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别让高中语文考试阅读理解思维继续坑你了
敢打赌超过80%的人在短片放出演职人员名单时候就打开了百度,开始搜索“调音师 大结局”这几个字
在搜索结果里看到了很多人说其实开头就交代了结局。片头“啪”的一声,就是男主角被老太太开枪爆头的声音...
但在我看来,难道最后的开枪的刹那,枪口对着的一定是男主的头?难道不能是老太太被男主临危不惧时刻弹奏出的音乐洗涤了心灵感动忏悔最后畏罪自杀?这恰好也呼应男主在钢琴比赛上因为紧张而失败最后不得不离开演奏厅这个事件,一前一后男主战胜自我的反差让故事变得更有趣了不是么。反正谁也没看到男主脑袋后面有两根钉子,当然,我也没看到老太太倒地挂掉...Orz
直到看了一篇影评的回复后,我才觉得其实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这样一来不同的观众就可以写下无数个结局。这大概才是导演想要的效果么:自己影片会被无数人作为谈资无数次的在不同场合讨论从而传播的更广
百度“调音师 大结局”找到相关结果约17,500个 所以他挺成功的
至于人性什么的,也是因人而异,不一样三观的透过片子看到的东西肯定也不一样
有人会觉得自己又从中学了招坑爹技能,有人会感叹贪婪不愧是原罪之一,也许更多的人只会说一句“我操太牛逼了!导演屌爆了!blabla...”...
最后想说的是,别再让操他妈的高中语文考试里的阅读题思维继续束缚我们了。读者是永远揣摩不透作者意图的,即便揣摩到的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可是谁又能保证陈奕迅每次唱《不如不见》的时候心里想着的不是《好久不见》?
2 ) 那些疑似BUG的地方恰恰是精髓所在……
故事一开头,诡异的氛围,暗沉的色调,赤裸着上半身的男人身后模糊的剪影,一切都预示着这个男人可能处于危险之中。我的猜测是这个男人因为陷入什么秘密之中,所以正在被威胁。黑帮?职业杀手?还是政客??
可惜我只猜中了一半。
只是一个老妇人。根本就没有杀他的预谋,也没有任何高明的武器。相信大多数看了一遍并开始回顾这个戛然而止的故事的人都有以下思考过程:
1. 最后怎么样?他死了吗?于是翻看最开头,直到L'Accordeur这个字幕出现时令人猝不及防的那一声“咔”。
2. 搞什么!这不是个五大三粗四肢健全的汉子么?又没真瞎,对方不过是个大婶,手头一开始连武器都没有,后来也拿的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反正不是什么高级装备,完全没有理由这样坐以待毙啊!
3. 大婶去拿衣服的时候干嘛不干脆跑掉?
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骂着这货是多么愚蠢,觉得这部电影多么没有逻辑可言的时候,有多少人在与主人公一同看到那具沙发上的尸体然后侥幸的觉得老妇人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男主不是瞎子的时候,跟我一样,想着应该怎么装才能更像一点?
只要镇定的调好音就好了,如同过去每一次的伪装一样。女主人会以为我是瞎子,然后带着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怜悯让我离开。但是,这次遇到的是杀人啊,即便真的是瞎子也可能已经知道了秘密,即便是哑巴也能把秘密传出去,唯有死人才不会说话。
于是,
大婶想:完了,他瞎不瞎?希望他瞎希望他瞎,他是残疾人他是残疾人没有反抗能力没有反抗能力…………“咔”
男主想:完了,她会不会杀我?我是瞎子我是瞎子,我看不见也不会反抗我看不见也不会反抗不要杀我…………“咔”
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主人公满脑子都想着要怎样撒谎才能逃生,却忘了目的是逃生而不是撒谎。
你撒过谎么?
当我们全心全意去编织自己精致的谎言,有多少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信以为真?有多少暗示已经深入了骨髓??
一个人到底是骗自己容易,还是骗别人?
