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音乐特别惊悚
下载的英文原版,准备拿来练听力。没想到男主是这个熟悉的帅哥哥。虽说这部片子是破案情节,但场景一点也没有恐怖的感觉,反倒是音乐,每个场景的音乐配的让人身临其境,感觉不好的事即将发生。
2 ) 希区柯克从来不讲糖罐里的爱情
很精彩,好看,说这个无聊烂片的我不明白心理。看到夫人最后流下泪说:既然安德鲁已经死了。心痛。这段表演太有感染力,夫人脸上挂着泪珠不自知,完全克制呆住了。一个为了"爱"做出让人痛心事的女人,和另一位为了自己对荣誉的坚持拒绝错爱的男人,其他的一切人都成为配角,律师再帅也立刻让人觉得市侩又渺小,成为了不仅俗还透出恶气的局外人。爱情和阴谋交织,各种感情都融入其中,高尚的不堪的各式各样,这还不够精彩吗?
而律师的妻子想尽办法挽回丈夫的心,也很引人深思。这部电影传承了希区柯克对爱情的嘲讽,并且加入了许多矛盾,让内容更有张力。阴谋与爱情,各怀鬼胎的人却说自己去爱,这很希区柯克,已经够了,这个故事已经足够精彩。希区柯克从来只写悬疑恐怖,这个片子恐怖,又一如既往的真实。向往甜腻的完美故事,不应来看希区柯克。
3 ) 忠诚与嫉恨
-------------------------------------------------------------------------------------------------------------------------------------------------------------------------------------------------------
女主人公因男仆对主人的忠诚而嫉恨,下毒害死年迈盲夫。
辩方律师因女主人公对男仆爱的忠诚而嫉恨,通过犀利的法庭盘问间接逼死了对方。
色鬼大法官因遭香肩微露的辩方律师妻子的坚拒而嫉恨,在法庭上以控方律师都不及的敏锐思维数次发难。
导演因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对好莱坞明星制的忠诚并因此硬塞给他两个不称职的合约演员而嫉恨,非说连自己都没搞清这桩谋杀案的来龙去脉。
观众则因对希式幽默悬疑风格的忠诚,毫不客气地给在这方面有着较明显缺陷的本片打了三星、二星。
4 ) 十年铸一剑----这部影片产生的一些背景
本片改编自Robert S. Hichens的小说。早在1933年小说尚未出版时制片人David Selznik就买下了版权。当时他心目中扮演Mrs Paradine的人选是Greta Garbo, 而Garbo也是小说作者创造这个人物灵感的源泉。Garbo考虑过接片,最终还是因为决定息影而拒绝了。
最初的剧本中Mrs Paradine不仅谋杀、通奸、作伪证,最后还自杀;法官也是一个喜欢送人上断头台的施虐狂。这些都令当时的电影审查机构不满。几经修改, 直到1942年新的剧本才又送审。这回通过了审查。但到了1946年,又一个版本被送审。去除了女主人公最后自杀这一情节后,这个版本也通过了审查。
1946年,宣布将由希区柯克导演、Laurence Oliver主演律师。但最终Laurence Oliver因为准备《哈姆雷特》的制作拒绝了出演。希区柯克还曾考虑过Joseph Cotten, James Mason等演员来扮演男主人公这个角色,考虑过Garbo或是Ingrid Bergman来扮演Mrs Paradine。最终,希区柯克争取到了人气达到顶峰的派克饰演律师一角、Ann Todd来扮演他的妻子,而Selznik则勉强接受意大利最有前途的明星Alida Valli饰演Mrs Paradine。
The Paradine Case是希区柯克与Selznik七年合同中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据称,那时希区柯克已厌倦了两人的合作。在和Trufaut的访谈中,希区柯克提到他和妻子一起写了剧本的初稿,而后拿给苏格兰剧作家James Bridie作润色——可是Selznik不满意,自己重写,而后将新的剧本直接送到片场。
