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已经不再是讲故事,他要着重刻画的是人物在某段情感关系中所处的状态。在《蚀》中,是女主角维多利亚在旧恋情的结束过渡至新恋情的开始期间起伏的情感状态。它向着情感的内核拓展,而脱离了对语言的依赖。这是为何安东尼奥尼的对白如此精短的原因,因为语言不再能展开对这种模糊的情感状态的准确定位。这与侯麦依赖于对白进展的电影有别,虽然两人都对恋爱中的男女情有独钟。在侯麦的电影中,人物间的对白是用来进行思想上的分析与自我分析。也许不再有另一个例子能更好地揭示安东尼奥尼如何不相信语言来为情感划界的可能,当皮埃罗反复地向维多利亚提问她怎么了的时候,维多利亚用一句“为什么要问这么多问题”进行了回绝。这个回答不仅反映出男女思维方式间的差别(如果说男人更倾向于思索一个终极的答案,那么女人在乎的是情绪上的体验,同时她也不能将自己的真实状态通过语言传达出来。女人身上那种丰富性、复杂性、无法解释的状态是浅直的男人所无法理解的),同时也是安东尼奥尼向传统电影的发问——“为什么要问那么多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传统电影中的每一处设计都需要被合理解释?
这我们已经是太过清楚了,安东尼奥尼如何通过一种零散化的叙事结构发展出独特的“无情节”电影美学,以反对以戏剧冲突和情节发展为主的传统叙事法则。这不是说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点故事情节都没有,而是说情节在他的电影中如此淡化,以至于电影的故事仅仅成为一处被模糊淡化的背景,为的是着手在其上展开对人物情感状态的诊断。因而,如果说电影从传统转向现代确实有一个临界点,那么这个点既不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也不在法国新浪潮身上(《广岛之恋》《精疲力尽》),而由安东尼奥尼一个人标记出来。现代电影大师如费里尼、塔可夫斯基、伯格曼等都为电影的现代性投注了自己的美学探索,但真正扭转传统电影形态,并发展出一种电影现代性不可或缺的美学价值的还是安东尼奥尼。至少,在以下这几点上,安东尼奥尼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首先,是安东尼奥尼发展出的“无情节”美学。电影不再需要讲述一个故事,它因而可以进行其它方面的探讨。其次,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这个空间并不是中立的物理空间(人物做出动作、故事发展情节的背景),而是成为反映人物内心真实状态的心理空间。空间的发现为何对电影如此重要?原因正在于纯粹的电影艺术就应当被看成某种空间的艺术,它最终是用来完成体验的。最后还有一点,是安东尼奥尼对电影色彩的真正发现,这或许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正如在《红色沙漠》中所实践的,现实之物因为被喷绘上一种新颜色而获得了另一重现实,这种现实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如此,电影脱离了对戏剧或小说的依附,真正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
我们将“无情节”叙事再着重拎出来。既然电影没有连贯的情节,故事性被降至最低,那么电影如何来继续维持它的可看性呢?在我看来,安东尼奥尼正是使用了一种“描绘”的技巧,即通过细致真实地刻画人物在某段情感中的精神状态来吸引着观众看下去。法国小说家克洛德·西蒙有一个观点,认为现代小说之所以区别于传统小说最主要的地方在于现代小说强调“描绘”。一般而言,当我们阅读像巴尔扎克这类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小说中,一旦遇到大段大段的描绘,总耐不住性子继续往下读。因为描绘阻碍了叙事的发展,而一般读者在一本书中想读到的只是那个故事罢了。但在普鲁斯特或乔伊斯这些现代小说家身上,描绘不再是阻隔器,而具有了“酵母”的作用。(《四次讲座》)
