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东京塔下的日子
如果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写下的,总可以记录一些东西。虽然《东京塔》里满是生活里的细节,而他们却又如此惊喜不断,就象喝下的那杯水一样,悄没声响的就滑落到过你的食道,直到你的胃里。
妈妈,和爸爸,总是在我们最不懂事的时候付出,而当我们汲取的越多,他们也越希望能给予的更多,我们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他们的鼓励,埋怨,嬉笑,唠叨甚至最后的呢喃。当我在懂得什么的时候,又面临着新的生活,你或许会继续扮演着他们的角色,把你最不修边幅的一面毫无二致的展示给生活里的新角色。
本来应该说说《东京塔》的。起初想看这部电影,只是见到了那张海报,酷似我姨妈的妈妈,和儿子,携手走在不知名的东京街头,紧紧的偎着,象恋人,其实他们是母子。电影的文案上写着,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我们的身边,最早可不是只有他们两个嘛~另外那句煽情的话,“我爱我的老妈,但她正在一步步的离开我”。
电影事无巨细的把一点点的生活记忆铺陈在我的面前,也许开头还能看到一些小日本略带变态似的幽默,但生活的温情也在一点点的渗透到我的泪腺里,随着他的,我的记忆,慢慢的说着一些故事。
当小田切让决定高中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去东京见世面的时候,妈妈也在他的眼前渐渐的变成了一幅剪影,没有了妈妈的日子,我们可以变得更自由,更洒脱,更颓废,更自我,尽管我们的日子没有管教,但抽烟、麻将、恋爱、群居总让我们变得懒惰,少了唠叨、叮咛,我们其实也只是秋风中的落叶。但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15年后,小林终于在东京庞大的火车站里见到了母亲,电影也给出了最为温馨的配乐,但什么都难以抵挡母亲略带尴尬的笑容和孩子释怀的微笑。
妈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抽烟、喝酒、打牌,但她乐观,豁达、善良并且以儿子为荣,这是每一个母亲的特性吧。即便儿子在电台做着午夜节目,说着低俗的笑话,并且和那些奇怪的听众沟通的时候,妈妈总是笑着要爸爸把收音机打开,而收音机底下还写着,儿子做节目的频率和时间。我喜欢电影里的这些小细节,只有亚洲人才具有这样的品德。尽管妈妈跟爸爸已经离婚,尽管她让爸爸打开广播的时候,正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癌细胞的折磨而夜不能寐,但她仍然以儿子为荣,就象我的妈妈一样。半夜的节目,她总要开着广播睡,并且对节目中出现的那些无聊或有聊的听众而津津乐道,第二天总能听到的她的唠叨,虽然会缺少鼓励,但身为儿子的我,除了感动还能有什么呢?
也许电影里对妈妈的化疗镜头有些夸张甚至做作,但如果换了银幕下的我,又是什么心情呢?也许小林的表演含蓄了一些,但做妈妈的看到那些低头不语、使劲搓手的镜头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妈妈,妈妈,我们只是想让你多陪我们一会,尽管从你们诞下我们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了要忍受你的离去,但于你的心情,其实只是想让我们活的更快乐一些,工作更努力一些,烦恼更少一些,即便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也一样吧。所以,妈妈或爸爸,走的时候,我如果能鼓起勇气的话,一定要笑着送他们离开。
虽然《东京塔》只是一部电影,你注定要跟着导演的脚步往前迈进,但你总不能抵受住妈妈、爸爸在你心里的分量,总想看着下一个镜头妈妈的微笑,母子俩的牵手。我总想记住电影里母子携手在慢镜下走过东京街头,朋友们聚在一起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时的欢笑,但他们如此珍贵,就象让你我去回忆活了这30年来的日子,能停留在脑海里的永远只是那些只言片语和零星片段。这些都在提醒你,不要忘记与他们相处的日子,不要忘记!妈妈,还有爸爸,我其实脑海里不是没想过你们离开我时的样子,包括那些细节,虽然他们是残忍的,甚至于别人眼里是不孝的,但如果不懂得他们的珍贵又如何知道珍惜呢?
