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就是伟大了,是值得的
刚刚看过《Flammen og Citronen》(《弗莱蒙和希特伦》)
08年的丹麦片,和《黑皮书》甚至《色戒》的类型算是差不多,说的是“火焰”和“柚子”两个战士在二战期间的哥本哈根暗杀投敌者和纳粹军官的事情,当然,故事真正描述的远比这个要宽泛的多。
画面沉重得让人很压抑,要不是偶尔有枪声提醒,真的会让人逐步窒息。
人的命运到底由什么来主宰,谁又代表正义的一方?
大概是由爱和仇恨来主宰,无所谓正义与否。
男主角“火焰”心中久远的仇恨来自纳粹对他女友的暴虐,于是他认定纳粹是他一生的敌人,尤其在纳粹占领了他的家乡后。
似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单纯,他们误杀了不该杀的人,也放过了不该放过的人。
男主角还单纯地相信了一个女人,虽然这个女人对他也是有感情的,但,终究出卖了他而致他惨死。
我突然想起《色戒》中最后一幕,当邝裕民望着王佳芝,和王佳芝望着邝裕民,两人复杂而不同的心理,总结了各自的一生。而易先生,大概就是由于爱的少些,才活得久些吧。
男主角的领导们也不再是单纯的丹麦反抗领袖,其中一人借男主角之手杀戮自己的私敌,而其他人在战争有了进展的时候,又因东西两大阵营的争斗,主动牺牲了我们单纯的男主角。(根据最后为女主角提箱子的人判断)
政治的斗争,牺牲的都是充满热情的青年人,不论二十年前,还是九十年前,唯一不同的只是最后胜利者总要给他们一个标签,或勇士,或叛逆。
然而青年总是可爱的,民族主义的热情总是让人感动的,即使他们经常也信错人,走错路。而他们一腔的热情,追寻的是真理,而且并不计较自己是否牺牲在追求的道理上,相信自己的牺牲可以给更多人带来幸福,这就是伟大了,是值得的。
2 ) 中立国的人们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完全明白“世界”是怎么回事儿。战火的确烧到胶州湾,但与中国几乎毫无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无论按照东亚以37年日军攻陷卢沟桥为标志还是以39年德军闪击波兰为标志,中国对日本的抵抗与欧陆发生的战事关系不大。换言之,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抗日战争在世界版图上讲只是区域战争。
中国被逼无奈和日本缠斗八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反法西斯斗争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管反不反法西斯,法西斯是谁,都必须把日本人从家里赶出去。所以无论是亲身参与战争的中国人还是我们都没有盟国,没有配合,没有夹在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中间的两难境地。我们不可能是中立国,也就无法以这种似乎更复杂的角度回忆战争。
一些远比当时的中国更富裕的欧洲国家却面对“习惯性”动武的德国选择了中立。中立国国民的心态究竟如何我们很难切近地体验。瑞士是中立国,瑞典是中立国,丹麦和挪威一度是中立国,爱尔兰的敌人永远是且仅是英国,如同土耳其的敌人永远是且仅是苏联,它们也是中立国。这些国家土地面积远比中国狭小,人口流动性大,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都很强,中立能维持一段稳定,但势必招致更复杂的麻烦。战时生活对于他们与对于中国人完全不同。