充斥于《蚀》中的正是许许多多与叙事无甚关系的“描绘”。一方面,表现在刻画人潮涌动的证劵交易所上,这种从各个角度不断地描绘人们为财富声嘶力竭的画面,在叙事上除了展示维多利亚去找母亲,并意外地遇到皮耶罗外没有更多其他作用。但是,我们一旦放弃情节上的考量,这些画面立即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对现代生活的精准刻画,是导致了现代人精神空虚的某种原因。另一方面,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状态的描绘。维多利亚有一次与女友共同乘坐直升机去某处游玩,从飞机上下来的她被周围奇异的风光所吸引,安东尼奥尼用了许多镜头来表现维多利亚的主观视角,这些景色对于叙事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但对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益于叙事的信息所使用的手法正是可以用文学上的“描绘”来形容的东西。因而可以设想,当现代小说重新用“描绘”超越了传统小说,现代电影也从“描绘”中找到了突破传统电影形式的新可能,而安东尼奥尼或许是开先河者。
寂静着它们的寂静,运动着它们的运动:水桶里的水没有波纹,堆砌在那里的材料不曾移动,苍茫的天空一望无际,木栅栏围着正在建造的那幢建筑……打破寂静的是走过的人,是吹过的风,是开过的车,是树上爬行的蚂蚁,但是即使被打破,依然还是寂静:水桶里的水向外流淌,连同上面漂浮的纸片一起进入了小水道;天空中飞过一架飞机,继而几架飞机,它们尾部喷出的气体组成了平行线;对面的建筑伸出一角的阳台,起先是空无一人,之后是一对夫妻站在那里,看着远处……
空间在转变,但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车子急速而过,留下的依然是空空的街道;护理人员推着婴儿车慢慢前进,身后留下的是空空的广场;马车拉着坐着一个人的小车,从那条路上经过,嘚嘚的马蹄声之外再无其他。时间也在转变,但像平常的一天一样,没有起伏:夜慢慢覆盖了,街灯渐次亮起,转角的那个公共汽车站亮着比其他地方都明亮的灯,似乎再没有人经过。从此处到彼处,从黄昏到夜晚,寂静着它们的寂静,运动着它们的运动,仿佛时间在别处,仿佛城市在别处。
从1小时58分07秒到2小时05分06秒,七分钟时间,是长长的空镜头,但也并非是完全的空,那里有等车的女人,有下车的男人,有留着背影的女人,有特写在面部的老人,当然还有护理人员和婴儿,还有马车上的男人,还有阳台上的夫妇,他和他,她和她,或者他和她,她和他,又或者只是她,他——组成的“他们”是独立的,疏离的,彼此不再交错,和那里呈现着静态的物,那里有着运动轨迹的物一样,在空镜头里成为某种风景。
那个留着背影的女人,如果不转身,像极了维多利亚,但不是;如果那个下车的男人,没有出现面部表情,像极了皮耶罗,只是一种相像,只是一种错觉,在回归到空镜头的叙述中,反而增加了疏离感:维多利亚去了哪里?皮耶罗去了哪里?那个车站在木栅栏的转角处,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却从来没有等到维多利亚或者皮耶罗上车,仿佛空空如也的存在,而那幢被特殊材料包着的建筑,应该有人在上面施工建造,但是在空镜头里变成了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延伸开去,是一种不确定的茫然……
疏离的人,空寂的物,茫然的时间,七分钟的空镜头里,是一种压抑,但是当最后的街灯变成耀眼刺目的光,仿佛一轮太阳在天空中,是不是反而变成了更强烈的刺激?而这也正是“蚀”这个片名传递的意义:一种天文现象,从太阳被月亮遮掩逐渐消失,到从太阳的耀眼中复原,整个过程是一种“蚀”——而在七分钟的空镜头之后,那耀眼刺目的光里,何来挣脱出来的月亮?似乎还在“蚀”的过程中,似乎没有看见结束的迹象,疏离,茫然和空寂,或者就是没有终结的“蚀”。
