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失去了在一起的时光,才懂得如何为父
我从来都觉得,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困难和精巧的工作。相较于生,父母二字的重量好像更多集中在养育的过程。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为人父母。是枝监督在《如父如子》里面提供了一种视角:当孩子汲取父母教育的养分,父母也同样得到来自孩子的、精神上的反哺,这两种成长,在亲子关系里同等重要。
良多算是个坏爸爸吗?他有收入颇丰的稳定工作,可以供养一家三口住在可以看见天空树的高级公寓里,过着富足的生活。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庆多未来教育有着精英阶层的前瞻性。他不嗜烟酒,不夜不归宿,没搞外遇,也不家暴,怎么看,都不能算是坏爸爸。
可是良多可以算好爸爸吗?他冷峻刻板,不苟言笑,吝啬陪伴,在和庆多的亲子关系里,谈到最多的,是如何让庆多“变的更强”。他最不满意的,是庆多“即使输了也不会很不甘心”的温吞性格,在他眼里这是软弱的表现。好像在这个养育的过程中,他对于“自己养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远远胜于和庆多度过在一起的时光。
其实这似乎是很多现代父母身上都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功利心的问题,只不过是枝监督在电影里,让福山雅治演出了这样一个稍微极端一些的父亲形象,然后在一个小概率事件里,这位父亲飞速成长。
良多对于家庭里父权的执念,让他无法放下身段,像斋木先生一样陪孩子玩耍。作为父亲的高大完美的形象,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对扮演这个父亲角色的执着,远远超过了去思考如何真正参与到庆多的生命中去。和庆多之间的微妙的距离感,在他看来也许正是父亲威严的体现。所以,当他对斋木一家投以自上而下的视线时,往大了说,这是一个精英阶层对平民阶层的嗤之以鼻,往小了说,他对斋木先生不够权威、不够稳重、不够优秀的父亲形象抱有天然的怀疑和不屑。
良多对自己父亲的厌恶感丝毫不影响他像极了父亲。对血缘的迷信,反而让他对庆多的不优秀松了一口气:啊,原来是基因的问题。只要流着一样的血,就会和我变成一样的人。某种程度上,良多否认了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可塑性。
可是斋木先生却很清楚:『真是不可思议啊,我当初是看着庆多的脸,给他取了“琉晴”这个名字,可是现在无论怎么看这孩子都应该叫“庆多”。』
那时候站在一旁的良多大概会很不是滋味,因为身上流着他的血的琉晴,也打上了斋木一家的平庸烙印。他盯着那一桌被咬扁吸管的饮料杯子,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现在的琉晴,怎么看都还是应该叫琉晴。
这让他马不停蹄地去矫正琉晴身上的“缺点”,忙不迭地把他“变成”自己的亲生儿子。
良多在交换小孩这件事情上抱有绝对的理性,所以与亲生儿子的磨合一直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着。讽刺的是,他对家庭血缘关系的执念,导致了他对妻子和庆多的冷漠。真正让良多开始成长的,是琉晴对这个新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同时,藏在沙发旮旯里的、折断的手工花,唤起了良多内心的愧疚。琉晴始终还是琉晴,即使良多已经放下身段与他打成一片,他还是坦诚想念另一个家的父母,琉晴的直白完全就是斋木家的特色。
相比之下,谁又能说庆多不像野野宫家的孩子呢?虽然父亲不喜他性格温吞,但庆多独立、自律、懂事,每一分气质都散发着父母的气息。
良多在和琉晴的磨合中,相对于父亲的威严,反而更渴望得到孩子的喜欢。所以当他看到庆多拍下的照片,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原来自己现在想要得到的一直都拥有。庆多的眼里满是父亲的背影,偷偷地拍下来放在相机里,这是庆多含蓄的温柔。
他们真的像两父子,只是良多始终对他们相像的部分视而不见,眼睛永远落在不像的部分。良多一直以来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儿子对他的珍视,难怪他不懂得如何为父。
良多最后对庆多的坦诚,可以看作是与自己的和解,和对亲子关系看法的妥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父母”?诚然如他所说,『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亲子关系』,但“如何保持一个父亲的形象”似乎没那么重要,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坦诚去爱才是唯一的答案。
说到底,良多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在片尾,终于开始明白为人父母的意义。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抱错孩子的事件,良多是否就一直无法成长,一直是一个失格的父亲呢?所以因为主线的戏剧性,跟是枝监督的前作相比,显得不那么自然和日常。换句话说,没有这样的一次冲突,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像良多一样(甚至比良多还差劲)的父母,是一辈子都无法跳脱出来审视自己的呢?
