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话剧改编而来,具有比较明显的舞台痕迹,都在一个院里,小场面调度。靠人和人之间的行动线完成场面调度和镜头。
读老三发表文章一段,基本奠定了大姐和大哥的性格。
“二姐,我们为什么要打日本呢”,这句话引出卢沟桥,完成时间跨度和进入第二幕。三姐和四弟,三哥和表姐在家。
孙瑜的表演太好玩哈哈,把一个初有情感的演得很真实:情感的扭捏与暧昧。
四弟: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抗战?三连问问出了当时那个时代或者人生的终极问题。在被人欺负了以后,就说了一句话:我要抗战。四弟和三妹一起去了大后方成都。
二姐被盯上,二哥挺身而出,帮忙传递消息。炸了军火库(?),被通缉。二姐和二哥逃亡。二哥哽咽,想说的很多,最终只说了一句娘放心。
1942年,大嫂吃了流产的药,为的是少一个人吃饭,养活不了。老大想去洋行,但不做汉奸。张老太不同意,说是父亲教导和弟妹做的工作都不会让他去做。
二姐夫:衣服下襟做领子,袖子半只说人越穷越要挺。
老大要卖房子筹钱做拍卖行,老太不同意,说总有一天弟弟妹妹们都会回来。
日本投降后,纷纷回家。三哥当了翻译官。
小妹回来,一家人开心落泪。
团圆饭上,四弟一句我们还用得着轰炸机吗?开始转场,时局急转直下,内战爆发,物价飞涨,张家卖房子。说沦陷的时候都没卖。小妹带四弟和二姐去做农村工作。二哥折断了马鞭,大哥卖了小提琴,二姐写给杨斌的信都被退回。
房子卖了以后,二姐小妹和四弟离家去做农村工作。
——二表哥,唱得真好,真像马连良。 ——真的?哪点像? ——我想着是像,我没听过马连良。我不喜欢听戏,就爱看电影儿。
这完全是相声语言。
又: ——当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 ——有点辣。 ——有点酸。
阿姨也会开玩笑: ——这就害臊啦?你们俩自由乱爱,就不害臊了?
女人之间: ——你说一个女人拿什么抓住男人呢?还不是风情吗?你不要以为结了婚就不卖弄风情了! ——可是我不会嘛。 ——这没什么会不会的。
——我认为啊,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办法,只有促进国际婚姻。 ……这样世界不就大同了吗?It's going to be one world, one world.
——你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没有理想。一个人要是没有理想活着,就跟做梦差不多。
——你还是跟从前一样,什么事情都是“对极了,对极了”,有的事对,有的事就不对。 ——你这话对极了!
1.“我要抗战!我要抗战!” “马连良我没有听过” 上海小男人在落魄时,西装破破烂烂,套上外套一样一表人才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爱!” 片子里有些笑点真的挺有意思,脑洞大开,现在人估计编不出来 2.四弟和三姐埋鸽子的戏很出彩,两位小演员演的很好很自然,天真可爱。 3.在百度上看了摄影师冯四知的介绍才来看这部片的,有些镜头在同时代的电影里真的算少见,比如90度俯拍一家人吃饭。镜头纵向活动很频繁,主观镜头比较多。就是有些地方剪的太碎了,镜头过多,可以精简一些。 4.韦伟女士的嗓子像含了口痰,《小城之春》里,怨妇腔低声说话还好,在这里嗓门一提高,听着就有点违和了,不过习惯了就好 5.感觉有点用力不足,看不出战争的残酷和紧急,家庭的离散好像都是成员们主动的选择,而非时局所迫,让人悲伤不起来;小妹最后奔向理想,本该是对银幕前观众的号召,情感升华,却只流于喊口号,没显示出xx意识形态的魅力,“新生活”看起来不是那么诱人,来个闪回展现农民在小妹号召下,振臂一呼,打土豪分田地,效果好很多(不过这样就过不了审…) 6.有豆友说家国同构,很有道理,导演把这么一群风马牛不相及的人聚到一个大家庭里,肯定是想以家喻国,但是民族大义在这里显得有点空,正如三弟突然撕掉美国女朋友照片这一行为莫名其妙,涉嫌强行突出主题。民国的家庭片我只看过《太太万岁》和这个,《大团圆》让我不能因战争拆散家庭而悲伤也体会不到它的伟大革命理想,相比之下还是喜剧更有自然的家庭气息。
2016开年1月资料馆国片场做了主题特映,着实不错,能在常规放映上做出主题真实不易,分别放映了《大团圆》、《ㄧ年之计》、《喜盈门》和《阖里人家》,而春节后也延续放映此主题。 其实《喜盈门》是不符年关主题的,如果换成赵丽蓉的《过年》(2014年放映过),1月份就完美了。但此片是别有趣味,容我稍后再表。其余三部罗列起来时间跨度非常大,几乎是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这样ㄧ个跨度的春节形态放在ㄧ起看,可见排片策划的用心。 《大团圆》是从抗战前到1949年建国前夕,脱胎于舞台剧结构工整,时间节点明确,而且众星云集。开篇全家的人物就把抗战前北平的社会生态展现鲜明。