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双重赔偿 剧照 NO.1 双重赔偿 剧照 NO.2 双重赔偿 剧照 NO.3 双重赔偿 剧照 NO.4 双重赔偿 剧照 NO.5 双重赔偿 剧照 NO.6 双重赔偿 剧照 NO.13 双重赔偿 剧照 NO.14 双重赔偿 剧照 NO.15 双重赔偿 剧照 NO.16 双重赔偿 剧照 NO.17 双重赔偿 剧照 NO.18 双重赔偿 剧照 NO.19 双重赔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01

详细剧情

  Walter Neff(弗莱德·麦克莫瑞 Fred MacMurray 饰)是一个成功的保险代理人,他在夜里回到办公室,开始在一个录音机上诉说他的故事......  Neff为了取得Dietrichson先生的保险代理权,来到了他的家中,Dietrichson先生不在,Neff遇到了Dietrichson先生的新妻子Phyllis Dietrichson(芭芭拉·斯坦威克 Barbara Stanwyck 饰)。美丽的Phyllis让Neff感到不自然,而她也开始说起她的丈夫的诸多不好之处。在第二次拜访中,Neff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愿意参与Phyllis的杀夫计划。Neff计划在Dietrichson先生坐火车的时候制造他失足摔下的假象,以骗取“双重保险”。一切进行的非常顺利,Dietrichson先生死掉了,Neff和Phyllis两人的爱情和金钱似乎都有了保障。然而,Neff的好友保险调查员Barton Keyes (爱德华·罗宾逊 Edward G. Robinson 饰)却觉得事有蹊跷,开始调查整个事件......  本片改编自James M. Cain于194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由导演比利·怀尔德和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共同编剧,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双重赔偿》-个人拙见

我一向喜欢看老电影,尤其那种细节都充斥着令人惊叹的完美的黑白电影。
刚看完1944年的《双重赔偿》,影片开头就告诉了凶手是谁,仿佛悬念少了很多?不,并不是这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依然会为"男女合伙谋杀组合"而揪心,仿佛你就是共犯。
如果影片只是叙述一件谋杀案,我想它应该不会成为黑色电影的经典。它更反应的是人性,贪婪和良知。男女主看似互相吸引走到一起,实则是各自的贪婪以及内心的不安分,共同踏上了一趟终点是坟墓的列车,其中充满着欲望,紧张,不安,猜忌,背叛。这也许是人们性格的黑暗面所寻求的刺激。
芭芭拉确实很美,影片中的丈夫在身旁被情郎所杀,镇定开车,眼框含泪,眼中暗含兴奋,嘴角微微上扬,那一刻,脑子里应该是十万赔偿金以及终于可以和那令人窒息的婚姻生活撒油啦啦了,又也许,是整件事情,终于要进行下一步了,找继女那个易冲动的小男友解决掉这个跟自己争夺财产的人,再踹掉情郎,独享赔偿金继而享受人生。她为了自己,可以用她那聪慧的大脑以及蛇蝎心肠把阻挡她达到目的的路上的一切障碍送上西天。但到了最后,机关算尽,还是算漏了感情。她最后对奈夫的告白,我更倾向于是她的真心,可是却死在他的枪下,倒在他的怀里。一个可恨又可怜的女人。
奈夫,一个表面成熟稳重的男人。作为保险销售员,几句话就知道女主的目的,愤然离去,用了一个下午想忘掉女主却不能。我倒不觉得他是为了忘记人,而是想拜托内心那可怕的欲望。一个因为工作的性质而看尽人生百态的30多岁的男人,我不相信他会对一个只见了一面的有夫之妇动真心,那就是欲望。而自己作为一个从业多年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工作者,想挑战一下,是否可以制造一个天衣无缝的骗保案件。女主的出现,就是一个平台,勾出自己骨子里的不安分。两人一拍即合,制造了谋杀案,而自己也开始挣扎。公司在彻查案件,被杀人的女儿找上门,哭诉杀了自己母亲又杀了父亲的恶毒女人-他的合伙人,内心过意不去,试图带着小姑娘走出悲伤,其实是在为自己赎罪。不见女主,说是为了女主,其实也是为了自己。最后发现女主还有动作,企图让自己一个人独揽后果,受到了背叛,上门把人两枪崩出了这个世界。最后出手让无辜的人不搅进这个悲剧。我们一路看着奈夫从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到顺从自己内心的渴望,到收不住脚,到最后酿成大祸,回头已晚。
最后一幕很有意思,奈夫倒在公司大门,一向吸烟需要自己点燃火柴的赏识自己的上司(这位聪明的简直没谁了…)终于为自己递上了点烟的火柴,代表人性正义和良知的火焰。
最后说一句,保险人员比条子更适合破案…(不是黑)

