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与国家》是《希望与荣耀》的续集,电影并没有刻意的强调这一点,但片头就是上一部的片尾,而那个片尾又太过惊艳,故一看就想起来了。
《希望与荣耀》的故事发生在1942年,男主角比利是个住在伦敦的小男孩,父亲上了战场,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战争期间,物质贫乏,德国飞机又经常过来轰炸,把古老的伦敦城给炸了个七零八落,但比利对此还挺开心的,为啥?因为这样就不能保证正常开课了。老师忧心忡忡,家长无心管教,他则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每天约了小伙伴,在断壁残垣间探险寻宝,玩得不亦乐乎。
空袭警报不断,死人不断,每天都有房屋被毁,可大家还是对着德军的降落伞欢欣鼓舞,仿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不是战争,而是平常的生活。然后,有那么一天,比利的家也被炸掉了,这次不能怪德国人,是煤气管道出了问题,但结局是一样的,比利从此无家可归了,母亲只得带着他们,去投奔乡下的外公。比利受到影响了吗?完全没有!在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他又发现了许多新的玩法。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假期结束,学校又雷打不动的开课了。开学这天,比利的心情是沉痛的,脚步是沉重的,磨磨蹭蹭的走到校门口,远远地就听见校园里欢声雷动:“学校昨晚被炸掉了!谢谢你,阿道夫!”于是,我们的比利同学跳上外公的小车,又一溜烟地跑回了乡下。
比利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伦敦,《女王与国家》的时间轴向后跳了九年,冬去春来,流年暗度,比利每天在河里游泳,游着游着就长出了喉结,有了胸肌,变成了人高马大的棒小伙儿。
二战早已结束,但英国又被卷入朝鲜战争,大批的年轻人被召入军队,送往远东战场。十八岁的这年,比利也不出意外地收到了《入伍通知书》,电影讲述的,就是比利这两年的军旅生活。
前面说过,比利从小就是个厌学的孩子,但长大后反而尝到了有文化的甜头:他留在军营当了教官,专门教士兵们打字(在当年,打字可是个技术活,一般人家也买不起打字机)。当了教官有许多好处,大锅饭换成了小餐厅,大通铺变成了双人间,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更重要的是,他再也不必担心自己被送往前线充当炮灰了。
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想法无足轻重,战火纷飞,改朝换代,但比利还是处变不惊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和上次一样,比利经历了战争,但又微妙地游离于战争之外。
当士兵们在战场挣扎求生的时候,比利在忙什么呢?忙着和自己的长官斗法,比利身上的文青气很重,和一板一眼的长官格格不入,他们相看两厌,见招拆招,彼此都动了真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的硝烟也不亚于战场,于是,比利就在这战斗中一天天的茁壮成长。
比利长大了,开始为了爱情而烦恼,他感受了初恋的甜蜜,又体味了失恋的痛苦,来不及伤感,第二段爱情又不期而至,这就是人生,永远的猝不及防,也永远的惊喜不断。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走出军营的时候,比利已经褪去了眉宇间的青涩,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残酷的成人世界。
作为英国著名导演,约翰.保曼以华丽的影像风格和扣人心弦的叙事技巧著称,他有句名言:“拍摄电影就是将金钱变成光影,然后再将光影变成金钱的过程。”
约翰.保曼,1933年生于伦敦,经历了二战,17岁时替《少女》杂志写影评,一年后到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应召在陆军服役两年——从履历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希望与荣耀》和《女王与国家》都是导演的自传,区别在于,别人用纸和笔写回忆录,他则奢侈地用了电影胶片。
退役后,他进了BBC担任助理编辑。1962年,他成为布里斯托尔BBC纪录片拍摄部门的主管,3年后,他拍摄了故事片处女作《Catch Us If You Can》,创新风格很快博得了关注。1967年,保曼去了好莱坞,执导了李马文主演的《步步惊魂》,该片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1969年,保曼回到英国,执导了马杰洛.马楚安尼主演的《最后李奥》,在二十三届戛纳电影节夺得最佳导演奖。
