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

科幻片法国1965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安娜·卡里娜阿基姆·坦米罗夫让-皮埃尔·利奥德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阿尔法城 剧照 NO.1 阿尔法城 剧照 NO.2 阿尔法城 剧照 NO.3 阿尔法城 剧照 NO.4 阿尔法城 剧照 NO.5 阿尔法城 剧照 NO.6 阿尔法城 剧照 NO.13 阿尔法城 剧照 NO.14 阿尔法城 剧照 NO.15 阿尔法城 剧照 NO.16 阿尔法城 剧照 NO.17 阿尔法城 剧照 NO.18 阿尔法城 剧照 NO.19 阿尔法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1

详细剧情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

长篇影评

1 ) 阿尔法城观看一半时的影评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保持沉默,行事作风严谨,幽默感缺乏的人(尤其是理科生)那你一定能明白阿尔法城是啥性格的城市。

影片开头就已经把阿尔法城介绍得差不多了,“沉默,逻辑,安全,谨慎”。但丝毫不影响导演给你一个个“惊喜”

惊喜一 即便是个路人,也要去居民管理局登记。如果你是个健忘症患者,还有妹子来三番五次提醒你哦

惊喜二 把人的生理需求摆在台面上,伴以亮到闪瞎的镁光灯。无论是旅馆里三流小姐的主动和遇事不惊,还是在阿尔法内部的活裸体照明设备,都让人心里小小不舒服了下。电影里的性都用一种表面平静但实则极为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刺激与诱惑,又没有唯美和妩媚。它就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被逻辑化然后变成数据,由城市掌管者统一提供。Oh no!
能让观众稍有怜悯爱惜之情的恐怕只有会掉泪的女主。在她说“不,我没有流泪,因为这是禁止的”的瞬间,影片的主题和脉络已经清楚了。

惊喜三 泳池枪击。一开始还以为是群政客在排排队正儿八经地欣赏游泳比赛,后来发现是阿尔法城独有的枪击模式。罪人穿着体面地在跳水石上宣扬自己的“信仰”,然后砰的一声,就坠落水池。有的人话太多,就是砰砰砰。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刽子手不仅仅是开枪的人,还有几个水上芭蕾舞者。在把罪犯彻底溺掉之后,镜头切换到她们优雅的舞姿上。我想导演选择芭蕾实在太聪明。这种优雅至极却以被"装进套子里“为代价的舞蹈,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哀伤。你看那舞动的脚尖,在空中划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笑容。


惊喜四 背景男声。如果已经确定这就是地狱,或者人间之外的领域,那就称之为撒旦之音吧。混沌低沉,睡不着又没睡醒的状态,好像要把人拉进泥潭。倒是说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没猜错的话,应该就是阿尔法60的心声了。它说,我创造了自己,我也将毁灭我自己。因为我的名字叫绝望(我瞎编的-。-)


这应该是作为科幻片来看的。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科幻片,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电影已经有实验性质了真不容易。
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时候,导演已经高瞻远瞩了计算机将带给人与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种种,只能说世界上永远不缺天才。
只不过为什么是走向规制严谨而不是放纵享乐,(这与”死于安乐“的那套媒体理论相去甚远)我想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放纵,都是被计划好了的,就好像,老鼠正在享用的甜蜜毒素,是人类经过计算后投放的。


真是不守规矩的科幻片 : )

2 ) 失语症

阿尔法城居民的“失语”是因词汇的匮乏,而导致被动的表达无能。阿尔法60对语言的操纵,扭结着语言与权力关系,权力通过操纵语言,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圣经”(即语言字典)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复制再生产的场域和机器。因此,个体的“失语”,实为受制于权力的体现。 那么阿尔法60摘除了什么语言?譬如“爱情”与“肉欲”的替换,譬如没有“良知”。一系列语言操作的结果,是塑造了不会思考、没有自我、只会服从的如行尸走肉般的阿尔法城公民。这种洗脑式的愚民策略,成为维系集权式统治的重要手段。 语言成为控制手段的同时,控制语言也成为突破枷锁的途径。通过唤醒“爱”与“良知”,从而摆脱控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自身存在裂隙。 戈达尔十分寓言性的作品。影片中提到了三十年前,美苏统治世界。冷战时期联系着中国的五七历史,因此影片中说阿尔法城与中国的统治手段大同小异,也就不足为奇。如五七体制、单位制、大饥荒大跃进时公权力的愚民欺骗等。如出一辙。

然而,60年代的戈达尔还是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左翼分子。因而这种话语是否可看为对欧洲正统话语的反讽。

