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18日晚,香港富商黄锡彬之子黄应求与友人外出宵夜,19日凌晨回家时失踪。三天后,黄锡彬于家中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有一双人耳,黄家人确认耳朵属于黄应求,包裹里还有黄应求的车钥匙,笔记本,打火机等物品,另有一封匿名为“野狼”的勒索信,要求黄家支付赎金50万港币。 黄应求于1915年12月16日出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盟军翻译,失踪前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其父黄锡彬是一位石油商人,创办的新英公司是美孚石湖香港总代理。黄锡彬拒绝向绑匪交纳赎金,而他妻子则出五万元港币悬赏花红,但未有线索,黄应求从此消失无踪。 1961年2月10日,黄锡彬本人也遭人绑架,寄给黄家的勒索信,署名又是“野狼”,黄锡彬的侄子黄应机与黄应禧,按绑匪要求交纳了50万港币赎金,17天后,黄锡彬获释。 此案在此后的一年多都毫无进展,直到 “蛇仔明”的出现。“蛇仔明”原名邓伟明,21岁,原也是绑匪之一,“蛇仔明”将案件向警方全盘托出,包括杀害邓天福的事情。 邓天福33岁,绰号:“鬼仔福”,是邓伟明的同乡,同时也是个混混,因为看见一直一穷二白的邓伟明突然衣着光鲜而向他勒索,而且贪得无厌,令邓伟明无法容忍,于1961年3月18日伙同绑架案其它同伙将他灭口。因本身分得的赃款就最少,又遭邓天福勒索过,邓伟明向其它同伙要求分得更多赃款,不但遭到拒绝,还发展到被追杀,被逼无奈投向警方转做:“污点证人”。 警方根据“蛇仔明”提供的线索,1961年12月10日,在浅水湾一处山坡挖出黄应求及邓天福的骸骨,1961年11月3日将三名案犯缉捕归案,他们分别是31岁的无业人员李渭、32岁的教车师傅倪秉坚、35岁的电影化妆师马广灿,其中的李渭与黄锡彬是远房亲戚关系。 李渭1930年在大陆出生,1948年到香港,父亲李启的姐姐嫁给黄锡彬的弟弟黄锡九,因为这层关系,李渭1955年开始在新英公司工作,由于文化不高,月薪只有25元港币,他干了两年后离开,到一娱乐场所打杂,月薪有100多元,但该娱乐场所开张一个月就关闭,李渭因此失业,手头拮据的他打起了黄氏父子的主意。 绑架需要交通工具,李渭不会开车,就找到朋友马广灿帮忙,马广灿向他推荐了倪秉坚,因为倪秉坚曾是出租车司机,后转行当了教车师傅,自己拥有一辆汽车,就这样,一起轰动香港的绑架案产生了。 1962年2月19日,三狼案开审,十多位证人出庭作供,黄应求的太太作证时,不时掩面痛哭,而年过半百的黄鍚彬则老泪纵横,当辩方律师要求他辨认黄应求的头骨时,他坚决拒绝,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如此大的刺激,最后他获准无须确认此证物,这个感人的片段掀起了审讯的高潮。 而三位被告则供出曾受到警方的威逼、恐吓及毒打,他们的供词错字百出,并非自愿。而对于争论的焦点:黄应求的死因时,他们不约而同表示:自己只是有份参与绑架黄氏父子,对黄应求的死没有参与,亳不知情。控辨双方在法庭上咬文嚼字,针锋相对。辩方律师梁永濂的盘问非常精彩,让热闹的旁听席上传来阵阵哄动。整个审讯过程充满戏剧性,时不时在证人和被告口中爆出震撼的案情内幕。 1962年3月14日,下午一时,香港最高法院,按察司戴上黑巾正式宣判,陪审团一致裁定三名被告谋杀黄应求的罪名成立,被判处环首死刑,直至气绝身亡为止,于同年11月28日执行。“蛇仔明”因为举报有功,被轻判15年有期徒刑。 由于该案件涉及到警察逼供,可能证据不实,有人把它列为奇案。 根据三狼案改编的电影,1989年的《三狼奇案》。 麦当雄 萧若元编剧 黄泰来导演 梁家辉 郑则仕 徐锦江主演
