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IFF21丨DAY3圆桌《极度失眠》:“如果我说我和汤姆哈迪上床了,你也会想杀了我”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三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讨论的电影是来自挪威、后来被诺兰翻拍的《极度失眠》,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3星,我喜欢的是氛围,整个影片给人氛围感和男主自身的表演。
场刊嘉宾 @Morning
1星,尽管故事层面和表演层面都有精湛的表演,但它的气质都是挪威的场景所带来的实在,全片有一股规规矩矩的电视电影的味道,这也是我大概理解它会被选择翻拍的原因,因为可以在风格上再度创作。
我比较喜欢的部分是,斯卡斯加德的表演和这个剧本一样,没有特意强调这个男主角的人设,要知道这样一个人设在韩剧韩影式的塑造中绝对可以写出花来,令无数制片人心动,我喜欢看踏实本分的讲故事,就像坐在树下观察树干。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2星,开头那段剪辑和配乐很惊艳,这部电影的触感很好,我看的时候真的有感觉到那种冷,而且节奏偏慢,有那种在冬天夜里的感觉。其次就是我很喜欢两场戏,一场是开头的杀人案,一场是中间大雾里追凶的桥段。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开头特别好,用特别简单的手法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恐惧。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这电影的极简感挺北欧。
第一个话题,男主角对于犯罪的深入体验过程,几乎与他受到来自性的刺激是同步进行,这一点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受到?可以谈一谈。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影片其实关于犯罪和性并没有采取一个平行的处理方式,但是他的犯罪本源是和性息息相关的。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能,是关于性爱的诱惑最终以暴力作为动作,这是不是可以联系到北欧的社会环境、大家压抑的内心。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包括证人的大腿,去栽赃时看到对方在做爱,都引导了他下一步的变化。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我没记错国外的人很在意自己私人空间,那样的情况下,他的好友靠在他肩膀睡觉,其实也有一定的暧昧。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对,开头飞机上的时候。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并且他的多次笑容,那种不怀好意的笑容,都是看到了他感兴趣的“猎物”,包括后面,男主在和杀人凶手殴打的时候,完全看不出他因为杀人凶手要挟他而生气,更像是他嫉妒杀人凶手和死者做过。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感觉性在这部片里只是一个诱因,我感觉导演是很有意在渲染当地的人文环境的,为了给凶手找到一个更加充分的动机。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这种感觉就像是,法罗岛的某个人要是知道我和汤姆哈迪做过,他会每天在群里找我茬130次吧。
那我第二个话题是,这部电影是把失眠作为一个写在明面上最直接、精神焦虑的外力和导火索,这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主竞赛里有《河流》这样的电影,里面是让李康生突然患上了脖子痛的怪病、不断扭曲疼痛,你觉得“失眠”作为一种精神上的痼疾,对于本片当中焦虑感的建立是否会比生理疼痛更适合?主要就是谈谈大家对于电影里描写出来的“失眠”体验的感受。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失眠被淡化了,影片几乎没有直面失眠,只呈现他的精神状态,那些一瞬而过的画面不像是梦境而像幻觉,不过我更喜欢影片的幻觉描述,因为它直接影响了现实生活,影响了观众对电影现实的观测。
影片中的焦虑其实更像是来自内心,或者说,主角担心他内心恶魔的出现,他的好友死亡他并没有任何的情绪上波动,他所有出现比较大的波动都是他的恶魔有可能出来的时候,如每次他有可能被发现的时候,和他被女色勾引的时候都是他最为焦虑的时候。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我觉得这部片对于失眠的刻画很不错,失眠让男主角的感官被放大了,让他更加敏感,比如他总能躺在床上听到其他声音。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那不是像白天吗?更像是幻觉。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设定不是这里不会天黑嘛。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所以失眠被淡化了,他从环境就模糊了时间。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嗯,我觉得你说的对,焦虑是来自内在的,失眠只不过是一个诱因,性也是,男主的孤独应该是大于失眠的。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关于这个,恶魔应该也和他人是有关的,电影多次cue到他的瑞典人身份,这是一种警告。