2 ) 对观众心理的完美把握

《日落大道》之外,比利怀尔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其讲故事能力,牛逼到了不怕剧透的地步。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那些只依赖结局反转作为主要悬念和亮点的电影简直是弱爆了。

《双重赔偿》中一开始便交代杀人事实,然后让电影重心放在男主角堕落的过程。结果早早剧透,让观众主动进入窥探者的角色去寻觅真相,毕竟聊八卦是人类的天性,而怀尔德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于是故事情节由此展开。

由于知道了男主角会堕落,所以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对一切引导都产生期待,而怀尔德成功运用了“落差”,不断打破观众的期待,从而紧扣心弦。当女主角提出动机的时候,观众以为男主角会被美色所引诱而上钩,结果男主角果断拒绝并离去,观众期待不成立;当男女主角策划好杀人计划时,观众期待凶案的发生,结果被害人因受伤而导致计划被迫中止,观众期待再次落空;当计划成功后,观众期待男主角能逃过一劫,但男主偏偏选择自首,再一次让观众捉摸不透……电影就是通过不断打破观众的预设和期待,让电影在剧透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玩出新鲜感,依然产生了许多让人摸不清的迷雾,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彻底掌握,并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中。

由于《双重赔偿》属于黑色电影,男女主角也是身处黑暗的反角及犯罪者。由于电影视点始终与男主的视点同步,于是成功将观众和男主的立场相统一,这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始终期待着男主能顺利逃脱。在正常生活中,人对于犯罪始终会产生多多少少的抗拒,而黑色电影的存在让观众能光明正大地身处犯罪者的立场,这让习惯了正义的观众们产生“越界”的刺激感,这也是电影牢牢抓住观众心理的第二个原因。相似的例子如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

电影的小瑕疵在于男主角的心理转折,如果仅仅依靠女主的美貌来解释男主堕落的开始,则未免过于简单粗暴;而男主为了脱罪而杀死女主,结果却选择了自首,这一心理转变也未能进一步铺垫渲染,显得结尾有点潦草。不过好在电影精心塑造了男配角,他与男主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影片的情感世界,以此结尾也让观众从女主的阴影走出来,进入另一种温情,这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3 ) 谁能解释这部电影的硬伤?

一开始很喜欢,但是仔细一想发现一个大硬伤:死者是被勒死的,脖子上应该有致命勒痕,但是伪装成摔死,可两个凶手并没有对尸体进行摔伤处理,身上就不应该有致死伤痕啊,难道警方连这么个简单的判断都做不出来么?难道连法医都不用就结案?本人看的是无任何字幕的原文版本,也许理解不透,谁能给个合理解释?

4 ) 深渊的颜色是黑色(剧透很严重,观点很偏颇,慎入)

深渊的颜色是黑色

李黎

除了必然到来的死亡之外,欲望也是一道巨大深渊,很多人会奋不顾身投入其中,在死亡到来之前体验了自由下落的快意和寒意。

《双重赔偿》是一部讲述这种下坠的电影。它的标签是黑色。黑色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欲望。难以遏制的欲望,非理性的冲动,还有似是而非的爱情,这些都是重重黑幕,将一个人覆盖和埋葬。

瓦尔特是一位做了十一年保险的保险业务员。十一年这个数字被他不断挂在嘴上,以增加客户的信任感。

看一下故事的时间,一九四八年,那么瓦尔特在一九三七年开始了保险工作。一九三七,多么敏感的年份,在美国,持续数年的大萧条早已经露了狰狞的面目,吞噬了无数人。瓦尔特挺过来了,十一年他保持着蒸蒸日上的趋势,终于穿越了大萧条、二战的迷雾,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他举手投足带着兴奋和自得:美好生活即将开始。

他去为一位富豪续约汽车保险,在一楼遇到了富豪的妻子菲丽丝。菲丽丝出场的方式让人热血沸腾,不仅瓦尔特,包括任何人。菲丽丝这种半裸而严谨的形象是她的武器,更是她的态度。