于是,当钢琴成了主人公最后一根稻草,他虽不是瞎子,却早已忘记了用健康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
可是,
只要我一直弹下去,
她就不会杀死我吧…………
3 ) 无关于调音师的生与死------人性之寒
看了许多发言,都在纠结调音师的生死
有人用各种逻辑来分析影片中展示出的细节,想要证明调音师是死了还是活着
在我看来,这则短片无关于调音师的生与死,生或死在电影里已然不再重要
调音师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失败者及偷窥狂,他在影片中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是多数人。
由于比赛的受挫,调音师不再对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他放弃自己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某天他决定装一个瞎子,发掘他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种种不幸,他利用这种挖掘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久违的快乐,就如同那个泰姬陵的故事一样。
当他变成一个偷窥者,他一边注视着只穿内衣翩翩起舞的妙龄少女,一边激情四射的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众所周知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充满激情并且以难度见称。在决定人生成败的大赛上他仅仅弹出一个音符,但此时却手指如飞放佛人琴合一,导演把这样的曲子安排在偷窥时演奏,表达的是人们在挖掘他人隐私来满足自己利益时的那种眉飞色舞和扭曲的快感。
假装盲人后他的人生变了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畸形的。他和老板吃饭的片段很重要,服务员先后两次把菜单和价格单摔到桌子上。卡莱尔说过,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以各种方式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着别人的冒犯。导演在这里用扔菜单的方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我们彼此粗暴相待,即便这本应该是你的职责。结账时调音师故意刁难服务员并扬言要找经理,但走出饭店时脸上洋溢的分明是笑容,为了表现得意的心情,导演让他适时的调侃了那位过马路的老太太,我想我们习惯了相互折磨但还乐在其中,并且丧失了基本的自知之明。
调音师的老板是个关键人物,他在片中代表了人性的底线,但最终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调音师的欺骗行为,因为调音师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不止一次的反问“你要炒掉我吗?”,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既定利益时是可以放弃底线的,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影片的最后,女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这个是可以确定的。调音师被丈夫的尸体绊倒了,但依旧强作镇定去调音,这无关于他的敬业,更不是他拥有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的强大内心,导演为他设计了内心独白“我调好音,穿上衣服,然后离开,就这样”,这样的独白让人心寒,甚至都没有一句“离开后我去报警”。他“镇定”的坐在钢琴前,目光直视前方,比盲人还要瞎,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小悦悦,想起了比瞎子还要瞎的那18位路人,只要能够明哲保身,即使出了人命也要装作没有看到。
后来调音师演奏起了罗伯特·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作品创作的同年,舒曼与其挚爱的克拉拉步入婚姻殿堂,《诗人之恋》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即使舒曼精神失常在疯人院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即使克拉拉生活窘困身边有勃拉姆斯照顾的时候,克拉拉依然把永恒的爱情奉献给了自己的丈夫。可以说,因为舒曼与克拉拉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某些方面刺激了勃拉姆斯的创作,才另后世的我们能够欣赏到勃拉姆斯浪漫派音乐的精髓。
这首曲子出现在妻子弑夫的场景里显的极不协调,夫妻间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信任、没有了厮守,甚至连生的机会都没有为彼此留下,留下的只是夫妻间的仇恨与相互伤害。更多的是导演对当今爱情和家庭的质疑,对同床异梦和高离婚率的讽刺,对于真爱一去不返的惋惜,对于夫妻这样紧密的关系都可以被摧毁的绝望。
女人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的背后,形容的恰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人都不声不响,甚至面带笑容。当你转过身去,他/她就拿着利器站在你身后。杀夫的女人同样可以解读为导演本身,杀夫而不是杀妻,这样设计的用意我们很容易理解。导演化身为女人,用射钉枪对虚假感情和无实婚姻宣战,她射死婚外恋与不忠贞。
最后,导演选择让人性来毁灭人性,当调音师交代了备忘录遗忘在口袋中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谎言被揭穿,即便已经关乎存亡,他仍旧不知悔改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心存侥幸心理,甚至连反抗的想法都不曾产生。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身后的女人此时代表命运,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是命运的强者,他们主宰命运,并不时向它怒吼,其余的都被命运折磨的不成样子。我们抱怨,我们忍受,却从来都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对它说不。面对如此懦弱、冷漠、胆怯却又贪婪的人性,导演用另一种人性,手持射钉枪,击穿他的脑壳。
调音师是生是死都已然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人性的崩离。
音准可以调节,可人性呢?