影片中火焰反复在提醒自己,“恋人”和战友,“记得他们是哪天来的么?他们是4月9日来的。”,此时屏幕上便出现历史影像资料和图片,都是一队队密密麻麻的德军机械化部队。 虚构场景拍摄与历史资料跨越或并置的方式仿佛在一遍一遍强调历史的确真实存在,然而观众会感觉到这些证物并不是给观众看的,而是给叙述中的各位主人公看的——在这里无论观众还是叙事者都感受到由不确定的感知和有可能淡去的记忆导致的焦虑。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丹麦人正以一种模糊的方式应对纳粹,如同在和另一个人种打交道,而不是入侵者;他们谈起纳粹时奇怪地带着种族主义的不适感,而不是爱国者对入侵者天然的仇恨。他们对于战争什么时候发生,是否已经发生,尽管紧张却并不敏感。柠檬是火焰的拍档,他也有句台词反复出现“战争来了。”这句话与其说是通知,不如说是揣测,里面有兴奋也有恐惧。
柠檬和火焰在“战争来了”以前,都听命于一个叫温泽的人,接受他的命令暗杀盖世太保和纳粹分子。这样的随意性和与一个个体在某种理念下达成的契约性合作本质上与黑帮无异,它必然导致盲从和失败。火焰的父亲开着一个小宾馆,盖世太保的头子时常去那里过周末,在火焰要求父亲透露给他这个头目的行踪时,父亲对他的生活给与一针见血但饱含怜爱的评价:“以你的头脑和背景做点別的什么,比你在街上转着圈杀人强的多。”爱你的人最希望的事情永远是你活下来,而这也永远只是个希望。
柠檬往往还有另外一句台词紧接着“战争来了”: “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这句话嘲笑了战士纯真的必死信念,也带出火焰在与盖世太保的头目狭路相逢时的犹豫以及错过绝杀就将必然死去的情节套路。
中立国的存在便利地给与人们另一种可能性来阐释战争:战争是私人的还是集体的?战争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地道战的胜利靠的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也靠区队长对具体战术的部署和经验丰富的战士在村民中串联协调。将战争私人化最好用的办法往往是英雄输给爱情,尤其是敌我身份不明确的爱情关系。但这并不是大家惯常倾向于把握的两种献身的斗争:是服从情感还是服从主义。相反,好的故事应当是双方如何斤斤计较,如何保全自己,如何留下对方一条命让自己去索取感情的依靠同时在其它方面使其一败涂地。一句话,讲极端自私的故事。如同瑞士人有一句话:“我们一周有六天为纳粹工作,有一天为英法祈祷。”从这个意义上讲,火焰与柠檬各自爱情生活所构成的两条叙事线索高下立辨。
影片最打动我,让我咒骂这个世界几句“shit!”并眼圈红起来的时候是柠檬举着枪威胁杂货店老板给他在一个空箱子里装满苹果,巧克力和真正的咖啡这个情节。杂货店老板就是个不得不投降了纳粹的小人物,他至少不是个坏人:说了很多遍打烊还是笑着转过来问柠檬要点儿什么。柠檬用一个集体的/国家的纳粹的概念打劫了这个小小的个体,在影片中仅此一次“滥用了历史”,因为他要挽回他的妻子和家庭。
影片有很多次俯瞰哥本哈根的镜头,角度和颜色让我想起佛罗伦萨。欧洲这样的城市都密集而安静,观众可以切近地感受到死亡的逼迫与生命的挣扎在街巷间共存。这样的镜头也选择了一个上帝的视角:在上帝眼里,我们都是中立国的人们。
3 ) 《弗莱蒙和希特伦》:一部颇具气质的电影
(芷宁写于2010年6月4日)
这部丹麦德国捷克三国制造的二战题材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影像极具北欧特色,风格沉郁寂寥,凄清绵延,剧情关乎战争,却有机地以点盖面,以丹麦抵抗组织的特殊使命延展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主旨论及人性,却只做客观剖视,不刻意不矫情,不迷失于二战这一庞大的历史背景中,基调触及心灵,却又点到即止,做得巧妙而避开俗套,仿佛给予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注,留给观众宽泛的思虑空间。