那最后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诺兰的翻拍版,如果看过的话,可以对比一下两版的氛围感、或者其他层面等等。如果没有看过诺兰版,也可以谈一谈你们自己看过比较好的,关于呈现人的精神焦虑的电影,可以和本片比较一下。也不一定局限于精神压力,只要是描述精神困境的都可以。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第一个想到的是《美国精神病人》,其实我觉得这些片子的特点很相似,那就是外化角色内部的精神困境,用于氛围的渲染,勾连上环境因素,我觉得把这一点做好就很不错了。
场刊嘉宾 @松野空松
最近一部能想到的应该是《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吧,坂本龙一饰演的角色,他自身性取向和日文军国文化的冲突,对他的精神造成巨大影响。
场刊嘉宾 @DudeLebowski
又想到一部,查理考夫曼的《改编剧本》,还有《巴顿·芬克》。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邱礼涛的《失眠》吧,整体比较烂的恐怖片,但是着重描写失眠这件事,特别极端的人物状态。
场刊嘉宾 @Morning
我其实觉得它有一个比较容易的点,就是挪威的场景,这是天生的。之所以有现在这种氛围,给你这种比较寒冷的感觉,因为这个场景就是自然带来的,不能说导演没有花心思,但就是他也难度不大。所以在这方面我没有觉得有很厉害,反而一定是让别人的导演看到了,也会觉得我可以在风格上面再下工夫去把这个去放大,才有了诺兰版。当然它的故事层面,还有表演层面,包括你们提到的那些东西,我也觉得就是很好,但实际我会觉得在拍上面,没有到我想象中的丰富。
#FIFF21#DAY3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无尽白昼,永恒罪责。
1.男主的搭档Vik讲的那个细思极恐的故事(在他旅店房间里有一对夫妇站在那说自己才是Vik夫妇),与男主内心有愧觉得死去的搭档正坐在自己房间里的情节,有什么心理层面的内在关联?首先不用说,Vik活着时的“另一个”Vik,还有Vik死后的“幽灵”,二者都是不速之客,是多余的、当前不被需要、令人恐慌的的东西。第二点是关键:兄弟双生,自我分裂。首先,男主和搭档合作了有一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无疑的是两人称得上是亲密无间:飞机上搭档非常自然地靠着男主的肩膀睡觉,而男主也特自然地从搭档的西服内口袋里掏来钢笔用;而且这两人长得也很像,如果发型一样,年龄再相近一些,我怀疑大多数观众能分得清他们谁对谁,至少对我来说两人五官真的很相像。所以,他俩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人,Vik就像男主的哥哥,或许男主到了快要退休时就成了现在的的Vik。
从男主与旅店女孩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知,在他11岁时,哥哥死了,他感到的不是悲痛,而是embarrassing……11岁的男孩,按理说已经脱离混沌状态,也该懂事明理了,他为何不悲伤,却感到窘迫,丢人?与哥哥有过节?男主天性自私冷血?这背后可隐藏了不少东西,包含了男主成年后许多行为的深层动因,值得深思。接上,男主还说,他骗自己的同学说他哥哥没死,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谎言愈发不可信了——他为什么要编造这一谎言?等等,这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编造谎言,谎言随时间流逝被揭蔽,这是男主当前误杀搭档之困局中也在发生的事。男主正在重蹈覆辙,Vik代替男主的亲哥哥扮演了故事中的死者这一角色。Vik死后,男主也没有表现出悲痛,他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逃离罪责。所以,男主的哥哥当年是怎么死的,昭然若揭。片子的表层剧情,只不过是对当年男主哥哥之死这一事件的重演罢了。误伤,误杀,年少无知,前尘往事,心理阴影,不愿再提,而如今兄弟的魂魄却又以另一种方式找上门来了,只不过当年没有被揭穿的,如今仍没有被揭穿,总有人愿意包庇男主,让罪恶埋在他们心底。
在这个“兄弟双生之隔阂”主题中,“双生”为广义上的,可以是兄弟、姐妹、兄妹,你像爱自己一样爱着ta,又像恨自己一样恨着ta,你们流着一样的血,本质上性情相似,亲密与隔阂二者产生矛盾,比如老版scarface中的兄妹关系。每个人都有秘密,都有不光彩的过去,尤其是干男主这一行的,这些秘密只允许藏在你自己心里,不可以被那个仿佛另一个你自己的搭档/兄弟知道。Vik知道男主在瑞典的那件丑事,这倒没什么,丑事已经传开了。作为亲密搭档,Vik知道的更多,知道更多不该知道的,就像那个总能抓住男主谎言之破绽的暗恋他的女同事。Vik已经开始记忆力衰退了,但这是完全安全的保证吗?你不知道他记忆中哪一部分在衰退,也不知道是否还有可能回忆起来。片中那个变态作家说过:要留心那些你team up with的人。这些人越了解你,你越信任他们,他们对你的威胁也越大。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孤独是注定无疑的。Vik是最了解男主的一个人,因此他既是男主喜欢的合作搭档,又是其自我厌恶的投射,是一个自我保存的潜在威胁。变相除掉一个祸患,有什么可伤心的呢?愧疚就够了。