3 ) 《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粗糙科幻中的爱情【第1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5/alphaville-une-etrange-aventure-de.html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本片获得1965年第1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通过一个科幻故事,讲述一个计算机专制的城市生活。男主角是一名特工,奉命来到阿尔法城执行任务,即杀死或抓住设计阿尔法系统的教授。男主角先见到教授女儿,又去见了另外一名特工,但他已经沉沦。之后,在教授女儿帮助下男主角遇见教授,想要动手时被抓住,并被计算机审讯。计算机难以理解男主角的回答,就让他参观阿尔法系统,男主角趁机逃脱。回到酒店,教授女儿来见男主角,交谈中两人产生感情。很快又有人来将男主角抓住,并带到教授面前。教授在与男主角交谈时,男主角开枪打死了他。最后,男主角带着教授女儿逃离阿尔法城,前往另一个星系。

这部电影是我这个才疏学浅的普通人无福消受的,所以片中的故事与情节以及拍摄方式都让我无法评说,也没有资格评说。只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电影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专制,至于其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了。其次,电影对白在我来看大部分没有意义,即使有意义也是哲学上的、思想上的,这些对于只想简简单单看电影的我来说太深奥——实在不想动那个脑筋。第三,电影表现形式是费解的、乏味的,而且是“反电影”的,当然与其相对应的是好莱坞传统叙事。还是那句话,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难了,也太难看了!总之,“新浪潮”导演确实非同一般,能把电影拍得这么难懂、难看,堪称艺术电影的代表了,只是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说只能是烂片。

除了以上感觉之外,我无话可说。此外要提一下片中的影像风格,太粗糙了!竟然把科幻片拍得如此简陋,也只有欧洲的艺术电影能做到这样吧。

演员方面同样不多说,只有Anna Karina的美貌让人留下印象。Anna Karina确实很漂亮,而且在片中那么年轻!女人还是年轻好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我眼中的烂片,不管影评说得如何,电影毕竟是给大众看得,拍得那么晦涩难看,何必呢?

Anna Karina

Anna Karina 1

Anna Karina 2

序列:1037

阿尔法城.Alphaville.1965.D5.MiniSD-TLF

2013-05-11

4 ) 对该片的两种思考方式

从爱的角度,从社会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刚刚看完,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在阿尔法60的控制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为什么,他们手中的字典会消失一些敏@感词,丈夫不能为死去的妻子流泪……在外来特工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的人需要拯救。
阿尔法就像一个喻指,这是一个人们来维护的规则。想起年初看得《科技想要什么》,书中认为,人与科技是共生的,并不是人类创造了科技,而是人类依照规则创造了科技。阿尔法60只是规则的实体代表,人们制造了阿尔法60,阿尔法60的上头,就是这个社会的意志。这个意志,是这个流放的科学家制造的吗?我看影片不是很细,也还没有想明白。
人类是思考着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也因为能思考而变得伟大。当女主角和男主角说你来了让我觉得很害怕,在男主角的引导下,女主角发现自己了解纽约,并想起了刚到阿尔法的事情,最后,也是因为爱带领了两人逃离了阿尔法。
夜晚让你想到什么?诗歌。如果你不能想起来,你就会像城里的人一样。我,你,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规则很难以改变,但是人终究不是呆板接受命令的个体。因为科技,因为诗,我们在成长。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则,故事中的规则较为极端。然而人与人的相处,其实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规则,允许离开,允许改变。阿尔法城做的还是太过了,将意志强行灌输进子民身上,但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不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社会规则是人一点点制定的,但是抽象地深究,社会的进程自有其合理的规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互相包容,否则我们的国家不会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有那么高的福利。这些东西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到了那个时候,有人应该提出来,最后成真,成为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

5 ) 戈达尔式诗意哲学

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午睡起来,想起刚刚做过的梦,梦中一个女人站在一个穿风衣的男人身后,伸出手掌,五指张开,挡在男人的脸庞前方,光影从女人的指尖投射在男人的脸上,他们静默着不说话。醒来后我把这一幕画了下来,跑到隔壁房间激动地对妈妈说我梦见了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画面。八年前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幕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重现,说是巧合罢,十三岁时候的我梦见二十岁的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电影画面,在一小时第十六分钟。

