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以为你是谁?
身为医生,不是靠专业水准上位的,手法类似东方朔李白之类的弄臣。
身为朋友,爬上朋友妻子的床毫无一点愧意和悔意,king完全信任他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他将king当做木偶傀儡。
身为政治家,手段专横、幼稚得可笑,绯闻四起时也没有为家国大义放弃儿女私情的心智和胸怀。
身为情人,又没有为爱情放弃一切的决心,瞻前顾后眼睁睁走向穷途末路。
身为启蒙者,没有殉死传道的勇气,为保命认罪,断头台上哭哭啼啼。另外注意,他恢复审核制度就是为了阻止人们说出真相,他的丑事。
身为父亲,没有隐忍和担当,大庭广众去抚摸queen怀孕的肚子,不是作死么?
丹麦人真可爱。这个人,在中国,不知会死多少回。
居然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是安徒生童话?
2 ) 《 A Royal Affair》 观后感
爱情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故事本身有多么美好或凄惨,而在于共鸣。这一刻,我体悟良深。
——题记
剧情梗概依旧被看多了故事和现实的当代人称之为老套和乏味,最终结果一样在多数人的预料之中。不过这一刻,我突然领悟了一个成语:高山流水。
李银河博士对于友情的称道的确是平心而论并且毫无造作之嫌。如果拿亲情/友情/爱情来对比,那可比之处自然要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展开,自然就少了几分恣意纵情。单纯的拿爱情这一样出来分析,顺便抒发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情绪。
三角恋,女主角不爱丈夫,爱上了丈夫的好基友,贴身医生。
为什么不爱丈夫很简单,因为这个2B丈夫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像个小混混一样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空有贵族气质却只为不靠谱的事情忙着,比如睡大胸女人/玩儿狗/打架/演戏……女主角可是大地方来的贵族女子,一首好钢琴不仅曲高和寡,就连几本喜爱的书籍都不让随身携带(往往文字遇到灵光的脑袋瓜就捣鼓出事情,事情大多威胁统治者,统治者都不是笨蛋),甚至男人Make Love 的方式也让这女人充满抵触情绪,要不是为了弄出个儿子完成使命,女主角肯定也没兴趣被他糟蹋。
为什么会爱上这个毫无背景的医生呢,医生虽然是平民,但既懂医术有有文化有思想,人家俩人的爱情是绝对的高山流水型。一起读书/骑马/关注时事政治/跳舞……想想那可是18世纪,启蒙思想就相当于你从来没见过共产主义但要不停追求共产主义一样稀罕。俩人在这精神极度不正常的傻帽儿国王身边,干起了偷情的勾当。但是这俩人的偷情从来都不会让任何一名观众感觉到恶心和不堪。一则,女人守着个2B国王,别说爱了,讨厌都来不及呢,这美少妇怎么能抵挡得住魅力老男人伸出的橄榄枝;二则,人家既能够在卢梭的笔下寻找到自由,有能够在伏尔泰的鼓励中寻求变革,头顶着这俩璀璨的光环去离经叛道,事情一下子就只剩下美妙了。
只是女人总会怀孕,喜当爹这件事情,谁干过谁知道,貌似惊吓永远多过惊喜吧。当医生支配2B国王为人民牟取利益屡次获得成功,最后还把人家八辈祖宗留下来的议会给解散了,只剩下两个好基友组成的内阁,你一个德国人赤手空拳的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啊。这事情也太爽了点儿吧,晚上睡国王老婆,白天搭理国王的天下。此等好日子,谁看了不会眼红呢~
事情好的太久了就会变糟糕,这不是易经的智慧,而是事物发展都这个规律。反正太后从来都不是什么好鸟,而大部分政治斗争都是暗处的人斗倒了明处的人。不过天朝这么多年一直被明处的人统治着,暗处的势力弱的跟苍蝇似的。
爽也爽了,孩子也生了,国家也进步了。但是流言蜚语就挡不住了,2B国王是可以为了基情原谅医生搞了自己的老婆,但老百姓不愿意了。让德国人给丹麦王室戴绿帽子,那得多大的耻辱啊。
好吧,革命胎死腹中,卢梭和伏尔泰都见鬼去吧,信仰和法律就完全能够搞定愚昧的群众了,要什么自由。2B国王一无是处,只能娈童去。
女人流放,男人断头。就算你俩人一直是在为全国老百姓造福,但围观是全世界老百姓永恒的心态。所以你流放去吧/你流血牺牲去吧,人民只记得你俩外来人口给自己国王戴绿帽子了,谁还记得你为当政者出谋划策拯救黎民百姓的功德!
