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电影院放,不少学校高年级还组织观看了,但是后来听说尺度很大,看了会做噩梦,不少人很害怕,但是我那时蛮憧憬的,很想看。后来零零星星在各个电视台看了阉割版的,印象也不是很深了。
这次下的版本也不是很清晰,但是这样的血腥、犯罪、变态的影片可以在当时过审,还在影院播放,可想而知当时的电影还是很敢拍的,可能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那时广电总局审片比较松吧。
贾宏声饰演的男主是个电影放映员,他经常将电影的一些片段剪辑在一起观看,应该也是一个电影迷。电影里的很多情节吸引着他,这也让他犯案比较会反侦察提供可信的理由。他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在窗口偷窥。一次偷窥,他发现一个人正在不停地拍银行的大门自己里面人员的工作情况,他很好奇,就跟踪了这个拍照的。他发现这个拍照的和一个抢劫集团有关系,为她们提供抢劫银行的信息。抢劫银行的头目还派出了自己的情妇去勾搭这个银行的经理。抢劫集团抢劫银行得手后,男主打电话去敲诈,让头目的情妇送钱给他。但是抢劫集团没有给钱,于是男主绑走了头目的情妇并用银蛇杀死了她。警方通过被男主杀死的女子眼睛里的最后成像找到了男主的照片。男主继续敲诈,但是取钱时被抢劫集团包围,并被狠揍一顿。男主说自己有抢劫集团的犯罪证据,抢劫集团就囚禁了他,逼他说出证据在哪里,男主就是不说。最后男主用玻璃砍死了看守他的人,还抢了抢劫集团的枪,被警察围困,开枪自杀。
案中案的设置在30多年前绝对是吸引人的情节,再加上血肉横飞的血腥杀戮,暗示丛生的尺度表达,清凉性感的泳装表演,当时绝对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商业大片,尤其实在还不是很开放的中国,真心不容易。贾宏声真的蛮酷的,虽然满脸的青春痘,但是一看脸,就满是不羁和狂放,不服众,不服输,很是执拗的狂野青年。也反映出当时的年代,改革开放了,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动在每个人心中,自由自我让每个热血青年血脉贲张,谁不想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只手遮天,舍我其谁。
生活在电影里的男主,生命的每一道痕迹也许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生活充满戏剧感,这让他变态的生活变得有迹可循。最后的致敬兰博,让所有的观影人热血沸腾。突然仿佛看到了小马哥的血色江湖,也许那个年代,就应该甩着潇洒的长发,端着永远打不完子弹的酷枪,拼命的扫射,不问东西,莫问前程……
此篇影评在去年(2021)3月24日初次评价时,也就等了片刻,便通过了,怎么这次就驳回了呢?再次证明这里的审核标准,根本就没个“恒定”。
2021年3月24日
之所以想到稍微写几句这部电影,一来是因为最近“李少红”这位个人影像风格也算鲜明的知名女性导演,完全“晚节不保”了一回,那就是那部《大宋宫词》这部“古装历史言情剧”,算是遭到了她个人执掌导筒以来,最为严重的滑铁卢;如果说十一年前(2010)年的《红楼梦》还有一定“可圈可点”的被一些原著迷多少“认同”的部分,那么这部《大宋宫词》,基本上收获的都是如潮恶评,对它稍微留有些“正面”评价的,也就是“服装方面还算考究”。但是那是一部电视剧集,毕竟不是时装走秀。而很多不吝赞美的知名“影评人”也在这新一轮“反刷分运动”的浪潮里,成为被群嘲的对象。对于此剧,也就是《大宋宫词》我个人是看了的,真的一言难尽,但各位都知晓我,本身对国产剧的兴趣,就不是那么浓厚,更多负面印象的评析,我就不针对一部已经成为众矢之的的国产剧再多写什么了。但是我个人对“李少红”这位导演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起码她的确有那么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大明宫词》,还有属于我多少“童年记忆”的名著改编——《雷雨》,因此我就不凑那个“热闹”了,写写这部女性导演的首部犯罪惊悚警匪剧情类型——《银蛇谋杀案》吧。没错,第二点原因是因为此片的主角是——贾宏声.
