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2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3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4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5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6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3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4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5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6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7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8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19 列夫·朗道:退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一家秘密的苏联研究所结合了科学和神秘实验,旨在创造理想的人。 该研究涉及所有员工:特权量子物理学家,克格勃官员,厨房员工边缘人员和政治上激进的测试对象。 研究所的居民发现自己身处深处的生存危机中,被逼向悲惨和暴力的结局。

长篇影评

1 ) 超人训练营

一.在你成为超人之前,先了解一下“人是什么”

美国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在他著名的箱子实验中,以老鼠和自己的亲生女儿为实验对象,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向来珍视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他主张心理学家成为统治阶级,负责制约训练民众,使其“既具有人性,又能听命行事。”

用了这款神奇水,你会拥有仙女皮肤,这是初级情境;

隔壁妹妹用了这款神奇水,她的皮肤发生了神奇的改观!这是令大部分人趋之若鹜的升级情境。

你或许会说,如果我早知道这只是给我设定的情境等我上钩,那我肯定不会上钩啊。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会听到以下对话:

“那款神奇水听说很神奇,你用过没?”

“用过用过,的确很神奇!”

“是吗是吗!我也要!”

你或许会说,这都是身外之物,和自由意志无关,我的大脑还是有它自己的想法的。

再搬一个实验,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米尔格兰姆进了一次关于权威服从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你去电击那个手无寸铁的人,我给你电流,电流会越来越大,最终要了那人的命,但你不能停!不能停!不能停!”被电击的人发出痛苦的呻吟,最后僵直了身体……

在这个实验中,电击者是受试者,被电击者是演员。实验要素有一点非常重要:教授必须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命令受试者执行电击指令。出人意料的是,大部分人还就真执行了。

幸好这是在演戏,不然你真要电死他吗?!

我们通常认为,一些疯狂的打砸抢烧事件、极端民族主义浪潮,是因为从众心理或者人性恶,“不要试探一个人的底线,小心亮瞎狗眼”。但实验结果却说,在多数人的内隐态度中,他是会服从权威的,只要有一个人揭竿而起并形成权威,其他人就会跟着搞破坏。

“噫~最近那只被抢草的兔子,真令人同情。”

“后来大威出来辟谣了,有理有据,你不知道吗?神反转啊!”

“是吗是吗!蹭热度的兔子真该死!”

大部分人看来都没脑子,你一定很好奇,那没上钩的那少部分人呢?呃……或许我是少数派吧?这就不得不说第三个著名的实验了。

1981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科姆斯与哈达韦的“老鼠乐园实验”中,他们为老鼠建造了这样一个住所:四季如春、有酒有肉有美女,哦不美鼠。只不过,他们在酒壶那里做了点小心机,想象一下我们的宫斗剧吧,就是内味。美酒令人上瘾,按道理也应该令鼠欲罢不能。可区区老鼠,它竟宁愿选择喝白开水!

科学家们十分紧张:想必是美女在侧,鼠辈分心了吧?于是,他们把老鼠的乐园砸了,美鼠撤了,把它们关在了环堵萧然、拥挤不堪的小屋里。一杯酒、一杯水,选哪个?老鼠们回归人性,哦不回归鼠性,终于敞开肚皮,酩酊大醉,第二天,第三天,“但愿长醉不复醒!”

心理学家们由此推论,关于物质成瘾,究其根源在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未得到满足,当他们得到了满足,过上精神和物质都幸福的日子,就不会存在“成瘾”这种现象了。

呃……有个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你幸福吗?

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这个词越来越冷了,是因为它越来越不重要了吗?不,是因为它已经成熟了。大数据经过生态部署、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运用,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2年,只是短短的八年以前,我们收到快递的第一时间,是先撕掉上面的个人信息,火车出站的第一时间,是销毁车票上的二维码,“那里可是有你的隐私啊!不法分子会利用起来!偷走你的血汗钱!”隐私,这个在人类的斗争活动中占据了几百年核心位置的词汇,像是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我们交出自己的头像、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紧密联系人,交出自己从出生到此刻的履历,换得信息共享:明星出轨了、明星结婚了、上市企业倒闭了、不法之徒要出境了……

大数据时代,即无隐私的时代。寡头们一边打击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一边完成信息聚拢,谁都想成为独享数据的那个人。2019年,抖音海外版 TikTok因非法收集未满13岁未成年隐私信息,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开出约3800万元人民币的罚单,背后的事实是什么呢?美国主要在线服务及社交网站运营商,在用户注册前均要求用户同意“禁止1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条款,TikTok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这是一句话的事儿,多写这一句,就少损失将近四千万。

而我们对于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又是如何规定的呢?摘录一条来自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出台的文件,“以下行为可被认定为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在App中没有隐私政策,或者隐私政策中没有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

在这里给看条文就瞌睡的同志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你要明白告诉用户,你会搜集他们的个人信息,还会搜集他们其它软件如微信、网盘等软件的信息,用户同意了,你才能搜集。可是寡头们是如何骚操作的呢?不同意,就不给你用我的软件!我们必须在那个不起眼的小圆圈里点击勾选,不然只能卸载。当我们刷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感叹时代进步的时候,互联网进入了收费时代,你不仅让出自己的隐私,还得倒贴它们钱。

当然,公不公平的,看个人幸不幸福咯。但话要说清楚了,咱们这个东西,巨好玩,好多用户都玩过了,盛赞!要想参与,请找到条款下那个不可见的小圆圈,我先点为敬!

