错”的精彩演讲。他将两个迷恋他神般形象少女的争夺性斗殴,形象化的比喻:他作为讲话的“神”,眼睁睁地以玩乐的心态观看借他的发言(将恩典赐予其中一方作为利诱)而挑动世上所谓的“好”和“坏”的争理,来比喻他们看许多政治和社会中两极化的声音,借此满足在场失落者对时局讽刺批判的欲望。
不过就如达林所讲,比利·李所建立的无政府状态的“世外桃源”,只是一种满足个人作为操纵者和性欲的手段,而不是他想要改善他人生活状态的意愿。本意不是帮人解脱,而是借他人的嗔恨来形成信仰。而且他对清醒的反叛者艾米丽和达林所强调权威的方式,是以逼人选择的玩乐姿态达成的。
二. 身份失落者
另外,在这样迷茫的时代环境下,不免有许多身份、道德和生命价值观迷失的人。在皇家酒店中聚集的七个人,几乎就代表着该空间的典型。苏利文警官是一个对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愿无视的理想主义者、比利·李是借悲剧人物的生命信仰作玩具的恶劣玩家、迈尔斯是在战争中杀人无数并正在寻求告解的宗教道德失落者、达林是在种族压迫环境一个自我保护欲过于强烈却无能为力的自卑个体、艾米丽是对整个时代和各个权势环境透析的理智逃亡人、其妹妹罗斯则是盲从信仰教条的傀儡群众,还有“菲林神父”则是一个社会秩序纷乱制造的犯罪者,同时是一个未来将会失去关键记忆失智者。
三. 身份、道德、宗教与生命价值的重新确立
“菲林神父”这一角色的身份模糊和失智,恰好是这一部电影对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身份、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失焦状况中,所给予的一道答案。迈尔斯在“菲林神父”发现了他私人空间里的十字架项链后,便一直要“菲林神父”听他告解赎罪。他并不是真的神父,他对告解的渴望使当下的“神父”和事后得知其真实身份的迈尔斯形成了矛盾。不过最后在迈尔斯为了解救达林和“神父”,杀死了比利·李,导致失去信仰依靠的罗斯刺杀了自己。“神父”一直不愿为迈尔斯告解,不仅是因为他并非真正的神父,而是他本身亦是劫财喝酒的戴罪之身,他本身也在面对道德和宗教的自我质疑和自我谴责。然而最后他还是以“神父”之名,为迈尔斯作了生命结束之前的告解。这对“菲林神父”和迈尔斯两人来说,是个人身份和生命价值重新定义的关键时刻,也是电影对迷茫时代中各个身份失焦的人给予的答案:在这个时代,人们或许生在破碎的原生家庭和困顿的时代,如迈尔斯的童年和作为受支配的杀人武器,但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结果并不是基于与生俱来的背景和过去,而是当下和未来自己对这些“预设”和“曾经”的省思和道德判断。一个曾经犯罪的人,可以作一个神圣的宗教代言人;一个受他人支配却承担多重道德压力的人,可以自主决定自身的行为医院;一个身份失焦的人,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小结:伏笔作为电影叙事的始末
苏利文警官除了是诱发后续犯罪事件的关键人物,他也是一个故事中的伏笔。即是苏利文警官一早被委派到皇家酒店处理的案件,是不是有着落了?或者着重的本就不是这件事?还是它的答案就是那卷在电影里始终没透露,只在各个角色的凝视后惊叹的影带?如本部电影,它想表达的是这个环境里各种凸显人物和社会现象,用的却是个人在事件以外的态度和反应去表述。如迈尔斯不愿意再杀人,是因为他经历了让他在信仰中迷路的战争、如达林的直觉精准,是因为经历了歌坛潜在的阶级和种族意识、又如比利·李建立帮派和思想信仰的猖狂,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的政权质疑。苏利文警官被委派处理的案件,关键大概就是那卷影带。他因为介入艾米丽和罗斯姐妹的事情,作为一切的起始诱因,面临的是死亡的结局。后来影带被烧毁,也是整个伏笔叙事中人物的句点。
酒店里的事告一段落了,达林和达克(“菲林神父”)继续了踏进皇家酒店之前所计划的生活。可是那些在酒店柜台上电视不断插播的社会和政治新闻,在这个酒店以外的国家环境,却仍然需要面对。
这个故事设置在一个“Outskirt”(郊区),而且是一个州与州跨界(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的酒店,从电影开始大家入住的时候便在他们的行为和对话之间可以发现“区域”和“分界”的概念就一直有意无意地被强调:达林和“菲林神父”的对话,还有迈尔斯在介绍入住选择的时候。直至结尾,迈尔斯是在分界的界限上死去的,它可能还意味着某种除了上述所说的“隔绝”和“模糊”空间之外的隐喻。我想如果我对美国或者这个时代的美国多点认识,可以回头再观赏,进而以个人的理解详细分析这部电影的各个讯息。
*[皇家酒店谋杀案]剧透
“你们这是什么酒店?色情主题的吗?”
