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一点都不枯燥啊,甚至在最后被狠狠感动到。
前面的内容就是那种稍微有点无聊的传记片,两个方面的无聊,一是谭米菲本人人生经历,二是基督教。特别我这种生来就没有宗教这个概念的人,就很无法理解吧,感觉很荒诞。宗教也好神也好,本来是神圣的圣洁的象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像“任人摆布的小姑娘”,人们打着他的名号做出满足自己私欲的最龌龊的事。宗教宗教,多少罪恶假汝之名?然后我意识到可能宗教也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只是那个国家、政府、市场等还没有完善时维持社会稳定和运作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科学其实本质没什么差别。
但是后面二十分钟开始,我眼里看到的不再是基督教,而是谭米菲这个人。第一个泪点是母亲去世,父亲拿给谭米菲母亲当年私藏的大衣。这没什么可说的,涉及母亲这种话题必哭;第二个泪点是谭米菲拿着自己的假发当木偶,对她说其实我很害怕。是现在回想还会哭的程度。其实谭米菲一直是那个敏感、脆弱又虔诚的谭米菲,从她在教堂门口巴望,从她第一次拿泡泡浴盖子做出苏西,谭米菲始终是谭米菲。这倒不是说我在维护她赞美她什么的,而是很容易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我到今天还会跟我的苏西对话,玩偶也好精灵也好,我们其实始终是在跟自己对话,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太孤独太无助了,如果这世界上没人能理解自己,那么就自己拥抱自己吧。其实人是不会变的吧,谭米菲也好每一个人也好,你以为你在漫漫人生中成长了改变了,但是在许多时刻惊觉自己跟几十年前那个躲在房间里不敢见人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区别。所以我在想人生在世,去经历去体验的意义在哪里?可能并不是改变自己,或者是之前我一直想的跟自己的劣根性对抗,而是在一出生就决定了的枝干上增添细节、丰富色彩,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同时理解自己不只是有无法改变和曲折的枝干,还有枝上的叶、叶上的花、花里的果,就算枝干不是别人眼中还是自己眼中标准的样子又怎么样呢?我们终其一生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i love you,i love just the way you are.
然后后面谭米菲登台演唱,时隔多年再次为神演唱,我感动的不是那份对神的虔诚和信仰,而是谭米菲这个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又回来了,她对神的执着从来没有改变过。其实谭米菲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吧,但是如果我愿意像她一样绽放生命的光彩,这并不是说像她一样出名或者暴富,而是能够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坚持自己,然后在过程中去体验世界经历人生,也不用总是一帆风顺。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最好不过如此了。
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一对拥有20世纪80年代的基督教广播权力夫妇的另一半,他们的故事被窃笑着讲述。
眉毛上有纹身。睫毛是不能动的。喜剧传记片《塔米·菲的眼睛》以电视布道家塔米·费·梅斯纳的特写开场,杰西卡·查斯坦疯狂地扮演她。未约会的场景似乎是在90年代,当时梅斯纳的前夫吉姆·巴克(Jim Bakker)因一长串欺诈指控而入狱。镜头外有一位化妆师,查斯坦张扬的歌手/个性提醒他们,她的化妆品大多是永久性的:“这就是我,”她高兴地坚持说。传记通常都是想透过面具看到真相。祝我们好运,电影眨眼。
故事情节是标准的:童年是艰难的,但女主人公,一个天生的艺人,长大后变得开朗。在圣经学院,她遇到了她将要嫁给的见习牧师。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饰演的渴望名利的贝克,已经在对听众说上帝不想让我们贫穷,他再也不像《惊魂记》(Psycho)中的安东尼·珀金斯(Anthony Perkins)了。塔米·菲有一个不讨人喜欢的母亲,但和诺曼·贝茨一样,吉姆的冲动塑造了这个故事。在他妻子的高歌猛进和他的野心之间,这对夫妇很快就成为了迅速发展的基督教广播界的明星。
通往垮台的道路有一种滑稽的基调,充满了讽刺。随着80年代金钱的涌入,吉姆很少不赞美耶稣。这个故事的范围很窄——既不是给他善意捐款的信徒,也不是里根入侵美国的背景。这或许反映了贝克宅邸的生活,但更奇怪的是,这部电影对塔米·费的内心想法缺乏真正的关注,就好像电影在开场时真的停止了关注。查斯坦尽了最大努力,但这部电影(由迈克尔·肖沃尔特执导)对她不利,理论上同情她的角色,但总是在窃笑的边缘。