二.超人训练营《DAU:退变》

欢迎进入游戏,它的世界观你再熟悉不过了,信息共享,每个人都是小透明。这是一个研究院,它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占地面积不小,隔音功能强大,有独立的研究所、住宿区,还有伏特加喝到饱的免费食堂。年轻貌美的研究员,嗯我选了这个角色。

第一个任务:和功成名就的老教授组成COUPLE。

有点犹豫。

这里没有秘密,我已经看到食堂卖酒的小妹薇卡,饱受大厨伊万的骚扰,到了精神崩溃的境地。薇卡虽然根本不想参与这个关卡,但还是被安排与同样卖酒的姐妹依拉参与竞争,竞争获得伊万的爱。薇卡在马路上大哭,她从傍晚哭到深夜。

我还看到和我一起进来的院长秘书,被院长约谈后强J,这恐怕不是她想象中爱情的开展方式,所以她也哭。

这些画面给我印象太深刻了,但规则就是规则,我和老教授聊了起来,我向他分享自己关于爱情的感伤,他非常有耐心,我想我是幸运的,我像薇卡和秘书一样哭了起来,他就在一边默默安慰我。

“我不能理解,你和我在一起的同时还爱着别人。”

“我的确爱着别人,其中有我的老婆。”

信息量太大。

我决定不理会他的追求,毕竟我是有精神洁癖的人,他说着新颖的情话,对我从无无礼举动。薇卡绵延不绝的哭声吸引了年轻研究员的注意,薇卡和小鲜肉们混在了一起,大部分时候,出于某种未公开的原因,我得跟他们呆在一起。他们喝酒,我一根又一根地抽烟,他们喝醉了酒玩得很嗨,薇卡开始勾引男生们,我想他们发生了关系。

自从院长强行占有秘书后,秘书换了高发髻,用院长的话说,她真是“顾盼生辉”。院长甚至为此租了别墅里的一间房,别墅是持有通行证的人才能出入的圣地,那里住着所有玩家的偶像“道尔”。道尔总是躺在床上,他无法自主行走,必须被人抬进轮椅里行动。据说道尔马上就会恢复健康,带领我们一起闯关。有时候,研究院里会组织瞻仰活动,他躺在床上,看起来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喘着气微笑。

发生了件诡异的事情,我被院长喊去约谈,大致是院内最近有些不堪入耳的风言风语,说我跟老教授在一起了,这是不道德了。我感觉匪夷所思,这难道不是你们给我的任务吗?

“没有这回事!你要是想教育我,可以想想怎么教我堵上说风凉话的嘴!”

我很气愤,但后来的事态发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院长被人挖了坑,原来,那个秘书是个卧底,用来测试队伍的纯洁性。院长被撤职,来了一位新头头,我叫他阿志,但平时也很少打交道。这位阿志吸取前辈的经验教训,他只跟男研究员们混在一起,谈谈运动,谈谈心,从不和女人接触。

至于薇卡,她在男研究员那里得到了某种治愈,欣然原谅大厨伊万,他们在某个深夜玩脱衣多米诺游戏,被巡查的阿志抓个正着。伊万输得裤衩都不剩,厨房的其它工作人员也没好到哪去。阿志遣散了男员工们,女员工则被命令当众检讨,我当时就在台下。薇卡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哪里错了,还是伊万站了出来。

“是我提议脱衣服的,我辞职!”

伊万是条汉子。

第二个任务:角色扮演(我,分饰两角,猜猜呢嘿嘿)。

我开始觉得这个世界有点意思了,不再搭理老教授,沉浸在规则中不可自拔。我有自己的意识,有了上次的教训,我必须格外小心陷阱。

阿志扮演狱卒,我扮演囚犯,啊……每次的任务都有点变态。但很快我知道,除了院长之外的所有研究员,都在扮演狱卒。有一位我不太打交道的老教授(不是我那位)扮演预言家,据说他会预言第二轮任务的走向,收录到更多的犯人之类的。考虑到角色设置有点简单,我想任务走向也可能是在囚犯中养成越狱者、大哥大。大哥大我是没指望了,但反观第一个任务的套路,我觉得越狱也许是条策略。

行不通。我们所有人都被关在了一起,而且不知为什么,还故意把我们安排得特别挤,屋子小就不用说了,连桌子都被设计成十字架形状的。你想象一下,七八个人,围着一个十字架形状的桌子吃饭,筷子都要撞一起去了。我对心理学不太了解,但是我还知道那个著名的实验。“暴食症”“酗酒”……各种触手可及的瘾,我得控制自己。

新情况。先是所有的男生都被叫去约谈,阿志详细询问他们的过往履历,没人撒谎,都是透明的。等他们回来,我发现所有人都被剃了光头,有几颗比较标致的头骨,在人群中鹤立鸡群。我很在意一个人的骨相,我的脑袋是畸形的,所以要用发髻掩饰。

很担心女生也得剃,可是并没有。但是有一个女的,好像是薇卡的闺蜜,她被扇了几巴掌,连耳根带脸的那种大巴掌,原因是她吸大麻。我是抽烟的,很多烟,他们喝酒、彻夜狂欢的时候,我在旁边一根又一根地抽烟,没人问过我要不要飞叶。没人会拒绝,但我好像太特立独行了。