而从七分钟的空镜头,回溯向前,似乎整部电影都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空镜头开始的时候,是另一种状态的结束,1小时58分07秒,是仰视的镜头,维多利亚慢慢从镜头里走出去,于是便留下了那几株雪松的树枝,再往前,则是维多利亚从皮耶罗的公寓里出来:她说了一句“太晚了”,于是打开了门,皮耶罗在门口紧紧抱住了她,她似乎接受了最后一个吻之后又推开了他,然后从楼梯上慢慢走下去。一个向下,一个回屋;一个犹豫着迈步,偶尔停在楼梯上,一个快速回屋,然后将所有搁掉的电话机放回原处;一个在走到门口的时候迟疑了一下,最终迅速离开了,一个在电话响起时,却没有再接起来……维多利亚最后走出了门,像是在逃避一种东西,她开始奔跑,不小心撞到了经过的一个女人,然后她站在雪松下面,静静地站立,对面是那幢没有完工的建筑,对面是围起来的木栅栏,之后,她仰着头离开了镜头,于是空镜头便成为最后观望世界的方式。
离开,最后一个吻完成之后的离开,犹豫着离开,撞到人之后的离开,以及完全从镜头里消失地离开,对于维多利亚来说,这一次离开仿佛真的是最后的离别,那些空镜头倒变成了一种离开的仪式,物还是物,却已没有人——那些木栅栏曾经是他们第一次相吻的地方,那时候他们经过了玛塔的房子,维多利亚将一个气球放飞,然后对阳台上的玛塔说:“射中它。”玛塔手里的枪射出的子弹让气球在空中爆破,维多利亚告诉皮耶罗,他们曾在非洲射杀过大象。然后两个人走到了木栅栏那边,皮耶罗说:“走到那里之后,我会亲你。”皮耶罗先是走向木栅栏,然后回过头来,维多利亚似乎没有再上前,皮耶罗又走出来一些,那时候的风吹着树叶,于是维多利亚终于转身朝向皮耶罗,两个人终于吻在了一起。
是的,这几乎就是他们之间的第一个吻,充满了仪式感,但是在这个满是仪式的接吻中,维多利亚却总是想起了什么,她说:“我该走了。”于是他们分开。接吻的约定是一个仪式,分开也变成了仪式,因为仪式,所以看起来是确定的过程,却夹杂着太多自然之外的东西。维多利亚和皮耶罗之间是爱情吗?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日久生情,却在不断遇见中变成了一个事实:在证券交易所里,维多利亚只是因为找妈妈而走了进去,她和那里吵闹、疯狂的氛围格格不入,而皮耶罗作为工作人员却投身其中。之后皮耶罗告诉他,有人亏了500万,维多利亚尾随着那个人,男人买了安定片,喝下药之后在桌子上留下了一张纸,维多利亚拿起来,纸上画着不同形态的花,给皮耶罗看,他似乎不屑一顾,后来就将它扔了;再次相见,维多利亚问皮耶罗,那些亏损掉的钱去了哪里?皮耶罗给他讲了一些股票的常识,似乎维多利亚并不懂得这些。
但是那次维多利亚却带着皮耶罗来到了自己家里,那个镜框里是父亲,维多利亚说:“妈妈心中已经没有爸爸了,我也不记得他了。”这是家庭的某种缺失,当母亲现在热衷于炒股,实际上也是疏离的表现,出入交易所的母亲把赚钱当成了第一要务,所以维多利亚说:“妈妈最害怕的东西是:贫穷。”那一次当维多利亚躺在自己曾经睡过的小床上的时候,坐在那里的皮耶罗俯下身去,想给她一个吻,维多利亚却避开了。这是皮耶罗第一次表示,却变成了一种拒绝。之后的一个夜晚,皮耶罗去找维罗利亚,在房间里的维罗利亚看见了皮耶罗,却故意躲在窗帘后,当一个醉鬼经过看见了维多利亚,她终于现身在皮耶罗面前,皮耶罗正想上楼,他的车却被醉鬼开走了,第二天从河里打捞上来正是皮耶罗的车,那个醉鬼死在里面;当木栅栏的第一次接吻之后,他们再一次相约在那里,只是先来的是维多利亚,皮耶罗却迟到了15分钟,皮耶罗告诉维多利亚自己买了新车,维多利亚看见经过的一个男人说:“这男人好帅。”之后他们去了皮耶罗的公寓,皮耶罗拿出巧克力,打开盒子却是空空如也,两个人大笑,然后隔着那扇铁门,两个人吻着,而皮耶罗从铁门那边过来,才第一次和维多利亚激吻,只是维多利亚还是在抗拒着——那件裙子的吊带终于断了,维多利亚一只手护着吊带,然后关上门想要缝好,这时她看见了桌子上可以让女人脱衣成裸体的钢笔,看到了墙上挂着的皮耶罗家族的照片,开窗看见底下经过的修女和士兵,于是她警惕地穿好了衣服,但是皮耶罗却从另一扇门进来,然后抱住了她,两个人躺到了床上……