电影把黄氏父子刻画成尖酸刻薄的有钱人,把三狼刻画成可怜可悲的下层人,加上梁家辉三人的精湛演技,看完电影竟会对三个绑匪产生一丝怜悯,抛开案件不说,这是一部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电影,带着非常强烈的悲情色彩,推荐大家观看。
看到阿强因为和妻子儿女告别而错过阿敬的车,看到阿怀因为和未婚妻告别而和阿敬被警察追捕,突然哭了,哭得很伤心,暂停了影片写了短评,真希望他们能顺利逃脱,在电影结尾和家人们一起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快乐的生活,但我知道不可能,我看之前搜索过案件,知道他们三个人是怎样的结局,正是因为知道,所以哭得更难过,我觉得他们没有错,奉养老母,疼爱恋人,喂饱妻儿,有什么错,但是他们确实犯了法,杀了人,确实错了,我不知道该怪谁,为什么要把人放在这样艰难的境地去做选择,他们到底是做错了还是没做错,我给不出答案。
三人在监狱里,等待第二天行刑,获准可以和家人见最后一面,阿强的妻子把孩子们和自己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去见他,孩子们有点吵闹,阿强的妻子呵斥他们:不要吵吵闹闹,好像没家教的样子,给爸爸丢脸。悲从中来,我大概知道我的眼泪从何而来了,很久以前我发过一条微博,一个人做了坏事不一定是坏人,拥有坏的品质才是坏人。在这件事里,司法帮助坏人惩治了做了坏事的好人,我哭,大概是因为好人没好报吧(仅讨论影片中的事实,并不代表真实案件的受害人也是这样为富不仁)
片中三条狼都十分顾家,阿强十分疼爱妻子儿女,妻子虽然嘴上唠唠叨叨但是也很爱阿强,会叫孩子们不要叫爸爸的外号(这个外号真的是外人因为嘲笑开始叫的粗俗话语),还兼职丈夫的助理经纪人,告诉他几点赶什么场,多谢其他影评的科普,让我知道阿强的真实职业,也难怪胖子爸爸会说“被他摸一下倒霉好几年”,但是我觉得阿强一家虽然处在社会底层,职业也上不得台面,但是教养很好,更何况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只要能赚钱,做什么都不丢人。阿强赚的钱只够一家人一天吃一个面包,即便如此还愿意慷慨的分一个给邻居小胖子,即便小胖子最后出卖了他,他也只是有点责备而已,愤怒都发泄在了床帮上,当然我也不怪小胖子,警察接电话说“是那个小孩”,估计是当时搜家的时候私下给小胖子说了什么,那样的警察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阿强相比于阿敬和阿怀,不管是脸还是身材都不够好看,职业也不如他俩光鲜,就算在那个年代,底层人生五个孩子估计也会在背后被人指指点点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像城市阴影里的蟑螂一样的人物,却让人觉得他到死都那么体面,最后还像大哥一样对着阿敬说“好兄弟你别怕,像个男人一样不要丢人现眼”
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全片借故事批判了不少当时香港的社会状况,在“三狼”面前迟钝如傻子,还口出狂言的港警的形象生动真实。到后面更是震撼感十足,没想到香港那么早就已开始关注死刑了,完全展示对“三狼”的死刑执行,其实已体现现对出一种死刑存留的思考,开放式结尾更是让人感觉尤棒。
祸起于内,“三狼”还是太仁慈了,一开始把那个名义说“来帮忙”的“搅屎棍”弄死,哪会有后面那么多事,要说第一次绑富翁儿子出现小纰漏,那个“搅屎棍”是了帮一把,但完全没必要留他到最后。
“三狼”本善,作案,不过受社会所逼,遭富人嘲弄、蔑视、唾弃。有种被“逼上梁山”之感,天生想做恶人或天生就想以杀手为职者,毕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犯罪者都是被迫无奈且又追求富足的、可怜又可恨之人啊,“三狼”即如此。
欲绑富翁儿子来出口长期被富翁父子嘲弄的结拜三人:A有舞女女友,B有老母,C有贤妻和五子,顺带加个本欲偷此三人,却因听到三人计划,来加入的赌徒D。