PS. 两个家庭的阶层差异性也是一个有趣的维度。
PPS. 因为看了一遍拉片一遍始终都在福山看照片的时候哭瞎,所以还是把第一次的四颗星改成了五星。
PPPS.再次表白,是枝裕和我是你脑残粉!
2 ) 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
中国和日本都是很传统的国家。很多时候,传宗接代大于婚姻的意义,不像欧美国家,没有爱情便不能生活在一起。夫妻本是没有血缘的两个人,最后却要相互扶持过完一生,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和父母最亲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互不了解。
电影里的良多一家生活优越,孩子受高等教育,谈吐举止高雅得体;斋木一家五口人住在破旧的电器行里,孩子玩的游戏机都是过时的,夫妻俩出门迟到每次都要找借口,买东西都会开发票好找医院报销。。。如此种种,是不是觉得选择和良多一家生活是最完美的?
不得不说怎样的家庭造就怎样的孩子,我不是说血缘而是说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良多的父亲不会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所以长大后的良多也自然的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应该自己来,一个人洗澡,一个人玩。庆多本是斋木的孩子,他性格内向却对任何事情观察入微,他为了让爸爸开心努力学好不喜欢的钢琴,觉得爸爸说什么都是对的,从不违背爸爸的意愿,只有一次,那是当良多把他心爱的照相机当礼物送给庆多的时候他说了“不”。我开始也不理解孩子的做法直到最后当良多无意中翻看相机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庆多给他拍的照片,有背面的,有睡着的,有光着脚丫的,良多看着看着就哭了,那个时候他知道就算没有血缘他还是爱这个孩子更多点,所以他会毫不犹豫的再把孩子换回来。当良多自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明白的,就像琉晴那么多的“为什么”而良多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样。
电影里着重讲的是庆多的家庭,斋木则作为他们的反面。也许看上去是什么都不如良多一家,但是他们团结,有耐心,互相帮助。会给孩子修玩具,可以给孩子当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过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琉晴无法融入自己亲身父母身边的原因。
斋木虽然爱钻小便宜但的确是个好父亲 ,当良多想用金钱来交换孩子的时候斋木是愤怒的。“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可以拿钱买到的”,斋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是浑身散发光芒的,还有最后当良多去找琉晴的时候斋木妻子说的话“如果你觉得照顾不了孩子我们可以两个一起带的”,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是强大的,是良多无法追赶上的。所以就算你给琉晴再好的生长环境,陪着他玩耍,一起搭帐篷,一起看星星,一起许愿,但都无法抵消孩子的愿望“我想回到我爸爸妈妈那里”。
日本的电影总是很细腻,无论风景,音乐,背景还是无声的注视。
电影里还有一段描写很细致,那是故意抱错孩子的护士准备了些钱赔偿给良多一家,良多则亲自上门归还。当良多把钱还给护士的时候是带羞辱成分的,当他还想继续说什么的时候,护士的继子开门出来狠狠的盯着良多说 “她是我妈妈”,这个时候良多是很震惊的,他用力拍了拍孩子的肩膀,黯然离去。这些都与血缘无关,但是孩子眼中是不分的,他们只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
电影很棒,2个小时不光讲的是亲情,还有父子三代成长的共同点和交叉点,更有夫妻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想和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理所当然想我们做的总不会错的,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是敏感又脆弱的。最后良多追回庆多时说的那番话是他作为父亲最好的表白,“任务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3 ) 是枝裕和消失的问题意识
是枝裕和的近几部电影都是“赤子心”题材,日本小孩子往往想得多说得少,没有比他捕捉孩童心理更细腻的了。虽然哭得稀里哗啦,我还是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温情到有些煽情了。