医生的最后一滴眼泪,女主角凄厉的几声惨叫,故事也就这样完结。爱情是会让人着魔的东西,赴汤蹈火都要去追逐和拥有,可惜这是电影。现实生活中,爱情就惨了,沦为生活的附属品不说,还会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如意花容失色。
于是我总是会想,爱情要是和赚钱花钱吃饭刷碗联系上,必然就不够纯粹也不够美好,而皇族贵胄的爱情虽然不涉及赚钱花钱吃饭刷碗这些屁事,涉及的却可能是断头流血夺子谋逆等更加嚣张跋扈的事儿啊。
想想还是做个普通人,看看他们的爱情,跟着女主角傻笑/陪着女主角掉眼泪。
这不正是“高山流水”么~
3 ) 我为你的自由而牺牲,你却因我的死亡而欢呼【上】
1772年4月28日。丹麦,哥本哈根。
一辆从监狱驶出的马车向着市区缓慢行驶,晨雾笼罩着首都,街区很寂静。
马车里有两位重刑犯,勃兰特和乔纳森•施特林泽,他们即将被送往皇宫接受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谅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老人。
勃兰特心情很好,他原是兰彻伯爵的宠臣,后又为国王宠幸,一次偶然的冒犯让他身陷囹圄,他相信只要还能见到国王,他和施特林泽就会被平安释放。
然而施特林泽却不认为如此。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在他的心头,他知道在他颁布了一系列侵犯贵族利益维护平民的法案后,以王太后朱莉安娜和大臣古德伯格的作风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了验证,当他发现坐在他马车对面的老人其实是一名神父时,他惊慌了,他看向车外,发现马车根本不是朝着王宫阿美琳堡的方向行驶,而是驶向了郊外。
他们终还是没有给他见国王的机会,而是直接把他带到了断头台。那里早已聚集了太多准备看好戏的民众。
马车停在了断头台前。
勃兰特第一个被拉了出去,施特林泽坐在车里,一声沉闷的声响后,他听到了车外人民的怒吼和欢呼,竟第一次感到了恐惧。
很快就轮到了他,士兵将他架出了马车。沿途的民众沸腾起来,女人尖利的呼喊和男人愤怒的吼叫混合在一起像是火焰一般点燃了起来,逐渐蔓延开去,通往台前的一条短短的街道都变成了一片愤怒的海洋。伴随着形影而至的秽物,弄脏了他栗色的头发。
在那一刻,纵使向来坚毅如他还是流下了眼泪。也许是为自己奋斗了这一生最终获得的下场感到委屈,也许是为当初和卡罗林的冲动和不理智感到悔恨,也许仅仅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
“我是你们中的一员!”