因为出入股票交易所而认识,两个人在一起却总是隔着某些东西,夜晚的窗帘、冰冷的铁门、迟到的约定,经过的他人,似乎都成为一种障碍,即使他们拥抱,他们亲热,也是不彻底的,有一个皮耶罗问她是不是不想嫁给自己,维多利亚说:“没想过结婚。”然后他说:“只要彼此深爱就能理解。”实际上她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确定的结婚,甚至在提示自己,他们根本没有彼此深爱,“我希望没爱过你,或爱你更多一点。”维多利亚似乎把自己放在一种矛盾的世界里,希望没有爱上他,又希望爱他多一点,但是这种矛盾在深层次上却是同一的:每一个希望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没有真正深爱的现实。
因为没有深爱,所以想要深爱,因为想要深爱,所以根本没有深爱,这便是维多利亚的困境,而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场半推半就的爱情本身就带着太多相异的东西,维多利亚说交易所像格斗场,在她看来里面的人如此疯狂完全是不理智的,而皮耶罗不仅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也把全部的激情投入其中,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他似乎从来没有试图远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皮耶罗更关注直接的利益,就像他的车被偷,醉鬼被淹死,他想得更多的是车体还好没有太多损坏,之后也急着去买了新车。在和维多利亚相处的时候,他将房间里所有电话机都搁置在无法接通的状态中,而当维多利亚离开,一切又恢复如初——维多利亚在楼梯上的犹豫,或者正在等待什么,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两个人还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于是,最后只有空寂、茫然和疏离中空镜头,像极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情。
维多利亚的犹豫,徘徊,叹息,看起来是一种不确定,当她和里卡多分手的时候,也像是对于爱情的不确定,里卡多问她:“你不想结婚了吗?”维多利亚说:“不知道。”里卡多再问:“你什么时候不爱我了?”维多利亚的回答依旧是:“不知道。”但是当里卡多问:“是不是有了另外的男人?”维多利亚却很明确地说:“没有。”不知道指向的是茫然,而“没有”却指向了对于感情的某种坚定,无论是把交易所称为“格斗场”,还是说“彼此深爱就能相互理解”,维多利亚的确定是对于自己的确定,而在爱情中,她所要面对的其实也是自己,她喜欢自然,喜欢激情,喜欢把自己放在不被遮掩的世界里:她会在非洲鼓点的音乐声中变身为肯尼亚女人,在玛塔的房间里激情起舞;她会在飞向高空的飞机上让自己彻底投入,“我们飞到云里去。”非洲和天空提供了另一个空旷的所在,那里没有束缚,没有阻碍,没有患得患失。而回到现实,只有嘈杂而疯狂的交易所,只有人们口中的阴谋论,只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跑车,只有没完没了的电话。
被太阳遮掩住的月光,在耀眼的世界里其实丧失了自我,“蚀”的状态之最后完成是复原,是找到自我,所以在维多利亚走出镜头开始,她像是开始了新的寻找,寻找什么是深爱,什么是理解,什么又是必须离开的一切,而当那个空镜头里一切的相遇和交错都缺席了,它其实在等待一个不再空的开始:水桶、建筑、木栅栏、天空、车站、经过的人,它们都是其所是,它们都在位置上成为自己,它们都知道自己的运动和寂静,它们都是深爱并且理解着这个世界。