与《斯潘塞》相比,这部电影难免有些逊色。在《斯潘塞》中,另一位大胆的女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出色地演绎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着装风格,她结了一场糟糕的婚姻,发现自己被一群怒目而视的建制派所挑剔。在这部电影中,地狱之火牧师杰里·福尔韦尔(文森特·多诺弗里奥饰)被另一种戴安娜主义——拥抱同性恋群体——激怒了。
“我们都只是人,”查斯坦笑着说。“上帝没有制造任何垃圾。”
如果这听起来像是一首歌曲的线索,那么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没有旋律的音乐剧。
这部规整无聊冲奥片给劳模姐带来奥斯卡的积极意义大概是嘉奖她近年来塑造的一系列现代事业女性形象——她们汇聚在近年来全球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运动狂飙突进的大潮流里,构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群像。
用笔者曾安利过的女性史诗纪录片《女人》里的话说,力量和美相辅相成(“strength and beauty must go together”)。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劳模姐可能是从2011年口碑分化的神作《生命之树》和女性群像戏《相助》才走入人们的视野。
《生命之树》是一部导演的(宗教)意志统治一切的作品,而导演意志的化身则是那以各种逡巡、窥探和游戏的目光游走在人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摄像机。
在笔者看来,劳模姐完全顶住了导演意志的压制和摄像机攻击性的窥探,如在丧子那场戏里,当摄像机猛然由下往上迫近和审视哭泣的母亲,母亲深重的悲哀和后来的释然俨然是圣母玛利亚的形象。
与《生命之树》中典型得不能再典型,“母亲”得不能再“母亲”的“母亲”形象相比,笔者私心更喜欢《相助》中戏份很少但很有特点的Celia。
与后来的女强人形象不同,劳模姐在其中饰演的Celia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南部“傻白甜”。
一般来说,这种胸大无脑的人设或是沦为男性角色的欲望对象,或是因为又美又傻而显得扁平和不讨喜,劳模姐的演绎却不落俗套。
当她扑腾着一头梦露般的金发欢呼一声抱住来求职的黑人女佣,当她缩在艳丽红裙里美而不自知地、略显紧张地站在桌旁以自己的厨艺感谢黑人女佣,片名的《相助》之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劳模姐今年获奖后,《相助》的女演员们已经有七位奥斯卡主角、配角奖得主。尽管在十年前,《相助》是那种看上去就没什么得奖相的温情喜剧(直白点说,学院的老白男们大概会扫一眼全是女性角色的海报和读一眼剧情介绍就感到“格局不够”而奔向他们钟爱的题材),从十年后再看,《相助》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电影。
仅仅是为多年龄段的女演员提供多个形象迥异、内涵丰富而很有发挥空间而非“花瓶”的角色这点,已经很值得当下(不分国界)电影生产者借鉴了。
让劳模姐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捧走金球影后的《猎杀本·拉登》(2012)是她和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一次火星撞地球。这是两位杰出女性影人的合作,而不是“加州nobody”和“卡梅隆前妻”的合作——在那之前不久,毕格罗刚以《拆弹部队》成为继坎皮恩后第二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
可以说,毕格罗的女性视角不动声色将这个本来可能拍成美国战狼的故事扭转乾坤,而劳模姐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呈现的情绪层次和转换也传达了毕格罗所赋予这个故事的深度——猎杀本拉登是以暴力对抗暴力。
影片不仅刻画了CIA为获得情报对嫌疑人无所不用其极的精神和身体虐待,也刻画了此类工作对工作者的虐待,即以阻止暴力为名实施暴力者自身也被暴力占有、剥夺和折磨。
废墟和沙漠中红发随着头巾飘扬的劳模姐美得惊人,也累得惊人,随着恐怖袭击的不断发生、追踪的不断失利和战友的离去,劳模姐饰演的特工在暴力面前再也没有一丝波澜。
在我看来,全片最高光的时刻不是奥斯卡提名片断里劳模姐对上司的怒吼,而是结尾处她独自走上飞机不知归程何处时那猝不及防潸然而下的眼泪。劳模姐在短短几十秒中传达出了一种精疲力尽的麻木感和广义的失望感——
显然,这位倾十年生命只为寻找本拉登的特工的一部分激情和生命已经埋葬在了那消失的十年,而袭扰着这个世界的暴力并不会因本拉登个人的死亡而有所减少,无论下一站是何方,故乡都已不存在。