2.再说回男主。男主办事履历中有过难堪的污点——在瑞典办案时和证人上床,被全副武装的警员们歪打正着,脸面全无。还好专业能力出挑,还能来北挪威办案,避避风头,却仍因为这个事被挪威同事在背后嘲笑。这也是他对这次新的失误格外无法容忍的原因之一。男主按片中设定来看是相当有魅力的类型,女学生、女同事、旅店前台女孩通吃,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他年轻时大约更风流不羁桀骜不驯,抵挡不住美女的诱惑,送上门来的也不拒绝;办案方面相当个人主义,喜欢按自己的方式来,甚至为了走捷径而涉及灰色地带都是可能的。他和证人上床,是出于什么原因?纯粹看对眼了,还是想笼络证人?不管是什么原因,他都没能做到他那句冠冕堂皇的“把工作和个人情感分开”。和女中学生证人在车里的情欲戏又一次显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挣扎。而这种不祥的纠结、对带来厄运的性的畏惧阴影似乎已渗透到了与办案无关的个人情感领域——与旅馆前台女孩的sex,他突然的粗暴吓坏、惹怒了她。他憎恨自己的犹疑胆怯懦弱,于是要用暴力展示自己的强大,结果是又一次的挫败。
这段情欲戏是一场男主和前台女孩的对手戏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懦弱&挫败小主题)是女孩把男主叫过来看小猫,相信很多人对男主说的那句小猫很恶心印象深刻。来看一下context。
女:它现在几乎还看不见你呢。
男:我觉得这样挺好。
女:所以你的意思是这样它们还有些盼头?
男:不,我觉得它们很恶心。
女:它们只不过是有点无助而已。
男主代表死亡,小猫代表新生,与刺眼的白光同质。这是死与生的对峙,男主觉得恶心的不是小猫,而是新生,新生命让他这个凶手自惭形秽,归根结底是厌恶死亡,厌恶自己。他看到猫时可能还会想到他用来伪造证据杀死的那条狗,想起取子弹时看到的狗的内脏和血,还有受害女孩的尸体,说到底,猫,狗,人,都是一团肉罢了,如此柔弱,杀死他们如此容易。而一旦下了杀手后,恐慌与负罪感却是如此难熬,男主苟活,却输得彻底。旅店女孩认为出生意味着希望,这是平常人的思维方式。而男主,他的头脑中已经被死神与负罪感占据了,一瞬间的思维发散和联想,全部都会集中到这个心魔所在,越不想想起越会想起。
3. 影片的空间调度方面野心不小,如追逐戏中频繁出现客转主转客——镜头从主体人物摇甩到其主观视野后又摇甩到主体人物,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慌乱和恐惧、对外在世界的不确定和提防。1:28:30融合超现实场景和运动长镜头使之成为可能的同一空间中时间的无痕变化:镜头从负罪感让男主产生的幻觉——沙发上躺着的受害女孩和窗后像小孩一样向屋里巴望着的男主死去的搭档Vik(又一个Vik与男主夭亡的兄弟之间对应关系的证据),到先后跟着三个来来往往的警员移动,再转回男主,最终转回空荡荡的沙发和窗户,之前腿中弹的那个同事走到沙发前,彻底将男主拉回现实。
4.很多电影中用阴影来表现人物内心的阴暗面,本片也用了阴影,但更令人注目的是那刺眼的白昼光,以及白雪反射的晃眼的白光,它们令男主眩晕、心慌、精神衰弱乃至觉得恶心,它们让阴影无处可藏,让罪恶无处可藏。这白光理应是冥冥中那无情的正义法官的化身,但因为比男主更冷酷无情、不可捉摸,这极地白光沾上了一种近乎超自然般的邪气。
3 ) 失眠的下场
《失眠症》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眠患者。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威尔•多莫(艾尔•帕西诺饰)是洛杉矶警察局一个老练的、敬业的探员。他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在来这里之前,多莫为了让一个没有证据可指控的罪犯落入法网,不得不用伪造证据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却不幸被上司发现。和他一起办案的哈普,和上司妥协,这意味着罪犯将逍遥法外,但若不如此,两名警察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
带着着内部调查组未完成的调查,他们到达了小镇,这里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多莫和哈普通过某种手段吸引犯罪嫌疑人到达了案发的小屋。他们跟踪罪犯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而罪犯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正当他逃离多莫的视线时,一声枪响,哈普到在了血泊中。
是多莫误杀了哈普,带着内疚的心情,加上极昼的影响,他连续几天陷入了失眠的境地。幻听,幻觉,焦躁,恐惧,他在清醒与模糊之间摇摆,但是对于误杀哈普的真相,却被他隐瞒了下来。
在迷雾中,罪犯看到了多莫的所为,他在夜半的时候打电话给多莫,通过此事要挟多莫。