他用尽全力怒吼道,然而声音刚出口就被淹没在了人流中。那些被谣言蒙蔽了双眼的人民,他维护了毕生的人民欢呼他的死亡。
在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绊了一跤,因为勃兰特的鲜血,而他的头就在自己的脚下。
然而就在那时,他突然就坦然了。自己已经经历过爱情与背叛,承受过荣耀与屈辱,对于自己这段为期三十四年的生命,他了无遗憾。
他终于在最后的时刻放弃了挣扎,遵从了命运的召唤。
他的头最终落在了勃兰特的旁边,鲜血喷出来溅湿了前排的看客。
也许要到很多很多年后,那些民众才会明白,他们杀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人,而不是一个通奸者,一个滥用职权的议员,一个侵犯国王尊严的弄臣,一个卑贱的乡村医生。
1766年,卡罗林•马蒂尔达以英国公主的身份远嫁丹麦现任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那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体制日渐趋于完善,社会风气文明开化。而远在大洋彼岸的丹麦却与之截然不同:宗教与王权限制着人民思想和行为的自由,罪恶的奴隶贩卖,教育的严重局限和残酷的体罚制度让这个本该灿烂的国度朦昧如同处于中世纪。
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就像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一个英俊的傻子。他热爱动物和戏剧,成日疯疯癫癫的外表下隐藏着超凡的智慧的。然而没有人理解他,生父生母的过世,他的亲人只有一个时刻觊觎他王位的继母,和一个没有任何感情的弟弟。他和他的王后卡罗林没有任何感情,在她生下佛雷德里克王子后便再也没有踏进她的寝宫。施特林泽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1768年乔纳森•施特林泽被选拔作为国王的临时医师得以陪同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游历欧洲,在为期八个月的旅行中得到了国王的信任和依赖。国王的大臣伯尔尼和财政大臣卡尔•冯•梅因里希对他给国王的影响感到满意。因为他减少了国王使人尴尬的表现。1769年一月,当王庭回到哥本哈根时,施特林泽被任命为国王的主治医师,并在3月以国务委员的荣誉头衔得以出席议会旁听。
在克里斯蒂安过去的二十年里,因为他的疯癫,议会没人愿意睬他,颁布法案从来只需要他签个字就算他尽了国王的义务。他就像是一座机器下一个无用的齿轮,孤独地旋转着自己的曲调。然而施特林泽,这个丹麦殖民地上的德国人,却让他的锯齿和自己的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并且让他熠熠生辉。
施特林泽像是一位兄长一般对这个不成熟的国王倾注了他所有的爱: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他时时刻刻维护着他在人前的自尊,他用温和的言语和肢体接触竭力控制着他因癫痫而产生的自弃自虐思想。
他们彻夜谈论莎士比亚的戏剧。
“全世界都是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只是演员而已。”
“每个人都有其登场和退场。”
“人是多么伟大的杰作。”
“我愿用我的王位去换一匹马!”
“…… ……”
克里斯蒂安依赖他,这个傻子国王从来不隐瞒自己对施特林泽的喜爱。他在公开场合下,在大臣面前对他吐露心声,“我需要你”,“我要和你在一起”这种话,对克里斯蒂安来说一千句也不嫌多。
王后卡罗林很快注意到了这个让他丈夫为之神魂颠倒的人,她讨厌他,认为他是横插在他和克里斯蒂安婚姻中的一根利刺,然而她很快发现自己错了,施特林泽是上帝给予她的恩赐。
施特林泽自身出生普通,身边还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于1752年进入哈雷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757年12月毕业。与他父亲的神父职业相反,他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在大学期间他显露了启蒙时代思想,支持社会政治的批判改良和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的理论,以及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
然而命运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思想家,他后来成为一名乡镇医生,从此便见惯了世间疾苦。在成为宫廷医师后,国王的依赖让施特林泽看到了希望,他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然而卡罗林注定是他命中的劫数。
克里斯蒂安再爱他,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太过天真的傻子,真正能理解他的人,却是他的妻子。
在无数次的偶遇和交谈后,他们发现彼此竟有着相同的志向,他发现这位王妃与自己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见过的所有女人都大不相同。这位从英国而来的公主除了带来了大不列颠清新的空气和还有先进的思想。他们很快有了第一次,在市区里的一个晦暗的旅馆。爱情诞生在欲望里,开出罪孽却绚丽的花。
克里斯蒂安喜爱他超过了一切,甚至连沐浴也要他陪伴。克里斯蒂安喜爱表演,讨厌政事,施特林泽便叫他在议会上表演,扮演一个关心百姓的国王,克里斯蒂安照做了,他自己颁布的第一个法案是增加城市清洁人员,理由是不能让自己的子民成天承受垃圾的污秽,第二个则是让他的宠物狗“美食家”成为议员。