不过在说清缘由后,我就直入主题了——这部电影如果导演不是“李少红”,主角不是“贾宏声”,真的,几乎没有什么“破案逻辑” “侦案过程” “心理剖析” 甚至连很多影迷津津乐道的那些“邪典味道十足”的捆绑蛇咬,割喉看守,电钻钻手,电梯挤压,靶场点射,玻璃杀人等,都已经显得像此片中开头,由“贾宏声”所饰演的变态连环杀手“郝飞羽”所无意间用望远镜偷窥到的那已经垂垂老矣的老者乳房一样,有些无趣,多少萎靡。泛着如同老人一般,只留多少老气的阴沉摄影。我个人也不是在十一年前得知“贾宏声”死讯后,才打算“补全”属于他的电影,而是属于他的影像作品,在“电影频道”播出就不下几次了。我是从《苏州河》知晓这位影人的,而非更具“传记”意味与自我反省意识的《昨天》。而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贾宏声”个人电影形象里,比较“莫名”,倾向于“怪异”的角色一名。甚至就是可以这么写——这是个典型的拥有多少反社会倾向的变态人物。可是要说他在这部《银蛇谋杀案》中的演技堪比“黄秋生”在《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里的表现......我倒是认为,尚且不及。很简单的原因——这部剧情结构松散,片中人物关系不够紧密的黑色电影,未能给“贾宏声”这个本该是此片“核心角色”的反派人物,以更多的人格表现空间,与人物塑造时间。
“郝飞羽”通过“银环蛇”去咬死女性以达到“高潮”的源头为何?他平时如果是以自己“英俊潇洒”外貌去吸引女性受害者,那么肯定会留下些交往的蛛丝马迹吧?即使没有,也有人看到他将不同女子带入自己长居的“电影院”内吧?从本片一开场就直接交代的“作案手法”来看,真的没有那么难以侦破的一起连环案件。即使放到33年前的1988年,若是真有一位年轻气盛但却性情乖戾的男子以“交友”的形式诱骗受害人,而且在不长不短的时间内,就能有为数不少的女性遇害,而那些遇害女性在被害前都与一个人见过面,我想即使那时能够遗留下来的直接证据再不多,但迟早,如此的方法,还是会引起警方注意吧?是的,所以怎么就像这部电影里,如此难破?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整体情节上的漏洞。
还有人设上的不够深入,先按下“贾宏声”饰演的“郝飞羽”不谈,那位由演员“张京生”饰演警察角色“文英华”的一些镜头片段,就让我觉得非常搞笑,比如在“造纸厂”制服情绪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威胁“鱼死网破”引爆一切的嫌犯时,那泰然自若的神情,那胸有成竹的步伐,还“半开玩笑”地掏出打火机说“我帮你点?”的是在表现“英明神武”?就这段,拍的就极其稀疏平常,甚至会让观者有不应该出现的“捧腹大笑。” 作为一部氛围主打“惊悚”的电影,这些细节段落,拍的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形同儿戏。不仅不说安稳罪犯过激情绪,还“挑衅”一般地念出如此“自信”的台词——“勇敢点,别害怕。”
我滴个神啊.....
我就想问导演,万一,我是说万一这场戏中的那位爆炸案嫌犯不仅仅是“威胁”呢?这场戏是最为明显甚至有些多余的败笔。更不必提当这位警探角色“文英华”在制服嫌犯后,对自己的同事讲出的有关他最近在主办的“银蛇谋杀案”,那洞若观火的语气,都快把“嫌犯”近乎要从口中讲出“前世今生”的十足底气,听的真是令人感到可笑,又可气。在看这段时,心里直说:“既然你都有‘上帝视角’了,‘贾宏声’还在那里寻找下个受害目标呢!你怎么不去神兵天降呢?搁这儿表现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这个人物真的那么神通广大,还需要什么“瞳孔残留生物波”来帮助自己找寻凶嫌吗?
