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圆其说是剧本的第一要务
判我有罪
预告片出来的时候,在朋友圈里安利了很久。
讲真,每次觉得国产电影快要崛起的时候。
他就一轮子把我捶到地心里
被岩浆烧的支离破碎
预告片的剪辑真心不错
电影开头,那种雨季的潮湿和绿藤镜头也很美
然后突然之间,整个故事脉络就开始乱了
每个人都莫名奇妙
女主,她老公,她同事,她丈夫,都莫名奇妙起来
唯一一个正常人,就是一开始就跳楼死了的胖子
当院长说出那句“笨”的时候,我还有点小激动。
当女主拿着记录数据的本子从同事房间里出来的时候
院长突然把她压墙上,说你不就想让我这么做
我有点懵,想看完全程,确定是不是有什么隐藏剧情没打开
哈哈哈哈,我果然想多了
剧情逻辑整个就是稀粥
所谓的秘密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体会到一种
哦,原来这样子哦,这么精心设置的骗局还真的把我骗我了呢。
总之,希望国产电影的导演,都不要那么快想着上片子好吗
先推敲剧本,先推敲剧本,先推敲剧本
不要告诉我屎一样的剧本,能拍出来神作
还有别告诉我,观众都是傻子
这片选色,色调,画面,摄影真的都不错
死就死在剧情上
绵软无力的,让我处在我快进吗?还是不快进呢?
另外,问过学医的同学
她说这剧狠狠的黑了一把我国的医疗水平,我国的法医,我国刑警,我国卫生局
这剧的医疗水平大概也就留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2 ) 如果只允许“女性”观众观看的话,这部片子会更好。
对于国产电影我一直是以比较宽松的标准去评价对待的,这部《判我有罪》也自然是一样。
电影其实就是讲故事,故事之外导演想表达的各种情感都应该包含其中,所以与其用这种意识流的音效让观众产生窒息感,不如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梳理故事。
本片已经被一再诟病的情节琐碎的毛病我就不再赘述了。我只在此说一下本片的部分角色塑造问题。
这不是童话故事,但是戏中的人物角色却更像是童话式的人物,作为一部“黑色电影”,人物塑造着实很失败。
失败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刑警张”,出场时一句老子不要再怂了,就像是咒语一样,确实从出场到最后都是一次都没有怂过了,真的一点曾经“怂了半辈子”的影子也没有,导演为了表达这个刑警张以前真的很怂,动用法医的和胖小孩两个角色来完整刑警张的过去,但是这样表浅的方式并不能达到如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警局中的高潮戏,那么将刑警张塑造成一个有心却无能的角色还是很成功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就和皮球一样,谁踢了一脚就往哪滚去,但是那段高潮戏又给了他一个逆袭的、扮猪吃老虎的标签,让影片最后那部分刑警张有如痴人一般的戏显得无所适从,被入狱的反面角色“挑逗”了一句就又“打回原形”,冲去女主前夫那里没头没脑的说一句,“你起诉冯雪辉,我全力支持你”。作为一个应该以正义形象出现的重要角色,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正义只是为了自我满足的愚者形象!
本片的女主角,医院主任冯雪辉,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拧巴!!用刑警张的那句台词来说就是:你疯了吧你?你是好人你为什么不说?
可能作为一名男性,在女性很多很细微的情感上并不能很好的把握,所以作为女导演镜头下的女主也确实让我有些难解,大概导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才有了那个即便看起来有些奇怪,却还是必须要存在的最后一幕戏。(就是这一幕戏让刑警张这个角色出现了问题,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女主的角色问题导致了全局角色塑造的失败)从女主的线索上来看,虽然一直表现得在死去的女儿方甜甜上有情结,但是却都是含糊不清的表述,甚至一度看到中段我都有些遗忘了“方甜甜”和本片的关系。最后通过吴镇宇饰演的方文楠在最后一幕戏中和刑警张对白,才得以将女主完整!(方文楠这样一个只为一句话而存在的却没有关于角色本身存在价值的角色,放在今天的电影里,实在是显得落伍。)
也因为女主,为了塑造女主那个拧巴的情感,本片才会那么琐碎,看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受伤的女人哭泣诉地诉说着情感经历,是那么的混沌。(还是忍不住说了一下)
全片的所有人物、情节、甚至是那个意识流的让观众产生窒息感的音效都是为了塑造这个女主,然而到最后,除了拧巴,真的没有更多感受了。
还有作为影片key-man的蒋医生,我怎么看都觉得是爱情公寓里的 陆展博!