瓦尔特对她动心了,再短暂的交谈中,不断把话题扯到菲丽丝的肉身上,直接谈论菲丽丝的脚踝。这样的勾引挑逗不能称之为爱情,而是人性,是广泛存在欲望。至于挑逗是否成功,乃至生意是否成功,瓦尔特一时无暇顾及,他也已经有了蒙受一笔保单丢失的底气了。

此时的瓦尔特顺风顺水,公司内部对他提携有加。有了底气的男人在爱情和欲望之间,大多会选择欲望。因为爱情太稀罕,并且过于缓慢,不足以承担那种急切需要展现的成功。

面对瓦尔特的诱惑,菲丽丝不愠不怒。她是了解男人的,此刻她不仅了解男人,更需要一个同谋的男人。还有谁比眼前这个为自己神魂颠倒的男人更合适呢。

两天后的下午,菲丽丝故意选择丈夫不在家的时光,让瓦尔特再次上门。女仆也很巧合地离开了。男女相对,彼此的呼吸都缠绕在一起。菲丽丝觉得时机到了,一句一顿地提出了一个要求:能否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买一份人身意外保险,自己是受益人。

瓦尔特是成功的保险业务员,成功的一个基础是大量的经验和精明的预判。他立刻意识到,菲丽丝是想谋杀丈夫、石油商人迪金森。

瓦尔特挑明了这些,并且离开了。

在电影的最初,瓦尔特就以一个凶手的身份对着话筒讲述,话筒那头的人不是警察,而是他的上司、理赔经理巴顿。这样的开始和真相层层剥开的悬疑电影不同,它制造了另外一种悬疑:一个人怎么成为凶手并且需要如此坦白和忏悔的。

当瓦尔特挑明菲丽丝的心计,并且离开时,我们不禁诧异,他拒绝了合谋,又如何成为了凶手。

最大的原因还是欲望,一种对罪恶的隐蔽的追求,对不劳而获的天然向往,对挑战自己智力和能力的冲动。

拒绝了菲丽丝,瓦尔特回到自己的寓所,一个单身男人的寄居地,这里不像一个家,但也是一种身份的标志,更是继续奋斗的起点。如果瓦尔特延续他的事业,不需要多少年,他可以拥有中产的一切,以家庭为表象。

但菲丽丝找到了瓦尔特的电话,致电之后又来到瓦尔特家里。

一个已婚女人来到一个单身男人的寓所,这本身是一件大事。更大的事情是,菲丽丝讲述了她婚姻的不幸,丈夫迪金森对她无休止的暴力和冷暴力。瓦尔特此刻的内心是复杂的,善恶交织,无法从容。救人于水火的使命感、杀人夺妻的罪恶行径、相爱相守的憧憬,还有对巨额保险赔偿的垂涎,一时间全部交织在小小的寓所里。

瓦尔特和菲丽丝接吻,并且拥抱了一个晚上。

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两个人的关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这不是犯罪,至多是道德上的越界,是对犯罪的探讨。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和一个追求世俗成功的男人在一起,未必不可以恒久远、永流传,当然,也更容易滑向一个漆黑的深渊。

在菲丽丝登门后的一些日子里,瓦尔特内心交织着各种情感,对犯罪的畏惧和冲动,对自我证明的期许和怀疑,对财富的向往。而决定瓦尔特去实施犯罪的,不是上述任何因素,而是他想到了一个自以为可行的方案。

瓦尔特为何去犯罪并杀人,答案是,他可以。

瓦尔特为何和菲丽丝合谋,答案是,他可以。

瓦尔特为何跌入深渊,答案是,他可以。

瓦尔特自以为他可以。他的计划是,在迪金森乘坐火车出门前,将其杀害,然后由自己装成迪金森,并跳车,把迪金森的尸体抛弃在铁轨上做成摔死的意外,然后获得双倍的赔偿。

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也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如果警方对此不介入,保险公司没有巴顿这样的脑子里拥有了“大数据”的理赔经理,这个方案就天衣无缝,让人赞叹。

而如果仔细端详其中的细节,尤其是火车的时速、尸体的伤痕等等,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愚蠢之极的计划。