《猎杀本拉登》的成功尽管未给劳模姐带来小金人,却给她带来了大量曝光。金子发光了。名导和大片也纷纷青睐了这位30岁才崭露头角的女演员:诺兰的《星际穿越》(2014),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2015),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猩红山峰》(2015)……
虽然这些题材的电影注定不会给女演员太大发挥空间,但劳模姐兢兢业业地完成角色,为电影整体的表达服务。当《星际穿越》里,墨菲哭着说“我已到了你当年离开的年纪,而你仍未归来”然后终止视频时,支撑起《星际穿越》整个故事,让星际穿越成为可能的线索——父女情,也感染了我们。
或许,相比出演主角的机会,劳模姐更珍惜和杰出导演合作的机会和服务于好剧本、好制作电影的机会。也是这样的敬业精神,让她不断“露脸”,积累了行业口碑和观众缘。
2016年的《斯隆女士》让劳模姐再次提名金球奖。这是一部颇有现实指向的电影。其鲜明的禁枪倾向,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年,自然有设置议程的意思。而劳模姐饰演的斯隆女士也正是一个以影响、设置甚至扭转议程的角色。这个角色的主要活动便是“劝说”。
不择手段地劝说,连亲密的同事和朋友也只是手段。劝说之外,没有私人情感,连性需求也靠召妓解决。不过电影最有趣之处正是逐渐揭露,这样的自私和残忍,这样的工具理性,最终竟是要服务于禁枪的“崇高”目的。
应该说,《斯隆女士》结尾的反转不够令人信服(导演要高潮即结尾的意图过于直白而铺垫不足),其对美国民主运作的刻画也显得小儿科,这个工作狂的角色对劳模姐而言更是驾轻就熟。
不过,这样一个机器般毫无人情、只有输赢的事业女性角色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不同于《女魔头》那种因为悲惨遭遇所以逐渐变态的(银幕上极常见的)邪恶角色,也不同于以伤害为乐的无端“邪恶”、彻底“邪恶”角色,斯隆女士这种毫无正邪之分、既不招人同情、也不让人得到宣泄而“爽”的角色,是对当下对女性主体性表达和书写可能性的一种拓展。
而2017年再次提名金球奖的《茉莉的牌局》也是如此:反抗父权的哈佛法学院新生选择去卖酒,从非法牌局的助手变成“合法”牌局的主持者。牌局给上流社会和精英人士形形色色的欲望提供了发泄的平台,而茉莉则在众人豪掷千金时冷眼旁观。
尽管电影一边强调茉莉并不出卖身体一边让劳模姐穿上各种低胸裙展露性感实在自相矛盾,但这样一个利用对欲望的洞察坦然追逐金钱的欲望女性,无疑是对主宰了银幕多年的贤妻良母(“玛利亚”)或蛇蝎美人(“美狄亚”)二分法的一种突破。
于是,劳模姐出演《塔米·菲的眼睛》也就顺理成章。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即颇具争议。一位抓住电视媒体的大规模普及的时代而取得成功的传教者,也将在人们的注意力被更煽情的节目吸引时被观众抛弃。
流量时代个人的兴衰莫不如此。劳模姐染深头发画上夸张的眼影和老妆饰演这位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女性。
将原型人物流传至今的一段电视影像和劳模姐的表演对比,可以看出她模仿其口音惟妙惟肖,一股不知是有意为之而是用力过猛的哭腔反而暗合人物的复杂性——正如我们不可能知道原型人物是以对宗教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还是确实地以表演真情实感来操纵人心。
反观国内,一面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节目让人感慨女演员又美又自律卷出天际,一面是稍微不“小白花”的演员接不到好剧本,人们公认演技好的中年女演员们则困在妈妈婆婆和婆媳大战的戏份里。对比之下不仅令人唏嘘。
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和铭记一些不同寻常的女性角色,无论是银幕上还是现实里,女性可以有欲望,也可以有力量。
开始不知道这是宗教 信仰相关的影片 但其实看下来 对于不是基督教的观众来说去看的也毫不费力。影片讲的 塔米·菲和吉姆·贝克从贫寒中奋起,创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教广播电视网和一个主题公园,他们传递的爱、接纳和繁荣的主题受到人们的尊敬。塔米 · 菲以她夸张的睫毛,独特的歌声、以及她热情拥抱各行各业的人们而成为传奇。不过好景不长,经济上的不当行为、诡计多端的竞争对手以及性丑闻的爆发使得这对夫妇的婚姻破裂,导致他们精心构建起来的帝国开始崩塌。(摘抄自豆瓣简介)我想奥斯卡获奖不是没有原因的 真的是一部好片子 过程中感慨颇多、结局唱的那首歌 Lord love you He loves what you are 她唱的自己的心声 一直以来传道歌唱的就很好 我都被她感染 学会接受你原本的样子 在人生波动 到低谷时 被“上帝”拯救 靠着信仰 没有被抛弃 学会继续向前走下去 这一点在最后升华 挺好的