那个一坏坏到底,不知悔改的康院长应该就是本片塑造第二成功的角色了。
那本片塑造最好的角色是谁呢?当然是那个只有寥寥几句台词的 红某药业的被抓起来的董事长!沉默、等待救援、意识到不可挽回时候的拉伙下水,这个角色太到位了!!
本片中还有的其他角色就不一一细说了,总结起来就是作为一个归类为剧情、悬疑的影片,还是应该扎扎实实把故事说好。电影不是文学小说,它还是有相对局限性的,如果可以让角色定位更加明确,故事会更好。
我给本片3星,多的那一星是给导演的,因为即便影片不那么成功,我们作为观众、影迷,还是可以看得出导演是有想表达的内涵的。看电影就是导演和观众谈恋爱,看完这部片子就像是遇到了一个好对象,但是最后没谈成,可是对方挺好,我们也就不要有什么怨言了,更多的还是应该祝福对方,希望孙导下次能拍出更好的作品。
3 ) 这只是一个人的挣扎,其他所有都是附带品
首先,与熔炉等韩国黑色题材电影不同(虽然这么说,但我只看过熔炉而已),这部影片主打的是个人的挣扎而不是整体的错误。本片运用多则充满黑色气息的对白以及摇晃的镜头、逐渐对焦的强烈灯光等均是为了体现个人的道德挣扎,人生迷茫。而众的恶在这种刻画下则显得相形见绌。
所以一套影片下来,感觉很棒,人物刻画的很丰满,黑色元素运用的很充分。但是主题却是有点不明确,女主角个人的挣扎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医药界的黑暗内幕被放到了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大概也不失为一种表现手法。说来也许是宣传混淆了视线,这部电影的本名就是“判我有罪”。所以聚焦在个人挣扎很有其道理。
冯雪辉的扮演者,也就是李昕芸除了片头之外所有的动作,表情都是迷茫,混乱。她亲手结束了自己孩子的生命,结束了她的痛苦。用的正是康富荣用来捞钱,草菅人命的叶尔多。该片的主角,从始至终并没有透露出一丝对于药物滥用的现状的关心。除了开头的一段话:“你看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黑点,你真的在意哪一个小黑点被抹去吗?”“刚当上医生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想着明天辞职,后来我也习惯了” 说明冯雪辉本人是默许了这种情况存在的。她告诉警官不要查方甜甜而应该去调查叶尔多是为了声东击西,掩盖自己用药物结束女儿生命的事。
她打发走张越,和没有勇气踏出那一步的丈夫存在矛盾,和康富荣不断交涉为了威胁他掩盖住药物滥用的事,和蒋医生一夜之欢,为了掩盖自己杀死女儿的证据。写举报信也是为了阻止蒋医生继续做叶尔多的药物研究。
她的转折出现在丈夫把火灭掉的时候。
“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就这样烧掉了最后的一点和女儿相关的讯息?一直这样逃避下去?冯雪辉在这时刻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最后看到蒋医生时她的嘴角微不可查的上扬。
不。我有罪。请判我有罪。
我相信这是她最后的内心独白。
4 ) 【札记】一道之于男权社会的
现在仔细回想,如果不是边看电影边做了笔记,搞不好对《判我有罪》最深的回忆就是影院空调又开太猛了。
这部电影最为著名的地方,其实应该是在釜山电影节上,金基德自费买票推了会议跑去看片这事吧——乃至于电影宣传海报上都有“金基德力荐”之类的字样。
但话说考虑到最近《一对一》、《莫比乌斯》的状态,对比《空房间》、《海岸线》的早期作品,其实很多人都说金基德差不多算废了——我不敢妄言,但起码不管一个导演江郎才尽与否,但作为一名艺术家,至少拥有超出普通观众的审美判断力吧。
我相信《判我有罪》理应是不错的——或从某种程度上来书,如果不考虑到这部电影的一些内在诉求,一些理应被解读出的电影的现实主义内容的话,这部电影的形式,作为电影的外在,的确值得盛赞。