多莫在死者留下的证物中找到了罪犯的线索,即隐居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匆忙的赶到了芬茨的家中,在追捕中被芬茨逃脱,当他再次回到芬茨家的时候,录音电话响起,芬茨在电话里冷静的跟他分析着事态的发展,要求和多莫达成协议,即两个人互不揭发。
多莫逐渐落入芬茨的控制中,失眠的症状越发严重,他一面为自己的行为深深自责,一边为了怕事情败露而一次又一次的帮助芬茨。
此时,新搭档,当地的一个女警察慢慢从多莫的行迹中发现了端倪,然而在她找到证据时,死者的男友经过多莫和芬茨的设计,成了替罪羊,案子结束,多莫可以返回洛杉矶了。
在离开的时刻,女警察去芬茨那里取得死者的信件,多莫突然惊觉不妥,飞速赶往芬茨的小屋。他赶到的时候,女警察已经被芬茨打晕,两个人在争执时,女警察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局面变的混乱,多莫在女警察的质问下非常羞愧,这时候芬茨拿起猎枪,攻击两人。多莫将自己的枪给了女警察,在和芬茨的对抗中,双双身亡。
影片的结尾,女警察痛苦的望着多莫,那个她非常崇拜的好警察,准备将指控多莫的证物扔掉,却被奄奄一息的多莫拒绝了,他告诉女警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后在平静和满足中,终于闭上眼睛,摆脱了失眠的困扰,长眠在这个小镇。
影片的气氛非常压抑,音乐也低沉悲凉,多莫内心的挣扎通过电影语言的叙述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他最终通过死亡获得了解脱,因为他最终的话是:“让我好好睡会吧!”可是,死亡就是最好的结局吗?多莫解脱了,却把困惑留给了我。我们不断被灌输着好与坏的标准,是与非的原则,然而,真的那么容易判断吗?谁能做一个纯粹的好人呢?
实际上,我多么希望看到多莫说出真相,在心灵的解脱中坦然承受一切,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所有好人的期望。可是,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强的话,又怎么会患上失眠症?原因或许很简单,他算得上英雄,但他同样是人。
是啊,人是多么的复杂啊!很多时刻,一个念头就会造就不可挽回的结局,多莫一直在问自己他是真的误杀哈普吗?有没有哈普死了一切就解决了念头?而在芬茨的叙述中,他也并不是有意要杀害女孩的,只是当他意识到女孩已经死了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或许,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理性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死者最亲密的好友背着她和她男朋友约会,该女孩在葬礼上没有掉眼泪,但在多莫带她来到发现死者尸体时却泪流满面;多莫明明内心痛苦,却还是冷静的调换了证据,洗清了自己。一个念头,最初的念头,很可能带着人浑噩的走下去,一错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醒悟。
在多莫闭眼的时刻,我的心down了下去。我不知道,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否是他认为,只有死亡才能洗清错误,或者说罪恶。
4 ) 能让诺兰翻拍的影片,究竟有多好看
前去挪威北方小镇去调查一起谋杀案的警员被失眠困扰。这个小镇上每年冬天开始的极昼使得小镇居民习惯了没有夜晚的生活,然而这对于警员来说却是不可接受的。小镇上的这起凶杀案扑朔迷离,警员却凭着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找到了蛛丝马迹。本来一切都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就在关键时刻,在追捕疑犯的过程中,警员却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同事,与此同时,疑犯成功逃脱了。
为了给自己脱罪,警员打扫了犯罪现场并成功嫁祸给疑犯,然而做完了这一切之后,警员却面临着一场叩问灵魂的审判,即使自己距离案件的真相越来越近,然而这种负罪感却伴随着失眠折磨着警员,即使是当最终的嫌犯落网,警员注定要一辈子背负着这种心理负担。
《极度失眠》在上映之后引起了当时广泛的讨论,而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本片中的警员的心理活动。一场由凶杀案件引发的问题产生了一层层的连锁反应,最终留给警员的却是一生的伤痕。警员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然而这种负责任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警员偏执的性格。在多年的从警经验中,他的能力无人能够匹敌,因此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件的时候,警员总是显得胸有成竹,他的精准的判定总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是自己致命的弱点。因为容错率不高,所以警员必须对每一次判定的结果负责,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声誉。
