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们带着武器过来,然后又离开,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
——“安全?”
——“扯淡,哪来的安全?”
“塔利班会在周围活动吗?”
“他们已经将这里占为己有。你们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们无处不在。”
“如果看到什么请告诉我们”
“我们无法和你们合作。你们带着武器过来,然后又离开,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塔利班只会揪着我们不放。”
所以,亲爱的,敬爱的,可敬的,尊敬的国际维和部队的首长们,你们听到了吗?
和平?哪来的和平?
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贫穷,就有战争。
人们会打仗,是因为贫穷,塔利班也是。
是生存问题也好,利益熏心也罢,拿起枪杆子,对准的从来不是自己的良心,而是同胞。
影片不是世界霸主美国人拍的,不是经济强国德国人导的,它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丹麦人的手中。从一个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好莱坞制片技术,哪怕是影坛影响力都不足傲视群雄的国家的电影视角,我们看到战争,不一样的形态。
另外,多说一句,影片的配乐是大师级的。低沉肃清,荒凉冷峻。
纪录片的形式,往往最能描述现实的模样。不论是临行前的依依惜别,还是最后一夜的性狂欢,它血淋淋地解读人们的情感,那个叫恐惧的玩意。
以此,冲淡等上了真正战场的深层恐惧。
是人都会犯错,战役中不会么?
战士们说,我觉得我是对的,我做了那个时刻,我认为是正确的事。
死亡是什么?
它有时不过是贫瘠的泥壤里,躺下的一具瘦骨。
死亡意味着什么?
战士在空旷的平地,向家人问好,那一句你好吗?我很好,你呢。告诉我们,平安,活着就是家人最想听到的话语。
战士在寂静的夜晚,点燃一丝光亮,回忆白天的作战中,无辜受害的贫民,流露的对消逝灵魂的惋惜。
战士在和心爱的人通话中,不停强调的是,还有两个月,我就回去了时的希冀,以及对活着这个重大使命的强烈责任感。
所以,带着武器的你们过来过,然后又离开,而我们一直都在这里。最深处的,都被掩盖了。
“我所知道最美的地方在北方,我的朋友,我的家,我的祖国。”影片的最后,两位小战士看着这句诗,他们会觉得温暖吧。
我们也会。我想,阿富汗的人民也会。
战争,从来都是一件贫瘠苍凉的事。
真的很少看到丹麦的影片,但是这个纪录片不得不让人服。因为他像一个隔壁小伙当兵回来无意间一天喝了点酒敞开心怀絮絮叨叨起自己曾经经过的一切,自然流畅又很真实,无所谓对无所谓错,只是发生的一切。尤其医务兵KIM看上去很像华裔。从中也可以了解到阿富汗作为当地百姓的一些生活以及现代化战争的威力,最后五位主角四位都想重回阿富汗战场,令人深思啊!
能活着回来就是一种幸福,战争是对生命的洗礼。戛纳影评人大奖
手法上没Restrepo复杂,刻意突出冷静的旁观者作风。
所谓的“维和部队”,名不正,言不顺。战士的血白流了,受苦的还是人民。
看睡了两次。丹麦还真有些选题特殊的纪录片,比如《外交官》比如本片,摄像机跟随北约的丹麦士兵,远赴阿富汗的阿玛迪罗前哨,执行几个月的短期任务。这种任务枯燥无趣,士兵们闲着就看看A片,开些肢体冲撞的玩笑,偶尔被塔利班袭击也有惊无险,全片最大看点就那两具塔利班尸体。这片子的内容主要两点,一是军营内部的训练,又主要是体育教练式的长官训话;二是和当地人的一些接触,为误杀误炸赔钱什么的。总的来说,这些内容都没有超过想象,几个士兵的面目也不清楚,无甚个人特色。这片子选题倒是能吸引眼球,但本质上还是用安全、缺锐气的手法呈现生活本身的无聊(尽管这生活被安插在阿富汗前线,也并没有卵用)
向每一位经历过战争的军人致敬,不论他们是战死沙场,还是毫发无伤。
没感觉
爱爆了这配乐
流畅真实,内涵丰富的战争纪录片!
踩坏的庄稼,炸死的牛,不将对方当人,自身也逐渐非人。庸碌结仇日常任务,间或一两场侧面战斗,如此尖锐随军记录,也不太容易
真實
摄影太美了!
其实很好,只是我没耐心。
和Restrepo风格类似...丹麦军装备不错
the ironies of life.
五星级纪录片!可看性太强了,音乐也很棒,当然丹麦帅锅也是值得一看滴!战争给双方带来都是伤害,那些个恶心的政治家就坐享其成了。Afghanistan受的劫难还不够吗?狗日的美帝,我艹你Y!
纠正几点 背景是阿富汗,Armadillo是丹麦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 (Helmand)的主营地的名称,丹麦驻阿部队战死的40余人大部分都死在这。造成伤亡的主要是IED土制炸弹,例如后期提到的3名士兵。看电影时一定注意中间靠后,一场激战中丹麦士兵解决了被炸弹炸的半死的塔利班
直面战争
导演用悲悯的情绪记录下了几个丹麦士兵在6个月之内被战争颠覆了思想和灵魂,并在最后迷失其中无法自拔的过程。虽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有限但摄影已是极佳甚至有震撼的时刻,配乐相当棒,而那段游戏画面跳接现实画面的剪辑也让人印象深刻。
这片子拍的太闷了。快进看完。
悲悯的情绪记录下了几个丹麦士兵在6个月之内被战争颠覆了思想和灵魂,并在最后迷失其中无法自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