这两天读到一首波德莱尔的诗,让我想到了这个电影里的女主。
这是诗中的雕像:
我很喜欢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因为活着而痛苦”。一开始我觉得“活着”所带来的痛苦是生活的压迫,但后面想到了另一种解读:活着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真正活着,正如《蚀》的女主。我记得电影中间有一个情节是男主知道那个醉汉开着自己的车淹死在水里之后,只是为自己的车而感到惋惜。女主问:所以你只在意车吗?女主应该是介意男主的无情的,但下一秒又开始和男主调情,仿佛自己完全无所谓。或许她真的无所谓了。电影里也有好多女主开心大笑的镜头,比如找到朋友跑丢的小狗的时候。但我觉得她那时并不真的快乐,不是内心被填满的那种快乐,而是在尝试用快乐的外表去弥补空虚,就像那个雕像中用面具遮挡自己痛苦的女人一样。
我又想到波德莱尔另外一首诗 《致读者》的最后三节:
“无聊”在另一个译本里被译成“厌倦”。“厌倦”能用一个哈欠将生活吞没。相比实实在在的痛苦,或许它更让“活着”变得可怕和令人无法忍受。
众所周知安东尼奥尼是结构主义大师,其能力的极致展现,是能用压根就没能拍完的胶片剪出一部看起来有头有尾有深度的神作。而对于拍完的胶片,并且还是三部曲,导演必定是要传达出更加深层复杂的内容和情绪。要想写出全部的个人感受,将要写很多写得很累并且容易跑题到火星,对此就不作解读了。既然被叫做《现代爱情三部曲》,就暂先抛开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层面部分,只捡出爱情来看剧情。
里卡多
电影开篇是即将分手的清晨,里卡多的公寓里,第一组特写镜头就展示了女主维多利亚的美,手臂、指甲、小腿和步态,这女人无一不美,但如同三部曲的一贯情绪,那张脸上透着观众们所熟悉的厌倦和空虚。
维多利亚:怎么样,里卡多?
里卡多:你在想什么?
维多利亚:想我们昨晚所谈的一切。
比起维多利亚的痛苦和清醒,里卡多明显呈现出一夜未睡的疲态,他尽力地挽留未婚妻,时不时带点卑微。从对话中能看出,处于感情瓶颈的这两人不是第一次谈分手,面对里卡多直白的挽留和质问,维多利亚的台词则有大量的情绪留白,分手前,她没放弃给男友表达自我的余地,但她被误解,里卡多摔碎烟缸,第100次地怀疑她有外遇,更多是僵直麻木地呆坐着…… 此时的观众虽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导致分手,也能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情绪壁垒。镜头下的空间变换非常具有美感,但气氛却丝毫不美,空间变换凸显了难以沟通,单调和压抑。大约就这些。
维多利亚走出公寓有一阵后,里卡多开车追了上来,他决定陪维多利亚在清晨散个步。里卡多的语气,透着认为自己做法的正确无误,好像终于把握了未婚妻的情绪脉搏:她生气走了,他就得追上陪着,一直到她那些莫名其妙的气都消了就没事了,很像一些男人眼中的"女人所渴望的吵架后男友应做的正确行为”。再后来,里卡多还做出夜里守在维多利亚家楼下,朝她公寓窗丢石子这种事。和摔烟灰缸一样,除了暴露了这个看似斯文体面男人的暴躁一面,对挽回关系没任何卵用。
母亲
维多利亚的母亲是资深老散户,每天都忙着买进卖出没空搭理女儿。这个角色虽是母亲,但其戏份80%都在证券交易所。至理名言——没有哪个百万家私不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言谈举止却完全是个投机客,没有一丝中年妇人的感觉,收市后途径市场只买了一磅的梨子装进手提包。
与未婚夫正式分手的当天下午,维多利亚第一时间想找母亲聊聊,但没能获得一丁点机会。直到告别前,母亲问她晚饭是不是和里卡多一起吃。 维多利亚无奈回应,是的,我和里卡多吃。
母亲再说起里卡多,是股市大跌那天下午,母亲赔掉几百万,为翻盘不得不抵押珠宝。
“你要是不跟里卡多分手,我还能向他求助,不用抵押珠宝了!”