谁能想到,这种机制却成了慢慢的绞杀他心理防线的绞索。正因为警员精准的判断,小镇上的这起凶杀案便有了转机,这个转机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小镇上的警察们对于警员的某种崇拜的情绪,而警员给予的反馈则更是加深了这种情绪的蔓延,最终当他部署的追逃线路出了问题的时候,警员当时是不知所措的。
但作为一个资深警员,他后来很快的反应过来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凭着多年的办案经验,他迅速的清理了现场,并造成了一种疑犯和警察火拼的假象,从而将自己置身事外。做完了这一切,仿佛一种大病初愈的感觉,然而极昼的挪威北方小镇并没有对他有丝毫的好感。
人在失眠的时候就容易胡思乱想,警员也不例外,当他开始不住的胡思乱想之时,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就如同在脑海中国电影那样一遍又一遍,即使是处理了犯罪现场,然而蛛丝马迹却一遍又一遍的拷问着警员的灵魂,即使他用尽各种方式来避免失眠,最终的结果都是无可奈何的。
距离着案件侦破工作的逐渐进行到尾声,警员的失眠症没有好转的迹象,即使是最后时刻,他成功的搞掉了最后一样不利于自己的证据,犯罪嫌疑人最终溺亡,警员终于可以踏实的睡觉了,然而新的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又出来了。女警员还是找到了不利于他的证据,于是,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极度失眠》呈现给观众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某种微妙状态下的突发意外带给自己灵魂拷问。我们从警员的角度去看,这起案件从开始到结束是有着复杂但是却有条理的过程构成的。而同事的意外死亡却彻底的打乱了这种过程,警员本身是一个注重框架条理的人,因为这些条理才能帮助自己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犯罪者的痕迹,也因为自己一切都是让外界感觉到成竹在胸的,所以他不能在过程中出错,一旦出错,自己之前的形象就会付诸东流。
警员的这套思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他需要维系的是自己的羽毛,珍惜羽毛如果变得极端起来就会演化为一种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这种行为自然是不可取的,为了维护自己,不惜牺牲别人,好在他最后受到了灵魂的拷问。
而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他与警员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成为犯罪嫌疑人,原因在于他的犯罪行为是一种意外的结果而并非本身的谋划。正如同警员误杀自己的同事一样,犯罪嫌疑人与受害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然而当这种联系被意外打破之后,慌不择路的犯罪嫌疑人冲动之于失手杀害了受害者,最终酿成了惨剧。
作为一部以心理刻画为内核的犯罪电影,本片在5年后被诺兰翻拍,然而诺兰的翻拍却凸显出来了本片的成功,因为强如诺兰以及阿尔帕西诺依旧是复刻不了本片的内核。本片导演埃里克强大的创作能力一开始就决定了本片的历史地位。而这种主打心里迷局的电影,对于观众而言,比一般的犯罪片更加能引人入胜。而这一切全部源于本片中的犯罪者和执法者人物的设定以及他们同样偏执的性格,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只有神经病才能战胜神经病。
……
你好,再
5 ) 失眠
我喜欢艾尔·帕西诺的眼睛,他经常直勾勾地看着你,瞳仁鼓涨涨的想要冲破薄薄的眼皮,眼袋下垂成两个泪囊,明确地指示了苍老和疲惫,目光仿佛有形有质的,穿透所至的一切阻碍,直抵人心。
这样的一双眼睛背后往往藏着狂暴、混乱、敏感的灵魂和清澈的智慧。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小镇上,他失眠了。
《失眠症》的片头,飞机舷窗下无边无际绵延的蓝色冰川和一滴湮化在白色棉布纤维的鲜血交替出现。这次艾尔·帕西诺是一个老警察,从繁华的都市到遥远的北极圈调查一宗少女被杀案,在大雾弥漫的树林中,他误杀了自己的搭档,而这一切,全落在了罗宾·威廉斯扮演的凶手眼里,于是,猎人和猎物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并不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我是在一个失眠的深夜看的,就象在酒吧里遇见的陌生人,突然聊到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在那个靠近北极圈的小镇,太阳永远不落,寒冷冻僵了时间,在明亮的夜晚,老警察忍受着环境和内疚感负罪感的折磨,满眼血丝却毫无睡意。我们有同一个难题,失眠。
书上说,失眠主要有几个原因。生活习惯: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抽烟和睡前饮酒,就寝时间不规律或夜班工作;环境变动:声音、光线、气味,床铺太软或太硬,室内温度高低;生理状态:病痛或不适;心理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这几项我基本都占全了,所以,失眠更象一种宿命。