是枝裕和从冷静残酷的《幻之光》《无人知晓》一路走来,到以奇想正对现实的《下一站,天国》《空气人偶》,到朴实无华的《步履不停》,并非说这些作品都比《如父如子》好,这些作品或许有技巧过度,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给我的印象是, 是枝裕和是一个对世故人情有问题意识的编剧/导演。所谓的问题意识,不是说一个导演提出问题后靠自己的立场来给予解答,而是让这个问题在作品中一以贯之直到结束。他之前的作品,甚至连在《奇迹》这样的命题作文里也没有给予现实的答案,孩子们虽然通过历练自我给予,但从现实上却什么也没有改变回到了原点。相比之下,在《如父如子》里,男主角野野宫良多那种自以为是认为金钱可以摆平一切问题的态度一浮现,观众就已经做了判断并可以猜到电影的走向,也就是说问题一被提出其实就已经解决了。导演预设了道德判断。对于这一点来说,我是感到颇为失望的。
对我而言这个剧本最打动我的两个细节(不是被煽哭的那种打动),一是庆多被送走之前问父亲到了斋木家是不是还要弹琴,这个孩子从小被教育得懂得克制自己,明明并不喜欢但因为是父亲交给自己任务所以格外放在心上,可见父亲在他心里的力量。这一句台词实在是说得极少却又表达得太多了。另一处是孩子们被错换的理由,有人觉得狗血,我却觉得是全剧唯一的surprise。当主人公们都在既定的道德框架里纠结,只有这里让人瞥见了一眼人心无来由的、不被控制的恶,就像《步履不停》里的母亲幽幽地说不惩罚那个被救的人,自己就不能从为救他而溺毙的儿子的死亡里解脱一样。本来,窥视这样的恶是是枝裕和与现世的温情保持那么一点距离的方式。是枝裕和本来就爱讲人际关系里的“死结”,那些亲密的至亲忽然消失所留下的空洞和疏离感,以及那些不怎么亲密的至亲之间想要解脱忘却却无从超越的距离感。这么说来《如父如子》也并没有偏离他一贯的主题,只是让观众在一开始就看到了这个结可得以解开的方式,这个结解开得太容易了。
当然,如果放下critical mind,只是想看看可爱的小孩子,在黑暗里被细腻的亲情戏感动得大哭一场,并喜迎温馨大团圆结局的话,这部片子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p.s. 两个女主就是《最完美的离婚》里的尾野真千子和真木阳子,而且真木阳子理性食肉女的形象几乎没有改变。如果你想看上原灯里当了妈妈以后是什么样子,也请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片子。
4 ) 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刚出炉的2013年度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如父如子》继续榜上有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生代导演之一,是枝裕和电影一向以平易近人的作风,真情流露的态度吸引着中国影迷。 就如之前所调侃的,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安排了一个纯文艺、真艺术的演员阵容,桥口亮辅跟河濑直美的电影感觉不时乱入。但在整体上,这部片子还是典型的是枝作品,创作脉络上有迹可循,有点像前作《奇迹》的变奏。它的影像静谧,情感温和,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意,触动人心。 虽然乍一看,《如父如子》的故事相当狗血,莫名其妙的程度,好似琼瑶剧,但在引发婴儿掉包的原因上,是枝又暗黑了一把。不过,他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做更多纠缠——哪怕是往前一步,做道德评价或社会批判。当悲剧已经发生,他所希望的是化解悲剧所造成的影响。即相比较十年前的《无人知晓》,是枝所要展示的背景物不是冷漠的社会,而是日本的千千万个家庭,情感相通。 片中,野野宫家的环境和人物周边都以冷调影像出现,规矩、缺乏生气,人物的沟通方式太过拘束。作为殷实富足的中产阶级家庭,野野宫良多以自己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希望他成为像自己一样的商界精英,性情果敢、意志坚定。但很显然,儿子庆多不是这样一个人。野野宫家置身于高楼,不接地面,过着与斋木家截然不同的生活。反观斋木家,即便为人父母的有些市井气,一间小屋子也未免过于局促,物质不太有保障,但父子间亲密无间,打打闹闹,其乐融融。 因此,《如父如子》并不像《奇迹》,讲的真是六岁小孩的困惑:谁调换了我的父亲。实际上,福山雅治所饰演的野野宫良多才是绝对的主角,这个自以为表现高分的富爸爸,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自信心完全被击溃,进而引导观众开始思考: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电影里有良多的自省,他探望父母,令观众感到意外,同时也深化了人物形象本身。