——————————————————————————
作者是: slash
是小站里的评论,觉得再好不过————> 谢谢
地址
http://site.douban.com/widget/forum/7953725/discussion/45835669/
4 ) 调音师死了吗
第一遍看开头任谁都会不以为意,直到重新点击播放按钮。短促的声音像是关门声,但音乐的戛然而至好像更能说明点什么。
失败打击了可怜的主角,让他扭曲了自己。带上隐形眼镜后增长的业务量和看到的东西给他吃了糖的感觉。正如餐厅中他老板说:
拿糖当饭吃,死了我可不管。
然后他陶醉在自己的叙述中,老板好心的建议"别再吃糖了"无力的穿插在其中,无法阻止。
接下来,那女人为了不惹邻居怀疑让他进屋了。想之前的说法“失去了视觉其他的感觉会更敏锐”,那么屋子里弥漫的血腥气自然也就成了女主人要杀盲人的理由。
女主人把门狠狠的锁上了,相信这时他已经下了杀他的决心。他的紧张让女人怀疑,于是把眼镜要走了。接下来他想到了自己最大的纰漏,但还是鬼迷心窍,执迷不悟,心怀侥幸的继续下去。想着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然后音乐戛然而止了。
我的感想是,伪装作假带来甜头,可千万不要贪嘴。当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千万不要继续伪装。伪装是有惯性的,可能停不下来。调音师死了。还是做真实的自己好。
5 ) 食髓知味
楼下的朋友提醒了我,这里说明一下。 本文中所指的bug不是影片的bug,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习惯不同导致的观影时可能产生的认知的bug,是我在看其他人的影评时发现的。 ……反正文已经不甘寂寞地写出来了,爱咋咋地。 ======================================= 看了很多影评,有写的很好的。这时我一般也就不再自己写了。不过就在那些纠结于细节和Bug的影评里,我却发现了一些真正的bug。这其中有些我之前没想到的,居然会有人这样去理解这些细节,例如这一节: 1.餐厅服务生欺负盲人态度恶劣 男主与餐厅服务生的交涉没有任何实际镜头,只是通过声音对话来表达的,而且是通过男主单方面的话,并没有服务生的对话。这就给了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服务生,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 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 你以为我瞎了就能骗我吗? 我要投诉!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 别,我付钱…… 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 可能很多人在听到男主说“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的时候,就以为是服务生欺负男主看不见而贪了他的钱。这是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揣测的。而实际上呢? 实际上,东西方餐厅服务有很大的文化上的差别。如果把服务生应该说的话加上,就会发现服务生在向他解释钱没有找错的时候他不信。他说服务生欺负盲人,又要投诉又要见经理,最后服务生被逼给他免单了事的情景。 A:服务生,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 B:您没看见,先生,钱掉在这里了。 A: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 B:真的是这张,先生。 A:你以为我瞎了就能骗我吗? B:绝对没有,先生。真的是…… A:我要投诉!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 经理:真是抱歉。这样吧,这一餐都算我的。 A:别,我付钱…… 经理:求你了,否则我难以心安。 A: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 最后一定是可怜的餐厅花钱解决了所有的麻烦。 结合之前男主与经纪人的争论,男主主动要求买单来展示他作为”盲人“的优势,这样的情景当然是在男主算计之中的。配上从餐厅出来以后轻松欢快的音乐,完全是一副奸计得逞春风得意的样子,我更确信这一切都是男主的阴谋。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人是个爱占便宜、没有羞耻心、也不懂感恩的家伙,热衷于逃避应有的责任,自私自利。这些不良品质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有另一篇评论《恐惧害死了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06750/)写得非常好。