记忆中最早的一次失眠是在1992年,冬天,躺了很久以后坐以来,呆呆地睁大了眼睛看天花板,我想黑暗中一定是目光炯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睡不着,身边是熟悉的人熟悉的呼吸,轻微而有规律。我披衣下床,走到客厅的窗前,外面下雪了,昏黄的路灯下,雪花缓慢而安静地落下,人迹皆无。我站了很久,直到天际出现一抹淡蓝,马路上开始有人行走。
第一次认识了以后,失眠变成了一个偶尔会不期而至的不受欢迎的朋友。失眠据说分三种,
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慢性失眠(大于一个月)。好在我都是前两种,那些夜晚都很清晰,有的时候想看书,但拿起书才感觉眼睛生痛,眨一下就会流出泪水;闭上眼睛,头脑就成了一个不受我控制的万花筒,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记忆纷至沓来,不一会每一根脑神经都变的紧张而疲惫,象要被扯断了一样。一个小人在脑子里跳来跳去,不停地喊,我失眠了,我失眠了。这样的狂躁的几率通常在30%左右。有时候的失眠是平静的,可以看书看碟,或者看外面的天空,看窗帘一点点聚满晨光。
有些失眠是故意的,我不喜欢在午夜之前睡觉,滔滔逝水,急急流年,睡觉是多么浪费。虽然有时候睡意汹涌,但意识里依然强撑着,终于睡魔撤退了,我失眠了。
我喜欢那些平静的失眠,在平静中看喜欢的影碟和书,觉得世界比我眼见的更大。有时候想一些事情,会突然被怅惘的情绪淹没,心如小雨初晴后鲜亮亮的春水绿枝,有时候也会想起几句诗,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日摇落,凄凄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慢慢地想下去,觉得心里痴痴迷迷的。
最近的一次失眠,心里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得到和失去,相逢与离别,宿命说什么都会过去,短促的生。那一次抽了很多烟,烟雾袅袅娜娜的,后来挤满了屋子,黑暗中,火星明灭,那些烟丝后来变成了烟灰。我想象镜头从无限远的宇宙边缘推向我,推向银河系,太阳系,推向时间和空间交错的这一个点,在这个坐标上,一支烟和一截烟灰有什么不同。
6 ) 极度北欧
电影是老师推荐在偏单中的,《极度失眠》的电影名字听起来像是悬疑片,这部电影用名字吸引了我,在这部电影里北欧电影独有的缓慢、疏离、压抑、烦躁和清冷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这部电影对人性复杂把握的很好,特别是影片中出现的极昼现象,在我看来是一种相当丰富的心理刻画,而警官也在这种压抑的情况下极度失眠,最后做到了既瞒天过海又惩罚真凶。看到后面我觉得有些熟悉,人为求生而“黑化”,犯罪与良心全在一念之差,冷静疏离的气质很迷人,就像罗杰·艾伯特说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动作片或惊悚片,而是一次心理学上的探索与学习”。
7 ) 走不出的永昼
《失眠症》是一部1997年的挪威电影,这是挪威导演埃里克-思科比约格执导的首部作品,也是他个人截止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作品。2002年时,克里斯多夫-诺兰找来罗宾-威廉斯和艾尔-帕西诺两大演技派男星,一同翻拍这部挪威电影,不过口碑中等。
《失眠症》是一部警察电影,以单线的方式观察一名警探的办案过程,剧情说不上特别,但手法却非常有意思。影片剧情主要讲述一名瑞典警探与搭档一同到北极附近的挪威小镇,协助侦办一起年轻女性遭人杀害弃尸的缉凶故事。在抵达小镇后,这名瑞典警探深受永昼所引发的严重失眠困扰,身体疲惫、精神耗弱,结果在追凶的过程中失手开枪打死自己的搭档。
也许是受到失眠症的影响,这名屡奇案、备受尊敬的瑞典警探决定隐瞒自己的意外过失,将罪责推诿到凶手身上。为此,他修改关于事发经过的陈词、隐藏凶手遗留在现场的枪支、并偷偷替换掉证物。只是没想到,在瑞典警探继续追查案件的时候,凶手竟然主动找上这名警探,以真相来胁迫他保护自己。
由于长时间没能入睡,加上意外事件带来的压力,瑞典警探不仅身心透支、还开始出现幻觉,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同意与凶手合作,将两件案子都栽赃到遇害女性的男友身上。可惜事情处理的并不完美,在那把凶手遗留在现场、用来栽赃的手枪上头竟然留下一枚凶手的指纹,瑞典警探因为疏忽没有擦干净。作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瑞典警探与凶手便进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状态。
■乍看之下,这是一部讲述瑞典警探与凶手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实不然,影片真正的重点其实是瑞典警探的“心理历程”,是一个优秀的警探从意外到犯罪的完整过程。而在这个心理历程与犯罪过程的背后,又一层层地投射出凶手的心理历程,以及旁人与观众对真相的认知方式。
在电影的开头,导演以偷窥的手法呈现凶手杀死受害人的凶暴画面,详实记录凶手为受害人洗头发、清指甲、除去衣物等熟练的灭证手法。影片中间更拍摄仍是花样年华的受害人被弃尸的肮脏垃圾场。在得知这种种“冷血事实”之后,你会相信凶手说一切都是意外的说法吗?