有几个很喜欢的点,全片看下来很唏嘘 没想到在母亲葬礼上 父亲拿出来 年少盛名时期给母亲买的貂皮大衣 我泪目了…因为从小到大 母亲没有给到“我”觉得的认可 小时候想去教堂 被母亲阻拦 在偷偷进去后 收到上帝感召 尿裤子 胡言乱语 母亲并不认为是真的“在传达上帝保佑旨意” 后来与jim相遇结婚 到回家 母亲好像也是不太认可不太喜欢的样子、其实母亲可能很早就看出来了这位男士并不是很中意 很好奇很合适 但女儿喜欢 也再无多言…后来与丈夫Jim巧合下通过电视开始传道 越加壮大 直至成立PTL、然后通过无数基督教徒受道者?捐赠 一下子涌来的金钱名誉荣光 让“我”失去自己 “我”却丝毫不知 父母受邀来看节目 短短相处 母亲已经透过现象看到了其本质 “我”在慢慢迷失 只是 在追仰 虚假的信仰……母亲后来虽然收下大貂 其实只是因为这是女儿辛苦赚钱工作赢得的…她听到怀孕后女儿深夜的电话 也明白其实婚姻已经出现了裂痕了…。最后也是她想要拉出女儿 不要越走越偏 才去检举了吧…
也算是终于她的信仰了…
有一几个场景关于丈夫Jim的 还挺有意思的。
很多都得以窥见其品性,本质不算十恶不赦 但绝非善类。
1,一个是初次相遇 虽然 因为很多关于Bible的点可能那时多数人不认同 但他们却能不谋而合 比如关于上帝爱穷人 但并不是要大家不去向往追求有钱 有钱没错啊、(这一点可能也就奠定了后来夫妻一起走向虚荣追求奢靡生活的基调)。
2,以及坦言撞伤了一个小男孩,当时内心跟上帝祈祷 愿意用自己电视台主持?的理想去交换小男孩的健康,大致这个意思,看最后不也是挺打脸的、、
3,新婚不久开始布道 Jim借口Jesus含糊其辞说了新车的由来 明白人就能知道其实这车不是正经买来的,可能也是通过某种银行借贷渠道。
4,还有女主撞破丈夫通工作伙伴调侃取消自己老婆…天知道女主那时候那么爱他。还看到了丈夫同性恋倾向的行为…
5,多次拉女主挡枪 把他们私生活po上节目,只是为了重新带动PTL观众捐赠,然后满足自己私欲,从最开始就是女主的布偶节目让他们慢慢有人气 能上节目…还有 不经和女主商量 就擅自决定卖掉所有PTL的股份?大致意思,把PTL卖给只想通过节目拉选票的政客… 结果还不是被人骗。
6,可能他做的最让我动容的就是最后同意离婚 自己坐牢吧…虽然报纸说要做150年牢,但现实也十几年 被放出来了还是上电视做节目了…
女主还蛮唏嘘的 有忠诚的信仰 虽然不可否认 的确虚荣 有唱道?天赋 歌声嗓音很天赋,热爱自己的事业 有事业心 错就错在 选错人 或许?错把丈夫当作信仰,唉
想要过得更好本来也没错 抱着孩子 和丈夫参加一个名士的聚会 看着一位妻子春天?还穿着貂毛大衣 的确很贵很显示身份(呵呵)后面成名给女儿母亲买貂 出席一些场合穿貂 也能侧面看出 出身贫穷的她 一直想要摆脱穷人身份 喜欢过的很好的生活 其实啊穿什么真的不重要啊…哎
还有一个点 女主做了一起 艾滋病同性恋者,同时也是基督教徒 的访谈 她是真正能做到 上帝爱所有人,包括同性恋者,她爱人 爱所有人,真的做到了…
或许她遇到一个正直真正合适的人 会不会人生走向很不一样?很多时候她明明知道了事实 选择装作不知道,或许影片叫这个名字 除了代表这是她的标志 成名的一个代表性的点 她的名誉之外,也是有这样的含义在的?一切的一切她都知道 心理选择视而不见,后面也选择了药物麻痹自己…唉
看到最后重新面试 又在母亲葬礼后重新找到勇气参加教堂礼拜后的唱道 还是挺安慰的 人生总要向前嘛 最后一首歌很正 很能让人鼓足勇气向前!(题外感慨一句 女主很美啊 不同时期不同的魅力!
讲述塔米和吉姆夫妇从建立宗教电视网络到鼎盛时代,再到因丑闻而落败的过程。塔米从小就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母亲因为其婚前生育了塔米,所以即使塔米从小喜欢宗教,也害怕被人发现其丑闻,从来不带塔米去教堂,塔米只能自己偷偷参与。
长大后塔米在教堂结识了吉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达成共识,将传教作为一生的事业。这是他们事业的开端,但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塔米怀孕了,不得不退到幕后。生育后,塔米也不得不带小孩,很难加入他们夫妻共同创造的事业中,但塔米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传教本身,于是即使带着小孩,也不愿坐在女性桌边讨论美容护肤,而是自己在男人身边加椅子,投入事业中。
在他们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塔米发现意外发现吉姆也如同外人一样嘲笑她夸张的眼妆和面容,这使得她非常伤心,一度和崇拜者偷情。同时,吉姆也利用传教的捐款嫖娼,甚至用人们的捐款试图让女孩闭嘴。事情暴露后,人们非常愤怒,由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坍塌。吉姆进入牢狱,塔米为生计奔波,但最爱的还是传教,到处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进入曾经粉丝的电视节目。
我觉得这是塔米的一生,吉姆只是她的伙伴,塔米自始至终都很爱宗教,中途一度走错过路。虽然塔米也做错了很多,但我却不忍苛责她。她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从小不被重视,中途又被家庭之名捆绑,事业成功时也不被外界理解,甚至丈夫还和外人一般嘲笑。人生大起大落之下,还是找到最初的梦想,坚持走下去。有点悲凉也有点敬佩!