他义正严辞地痛呈利害,惊地议员们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个平时只知道和狗玩耍的傻子国王究竟是吃错了什么药,议院里顿时一片哗然。
然而一切哗变中只有施特林泽是沉默的,他安静地坐在旁听席上微笑着看着他的国王,直到国王也看向他并露出傻傻的笑容。他知道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他知道他要走的路还很远,而自己则会一直陪伴着他。
4 ) 是谁遮起了国王的双眼
回想整部电影中登场的人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他与他的皇后以单纯而疯癫的姿态完成了初识,随后给人的感觉却是时而理智时而痴傻。他爱动物,爱孩子,爱表演,甚至爱与除了皇后以外的各种女性寻欢作乐。他所爱的是远离政治纷争的单纯事物,爱的是不带一丝一毫政治色彩的欢愉。说起他对皇后的态度,也许并不是因为对于皇后本人的不喜欢,而是厌烦这样一种政治联姻。在医生掌权之前的议会上,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傀儡,身为国王却毫无政治决断的发言权,只能机械地签署大臣递过来的各式文件。他被议会成员认为是精神上的病患,但我觉得他只是无奈之下的自暴自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自己的国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尽管厌倦,但无力改变。医生的到来似乎给国王些许勇气,他视医生为知己。他在议会上对医生挤眉弄眼,悄悄告诉医生自己并没有疯。我想他说的是实话,国王理性的内心是被表面的疯癫所遮盖住的,无论其原因为何,医生却是用他独到的方法打开了国王的心窗,擦去了蒙住的尘埃,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抚慰着他。克里斯蒂安无条件地信任医生,即便是明知医生要去了自己的王权,甚至要去了自己的皇后之后,他只问了医生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要的只是皇后吗?得到回答之后,又毫不犹豫哭泣着与医生拥抱。医生被谋下台之时,他被迫签署了放逐医生和皇后的法令。而最后的最后,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赐予医生以“国王的宽恕”,并为此感到喜悦。却是被政治的野心家们欺骗,再次回到了一切开始时的状态——他,丹麦的国王,被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政治傀儡。
而此时的丹麦,改革的光芒在欧洲大陆率先闪耀却如流星一般瞬间即逝。
就像孤独的克里斯蒂安,刚刚睁开了被遮起的双眼,又被拉回了现实。
5 ) 挣扎在政治改革里,三个人的爱情
看完直接哭爆,在这样的时代里,自由与爱情就是无法兼得。故事中的丹麦被残酷的法律统治着,贵族肆意制定法律,底层人民如同他们的奴隶猪狗。
男主医生怀着他内心改革的火焰,打入了国王的身边,希望能够进行新政改革。他投其所好让国王视他为知己,进而引导国王去建造一个美好自由的国度。而他也成功了,一直表现的疯疯癫癫的国王甚至为他反抗整个贵族阶级,更是愿意对他言听计从,改革的新令正在一步步下发。
就在一切顺利时,医生却无可避免的爱上了王后。王后从小与国王订婚,但国王疯癫跳脱的性格让她感到厌恶,自从遇到医生后,她爱慕上了这个成熟稳重,思想开放想要为底层人民做些改变的男人。明知不可为,可是惺惺相惜的两人最终还是被吸引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是灵魂和精神的一致。
然而悲剧也由此到来,如果医生没有爱上王后,就不会被政敌轻易抓住把柄,被舆论和大义逼上了断头台。在那高高的行刑台上,下面挤满了看热闹的平民,他们不知道刑场上的这个人,本可以成为他们的希望。医生浑身在被血染红时,看着下面叫好的群众,回想着心爱之人的笑容,无声的哭了。
而电影中的国王也是悲剧人物,他从小被架空权利成为傀儡皇帝,直到遇到了医生,才拥有了追求梦想和改革的勇气。他第一次反抗贵族阶级后,兴奋的像个小孩子。他视医生为知己,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倾听他疯癫的话语,他的内心所想。他应该是爱慕医生的,所以无限的放任医生的决定,只想和他一起实现理想中的国度,和医生在一起,他仿佛乐意做任何事情。
可惜的是,医生并不爱他,医生对他有感激有友谊,但这份感情不平等,因为国王长期压抑下的任性性格,医生与他相处时觉得更像是陪着一个孩子,只是为了利用国王的权利,可以帮他去改革。医生和国王其实没有灵魂上的共鸣,目的也从开始就不一样。 即使国王知道医生和王后的私通时,他生气的也是医生爱王后多过自己。他轻易的原谅王后不是因为大方,而是他从不爱她。他像个孩子一样歇斯底里,以为被抛弃被利用,都源自于两人心里对方的地位不对等。
被贵族逼迫着签下逮捕令时,国王感受到的是无力,他最终还是独自一人。当医生被处死的那一刻,国王还在被蒙在鼓里,他以为自己还能够救下医生,还在幻想着医生会作何反应。 尘埃落定,当他知道医生的死讯后,在法院里他仿佛真的成为了一个提线木偶,心死如灰,再也没有了以前的装疯卖傻,他内心的那个小孩子被这个残酷的世界击倒,仿佛一夜之间变得成熟了。
看似三个人都被阶级斗争的车轮撵了过去,但结局是充满着希望的,自由改革的火焰此刻虽然被压灭,但是火焰的意志被下一代传承了。
若干年后,王子最终在老国王的帮助下成功政变夺权,他驱赶走了专政的贵族,完成了人权改革,令丹麦在欧洲闪闪生辉。当曙光降临在大地,老国王有没有透过那光,看到医生年轻的脸呢?