在办案之初,瑞典警探深信这是一起预谋杀人,而且凶手是一个头脑冷静、本性残忍之人。但在影片结局,他完全相信凶手关于意外的说法,并不是因为他了解凶手的人品,而是在误杀搭档、选择灭证、差点在激情之下强暴女前台这些事情之后,瑞典警探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性,知道重大罪恶的源头可以只是一个单纯的意外。
作为一个警界知名的人物,瑞典警探况且会因为疲倦与大雾而误杀搭档,会因为意志薄弱而选择隐瞒真相、栽赃他人,那么身为知名侦探小说作家的凶手,因为一时激情意外害死受害人、因为恐惧懦弱选择灭迹弃尸、进而要挟警探又有何难以置信的。
影片当中有个细心的女警探,发现瑞典警探的陈词与现场的状况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她亲赴现场调查,找到一枚与瑞典警探所用枪支配套的子弹弹壳。但最终她没有将陈词不合的事实向上报告,还将弹壳交还给瑞典警探。为什么?
她知道瑞典警探是一名好警察,基于他受到失眠症影响以及当天现场起大雾这些事实,她明白真相就是一起意外,没有穷追猛打的必要。但明明都是意外,为什么瑞典警察“情有可原”,而凶手却“罪无可逭”?人们都以为自己是根据“真相”判断对与错、选择原谅或谴责,但其实每个人都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却在这种薄弱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施行仁慈或残忍。
■《失眠症》这部影片最为出彩的地方便是对“平行手法”的反复运用:为观众营造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再以另一个相似的状态来冲击这个既定的想法。
首先,导演在影片开头先播放残忍的命案画面,将凶手残忍嗜血的印象先入为主地植入观众脑海中,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带着观众观察一个好人的“不幸堕落”。在瑞典警察这条单线的叙事线背后,隐藏的是一条与之平行的故事线,那便是凶手的犯罪过程与心理历程。一开头对凶手的厌恶与其后对瑞典警探的同情,形成一种既类似又矛盾的状态。
其次,瑞典警探一共做了两次栽赃陷害的动作,第一次是栽赃凶手、第二次是栽赃受害人的男友。在第一次的栽赃过程中,影片详细地呈现瑞典警察深陷大雾、被迫开枪的情节,一切完全是不幸的意外,因此栽赃给凶手给人一种可以理解的感受。但第二次时便让人极其反感。但所有事情的根源其实来自受害人的男友和好友,在这两人的“意外”逼迫下,受害人才会在半夜去找凶手,也才引发后面的一系列意外。在受害人遇害后,这两人没有丝毫的伤心内疚之情,反倒是凶手不断受到良心的折磨。到底凶手的罪恶更深重些还是这两人?
最后便是女警察与瑞典警探。细心的女警察选择将在现场找到的弹壳交给瑞典警察,这是基于对同僚的信任、对一个好警察的保护,出发点是善良的。但这与瑞典警探知法犯法,为隐藏意外真相不惜湮灭证据、甚至栽赃陷害,又有多大的区别?女警察同样是隐瞒了真相、让凶手背负所有罪责。尽管结果相同,但动机与手法的不同便能让人们产生不同的观感与理解。
究竟是谁因为失眠症而影响了判断力?也许是每一个观众。
诺兰唯一一次失手就栽在这部电影上面了~~原版实在是不错....