影片的拍摄全部是在摄影棚中完成的,完全没有实地拍摄,这在Selznik独立制作的生涯中是第一次。据说他不惜血本,花巨资完全复制了伦敦的Old Bailey法庭。最终,成本超过4百万美金,几乎和摄制《飘》一样昂贵。(最终,票房并不理想,仅收回了一半成本。) 制作过程中,Selzmik一直紧密监控,不顾希区柯克一贯的勤俭作风,坚持重拍。当希区柯克坚持获得合同规定的每日一千美金的酬劳,Selznik接手了后期制作,指导了剪辑和配乐。
导演版时长约三小时,经过Selznik的剪辑,在洛杉矶、纽约少数几个影院首映时长度变为132分钟。之后又剪到114分钟才大规模放映。这也是DVD的长度。
片中最让人难忘的不是男女主演而是男主人公妻子的扮演者Ann Todd的表演。
作为一部老式电影格调十足的电影,值得一看。
本文绝大部分内容译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Paradine_Case
5 ) 一部略加改善就会完美的剧本
我觉得有点看不懂耶,剧本有点弱吧。特别是律师爱上委托人的原因根本就是莫名的。太,太,太牵强。这点值得再考虑一下。
关于案件本身倒是真的不错,真凶一直在破朔迷离中,由于各关键人物的心理极其复杂,导致我觉得哪怕犯人最后的自白也是令人生疑。(真的是你杀的吗?你不会是在替人担罪吧?就像那个玻璃杯,说自己也可以洗是在故意混淆视听吧?)因为这女人的一连串行为的动机令我觉得矛盾:既想被判无罪又不能让律师为自己脱罪;既想报复爱人又不愿让他顶罪。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类对于极端的不道德感情的描写,优秀的导演与编剧就足以审批现代人的爱情观。反观之律师自己的爱情,应该算是大众普遍接受的爱情观在剧中比较起来看就显得那么薄弱。
6 ) A Fantasy
这是很少几部我没看到的希区柯克之一,我对这部片子的总体印象还不错。
首先,我对它的期望值很高,看完以后我并没有失望。
第二,因为时间精力关系,分了两段才看完,在看完前半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一直惦记着它,想要知道这个女人的命运。
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个Fantasy, 希区柯克的用心非常明显,他的镜头几乎都围绕在Paradine夫人身上了,从电影开始的钢琴戏,到中间的传唤上法庭戏,再到仆人上台的摇镜(虽然这个镜头很俗,但是在当时也该算是突破了),还加上律师夫人的陪衬。在所有这些细节的烘托下,这个女人:美丽、神秘、高贵、矜持、心事忡忡加上异国情调。这难道不是所有男人心底幻想的完美对象么?
所以,对于大家的骂声一片,我有些愤愤,因为,排除掉希老的经典中的经典,再排除掉经典,剩下的这些水准仍然是可以拿来做典范的,用直线方式把这部片子与他的其它作品做比较,对希区柯克实在有些不公平。
7 ) 心理学家---Hitchcock
Alfred Hitchcock对心理分析的着迷程度,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几乎对每个出场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理分析。气质高雅,充满魅力,内心却深藏着与仆人Louis Jourdan通奸秘密的Alida Valli,先是被被告吸引,继而爱上被告的Gregory Peck。深爱丈夫Gregory Peck,把丈夫视为自己一切,几乎为此失去自我的Ann Todd。同样被被告吸引,但坚守住职业操守底线的律师Charles Coburn。