6 ) 我为你的自由而牺牲,而你却因我的死亡而欢呼【下】
以下内容参考了百科,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谢谢!
克里斯蒂安并不关心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佛雷德里克六世。然而施特林泽却与这位皇太子关系密切。他教授给他启蒙思想,和卢梭回归自然的理念,在教育上他也践行着卢梭关于如何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得建议,鼓励他自理生活。这些都对这位将来命途多舛的王子日后的生活和执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里斯蒂安对自己扮演的职责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似乎很享受那些贵族在听到他做出那些决策时震惊而又不敢反驳时的表情,他接下来的法案也越来越有实用价值,其中包括废除酷刑,建立流浪儿童收容所和全民强制性的疫苗接种等,所需资金全部从贵族的津贴里扣除。克里斯蒂安的理由是,贵族的田产已经够多,毋需国家支持。
国家渐渐朝着正轨行驶。暗流却在悄悄涌动。
克里斯蒂安谋划着让施特林泽成为正式议员,然而这时,那些被剥夺了特权罢免了职位削减了津贴的贵族们奋起了反抗。以太后朱莉安娜和议长伯恩斯托福为首召开了临时会议,终于看清施特林泽原来是启蒙运动中的一员,而他的思想正是他们所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伯恩斯托福议长受王太后朱莉安娜的支使,在一次议会上痛陈施特林泽的罪状,其中包括控制国王,不尊重丹麦和挪威的习俗等,最后公然举行表决,是否应将施特林泽逐出议会并处流放,结果全票通过,士兵上来带走了施特林泽。
施特林泽看向克里斯蒂安,然而克里斯蒂安却苦恼地低下了头。这个傻子只是无力地默念着,不,不。
然而就在他绝望的时候,那个他已不抱希望的人突然爆发了,他像是一头愤怒的雄狮一般跳了起来。
“放开他!否则我砍了你们的脑袋!”
然而话刚出口他自己就惊呆了,仿佛第一次知道国王有这个权利。然而好在他又很快回过神来。
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心中这个向来逆来顺受的国王接下来终于展现出了他毅然决然的一面,为了守护着他也是他所要守护的人,他作出了一个他此生最荒谬然而却是最伟大的一个决定。
立刻罢除伯恩斯托福总议长的职务,解散议会,成立内阁,内阁仅由他和施特林泽组成。整个决策从公布到实施全程不出十秒。
当克里斯蒂安精疲力尽,最后一个走出议会时,他看到了道路尽头等待他的的施特林泽,他激动地扑上去搂住了他。
宁负天下,不负一人。
也就这样的,施特林泽完全掌握了国王,这与历代奸臣的手法很是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为自己而施特林泽做实事。作为一个当时被殖民的德国人,他却把丹麦人民看的比天重。
在他执政的1770年12月到1772年这十六个月中,他发布了不少于1069个法案,平均每天三个。其中包括减免冗官,国有医疗制度的改革,废除腐朽的审查制度,取消贵族在机关里的任职和允许平民子弟进入大学等等。
美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
王太后朱莉安娜和古德伯格散布施特林泽与王后卡罗林不轨的谣言,买通了哥本哈根各大媒体报业。人民从来都是盲目的,在他们心中施特林泽只是一个利用国王的弄臣。他们不知道颁布那些有利于他们权利法案的人是谁,却记住了这个和王后通奸并哄骗国王的医生。
闹市里上演着皇室的丑闻,报纸里满是恶意的诽谤,说王后肚子里那个女婴是她和医生的野种。
就连克里斯蒂安这个傻子也坐不住了,他在两人经常游玩的市井里发了疯,逼施特林泽发誓王后肚子里的那个女孩儿不是自己的。他不能容许他的施特林泽爱上别的人。为了保命,施特林泽发了誓。
“这不是真的,克里斯蒂安。”
他温柔地安慰他,像是安慰一只狂躁的小狗。国王果然安静了下来,投入了他的怀抱,把眼泪和鼻涕都抹在了他的肩上。获许他是真的相信,获许他只是太害怕失去他而不得不相信。
施特林泽应该要为国王容易相信他人这一点感到庆幸,然而不久后他就要为他这一点付出血的代价。