然后也有孩子离去带来的触动,他意外在相机里发现了一组相片,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视角。 但最令我感慨的是则是另一名父亲告诉他的: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你不需要再制造一个现在的家庭。所以,相比较于说,这是一部家庭片,不如说,《如父如子》是一部亲子题材的电影,它告诉观众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好像不无道理的结论: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这部电影有两个异常美好的段落,一处是两个家庭聚会,郊外聚餐,双方各拿出相机来合影拍照。边上只有静悄悄的小河水,异常之搭调。一处是野野宫父子间的和解,他们在一条分叉的道路,一上一下,保持平行,用差不多的速度走着。道路终归要汇合,于是,他们又终归在一起了。 《如父如子》巧妙地切入了父子情感空间的罅隙,小心翼翼,怕惊动了两个家庭的平静,不愿意它往悲剧的路子走。良多对儿子的关心负责、努力栽培,其实完全来自早前的家庭影响,而非金钱实力的飘飘然。倘若没有意外,那又要造成一段看似平常、实则紧张的父子关系。是枝甚至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你把我当做父亲一样对待,那么,我就应该原样奉还,视你为己出的儿子。在爸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面,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父子间才能有的视角和情感。那是一瞬间的影像,却承载了一名父亲的人生。如果要打一个比方,那就是如今社交网络上天天晒娃的新人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注视着自己。那一瞬间,他们应该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如父如子”。 巧合在于,是枝也是借《如父如子》这部电影,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身份。在他看来,没有人是生为人父——不是说儿子一出生,你就自动成了一个好爸爸。如何定义好,那是需要双方乃至是多方达成的。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
5 ) 如父如子
坦白讲,昨晚看完是枝裕和这部《如父如子》,一向自诩硬心肠的我却哭的一塌糊涂,也许这源自千万个家庭的情感相通,竟深深扎根于人性的痛。羡慕斋木夫妇愿意用时间和一颗心温柔的陪伴和爱着孩子,但其实对当下不可承受的社会现状,挣扎于生计的国人,也许更显得无奈与悲哀吧。在这样的现实下,能像斋木堂堂正正说一句“孩子其实就是时间”,或许是一件异常奢侈的事情。然令我更佩服的是,是枝裕和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设想,父子关系可以超越血缘而存在。即便没有血缘关系,一家人六年的情感羁绊,在爸爸经常不在家的背后,在感动常在的相片上,作为父亲的良多仿佛突然发现了被记录的时光,那些儿子在相机里拍摄的父亲的日常,那是只有父子间才可能有的情感跟视角,它承载着孩子心目中之所爱的父亲的人生。也许这就好比喜欢在朋友圈晒娃的父母,有一天突然发现,子女也在认真的注视自己。
6 ) 创作动机存疑
对于护士这一角色,有两点让人生疑的地方。一方面是她的动机,如果仅仅就因为嫉富就把两家孩子调包,放在古时勉强还能接受,但在现今社会,此动机显得平白又无理;另一方面,当两家父母得知此事是护士所为,难道只在餐馆里发发牢骚、叹叹气就可完事? 但随着故事进展,这一设置的目的被渐渐暴露出来。下一次这位护士的再出现是福山雅治把她送来的钱还回去(护士送钱这点也让人怀疑,既然她早就知道人家是有钱人,还有送钱的必要吗?为了良心安慰?),然后出现了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幕:在门口,护士的儿子走出来(在偷听?他是怎么认识福山雅治的?),要给母亲撑腰。福山雅治则因此若有所悟,之后还给母亲打了电话。 只要等到观完全片,上述一切都将明了。护士这一角色的设置目的无非是要给作为父亲、联继上下三代的福山雅治一个醒悟的机会,最后可以为电影包装一个“皈依”的外壳。 这里正暴露出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所有问题:工巧的设计取代了先前讲故事的灵气,讲得过满又不懂留白。斯皮尔伯格要翻拍此片,不是没有道理,整部电影的框架与设计都带着浓浓的好莱坞叙事的惯常笔法,而这也是让它看起来不那么“是枝裕和”的原因。 同样,如果福山雅治仅仅因为一个来自外界的照面就获得了内心的皈依,那是远不如由其内发的警醒来得有力,而这是是枝裕和完全有能力做到的。