(The Eyes of Tammy Faye )(A-)出乎意料地很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因为劳模姐的表演真的很出色,通过化妆和造型完美诠释了这个女主角从20岁到50多岁每个阶段,让人感受到她的乐观坚强,并对她的遭遇给予同情。看完影片我都成为了这位女主角Tammy Faye 的粉丝。影片讲述了小透明变成大明星然后在事业顶端又跌下来失去一切的大起大落过程,还挺应景目前也盛行的cancel 文化。
虽然杰西卡·查斯坦与安德鲁·加菲尔德出演的电视明星主持人Tammy Faye和Jimmy Baker夫妇是专门传播基督教的,影片也确实有很多关于信仰的内容,但本质上他们与那些成名后又被Cancel的明星并无二致。影片展示了他们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但在有钱之后放松了警惕,最终被小人、竞争者背后捅刀,推下神坛,名誉扫地的全过程。这样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不陌生,明星诞生和巨星陨落都像家常便饭。但即使这些人的故事都很相似,也有很多被拍成电影,可是人们似乎很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作为非名人的普通观众则是对这样的大起大落乐此不疲。
看本片之前不是很了解这对夫妇的经历,但杰西卡·查斯坦与安德鲁·加菲尔德生动传神表演的确让人看出这对夫妇受人喜爱、有影响力的原因,他们对自己信仰的事不仅坚信不疑,也富有者极大的热情和感染力。
之所以影片选择的是这对夫妇中妻子的视角(Tammy Faye)是因为她一手扶植了丈夫的事业,但也同时被她丈夫拖垮,更值得同情。她本身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的女性,在70年代保守的美国基 督 教 社群内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也赢得了尊重,深受很多人喜爱,绝对是一个天生具有明星潜质的人。特别是,这个女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乐观,无论遭遇什么,一直保持着神采飞扬的乐观态度。如果不是因为家境和时代的局限,Tammy Faye是可以自己成名的,但可惜的是,她的命运与她丈夫始终绑在一起,即使最终失去一切不是她自己造成的,也只能眼睁睁接受现实。
就像任何名人,总会有人对他们的成功眼红,被揭发和陷害是早晚的事。特别是作为基督教徒中的开放派,必然遭遇保守派的排挤,特别是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上。Tammy Faye的包容及Jimmy Baker被发现有同情恋倾向都成为他们最终被攻击的主要原因。
不过抛开时代和宗教局限,其实要想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瑕疵去陷害他们都是可能的。就算没有同性恋的问题,也有税务,婚姻忠诚度,政/治/ 立场等各种方面可以去“挖料”。就像现在微博上的舆论环境,人人都可能随时“乳化”。任何一个突然成名的人都会被翻过去的言论,一旦找出一点小事就立刻被cancel。
正如我们见证的,要想在高峰上做一个完人并不容易,随时可能因各种原因被人推下去。这对夫妇的经历一方面让人看出名声带来的潜在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让人禁不住思考,在经历成功后,如何保持初心,对得起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同时还要防止小人的陷害。成功很难,成功之后不跌下来更难。
然而片中女主角Tammy Faye之所以到最后得到了我的尊重,是因为面对再多的批评和争议,甚至很多问题不是她造成的,她却依然可以挺起胸膛乐观地活着,坚持着自己的信仰。片中一个她抱着孩子硬挤入男士桌用餐的段落也很令人钦佩。在那个时代,妻子们都坐在另一桌,仿佛女人不被准许参与男人们的谈话。而她却不在乎这些,自己拉着椅子过来,把手中的孩子塞给丈夫,不仅跟其他男士平起平坐,也会不断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让她的声音被听到。而且不管她丈夫是不是同性恋,她作为基督徒,一直对同性恋抱有同情心,认为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爱。
已经44岁的杰西卡·查斯坦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完全没有局限性的一个演员。她出场时是20几岁天真的大学生,但在声音和脸型的改变后,完全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十分有说服力,而且每个年龄段都过度自然。加菲在整部电影里看起来变化不大,一直是娃娃脸。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人物原型本身也是如此。两位演员的演出绝对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撑起了整个故事,都值得在颁奖季入围表演类奖项。特别是劳模姐应该是影后热门。