晚,三人与D乘富翁子从舞吧出,重击其,却被一玩“鸡”者看到,三人与D合演一戏,骗过警察,带富人子到山上,富人子强烈反抗,还认出一人,三人失手杀之。
但三人依旧给富翁寄了勒索信与其子之耳,富翁报警,三人称“野狼帮”,警方口出狂言却碌碌无为。
与富翁交涉后去领赎金,三人才发现富翁已报警。
三人一合计,干脆,化身野狼,绑架富翁,囚于木箱中,开始富翁死不给钱,三人说他儿子被杀了也没用,知道富翁怕蛇后,三人用蛇一吓,富翁乖乖给钱,给钱后被放(感情儿子还不如一条蛇)。但,富翁从他们给的一本武侠杂志上撕了一页,这页上的一个“財”字,成了破案关键。
赚到钱了,“三狼”分赃,也带D分了点,享受的日子到,A让舞女女友怀孕,准备订婚;B去陪母;C陪老婆孩子。
但,好景不长,D赌光了钱又串人来找“三狼”要封口费,“三狼”一合计,干脆杀了D和与其串通者。
与其串通者被杀。“三狼”载D往山上埋尸又欲灭D时,D反抗,然后逃跑,遇上警察,D口中叫着的狼要杀我,引警怀疑。
被警察用“財”字一诈(不泄)(算一个逻辑流推理),D的罪行便昭然若揭,在警方的严刑拷打下,D说出“三狼”下落。
“三狼”被抓,判绞刑。
B因愧疚,没与老母见死前一面,只能说是死得惊惧。
C与妻儿见面,计划抢劫时他最怕,到东窗事发他反倒镇定了,死得坦然。
A的女友因下楼意外,没能与A见面,还把A的孩子弄没了,A在焦急与等待中走向死亡,死得不甘。
完。
是个好故事。叙事推进、细节还是粗糙,那几个露点的情色镜头倒没必要。这个文本最值得挖掘的点应该在三人犯罪的心理纠结和人格救赎,所以最后3个人被抓后的种种反悔以及和家人互别才是最大的人文善意,也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这里所有的角色演绎都是极好的,一看编剧是麦当雄,还是这么写实。7.3
什么元素都齐了,戏写的好拍的好演的更好。佳作,这阶级矛盾凸显的多好啊,恰到好处。里面所有的演员都超班。
香港十大奇案:1962三狼奇案
麦当雄(编剧+制作)这版其实有点奇怪,故事较原版案件有不少改动,前半段带点喜剧色彩,后30分钟才开始严肃起来,对比程刚老版《天网》的写实风,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但这版观感无疑是很好的,可以当娱乐片来看了。本片也算是香港奇案题材中特殊的一部,之前同类作品写实凌厉,之后则是夸张猎奇。三位主演表现极佳,郑则仕最好,最终结尾很悲凉,邱礼涛摄影
很多年前看过,现在翻出来还是好看,港片精华,田丰王菜翁世杰,徐锦江仅次于飞狐外转的好表演
跟以前看的那些猎奇的案子不太一样呢,多了一点人情味和案件背后的故事,谁想犯罪呢,还不是生活所迫,但人家怎么不偷不抢你要做呢,还不是法律意识淡薄,义气使然不计后果。似乎也有点惊醒的意味。设备这么差却拍了这么多夜戏,白天看得略累。人物塑造比较成功,三位都是好演员。
粤语版(105min)和国语版(108min)有比较大的区别,比如郑则仕下夜班很疲惫回到家给小孩儿分面包之前,粤语版里演了他其实是晚上在夜总会兼职,给舞小姐们粘毛。黄家父子亏待梁家辉的改编实在是迎合小市民阶层的做法,实际上梁这个角色是黄家的表亲,55年初到hk无处谋生便在黄家开的加油站工作了两年,其后又换到一家夜总会工作,因为夜总会倒闭所以想起来瞄准知根知底的黄家捞一笔。麦这部翻拍版比较新的就是加入了对吕乐索贿的影射,“五亿探长”正好是和黄家接洽的华探长,派人保护黄家九个月,竹杠估计没少敲。吕乐是73年离港的,程刚版74年上映,估计想到这件事也不敢拍。
本来想猎奇看个奇案,结果给郑则仕弄哭了。剧作好厉害,每个人物言谈典型又有鲜明的特色,三狼一个孝顺一个疼老婆,另一个和舞女的关系就是互扇耳光而抱头痛哭。难得见到商天娥电影作品。
★★★★☆香港奇案类最棒的电影。结尾悲情,展现人性。看似最坚强的梁家辉其实最怕死,心理最脆弱;平时谨慎怕事的郑侧仕反而在生死关头最坚强,最看得透。徐锦江则是外表凶狠,内心脆弱,做事莽撞的性格,他虽然也极度畏惧死亡,但心理实要比梁家辉更坚强
