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酷到没朋友
好吧~~
看了一些前辈牛X影评人的各式评论,有点儿手贱,索性也写点儿什么。
电影预告,看起来不错,也是我喜欢的,说实话,可能是90后的缘故,我并没看出什么怀旧。
很多人说《怒放之青春再见》这是70后,80后那一代人的回忆,那你们觉得90后呢?
我就不信70、80后没有个技术宅、萝莉宅什么的?
喜欢玩儿的仍旧是那拨喜欢玩儿的。
剑胆琴心 2013年8月8日广播说:
“当中国的所有青年都在玩乐器,死飞,滑板,玩车。玩摩托,组乐队,刷街,跑酷,街舞,散打,绘画,摄影,纹身,骑着哈雷穿梭在大街小巷,耳机里满是咆哮的摇滚乐却又安静的等着红绿灯,邋遢不堪却仍然拿着早已熄灭的烟头,纹着花臂扶着老人过马路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大起来了。”
90后玩的不只有网游、单机游戏、手机游戏、平板游戏、微信游戏、、
我更想说的是90后的世界更丰富了。所以,我们的喜欢也变得越来越细分到快要没朋友——
同样是音乐,你爱五月天,我爱二手玫瑰,大家都是喜欢土摇,我觉得都很酷!
同样是组乐队,你玩重金属,我玩后朋克,大家可能拼场子一起演出,livehouse仍旧和20年前一样躁动和闷热!
我们可能宁愿穷三代玩单反,也乐意假借锻炼身体玩滑板!
可能过于狭隘和固执的个人主义,让很多人觉得我在强词夺理。
不管你们知不知道,就在我去年(201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依然有高校摇滚乐这样的正经名词。
我并不知道10号开始放映的正式这版是不是经过了严格的阉割。
我也并不知道10年后、20年后我是否仍旧能融入livehouse,和那时候的10后一起POGO、、
我一直觉得电影大抵是没有“警世语录”或者“大彻大悟”这样的功能吧,所以看的时候没背负这复古、怀旧、启示录这样的标签。
所以,我更喜欢《怒放》电影里特别的元素情节——摇滚乐
摇滚不死、伤花怒放、海魂衫、吉他、铁岭鼓王
音乐节、livehouse、电音、鼓机
我并没有觉得这些元素离90后太远。
好吧,可能说的特别跑调儿,写到这吧。
2 ) 牛逼
愿
是十一吧。和闺蜜一起去看长春的草莓。
好多人吐槽说,长春的草莓怎样怎样。
靠!是怎样啊!现场听摇滚的感觉就是很不一样!好吗。
记得看到最后一场 ,二手玫瑰出来的时候,
全场的人浪沸腾了,大家一起唱一首歌,
呐喊着,欢呼着,雀跃着。
依然记得当时每个人统一的手势,一起喊安可时候的声嘶力竭,
也记得第一次全场那么多人几乎是一起说着“牛逼”这样的字眼。
真过瘾。
这个时代的摇滚好像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只有少量的民谣乐队啊、摇滚之类的存在着。
但这个时代,终究不能与那个时代相匹敌。
崔健、黄家驹、黑豹、beyond这些酷爱摇滚的大咖很少听人谈起。
身边也很少有人能一起哼一曲假行僧之类的中国式摇滚。
比起那些规规矩矩学习的孩子,我更爱会学又会玩的。
这就像,听身边的人唱K,可以听流行,
但我更爱民谣里不一样的酣畅淋漓。
只可惜,我是姑娘,不是汉子。
不然,早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对于姑娘来说,再怎么折腾,也终究显得单调,
这青春,就显得单薄。