是这样的!这部电影“邪典”就“邪”在这里了——“瞳孔残留生物波”,这是一个在电影中确实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科学概念——就是指从受害者眼中最后的生前印象,提取出“加害者”大致的“影像”。哈哈!既然有这样的好东西,怎么不早点使用呢?在“贾宏声”利用“银环蛇”杀害第一个女人时,完全就可以用到了啊?非得到了本片中的“乔美奂”?这是什么逻辑啊?我不是说咱们中国的电影不能出现类似“科幻”内容的“科学仪器”,而是能不能稍微讲究点儿,行为逻辑,这部电影,毕竟是在“破案”,不是么?就如同各位不能否认,“贾宏声”在这部电影里出演的人物,是个不知道自己为“变态”的病态。
没错,我发现“郝飞羽”这个人物,多少是对自己的罪行,没什么“悔罪”表现,从始至终。倒是当他发现那些抢劫诈骗团伙时,有过那么片刻想要“为民除害”的报警行为,但在犹豫片刻后,他选择威胁那个团伙。唉......我不知怎么形容这个剧情了......简单来说,就是“变态杀手单枪匹马敲诈抢劫团伙。” 而“抢劫团伙”的作案方式也很“多余”,他们居然让其中一位同伙去“勾引”银行经理,叫个“石衡山”,然后还让自己的另一位同伙去“偷拍”二人的“奸情”,也就是这位职业是“摄影师”的同伙被“贾宏声”所饰演的“变态”发现,继而导致自己偷拍的有关“乔美奂”与“石衡山”的偷情相片被“贾宏声”所获取。但是我认为,这真的是一条废线。为何?因为这部电影中的抢劫团伙他们最后使用的方法也是比较粗暴简单——用炸药炸开保险柜,确实有这么一个步骤的,而且心狠手辣的,杀死了值班老保安。因此这个被“贾宏声”所威胁的“抢劫团伙”用不用得着“美人计”......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完全可以直接杀死值班看守的银行经理——石衡山。还能少分一部分赃款。何乐不为呢?因此这部电影的犯罪手法,真的是给人以一种化简为繁,舍近求远的感受。先不论主人公是否有够“邪性”,本片的艺术视觉是否有够“邪典”,就这些作案/破案过程、手法,就十分笨拙了。没个“聪明人”。
自然,此片真不是“一无是处”,我个人认为拍的最为惊险,而且结构鲜明,险象环生的段落,居然是那位“银行经理石衡山”躲避“抢劫团伙”追杀那段.....以及由演员“李勤勤”出演的“乔美奂”的那位“女主妹妹”(是姐姐还是妹妹来着?这段有些忘了.....)与这段情节产生一定“交集”的“回家”镜头,直到最后,石衡山被挤死,“女主妹妹”被吓疯。然后就没下文了!以及这段,有个很明显的漏洞:抢劫团伙的杀手,是怎么知道,石衡山或者那位女主,一定会在电梯停止后,向电梯外跑呢?而石衡山在发现电梯再次启动时,难道就没时间赶紧跳回电梯中吗?诸如此类......为了血腥而血腥的镜头,确实,在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中,实属罕见。可是......也就真的仅此而已了。
虽然我承认,这段可谓空间感,镜头感十足,甚至十分前卫。(在地铁上有热舞的嘻哈/摇滚青年)可是这段情节怎么说呢?唉......它没有给“银蛇谋杀案”这起案件,带来更多有益于案件推动的剧情发展,而且,它其实算不上什么“主线”!这是最要命的,看这部电影,就给我这样一种感觉——主次不分。你抓不住这部电影的“核心”内涵。是的!没错,主人公“郝飞羽”爱听“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的现在,与这个角色爱看“红色电影”的“过去”的确有些“含沙射影”的巧妙相连,可以从这部分中瞥见这位“变态主角”的多少被“特殊时代”所压抑的那部分“情欲”本性。可是这部电影有更为“明显”的拍出来了吗?根本没有。甚至可以这么写——贾宏声的镜头,我认为都是有些“少得可怜”,不太像个“主角”。甚至他的要求也仅是“飞来横财”,这个人物,没有更多的属于他哪怕“变态”也变态出一点儿“深度”的弧线。他最后干了些什么呢?就是口上逞强“你们会来,我不出所料,但我还是奉劝你们把我放了......” 结果呢?被“抢劫团伙”在靶场一顿好打,打的哭天喊地的。这......太出乎意料了。原来这个变态,真就仅是个“变态”。杀害女人完全没问题,但是真的跟一群亡命之徒对着干,根本不是对手。然后“贾宏声”缓了缓神,拿着块玻璃片,杀死一位看守,然后逃了出来,接着遇到那位扛着那么多重火力的“团伙马仔”,这段也是极其搞笑:你都有那么多现成的武器了,你怕“贾宏声”的徒手攻击干吗?是被他依然被你们揍得鼻青脸肿的“帅气的脸”给吓着了吗?还有大概这样的台词:“你干什么?” 你说他“干什么?” 一切都不符合人类的惯有思维,不仅是“贾宏声”饰演的“郝飞羽”是个“变态”,请问这个戏里,有几位,是“思维常态?”