一宗恶性刑事案件却可以通过春秋笔法成为某种「无产阶级」电影,对于人性本身的塑造(几乎将凶手与被害人的品德逆转)以及牵扯到的个人私情,让电影(观众)的立场朝向可怜却情有可原的凶手,这也几乎是左派电影的惯用方式。
8/10。罪案实录电影。当其它香港奇案系列在拿大量暴露镜头和过度血腥场面大书特书时,本片依然用编排丰满的叙事再现案发前后,从开头就很留意三兄弟性格刻画,集大成戏码的贡献了刻骨悲剧的探监和绞刑戏。落魄的生活使小人物铤而走险变得凶狠,警方习惯性的威逼毒打,都是该类型具现实批判的创作特征。
又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犯罪片。初看下来本片和传统意义上的港产类型片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直到影片的结尾:导演不惜花费20多分钟的片长在结尾交代了三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时各自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以及三人执行死刑时的全过程,对三人有些恻隐的同时似乎也提出了对于死刑的思考。
行刑前对三个人的性格刻画让整个影片更上一层楼,可惜最后梁家辉的角色没能和女友见上一面,带着怨念被行刑。
非常好看的案件电影,完成度几乎算是我看过最好的香港纪实犯罪片。三位主演的选角儿特别棒,看到徐锦江和梁家辉,想到2019年他俩上《一路成年》,时时cue《水浒英雄本色》,却鲜少提及其他,是觉得其他名气不够古装英本名气大吗哈哈哈哈!
香港的犯罪题材怎么老是弄一些喜剧元素和生活气息的东西进来。还算讲好了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折射了不同的人性悲剧;人物处理方式脸谱化,一人善恶两面的性格对比与组合,却也塑造成功。很有社会价值
香港真实案件改编 真的是真是案件啊。因为拍的好诚恳好实在。不懂当时作为摄影的邱礼涛是不是耳濡目染以后就开始了自己拍片的经历。
好片好片,只是为了要同情有些太刻意。三个人中,郑则仕最真挚,梁家辉最夸张,徐锦江的妈最催泪。但是毕竟是犯法,虽然已经很抹黑受害者了但是你们毕竟杀人了啊。。而且那个年代的电影老是要加点动作戏,挺不严肃的。
看三位老咖年轻的时候同场飙戏,真是过瘾。梁家辉千人千面可刚可柔,徐锦江千人一面外狠内秀,郑则仕一张大脸在哪里都像是主咖。
奇案电影中完成度较好的一部,不像其他片子光靠视觉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来谋利,麦当雄和萧若元在故事上有下功夫。其实整个案件中,审理的过程也是很值得深挖的,但影片省去了这个环节,反而着重还原了3人处刑前的心理及情感变化,他们真实的为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人性刻画饱满的片中却成了令人怜悯的人
DVD重刷。在香港大案实录系列的电影里,本片制作上的精良程度无疑是第一梯队。尤其最后半小时,义兄弟三人狼狈的逃亡、临刑的绝望不甘,都用极逼近的角度呈现出来,镜头在破败的底层世界与昏暗的牢房间似乎抄手冷漠观看,引领观众用悲天悯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三个偶然间杀伐果断的可悲角色。临死前的斩头鸡,前往绞刑台时三兄弟的拉手,母亲口述的信件,来不及见面的舞女恋人、告发郑则仕的邻居孩子……都太绝望了。三个义兄弟各自的老娘、妻子和恋人,是他们人性的注解,而被他们杀死的,是无良老板和不可救药的社会渣子,本片可能涉及了一定的阶级表达,但重点还是用他们犯罪的临时起意、结局的无可奈何,来落实社会教化的作用。相对来说,开场和中段拍的略显轻佻,比如绑架时那一鸡三吃的目击者、随口编造的“野狼帮”之类。郑则仕粘毛那段很会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