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旁观者有时代入自己则同仇敌忾,有时候远观则感受时代的记录。
这部龙潭之战,讲的是澳大利亚视角的越战中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场遭遇战斗,一线部队有侦查四连三个排一百零八人,后方有炮兵连持续协同支援,两架直升机补给了一次,美空军打酱油火力支援一次,弹尽粮绝之际援军装甲部队赶到,结束战斗。
越方战史还没看到,兵力总数有1000+,2500+多种说法,有主力营加游击队多支部队。。。
总体观感和梅尔吉布森的《we are soldiers》差不多,小股兵力深陷重围,后方炮兵火力加空中支援逆转战局,指挥链与一线指挥的矛盾,以及倒霉参谋被雷劈,全程没啥尿点。
此片还是明显站在白人的角度,影片的最后打了几个字幕,谨以此片献给龙潭之战牺牲的澳大利亚人和越南人。它讲述了一个很普通的战争故事,导演可能不想让这段故事沉默,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澳大利亚人也曾经在这场不是以他们为主的战争里献出过生命,让观影的人牢记战争的残酷。好吧,子弹是无情的,任何觉得战争好玩的人只要趴在战壕里,子弹从头顶上飞过,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甚至你被击中了一枪,你痛的瑟瑟发抖,无法呼吸。你愤怒,你发疯,然后像电影里的那个士兵那样在头顶上又挨了一枪,你的生命就此终结,什么理性,期望,哀怨和侥幸,全部不复存在,只需一颗小小的子弹。
3星纯粹给感观娱乐,这可是北越兵,狡猾得像山猫一样的部队。据老山部队战士回忆,越南兵是很惜命很狡猾的,他们不是鬼子,不是敢死队,更不是乱跑的丧尸给你扫射,你以为这是太平洋岛战吗?军官一喊上刺刀冲人头……全是此片导演对东方战争的印象流。他对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士兵倒是很了解,抽烟打牌喝酒赌博样样精通。导演完全搞不懂战争的本意,极其顽固的白人思维。
硬核是指没点儿军事知识,大概看不出来兴趣点。
首先通讯、指挥、协同作战、战术布置、补给支援表现的不错。对于炮兵的作用突出表现很好看,应该很符合现实。
最不爽的是越军几乎毫无战术可言,都是无脑冲锋。虽然也有穿插包抄、有机枪火力移动侧翼,都被澳军打掉了,但是剩下的仿佛只有对人海冲锋无脑刷怪的剧情了,感觉很不可思议。
以及双方都没有手榴弹、迫击炮的使用,感觉很奇怪。
还有澳军抗命、直接顶撞上级指挥官的情节也真的好不可思议。
至于其他评论说ak爆头不可能只是一个点的问题我觉得问题不大,毕竟要真掀没了半个脑袋,这电影好多地方都该看不了了。
最后,国内没有版权能看,盗版网站在线播放偶尔的中断加载真是太蛋疼了。还有我脸盲,没几下几个人是谁,剧情比较没印象。
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如题!
哈利少校被派去龙潭,遭遇敌军,以为是一个排,三角洲连队可以应付一个排,后来说可能是一个营,11排快要团灭时,要求哈利轰炸自己的位置,哈利相信鲍勃中士命令轰炸,汤森上校要求哈利回来,哈利拒令,派10排去找11排幸存者,鲍勃他们躲在木屋里,成功救出,哈利要求补给,在可能会被击落的情况下成功补给,派出装甲车,大将要汤森留在营里,兵力几乎全部被派出,汤森借检查战场开溜,让已经出发的装甲车回来接他,还要等他到,保护他,如果不是接应汤森还要等他而耽误了时间,三角洲连队可能会有更多存活,难怪哈利不满汤森,士兵拉吉最后还是牺牲了,有点可惜
比起其他电影,他的炮兵出场次数最多,效果最好(炮兵队长的肌肉也很好看)。当然这是符合实际的。所以前线士兵如何能准确快速的提供坐标给炮兵是步兵真正的杀手锏,虽然片中士兵如何能找出坐标没有详细描写,是一败笔。
此片对比荷里活的当然差不少,不说中枪的特效,就说合理性也不好,战友倒下了你过去扶他有吊用,是不是先打死冲过来的敌人在说呢。
对越南人的描写也差,前后至少两个小时,一千人的部队怎么也能送10门迫击炮来前线了吧。像这样的临时阵地,澳军的士兵缩在不到50米半径内,如果有几门迫击炮帮忙,相信半小时就搞定了。不过看过第一名的影评介绍真实战况,好像越军也真没有使用迫击炮,无解。
对于龙潭之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交战的双方,分别为北越和澳新联军,以及美军的空中支援。最终结果,双方都说自己赢了,那么可信度如何呢?