阿志没有为难我,其它有不少人受了欺负。

“我觉得忍气吞声这种观念,不是一个道德观念。不管你有罪无罪,犯错与否,忍气吞声都是一种不道德的举动,一味忍让意味着你在纵容挑衅者。”

这就是角色扮演游戏最坑之处,霍桑说,“如果有人长时期地对自己一副面孔,而对别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会分不清哪个才是真的。”而角色扮演,也是淘金场,因为盐溶于水,而沙不会。(好像跟金子没什么关系哈)总之一个人有多沉浸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角色特质与他的内隐态度便越契合,也就是说,他如果扮演一个杀人犯让你觉得,天呢真是绝了。那他多半具有杀人潜质。我们常说,要观察一个人在极端情境如争吵中的言行,因为这暴露人性;而同时,也应观察一个人极易被哪些情绪、事件煽动,如果这事件需要他发挥谩骂、攻击本领,此人显然具有深藏不露的暴力倾向,如果这事件复杂、需要一定的思考能力,此人则更接近文明。

大家对于囚犯身份,还在适应阶段。为了加快进程,阿志带我们参观了一些很残酷的实验室,他命令人抱来襁褓中的婴儿,测试它们在不同刺激下的脑电波反应;他还把人和猴子都关在玻璃仓里,关很久,看着人的行为越来趋同于猴子;之后,我知道他约谈了预言家,商量一种让我们迅速升级的办法,道理复杂我没听懂,反正结论就是,啥都不做,任我们自由发展。

结果,囚犯们越来越纵欲,大早上喝得酩酊大醉,我还知道有好几对都悄悄发生着关系。男研究员中,有一个大个子戴眼镜儿的男生,非常自律,不喝酒、不抽烟、不说段子、一心求学,我很欣赏他,暗自打定主意跟他混。其他人的放荡狂欢的行为下,他们是咋想的呢?孤独不是一群人的狂欢,压抑是。

桌子太小,房间太小,连他们睡觉的床都仅容一人躺下。不出事儿才怪。

第一件事,便是厨房的男帮工们集体消失了。出局是肯定的,我只愿不要发生更糟糕的事。前一天晚上,他们在谈论革命的话题,工薪阶层有这种想法,我们并不以为意。这件事发生后,我想自己只有越狱这一条路可走,越狱和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正当我拿不定主意,道尔突然申请,说他要下线?阿志没搭理他的申请,阿志假装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起码作为狱卒是听不懂的。但我懂了,“外面”什么都没有,游戏的边界就是这个研究院而已。越狱不成,得继续潜伏。

第三个任务:饥饿游戏。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哪怕疯狂一次的资格,因为某种未知的缘故。我确信,当一个人一直走在直线上的时候,他其实会到达错的终点。所以有时需要作出改变,一点点的改变会引发蝴蝶效应,这或许会是灾难,但也可能是解脱,这种解脱来自于直接存在。”

为什么直直朝着终点走,还是到不了终点?这路本就在迷宫之中,走一辈子都别想找到出口。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做能让你感觉自己在这里,而不在别处。阿志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预言家已经降级为囚犯,因为第二个任务的走向,和预言家的设想完全相反,他本来期待我们能组成一个小型共享社群,迈出无可限量的欧米伽点的第一步。没想到我们竟是群见好就收的废物。

喝酒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我们必须像出征的战士般,喝一杯酒摔一只杯子。对美女的欣赏也不能停留在爱欲,我每晚都听到打桩般惊心动魄的噪音。我们开始毁掉一切美的东西,甚至不放过墙上的一幅画,大个子戴眼镜的男生往画上拉了一坨屎,这个行为引发的余波影响深远。我虽早已立志跟在他屁股后面,但他走得实在太快了。况且,我有点恶心,烟抽得越来越多,整天头昏脑涨。

“大多数人都会以某种方式坠入爱河,但是人们通常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有时候他们就会因为这个缘故而毁掉他们的爱,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爱是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爱是一种不同的、去利用他人的方式,这就像“我喜欢土豆”。“我喜欢土豆”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喜欢吃土豆,我不会用另一种方式去爱他们。所以你看看这些风流韵事,就像人们爱土豆。”

曾经的预言家一手托腮看着这一切,他怎么都想不通,怎么会这样呢?

大个子甚至从猪圈牵出来一头猪,加入到纵酒狂欢的队伍里。猪很好看,精瘦的体型,尖脸尖嘴,聪明伶俐,我忍不住想喂它一片橙子。可大个子拿起一把长刀刺进了它的喉咙。气氛有点尴尬。谁也没想到禁欲系的他会有这样的爆发力,盐溶于水盐溶于水,大个子晋级成了大哥大。已经没有路可走了,我打算静静呆着等下机。

下机是必然的,在我头昏脑涨的时候,阿志给大哥大下了最后一道指令。

“整个机构都要连根拔除,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腐烂延续,所有人都得死。”

大哥大是赢家,大哥大是超人?正当我想大骂阿志暗箱操作的时候,我从界面消失了。就像从未存在过似的。

几天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开发者的邮件:感谢您的试玩,本游戏存在较大Bug,目前正在重写,欢迎下次试玩~~

2 ) Liquidate

电光伴随呼麦般的宗教吟诵,苏联的信仰混杂着东方宗教,无神的“宗教”相信:只有摧毁才能获得进步,只有经过涅槃才能获得重生。

1

像一杯鸡尾酒不断勾兑,接着像狂欢节中的动物将它们胡乱搅拌混合。有关宗教与科学的讨论、DAU参加的晚宴及对年轻学者的接见、年轻共青团成员参与的课程、气氛暧昧散发轻佻的晚会、人与猴子的镜像实验,影片按时间顺序平等地展现着科学家(及预备成员)在工作及其之余的状态。剪辑使得事件与观众并行发生,在影片中很难区分是事件带来了剪辑还是剪辑带出了事件。