暗恋律师Gregory Peck,律师Charles Coburn的女儿,同时又是Gregory Peck妻子闺中密友,在这些关系中左右为难的Joan Tetzel。深爱主人妻子Alida Valli,并最终为其自杀的仆人Louis Jourdan,好色且对被告充满偏见的法官Charles Laughton ,和自己丈夫充满隔膜的法官妻子Ethel Barrymore,还有那个既不想自己的旅店因为丑闻上报纸,又对丑闻充满好奇的旅店老板娘。认为仆人Louis Jourdan是坏蛋,只因为认为所有外国人都是怪人的马车夫。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人物,是想说明Hitchcock在这部电影里不满足于他一直以来的单线叙事风格,他以Alida Valli杀夫案的线索为主线,构筑了以上那么多支线线索来讲述故事,以上所说的每个演员在Hitchcock妙手执导下,都贡献了至为精彩的演出。(我最欣赏扮演Gregory Peck夫人Ann Todd的演出)
电影的摄影极具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神韵,不论是表现监狱的阴森,法庭的冰冷,还是律师Gregory Peck与妻子微妙关系都让人感觉如临其境。
电影的结局是Alida Valli承认自己毒死了丈夫,Gregory Peck打输了官司,他心情复杂,无比惆怅,最后还是妻子Ann Todd拥抱了他,原谅了他所有的不是,Hitchcock最终还是让爱情战胜了暧昧的人性。有点商业的结局,但我很喜欢这个结局。
最后顺便说一句,Hitchcock向来非常喜欢挑战当时电影审查者的底线,这次他挑战了make love这个词。
确实可能是希区柯克的失手之作。派克在片中真是无比地迷人,而且派克长得也太正派了。
模糊散乱,剧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人物动机也不清不楚的,又臭又长。我是真的看不来查尔斯·劳顿啊= =女配的提名也看不懂。摄影还不错,看房子那段美翻了。派克染的几根毛好好看>.<
自恋又自大的律师闯了祸,害死一个无辜的男仆,却有死心塌地的老婆来给他收场,而且名誉地位完全不受损失,人命还真是不等值。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总有这种一根筋的死心塌地爱着已经不爱她了的男人的傻女人,这大概是直男癌的终极幻想。参观大宅的一场戏简直就是在炒蝴蝶梦的冷饭,希区柯克和赛兹尼克都在偷懒。好色冷酷的法官与他那个还对他抱有幻想的老婆以及他们一潭死水的婚姻是在暗喻希区柯克和他老婆艾尔玛的关系吗?夫人必须是一个神秘而美丽超群的形象,很多剧情才能够成立,瓦丽尽管很美丽,但是和风华绝代也还是有差距。希区柯克已经尽量用大特写和嘉宝式的打光把她拍美,却还是很不够。归根结底是故事不行,角色形象也单薄。
这剧……律师的内心变化我真的是一点都没看出来啊。我发现派克早期真是演技堪忧,完全是个面瘫,他到底是怎么迷恋上夫人的?从那张表情单调蹙眉深思的脸上我是一点没看出来。到底是什么导致他放弃正统辩护方式跑去当侦探的?爱德华大夫里他的表现也是如此木头,相比之下查尔斯劳顿那个阴森好色残忍的法官只有几场戏,他的家庭故事就超级有感。所以希胖后来跟特吕弗吐槽“我就知道他演不了律师(上等人)”。帕拉亭夫人……这个设定让阿莉达瓦利来演真的不够冷艳神秘,我看要盛年的玛琳黛德丽来还差不多,但即便是她也解决不了派克的演技啊。
6。比起15年后《更知鸟》里的律师,派克这片表现差了好多。两个女主角表现也较差。不过一些心理描写还是希胖一贯的水准。
Hitchcock电影。。GregoryPeck演的律师真是有点一根筋感性〉〉理智Paradine夫人冷艳孤傲骨子里透出邪气。。拍得蛮一般。。