达科塔·约翰逊用她标志性的喘息音色问。
老娘拍“[五十度灰黑飞]”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有此一问,是因为这是一间“偷窥酒店”:
所有房间的镜子,都是双面镜。
你对着镜子搔首弄姿,脱光了,或者沉浸于品味臭袜子,或者脱光了品味臭袜子,毫无觉察镜子另一面有人窃笑。
当然还有更多不可说的画面。
多像微博上的段子啊:酒店浴室天花板上塞了一团纸,抠下来,露出一个小洞……
通过门房小哥房间那条幽深的门廊,就能看到每个人最隐秘的一面。
有的人像达科塔一样,暗哑的嗓音让人迷,背地里却绑架了一个萝莉。
有的人一进屋就把屋子翻了底朝天。
有的人没有伴奏,也能一个人唱一夜K。
而门房小哥的工作,就是把所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拍成录像,寄给大佬。
[皇家酒店谋杀案]里,一头是全知全能,另一头是一无所知。
偷窥的那一方,拥有了某种上帝视角,多猎奇。
但被偷窥的那一方,就只能任人看胸看屁股,还要给门房小哥交房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近乎“看电影”的行为本身。
一个方框之中,喜怒哀乐、杀戮与拯救正在上演,而影院之中,我们正放肆地窥视。
[皇家酒店谋杀案],这是什么魔鬼设定?
有记者问导演德鲁·高达,除非你是盖伊·塔莱斯(Gay Talese,美国著名作家、记者),不然很难找到一家真的偷窥酒店吧。
德鲁故作神秘:
其实啊,有很多变态酒店,你只要找找,现实里,虚构作品里,多的是。 我只是从其中偷了一些最好的概念。 找旅馆的时候,可得上点心啊。
这就要说到盖伊·塔莱斯写的一本书,就叫《偷窥酒店》。
1980年1月7日,盖伊收到匿名信件。
写信人坦诚,自己经营一家汽车旅馆,目的就是偷窥客人。
旅馆有21个房间,其中十几个,都被他在天花板上挖出了“通风口”,好观测、记录别人的“社交行为和性行为”。
2017年,纪录片[偷窥者],再现了这个故事。
甚至在建造“通风口”前,他也考虑过安装双面镜,正和[皇家酒店谋杀案]里的设定相同。
他带着盖伊一起,爬进那个狭窄的通道,而旅客们,在眼皮子底下,无知无觉地吃饭睡觉打炮炮。
盖伊心存负罪感,而旅店老板却说:
买下这家汽车旅馆,是为了满足我的偷窥欲,以及对人们的社交行为和性行为的兴趣…… 这完全是出于对人的无限好奇,而不仅仅因为我是什么疯狂的偷窥者。
他还对这些记录进行数据统计:旅客们来自哪里、多大年纪、胖还是瘦、什么性格、什么职业……
并时不时做出近乎田野观察的人类学结论:
大多数游客,都在苦难中度过。他们为钱、为去哪里玩,吵得不可开交。 这种攻击性一再膨胀,终于他们发现:我们一点也不合适! 对女人们来说,适应环境和丈夫,尤其困难。 假期产生焦虑,带来最糟的情绪。
而根据他们公开示人的那一面,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私人生活是不是地狱。
他看到过夫妻间的争吵,看到过因战受伤的老兵,妻子不离不弃;也看到过在战场失去丈夫的妻子,在寂寞中召男妓。
他原本是窥淫,结果,人类荒淫无度的表象下,是无止尽的空虚寂寞。
但别误会,他不是因为心灵煎熬管关闭旅馆——
1995年,关节炎让他再爬不动通风管了。
整栋建筑被夷为平地,永久停业
偷窥无疑是跨越道德界限的。没有人愿意被偷窥。
但影视作品里,又不厌其烦地表现着偷窥欲。
在虚构故事里,这种行为可以被赦免一秒钟。
在偷窥房客的过程中渐渐得到心灵平静
最终不满足于仅仅偷窥
你发现这些偷窥者,总是被描绘为心灵饱受折磨的模样。
[皇家酒店谋杀案]也不例外。
门房小哥反反复复向“神父”要求告解,因为自己做过比偷窥“更可怕”的事。
电影以昆汀式的非线性叙事展开。同一件事以不同人视角重述,只是时空略略偏移;又时不时插叙一段惊天前史。
这结构,本身就像一个“偷窥酒店”。