但本片最大的阻碍是,这对夫妇在公众中的口碑依然是有争议性的。不像某个被尊重的明星,依然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他们,这可能也会影响到影片的口碑。不过这不乏是一次对cancel文化的重新审视,让人们看到无论有没有社交网络,无论是否真的被抓到把柄,这个被挑刺的过程都是随着名气而来不可避免的。
PS 很喜欢影片的色调和时代感,还有那栋湖边的豪宅。
今天聊聊加拿大 / 美国电影《塔米·菲的眼睛》。
片名The Eyes of Tammy Faye (2021),别名神圣电视台(台)。
本片改编自2000年的同名纪录片,讲述电视福音布道家塔米·菲(Tammy Faye)和丈夫吉姆·巴克(Jim Bakker)大起大落的一生。
这也是塔米·菲的生平第二次被拍成电影,之前一部有关她的电影是《失宠》(Fall from Grace ,1990)。
影片中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扮演塔米·菲;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扮演吉姆·巴克,这也是他当年出演的第二部传记片。
影片中凭借劳模姐出色的演绎和精彩的装扮获得多个电影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提名奖。
塔米·菲和吉姆·贝克
影片中都据实还原了这对夫妻的经历。
塔米·菲和吉姆·巴克都是美国很有名的电视福音布道者。
塔米·菲出生于1942年,父母都是五旬节派传教士。她父母离婚后,她的母亲脱离了教会,他的父亲依旧是一名传教士。吉姆·巴克
吉姆·巴克出生于1940年,自称是一位梦想家和梦想家,在密歇根州的马斯基贡长大。
塔米·菲就读于中北部圣经学院,在那里她遇到了未来丈夫吉姆·贝克。
相识约一年后,两人于1961年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两人都对宗教充满热情,一年后就辍学开始四处旅行传播福音。吉姆负责说教,塔米负责唱歌,一路传播。
后来电视直播兴起,这对夫妻投身电视。
1965年,他们抓住机会在基督教广播网(CBN)创作了一档深夜基督教脱口秀节目,大获成功,节目也成了电视台招牌节目。
塔米·菲凭借其高调炫耀风格、独特的音乐表演、讨论话题大胆而闻名。她最著名是对一名患有艾滋病的男同性恋的采访。她大胆的风格召来很多簇拥信徒,也召来许多批评声,这都不妨碍他们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布道者。
1974年,他们创建了PTL(赞美主)卫星网络,1976年成立PTL俱乐部,一直持续到1987年。
这个节目类似深夜谈话节目,邀请了知名部长谈论时事。
塔米·菲和吉姆·巴克鼓励观众给他们寄钱,以换取祈祷、祝福,节目收视率越高,他们的经济回报也越大。
凭借出色的表演才华,他们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福音派帝国,包括基督教教堂、电视电台和主题公园。
他们虔诚的布道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反差,后来他们因为性丑闻和金融丑闻而电视上失宠,但依旧对公众具有很大吸引力。片中也很隐晦地表达了吉姆·巴克是男同的倾向。
在公众面前,这对夫妻保持统一战线,而私底下早就分道扬镳。
吉姆·巴克卷入性丑闻,塔米·菲也在和别人调情。1988年,吉姆·巴克被控8项邮件欺诈、15项电信欺诈和1项共谋罪名,被判在联邦监狱服刑45年,最终刑期减至8年。
吉姆·巴克入狱三年后,他们离婚了。
影片拍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塔米·菲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塔米·菲离婚一年后,嫁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前家族朋友罗伊·梅斯纳(Roe Messner)。
梅斯纳于1994年被判破产欺诈罪,在监狱服刑27个月。塔米·菲一直和梅斯纳保持着婚姻关系,直到2007年死于结肠癌。
而吉姆·巴克1994年获得假释,1998年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洛里(Lori)结婚,2003年重返基督教广播行业,和妻子共同主持持《吉姆·巴克脱口秀》(Jim Bakker Show)。
而且吉姆·巴克依旧“不老实”,在电视节目上兜售他的“末日准备”用品,疫情发生后,声称自己的“银色溶液”可以治愈新冠。2020年3月他被起诉,要求禁止出售“银色溶液”,银色溶液被认定为“对患者健康构成重大风险,违反联邦法律”,2021年6月,他被判赔偿15.6万美元以解决诉讼。
杰西卡·查斯坦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塔米·菲强大的表演力。传教士的每一次布道都是一场小型表演,表演能力强、口才出众的人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信徒。