但了因为过于胆小安于现状不敢抗争以外,他这种占便宜没够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他自掘坟墓的下场。在他来到杀人现场的家门口,被女主人告知下次再来的时候,男主并没有知趣地离开,而是自我感觉良好地提出自己是盲人,理应受到优待而不应被拒之门外这一论调。于是这里又引出第二个观影上的Bug: 2.凶手是出于对盲人的信任或不设防而让男主进入房间的。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刚杀了人,会不会在未处理好的时候让陌生人接近现场?当然不会。所以凶手一开始开门绝对只是为了向态度愤怒的男主表示歉意,并想赶紧把这个麻烦打发走。但这时发生了另一件事让她改变了计划——邻居被调音师和凶手的对话吵到,疑惑地出门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凶手对这位好奇心重的邻居的顾忌远大于一个瞎子,于是赶紧让男主进屋,之后立刻把门关上,锁上。 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连串的巧合,但如果男主愿意接受跑路费离开,而不是为了享受盲人的优待大吵大闹,就不会吵到邻居,他也根本不会有机会涉险。虽说凶手原本不想多惹一桩麻烦,但是既然杀了一个,也就不在乎再杀一个。或者说,如果凶手不是抱着”大不了再杀一个“的心态,她绝不会放调音师进屋。这时调音师投机取巧的心理又发生了作用。他以为只要他一直装瞎子,完成了工作,就能像没事一样走人了。他的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样因忽然看到尸体而紧张的观众,忍不住也跟他产生了同样的侥幸心理。于是这里产生了观影的又一Bug: 3.调音师是因为被看穿不是盲人而死的。 如果调音师真是瞎子,那么在十个同样的故事里,或许会有那么一两个侥幸被突然良心发现的凶手放过。可是就算调音师真是瞎子,就算地上鲜红的东西真是油漆,不是血,就算弄脏的衣服洗干净了,你要凶手在杀人现场拿一个赤身露体满手油漆的瞎子怎么办?房间里放着一具屍体,她怎可能给调音师洗个热水澡换身干净的衣服伺候得好好的然后放他走?亦或是就让他衣冠不整沾着油漆出门让别人起疑?或许凶手在最开始的确想过放调音师一马,但在最后各种利弊权衡之后,一定还是觉得打死他最合适。 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在揣测凶手的心理。我只是尝试从最乐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的发展可能,最后得出“调音师除非反抗否则必死无疑”的结论。所以调音师最后的表演焦躁而徒劳,仿佛一个等待行刑的小丑。 相由心生,观影时看到的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是用一连串巧合的黑色幽默来讽刺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的。他们原本就是生活的弱者,因为某些际遇尝到了本不应属于自己的甜头,从此食髓而知味,贪婪地索取着。就像用餐时大口吃掉糖罐里的糖——那些糖原本是为了喝咖啡的人准备的。 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免费的午餐,双倍的业绩,额外的小费,裸体的女孩,这些盲人调音师都经历过了。他死得不冤。不要利用别人的善心来投机取巧,因为,人迟早会遇到真正不怀好意的人。
6 ) 关于阿德里安的逆境心理分析
《调音师》那若有似无的结尾,很容易让观众对主人公是否最终被杀产生无限的探究冲动,这也正是许多影评中所重点谈及的部分。而我关心的却是另一面。
喜剧之王里伊天仇,虽是一个跑龙套的,毕竟通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称“我是一个演员”,心理素质也算过硬,他在匪窝里尚且直冒冷汗,错漏百出。而阿德里安,一个钢琴师,凭借在钢琴比赛中证明过的极差的心理素质,和根本没证明过演技,何以如此自信的选择坐着等死。从他滑倒的那一刻,到女主人拿着电钻对准他脑袋的几分钟内,作为一个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的男人,本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主动出手,甚至击倒杀人的中年妇人,他为何会鬼使神差地开始调音、弹琴,特别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本落在了裤子里时,他还是选择继续演奏,难道他真的相信他的琴声能抚慰中年女杀手那颗刚杀完人的悸动的心?而他的这些反应又与他比赛失败后所表现的行为是否一致?