可以认定的是,这部电影是艺术化的,应说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某种结合,其有对于内心状态的展现,而又有对于某些现实状态的冷眼之观——如果用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加以陈述,即为“站在女性的主观视角上,对于男权社会中‘医疗黑幕’这一社会问题的呈现”。
或囿于女性导演、女性主演,本作的女性电影的特质颇为鲜明,其更多的是基于女主角的心理层面,以弗洛伊德学说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的视听呈现。在这种以心理感知呈现的情景里,本片中的现实,或者不能认为是真正的现实,更贴近的,现实在主角内心中的影射,是主角感知的一切。
在主角的视界中,整个世界都是异化的。楼屋墙砖都呈现90年代电视剧的破旧沧桑,而低饱和度的,泛绿泛白的色调,仿佛整个世界都应经被逼入了一个濒临崩溃的极端。每个角色的穿着总是相对得体的,起码贴合了他们的身份,但女主角情绪冲突之最深处时,雨夜滂沱,每个出场者都抛开了服饰伪装,选择赤裸与性爱,而又有黑雨衣与暴力——从本质上来说,剥开这些角色外在的社会身份,他们的每一个人都应是疯狂与异化的。虽然除开反派外,其他角色多少会有应存的良知与道德,但却藏有更为隐秘的阴暗性:对于名利的欲求,对于有妇之夫的渴望,失去子女后的抑郁,高压下的癫狂等等。
这种颇具黑色意味的人物设定,由演员们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展示:戴立忍、吴镇宇、田小洁、李至正等饰演的男性角色,他们都有着女性视角里男性的所拥有的关于男权、父权的强悍、残忍、贪婪、凶暴的多种特质,当然在更广的层面上诸角色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其它特征,或有善良亦或有正义。而之于女性角色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某种暗藏着的内心涌动与疯狂:毕竟全作基于一女性角色关于其环境的感知而得以完成,终归所有的一切,包括主角自己都呈现出雌性激素所诱导的属于女性的或称感性的诸多特质。
恰如大量的心理学的视觉符号堆砌成的隐喻体系:主角恍惚间看见手指间的昆虫,这或意味着在参与医疗腐败与丧女的多背景下,她的某种肮脏与生殖象征的成立;而“口红效应”下主角,或又欲图趋于心理与行为上的强硬;再至于白与红,两种色彩的在整体色调发绿的颓败中,以高对比的形式交叠出现时,或也有着主角的道德洁癖、欲爆发的攻击欲、对于爱情的渴求等多种意味。
只是这一切却仿佛都是矛盾的,是冲突的,同时它们又是敏感与激烈的,即便它们为之隐藏,却总归有着某种癫狂的质感。
女性总有着一种神经质——这并不是我作为男性表现的偏见,也不是所谓“直男癌”的戏谑之语。女性的生理的激素变化异于男性,这不仅仅囿于生理周期,更是日常的普通状态,乃至于整体的感知体系更为敏感,而其感官也更为脆弱:而在生理期时,这种男女的差异趋于顶峰。这种差异,在女性身上,即可以一词加以形容,或者说这个词本身就是对其的表达:歇斯底里。
戴佩妮的音乐作品中,《Amen》或有对女性的神经质的完整的呈现:抑郁、激动、疯狂、呢喃、喋喋不休、偏执、攻击欲——不能说这种状态是否极具代表性,但能证明的是,这状态是存反理性的:而这亦存有对《判我有罪》的某种指涉。
女性心理特征的展现,其实应被认定是之于现代主义,而欲图挖掘内在真实,值得夸赞的尝试。只是本作又在女性电影,或是女性导演的某些思想下,存有某些桎梏。本作的剧情其实异常简单,即便存在所谓的双线,但照顾并不算周全;即便有着善恶的相对与考量,罪与罚的成立,抉择的存在,内心隐藏的阴暗痛苦合二为一的诡谲等等,但更多地只是基于女性保有的相当数量对于男权社会与利益社会的臆测:在这种臆测中,男性的人格沦为单薄,甚至存有太多“花瓶”样的特征——不过也或能认为,在一般电影中一般由男性的意识形态作主导的,乃至于总有足够多的女性以暴露的、性感的花瓶形象存在,而我们对其却不甚介意,但终归在女性电影中,一些貌似有深度或理应有深度的男性角色的单薄化,却必然会引起我们的不满。