一切都拍的太仓促了.....根本不够“邪典”。
不过我承认,“形式感”还是有的,“变态”郝飞羽放映的那些有关“战争” “革命” 以及“特殊历史”环境背景下的“样板戏”;“抢劫团伙”头领——钟大忠所举办的“T台时装走秀”,我对这两个“概念”,比较印象深刻。很简单的原因,“贾宏声”所饰演的这个“变态”他为何会以“银环蛇”去代替自己的“生理快感?” 是不是在那个“性观念”根本不可能坦率表露的年代,他的一些行为,曾被家人,朋友,亦或社会予以批判?继而导致此人只能以“冷血动物”去转换自身的“强烈欲念”?不然这部电影中的这位“郝飞羽”,他究竟为何那样做?“用银环蛇将女孩咬死”......这样的手段,实在是过于冷血。我是如此解读这部电影里,这位主角的内在人格:“我就是银环蛇,我以牠的具象,来‘温暖’妳的皮相。而我,已经死亡。可依然,有对这个世界,多少的依恋。我无法留住鲜活的妳,那么好,跟随我的死亡,用我缠绵于你脖颈的阴冷‘表象’。”
这部电影,明明能拍的更好的。但是.....只往“邪典”方向去了。一定程度上,这部电影里,由双鱼座的“贾宏声”所诠释的这位“郝飞羽”,多少有点像——上海杀妻藏尸案的——朱晓东。
只不过“贾宏声”的青春痘,多了一点。
但是此片虽然叫做《银蛇谋杀案》,但是有关“银环蛇”的部分,基本没提!我也是拜服这样的叙事了。唉......即使提了,也根本没有推动起这起本该为“主线剧情”的连环杀人案的侦破,反而让女主角,再次所言不虚地问到那位警察角色:“那你么什么时候能够破案?” 原台词肯定不是这样,但大体相同。我认为人家女主角,也没问错。这部电影中的“文英华”除了说大话外,他的实际作用,在哪里?我是没感受出来。
难道就不能好好的,脚踏实地的拍一部以“心理惊悚”为主的“悬疑恐怖”片吗?难道就不能以“贾宏声”为主要表现人物吗?事实上“银环蛇”这个点拍好,真的更为经典。结果这部电影,后来真的有些“文不对题”了。至于那些点缀的血腥场面,灵光一闪般的艺术镜头,完全不能再给这部电影,加分多少。甚至连最后“郝飞羽”那张狂于脑海中“大开杀戒”的反叛,也丝毫令我无法对这个人物“同情”起来。不是因为他“变态”,而是因为他也并不是那个“反抗”的代言,甚至,他只是在这部电影里,想要“敲诈”一笔,就这么简单。拍的那么激烈,没必要的。这不是个“气概长虹”的人物,他终究是个“变态”。即使由“贾宏声”出演。
还有,此片开头时,“贾宏声”约会那段,我觉得也是有些“如梦似幻”,我个人认为,那段内容,是“郝飞羽”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他并没有“约会”成功什么女孩,在约会地点给“女友”听“let it be”也只是他在“收割”被害女性时,自己向往“常人”的一种想象,镜头一转,就回到了那晦暗,逼仄,甚至尘土飞扬的,“影院”一隅。而他“爱”的方式就是一边听着他最爱的民谣,一边用自己“生命”的“具象”,将“真爱”以死亡的方式“留下”。是有些恐怖,如此解读。但是这个人物,本身就该有些这样的“深度”。而不该仅是“恶吃恶”的见财起意。而且我认为,其实作为一个冷血杀手,他不该有这样的行为。他应该“无所谓”他人的世界,而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杀戮中。这样更好一点。
我看到有些影迷写到此片在开头“贾宏声”习惯用望远镜窥视邻里的镜头,有一个毫无美感的老人裸露都收录于片中,不知是何用意。难道是剧组“偷拍”?我倒是认为,不会。因为肯定要考虑到她人隐私,我认为“裸露下垂胸部的老妪”这个镜头,就跟“郝飞羽”爱看“红色老电影”的闪烁差不多——这个人的灵魂,死在过去。现如今,只剩下“帅气”的皮囊。而他之所以对“女性”有此片中那般“变态”的异于常人的行径,多少可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很有可能,这个人物,受过老一辈女性的侵犯,导致“贾宏声”所饰演的这个角色,无法以自己的“肉欲”去亲自体会“爱的过程”。有没有这个隐喻呢?因为的确,此片中唯一裸露出女性上身的,是一个一闪而过,但异常清晰的,老者乳房。就像“郝飞羽/贾宏声”钟爱的电影,来自那个压抑人性的时代,钟情的音乐,来自那个释放本性的大洋彼岸。