每个窗格里,是一个人一生的一个横断面,下一刻,或许又是颠覆之前的另一番景象。
而另外一个窗格里,另一个人正寂寞着不同的寂寞,痛苦着不同的痛苦。
观众成了真正的“偷窥者”,将一切尽收眼底。
盖伊去探访偷窥酒店之前还在挣扎,可又想到自己在之前书里的一句话:
大多数记者都是不安的偷窥者,他们能看到世界的污点,人类的不完美。
看电影的我们,看直播的我们,视奸朋友圈、微博的我们,何尝不是一边不安,一边窥私。
人类都有不同程度的窥探欲望。不过大多数人选择了合法的方式,也准许双面镜那头的人知情,允许他们一定程度的伪装。
而这部电影里,酒店非法窥探到的隐私,那么血淋淋赤裸裸。
更不用说门房小哥口述的那些画面,个个不能拍出来——一旦拍出来,电影分级又要up up。
什么议员殴打妓女。
什么瘾君子用粪便写下“抱歉”后自杀。
什么人狼同寝【当然不是字面这么单纯。
在[皇家酒店谋杀案]这座以电影构筑的“偷窥酒店”里,你看到的同样是脆弱的灵魂。
于是门房小哥的过往,成了电影的神来之笔,给略显拖沓的叙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千钧一发之际,他需要拿起枪才能自救、救人。
可他喃喃说:我不能再杀人了。
战场给他不可磨灭的创伤。
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导演德鲁特意把时间设置在破碎的60年代:
在美国,这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 肯尼迪被刺,马丁·路德·金被刺,尼克松接任总统,艺术界、音乐界、电影圈,都在发生革命。
社会在疯狂拉扯着每个人,直到他们支离破碎。
而影片中酒店的另一个原型,同样带着这种破碎性。
这也是德鲁单独拿出来强调的一个原型:Cal Neva。
它是座赌场,像片中的酒店一样,横跨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
这个原型更是传奇。
弗兰克·辛纳特拉买下了这地方。
他一直被怀疑与黑手党有染。
朱迪·加兰在这里演出过。
你知道她深受当时好莱坞恋童风气、女性歧视困扰。
据说玛丽莲·梦露也在这里嗑过药,就在她去世前几天。
甚至有人阴谋论,说梦露实际就是在这里死亡的。
她一直被物化为一个可口的小玩意儿。
这让人忍不住想象,如果它也是一座偷窥酒店,每天该看到多少疯狂的画面。
但有可能也没有那么疯狂。
他们和《偷窥酒店》里的房客,没有什么不同,一样因为孤独而拼命抓住不该抓的那根稻草。
他们也和[皇家酒店谋杀案]里的各色人物没有什么不同,总是被境遇拉扯着飘飘荡荡,甚至灵魂扭曲。
他们也许和我们也一样吧。
人的痛苦大体相似,又何必偷窥呢。
参考资料:
[1]Unraveling the musical neo-noir Bad Times at El Royale with director Drew Goddard | Polygon
[2]The Voyeur's Motel | New Yorker
[3]EXCLUSIVE Bad Times At The El Royale Interview With Drew Goddard | WhatCulture
[4]The El Royale Isn’t A Real Hotel, But ‘Bad Times’ Is Inspired By Some Shady Haunts Of The Rich & Famous | Bustle