瓦尔特是愚蠢的,菲丽丝也是。在欲望面前人愚蠢一点似乎也无可厚非。

为了让这个愚蠢的计划看上去越来越天衣无缝,在相当多的日子里,瓦尔特和菲丽丝只能借助街头的电话联系,见面也只能在便利超市装作顾客,希望一切都没有痕迹。

这种努力,让他们的计划越来越不可回头,无论完美还是愚蠢。

迪金森先生因为受伤而必须拄拐,这让瓦尔特的计划更加完美了,因为双拐将会成为众人的焦点,更加方便他扮演迪金森,在漆黑的车站和火车上瞒天过海。

在这个由诸多欲望驱动的犯罪计划一步步推进之时,爱情、美女和财富,都必须成为这个犯罪计划的补偿,双倍甚至多倍的补偿。

瓦尔特不是因为爱情或者金钱去杀人,犯罪的冲动来自人性深处不可言说又挥之不去的欲望。

当计划实施后,爱情和金钱必须作为回报。

杀人一帆风顺,电影不在于制造悬念或者反转。

被巴顿识破其中的问题也不出意外,瓦尔特在杀人之夜回家时突然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死人才会这样。他不禁自问,自己是不是每一步都错了,不然何以没有脚步声呢?

当然如此。在瓦尔特扮作迪金森跳车之时,火车上还有一位乘客跟他闲聊,这是无从计划的意外情形。虽然瓦尔特把他支开,但那个人已经成了目击证人,看清了眼前这个假迪金森的年龄,是个年轻人。

巴顿对这起意外的识破有一个过程,这大概是整部电影悬念最足的地方了,因为巴顿认识到何种程度,瓦尔特的命运就会出现相应的结局。

如果巴顿只认为这件事有问题而拒绝索赔,那么家属菲丽丝可以打官司,由意外改为自杀。瓦尔特相安无事,拿不到钱而已。

如果巴顿只认为这件事有问题,并且推断出上车的迪金森和死去的迪金森并非一人,那么菲丽丝可以坚持否定,就算打官司,粗糙的鉴定技术也不能确保查出死因。菲丽丝拿不到双重赔偿,瓦尔特相安无事。

如果巴顿通过迪金森先生的保单,发现瓦尔特和这件事的联系,那么瓦尔特必然败露。巴顿也是骄傲的专业人士,不会让自己挖掘出的真相淹没。

对双重赔偿的极度渴求已经让瓦尔特和菲丽丝没有退路了。

更为致命的是,同样作为谋杀的补偿,爱情在这个时期变味了。为了防止两人的关系被发现,瓦尔特和菲丽丝不能联系,感情在这种一天天的毫无联系中迅速变质,变成了怨恨和职责。

而当迪金森先生的女儿罗拉专程找到瓦尔特时,事情已经变得没有任何转机。

在欺骗迪金森签署意外保险时,为了事后证实有足够的当事人在场,菲丽丝拉着罗拉陪自己下棋,让罗拉认识了瓦尔特。菲丽丝想不到的是,正是罗拉,由一个被利用的目击证人变成了葬送自己和瓦尔特的最后一击。

罗拉目睹了菲丽丝居然在迪金森出事之前几天身穿葬礼服装照镜子的情形,并且回想起她做护士时,如何将自己生母迫害致死并成为迪金森新任妻子。而让罗拉对菲丽丝充满怨恨的都不是上述事件,而是自己的男朋友和菲丽丝打得火热,一股真爱的架势。电影的潜台词是,罗拉对父母的生死本质上是无所谓了的,但对抢了自己男朋友的继母,完全不能忍受。这样的情感和现实让人不寒而栗,但电影对此异常着迷。

罗拉的叙述,让瓦尔特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犹如上一次菲丽丝亲自登门后他的态度出现了转变一样。

瓦尔特陷入三重烦恼之中,一是巴顿的质疑始终在持续,巴顿当着他的面越来越推理出事情真相,二是和菲丽丝不能见面的现实让整件事变得毫无意义,为了获取意义,他变得焦躁和怨恨,三是罗拉的话其实和他在第二次与菲丽丝见面的印象是一致的,那就是菲丽丝其实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如果在第二次见面时候断绝了和菲丽丝的一切往来,那么瓦尔特不会坠入深渊,不仅故事,他人生的走向会全然改变。

瓦尔特一边安抚罗拉不要把她知道的事告诉保险公司和警察,一面去和菲丽丝当面对质。

原本是久别重逢,这里成了抱怨、指责、诅咒、嘲讽、羞辱、扭打、夺枪、谋杀、逃离……瓦尔特活着离开了菲丽丝的家,但再也活不下去了。

他临死前做的一件事就是,让罗拉的前男友、菲丽丝现在的相好,不要走进房屋,不要和菲丽丝再有任何的牵连。

至于瓦尔特贯穿整部电影的讲述,没有任何忏悔的意图,只有一股浓浓的黑暗从深渊里升起,吞噬了一切。

5 ) 让我们来演《双重赔偿》

让我们来演《双重赔偿》。让我来演蛇蝎美人,你来演那个被蛇蝎美人引诱而堕落的保险推销员。我美丽、智慧、有教养,我自私自利、生活混乱;你普普通通,而你只是想要一个我。让我在你对我恨意无比的时候爱上你。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我钟爱黑白片,因为它们的时间、空间都那么久远。黑白的金发、裙子、踝环;黑白的忍冬花。你会在我消失之后,喃喃地说,谁能想到,谋杀会有忍冬草的味道呢。