然而被侵犯了利益的贵族们从来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要的是这个德国人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医生还存在一天,他们的的权利和财产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威胁。
当那些因为裁员政策而失去了工作的士兵和那些被煽动的人民涌进宫来,举着火把彻夜围守在腓特烈堡宫并大呼着“绞死德国人!”的时候,国王慌了神,他问带兵前来的古德伯格,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古德伯格却递给他施特林泽的逮捕令,要他在那上面签字。克里斯蒂安像是大喊着,不!不!哪怕在古德伯格哄骗他再不逮捕德国人那些愤怒的民众就会冲进宫来将他撕成碎片时他仍哭喊着,不!不!古德伯格迫切地递上笔,却被国王一巴掌挥开。即使再傻,他也知道签了这个对他的施特林泽意味着什么。
然而真正打倒国王的却是兰彻伯爵说的,施特林泽,王后和勃兰特密谋要杀死您。
这个自私的贵族为了利益最终说出了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谎言:
我是勃兰特的朋友,我偷听过他们的谈话,我说的句句属实。
克里斯蒂安太容易相信别人,他在听到这个的时候已经完全呆了。
整个世界空寂如死,散如飞灰。
他的脑中从此只剩下这一句:施特林泽要杀死您。
他目光呆地滞瘫倒下来,最终像是傀儡一般在逮捕令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时他的大脑已时一片空白,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
王后承认了这段不合法的恋情,那些因为他颁布的裁减军队的法案而失去工作的士兵冲进施特林泽的宅邸,逮捕了他并将他关进了监狱。
克里斯蒂安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与卡罗林离婚。她先是被囚禁在了卡隆堡宫,接着被流放到了德国,施特林泽的故乡。
而施特林泽则在三个月后被送上了断头台。他终于为那个不属于他的国家,为这个国土上子民的自由,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了最后的祭献,死在了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异乡。
为期十六个月的改革以改革者身首异处而告终。
那一夜,哥本哈根满城风雨。
也就在那之后,克里斯蒂安彻底成为了疯子。
他不愿见任何人,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他陷入了最后的,深深的沉默。他的继母扶持自己的亲生儿子重组了议会,与古德伯格大权,原先颁布的所有进步法案全部被撤销。暗云笼罩在了整个丹麦的上空,国家在一夕间倒退回了中世纪。
三年后一种罕见的疾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种疾病后来被我们称猩红热,卡罗林便死于此。
就在所有人都将此事遗忘时,克里斯蒂安却没有忘记,他在很久后依然会对着画像喃喃念叨:
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saved them both.
这个两人里,一个是勃兰特,一个是施特林泽。
十年后,他的儿子,佛雷德里克,那个从小在施特林泽教诲下长大的孩子,在父亲的支持下发动了武力政变,粉碎了以朱莉安娜和古德伯格为首代表大贵族利益的议会。
佛雷德里克在位五十五年,他在他的执政期间改良了施特林泽的法案并将他们一一颁布并实施。在那个时期各国的海上商船为了躲避海盗的侵袭往往挂上别国的国旗,其中以英国国旗居多,其次便是丹麦国旗。
然而那也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所有的尘埃终于得以落定。
“......伟大而杰出的思想家,人性光辉的守护者,以自身的殒落换取了永恒的安宁,长眠在大地的圣殿里......乔纳森•佛雷德里希•施特林泽。”
“远古的先灵会在神圣的天国彼岸为他祈福,愿生者幸福,逝者安息......”