总是会和LP聊到上学时学校组织看的那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说有多少男生看了之后哭鼻子,继而转问我有没哭鼻子,呵呵,现在的电影院里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电影了吧?当那些进口大片把帝国主义的枪炮送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为什么再也没有闲暇去引进这些电影呢?也许高昂的票价会制止住我们迈进影院的步伐,也许文艺片永远也不能在中国享受动作片带来的票房刺激,但非法的途径总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点温情和惊喜,幸亏还有网络。
2 ) 千思百虑为母亲
根据畅销“哭泣小说”《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的电影,注定是一枚重磅催泪弹。我对催泪大戏本不感冒,觉得那些煽情段落大多不脱矫情,何况年纪渐长,唯恐被情绪负累。看罢《东京塔》心里却颇为温暖,煽情固然是有,但都静静躺在生活化的故事之下。要知道感人至深的,永远不是光怪陆离的新奇事,恰恰是真实与平常。
东京塔这个见证时代变迁的道具从《三丁目的夕阳》里一路借过来,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望望这座沉默的建筑,也许会提醒人们“时间”对生活做了怎样的增删。故事很通俗,病榻前的男人回忆着关于母亲的点滴,乍看上去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讲的道理也很浅近:岁月教我们懂得自己的儿女身。
故事主角雅也的原型即是原著小说作者,今已事业有成的他年轻时有过一段游手好闲的时光,片中也着重描写。无所事事,拿着母亲提供的生活费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想必会令许多人心有戚戚。儿女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不懂珍惜身边无私的爱,所以之后才会试图成倍成倍地报答。
分饰老、青年母亲的树木希林和内田也哉子是一对母女,故而扮相酷肖,眼角眉梢都流露着相似的殷殷母爱。她们塑造的或许是一个理想化的母亲,然而理想化的母亲形象里岂不就有着“母亲”最基本的品格——温柔、包容、善解人意。绝口不提自己难处,只是不断激励儿子的母亲,即使儿子不务正业、“啃老”度日,也只是温柔地责备;而儿子的一切成就与喜悦,在母亲则都当作最大的财富与快乐。
贴着母亲长大的孩子只有在离开母亲之后,才会觉察这条亲子血脉之深之坚韧。对年轻的雅也而言,母亲是最有力、最可信赖的庇护者;然而年迈体弱的母亲在长大成人的雅也面前,却显得如此柔弱、需要照顾。片中母亲患病一节也许难逃剧情模式化之嫌,但不妨视为人生变故的借代,这些变故会使浑茫无知的人惊醒而成熟起来,就像感觉到被母亲需要的雅也忽然挣脱了以往的颓废懒散,开始努力工作、赡养母亲。人不是因为被爱而变强大,而是因为爱人。同样,很多时候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付出而非索取。
日文中有“亲子之绊”一词,芥川龙之介也有名言道:“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剧的序幕。”割不断的亲缘虽然是种束缚,是人生许多哀苦的序幕,但也可以是甜蜜的束缚与高贵的悲伤。就像这部电影中对母亲的追忆无法不令人动容,然而泪中也有欢笑和释然,悲伤中亦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片中父亲的形象着墨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不太懂事但不乏可爱的父亲倒像是迟熟版的雅也,表达爱意的方式始终粗糙而笨拙。面对这个曾令自己伤心失望的男人,母亲依然选择了理解与宽容。我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令人觉得舒服的原因:真实、坦然、流照着积极明亮的亲情之光。
3 ) 东京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前几天说《永远的三丁目夕阳2》,将东京奥运会抽了出来,其实在第一集里头,东京塔的竣工落成是全片的外线。江国香织的书、黑木瞳的片甚至江美琪的歌都在唱东京铁塔下的幸福。于是,今年又撞上了一部关于东京塔的影片。小田切让主演的《东京塔》,看过近2个半小时的本片,会对何为主演有个清醒认识,不是《光明的未来》或《彩虹老人院》,小田切让变化着服装和发型,又是难得的大孝子角色。即便如此,他依然排在老妈的演员树木希林后面,所以,本片最大头的人物,其实是雅也的老妈(原著作者也是认为如此,右图是电视剧版?)。