马克思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塔米·菲的表演更是给传递大烟塑造了一个完美通道。心智脆弱者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表演很容易沦陷。卫星电视更是将这种传播以几何倍的形式放大。
只要胆子够大,不管什么方式,哪怕坑蒙拐骗,都能实现“美国梦”。
就这样宗教搭配愚民政策,形成了完美组合拳,塔米·菲夫妻俩正好吃到了这个巨额红利。
作为塔米·菲的高光时刻,影片中一字不差地重现了她在1985年对男同志雷夫·费伊的采访。
有趣的是,本片制作时以为雷夫·费伊已经不在人世,而雷夫·费伊一直活得好好的。雷夫·费伊通过吉姆和塔米的儿子杰伊才知道这部电影拍完了,于是他想办法找到探照灯公司联系方式,写信给他们,表示自己还活着。
就这样,影片结尾出现了雷夫·费伊还活着的彩蛋。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塔米·菲的眼睛》只要如实表现主人公的生平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而依旧有很多人执迷不悟,更能说明问题。
骗子给自己加持了各种光鲜亮丽的光环,用一套又一套的话术将信徒牢牢控制住。当光环退散,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真实还原魔幻现实,
精湛演绎大起大落。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我看塔米菲,免不了生出一些“小人物的阴暗”,就觉得一个这么积极天真的人当然会被社会教育。她曾经的美好和坚定缺乏苦难的淬炼,后来好不容易等她经受挫败破茧而出,让她内心的瑰宝绽放光芒,电影就戛然而止在这里。所以我真的很难说这电影的立意在哪里,不像讽刺,不像赞颂,更像是唏嘘。可是我还是觉得一个能在经历过挫折后还想着要关怀青少年的人,她值得更多。
一切看的不爽的部分都来自基督徒的伪善。确实有点太平了。qa部分蛮好的 大概是最棒的qa了,love bomb我也说不上来这是好还是坏。
啊!影后得是劳模姐了吧……惊了,真是大变活人,嗓音、语调、做作的小动作,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再加上特效化妆的加成、原型人物的夸张妆容,即便面对面采访过本人,我都认不出她了。对于宗教的天真与狂热一直延续进她的整个职业生涯,让人分不清是虔诚传教还是传销pua,比起丈夫忙着募捐买地盖房参政,她专注地热爱舞台和镜头,渴望拥有爱,不停地买她一度羡慕别人拥有的貂皮大衣。不了解真人,就电影来看,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小女孩内心的疯婆子形象,最后一场重返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唱起哈利路亚的戏感染力很强。在劳模姐的光彩演绎下,一旁的加菲虽然也很努力,但在戏剧张力上终究是被盖掉了。(加菲这个颁奖季也是很拼了)
一个女明星,本不长这样,却动手抢其他外形稍逊的胖女人的角色,把自己脸型贴成这样,极尽用力过猛之能事,拍这种showy但又臭又长完全不知所云的好粉丝类glamorous传记电影,就是为了骗那尊小像。之前有某位影后也有这种化妆抢胖子角色的新闻好在后来角色又交回胖姐儿手里人家获得了认可。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喜欢的演员身上,制片的还是她自己鼓吹“为更多各色少数群体/女性提供平台”的公司。我只感觉虚伪与羞耻。【qrbt之王龟头小二真的不能看了,已产生生理不适,口区
平铺直叙的神棍传记片。奥斯卡眼力还是有的,看完就只记得女主和化妆。精力旺盛的劳模姐太适合演欢快症人格了,脑壳有被吵到。可惜电影没有拍到塔米·菲和变装皇后鲁保罗的奇特友谊。宗教说到底就是一门自洽课程,塔米·菲能够把信仰上帝和对少数群体的爱统一收纳,who am I to judge?
#TIFF2021# 应该是Jessica Chastain最接近影后的一次演绎,果然这种biopic最能展现演员的能力,惊喜的是“加菲”经过剧场的锻炼这次的爆发力好了很多。电影看上去是四平八稳的传记,但是Tammy Faye 身上的复杂性,与Christianity在美国如何渗透以及影响重大的历史变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allegory。不论她最后是怎么走向LGBT activist的道路的(访谈的这段戏太棒了),Tammy Faye终究是一个因信仰而“失明”,却也因信仰而获得信念的女性,她身上的power和powerlessness可能也是她双眼中的光芒与矛盾之所在。
#TIFF21 第60场 劳模姐稳定输出,谁能想《茉莉的牌局》也已经过去四年,修养调整过后的她再战颁奖季,她证明了自己仍然是种子选手,不发力则以,一发力惊人。工整的传记片,色彩上也很复古,虽然内容上没有做到深挖,浅层面的埋坑太多,但好在劳模姐和加菲的表演给力,让角色更加有信服度。无论她经历了什么,她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虽有不完美,但我们都知,生活哪有处处如意呢?尤其是到后面,当她陷入困境时,劳模姐把Tammy的隐忍和心有不甘演得相当精准。敬业的她更是因为拍摄这部电影,皮肤遭受了永久性的伤害,实在让人心疼不已。学院看看她吧,她真的好拼啊!