可以说,影片《弗莱蒙和希特伦(Flame And Citron)》的情节并不算新鲜,涵盖了特殊境况下的人性激变和利益纠葛,全片充斥着猜忌疑虑背叛矛盾以及繁复的人性较量,虽然这类故事内容已被光影造访过多次,但该片的优势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讲故事的方式,胜在两主角的精彩表演、具体细节的有致再现和颇有质感的镜头画面。
鉴于史实,观影前观众就已知道被纳粹悬赏的“丹麦民族英雄”弗莱蒙和希特伦迟早是要挂掉的,只是这个过程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所幸,该片将此过程呈现得几经兜转、起伏刺激,每个拐点都有适宜的情节架构,令影片具有相当的可看性。该片还长于对重点枪杀和对峙场面的细节体现,在此情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势的即时变动,都被呈现的扣人心弦、收放自如。另外,该片在配乐、美设、剪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整体呈现出一部不俗之作所应具有的气质。
弗莱蒙,“火焰”,人如其名,23岁的本特有一头红发,发色亮眼,而他的外型性格甚至做派也都亮眼,年轻却不青涩,举止干净利落,面目神情微微有点神经质,嘴角偶尔的微表情,流露出他是个敏感的人,也是个孤独的人,还是个执着的人,更是个需要爱的人。
由托尔·林德哈特饰演的弗莱蒙,个性鲜明而内心激荡,并将角色的行为走向交代的清晰自然,本特之所以是现在的本特,和他的遭遇无不关系,曾经的德国经历让他对叛徒告密者深恶痛绝,而他性格中的偏激和执拗则很容易被人利用,他可以很有主见,但也容易被听上去合理的话语影响,这点在他和教授吉尔伯特的对话以及和多面女间谍Ketty的几次“质询”中便可见一斑。
年轻的本特真的就像“火焰”那样,可以熊熊燃烧,光耀夺目,看上去势不可挡,然而,一旦遇水,便很容易就被扑灭。于是,性格中的某些成分决定了看上去果断冷静的本特会犯致命错误。影片伊始便是本特有任务在身,为去暗杀丹麦叛徒做准备,他一丝不苟地穿衣拿枪,并装好倘若任务失败尊严死去的毒药,镜头在白色小药管上扫过,已然暗示了本特的结局。
“柚子”希特伦,长着正直忠诚的脸、有妻有女的眼镜男乔尔根之所以投入到如此危险的使命中,皆因德国人很轻松地就令哥本哈根沦陷,看着德国兵入驻,这个老实人呕吐了。此后忠厚的乔尔根肩负起了作为一个丹麦人的尊严,虽然他正逐渐失去作为一个丈夫的尊严、一个父亲的尊严——乔尔根为抵抗组织卖命,却穷得不名一文,为久未谋面的女儿过生日还得借同仁的钱,为给妻女弄点食品,就得抢劫德国人的商店,此间的屈辱自当难抑,可妻子还是琵琶别抱了……
麦德斯·米科尔森饰演的乔尔根倘若生在和平年代必是个好男人,但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两难境地(貌似在影片《婚礼之后》中,米科尔森饰演的也是陷入两难的男人)。当乔尔根叮嘱妻子的现任,让他照顾好妻女时,米科尔森给出了一个男人的酸楚不甘和尴尬,那个没彻底举起的因向女儿再见而微微摆动的手,掩饰着他的局促心酸和落寞。
影片总在不经意间,暗示着高压高危任务于个体的异化,一直作为“杀手”本特司机的乔尔根在本特不杀女人的原则下,也举起了枪,只是那时他的枪法很糟,可日后他也已然弹无虚发了。乔尔根死得很英勇,受伤的他独自和几卡车的德国兵交战,最后身体被打成筛子……
当生命变成钞票时,告密者的灵魂便变得轻飘,卡车上那两具无声无息的尸体却赢得了悬赏者——纳粹头目霍夫曼的尊敬。片尾,镜头扫过掩埋弗莱蒙和希特伦的地方,那里已然排满了抵抗者的座座坟茔,二战时期的童话国度也有它的伤痕,而且这些伤痕不会以人鱼泡沫的形式消亡掉。
http://nicolew.blog.hexun.com/51236568_d.html
4 ) 很值得一看。
非常不错,看的BI之家的版本,里面有些翻译不是很到位,有些情节还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和柠檬在一起的那个女人到底是不是叛徒,个人感觉是个双面间谍。不知道她最后为什么又出卖了柠檬?