从精疲力竭开始接触戈达尔,起先只觉朦胧的喜爱,然后看了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随心所欲,就彻底沦陷在他的先锋世界。阿尔法城比他别的电影更带有实验意味,讲了一个科幻悬疑的故事,但是内核却仍然是戈达尔式的哲学与诗意,很赞同这样的说法,阿尔法城就是戈达尔和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他不需要被理解,他的电影只是他个人哲学和光影玩的一个游戏。或许只有和戈达尔站在同一审美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阿尔法城,我们仅做个看客罢了。

戈达尔说诗歌让黑暗变成光明,他相信良心是自然而然产生在人类身上的, 在他的世界里,“秋光”,“温柔”这样的词代表的是人性,而阿尔法城居民却被所谓的虚假的理性和逻辑而控制,没有诗意,进而也没有了人性。戈达尔的哲学和欧陆哲学所代表的诗意十分接近,之于我是一个迷人又空洞的存在,还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萨特的存在与时间,福柯意识形态的癫狂,而依浅薄之见,欧陆哲学和戈达尔式电影的共同点,是让世人对它们产生一种近乎崇敬的着迷,当谁接近他们哪怕一点点时,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一部分人被这恐惧吓退,然后散布言论说它们是疯子,是沽名钓誉的假大师,一部分人从中发现美学的共情,进而成为它们的研究者,追随者。

事实上,我想说,戈达尔的电影是最接近电影的柏拉图式“完美理型”。没有哪个导演像他一样把拍电影当成光影的游戏,阿尔法城电影里光线的忽明忽暗,画面的负片效果,先锋的跳接和蒙太奇,演员直视镜头的强烈情绪表达,让戈达尔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真正能称为艺术的电影,是戈达尔这样拥有着超越时空的原创性,拥有哲学诗化的语言,和拥有非他所不能拥有的独特技巧的电影。

然而对于戈达尔这样超前于世人的导演,他的终结还是爱。如果不是的话,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不会是他最爱的安娜卡里娜一字一顿说出“Je vous aime”,我爱你。

6 ) 逻辑、理性、时间、爱等等之于人

1,不要沉默

沉默有多可怕?常常我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几天我不在朋友圈唠叨几句在普通人眼里看来是乖僻叛逆不可理解莫名其妙的话,我就感觉自己已经死了,不存在了 卡迪尔那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我思故我在

但是我说话从来不会感虑每个人的感受,我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要考虑,如果为了一个人的感受而让我沉默不语,令另外九十九个人不知道我所思所想,那么我更愿意拿起棍棒就把那一个人狠狠地揍一顿,为什么不让我说话?

所以我在我的朋友圈是毒舌,所以常常有人说我不成熟,冲动,欠考虑,但他们其实不知道我是一直在抵抗这个社会的世俗 如果说成熟就是放弃对世俗的抵抗,接受世俗的法则并融入世俗,对我来说就是等于是背叛了自己,那么就没必要成熟,可以放成熟去吃屎了 我说的世俗是指中国现在的消费主义社会普遍潜在的向利心理,即为了眼前利益或实现长期利益而知行不一阴阳两面虚与委蛇营私舞弊投机取巧贿赂攀附屈尊降格委屈求全等等所有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绝妙解释唯物和唯心本质互斥又依赖共存的话,忘记原话了,大概意思是:科学(唯物)改变了世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拯救人类的心灵还是要靠人文(或文学,指唯心) 2,《阿尔法城》启示录

逻辑与非逻辑,理性与非理性

逻辑是科学的基础,人类所有进步基于逻辑的逐步完善,即经验,但人类经验只限于四维,超出经验之外人类不能理解,对此人类几乎都是党同伐异守旧斥新,比如五维、六维、七维等等,每加一维有如蚂蚁理解毛毛虫、蝴蝶、老鹰、飞机......,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于是乎,在人类社会,反逻辑就是反科学,反科学就是反理性,反理性就是非理性,非理性就是这个人不是正确的人,不是正确的人就不是好人 逻辑就是清晰异常的步骤条框构成的通道,堵住了所有的节外之枝,最后通向的只有唯一的正确,编程如此,写入编程的智能机器亦如此 打个比方,如果我爱你,爱你是满足条件符合正确结果的,那么就允许爱。但是爱你是不满足条件不符合正确结果的,那就不能爱,必须要在结果出现之前就强制性终止 那么请问,爱的正确结果如何定义?爱的正确的结果是不是只有唯一的解释?什么智能机器的逻辑可以预测未来提前知道爱的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把爱换成人类,套进逻辑中去,问人类是否有资格存在于地球?逻辑如下,如果人类存在于地球是满足条件符合正确结果的,那么就允许存在。但是人类存在于地球是不满足条件不符合正确结果的(因为人类会造原子弹毁灭掉自己毁灭掉地球),那么人类就没资格存在于地球,必须要在结果出现之前就强制性终止,毁灭所有人类 那么请问,正确结果的人是如何定义?正确结果的人类又是如何定义?正确的结果的人或人类是不是只有唯一的解释?什么机器的逻辑可以预测未来提前知道人或人类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真的有无所不知逻辑强大的这台机器,是不是在原子弹发明之前的之前,统治者就应该处死写出质能公式的爱因斯坦?或者碍于爱因斯坦影响力太大,那么就在他出生之前,找个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他父母,因为质能公式是原子弹的奠基理论。那么驳论就来了,限死了科技的进步,这台能预测未来的超级机器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你看在这样的逻辑下,理性只肯定了正在进行时的现在,否定了已经发生的过去,否定了无限可能的未来,而爱大多是非逻辑非理性的,人的存在也并非逻辑和理性所能概括的 所以最后我得出来的结论就是:QNM的成熟!QNM的逻辑!QNM的理性!