母女二人的壁垒早已不是一日两日。
邻居们
回到分手的当晚,维多利亚买了一块化石装饰房间,这块美丽的植物化石透露了她优秀的审美和格调。
究竟是什么让维多利亚逃避婚姻,很多,说不清,她也不知道,但邻居安妮塔肯定是原因之一。这位发福少妇穿着浴袍来串门,出场的头几句话是抱怨孩子和老公,与另一位已婚邻居玛尔塔形成鲜明对比。
出生在肯尼亚的玛尔塔外形上与维多利亚更像,苗条美丽优雅。 走进玛尔塔的公寓,一直都是厌世脸的维多利亚眼睛亮了。公寓内的陈设充满异域格调,墙上是非裔土著的摄影和乞力马扎罗山,放下唱针,黑胶碟意外响起了黑非洲的鼓点乐,玛尔塔一边翻着摄影集一边给安妮塔讲肯尼亚的独特之处。邂逅了玛尔塔的家,维多利亚窥见了无聊婚姻中的情趣,她似乎对婚姻燃起另一种好感。接着就是意想不到的镜头,维多利亚涂了一身古铜戴上颈圈,伴随着鼓点挑起了非洲舞蹈,同样一身非洲装扮的安妮塔跟着附和。此时气氛很好,像是小女孩们开睡衣趴,但玛尔塔突然停掉了音乐,大声命令维多利亚不要再跳了。她为自己没来由的情绪做解释:首先,她维护非裔人,说不要用你们的刻板印象去想象非洲;下一秒,又嘲笑起了肯尼亚土著,说他们多数都没受过教育像一群猴子,反感并排斥当地的白人;接着说起了她父亲,还有肯尼亚的主宅和农场,她视那里为故乡,想将孩子生在那,但当地冲突不断…… 玛尔塔的这段台词穿插着法语和英语,擅长语言的维多利亚配合着玛尔塔,切换语言去回应她,惹得听不懂的安妮塔抗议。玛尔塔那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指着一个方向:她想回肯尼亚,但那里"人人有呛",她担心再也无法回故里。最后出门找狗狗只剩维多利亚时,玛尔塔对这个应该能懂自己的女人袒露真情:肯尼亚的生活简单,幸福也来得简单,来到罗马一切都变复杂了,她和丈夫的公寓很漂亮但婚姻并不幸福,他们有壁。维多利亚对婚姻的好感也随之再度破灭。
而安妮塔邀请的一次飞行之旅,维多利亚来到了和自己居住环境完全不同的维罗纳,没有建筑工地和庞大的古老建筑,只有缓慢的音乐和晒太阳的年轻外国人。这是整个影片中唯一称得上平静安详、令人感到舒服的景色,也是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借着维罗纳的美景,不论是维多利亚还是观众,情绪都暂时得到舒缓:婚姻虽是牢笼死地,但与脱离婚姻的爱情总还是美好的。于是,证券交易所里的英俊男人就变得更值得期待了。
皮耶罗
里卡多:“我想让你能幸福。”
维多利亚:“我们刚相识那时,我才20岁,那时候我就是幸福的。”
也许维多利亚见到皮耶罗第一眼时就记住了他,但仅仅因为他的英俊令人印象深刻,那天的维多利亚对他并无念想,一门心思想地想和母亲倾述与里卡多分手的事。今天不同了,维多利亚打着关心母亲的名义,其实专程为皮耶罗而来,她渴望对他有进步一了解——既然爱情是美好的,既然年轻能让一切变得幸福,何况俊美如皮耶罗。观众们的情绪被带到最高,期待已久的调情终于要开始了。
而现实却是, 维多利亚越想要了解,就有越多的失望。
股市大跌那天的皮耶罗非常不可爱,逐利的一面暴露无遗。维多利亚尚有耐心,甚至想在交易所门口的商贩那买个礼物送他,但被“我已经有了”给拒绝掉。
维多利亚:“你好像从来都不会停下来。”
皮耶罗:“我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第二次约会,被醉汉开走的车从湖里被打捞,醉汉溺死在车里,皮耶罗第一句台词不是关于一个生命的逝去,而是关于他的阿尔法-罗密欧掉了一大块漆,会很难修。
“我是专程来看你。”
维多利亚直率地讲出自己的意图,同时开始失望。皮耶罗年轻俊美皮囊下的灵魂不仅充斥着成年人的无趣世俗,还缺乏同情心,比前任里卡多更冷酷无情…… 但又时不时会冒出一点点属于年轻人的甜蜜俏皮。
“走到对面后,我就要吻你。”
这个突如其来的浪漫,就像之前夜里站在楼下问她 “我想要上去,用西班牙语怎么说?”