只是,男性角色们简单的人格,往往只给予他们异常简单的意念与行为方式,甚至会由他们讲出太多太过戏剧化、散文化,文学性质过强,情感过溢,乃至于引爆尴尬的台词——尤其是片中,四名男性主演里有两名台巴子和一名港农,当他们强行飚着普通话来尝试诗朗诵时,口音总会毁掉我相当程度的观影体验。
除开男性角色的塑造外,更多的又有着对利益社会的诸多臆测,乃至于的“凄惨”结果。片中犯罪内容与利益链的揭露,其内核上是缺少冲突性的,正派与反派间的主动与被动的转换毫无趣味;这些犯罪内容本身又太过低劣,的确只是某个纯洁的单身文艺左派女青年的臆想,甚至远远不如现实新闻中复杂与深度;而作品中诸多其应有的悬疑内容,仅以某一角色单方面的行动即告揭破,这样让这个阴谋只成为笑话与把戏。
本片的结尾流于某种平庸与无趣——这不仅仅是故事内容上的,更因为其缺少足够的思考。本片有着足够分量的推荐人,这部作品中有足够多的他的影子,可终归这一个结尾却并不是金基德的风格,至少它未达成特殊的哲学思辨,也不是纯粹的对社会问题的呈现的现实主义作品。
考虑着诸多因素,我们能肯定这是女性电影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上的出色尝试,但关于电影本身,其实也就堪堪及格罢了。
5 ) 为什么没有导演拍近两年医殇事件呢?
早上才在朋友圈看见了广东某医院的牙科医生陈主任被20多钱的患者砍伤,原因是砍人者认为20多年前做的烤瓷牙已松动变色,最后砍伤医生30多刀!!!之后自杀。(《今夜注定无眠,广东省人民医院被砍医生去世了!陈主任请一路走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g2NTUwOQ==&mid=2650508290&idx=1&sn=8a1b241a0acf424633e60b3584ed00c4&scene=2&srcid=0507HDQSmqAl32iIBwvOo58d&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下午就看了《判我有罪》医疗事故电影。电影拍的不错 比昨天看的《北京遇见西雅图2》好看多了,剧情也不错。和我一起看电影的人都普遍认为为了钱,医院坏、医生更坏、草菅人命。可我看见的绝大多数的医生是常常天不亮就上班,天黑才下班。奋斗在临床一线,每天心累外加体力累,收入也不高。这几年还那么多的医殇事件,以后学医从医的人会越来越少。
各有各的视角,电影从医生受贿、滥用“叶尔高”药品引起的临床死亡率,高于平均神经外科死亡率作为背景。导演想借此事件来探讨人性、良心、金钱。就如同电影中副院长(戴立忍饰)拿着钱谈什么良心。这样的医生
草菅人命 是该受到惩罚。可那些一致敬业的医生,却不该被某些患者砍死砍伤。(个人观念 勿喷)
----------
据说陈主任下午已逝去~安息
-----------
平时不爱写文字,写的很乱。希望有导演以后可以拍部 医殇类型的电影。
6 ) 一部诚意与勇气兼具的佳作
4月19日傍晚,猫婶儿顶着刚有些起色的重感冒来到了久违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作为史航老师的50个幸运粉丝之一参加了《判我有罪》的点映。放映结束后,猫婶儿十分庆幸来之前并没有以抱恙作为说服自己的“借口”缺席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故事框架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女医生为其患有晚期癌症的女儿实施了安乐死,却无意中卷入了所在医院临床滥用药物的黑幕与阴谋,最终罪魁祸首被绳之以法,而其也在因毁坏证物罪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后出狱的故事。是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十分有趣,虽是以时间轴为叙事路径,但若不看完最后20分钟,则相当于完全没看。