但在独裁专制的统治者眼里,他们是不承认我上面的逻辑,他们自有一套逻辑来一一封堵打圆,严丝合缝,他们会祭出“正确”的大旗,有一万个理由让你相信,他指令给你走的那条唯一通道就是正道,他们忘记: “人类的本质就是爱和信,勇气、温情、宽容和牺牲。” 而正是非理性突破了条条框框,才会有出格,有出格就会有旁枝,有旁枝就有创新,有创新,你才会看到生物的多样性,生活的多样性,一切才有无限可能,正浩瀚的宇宙一样,让人不可想象,又可以尽情想象

而且,爱也是无法定义的,常常是非理性的爱才温情更可爱,理性的爱就像两个死人躺在棺材里,遵循逻辑沉默相对,铁定是无聊透顶,我不喜欢宝钗正是因为她因利害关系而太理性,压抑自己的情感诉求,违背自己的意愿,委屈求全,到头还是被抛弃,自己不尊重自己等于是另外一个自己伙同别人来不尊重自己

世上没有逻辑是一统万象的,也没有一台机器能包容所有的逻辑,我想,正如光一样,只有无限接近包容,不可能等于包容所有,而每接近一分的包容,就增加十倍百倍的能耗,这样的机器,只有突破维度,像超越光,只有利用虫洞

但是,只有人能包容一切,因为人不是机器

短评

对工具理性的指控是明白易见的:堆砌E=mc²、ε=hf、海森堡、费米等符号,指向原子能这一现代性的终极武器,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工科出身的观众看来尤其如此),以爱之名的反抗也皆在意料之中; 但影像演证(demonstration)的手段依旧亮眼:人们常聚焦于戈达尔早期作品中的跳切,却易忽视他同时也是一位长镜头大师――本片严肃阴郁的气氛正是由多处一场一镜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构建起来,其并不以摄影机复杂的运动技巧取胜,而总是简洁、果断而有力的; 声画对立的运用承接自《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无疑极爱卡里娜,以至于不惜用类似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手法,为她的段落加上特别的背景――它由阿尔法城的第二主题变形而来,是弦乐奏出的"光环",是照亮黑夜的诗歌.

3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7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1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这不是1984,α-60也不是老大哥,他只是个遵从人类逻辑的机器;这不是科幻片,戈达尔也不是奥威尔,相反,他心中的乌托邦幼稚的可笑,他把音画分离,玩转负片只是为了讲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自知,于是有了《飞向太空》;需要未来,于是有了《2001》;需要语言,于是有了本片。

1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19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23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26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27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3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3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主要是在感受戈达尔对镜头处理的自由性和实验。画框外延续空间的表现是印象最深的点。

40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戈达尔标志性的无缘由画面乱入在本片中竟然产生了更接近传统叙事的效果——较比贴合这座乌托邦都市的神秘幻灭感。但感受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其他那些叙事手法以及阿尔法60的模糊混浊单声调画外音早早引入困倦状态。

43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47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戈达尔的反乌托邦科幻片,获柏林金熊奖。①阿尔法60的技术理性极权,沉默,死寂之城;②低成本黑色电影既视感,风扇,话筒,E=mc²霓虹灯;③跳跃剪辑+负片手法,奇诡突兀的音画分离,配乐足够先锋,滴滴声;④泳池枪决戏,魅惑无比;⑤粗重混浊的男声旁白;⑥艾吕雅[痛苦之都],以爱和诗对抗逻辑。(9.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5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1小时前
  • tgm
  • 还行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1小时前
  • btr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1小时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