7 ) 感动以上,惊艳未满
多数人都会为《如父如子》感动,却不会对这个类似简化了的披着“知音体”外壳的故事觉得满意。是枝裕和还有更广阔的期待空间,把家庭剧变成一片溪流与海洋,他却只是吝啬地打开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抽屉。
《如父如子》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相对保守和四平八稳。对是枝裕和以及众多他的影迷而言,这个片子才发挥了他不到七分不到的才华,大家都觉得他能拍出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超越《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甚至去采摘金棕榈。
是枝裕和应该能预料到以期待《步履不停》的心情期待新作的影迷,会对《如父如子》留有的一丝不满足,因为在这其间,大家已经略微失望过两次了,科幻邪典风格的《空气玩偶》,一反安静低调的是枝裕和风,讲起成年人的孤独与迷失,之后轻松有趣的“命题作文”《奇迹》,回到儿童剧、家庭剧的老路,却把大人当成底板,小孩为中心,调动观众搭乘JR九州新干线去鹿儿岛旅游的憧憬。
之所以说《如父如子》只发挥了七成不到的导演功力,就在于以《步履不停》为标本,其一,《如父如子》故事通俗老套,偏向商业化,没有新意;其二,在表达方式上,没有突破,没超越,只是按一贯的本领正常发挥,没往未知区域多走,调和新的色调,尝试另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表达。至于导演什么时候才能使出全部功力,大家才能在《步履不停》之后心满意足,大呼过瘾,还要继续期待。
没错,是枝裕和的片子总让人看得心平气和如饮清茶,被和风细雨的小细节打动,动静相宜,这一点和小津很像,《如父如子》的戏剧性比《奇迹》《步履不停》要强一些,但是这种平和纤细还藏在骨子里,到最后完全打动。导演真是拍家庭、拍孩子的高手,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大人在孩子们可以融化一切眸子里,演技全丢,机心不在。
淡而有味是导演的拿手项目,就像他善于调教儿童演员。据说孩子与动物是导演最怕的两种生物,一旦入镜很难把控调和,这十年来,孩子却是是枝裕和电影不可缺少的感人道具,导演也具有别人没有的眼光,挖掘一些非常有灵气的小演员,把他们安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但是孩子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和大人世界发生的联系还是相对封闭稳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冲突。
《如父如子》大人和孩子的正面冲突有一定残酷性,以交换借宿的方式交换孩子,还借以命令、任务的方式欺骗,让孩子以一种要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让大人褒奖的心情完成这种残酷的事情。等到两个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回不去的交换,大人们在欺骗他们纯真的情感,一个是外向的,主动的挑战式,选择逃离,逃回到原来父母那里;另一个是低调的,逆来顺受,被动的适应,等到原来父母来接应时已经产生恨意。消弭残酷的是爱,也是感动观众的核心。
亲子、血缘关系、婴儿掉包、中产阶段、平民家庭、两代父子纠葛,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通俗易懂,在国内常常是《知音》杂志渲染的题材,作为电影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煽情狗血剧。
是枝裕和以一贯的克制推进情节,不徐不疾,用很多细节来表现难以割舍的亲子关系,偷拍的照片,修理玩具,买饮料,弹钢琴,父子共浴,咬瘪的吸管等这些呈现了人物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在家庭剧的核心内,《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无人知晓》,包括电视剧《回我的家》,是枝裕和并不是以故事推动人物,而是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所谓戏剧冲突很淡,故事简约得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琐碎浅淡但不流于通俗。《如父如子》最接近通俗剧,孩子掉包,滴血认亲,这些日常生活里发生几率很低的事情,充满了刻意,结尾纵然感人,却也有一定量的煽情痕迹。
如果非要找个关键词来概括是枝裕和的这些家庭剧,那么就是“重建”。《无人知晓》是母亲出走了,小孩子们重建新家,互相扶持;《步履不停》是长子、父亲去世之后,长女和次子建立起新的家庭关系,《奇迹》是两个孩子通过九州新干线来完成重建的团圆和许愿;到《如父如子》的重建,通过以习惯、依赖建立起来的爱,来抵消血缘关系不能取代的人伦关系,力量冲突最明显。