非得交上几个善良、洒脱又有想法的汉子,才能让这青春不显苍白。
真荣幸,别说是不是汉子,我身边这样的朋友,一直都有。
也难得了。
几个爱折腾的人凑到一起,这青春,没爱情,也不留白了。
偶尔开玩笑,我们奔三了。
有一天,突然有人告诉我说,
生命过了八千多天了。真可怕。
觉得自己的青春,
要是没用力疯过、闹过,没使劲爱过、痛过,
就算白过了呢。没法不说,
我们在青春的尾巴上了。
岁月这个王八蛋不一定那一天突然回过头来,告诉我们说,你老了。
心里难免骂一句,妈蛋。这就老了。
想想都觉得可怕。
人生醉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场。
还是喜欢这句话。
我懒散,我贪玩,我任性,
但我勇敢,我坚韧,我百折不挠。
这一辈子至少要有两次奋不顾身,
一次为梦想,一次为爱情。
听起来,真像另外一句话。妈妈说:世上有两件东西不能错过,
一个是最后一班回家的车,还有一个深爱的人。
和老妈说的时候,老妈一脸不屑加嫌弃,
谁说的啊,我才没说呢。
看着太阳上升又落下。总觉得自己就快老了。
这操蛋的人生要是真这么荒废下去,真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爸妈。
其实,我早就不是文艺女青年了。
就是俗人一个。但我爱这青春。更羡慕那些少年。
俗就俗吧。也许,雅俗共赏,人生才更有味道。
好了,哭也哭过了,写也写过了。
许个愿吧。 其实很简单。
只愿此生枝头老,身虽旧,心不朽。
to:怒放 牛X
3 ) 能不能不要用两批演员
当初看老男孩时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能不能找两批演员,年轻版能不能换年轻的演员来演,那么大把年纪穿着校服扮嫩的感觉真的不舒服。
看了怒放,看了里面年轻版和年老版的演员,心里想不能把这些年轻的演员化化妆,直接演年老版的,这两批演员根本对不上号!三个主角偏偏给演成了六个主角,真是受不了呀。。。。。
4 ) 好电影应该具有的力量
有的人喷这部电影。说技巧不过关,剪辑混乱。这的确是这部电影的问题。但是这可以否定这是一部好电影吗?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是应该有力量的作品。所谓力量,就是能给人带来内心的震撼与感动。电影手法,是用来最大化的给我们传递力量的工具,但不是唯一方式。
怒放这部纪念七八十年代的摇滚青年青春的电影,给了这群中年人的力量和震撼是很强的。他所传达的内容可能受众有限,这群中年人已经不是电影票房的主力军了,但是这的确算是一部有力量的好电影。
5 ) 叹老可好
摇滚青春爱情结合在一起的片子很多,日本漫改的就更多,beck啦nana啦欧美的也不少,中国的不多。看评论里说基本映射中国土摇发展史,受教了。
诚意是显而易见的,台词也让我一个人对着电脑傻笑好几次。最喜欢的就是张晓晨演的郑天亮,这娃的气质太好,别人演都不行,就得他。头发一甩小眼神儿一抛外加吐烟圈,还光天化日之下教人怎么泡妞接吻,渣的可以,但是出口成诗,够放荡够温柔够坏,被迷住了。
啊对了,还喜欢结尾老去的大家聚在一起头发甩甩嘴里夹着烟一副屌的不行的样子。
真想见证那个“黄家驹都死了你们还打什么打”就能劝架然后一秒钟所有人都开始哭的party。夸张也好、少数人的狂热也好,就是想见证。