【B】低色温+大面积的白色运用+高调光去表现失眠,非常赞。原版和诺兰的翻拍版各有千秋,如同斯卡斯加德和帕西诺两人一般,一个冰冷,一个焦虑
北欧的抑郁症、心理疾病和自杀率是否高于其它地区啊?摆脱不掉的一层灰。
挪威的原版《失眠》,被诺兰翻拍过。《芝加哥太阳报》的著名影评认罗杰,艾伯特给出了3星半的高分,他盛赞该片“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片或动作片,而是一次心理学上的探索与学习”。这个原版与诺兰的翻拍主要情节基本相同,诺兰加入了一些精彩的追逐戏,但心理刻画上没有超越原版,结局也有所改动
大概是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欧出品的影片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冷峻、内敛、阴郁和疏离感,特别适合黑色罪案片。
情节忒闷了.就记得男人把女孩带上车.边开车边摸她大腿....- - !
Biosphere配乐,冷,仅为感觉音乐。
1997年挪威版《失眠症》简约得像一个中篇小说,流淌着文艺血液,兼具欧洲电影一贯的纠结、暧昧,自我审视。
有个别惊慌失措般(还带点生硬)的剪辑处理还算是有点意思。其他方面都乏善可陈。这个来自北欧的导演拍的北欧给芬奇拍的北欧提鞋都不配。。。斯特兰真的很喜欢演变态。。。。
先看了02年的同名片觉得还挺好看的,就是呈现出来的风格和故事不知为何有种挥之不去的违和感。然后我打开了97年的Insomnia,看完简直想回头给翻拍版怒减一星。好的部分几乎全是原版就有的,改动的部分又改到了让全片之所以压抑窒息又晦涩的核心,简直了……
失手犯错让警探加剧了因连续白昼导致的失眠,内疚和压力又让失眠和疲惫加倍,难掩的疲惫掩盖了内心的慌张和压抑,让他的一切行径在同事眼里显得非常“正常”。警探在作家眼里也许是个和作家一样贪婪而又冷血的孤狼吧。埃里克·斯柯比约格的镜头极克制冷静,带领观众冰冷地窥视,不管发生多丑恶的事,都不会让镜头外的观众有丝毫突兀和意外,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要多有勇气才能说这片儿比诺兰那版好啊!虽然有CC版吧但是这片儿也就一个北欧B级片的水准。看过诺兰的再看这个打三星都嫌多。导演你忘了片名叫失眠症么多剪几次会死么?我猜诺兰看过这部之后一定出去一阵吐槽,然后决定自己拍一遍……另外本片唯一亮点就是杀狗,这是诺兰不敢做的。
北欧独有的冷峻气质,不论是原版还是诺兰翻拍版,重点并不是案件,而是主角的精神状态,在越发崩溃的情形下做出的一个又一个错误却“正确”的选择。Stellan Skarsgård演得真好,车库有一场表情变化的戏,行云流水,我反复观看欣赏~
我所有看过的北欧片子几乎都是这种样子,要么就是白皑皑的极昼,要么就是黑漆漆的极夜,明明都是很惊险的内容可是节奏却总让我没办法一次性看完,但是奈何题材又是我喜欢的,所以龙纹身我选择看美版的,下次要看看诺兰的翻拍版本。
美版作為翻拍,居然連核心橋段都不換一說。倒是原版的這個結尾更加有黑色的感覺,哪怕整個背景都是白晝的。被完全劇透的我是看得不那麼認真呢。
和帕西诺那部最大区别是,这俩警察是好基友= =。一开始以为是精分,估计因为男一有点像<布鲁克斯先生>里的影子,脸盲症日趋恶化了我。诺兰那部毫无创意的翻拍效果还没这原版好。
不能一错再错
即使诺兰现在被捧得那么高,这部原版也还是要远远超过02念得翻拍版,甩了不知多少条街
三星半。尽管故事层面和表演层面都有精湛的表演,但它的气质都是挪威的场景所带来的实在,全片有一股规规矩矩的电视电影的味道,这也是我大概理解它会被选择翻拍的原因,因为可以在风格上再度创作。我比较喜欢的部分是,斯卡斯加德的表演和这个剧本一样,没有特意强调这个男主角的人设,要知道这样一个人设在韩剧韩影式的塑造中绝对可以写出花来,令无数制片人心动,我喜欢看踏实本分的讲故事,就像坐在树下观察树干。
如此比较后诺兰的翻拍版的确过于“好莱坞”,从拍摄角度来说挪威原版显然更为优秀,摄影和剪辑不断营造出冰冷眩晕焦虑的情绪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