1987年的《希望与荣耀》,为他赢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在内的5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了金球奖的最佳影片。保曼其他的作品,还有获奥斯卡3项提名的《激流四勇士》,在戛纳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的《黑暗时代》。1998年,讲述爱尔兰暴徒的《将军》让他再次摘得戛纳最佳导演奖。你以为他只有内涵?除了编剧和导演,他还是个颇为成功的演员,佳作不断。
走出军营的时候,比利20岁,导演这漫漫的人生长路,只展现了不到四分之一,很多问题都没来得及交代:比利和苏菲终成眷属了吗?帕西最终有没有成为他的姐夫?在多姿多彩的娱乐圈,他又有了什么样的奇遇?如何从小人物成长为大导演?精彩刚刚开始,影片却戛然而止。如今,约翰.保曼已是83岁的高龄,精力不济,几乎没有开拍第三部的可能,想到这一点就让人惆怅万分。
《女王与国家》是部佳作吗?答案,取决于你的打开方式。对普通观众来说,电影不够娱乐,情节平淡,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如果和《希望与荣耀》连着看,就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纯真的丧失。或许,这就是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人与集体的磨合,每个人都在做着小挣扎,最终在命运的大河之中沉沦。
精致的英伦复古。
演的最好的是美國小哥Caleb Landry Jones
女主原来是乌龙女校的金发妞 有成熟女人的风韵了
纪律严明的军队里究竟规范了什么,培育出了怎样的灵魂,忠诚知否真的能通过锤炼而铸造而成?英式黑色幽默里一点点荒诞的台词和镜头感,有几段配乐很美,而最美不过女主角。
题目和海报误导了我,以至于对这片子的预期有偏差 卡哥真好看,女主太优雅了太美丽了,就真的很适合奥菲利娅这个名字呢。这种风格的电影看得不多,也挺有意思,工整细致的荒诞。配乐依旧很英式很工整舒缓。男主的确有时候像一个旁观者,嗯。不错。
英国价值观,幽默感,圣母心,我是真的爱比利的。可是为什么就刚刚好是Theseus 。。。真爱顶着爱豆脸。我天啦。。。豆瓣都是粉色的。
为啥拿这张海报当封面明明是他和他姐姐,英国演员真好多脸熟的,妈妈是铁叔老婆南方与北方里的妈妈,姐姐是王冠女王妹妹,护士是浴血黑帮二嫂
从军遇上爱。索菲的角色很喜欢
《希望与荣耀》续集。小男孩长大后被征召,在韩战的后方大本营里没心没肺反抗军事教条的青春成长轻喜剧。有趣的元素不少,围绕在两位男主身边的老兵油子赖着不上战场、学打字的气氛组士兵们以及其中的戏精假娘娘腔。但双男主反抗的军士长以及偷钟表事件在设定上都太轻了,对军事教条一丝不苟的军士长顶多算个刻板人物,他和双男主也并未有什么剧烈冲突,偷钟表事件虽然闹上了军事法庭,但事件本身小而无趣,这些占据叙事主线的内容缺乏戏剧张力。招风耳没结果的年上恋、双男主与护士的三角关系这些感情戏和军营部分基本隔离,撕裂感明显,哪怕设计个招风耳因军营管理要求错过约会这类俗气戏码也行啊?另外双男主去军事监狱的路上为啥还要戴手铐?他俩关系不是很好吗?路上也没别人看管他俩啊?总的来说是部寡淡而散漫的青春片,和战争背景没啥关系
强迫症军官大DT毫无威慑力,反而代表所谓反抗精神的男主朋友是个psychopath兼(可能很多人认为男孩就应该如此的)蠢坏bully。。男主是个无趣posh,他钟情的姑娘是个我看着想砍死的贵族牛津哲学bitch。。所有女性角色都是bitch,男性角色略多元但也没好人,也就几个中老年军官还稍微能看看。。
卡特纳真的很适合演大兵,硬朗的脸,高大还有点驼背的身躯,一股不服输的少年气。除了欣赏男女主的美貌,我一无所获。
英国幽默版四百击,战争与兵营的苦与乐,国家的荣誉与强权,英国丑男孩的情感成长教育 @cinéma des Arcades,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 Cannes 2014
接近三十年的续集,喜剧部分还是很英国的。
ophelia, unhappy in love and suicidal. 但男主的第一段恋情更像是是姐姐
卡哥到底是什么骨科专业户,这部明明和姐姐更像一对(所以他们最后也成一对了没毛病(
卡和姐也骨里骨气的
前作就很零碎,这部更碎。
后面有观众评价TV movie. 说得蛮对。
陆军后方文职人员日常,会被英国小粉红骂死的青春讽刺喜剧。两位长官David Thewlis和Richard E Grant一个古板一个厌倦,搭配一个偷懒达人胖子勤务员,笑死我了。红毛雀斑哥Caleb这里居然演英国滑头鬼,此人的病态特性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