有人一定很奇怪,这年轻时的老妈和晚年时好像啊,OK!来宣布答案了,年轻时老妈的扮演者是文学家内田也哉子,她正是树木希林的女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像。她上一次客串出演要算到《东京日和》(看来都是文化圈跑的啊),内田也哉子的丈夫则是本木雅弘。树木希林还会出演是枝裕和的2008年新片,所以看个眼熟总是要的。《东京塔》估计还是近一两年中,最值得日片迷眼尖耳聪去发掘隐藏配角的片子,远强于《有顶天饭店》这样的群像作品。松隆子这样大配角不说,奇怪她角色在片中好生拘紧。被老外称为“the chubby-face semi-gormless comedian”的荒川良良、几乎没认出来的宫崎葵、不知道在哪里湊着的伊藤步,外加小泉今日子、柄本明等等,被自己用听声确认出来的是寺岛进,连唱主题曲的都是老牌帅哥福山雅治(有出山的迹象了)。
戏外的说完,讲戏内的东西。在看《东京塔》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看完这个绵长的催泪片,冲小田切让,它是长得有些过了,期待值一下放低,至少影院老板都会恨不得砍它短些。
影片镜头什么没啥好说的,普普通通。中间拖泥带水的地方不少,但行进算平稳。内心独语出现小时候自己略显刻意,有些片段也故意煽一把情,但基本上还是比较规矩。时代在不停变化,母子情,父子情却依旧。
从大山小路到两个大烟囱、半截东京塔开始有了点好感,小时候的雅也在铁轨上放小动物被压死的场景,愣是想到《泥之河》里的烧螃蟹。时光流转,小孩子的模样也是一变再变,右脸颊还有了颗醒目的痣。
结果在童年到长大间,分了两次看完,最后躺床上看着老妈不堪病痛折磨(真是抱怨让小田切让哭得太多了,还好角色是从小一直爱哭),自己也跟着稀里哗啦一直掉泪。雅也在东京上大学混日子的酸样,勉强毕业后又没工作,拖来拉去,老妈啥都没怨言,就是给他钱,终于待到他觉悟,好好做人,又接到东京生活。有过灰暗日子的人大概都会清楚些类似的苦涩,就个人而言,基本上也是要钱才伸手,否则都爱理不理。有机会时总是一次次错失,基本上也没啥成就可言。在初中时候,自己总是恨不得他们俩离婚算了,回个家都没几天清净。现在见不着,也不知道还是不是那样,不重要了的。当然,也不至于看完影片就打个电话去安慰老人说想念他们之类,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表达起感情从来不是这样的(甚至不大会表达),反倒做好正事才对。
看完片尾演职员表,再一次回想为什么会一再哭了,大概是自己也曾经混得很差,或者现在也不怎么好。家里抱怨过,唠叨过,按照他们的固定思维来牢骚认为应该找个稳定的,有地位的工作,却没真正的翻脸不认。《东京塔》里的老妈确实完美,除了她自己说的失败婚姻。分不清这是日式的、东方式的还是世界通行的母爱大义,然而,衡量间,又发觉雅也的幸福在于他是难得的大孝子,终于日本电影里破碎家庭里畸形压抑的长大成人终于修炼成了中国式千金难买的浪子回头型,不多见的亲切。这很容易被人打成温情打成催泪,但谁说家庭不合一定要种出难吞的恶果。我看,都是人的天性。
有批评说片中雅也(小田切让)画得并不好,讲的荤段子也很差——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看,他确实混得不怎么成功,否则早该发亮了。问题还有,即便是做不到最好,又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样就无颜见江东父老、家中老母?一定要做得完美才能将老妈的事情搬出来说么,显然未必。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75482/
4 ) 妈妈,节日快乐。
在妇女节的凌晨看了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不可不谓之为应节。
《东京铁塔: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母亲这个字眼一直都很沉重,于我这个恋母的人来说。
母亲是我最爱的人,我愿意为我的母亲奉献一切,甚至生命。
然而我又与绝大多数的男性一样,羞于或者惰于表达这份赤裸裸的爱。
这个赋予我们生命的女子,以她年轻靓丽的外型为我们定格下灵魂的模板。
三十岁的她该是多么的兴奋,手里捧着我的时候。
或者我长得离她的想像有很大的一段距离,也许我又与她的期待有不可想像的差距。
她爱我,但也如所有的女人一样,吝啬地从不说出口。
或喜悦,或忧伤,或惊奇,或沉思,或拒绝,或回避。
这个我最爱的女人,遗失了靓丽的外型,拥有了时间的恩赐。
记忆很深的一个场面,是三八节。
母亲的单位给她发了50块,她兴致很高地主动和我去商场。
那时候的小镇只有一个公家的百货,买的东西基本都是必需品。