这部电影,这个人物,本应更加精彩,而非仅是所谓“邪典”,即使,他只是个“变态”。
21岁的贾宏声 眼神怎么可以这么坚定 疯狂的这么坚定 看到演职员表 美术指导是我们专业一个师姐的爸爸 1蛇和乔大声娇喘的恳求让人联想到的是太直白的性压抑,略有不适还以为蛇钻她裤裆里了 2排着队的孩子齐步走,像背课文似的连喊三声叔叔好 3“你以为看了几本书就能破案了” “想当女侠,当外国电影里的侦探?孤胆斗群雄轻而易举地就把案破了?” 导演肯定知道孤胆英雄哪有那么好当 4地铁里那段rap是认真的吗 5电梯夹死老胖子 6最外层幕墙拉开是巨大的吐着舌头暴露上半身的女人,和片头xiong下垂的老妇呼应,再拉开是死尸 7时装t台秀 波点和长腿 8车站公共储物柜 9黑白的乔治格罗兹+汉密尔顿般的拼贴空间 10最后的扫射 11死前的记忆全是样板戏和抗日片 80年代末的艺术 反传统的实验不再向外扩张,把压抑内化转而寻找别的出口,不还是成了商品市场上的流通物
害,没那么容易,可总要试试
说起cult片,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科恩兄弟,是昆汀塔伦蒂诺,甚至于那些九十年代的港片都能映入我们眼帘。通常所说的cult片,他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个鲜明的特点。血腥或者暴戾四溢。用刺激的台词勾起观众的观影欲望。甚至于很多时候将谋杀,打斗的场景融为一体。整个观影过程中大家都会被紧张刺激的剧情所吸引。全程憋尿看完,直至影片结束的那一刻才大呼过瘾。
我们喜欢科恩兄弟的《落水狗》,我们喜欢昆汀的《无耻混蛋》。我们中意于很多港式风格的老电影。但是我们却没有想到,其实早在九十年代,国内的影视圈也曾有过cult片。
其实这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国内八九十年代的创作氛围还是很宽松的。百花齐放在那时从来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口号。正因为这一点,那时候的导演们的创作不会有太大的局限性。风格各异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刺激。而电影正式展示这种视觉刺激的最高媒介。因此,影视作品在那个年代成为了最受追捧的艺术形式。
我们所熟知的《封神榜》,这里所说的版本是梁丽主演的。那个仅仅播出了几集就被禁播的电视剧可以说是当时的集大成做。总结了一下,当时的影视作品中,为了追求视觉刺激,大家都会引入一些很大胆的元素。暴力血腥自然不用说。很多时候,受助于审查制度的宽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软色情的植入。这并不能排除导演想要吸引观众的嫌疑。但是有时候,这种植入是非常必须的。因为作为一种显现形式,这些都是在电影里必不可少的环节,缺一不可。
怎么样,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想入非非。打住,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确实是具备了这样的元素,但是却没有让你直接想入非非的镜头,整部影片的基调很刺激,但是视觉展现却很收敛。点到为止的观影体验可以让你欲罢不能。