黑色电影总是给人一种磨损到痛苦的冷硬感。那么阴郁、无望、悲伤。赤裸裸的,将最真实最不堪的东西从生活的浪漫外壳里揪出来。但是,黑色电影对我来说,是极其浪漫的。不管是蛇蝎美人,表现主义的光影;还是欲望、道德、爱情、犯罪——所有的一切都失败了。宿命感,其实是浪漫的。

我喜欢黑色电影是因为它的“冷硬感”,他们完全一个人的承受着自己的命运,冷静而绝望的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最终在死亡中找到归宿。当然,还有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我们深爱某一部电影,一般是与剧中人物产生了深沉的移情反应,这是我们与一个故事的情感联系。我经常表演菲利丝——有些时候我觉得我就是她了。我喜欢芭芭拉斯坦威克的那种世故的阴冷眼神—She only care about herself. 你知道,人应该经历的成长过程是,从不知世故到世故,再到知世故而不世故。

让我演一次蛇蝎美人吧。让我活在黑白影像里。

6 ) 过瘾

标准的黑色电影,标准的好莱坞,标准的男性电影,我多么吃这一套!

如果按前一阵学的《救猫咪》的技巧,那可以把它概括为一句:一个平凡的保险推销员被蛇蝎美人所引诱而杀了他的丈夫。爱情、凶杀、普通人的转变、“生存危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这故事几乎戳到了人性所有的点。我相信这种剧情放在当今依然有大量的受众,这就和爱情一样,套路归套路,但是好用,何况它是由钱德勒和詹姆斯-M-凯恩(《邮差总按两次铃》的编剧)搞的呢?

黑色电影可以说是美国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黝黑的街道、昏暗的酒吧下烟雾缭绕,百叶窗形成的格子状的阴影打在Neffy 犹豫不决的脸上,美人的诱惑和良心的考验双重折磨着他。惯例是黑色电影中常用的第一人称倒叙的方法,最后一根烟和影片中Neffy一根又一根的烟呼应着,错误终将受到惩罚,这是好莱坞中极少数的非大团圆结尾。

从一开始的德国表现主义到黑色电影,再到希区柯克的悬疑片以及后面的暴力美学《罪恶之城》,这一路发展下来都那么和我胃口,我想了想,我大概是个直男吧。

7 ) 虽老套,也精彩

典型的比利怀尔德黑色电影,我最喜欢的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电影,她扮演的女主是一个心思缜密手段很辣的蛇蝎美人。故事在现在看来也许有点老套,倒但是老套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同样也精彩!

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布局和破局相得益彰。难得用独白表现人物心理又不让我觉得不耐烦。为了追求戏剧性的转折效果,角色选择和事件进展挺违和。我本来不太介意这种合理性上的妥协,如果布置得当带来的愉快体验足够,我愿意主动忽略。但这部就还差一点儿。

短评

人生来没有背景,去时没有理由。

7分钟前
  • ╯^╰
  • 还行

黑色电影、钱德勒编剧、第一人称、蛇蝎美人。踝链。谋杀有忍冬的气味。擦燃火柴点雪茄之同性隐喻。——没有找到真相,是因为那人离你太近,只隔一张桌子的距离。——不,比那更近。好奇如果没有碰巧摔断腿,原本的火车计划是怎样。

9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前半程实在太好看了,结局更是喜欢。"I love u too",然后昔日好友帮忙点上一支烟便结束,这已算是最好的结局

11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整体挺好,演技在线

12分钟前
  • 苏幼
  • 还行

超赞。胜于夺魂索,比肩惊魂记。没想44年的皂白片能这么好。且采用正叙,没有悬疑,没有玩弄倒叙蒙蔽,讲述一毒妇与姘夫谋杀亲夫得手,毒妇的焦躁让男人担心,妇以为被甩而威胁,男意识到毒蛇缠身,最后痛快地杀掉毒妇,也没按计划嫁祸一混小子,自己坦陈。同事犀利,结局有些可惜,良知男能逃脱就好了