可能是民国元老的老太爷仙去了,留给了老太太这座大宅和子女们,恪尽职守居安本份的教员大哥,戏痴闲逸的二哥,情窦初开的三弟,急切待嫁的大姐、向往革命的二姐,还有未成年的四弟和三妹, 参差多态的一大家子能在一起吃团圆饺子,也侧面映射出五四以后,北平各类价值观念的驳杂与交汇。 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抗战时期,当四弟受欺负和住对面的日本男孩打了ㄧ架时,哭着说出了从三姐那学来的那句“我要抗战!”,当ㄧ个懵懂的孩子都明白自己亡国奴身份从而奋声抗议时,可以想见当年日据时期的北平究竟是ㄧ番什么景像。 最后连闲逸的戏二哥也跟着二妹ㄧ起搞地下抵抗工作,又再次让我想之前在《大地儿女》中引述那位老干部关于亡国奴的话。 片如其名,完全是以ㄧ家团圆为结构,也就是原版舞台剧四幕制式。影片说的是ㄧ个聚散离合的家族史,某种程度其实就是国家民族的苦难史,以家见国、以小见大,观后无不让人慨叹,虽说电影是68年前的,但现在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且要影院放映,如今许多人对近现代史存在相当大的误解偏见,网络话语的消解消费力也大大助长了这种偏见。更需要以当时的电影于以佐证、鉴别,以正史观。
#z#有趣有料的一大家子,台词妙语连珠啊~朱小妹好萌,孙道临好个西派文青,还是最喜欢沈浩然的豁达;中间抗战部分居然一笔带过,结尾也仓促了点,扣一星吧
好妙的台词。北平的城墙和注定的四散分离。虽说家是颗被层层鳞叶裹住紧绕花茎生长的蒜,但最终免不了是要被剥开的。16.1.6 @中国电影资料馆
最近看了很多民国电影,这部给1949年之前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在开头最不起眼的三妹加入了CPC,片尾已然成了家族的核心和领路人。“像我们从前那样过日子,根本不对。可是,我们总得活下去。至于怎么活下去,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孙道临亮了,俊俏得惊人。
资料馆
这才是京味啊
当现实比对理想,谎言和辜负即刻昭昭
虽然不完美但真的在电影院痛哭一场,前半段太完美了,小小四合院一大家子,几个小细节就捏出鲜明人物,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时间跨度虽然很有野心,但这种过渡方式还是不够自然;结局也太缺乏一个真正高潮。至于意识形态,如今看来,无论对于电影本身,还是那时的人,都是一种辜负。
战时家庭十年变迁,儿女们的不同抉择在战争阴霾中境遇却相同,政局动荡下团圆变成奢望,挣扎求生背后是面临着又一轮生死离别的漫长等待。剧本有着绝佳悲喜元素,人物形象和关系对应鲜明,可惜碍于当时电影各种局限,执导方面和演员表演上挖掘有限,时间跨越割裂感较重,角色最完整反倒是演沈浩然那位。
清华公司!感觉戏都在老太太身上……政治对日常生活的侵入,不同角色作为对不同社会阶层与政治观点的提喻,颇有些后来《茶馆》的感觉。电影化程度一般,台词风格和场景切分明显是舞台范。结尾(准)大团圆(毕竟差了从未出场的大狗子和被当做道具的孩子们)之后的反转堪称神来之笔,直指社会现实
北京。这个版本看到了1小时06分。时代特色下的家庭生活。是爱,是暖。
我爱我家1948。
人人漂亮,孙道临最漂亮。推荐大家都来看穿短裤的孙道临。
北平一家人,剧本底子很好,野心勃勃,明星云集演得也好。最后十分钟太直露,当年算是勇气大胆,现在看是干瘪宣传,毁了全片。
6.5,说到底还是控诉国民党,日本人在还能活下去,光复后反而要卖房子,真是讽刺,以家庭聚散离合表现国家的兴衰浮沉。电影前后两段团圆戏很喜欢,其中角色的转变和倒置真令人五味杂陈。
这个世界变了,变得连咱也不太懂了,好像得换个样活着了
黄宗江照着自己家庭写的,先有话剧后有电影,分四幕展示老北京四合院内一家人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聚散离合。基本是以老太太为中心,通篇主题是“抗日”所辐射的方方面面。台词写的有契诃夫的味道,蓝马的戏迷、孙道临的文青、冯继雄的“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比较摩登。
记得孙道临演一个心比天高的小伙子。
一个四合院里的家国,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结尾朱嘉琛太亮眼了,年轻飙英文的孙道临也出彩。团圆即离别,别样意味的“大团圆”。
没去成资料馆,在1905上自己补看了一下,非常有趣的文本,如此含蓄又如此明白,纪录片里的周恩来。
印象中第一次在影院看黑白片,故事简单,但有始有终,有起有落,有情有理。人物个顶个的都那么鲜亮,都那么抢戏。时隔多年,若拂去那一层层苦闷忧伤,还能换之以温暖的笑意。40年代电影的完成度令人感慨——抛开上帝视角,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究竟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