在第一段收尾有关人模拟猴子行为的实验中,有学者提出仅仅把人类看作一种动物并且把成为动物作为目标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直觉,抓住这些重要的直觉才是更为重要的事,这个实验是在这个封闭的苏联社区中人如何成为人的前奏。

2

事件变得更加呼之欲出,餐厅后厨酒后更加乱做一团,有关超个人心理学的实验中实验对象的呓语和躁动就像投射了机构内部的暗流涌动与强秩序下的混乱。

人的动物性在摄影和剪辑下逐渐暴露,秘书为高层管理Trifonov制作了冰激凌,在一段粘腻的谈话后被侵犯。

3

语言的纠正和约束是否能引导或左右身体的能动性?超个人心理学的实验中实验对象被要求结合社会性与动物性从而解放天性,而天性是否只与迸发的荷尔蒙与性有关,为什么实验对象都是青年,中年或老年的天性如何解放,解放后又会是什么结果?语言和动作如何匹配和相互工作——掩饰、互补、抵消?被调查的侵犯秘书的Trifonov的搪塞、Nikita和Zoya的欲言又止似乎都暴露着语言的局限性。

Denis与Nikita和Zoya在茶桌上有关实验老鼠的描述——“我尝试抚摸它们并把它们从一个笼子换到另一个笼子,它们一开始到处嗅嗅,后来就跑向对方,然后又疏远了,最后成为了朋友”以及Nikita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实验老鼠”更像双关了实验室中被管控居住的工作人员以及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演员们。

“罪业已造,伴着满腔热情”,DAU已至暮年,机构运转逐渐脱离正轨。“年少造孽,老年忏悔,这甚至都不是同一个人。”

年少造孽,老年忏悔

4

强压下的回光返照。Trifonov离职,Azhippo上任。

电影进行到几乎与《Natasha》同一时间,对于青年学者的“审讯”开始了。这次的“审讯”比《Natasha》中的手段温柔很多,但都是对自由的剥夺和性格的磨平。

与心理和神经学家Jim的对话带出了前克格勃军官Azhippo的性格和手段。

5

实验……实验……新的实验对象来了。

6

新秩序与旧习惯的对立。青年学者离开,新的进驻者变成了不苟言笑的体能优异者,他们拘束——他们放纵,Vika带头在后厨的一周的工作日结束后在玩牌时将Palych脱光亲吻。

检讨……检讨……检讨。

7

谈话时,他们不苟言笑,私下里,他们直接而不像青年学者似的腼腆——做爱。为了创造“新人类”,他们被召集谈话,影片第一次借由青年的嘴提到了“退变”,这是青年认为与“进步”相对立的词,这既可以看作是青年面对Azhippo的投诚,也可以看作是影片在后半段对机构趋势的点题。

“所有的情绪都是有趣的”,这句话恰好是从新来的这些看起来一丝不苟的青年嘴中说出的,他们看起来与情绪对立,不像青年学者参与到机构前辈们的狂欢中,他们被赋予了整顿机构的任务。

DAU的身体每况愈下,看似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青年带着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偏见。

8

新来的心理学家Andrew带给青年新的实验任务,在观察实验对象对指令如何反馈并把纸撕开的过程中他说:“观看这样精细的破坏是美好的”。这句话像是说给对方听,也像是说给观众听,因为此刻,观众不仅会意识到青年怪异缓慢的撕纸方式是一种精准的破坏,也会意识到从影片开始,我们观看到的就是机构从内部的逐渐瓦解与缝补。

暗藏的混乱和表面的平静逐渐撕裂,与青年学者以往表面与私下都放纵自由的形象不同,青年们开始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那是可怜和片面的报复。

报复开始了。青年把屁股上涂上颜料作的画挂在教授们家的墙上,影片没有评论,摄像头是中立的——教授们在餐厅播放舞曲,相互亲吻;青年们不断挑衅,没有人在同一标准下没有越界,观众可以评论教授学者的可怜,青年们的无知无理;也可以评论青年们的直率真实,教授学者们的懦弱造作。如果不放在当代的眼光回望过去,这样的评价很容易混淆视听。将眼光进一步拉远来看这个项目,如果在这里智识都是虚构的,我们又会怎么做?

青年与Vika做爱的尾声伴随着画完音的开始,关于爱的看法——人们通常谈论爱是谈论如何利用,就像我们说我爱土豆,爱的是什么,是爱吃土豆,而不是任何其他的方式。

9

DAU的身体状况与前来颂歌的童子军对比明显,他仿佛成了机构里活着的“老大哥”。青年把活猪带到了住家里宰杀,血混合着红色地毯就像更加粘稠的气氛,他们唱着童子军给DAU唱的颂歌,高喊着科学,砍下了猪头,卸下了猪腿。

猪长得像大象

厨房内青年在分割猪肉,书房内青年Maxim和年老的Blinov谈论着人的生命。

“它们是诚实的恶魔,至少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这无关文化,这很简单,我们建造,它们摧毁”,客厅虽然易主,但终究会到了影片开始的混乱,甚至更加原始,更加露骨。