放弃婚姻只想恋爱的维多利亚,为这样的皮耶罗反复犹豫: 与皮耶罗的恋爱,也许就像玛尔塔的婚姻,能看见情调,但更多的是痛苦和无聊。对皮耶罗灵魂的失望,让维多利亚停在斑马线的中央,但皮耶罗毫不犹豫地吻了她,维多利亚回吻——那是欲望驱使,现在她只剩欲望了,但没关系,她还有欲望。
“你好啊。”
“你好。”
“我又买了一辆新车,是一台宝马。”
于是,下一次见面,还是在那个老地方,他们以这样的对话开场。维多利亚随即称赞一个路人“他长得可真漂亮。” 她说给她自己,也是说给皮耶罗。
维多利亚能与里卡多相爱不仅因为他们彼时的年轻,还因为相同的喜好和追求(文学和语言翻译),但皮耶罗并没有。她甚至搞不清为什么还出来和皮耶罗约会,无趣已被反复确认盖章,他们语不投机,但他有张俊美的脸,她现在不在乎是否与皮耶罗只是露水情缘,因为他真漂亮,她就为这个了。对她来说,皮耶罗和英俊路人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认识和不认识。
公寓
他们拜访过彼此父母的家,但都没邀请对方进到自己的住所。皮耶罗家的旧宅,是维多利亚在情绪上的最后一次挣扎。罗马的老式公寓,客厅墙壁上挂着风景画搭配灯光烘托,皮耶罗的房间墙上是一小幅文艺复兴风格的素描,罗曼式小摆件,洛可可式大屏风……整个房子虽然陈旧但无处不散发出古典艺术气息和中产阶级上层的好品位。就像走进邻居玛尔塔家一样,在皮耶罗的故居中,维多利亚的眼睛亮了最后一次。
敏感的她很快又嗅到了压抑,进门后对面楼窗口的老妇人死气沉沉的脸,主卧室墙上皮耶罗父母严肃的小肖像,主卧窗外的修道院街景和行走的修士……这些无不提醒着维多利亚:优雅绘画和漂亮陈设是表面,这些才是真谛。皮耶罗无聊至极的灵魂,正是在这充满艺术气氛的屋檐底下滋生养成。自此,几番心理挣扎的维多利亚终于和皮耶罗发生了关系,但作为观众几乎感受不到欲望,更没有爱和甜蜜。两张美丽脸,进门后还能看着对方相互开玩笑,后面目光交流越来越少,肢体语言纠缠又拧巴,无一不在传达他们肉体结合的同时灵魂有壁。
告别
最后一次约会在皮耶罗办公室,衣衫不整的两个人挤在沙发中说笑,维多利亚似乎从年轻帅哥的身上找到了快乐。门铃声迫使两人起身整理衣裳。维多利亚从后门楼梯离开,皮耶罗将她送到门口,他们像恋人一样依依不舍地拥抱道别,维多利亚甚至用母性化的动作爱抚对方,看似两人处于甜蜜热恋,约好下一次见面,下下次再见面,明天8点,就在老地方见。
走出大楼前维多利亚回头看了一眼,她对这个PY关系的年轻人没多高期待,大概只要能像里卡多那样偶尔在身后出现,他在她心中就算合格。而皮耶罗不出所料地让她失望,她也冷漠地离开了办公楼。办公室里,电话铃声逐渐响起,皮耶罗微笑着坐在工作台前,观众们摸不清他此刻的情绪: 好像在回忆刚刚与维多利亚的温存,但也像是被电话铃声唤醒了状态,对逐利的快感跃跃欲试了。45度最佳镜头对着这位美男子微笑的脸,让他看起来更俊美诱人,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个角色特写。
最后他们谁也没赴约。镜头对着他们的“老地方”以各个角度从早到晚拍了一整天,都没见到两个人中任何一个的踪影。
莫妮卡·维蒂与阿兰·德龙
影片中对男女主角美的展示毫不吝啬,但又有很大不同。
有了《奇遇》和《夜》的铺垫,观众们对莫妮卡·维蒂在三部曲中所传递的情绪已经不陌生。我也似乎明白了导演为什么用她来贯穿三部电影——她不仅是大美女,也是名副其实的性感美人,仅看外形,她极富南欧风情的浪漫,又带点野性和支配欲。而导演反其道而行,一次次地让她扮演困在感情中内心不停挣扎的女人,又对着这位破碎感拉满的美少妇疯狂怼脸拍,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展示其性感之美,手指到脚踝,到凌乱的金发和微张的嘴唇。比起自带疏离感的文艺女神,理应享受爱的金发尤物对爱情的恐惧、厌世和孤独,更能加深观众们对现实空虚的质疑。