先说北越吧,越南在取得越南战争的胜利之后,自信心爆棚。在苏联的扶持下,开始出兵对周边的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多加干扰。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当时中国在广西、云南这两个地方的边境地带集结了大量的兵力,然后在短时间内就将越南北部的20多个重要城市占领。而最终,中国和越南都宣布胜利,对于中国来说,短时间内成功歼灭了越军的第6师、第8师、第13师以及第25师。同时摧毁越军边境防御体系及我国援助设施,目的达到了撤军了,算是胜利。而对于越南来说,战争过后并没有被中国占去任何领土,而且用越南自己话来说,是“英勇的打退”了中国的进攻,我们守住了,敌人被打跑了,那么我也算是胜利了。鉴于都是同一个主体(北越和越南),所以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越南对于胜利的“定义”。
再说澳新联军,基本上主力还是澳大利亚。1770年,英国海上冒险家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1783年,美国的独立导致英国将原本在北美流放的犯人转而就放在澳大利亚。所以说澳大利亚人的祖先都是英国人精挑细选的,都是杀人犯、抢劫犯、地痞、流氓等(让我想起了英国的足球流氓),本身就都不是什么善茬,他们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也不会安居乐业,而是为了各种资源土地大打出手,和本地土著争斗,不同派别之间战斗,总是虽然没有经历过大战,但是都没闲着,一战中加入英军参加欧战,直到二战爆发。
二战中,日军不断派出飞机袭扰澳大利亚,据统计在1942年至1943年,日军空袭澳洲达100余次。被惹毛的澳大利亚竟然从700万人中动员了300多万人参战,直接参军的高达百万。澳大利亚军队接受的是完全西式的训练,陆海空都有,并且物资上有英国和美国做后盾,最终打到日军满地找牙。日本也就是当时在东亚东南亚还能横扫一下,碰到英美苏这种的基本上就不是一个体量了,而且装备也从优势变成劣势,最终澳大利亚军队给日军上了一课,二十万日军被打到一万人,并且拒绝接受日军投降!甚至到战后统计,澳大利亚也是杀日本战俘对多的国家。所以到了越战,澳军的实力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当然,一位英国牧师写道:“在澳大利亚,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用起来像‘犯人’这个词那样要仔细考虑。”澳大利亚人在公共场合比较忌讳谈到“罪犯殖民”这样的话题。所以和澳大利亚相处人尽量不要谈论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美军的支援,其实战争中双方各种武器装备的差距很明显,北越的装备差不少,而作为联军来说武器装备整体都要好不少,之前的朝鲜战争也是。
不客气的将,龙潭之战中,澳新部队基本上都是精锐部队出战,而他们面对的对手,也是狠角色,因此,在双方打仗都“不要命”的情况下,谁的武器装备优秀,谁的支援多一些,就能决定谁最终的胜利。
战斗的起因是被炮击,然后需要步兵过去确认炮击位置而来到这片橡胶园附近。开战后澳新联军劣势还是很明显的,因为错误的预判形势,导致最终碰到了数倍于己方的敌人,差不多在一个1:25的兵力劣势下,被越共部队包围,最终成功逃脱。先不说胜负,单单能够撤回来,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另外北越部队仗着人多确实一直在冲锋,而澳新部队则就地防御。新西兰炮兵部队的功劳应该在支援上来说是最重要的,从战斗打响后一直在后方持续输出。美军的支援也功不可没,影片中感觉很随意的扔下炸弹就走了,实际上可能潜在杀伤人数并不少。同时直升机部队的武器弹药补给,和最终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也都很关键,基本上少了任何一环,可能最终部队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虏。
至于影片中澳新部队的伤亡看上去也不像是国产“抗日神剧”那么神,不同时期都有人在牺牲,即便到影片最后阶段,主要角色之一也头部中弹身亡。当然,到了要拼刺刀的阶段,恰好装甲部队赶到,可能还是有点过,这时间的拿捏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是按照时间来看,装甲部队到的时候弹药量应该差不多消耗完了吧。
说下个人感觉的胜利吧,双方都认为胜利,那么北越很可能是以橡胶园被保住,没有丢失领地并且打退了敌人为胜利,而澳新部队则在武器装备的优势下以及各种支援,最终的伤亡数上应该是占优的,并且成功的撤退了回来。就像电影《敦刻尔克》中表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最终大部队还是撤走了(诺曼底见),所以也算得上是一次胜利。
IMDb目前评分为7.0,豆瓣目前评分偏低为6.4分,个人评分6.8分。影片比较好的还原了当时战争中的场景,武器装备等,不过由于拍摄方为澳大利亚,所以具体内容上还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有一定的歌颂和夸大嫌疑,不过对于战斗的记录和惨烈表现的还是很真实的。喜欢战争题材电影的朋友推荐一看。
战争,没有赢家。
拍得很用心的遭遇战实例;人物刻画比较单薄;某些意识形态的影评很可笑,祖国的几个岛不还在猴子手里拽着呢;反思国产课本经典案例之实力堵抢眼就魔幻了,7.62足以让人肝肠寸断,12.7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战争戏还算密集,但场景单一看到最后也有些疲劳了,以至于后半段看戏的乐趣就在于发现哪几个演员演过钢锯岭。
基本合格的描述了人民军一个主力团加一个越共游击营在Long Tan西北方向的三层树冠地区伏击澳军的经典战例。澳军的遭遇与打了雅尔多瓦战斗的爱尔兰共和国陆军类似,不过人民军要比冲伯的雇佣军更会打仗。
谁拍谁有理,反战先放弃…
印度片的水准....