[5]The Incredible History of the Cal-Neva Lodge on Lake Tahoe |SnowBrains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其实纠结片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说没有意义,但看电影毕竟不是检索文献,更需要一些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和刺激,所以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铁肺女王,除了声音绕梁,智商,情商也双高。识破渣男和神父后绝不手软,目击特工被杀立马走为上,见钱眼开好伙伴,人被虐但气不馁,一句话复活一杀戮机器,最后不仅明智地留住了国家秘密,还人财两不落,事业再上高峰。不仅如此,全程都低调再低调,但却收获最完美结局。爽
前半是精巧的布局,假装出一副新本格派的样子。从锤哥出场开始,影片的气质豹变,妖孽降临,天使觉醒。但妖孽本是个懦夫,原本的懦夫却是天使和神子的合体,逆转开始的一刻,狂气横扫。而这一切又都要归功于两个普通人对善的坚守,悬疑也就有了致密的内核。相比较前作《林中小屋》,作者那种调侃中带着庄严的气质更明显了。“术”是谋篇布局,“道”是人性内核,术与道结合得有很多刻意之处,不算巅峰之作,但绝对能让人大呼过瘾。
这服务生有问题,看他神情表现应该是知道有杀人的计划。嘴唇好像Tom Holland,英国人都这样吗?
Father Daniel:room 4
Darlene:room 5
Emily:room 7(五十度灰的女主唉),「居然是杀人的」
Laramie:room 1,这间房是不是才死了人的那间,
找到镜子密道了,偶买嘎...现实这种镜子好吓人,他会不会刚好看见一个凶杀现场?或者走到下个镜子时刚好那边的人在盯着他,吓死☠️☠️
Father坐那儿也死了?。。(没死)怎么坐着睡觉...
这酒店就一个服务生笑死,Father该不会是喜欢Darlene吧。。还下,真想xx她啊...
靴子丫头Rose。,笑死。。哈?Laramie直接死了?死得好冤,明明就是为了救这Rose的,Rose也是个神经病疯子
Father还是个大佬,居然还用N词,不怕被黑人冲吗?果然变成大佬后,人都变得有魅力一些
假发脱了好像《紧急呼救》里面的那个T,Father绝对要露馅发出声音,然后又是一段逃跑。。
终极大佬原来是锤哥身材也太好了吧
自己姐姐要被杀了Rose屁事不做,真是个名副其实的白眼狼!
Miles才最diao的,退役的神枪手OMG如果是我我就把Rose一枪崩了,她值得。。。。还说什么sry啊啊啊啊,死了Rose,怎么死这么快啊
Father也,救了他们一堆,居然不救Miles,哦哦哦原来"Help him"就只是帮他忏悔得到宽恕,我还以为是救他。
20181004 @ AMC Loews Boston Common 超好看!节奏带感画面带感情节有趣 大概是目前为止今年院线片里最喜欢的一部了
如果唱歌短点好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住酒店的正确姿势是先拆掉窃听器、遮住双向镜,翘开地板,拿到巨款,然后走人。 切记不要随便招惹服务生,因为你不知道他当服务生之前是干嘛的。 PS:作为悬疑片,这部电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排在演员表第一个,海报上还站C位,结果戏份是最少的。
我强行控制住了自己因为锤哥的肉体而想给四星的冲动。整体质感是很棒的,与堕落街的时间背景相同,喜欢美国那个时代的复古感。节奏实在是非常不紧不慢,让人觉得这个时长完全可以压缩到两个小时。很像是小说改编,成品工整对仗但是缺乏高潮点。锤哥的异教徒组织感觉不明不白的,可能是缺少当时的背景知识吧。这个旅馆的管理层到底想干什么也没交代,警察来的目的也没搞明白…Darlene和锤哥的那段对话好看,这个演员感觉很棒。小士兵向假牧师临终坦白就算是全篇最高潮的地方了,这里还是有一些触动的。重点,重点!锤—哥—和五十度灰的女—主—也太——性感太美了吧?!天了噜 不夸张地说锤哥是这个电影最大的卖点了,我的天啊真的性感得太不像话了。想像Rose那样被他捏着下巴看,想摸……欧!…