她给我选凉鞋,塑胶的,硬邦邦穿起来很不舒服。
但是,比起赤脚或者人字拖鞋,这双囚犯装的凉鞋还是让人斯文起来的。
5块钱,她这次爽快地给了,问我喜欢不喜欢。
我当然喜欢,给小孩子任何的物质我都喜欢。
尽管现在想起来我会更喜欢,而无关物质。
我时常想起我生活过的小镇,那是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时光。
有过非常荒唐怪诞的童年,于是有了蛮靠谱的世界观。
我年轻的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却是蓝图。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不会可以对母亲说什么关于爱不爱的。
我只能更懂事地做她的儿子,尽量令她不担心不生气。
儿子对于母亲的亏欠,也许不仅仅于生命,还不清的债。
我记得我小时候还嘲笑我妈三十多岁还穿碎花的裙子不害臊。
现在我的妈妈依然是美丽的少女活在我的世界里。
年少的无知到了现在才觉得可惜。
这个年轻的女子依旧年轻的是她的爱。
老去的是她儿子的愧疚以及懵懂。
妈妈,节日快乐。
5 ) 有妈也有爸
同一部电影,香港与台湾有不同的译名。
日文原名:东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时々、オトン~(跟原着小说同名)
英文译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湾译名:东京铁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跟中译本小说同名)
香港译名:东京铁塔 – 我的母亲父亲
比较喜欢台湾的直译版本,但这样长的戏名也实在不方便宣传,不好上口,放在电视电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把戏名改短,也是无可厚非。不过现在改成“我的母亲父亲”,总令人想起张艺谋拍章子怡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虽说都属催泪温情片种,但实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个不太满意的:《东京铁塔 – 有妈也有爸》,会不会简短得来较接近原意?
电影的催泪温情部分也的确够催泪温情的,就是后半部老妈癌病开始复发的那段最后岁月。到了主人公雅也打开老妈遗下的盒子,读着老妈的感谢信时(感谢儿子给她快乐的时光),连我也禁不住留下泪来。
然而电影最令我感叹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终于在东京冒出头来之前的那段胡涂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写此电影的自传原着时已是事业有成的名人(中译本介绍他是:散文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绘本作家、插画家、艺术指导、设计师、词曲作家、演员、无线电导航员、摄影家……等),而且又是个非常孝顺儿子,最后还写了本书来怀念自己的母亲,让全国为她的母亲落泪。如果我问你,你想有雅也这样儿子吗?你想有雅也老妈这样的母亲吗?
当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老妈所做到的呢?
家长总是想塑造出他们认为是模范的子女,走他们认为是好的道路。在香港,父母会给子女学音乐美术,但到子女决定要以艺术或创作为事业时,父母就会反对。
雅也说要离乡念美术学校,老妈笑着做大餐为儿子送行。雅也考上东京的美术大学,老妈独自在乡下打工来供养。雅也说四年大学生涯他一点都没用功过,可能不能毕业,老妈没骂一句,就请儿子再读一年。老妈甚至没有纵容雅也,反正就是对他绝对的支持,不求回报,也不要求雅也出人头地。老妈只要雅也毕业就很高兴,一直把雅也的毕业证书当宝。雅也出书,老妈就高兴,觉得光荣,雅也在电台做深夜色情节目,老妈也高兴,每晚都捧场收听。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妈的朋友,老妈都热情招待。东京的家楼下就是隆隆声的保龄球场,老妈没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着乐观和幽默感。或者说,没有老妈,雅也可能也没那么多朋友。雅也本来就是个孤寡的人,雅也身边的人都为了老妈而留在雅也身边。
可以肯定,没有老妈,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长这样教导子女吗?你作为家长可以这样放任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让他自己去追寻那不确定的人生吗?