…… ……
在这个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浩劫的土地上,如今已经恢复了她应有的静谧。傍晚的风簌簌而过,像是母亲的双手般一一抚过那些沉寂的生灵。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平静的大地里,死去的人是多么的安详。
精致而庸俗。主要是为了看柏林和戛纳影帝的对手戏。
丹麦今年的申奥片,全片节奏缓慢无惊喜无亮点,倒是古典范儿的精美服装设计有望提名明年的奥斯卡。一段宫廷艳史引发的宫廷政变,一出画面精致唯美的古装剧,一切都是情理之中,除了新晋柏林影帝的表演很有趣之外,荒唐,讽刺,真的很难了解这个将历时添油加酷的剧本怎么拿到最佳编剧银熊奖的。★★★
这段配置了时局政治爱情阴毛的真实历史简直莎翁出品。影片礼制器具还原度极高。扩展了戏剧张力、调理了人物关系、美化了这段改变北欧历史的奸情、体现了个人意志的壮阔(卢梭-伏尔泰理想主义+马基雅维利执行模式的医生太完美)。分寸刚好。演员集体到位。神马叫完成度!PS:姐快变成Mads的脑残粉了
既然情爱只是幌子,启蒙运动和民主改革过程中的起伏曲折才是核心,就不要把幌子做的那么扎眼到喧宾夺主的程度了;好在故事流畅度还不错。
中文名翻译会让人误以为是古装肥皂剧。全剧的故事情节像百日维新,但拍得相当没亮点,只有最后两段字幕振奋人心。所以说自己死翘翘了没所谓,关键是留下革命的火种,大儿子从小没了妈,还摊上个比自己还幼稚的爹,能16岁发动政变还恢复医生颁布的法律,这要拍成电影绝对比这部刺激!
导演功力不足,拍得又臭又长,本可以荡气回肠的!
片名虽然很轻浮....不过本身充满苦痛...
革命同志之间的爱情故事
拍的很好,是真的很好,各种精致与用心。。。
确定没翻译错嘛?原片的名字是否应该改成《基友的奋斗!》?
Christian已经爱上她了为什么不安稳的过一生想管住自己的心太难
画面质感、布景、表演都可圈可点,情感布局工整略现火花。有意思的是丹麦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方式充满了知识分子革命的天真与脆弱,竟然不去认真思考军权问题。虽说历史无情人有情,但这两位有情人对待那可怜可笑的国王却过于自私冷酷。这个复杂的人性层面在片中最具回味。
全片唯一动人之处,在医生行刑前那喷涌的涕泪.他心知大势已去,大限已至,低头望向自己的皮鞋尖,那双脚规规矩矩地并着,不曾反抗亦无挣扎。那眼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是哀叹自己深入权力腹地时的轻率幼稚?是牢狱中曾向敌人变节,弃掉信念委身上帝的羞耻?还是玩弄权术者死到临头的追悔莫及?恐怕都是。
故事没讲精彩,几乎就是流水账,不晓得为什么会的编剧奖。一句话剧透,国王的私人医生搞了皇后,但国王并不生气,因为他爱的是好基友医生。
历史的大车轮碾过,其他一切都白扯。即使个体会有些小纰漏,最终仍是光明。美术方面还不错,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这种角色很难会让人真正同情他。
女主演技还好 就是偶尔感觉很木讷 故事本身很简单 节奏色调都给人感觉很冷
一星给精致的配乐服装布景,一星给疯癫痴迷却脆弱的皇帝,一星给那场点燃欲望的绚丽舞会,一星给断头台前穷途末路的悲凉。虽是国人熟知的宫廷戏,但由丹麦这个只有六百万人口的小国拍出来,仍值得惊叹。四星其实是把私心匀给了落寞的皇上,银幕初试啼声便令人侧目,麦德斯不错,可扮相真不如《狩猎》里
北欧宫廷片~法国版的海报要美多了 启蒙运动是最喜欢的一段欧洲近代史
还不错,有点长
启蒙时代,一则精雕细琢的太医解放农奴故事教育人们,只有获得身体自由,才能收获思想自由。这不,拉斯普金貌似也搞了尼古拉二世的皇后,紧接着布尔什维克就带来了一个新世界。后宫里欲火实在太旺,偶尔一次带着卢梭式想法的体检,就能烧出一场甄嬛传,烧出一个新阶级,烧出一个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