首先,来说说这部电影传达出的“勇气”。这部电影最初吸引我的是题材,虽然最开始媒体的宣传谬误多多,如“一个女性因女儿死亡展开复仇的故事”云云,但看了预告片后,隐约知道这是一部有关医疗交易的黑色影片(外加一句,正片比预告片好看太多)。观影完毕之后,发现医疗黑幕只是故事的底色,更具有价值的是实施安乐死的伦理抉择这一题材。我看过的国内影视作品虽不算多,但是之前所见到国内有关医疗的影视作品,要么是美女护士和帅哥医生在不能再干净的医院里展开办公室恋爱,要么就是以歌颂医生职业伟大为落脚点的“仁医”题材。能选择这样直面现实社会的黑色题材,在医患关系尤其紧张的当代中国,我认为还是颇具勇气的,该电影历时13个月的审查多多少少也能证明其“勇气”不虚。除此之外,安乐死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议题,然而除了在学术界会有协助自杀是否成立犯罪的争论,和社会上一部分支持的声音之外,并没有看到气候已成的争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并无意去深究安乐死背后的伦理问题,但却从安乐死实施人,一个母亲的角度,为观众直观地展现了她所必须承受的折磨、精神崩坏以及一路的自我救赎。在不久的未来,这份观影体验所触动的神经也许会逼着人们在面对安乐死时会停一停,再想想,这件事情究竟是否就是对与错那么简单。
说到“诚意”,这部电影的细节最能打动我。首先,无论是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呈现,还是其他角色的性格塑造,以及叙事张弛有度的节奏,镜头语言的处理都功不可没,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身处其境分享其情绪,甚至与主人公共担罪恶。若稍加留意,能发现镜头的设计十分用心,并且用到了许多叙事技巧。其次,布景与美术的细节让我十分惊喜。作为一部以医疗为题材的剧,离不开医院的环境作为叙事背景。与我想当然的干净明亮崭新的医院不同,这部电影中的医院完全以小城镇的老式医院为设计模板,脏陋的设施、明晃的白炽灯、冰冷的大理石地,甚至空气的黏着感都能透过镜头传递出粗糙的现实感与年代感,这些布景的细节让我隔着屏幕都能嗅到熟悉的福尔马林。映后的交流会中,导演孙亮提到电影中所呈现的80%布景都是整个剧组自己重新搭建的,更让我不禁赞叹。此外,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永远是配乐,虽然原声碟还未发出,但我认为若这部电影能打8分,我认为4分都应归功于配乐,至于为什么还是大家自己去一探究竟吧,在此表示一下对原声碟发布的期待。最后,虽然除了吴镇宇大叔之外,主要角色都是新鲜面孔,但我认为选角工夫做的很到位,女主自不用说,田小洁饰演的警察一角尤其棒,以后也会更多关注这位演员的作品。
也许是天然地分享了女性的视角,除了罪与罚之外,更加震撼我的是主人公所展现出作为女性独有的勇敢与高贵。尽管在警察眼中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犯,在丈夫心中她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在同事心目中她是一个满腹心机的女人,但这同时也作为一面镜子反射出警察的简单价值观、丈夫的懦弱、周围人的无知与冷漠。从头至尾,即使被冤、被羞辱、被质问,她从未给出任何解释,也许如导演所说,这种拒绝交流的姿态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捍卫自己情感完整性与尊严的最后堤坝,相比起祥林嫂般的倾诉与哭泣,更显高贵。