讨厌的是我觉得太过强烈的对比都变成了kitsch。爱情买卖的梗啊、四位聚齐之后的年轻梦想与现实中的惨淡境遇对比啊、郑天亮前后颜差别太大等等……虽然说摇滚青年大都没啥好下场,但是过犹不及,克制一点会更好。
然后啊,看到佐藤健都25岁了,自己也要奔三了,又看着这般感怀黄金时代的片子。叹老总不是好的,也罢,反正我们都在在加速衰老。
那就狂歌痛饮,如此可好。
6 ) 观感
两星半到三星吧
优点:1.场景做的很好 2.BGM真棒 还是对的起音乐人拍的片这个噱头
缺点:1.两个女孩的表演太尴尬 2.现在和过去/过去和过去的转场切的生硬,总是用淡出来转场,显得堆积和廉价 3.太想唤起大家80年代的共鸣 想做到量化 但每个共鸣又很浅 蜻蜓点水 观众只有皮肉之痒 4.片段太短且碎片 人物关系没有大事件来推进(比如女孩和四个男孩的关系) 5.事件矛盾不够推动剧情 说服力不足(比如男孩女孩因为共处一个宿舍被宿管抓到 导致两人纷纷转学这一段)6.剧情的设计感太重 唉 不是浪漫主义反倒更像自我狂欢
你可知道我爱你念你想你盼你深情永不变
一部电影是不能用许多老歌堆砌而成的,不过本片情怀卖弄的还算不错
杜海涛演的不如狗好。
貌似故事原型刘云没有嫁给郑天亮吧,忘了是谁的故事了,丁武?选角喜忧参半,娘炮,杜海涛都觉得恶心,王十三是亮点,至于卢庚戌,还是地铁静静吟唱一生有你吧,怀念家驹?我弱爆了,全片音乐凑,勉强四星
青春是释放过剩的荷尔蒙
演员选得失败,男主角青春时太娘炮,女观众不喜欢,男观众更无法代入自身。还有,想想我们那时的校园女神,都是货真价实的天然美女,现在你给我看人工的,我也是代入不能哩。电影很讨巧,过去现实两端,其实也接不太上,为怀旧而怀旧,戏不够的都用音乐凑了,也不乏硬煽。
致青春烂成那样都能有6分多,给打一星的人什么心态.....坤儿本色出演!眼镜都不带换的!牛逼大发了~~
过去部分弱爆,双线程等于没有,整体尚可一看,无泪点,最大的感触是潘粤明同学不是装老是真老了,而刘孜大姐你知不知道有人喜欢你啊,别老演些四六不靠的女强人兼厉害大妈好不好……
其实还不错,音乐加分。。。导演的第一次嘛?应该给5星鼓励。加油。。。
作为歌手拍电影的水平来说,卢庚戌水平跟赵薇差不多或许在同一个题材上还更好些,尽管就是把一个MV翻拍成电影但并不墨迹。张晓晨跟当年的耿乐感觉真像,秦昊一出来就有一种基情的感觉,王啸坤的本色出演也还好(听过菩提树下就能理解),但杜海涛现身立马感觉闰土要出来捉猹了。
倒是觉得还好,色彩,还有大致 的感觉。只是剧情稍弱。
觉得挺好看的,不过不喜欢杜海涛,所以三星吧
大学时也是鼓手呢。。。。。
最后高潮那段,前奏弄出一点磁带的呲啦呲啦的声音就好了。现代的音效难掩磁带时代,那是我们的青春故事。校园演唱会观众的红色软椅子也太不考究了,直接去夏官营大学的闻欣堂里拍就成啊,那里面还有木质的最老式的椅子。告别大学之后才发现,那就是在告别青春。
如果自动屏蔽杜海涛的话,你会发现,这其实是部好片。
无痛呻吟之典范啊…还好票房很差不然王啸坤的猥琐形象真是要深入人心了XDDD~不过其实我是为了见证华晨宇在大荧幕的第一次声音出演><
加长版老男孩,前戏虽长,高潮那一下还是很带感,湿了。
好无聊,只想说上当受骗了还浪费了我一个半小时!潘粤明真丑
豆瓣的一星狗真实越来越多了。
年轻主演表演做作,故事发展人物情感缺乏铺垫,整个配乐音效都很叫人头疼。这种青春回忆片,就算有真实的经历,也并不是随便就能拍成好电影。令人好奇八卦的是,“张武”在现实生活中对应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