而阿兰·德龙则多用长镜头或近镜头快切,他的身边通常都围满、甚至是挤满了其他人。工作性质所致,皮耶罗的灵魂需要阿兰·德龙的外壳,只有那种美,才能让他在一群金融从业者中不被埋没。证券交易大厅里黑压压的一群人,每个人都是这片喧哗声中的一份子,使用着同一个声调、同一套台词和夸张肢体语言,但即便这样,阿兰·德龙的脸和劲瘦灵活的身姿也能在长镜头下被一眼识别,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主动去搜寻他的身影,期待他能再次现身。镜头加强了对比,彰显着这为美男子的与众不同——一群逐利乌鸦之中,唯独他是烦躁的赫尔墨斯。人们一直对美有着更高的期待,所以,当这张希腊神祗般的脸,开口就讲出毫无浪漫甚至缺乏基本人文关怀的台词时,当见识到他行事作风散发出的世俗和无情时,才更令人失望。
特殊与普通
结尾是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对此有诸多理解,在此仅代表个人:
《蚀》续写了现代爱情的空虚,通篇是一个大写的失望。这种失望是电影特写,但也充分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两位主演有着不同类型的顶级美貌,但又美得不太登对,说白了就是看外形缺乏CP感。结尾镜头中的“老地方”出现了许多人的特写,视觉上他们都更接近素人。与之前那些美丽的挂名角色们相比,素人们显得极为普通,这种集体的普通,又让他们在视觉上显得非常登对。而与少数又美丽的挂名角色们所传达出的空虚和失望相比,素人们的空虚和失望很容易被理解消化——镜头下的每个素人都是空虚和失望的承受者,但同时又是世俗和无情的载体。由于素人数量居多与观众也更加贴近,电影与现实的壁就更容易被一拳打破,现实中的空虚失望也就能扑面而来地再次被提醒和加深。
“但愿我不再爱你了,或者爱你更多。”——《蚀》
当我们在爱情中感到痛苦的时候,这句台词契合着我们的内心。
有两种情况:前半句“我不再爱你了”说明你加予我的痛苦不再对我产生作用,因为与你已经不再有关;后半句“爱你更多”则说明这种痛苦能够为积聚起的更多爱意承受,我选择更迁就你。
只有当痛苦的压力超过了承受能力,一种撤退或前进的策略就产生了。这种情形既可能发生在爱情开始后不久,也可能紧邻于结束;要除却热恋期、爱的开始与结尾。
在《蚀》中,发生在爱情萌生不久。
维多利亚正是在无法确定自己对皮耶罗的爱到底是否为真的情况下才说出了这句台词。这说明爱意已然萌生,正在或预感到了即将遭受的爱之苦痛,而这份苦远痛不是尚在模糊状态下的爱意所能承受的。如果她能不爱皮埃罗,她就能抽身而退;如果她能更爱皮埃罗,她就能继续爱下去。
对我而言,则是发生在结束前夕。
正是一种不被深爱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我,我希望自己能不再爱她了,那样我就能从这种痛苦中脱离出来。又或者,我还能更爱她一些,这样我就不会在意她还喜欢着别人的事实。但也许我过于自私或过于爱她(两者难道不是一体?),我做不到后者;我只能垂死地选择前者来让自己放弃。如果我做到了后者,我可能进入一种“无我”的博爱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虚假实则与“不再爱”的情形类似。
这说明,当“爱更多”从一种“有私”不断加剧变为“无私”时,它的尾巴就与“不爱”的头连接在了一起。爱的经过,就是从“不爱”起步,不断地“爱更多”,最后突然“不再爱”的过程。持续的“爱更多”,就是不断试探自身抗击爱之苦痛的韧度,一旦崩解,爱将不负存在。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