《银蛇谋杀案》应该是国内cult片领域的一部代表作品。因为在这之前,cult片是作为一个舶来品的电影种类。没有人愿意做初次尝试。而本片的导演李少红绝对是一个类型电影的拓荒者。在做了三次副导演之后,1988年,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就尝试了没有人尝试过的领域。而这部作品也因此在国内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银蛇谋杀案》讲述的是一个心理变态的电影放映员。他喜欢将不同的影片剪辑到一起,然后独自欣赏。同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嗜好——玩弄女人。他每每用望远镜观察到周围的一个女性之后便锁定目标,勾引这位女性上钩。最终绑架到自己的巢穴。唯一让人疑惑的是他并不侮辱女性,而是用自己豢养的银环蛇杀死女性来谋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有一次,他看见了一个女人脚踩两只船。一个男友是银行职员,另一个男友则策划了银行抢劫案。最终他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让这个女性魂归西天。他以拍摄的照片相威胁,妄图获取银行抢劫犯的金钱。最终被反杀囚禁。影片最后,他用尽手段摆脱了这次囚禁,而且成功复仇,不过在最后时刻,得知自己已经暴露了的他选择了自裁。
本片是李少红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贾宏声主演的第一部作品。这两个第一次碰到一起,一下子就擦出了不俗的火花。贾宏声自此以后星途坦荡。而李少红更是在不久之后就拍出了惊世骇俗的《血色清晨》让我们大吃一惊。这是本片的主要意义所在。同样的,本片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在视觉上也是给足了诸多刺激元素。
比如说变态凶手的行凶。当大家都想要看到凶手用一种非常扭曲的方式来展现犯罪过程的时候,导演却用一种戛然而止的故事来让我们的想象力以及期待停留在最高点。比如说凶手的犯罪方式,仅仅是对于女性用银环蛇施暴,而并无我们想看到的“其他”。最后的反杀或许是真的,又或许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的幻想。就跟《长大成人》最后部分大家所看到的一样。
本片故事一方面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却没有给予我们一个期待的结果。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也正因为这点,本片才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流俗。而今天的我们对于国外的很多cult片展现出来无比崇拜之情前,请略微冷静下,其实,我们早就有过这样的作品,只不过少有人知罢了。国产电影有高峰,只不过你一直不相信。
……
欢迎留言
明天再见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女导演,还是处女作,如此大胆豪放,真是了不得,点赞先!男主性格怪异应该是内向导致,不善言辞,郁郁不得志(应该是大社会表象),他皮相好(简直帅炸了)有思想有文化,诸多“肤浅”的姑娘都愿意与他相处,他以为这些姑娘会是他的“圣母玛利亚”,在他最黑暗的时期能够开导他,然而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全篇贯穿let it be ,很能够说明男主自知是一个身陷困境不能自拔的精神病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有伤心的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都会有一个答案。他最后受尽屈辱以幻觉杀死混蛋,安然自杀,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即使是屈辱的时候求死。心有大天地,但还是单纯,他以为第二次勒索会成功,却没想到葬送了一切,此片将谋杀、抢劫、敲诈勒索分开叙述又环环相扣,应时而生的故事情节,豪放中处处细腻,一部cult片,实在不可多得。四星妥妥的,以上皆为个人看法,如有不赞同的,那说明咱们没有雷同!