就我是冲着五十度灰女主去看的吗
细节突出但整体略失控,不紧不慢的铺陈半天结果也没有太让人兴奋的东西,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明明是爽片导演为何竟变如此婆妈。
“林中小屋”导演拍了一部美国年代感的“龙门客栈”。没有善恶之分,只有螳螂捕蝉,精巧而充满悬念的舞台剧结构,狗血喷洒如昆汀。锤哥太性感了,太性感了,天神下凡!某个打酱油的分外眼熟,仔细一看是多兰。最爽的一点——不让话多的人交待遗言~
除了老人,其他人都因为最年轻的女孩,要么惨死要么命悬一线,最后也只有老人有胆气扣动扳机,失去人性,就是是恶魔,仁慈只宽恕真正的忏悔者。
140分钟的电影感觉像是410分钟
影片前半部分有点神片的意思。然而锤哥做为“慕后黑手”现身,居然设定是个傻X,瞬间让这片掉一颗星。影片后半程全靠歌手和神父的演技来撑。全片看完,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锤哥腰虽好,但是和本片画风冲突,让人出戏。没有了锤子,锤哥业务能力堪忧。
这种非线性的多线叙事这几年倒是不多了,个别细节还是有趣的,整体还是太温吞,太长了,还插了一堆隐喻。
近年来最好的非线性多线叙事电影之一
能开枪的时候就不绝不废话,鱼龙混杂的酒店里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偷窥与被偷窥之间,终是赎罪者和无辜者得到了救赎。ps,FBI探员是最冤枉的炮灰…
棒得一塌糊涂,觉得没有输《林中小屋》
请各位导演不要再让锤哥讲大段台词了,专心让他脱就好。
继承了导演前作《林中小屋》中的天马行空的设定和半封闭空间式的叙事风格,加上一些奇思妙想完成了一部昆汀版的《龙门客栈》。除了向昆汀致敬之外,影片俨然是导演写给上世纪60年代黑色犯罪电影的一封情书。背景是60年代以及形形色色的酒店房客们则有着明显的时代隐喻,孑然一身的神父象征着信仰的瓦解和崩溃,阴郁的黑人女歌手是种族歧视的象征;带枪荷弹一路逃亡的女嬉皮士则映射了60年代性解放影响下的女权主义,而因为战争创伤而寻求救赎的瘾君子侍应生,则无疑是越战带给美国民众心理创伤的代表。最令人意外的居然是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居然也在影片中客串了一个角色,这种阵容怕是可以堪称美帝的“贺岁片”了吧!
比「八恶人」更「龙门客栈」
剧本里埋了许多极富时代感的有趣细节:曼森家族式的嬉皮邪教,肯尼迪的风流韵事,胡佛时代的联邦调查局;本期待着这些细节能在封闭空间内发酵出巨大的戏剧力,但到最后却被其他不相干的枝节所掩盖,可惜了的。
这部电影真难评价,感觉一会儿是好片,一会儿又变烂片,这感受伴随观影全程。前半段多视角叙事,手法挺讨巧,但缺点也很明显,一件事拍N遍大大拉长时间,再加上全程不断闪回,导致节奏始终提不起来。好不容易到1小时左右引出小高潮,本以为之后会像正常惊悚悬疑片那样发展,没成想后边Billy一伙的出现又跑偏了。乱七八糟一通闹腾,最后,姐妹俩之间的故事没讲清楚,Billy跟Rose的故事也没讲清楚。这帮人是邪教么?蛇精病似的。临近结尾小服务生的故事又出个反转,这次还挺精彩的!
有点类似阿加莎的悬疑片,但剧本明显没有小说的构思和完整度,所以强行加入了较多极端人物的遭遇、巧合,来推动剧情往前。140分钟,大部分时间都在磨观众的耐性。锤哥的角色,是一场灾难啊,放弃吧,不要追求演技角色了,有些人真的天生不具备那个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5星四舍五入算3星吧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