5 ) 信任已成了危险品
带着心中那份不安和忐忑看着剧中的画面,整部作品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呼吸的喘息也显得压抑起来,哥本哈根已不是我心中的童话世界,灰色
冰冷的感觉夹杂着全身,冥冥之中,还是以悲剧的形式走向终点……
尽管FLAMMEN几次三番怀疑SELMER,但却还是被感情蒙住了双眼,执着的信任着他所爱的SELMER,直到他死后发现的那封信中,还是不相信身边人怀疑的SELMER会是出卖他的人,但恰恰是那份信任给FLAMMEN自己挖掘了坟墓……
谁也不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看似简单,有时却又是如此让人痛彻心扉……
信任似乎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单纯,信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工具,成为了欺骗的敲门砖……
也许哪一天,我们也会带着那份所谓的执着,经历反复的背叛和出卖,然后重复信任和原谅……
只不过那时我们自己也许也不会知道,我们走向的那个路口到底通向何方……
6 ) 性、谎言与爱国主义
这哪里是战争片,这分明是人生成长指南。拍得真好!没有完美的人,没有穷凶极恶的人,没有脸谱化。英雄有人性的弱点,情人有无奈、背叛和自保。盖世太保头子老奸巨猾,但不失尊重对手的底线。虽然剧情比较冗长、拖沓。但是真的是可以当文艺片来看的。当然被占领土的场面也很残酷,但真实。北欧人性格的隐忍、内敛很到位。而且,感觉到,德国人对同为日耳曼种族的丹麦,高压政策不是很厉害。
7 ) 《火焰和柠檬》:乱花渐欲迷人眼
肝胆相照的一对刺客
在战争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却在死亡时分完成了涅磐
说来也是千徊百折
欧尔·克利斯汀·梅森
在处理人物的镜头上
都下足了劲
那些特写历历在目
色调冷静,气氛却异常诡异
战争中的迷惑
英雄的落魄
人性的堕落
政治的黑暗
爱的无奈
个人虽然中意酷酷的托尔·林德哈特
但更喜欢麦德斯·米科尔森老道的表演
评分:8.2分
鉴于林德哈特演的基佬片,我总是以为下一秒他就要和Mads搅基......电影总体格调充满着伯格曼式的碎碎念,但是我看的版本中字翻得好诡异。
战争这盘棋,总有人自以为聪明的前赴后继,最后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2008-12-03,正剧的样子。
生疏的背景 很难看进去
一个火红头发的帅哥富二代,却投入刺激的革命暗杀生涯,因为迷上了一个难看的多重女间谍,最后搭上了小命——
身无分文的Citronen,为了给女儿过生日向同志们逐个借钱;挤在小轿车里点燃巴掌大小蛋糕上的蜡烛给女儿庆生;抢劫小店只为给妻子准备一些食物,给女儿一个洋娃娃作为生日礼物;叮嘱妻子改嫁的男人珍惜妻女,想向远处妻女挥别却只敢微微抬了抬手,一别竟是永别;毫无尊严可言,却又令人肃然起敬
1940年4月9日,德國只用四個小時就佔領了丹麥。克里斯蒂安十世投降,丹麥政府投降。國王沒有逃難,拒絕通牒,「消極抵抗」,在肅清猶太人時首先佩帶上六角星,並說:『我是丹麥國內第一個猶太人』,保護了大批猶太人。抵抗組織異常活躍,暗殺活動頻繁。Sacha 最喜歡的一部丹麥片。
丹麦也有敌后武工队。
妈啊现在是个盘正条顺的男青年往mads身边一站就涌现出一股男宠气质……而mads叔叔就是那个骄纵宠溺我该拿你这个小妖精怎么办的总裁(脑补两万字且完全与电影无关
well played.
几年前撸过D9,米格尔森还没红
电影院
为了Thure Lindhardt和Mads Mikkelsen 至少四星 最喜欢的两个丹麦男演员一个老女人毁了两个英雄 Flame的老爹很帅 片子的摄影不太好
一言以概之,就是一个本来专业的尖孙儿杀手碰到了敬业专业的丹麦王佳芝儿就不专业了还挂了的故事……
看了一半,留着慢慢看。不浮夸的故事,不浮夸的表演,不浮夸的台词。海滩边一家三口挤在小车里给女儿过生日,Citronen泪流满面,无法回头面对单纯快乐的女儿,那一幕安静又有力。Hannibal或007果然只是“蛋糕上的糖霜”。
演员不错。
丹麥男星Thure Lindhardt在本片帥到會出人命........
太闷。
片子很不错,就是有点闷。【艹 看这片子我居然截了70多张图,Thure这种气质的我扛不住呀扛不住!!只能一边骂:尼玛的这也太帅了吧一边另存为= =,哎,又花痴了。。。【话说哪位豆友给翻译的《火焰和雪铁龙》?笑死我了
就那大妈也能把你迷得神魂颠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