机构即将清算:单纯的暴力。

影片从一开始机构就脱离了DAU的掌控,勉强经营。片中描绘了没有轴心的机构是如何运转——每个人心思各异,即便是肃清内部流毒的Azhippo也在心理学家的剖析下被描述成了为了满足心理需求而纪律严明的自私者。

每组访问者及创作了这部电影,同时也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实验对象,访问者来去留走,机构却屹立不倒。

机构屹立不倒

3 ) 退变

用了三天时间看完6个小时的电影,非常不赞同那些认为导演拍摄DAU,是单纯为了复制与呈现这种恶,是在释放自己内心恶魔的快感。更不赞同说是在玩帕索里尼玩过的东西。

DAU是苏联著名物理学家Lev Davidovich Landau后面字母的简称,也就是影片中那个因车祸行动不便被众多年轻科学家所崇拜和拜访的道尔。影片名为Degeneratsia——退化,大致上可将影片分为退化前和退化后两部分。分水岭为Azhippo这个前克格勃军官上台和他所主持的审判。

看影片前应该了解一下这部片如何拍摄的,关于拍摄地,剧组在乌克兰完全临摹复原前苏联斯大林创造的一个小镇和列夫·朗道领导的国家科研中心。这个小的世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不仅生活,而且是作为演员生活着。各处都充满着摄像头,他们的生活的一切都被摄像机拍下来。虽然有大致的剧本(但也有人说没有剧本,但是我认为是有剧本的,导演很明显地是为制作一整套的DAU系列,目的性强,不可能没大致的剧本),但是表演完全是自由发挥的。表演的呈现可以说很具真实性,里面的人在一起生活三年,真实与表演逐渐地融合,也可说这是其中的亮点之一,也可说是争论点之一。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有时候拍摄镜头给的不完美,镜头切换无美感也似乎在所难免。

然而在写完这篇影评后,看到有的影评说此部电影是在用反人类的拍摄手法拍摄的,原文是这样的:这镜头外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暴力是真实的,强奸是真实的,演员的情绪和体验是真实的,甚至强调因为演员自己就是一个妓女,一个罪犯,这就是真实发生的……还说这是制作方所强调的。看到这里我也慌神了,难道我的观影感受都是错误的?是往相反方向发展的吗?难道如此多的观众都受到了蒙蔽?我和男友讨论我还有发文的必要吗?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反人类的?我承认我缺乏理性,丧失了分辨真实与演戏能力,也或许这也是影片的成功之一吧。影片再怎么赚取噱头,标榜自己一场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电影革命,也不可能像上述描写的那样,这个小小社会里充斥着血腥暴力、强奸、罪恶。稍微想一下,这部片是2009年拍摄,2009年的乌克兰会出现这种不法之地而影片却还能在德国电影节上好好展出吗?政府为何不取缔?民众为何不抵抗?演员遭到这种待遇,里面世界如此恶劣难道不想逃出?还乐在其中?想多了吧,这只是拍电影而已,所有的拍摄手法和制片方所宣传的都是为了宣传弄出的噱头而已。还有人因为项目里的演员在影展上有说有笑,充满了爱,就说(如果他们看着那样的产物还能笑出来,更加说明这个体验的失败吧。)更是无法苟同,演员主要任务是拍电影,难道在电影节上还要保持演戏的情绪吗?在电影里饰演坏人就要把坏带到生活中,带不到生活中这部电影就是不成功的。当真是这个意思吗?

来回顾一下影片,前半部分,在Azhippo上任前,研究院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饮酒狂欢之中,他们参加晚宴讨论宗教与科学、学习专业课程充斥各种物理学专业名词、成员每个人的私生活混乱不堪、主任强迫女秘书发生关系、模仿猴子的实验以及青年参与的释放人类本性的超个人心理学实验等等。虽然一切都还算平静,然而里面却暗流涌动,年轻的科学家们在混乱的生活中已经堕落了。这个堕落和退化来自于体制和这种体制下的人性,也就是被Azhippo这些极权者说成这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毒瘤。

Azhippo上台后,雷厉风行,立马整治这个他认为乌烟脏气的地方,用各种威胁和手段逼青年人写检讨、撤换领导人,开始实现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创造最完美的人类。当初看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时,里面只有审判的语言,心想真正的审判应该更咄咄逼人、让人心痛,在这个画面里,虽然审判手法不及索尔仁尼琴里面写的万分之一,但是有画面的呈现确实让人很受刺激。

在极权体制下,文艺范的青年消失了、抽象的音乐艺术都泯灭了,有的只是崇尚暴力、种族主义、施虐和霸权。所以那批爱念诗、喜好音乐和文艺的青年科学家们被改造后成为肌肉发达的恶犬,极权的爪牙,自恋人格爆棚而又丧失人性的恶人。这里真不是为了表现人的真正恶,恶来源于这个变态的项目和实施这个项目的人,那实施这个项目是为了什么呢?无非就是追逐权力而造就的极权体制导致的,掌握权力的人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只有那些四肢发达而又听话,认为弱者不配与自己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人才能为他所利用。