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父母者,可以无心吗?看着这些近乎不可能的无心(要雅也成才)情节,我特别感到可贵,比后来后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动。
老妈是创造奇迹的天使,但不是忘记,书名说“有时还有老爸”。这不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一对壁人的故事,老妈在雅也三岁时就离开放浪的老爸,但她没有像典型的离婚妈妈,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让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实上,雅也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承继自他那个不济的父亲。对艺术的爱好、对女人的胡涂、还有大学时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雅也爱老妈,自己却像老爸。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为纵使生活不容易,老妈没有怨恨,所以儿子也没有怨恨,所以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怨恨。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们个个都跑往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
6 ) 电影与小说中的《东京塔》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隔了六年后重温这部电影,才感慨它与我的人生重合太多。像是世上另一个我,过着太相近的人生。
那天母亲涂了鲜艳的口红,牵她过马路的瞬间,仿佛钻入时光隧道。斑马线变成铁轨,她牵我哼着歌谣走向病房改造的家。现在的家是真的病房,可以看到落雪的东京塔,午夜的黄色电波,涂了一半的轮船和扮丑的面具,彼此目送远行的一趟趟列车。原来长大的代价是,牵住的手迟早要放开,目送的人终于无法挽留。
不断搬家,几份兼职,胡闹的朋友一起吃顿热乎的就感到开心,非常有都市感,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摹,即便没有过糟糕的过去,也能理解那种真实并感觉亲切。交叉叙事结构不错,跟现实交汇后童年的自己、年轻的妈妈又多次出现,很有代入感。探讨生死的日影真是多,给人力量与抚慰。平实的美感。颜值普遍很高
#重看#“来不及为你变成好人 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永远有那么多来不及,那么多不甘,自15岁以后分开的15年一事无成,终于可以重聚在同一屋檐下,而子欲养亲不待的懊悔,到底要在人间反复演绎多少次。「东京塔」是心中未及目标怅然的投射,是关乎整个家庭变迁流离的象征,当我们还活着还有力气,一起登到塔顶吧!整体不无冗长煽情,但一波又一波的催泪弹简直无法抵挡(代入感满溢),离乡求学的惶惑与堕入虚无深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蜷缩,母亲的坚强乐观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携手共过马路全片高光时刻;终有一天死亡将赶上我们的脚步,失去给予我们血肉之躯的父母,于是我们亦失去了来时的路,余生也只能逐着死神奔去。
没什么可以打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
有中文字幕了,不自觉的,成为小田切的支持者……
我想到了他们,我爸妈。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一部电影是两小时,一本书是几天,一生是几十年,爱长过了生命。
打开母亲遗物的时候,我也哭出来了。
即便在你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一场时装骚。
看了东京塔,觉得自己好像剧中的人物一样,一定要对父母好一些啊,其实父母要的都很简单。
1偶然决定看这片。开头一眼看到老板了。一会又看到片警了。2年轻的树木希林比她自己还像她。其他熟脸不说了。3最后难免两个人抱着抽纸看完,心里却增加了不少力量。4小田切后来gaygay的。5这老妈既平凡又不平凡,除了家庭和亲情方面的内容,一生教给儿子努力和乐观。就这么简单,但非电影大师没法拍。
4.5 重看。第一次看的时候,想的是“现在的、我爱的那个lily franky,原来是这样才成为他的啊。” 这次也依然这样感慨。如同一个孩童稚拙纯真的告白,即使剧作和节奏上都有乏力之处,情感上的完满却不可逾越。母亲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辆永不停止驶往终点的列车,可以同行一时,最终是追不上的,只能放手。曾经牵着彼此走过马路,有过那样阳光灿烂的午后,已经足够了。
小田切是这世上最适合粉(桃)色系衣物的男人!!!!
母爱就是偷偷听儿子凌晨时分的色情电台节目偷笑却假装不知情
超棒的剧本却拍得really boring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流于表面又哗众取宠比如小雅在火车上看到妈妈的信而哭泣的那场戏本来是很有效果点的,却由于之前对妈妈这个人物的负重性格和辛苦完全没有着墨,而导致这个点变得莫名其妙现实和回忆的交错方式,用的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想拍史实人生、平淡叙事其实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百无聊赖的平淡,就一定要有壮烈的过程、鲜明的目的或者不流于俗套的主题否则就会成就这样一部长达2小时20分钟boring的电影ps,小田切让还是忧郁气
电影看到一半时,那边就传来了您走了的消息,抱歉这么晚才看完,谢谢您一直那么坚韧又优雅的活着,也谢谢您在光影中的不断鼓励,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的无价之宝,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谢谢。
让叔翻开妈妈留下的盒子,那张年轻妈妈抱着儿子的照片,我哭了。
牵老妈的手过马路那段………………
哭到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