Danger Close翻译成“危机”,真是离题万里,应该是“向我开炮”,这场澳军防御战全靠火炮帮忙。
澳大利亚版向我开炮
《血战钢锯岭》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澳洲战争片制作,稳定发挥无甚惊喜,但看好来年本土学院奖可以斩下多个技术奖。龙潭一役难在地形复杂和天气多变,敌众我寡的局面也因此受限了除去步兵之外其他的战斗方案;电影很好地完成了重现历史的任务。【Trivia:2016年战争50周年时候的Anzac Day,对于老兵前往故址参观,曾引起了两国外交关系的紧张,也有诸多限制,依然是双方之间的敏感议题】
美国是英雄,越南是蝗虫,结果人海战术吊打多国联军。乒乒乓乓打到最后,导演一拍脑门儿:忘了反战,赶紧补在最后~~~~~~~~~拜拜导演好好学习钢锯岭吧!
看过前些年那部纪录片,再看这部电影,感觉拍的很不错,基本还原了战斗。
1966年8月18日,澳新军团三角洲连队(delta company)108名士兵击退了北越军队2000多人的轮番进攻,18名澳大利亚士兵(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和245名北越士兵丧生。
必须评论一下 大家记得关注那个吹小号的士兵是我男朋友扮演的
炮打得还是蛮有感觉的,人物塑造较差,战争场面一般,战役进程交代不足。三星半。
主要是看战例~反战什么的不太感兴趣。只关注战术层面的内容,配上地图看应该会更有收获。
義務兵表現了不亞於常規士兵的勇氣和戰鬥能力, 尤其是他們和對手相比既沒有地形熟悉和戰鬥經驗優勢. 下士鮑比戰後造訪越南戰地遇到當年的老對手時, 舊查理軍官幹部自己笑著親口承認他個人認為澳洲人打贏了龍潭一仗.最後一位戰死的保羅至今仍舊為老家庫拉鎮鄉親所紀念,庫拉鎮本身就有對龍潭戰役做了相關緬懷紀念的舉動:18顆樹被種植以代表每位失去性命的澳洲大兵.
下的版本字幕极其辣鸡,D连Delta Company翻译成三角洲部队,醉了,更醉人的是评论里还有人跟着“三角洲部队”的。。。短发Luke扮演的主角之一Sgt Bob Buick是11排的platoon sergeant,电影里看着倒像连军士长,跟连长关系很近,连长超级眼熟,后面发现是维京的主演和魔兽里的洛萨,然而长胖了。战场场面看着像二战美军在太平洋岛屿打日军(北越军像喊着banzai自杀性冲锋的Japs),并不清楚真实战役是否如此,倒是Aussie小兵群像还行。Luke现在越来越老兵形象了,丝毫不再软妹感了,钢锯岭里的Smitty已晋升排军士长,再一部war drama是不是可以commissioned officer了。。。
第一次看澳洲拍的越战电影,很用心。喜欢。
战争戏调度差且单一,而且明显看的出成本不够,看完即忘的平庸片。
都什么年代了,拍战争片还是无视枪械的真实火力。AK打脑门居然就一个洞,炮弹两米完爆炸居然只把人打个前空翻……
1、此非义战2、AK打脑门儿,天灵盖就全掀飞了,不会只有一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