在这种高压控制一下,再加上克格勃风刮来,人性就彻底沦丧了。这不是环境决定论,而环境不仅是人品的试金石,某些环境更是向是猛兽,是巨大的泥石流,倾泻而下,更多的人只得同流合污才能保全自己。这就不得不谈起《一九八四》,虽然《一九八四》描写的时代是架空的,但是最后主角仍旧被改造了,不免悲哀,作为文学作品来对抗极权主要依靠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但是该片却是用赤裸裸的暴力、武力压迫和血淋淋的场景来展现的,以至于有些观众接受不了只给一星,大有种导演在无理取道的感觉。杀猪的镜头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片里都存在,就像中国的典故一样了,隐含着一些深层次的意境,这里却引人强烈不适。为什么呢?因为杀猪的过程带有玩味和恐吓的意味,一刀一刀表演式地展示在科学家和观众面前,场景对比强烈(不在猪圈里、不在宰猪场里,而是在科学研究院的住宅里),而且里面的演员的情绪和反感又恰到好处地传达给了观众,再者作者也在特意地表现这方面。这也是为什么98年的《水浒传》里面武松打的是真虎没有被别人诟病,这里杀一头猪却被观众所围攻。

里面有一句对白是这样的:“它们是诚实的恶魔,至少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这无关文化,这很简单,我们建造,它们摧毁”。这些爪牙确实是恶魔,但是更大的恶魔是那些打着共产主义建设的旗号谋私欲、行非人之行的极权者。最后,他下了最后的命令:“整个机构都要连根拔除,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腐烂延续,所有人都得死。”然后所有科学家、实验和纠纷混乱都消失了,就像没有存在过似的,只剩几头猪在实验室走廊上游荡着。

4 ) 【科普】演员maxim的俄罗斯新纳粹主义本色出演

想必看完电影的同学都对海报左边这位杀猪操妹的人敢怒敢言,我在和俄罗斯男朋友一起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本人在俄罗斯已经臭名昭著,而在电影中的言论和行为都是和maxim现实生活重的信仰生活完全一致,这种强烈的带有种族偏见,斯拉夫人至上,极端主义思想的的纳粹主义其实依旧在俄罗斯盛行。废话不多说直接上资料。

新纳粹主义

新纳粹主义是二战后产生的一种政治思潮,旨在延续纳粹精神,保持种族纯粹,强调白人优越。新纳粹主义在俄罗斯的具体体现就是“光头党”。“光头党”在俄语里是个外来词,是直接从英语中音译过来的;“光头党”现象也是个从德国、英国传入俄罗斯的舶来品。

二战后欧洲一些民间团体为了使当时的纳粹和法西斯复辟展开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及社会运动,但现在的活跃各地的新纳粹主义组织所信奉的意义会有所不同,但在民族血统纯正性这一点上都是统一的。

俄罗斯光头党

俄罗斯的“光头党”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其成员都是清一色的俄罗斯族年轻人,年龄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不等,他们把头发剃光,身穿黑衣黑裤黑皮靴,有的甚至把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视为偶像,把纳粹的标志戴在胳膊上、印在衣服上,因此也被称为新纳粹分子。据俄罗斯的人权委员会统计,俄罗斯现有5万名“光头党”成员,但没有统一的组织,以小犯罪团体的形式散布于全国各地。“光头党”成员大多是青少年,信奉极端民族主义和纳粹主义,主张白人至上、仇视外族人、崇尚暴力,其口号是“俄罗斯是俄罗斯人的国家”。俄罗斯联邦一级的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有7个,地方性民族主义组织也很活跃,主要攻击对象是非洲人、亚洲人、高加索人等非斯拉夫民族的人。

光头党”先后在圣彼得堡、莫斯科、沃罗涅日等地制造多起血案,造成多名来自中国、非洲、中亚、韩国的公民伤亡。

“成为一名光头党很难,但很光荣。光头党是自己民族和种族的士兵。正是他们站在种族斗争的最前列……在任何合适的情况下,真正的光头党人都应当进攻外族人,不断地寻找各种方式攻击他们。”“外族人侵占了俄罗斯美丽的城市,抢走了本应属于我们的住房,喝着我们的水,呼吸着我们的空气,就像贪婪的硕鼠……”在“人民民族统一党”编写的《俄罗斯光头党入门》中,“光头党”的暴行被美化为“净化社会”的自我牺牲。

Maxim Martsinkevich

真人扮演者Maxim Martsinkevich,而他有一个更被人熟知的绰号“Tesak”(算是一个德语翻过来的词语,意思为背刀,或者砍刀,文章之后就用该绰号称呼,Maxim在取这个绰号的时候也是因为喜爱德国的刀具)

社交平台的自拍,充满纳粹意味

Tesak于1984年5月8日在莫斯科出生,18岁时应征入伍。当兵时期被一名阿塞拜疆裔军友殴打致重伤,而这一事件让他身心遭受极大创伤。在接受心理评估后,离开了军队。离开军队的Tesak加入莫斯科当地的一个光头党组织,同期加入极右党派“自由民主党”。05年后,他自立门户,创立了臭名昭著的极端新纳粹主义组织“格式18”(Format 18)

18的的含义取自希特勒的名字缩写,A和H分别在拉丁字母的1和8的位置。

“格式18”和传统的光头党不同,Tesak从一开始就从互联网招揽追随者。他和同伙们上街殴打外来移民者(此时受害者基本为亚洲裔移民者),并拍下视频传至网上,这样的做法很快让他们声名大噪。

Tesak随后也建立了FB或者LG一样的社交平台账号,发发自拍写写感想,但一切主题都是为新纳粹主义服务,当然这些社交平台也很快封停了他的账号。

格式18野外训练

网络宣传让他的追随者越来越多,之后他在这条路上也渐行渐远。他创建了“格式18”官方网站,在网站上他会经常分享一些自己导演的小短片,比如一些纳粹仪式啊,或者一些锻炼身体的视频什么的。

格式18现在的官网

纳粹仪式

Tesak在06年至07年初开始和几名组织骨干成员多次出入一些线下政治交流辩论场所,公开宣导新纳粹主义理念。 在2007年1月28日,Tesak冲进了莫斯科的Bilingua俱乐部,并当众质问正在组织政治交流活动的一些记者关于俄罗斯现状该如何改善之类的一些问题,之后和同伴们大喊:

“支持民主党派的人都应该被杀死!”