15分钟前
  • 小重山
  • 力荐

保险销售员和索赔员,杀人犯和侦探,喷了,早该想到雷蒙德钱德勒就是最知名的同人腐男作家,“No, closer than the desk”“I love you too”,怎么港,可能是最动人的告白。

17分钟前
  • 又烧包小队长
  • 推荐

【2】比利怀尔德的牛逼在于,让观众一开头就知道了结局的前提下,依然会有新的悬念引导观众情不自禁地看下去,看到最后又会有新的高潮。

21分钟前
  • Comel
  • 力荐

完整的设下悬疑,结局率先曝出,却留给观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双重赔偿”意味着你设下杀局时要有双重保险,甚至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脱身。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台词精妙,尤爱凯斯那段贯口干净利落脆。开场供认犯罪事实的回溯叙事方式,因摆明事情会有变化,所以悬疑一直在,只是最后破局没达到之前铺垫累积的期待。结尾两场再次展现怀尔德对人性积极的态度,尤以两个男人间角色对立但立场统一、不动摇原则却坦诚互敬的对话最打动人,给全片的黑色加了一层柔光。

28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我感觉保险员沃尔特心中一直有颗欲望的火种,就像他随身携带的磷火柴随时可能燃烧,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不全是贪恋金钱和女色,他犯罪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到完美,他迷恋自己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菲利丝和他是同一类人。两人的欲望交织成双重的罪恶火焰,最终结局是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31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女主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沦陷进感情的怪圈里了,这也是堕入凡尘的悲剧的开始。其实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在男主和调查员之间的。台词经典。镜头非常典型的film noir.

33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第一遍看的时候单纯当做了一个罪案类的悬疑片,如今重看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开首就把悬念直接道破,用极其沉稳甚至压抑的手法和火花四溅汁水横流的台词来讲述这个已经笃定的关于欲望和背叛的故事;我曾一度认为这个结局不够黑色,现在才明白这是最坏的结局却也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是一切的终章。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经典黑色电影,比利·怀尔德对电影节奏的掌控是现在很多导演要学习的典范,钱德勒的编剧让这个好电影有了底气。蛇蝎美人的阴谋让人感叹人性之恶,没有人可以得到救赎,只要你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

4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黑色电影关键是人生来没有背景,去没有理由这件事儿太牛逼了

46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继续补标比利怀尔德 与控方证人显著的阿婆风格类似 本片的钱德勒风也异常招眼 noir经典 倒序法令人不觉想起日落大道 以及多年以后诺兰的following 叙事波形十分协调 节奏把握精湛 phyllis躲在门后 barton站在人前的走廊戏令人难忘 尽管意境不在推理 若以csi细查死法和现场的手段 根本不可能成案 但浪漫

50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还挺精彩的 没有反转但是足够悬疑。整个故事从背景、谋划、实行、等发酵到最后真相大白都叙述得紧凑、节奏得当 行云流水。最后Phyllis说“直到我不能开第二枪时我才发现原来爱着你”这里甚至有点小感动 比利怀尔德这个神导在那么黑暗的电影里也能毫不违和插入一段爱情小插曲实属牛逼。看完之后一直都被芭芭拉和琼希瑟的美貌所困住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迈克莫瑞的划火柴 太帅了。

51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比利·怀尔德早期作品,黑色电影代表作。在当时是划时代的片子:大悬念在片头即揭晓但仍能引人入胜,阴暗压抑的灯光与摄影,对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揭示,芭芭拉·斯坦威克的精致打扮...而最主要亮点当属在《海斯法典》禁锢下的时代能把影片拍得如此“无性胜有性”,结尾的同性恋暗示更是大胆。(8.5/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本片改编自James M. Cain于194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由导演比利·怀尔德和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共同编剧,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

5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8/10。注意蛇蝎女外表发出的暗示:戴着金脚链移下楼梯,梳妆台摆放维纳斯头像,交谈时常仰在沙发里体现控制者的地位,密谋杀夫的婴儿用品超市的阳光场所她要戴墨镜掩饰深不可测的野心,藏在轿车后面的男主杀夫而她紧握方向盘、神态无所畏惧,败露后向男主开枪却犹豫着象征女性背叛家庭社会的矛盾心理。

5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使用闪回技巧,并很好地运用了戏剧张力这一基本的电影理论,时刻控制并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模本级别。★★★★★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