此片被希胖评为“最想烧掉的电影”,然而亮点颇多:1、启用四台摄影机同时拍摄,不仅精准捕捉到人物的表情,在取景、运镜方面也独具匠心,尤其在体现希区柯克对阴影和光线的迷恋上居功至伟,透过窗框的分割暗示人物之间的分歧,竖条暗影落在脸孔上的焦灼,大宅和监狱内部纵深空旷的表现主义遗风;2、这件并不复杂的案件并非重点,而是透过人物关系网的建构去表现人在情感中的迷惘和脆弱,这些深陷在自身软弱或欲望泥潭中的人,并不能通过法律的“公平”(屡次出现天平)去达成诉求。法庭自白真相落入窠臼,难道不是男仆爱慕主人之故吗,与主妇的暧昧不过为避审查的面具吧,同性元素再次暗暗植入。
前半段拖沓,后半段沉闷,完全没有了希胖以往的风格。女主角表现的不错,派克的表演中规中矩~
太冗长了。没有过多疑点布设和解谜,都是人物铺垫和法庭质证。以下转摘——“夫人爱慕Adem,后者对先生忠诚敬爱,受到夫人的引诱后非常懊悔,痛恨夫人的同时对自身的意志薄弱亦感愧疚,自认为背叛先生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受到派克饰演的律师Tony的诱导及逼问不得不在法庭上将这些情况公之于众,随后无法承受自身的良心谴责和耻辱感自杀身亡“。剧本说男猪爱上被告,没怎么看出来,但旧时代的人情感都很矫情,接个案子也磨磨唧唧的情感剧震、内心激荡,律师也没其他案子其妻还不停用情感线影响其工作,不知这种工作量怎么支撑帅哥律师年纪轻轻在伦敦住上这种豪宅的哪怕只是租住。
完全不懂律师对被告的痴迷从何而来。。。。。。。。。。。。。
女主的表演跟控方证人里的黛德琳如出一辙,男仆真帅,法庭最后女主的几句陈词:对你的憎恨和蔑视是我还活着的支撑,所以派克这是图了个啥~~~~好看!翻译尤其精彩
安.托德饰演的妻子察觉丈夫对委托人单方面的迷恋,各种欲擒故纵的言辞、内心的煎熬、又不愿表现得像市井泼妇,戏码很赞。妻子闺蜜的双高更高。她们把两个知性女人演绎得令人愉悦,不再是傻了吧唧的花瓶。不太喜欢阿利达.瓦里饰演的杀夫女,因爱上侍从,而侍从又不从,便任性撒娇地毒死老公。PP
可怕,拖沓,空洞,做作,只是技术还在线,表演和情节递进太有问题了吧!男仆出场难道不是真相大白?真没想到老希的片子也有这么一眼即穿的乏味故事。女主连台词都说不利索还迷恋,我???法庭戏能看。
又见格里高利·派克演律师,这是继两部《恐怖角》之后第三次看他演律师了,再加上《杀死一只知更鸟》,派克果然是律师控。希胖的这部作品到底是想说什么呢?心理分析吗?演法官的就是《控方证人》中的律师。希胖的出场:拿着一把大提琴下火车,走出Cumberland车站(第36分钟)。
2007-11-30 10:44:39 7/6.4(2615)就是有点拖拖拉拉婆婆妈妈
挥法律之利剑 持正义之天平 除人间之邪恶 守政法之圣洁 积人文之底蕴 昌法治之文明
lawyer ethic problems
男仆爱上男主,女主爱上男仆,女主为爱杀男主,男仆为爱殉情。不那么有希区柯克风格,但也没那么不堪。个人还是挺喜欢法庭的戏,感受一下大英帝国司法制度。剧情硬伤在于男主的法庭表现太不专业太情绪化,完全不像个资深律师。查尔斯·劳顿又演法官,演得绝了。最后律师老婆的一番鸡汤太恶心了。
讲述了一个律师为一名上流社会夫人辩护杀父案的故事。观看本片不能纠结结果,本片需要细细地品味过程,希区柯克登峰造极的镜头语言实在是迷人。格利高里·派克和阿莉达·瓦莉美得不像人类,瓦莉饰演的角色大概是我见过最迷人的女性角色了,埃塞尔·巴里摩尔更是凭借几分钟的戏份获得奥斯卡提名。
本片最大的问题是松散,角色的行为不能支撑故事发展,辩护律师前期疏于准备,直接走向动机不纯,法庭上的表演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如果侧重于律师的不忠,妻子满怀妒忌,也缺乏说服力,仅呈现出了一场失败的庭审,欲嫁祸他人反将帕拉汀夫人逼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