接着他们集体做了纳粹式的行礼,并喊了纳粹口号,当时在场记者以及功社会公众并没有报警。在活动散场后组织方向俄罗斯检察院递交了一封信,状告Tesak这一疯狂的行为。 2007年7月俄罗斯警方终于出手在一家健身房逮捕了正带队训练的Tesak。

不过在逮捕前Tesak早就和成员酝酿了一个新的造势计划,就是“塔吉克人执刑事件”,组织成员在Tesak被逮捕后将这段视频放上“格式18”官网,并投稿多个用户庞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不过很快官网就被人投诉,随即关闭,同时事件被媒体第一时间大肆报道,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视频内容标题为“塔吉克人的执行现场”(The Execution of a Tajik),内容为两名塔吉克毒贩被俄国极端纳粹主义者割首枪决,视频背景是一面巨大的纳粹旗帜。

底下图片有高能,之后就没高能了,已经打码,不看的可以跳过:








执行现场,两名毒贩贵在纳粹旗下

一名毒贩被斩首

一名毒贩被斩首 2

另一名毒贩被枪决

2008年2月18日,Tesak因早前纳粹行礼被判煽动种族仇恨罪入狱3年。而在之后审理“塔吉克人”视频案件,法官却相信了Tesak声称视频造假的这一说法,又因为早些时候他入狱一直表现梁后,所以只在原来3年徒刑基础上加判了半年。

这一判决遭到多数媒体质疑,一些参与“塔吉克”案件的办案人员事后表示视频了发生的那些可能是真的。(这就很矛盾了)

狱中Tesak也没闲着,抓紧出书,讲述了一些自己的纳粹理念以及每天的监狱趣闻,写作期间顺便遥控指挥组织成员继续抓紧训练和拉人进队以方便出狱后展开一轮震惊世界的活动。

该书卖的还挺好,之后Teask还出了录音带语录拿出来单独卖.......

攻占恋童癖和毒品

2010年12月31日Tesak走出监狱,起初他想从政,不过这个理想很快破灭了,之后他发现了俄罗斯网络上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兴社交平台VK(VKontakte,用户量庞大,类似FB和微博)

他在VK上设立了账号,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活动“攻占恋童癖”(Occupy Pedophilia)

在这里展开稍微讲一下,俄罗斯是极端反对同性恋的国家,在苏联期间同性恋性行为是一种犯罪并且和侵童放在同一条法律条令里,前者要判5年后者判8年。尽管现在俄罗斯同性恋性行为并不犯罪,但各种规定仍旧非常歧视这些人群。(女同社会容忍度相对好很多)

因此大部分俄罗斯人会有刻板印象,将同性恋与侵童联系到一块,Tesak这项“攻占恋童癖”的行为基本上也都在针对男性同性恋人群。

那究竟什么是“攻占恋童癖”呢,容我讲来......

Tesak和格式18的成员在社交网站上钓鱼那些男同性恋者,约出来见面后将其绑架回到大本营,接着利用直播平台或者是拍摄视频的方式对男同者百般羞辱,比如让其脱光了跳舞、直接当众强行剃头、用尿浇头、被众人虐打等等。

当众侮辱

当众侮辱

这一行动获得了许多网民的支持,当时在VK这项活动最顶峰在2014年关注人群有20多万,并且在之后演变成网民付钱雇佣格式18成员去绑架他们所认识或者看见过的男同者。

在“攻占恋童癖”(目标其实是同性恋)的基础上,Tesak还指挥“格式18”的成员去猎捕那些年迈的同性恋者,并且拍摄了大量羞辱性的视频,各地的活动负责人公开表示:

“所有的同性恋都是恋童癖!”

其实Kuma看了一些俄方的新闻报道,攻占事件中一部部分视频上或者照片上出现过的受害者在经历羞辱后选择了自杀......这真的是太反人类了。

当然除了这两个罪恶的行动,Tesak还在此期间发动了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攻占毒品”(Occupy Narcotics)的行动,该行动主要打击对象是吸毒或者涉毒的外籍移民。

他还捣毁了不少贩毒窝点,其中一些政府性质的报刊亭和药店也难逃厄运,也正因为这一系列无视政府的行动总算惹恼了俄当局。

当众侮辱

魔幻现实主义?

2013年中旬警方大范围抓捕行动开始前夕,Tesak逃离了俄罗斯去到古巴,这件事也极为讽刺,一个极端纳粹主义者竟然选择逃亡到了一个GC主义国家......

古巴政府没多久就把他逮捕了,2014年1月24日将其驱逐回国。

在驱逐前,Tesak看起来很好的容入了当地的那种GC主义种氛围,并留下了不少自拍......是要成为GC主义战士了?