影片围绕福山雅治主演的中产阶级一家来展开叙事,出彩之处却是作为配角的利利·弗兰克一家。高调选择影视歌当红大明星福山雅治做主演,使电影充满商业趣味,也一举让《如父如子》成为迄今为止是枝裕和导演生涯里最卖座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在福山雅治的一笑一颦之中,不变的发型,精致的衣着上,看到了“神探伽利略”式的表情,那么请别介意,这也正是卖点。
利利·弗兰克、真木阳子毫无违和感的平民化演出,比起2013年让他们分别获得褒奖的《凶恶》、《再见溪谷》,更放松享受。对“偶像派”福山雅治来说,放松有一点难,太帅,太端正。但也不能完全说福山雅治不适合是枝裕和的电影,其优雅、帅气、专注、孤高,倒是真有白领精英的味道,如果把这个角色让给阿部宽,一脸平民相略带喜感的宽叔,倒还不一定能演出这种从底层奋斗出来跻身中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自我为中心的“执”。
仅仅以好看、贴心、舒服这些来要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可以打80分,以对一个有更多发挥余地的上升期的导演作品来要求,只能打70分。影迷期待更纯净、内敛、想象力广阔、表现力更有活力的是枝裕和,在温情、温柔,清风徐来,细雨润无声一般慢慢浸透,这些轻车熟路的招牌套路之外,换一种更自信新鲜的拍法,登顶个人创作的更高峰,展现更加敏锐细致的是枝裕和。
8 ) 父亲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六年以来朝夕相伴的可爱儿子竟然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这一切都始自当年在医院阴差阳错的误抱。”乍看故事简介,估计不少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故事好狗血啊,这真的不是琼瑶阿姨的剧情配置吗?”然而同样的情节,在电影《如父如子》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截然不同。
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与朝夕相处的养育之情,两者之间如何选择。这是围绕电影的一个核心问题。两个家庭,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观念的不同也造成的是否交换孩子和如何交换孩子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影片中,野野宫一家家庭富裕,丈夫良多一心在工作上,对儿子也是严格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儿子庆多。对于庆多来说父亲是严肃的,令人胆怯的。父子间缺乏交流和感情的培养,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更多的是敬畏。而另一个家庭,斋木一家则经营着一个很小的店铺,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丈夫斋木雄个性随意,经常与孩子玩成一团。父亲的随性,母亲的随和,使这个贫困的家庭变得温暖而快乐。相较之下野野宫一家,就显得尤为的冷漠。当得知儿子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时,良多内心越加的压抑,以至于各种不满于儿子庆多,总觉得是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不能像自己一样做到做优秀。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他期待他的另一个儿子,跟他流着相同血液的那个儿子。然而当两个孩子真的相互交换之后,他的亲生儿子琉晴,却并不能接纳他。良多无法和琉晴正常的相处,更无法用以前对待庆多的方法去要求他,教育他。这使得良多异常的苦恼,也越发的想念庆多。
随着故事的发展,查其抱错的根本原因,是医院护士的恶意调换。医院护士当年也同样遇到了与非亲生儿子的相处问题,邪念之下做出了换子行动。然而当良多去拿赔偿金还给护士之时,另护士做出换子举动的根本原因那个继之却出来维护了继母。这一幕让良多明白了母亲告诉他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能靠时间的相处成为至亲。”原来血缘的联系并不能维持好亲情,亲情是需要陪伴和交流的。所以良多开始转变,他开始陪伴琉晴,与琉晴相处,去完成“父亲这项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
影片中,捕蝉人那一段颇有意思。原对话是这样的:
捕蝉人:“蝉在这里产卵,幼虫破土而出,再到羽化成虫,要花15年的时间。”
父亲:“这么久?”
捕蝉人:“感觉时间很长么?”
15年可以是一只蝉化茧为蝶的时间长度,也可以是一个孩子长大成年的时间。是啊,15年很久吗?庆多他养育了6年,这6年现在回想一下转瞬即逝啊。
所以影片最后,良多违背约定去找了庆多,告诉他:“这6年,这6年我都是你爸爸。我可能做的不够好,但我也是你爸爸。”
整个影片着力于亲情的渲染,电影镜头总是在缓慢的平移,好似在安静的诉说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讲述着良多在做“父亲”这项工作中的成长。而导演在探讨亲情与血缘的这个问题时,似乎也不愿意放弃人性的探讨。良多一开始在同事的怂恿下,想利用金钱使斋木一家同时放弃两个儿子,这是人性的贪婪;还有包括女护士的恶念等,这是日本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人性。
演员方面,福山雅治无需多说,人物各方面刻画的都很好。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庆多,这个孩子眼神真的太赞了,小正太实在是太可爱了。奉上小正太萌照一张
<图片1>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
像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港台的翻译真不如《如父如子》这个译名来得这么有韵味。
当父亲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庆多却说,不要。心中微微一颤。也许他也有丝丝察觉,当我们最亲爱的人想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总要送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为告别。喜欢庆多听到父亲到来,却缩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许多小细节,(咬吸管,要发票,“比爸爸还喜欢我吗?”,护士虚焦的鞠躬……)这些细节生活中常常发生,艺术作品中经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显得刻意,用影像写的一篇当代小说。
长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将一个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题材用一种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现出来(主线并非换子引发的戏剧冲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历程,这实在很东方)。杀手锏是扮演庆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样的眼睛释放出来的纯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对我来说是核弹级别的。
。
【佳能,感动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如何踏实的讲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缘还是日久生情?金钱至上还是陪伴?严苛还是随遇而安?我一直以为你们要找到答案,直到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纠结,你哭着醒来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电影节#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泪弹,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庆多这个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简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戏=_=||
福山雅治那个角色要是换成瑛太就齐活了..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难过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了。
野野宫发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所以这次佳能简直堪称影史最佳植入。
再过几年是枝裕和就可能变成了一位特别喜欢拍全家福的导演无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