不过也许是我过于挑剔,我认为这部电影还是有些瑕疵,可与导演和影迷们再商榷。如导演大量运用心理隐喻和镜头来呈现角色的情绪和性格,虽然给了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但弊端也在于给人感觉想要表达的太多,反而不能更清晰地把握导演所真正想传达的意象。但是,毕竟所有的不完美都是为完美而生,也正是因为表达欲的旺盛,才能衬现出这位新晋导演的潜力。
近两年看了一些国产电影,发现青年导演的势头毫不逊色于大腕,并且相比起当下好莱坞式的电影,国内的电影更具有生命力,相信未来广电总局若能放开自我设限,电影市场给予这些年轻导演们更多的机会与资源,未来的国产电影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最后附上一张现场交流会的照片,大家感受一下萌萌的史航和帅气的导演。推荐大家日后去院线观摩。听说5月6号全国上映~
<图片1>
7 ) 面对病痛的折磨选择女儿她解脱
很佩服导演的洞察力,很现实的题材:当病人面对无法救治的病痛,是选择放手还是挽留。佩服导演的勇气,亲人遭受非人折磨的病痛选择让亲人早日结束痛苦而不是在遭受万般折磨之后最终结束生命,这样的话题其实在现实中很常见,但是公之于众,总不勉被成为心术不正。剧情环环相扣,冯雪辉医院神经科主任的角色定位显得更有说服力,看到女儿田田遭受的病痛折磨,作为妈妈,她在经历了内心近乎疯狂的抉择之后,选择让女儿离开,医生身份让她对女儿病情足够了解,不是万不得她已绝不会放弃,与其让女儿遭受痛苦,她宁愿让女儿解脱。
副院长康福荣的角色定位贪财好色,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前医院和药企相勾结,视病人的生命为小黑点和死亡率,为了私欲,生命已不重要,可悲可叹。
8 ) 草菅人命,你听得懂么
包场看的电影,本以为有吴镇宇人不会少的可怜,可还是想错了。
一个职场女性带着自己老家的父母后来进了影院,我不懂她的用意,可是屏幕上肥脸医生扭曲着喊“草菅人命”的时候,她在和电话另一头的人商量怎么拿下一个听起来很贵的项目。回头看了一眼她,果然丑陋。
结尾明亮的大学课堂出现的时候,我以为要烂尾了,我以为吴镇宇这个角色可能就这么糊了,当然没有!我捂着胸口哭得很难受,所有压抑的情绪,终于忍不住。
先说说安乐死吧,跟我妈妈谈论过这个问题,妈妈说如果她老了,因疾病痛苦不堪,请务必务必,赐她一死。可是从来没有想过,如果一对父母遇到的,是痛苦不堪的女儿呢,
导演不错,影院定型为悬疑片很有可能是因为她的镜头加配乐,我也一度感觉微微尴尬,不过这点瑕疵我接受了,毕竟看电影之前我怕的是女性导演可能会拍不好黑色犯罪最后感情太多腻腻歪歪。精神可嘉!其实有些镜头,比如女主的红唇,比如手上的蚂蚁,处理的还是蛮不错的,不过开场明明是要弄(呢叫啥?)主角视角,总感觉不伦不类,不太舒服。
哎呦女主真是不错,美呢!适合抑郁的恍惚的特写镜头(好吧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欢这里面,太多的特写镜头,戴立忍对镜头说话的拍摄手法我真的是觉得很呵呵),可是她在特写镜头前不露怂不是很棒么!
吴镇宇好惊喜,一开始真觉得他这个设定是出来撑票房的,是我想错了,最后的从烧本子开始的情感爆发(也可能是从那开始我才看懂)大写的赞,所以说,看吴镇宇的电影不被他吓到得多亏啊!
戴立忍反倒不够坏,达不到我的要求,那么变态的角色,他演的平静了些。
那个帅帅的小男模,一开始还以为高以翔,哎呦没想到那么阳光的设定竟然还喜欢SM呢~~羞羞哒羞羞哒~~(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他是男模,导演透过镜头告诉我啦哈哈哈哈)在这样阴郁的气氛中阳光的恰到好处,演技说不上,亮点说不上,但没有大漏洞,哎呦歇了我好喜欢他。。。
我申请过掉男警察,什么玩意!不喜欢,从角色设定到演员个人都不喜欢!