当人遇到困境时会无意识地进入到自我防御机制中,从而起到减轻自我压力,保护自我的作用,而心理防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当阿德里安钢琴大赛失利,首先被激发的是反向作用。参加钢琴大赛是为了功成名就。但当失利之后,他却装成了一位为人怜悯的盲人,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压抑。然后是自居作用,这可以从他和经纪人在饭店中吃饭的一幕中看出。阿德里安认为自己装作盲人的行为相当高明,还向其经济人侃侃而谈泰姬陵的故事,并通过数次假装盲人调琴和饭店里获得免单的成功不断加强这种心理暗示,他走出饭店时脑中还在回味获得免单经历便可作为实证。之后的一段,就是他进入杀人现场,当他滑倒在油漆和血泊的那一刻起,他就慌了手脚。他明知自己错漏百出,还留着笔记本在裤袋里,却仍然选择不动声色,这是令一种作用——否定作用——的体现。人会通过否定作用来应对外界的威胁,它的表现是否定事实,或者做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推测,比如阿德里安认为或许女主人没有发现笔记本,或许她在洗衣服,而他调完琴就能离开。我不想揣测阿德里安是否被杀,我只想说的是,不论如何这些反应把阿德里安引向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现在来分析一下之前提到的阿德里安的三种心理反应:反向作用,自居作用和否定作用。这三种作用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逃避。反向作用逃避失败,自居作用逃避自卑,否定作用逃避现实。而逃避的结果,则是让阿德里安无处可逃。
不久之前学了一个英语单词:proactive.它的意思是前摄行为,是指在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所以当遇到危境时,我们需通过快速思考和行动来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一味消极逃避。阿德里安的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地是,我们即便达不到像贝多芬那样掐住命运的喉咙,也应做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错的片子。但逻辑上……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对付不了一个老妇人么?都有生命危险了还继续装盲人干嘛?进去看到尸体直接一个过肩摔不就行了……文艺青年逃生模式就是希望用文艺感动一切?
陀螺的头像!请告诉我我没有脸盲~
很多时候不是太入戏,只是进入角色后,必须演下去。
13分钟悬疑短片,异常精彩。好短片需要一个好创意,而优秀短片,需要两个。
从优酷的法国在线电影节里挑了这个豆瓣评分最高的看了下了。还不错,有悬念,有转折。看完结尾再回忆一下开头颇有味道。
叫你玩,玩出火了吧!
看了结尾绝对想再看一遍开头。
对,就是欧亨利式的小说剧情。
光着身子连滚带爬也要逃跑啊!还调毛!!!
“人因为失去而更敏感” 令人窒息的叙事,后半部分全身发抖的看完。男主竟然就是陀螺头像 =。=
开头便是结局
其实我真心认为男主角实在可以在那个女人检查他衣服的时候进行殊死搏斗,但是遗憾他入戏太深,并且深信自己的演技可以获得奥斯卡。如果搏斗还有胜算,命保下来了,但是将要面对的就是良心的不安,是以前那些顾客的谴责,会被质疑道德底线,会惹上官司,会被开除。所以有时要装就得一直装到死。
算不算是一种提醒,生活不能因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其实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说实话,这男的有点弱,他遇到的又不是什么肌肉壮汉或者嗜血狂魔,我脚着他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搞定那个老太太啊,没必要在这种完全不处弱势的交锋中还为了活命装盲弹琴期待奇迹出现吧?
叫你演技,叫你影帝。。。。
超级棒的短片,好想看加长版啊!(特别提醒!不要看剧情简介!)
这倒霉催的,不过是真活该自作自受,该短片适合把广大骗子集中起来进行集体观影教育,短小精悍!男主把别人的心理分析蛮透彻,却没料想到自己的结局,真讽刺啊。
细节太要命了,真相在细节之下,调音师最后绝对被杀了。这种假装盲人挑战杀手的戏份在【茱莉亚的眼睛】里也有过,本来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而本片作为短片简直完美无瑕了。★★★★★
影帝,你把自己演死了。
看第二遍的时候听到那”砰“的一声心都凉了有木有?!尼玛第一遍以为是合上钢琴,第二遍才知道那是打钉机。微电影真心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