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济南久违的一场大暴雨。室外雷电轰鸣,室内昏暗无声,只有电影中的配乐若隐若现。
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快餐化了。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戏剧冲突越来越强烈,音画语言越来越刺激,甚至一些3d大制作用特效近乎全部地消除了观众与银屏之间的距离感、隔阂感。以至于,很多人对电影的评价标准都变成了:不哭,不笑,不叫,不照(发朋友圈),不赚钱,都不能算是好电影。电影被剥削得只剩下了商品属性。艺术性成了商品的价值之一。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看一部96分钟的,讲述农场里的泥泞与迟滞的电影,多少会觉得是一种对自己的折磨。
电影里布鲁斯也在面临着冲突。做自己想做的还是继承家业?是站出来面对苦难还是退回去享受舒适?能否把音乐、花朵扦插在农场的牛粪之上?这种貌似二元对立的局面,冗长的节奏,仅仅价值1000块的戏剧冲突,成了一道横亘在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一道鸿沟。
观众暗自盘算,我的时间那么宝贵,花96分钟去看一场价值1000块的戏剧冲突,是否值得?这电影没有抱头痛哭、没有鲜血淋漓、没有炫酷特技,只有绿的山、绿的树、绿的草和一个任何人都会遇到的故事,我的投入是否值得?
窗外的暴雨渐渐停了,乌云仍未散去,黑黢黢的天压在心上,似是在酝酿下一波的爆发。
我不禁在想,是暴雨更有意义,还是晴天更有意义。一年365天,想必很多人都见惯了、看厌了那一成不变的晴,偶尔来一场雨也算别有趣味。
这就有点像是《钟鸣鸟》,它不像是一场淋漓的暴雨,给人以释放,反而像是农场里无处不在的泥泞,平常而无趣。但只要有泥泞,草地就有生机,树木就能生长,奶牛就能吃胖,未来就能盼望。只要有泥泞,我们就不会离土地太远,我们就还是大地的孩子,甚至在百年以后,还能躺在泥土里,重回地母的怀抱。
一年里,电影总要出几个爆款去迎合大众口味,但艺术灵魂的生长靠的是这些泥泞里的营养。
所以三角关系是有多重要
一般般 喜欢Rachel House
2020-116
新西兰农场的故事,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质朴却有趣,农村人的生活似乎全世界都有相似之处。
很踏实的欧洲农村剧,和中国部分国情一样在于老中青几代人都有对现状的脱离和对故土的乡情,还原了农场主的真实生活
新西兰乡下风景片。节奏很慢,情节很淡,风景很美。对于大都数人来说,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困难与无聊,看到的只是田园诗一般的云朵绿树与牛群,我同样无法真切理解,就觉得美好又无趣。贝丝的离世让本就沉默寡言的罗斯更加沉默,眼中还多了忧伤。儿子布鲁斯不想接手农场,让罗斯起了卖掉祖传家业的念头,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决定。父子关系的修复在于最终布鲁斯不忍看父亲卖掉农场,决定接手家业的时候,罗斯眼中泛出了光。这种父子情的表达真的是比我们东方人还要内敛隐晦,但很符合一辈子生活在地广人稀的乡下的人的状况。
渐入佳境
#4th IFFAM# 澳门主竞赛最佳编剧,处女作。7分片,想起2016年上海评审团大奖那部[德州见]和瓦尔达的几部片子,极为准确且有诗意的农场日常,母亲去世后艰难修复的父子关系。挺讨喜的片子,父亲这个角色写得不错,但是其他角色都比较弱,剧作整体上顺拐地方比较多,但仍然很值得一看。
还不赖。
父子两终于吃上一顿正经饭而不是随便来点三明治糊弄的时候,是电影的转折,也是生活的转折。果然不好好吃饭的人也无法好好对待人生,全球同此凉热。
别别扭扭又温情的父子俩,还是蛮可爱的,儿子试着成长,父亲试着理解
农场父子情。剧情过于平稳,平稳的令人感到冗余。
影2075:慢慢的增加交流。
乳牛大便Bingo,居然会有这种游戏。#iffam P&I媒体放映专场。新西兰版陕西朴实父子故事,能用10分钟讲完的事,偏偏用一个半小时。。。
飞机上看的,以纽村的环境和节奏确实也只能拍出这样写实的作品。
7分。新西兰农村题材,很多现代化农场的细节。比较安静的一部片子,最终还是在走情感线。其实情节本身算不上太多新意:父亲要走出伤痛,去治愈;父子两代认知的变化,父子情;传统的继承等等。好在,讲得比较稳,慢慢就看进去了。
PÖFF看的第五部,Current Waves单元,剧本能感觉到写的很好,在非常琐碎而平淡的家庭日常下慢慢地刻画出了一对父子在面对母亲离去与农场未来的细微情感变化,全片很克制,看完却能感受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温暖。
比较闷,不算是喜剧片。
新西兰风格很明显的一部电影,母亲往往是维系父子关系的重要一环,一旦母亲去世,父子关系就会面临很多困难。电影围绕着父子在牧场和各自喜好的节奏的抗争中展开,最后还算是一个happy ending吧~
《聆听爱的季节》(台译)。——2022-04-22/CinemaWorld世界影城電影頻道[观影者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