整个故事不太流畅,瑕疵之一。发展的不是那么顺其自然,反转也不是那么的,让人想拍手。作者想表达的太多了,一会心理一会人性一会啥啥啥一会啥啥啥,整体的线不太明,容易乱,事实上也乱了。
至于故事的内涵,我阅历不深,说不太清,不过我懂得草菅人命的意思,我也有被深深划伤,像玻璃架在脖子上,头皮发麻不能自抑。
其实不太适合推荐给所有人,也不算推荐,基于我向来推荐电影的经历,推荐了也没用。
只是陆陆续续,想写好多
感觉围绕金钱与欲望的黑幕很有实力,就是超级给力的。
不黑色而硬要黑色。怎么把现实题材做的完全不现实指南。模糊,散乱,人物关系没有,案件逻辑不清,欲望做动机的话,也是看不清楚。找不到任何一个有力的点。“想当然”这三个字不好绕啊。拍片不易,导演加油!
矫揉造作,故作深奥,各种面瘫
所有的力气都用在气氛营造上了,故事还是太单薄,导演的创作意识好于故事和叙事能力。但对于类型片来说是不错的尝试。
剧本问题很大……人物塑造不是太脸谱(副院长)就是整个混乱(女主和警官),还有个除了刷脸存在意义不明的前夫。反转无力,台词尴尬,最后的“两年后”也纯属画蛇添足。
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用力过猛,苦大仇深…演员从头到尾一副表情,好像怕观众看不出你有罪…(李至正还蛮正,哈哈)
很失望。。。没有想象中的好看。一些人物开始交代不清,悬念设置的一塌糊涂。要不是拍医疗黑幕,我就只打两颗星了
摄影的色调和风格非常好,看着开场满墙的爬山虎让我很舒服。对白生硬,尤其是楼顶上的那场对白。说它黑色,我看到最后充满正能量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尾也将这黑色消解殆尽了。说它烂出新高度的朋友,也有些太极端了,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电影院一观的,它毕竟是认真讲故事,探讨女性命运的一部佳作。
表演,摄影,剪辑,剧情,全部失败,看在校友的份上➕一星
一部值得思考的黑色电影。亲人能否决定个人的生死问题,这是第一个思考。痛失爱女的母亲,在正义与罪恶的界线中交旋,她在戏中的道德评价,这是第二个思考。女主与多方的利益斡旋到感情纠葛的种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上,这是第三个思考。最后结局的处理,涉及现实因素,这是第四个思考。
野心太大,既要揭露医疗黑幕,又想表现心理层面,还要用各种超现实主义的隐喻去衡量“黑点”的抹去等问题,每一处都是故弄玄虚、欲言又止,结尾绳之以法的伎俩更加小儿科。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的行动完全取决于剧本的走向,而非遵从于角色内心。
导演泪洒标放,还以为会有什么惊世巨作ˊ_>ˋ有这个时间我还不如回去洗澡
1.4 开场十分钟就交代了4条线,然后就乱七八糟的持续增添人物,奇葩做作的镜头调度.刻意空洞的台词设置.扁平错乱的人物性格.尴尬死板的表演状态,结果就是人物都没立住.故事也晕头转向。白瞎了一个这么精彩的主题。Ps:女主那张赵薇+张韶涵+安以轩的脸真令人生厌。
看得尴尬症频发 各种大特写慢镜头 虽然剧情没法做到白夜行 但起码得说得过去吧
剧作,法理,逻辑,人物设定,对白均有不少硬伤,故事讲述违反正常人逻辑,推进极为生硬。只能说作为导演处女作,勉强及格
又一个人包场
何止是医院有黑幕?各行各业,并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有人的地方就有黑幕。
这黑色…全都是泡沫…不知道这里的满分是怎么打出来的。
16328传媒广告博物馆。出发点是真的不错,拍的用心。提意见:既非悬疑又非侦探也不是完全的伦理,说是黑色电影也很牵强;纪实感和主观感受没有调和好,人物的台词、动作很突兀;情感一上来就满了,场景很碎,到处是音乐,还不好听。贪大求全,止于借鉴,挺现实的题材就不象真的。就不说其他了。
在表现黑暗的时候还是略显稚嫩,不过也是华语电影难得一见的深刻片。女性导演视角是细腻的,镜头也比较唯美。剧情上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医疗最不该出现黑暗的地方是最黑暗的。想想结尾有些细思极恐,保外就医,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