谭米妃的眼影,特效化妆,典型的冲奥片,不会难看的,劳模姐和加菲演的都很不错,但是匠气很重。看完查了查原型人物,加菲演的那个老公竟然最近还在作妖,还被密苏里告,真是大开眼界。PS Hi-pointe的decor真棒啊,一盏灯都能让我看半天,太有古味儿了! Sep 19 2021 at Hi-pointe
妆发和表演都是一流的,但看之前不知道塔米菲,看完之后依然不了解塔米菲,所以强调她的眼睛是为了突出她的纯真和浮夸吗?她的传教为什么具魅力可以获得成功?她对信仰的复杂态度的剖析在哪里?她是同妻吗?中段花大篇幅描述她失败的婚姻是不是重点模糊?缺乏层次和深度的剧本,平庸的编导,不知所云的强调,建议劳模姐专心表演放弃当制作人,她的表演的确值得一座奖杯。
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太厉害了
比想象的好。整部电影挺具娱乐性的,特别是两个主人公在信仰的成长和利益的冲突面前一起经历的起伏人生。但电影里关注的点颇多,让整个电影显得失焦。两个主演都奉上了上乘的表演,当然,这多少受到妆容的加持,可恰恰是这份妆容,让两人多少有了些夫妻相。
化妆和女主提名稳了。电影里老态龙钟“神婆”,Q&A劳模姐真人出现,简直清新如少女,太美了!劳模姐说Tammy是百分百真诚,而这时代在嘲笑真诚的人。影片前三分之一我也在质疑这是不是在讽刺,惭愧惭愧
#TIFF21,一部可以让劳模姐横扫颁奖季影后的作品~
演传记片80%能拿演技奖,故事难看也不重要,但…真的好难看,拍成这样的传记片本尊家属不该投诉吗?
#TIFF 2021#影片还是传统的传记片套路,但杰西卡·查斯坦真的太拼了,整容式妆发加上她本身的造诣,完全就是大变活人,妥妥的一个缺爱但虚荣、可怜又可悲的神婆,上次这种演法还是《至暗时刻》里的加里·奥德曼,希望查斯坦也和他一样好运,能捧回一座小金人。
断断续续看到最后还是有些触动,前期一直有些对那尖锐的笑声有些不适,后来到她的落败强颜欢笑,才明白,或许有些时候信仰的意义就是这样吧。
6.5/10。我很吃颁奖季名人传记片那一套,同是高潮唱段收尾,想到去年的《朱迪》。她纹上永久性的眼妆,用奢饰品包装自己,内心越来越空洞,失败后依然是信仰救了她。同性倾向的丈夫一直让我想到吕丽萍。
有些浪费了这个选材,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缺失:1)缺乏对Tammy的核心定义,真心肯定她的流行文化影响,抑或是嘲弄于她的天真和并不完美的婚姻,更或是去回溯她的身份与位置,却能够对LGBT、艾滋、贫困等社会事务的包容?只是把这些故事讲了,所以到最后人物并没有那么生动。2)类似的剧情化探索在HBO的《布道家庭》有稍微做过,近来也有很出色的纪录片;但这里却风格不明,时而是《致命女人》年代向喜剧,时而是音乐片,白浪费劳模亲自献唱的努力。因为不再是自己过往熟稔的“shero”型角色,她重新去改变并添加了能把观众逗乐的理解;即使妆造杂糅Kris Jenner、Katherine Heigl…一干人等,围绕着角色的所有努力依然成立。
颁奖季,查斯坦,传记片。捞出三个关键词之后本片就像是配方料理,颜色考究但口味寡淡。同样刻画政治保守的女性公众人物,美国夫人的恐怖反讽在塔米菲凝固成假面的厚重眼妆之下却只能捕捉零散破碎的泪光,孤行拥抱性少数群体和婚姻与传教的盲信与前者形成若即若离的回文。迷失在享受聚光的表演和献身宗教的虔诚两者界限,造神堕落又重拾歌声的信仰危机仿佛范霍文圣母的当代美国化身,自反和解读的空间却浅薄近无。回溯童年心理史学,双眼癫狂的明亮不仅受盔甲般的化妆加持,内心狂热和表演天赋才让她的布道魔法被太空神迹传播到千万家庭。观众信徒是否有分别?为祂代言的声音究竟该如何面对名利荣宠诱惑保持所谓清廉的纯洁?查斯坦为影后之路亲自制作,女性视角聚焦父权运作中强颜欢笑粉底的裂痕,她始终无法彻底拥有自己的福音,无论作为神婆还是圣母。
特别喜欢tammy faye对LGBT群体真正的爱h和认可,不是作为社交货币,和人设更无关。无私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非常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