李少红的处女作真是太飞了,居然还有欧巴桑露点……
1988贾宏声我操 高宝宝李勤勤根本分不清好不啦 相信贾宏声的一系列经典造型都是自己弄的
当变态连环杀手无意间窥见到银行大盗在踩点于是准备铤而走险玩票大的?这种“罪上加罪”的B级邪典酷片类构思,过于取巧逻辑较弱而且头绪太多也容易叙事失控,再加上学院派迷影情结过重,塞进高仿德帕尔玛的元素若干,果然不到半程故事就已经彻底散乱掉了……PS职业特点和演员气质上看,演放映员的贾宏声应该与演摄影师的那位进行角色互换?
或许有希区柯克波兰斯基香港功夫喜剧甚至国产惊险片的混杂影响,文革影像与摩登文化奇妙碰撞。千奇百怪的cult死法,贾宏声听着let it be。漂亮的调度,晦暗的影调,曾念平摄影,古德配乐,副导是宁瀛。跟许的处女作有同样凌厉的锐气。李勤勤年轻时好精神,简直要有夏梦陈思思的影子了。
国产cult 嗲
“87年商业片大潮”代表作。导演李少红,副导演宁瀛,摄影曾念平,剪辑周新霞,集体发力,充满反叛意识与先锋气质,影像思维洒脱不羁,尤其是几场重头戏,空间运用,动作调配及声轨设计,富有独特的想象力。冰冷的氛围营造,如火的激情燃烧,属于野气凛然的八十年代。
看过忘标了,老太偷窥露点,电梯挤爆头,光这两点就可以入选国产CULT系列。
这冷峻的风格,欧化的叙事手法,而且还是导演处女作,看来李少红还是有几把刷子的...PS:还是喜欢李勤勤...
2008.06.15 电钻钻手,玻璃砍脖子,电梯把人挤扁,连环绑架虐待杀人(用毒蛇),露点,机枪扫射人群,气枪射人靶,中国,1988,李少红。剪辑等技术上很粗糙,影片风格上也没有一黑到底,情节稍复杂以后不能照顾周全。但是中国不多的水平不错的惊险片。
听摇滚,看红片,瞳孔残留生物波!
一个偶像的诞生。
现在找个词来形容贾宏声就是不羁の少年。一直有个疑问是这个片最后是想证明看太多电影会变态么。虽然是80年代的片子,不过在重口和氛围的营造上,现在的电影也没法比,很多场面设计的都很有想法,钻手,电梯压人,玻璃砍死人、割喉什么的。个别地方虽然有点土,但是仍是很难得的一个片子
70年代日本黑帮片附体,贾宏声这个角色就是宍户锭的路子啊。开头结尾都好得出奇,放映员、望远镜、偷窥、禁欲色彩浓厚的虐杀,贾宏声还稍显青涩,但是气质十足。
事实证明 李少红导演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走Cult 路线 无论拍的是什么..
1、惊悚血腥B级片,还露点,在80年代,在电审国度,难得。2、洋气,地铁追击戏中,居然偶遇嘻哈,比中国有嘻哈早将近30年,配乐很西方,还有T台秀!3、动作戏有点假,动作指导不合格。4、贾宏声的青春痘和不羁,演出了变态杀人犯的范儿。
去年法国片[最后的放映]跟这个片儿故事架构好像。李少红老师的尺度好大,直追70年代日本软色情片(这部片儿的日本味儿真是太感人了)。片头甚赞,迷影这个元素很有价值但是后面用的不好。迷影-摄影带出观看-被看这一套权力机制,大约是被彼时理论界暗示了?这片儿虽然趣味不高但是看得人身心舒畅……
…是在模仿国外的B级片么
20141022艺术影院
资料馆2014.10.22.7pm 放映机里的50到70年代影像,摄影棚中的多重墙壁的设计与剧情安排(壁后壁上画的吐舌头裸女和后面按着快门的死尸),捆绑蛇咬、电梯挤压、玻璃切割、靶场点射、幻想的疯狂与现实的懦弱。虐杀犯戏耍抢劫犯、为妹报仇女侦探的失败,色情暴力都有些来由,相当有趣。李少红与宁瀛。
2010.07.18vs77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