回国后他接受了审判,此时意外又发生了,法院并没有因为一系列的“攻占”行为对他进行判决,而只是因为他在古巴期间通过YouTube上传3个有种族主义观点的视频判了他一个煽动民族仇恨罪关上5年。

Tesak一看自己做了这么多“好事”不奖励反而遭判刑,这让他极为不满,入狱后经常带头进行绝食抗议!

这一段也特别魔幻,各位知道贝尔拍《机械师》那会儿有多敬业吗......人家Tesak在体型改造方面也真是又极端又敬业。

进监狱前他的画风如同兄贵:

然后半年不到:

之后他在律师的帮助下他获得减刑,减刑到了2年半。Tesak一听只要被关2年半就来了劲,疯狂在监狱里锻炼然后继续出书,锻炼,出书,锻炼,出书......

等到出狱的时候,他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出狱后,他继续一有机会就抓一些外籍移民或者是同性恋回来震撼教育,至今仍然在VK上保持着更新,且更新速度还挺快......

昨天Kuma也是第一次去到VK,在Tecak主页上至今还有几十个涉及到攻占事件的视频没有下架......

另外提一下,“格式18”组织也是俄国足球流氓中一支战斗极强的球迷队伍......基本队员体格都和Tesak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平时他们不干坏事的时候就真的只在健身房锻炼,或者集训出去打打群架什么的......

当然这些新纳粹主义者对本国一般公民基本都是爱的关怀,经常下基层带礼物去慰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继续虐待

在2018年的5月21日 莫斯科法庭再次举行听证会,maxim被判决10年监禁。在电影放映期间他仍在服刑。

参考网站:

//en.wikipedia.org/wiki/Maxim_Martsinkevich

//zhuanlan.zhihu.com/p/37045267

//zhuanlan.zhihu.com/p/48989203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M495I5J051597ER.html

5 ) 猪与观众

纪录片记录不了发生在客厅的屠宰,传统电影也带不来深度扮演的即兴表演。

在开始对于导演道德审判之前别忘了电影和整个项目的实验性质:所有演员受到的煎熬,还有惨死的那只猪,可以视为对艺术的探索。我想这样做个比喻(不一定恰当):邱少云黄继光这些为国战死沙场英雄,不是让我们来去同情可怜的。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是他们的牺牲带来我们现如今的和平,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在这里安安静静讨论的机会,我们又哪里有资格反过头来去同情他们呢?我们要做的不更应该是汲取他们无畏的思想和英勇的品格吗?这些演员投入自身,如果之引发了我们那廉价无力的同情,未免太可笑了点。与其同情他们不如思考我们的处境,也许会发现在某些方面我们才是更值得有人同情的那一个。


这系列电影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基于参与者的深度浸入拍摄的,是人带来角色而不是相反。由于这种特殊性,至于是称呼他们为演员是否还恰当,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评判,我姑且称之为演员吧。我觉得他们不是那种我们看完电影,或者说就是观影时,就能对他们演技做出评价的那种演员。就如同我没法儿评价我在现实世界中的演技一样,你如何评价一个真实的人的演技呢?在每个角色身上我看到很多自发性的即兴成分,观影时他们就是我面前的人,观影后我相信历史上这些人是实在存在过。手持镜头强烈的临场感,使观众如一个透明人般游走在剧中。


我不懂这系列电影表演到底是什么性质,我也不懂该如何看一个电影,但我觉得我们不该精致的与电影割裂开,以“我是观众”的心理坐在荧幕前l。电影如何与观众互动是导演的事,但作为观众如何回应电影是我们的事。比如哭、笑,就是我们的反馈。比如思考电影展现给我们的这个世界,世界里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这也是反馈。如果我们像看一个被玻璃窗包裹的艺术品一样看一部电影,把胳膊叉在胸前,昂着头眯着眼对着它品头论足或是冷眼旁观,我想我们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交互体验。我不懂电影知识也不教大家怎么看电影,但我在评论区看到对于拍摄形式的批评居多,对于内容的思考不多,我是觉得舍本逐末了。至少对于我来说,我并没有感到出戏,代入感很强,我认为是一部好作品。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以便进一步思考:如果电影就是现实,你是那头猪,至少屋子里还有几个人可以同情你,为你申冤抱不平;另一种情况,你就是被迫观看杀戮的某个人,你该想想,有谁去可怜你呢?谁能跳出生活,站在上帝身边可怜其他人呢?总而言之,这是个电影你是观众老爷你随便评价,然而当这成为现实,谁又站在上帝视角来替你打抱不平呢?看完了研究所那几个光头党虐杀猪后,教授对女孩说说这并不是他们没文化的错,他们可以用文化解释他们的行为,那我们应该知道出问题的是他们的“文化”。对于生活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极端民族主义与极权政府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狂热的崇拜与极端的憎恶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在经济繁荣的自大自满中养虎为患,的回过神来发现事情已经失控。精英主义者给自己赋予的改造社会的责任。主任阿日波听着教授对未来的预测,认为自己对未来负有责任,便可以为了“伟大目标”牺牲任何人;光头党们为了人类的进化,便要对人类进行一次筛选,这可比灭霸坏多了。为了更高目标的实现,是否可以剥夺一些人的幸福,这是经典的“宗教大法官”之问。当我们是局外人时,多数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但当我们去生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不耐烦解释而选择粗暴的方式。就好比光头党开始时候的语言辩论,随着目的不达的不耐烦,渐渐演化为对拳头的信仰。

那头死去的猪,真正打破了我们与电影的第四面墙。这个手法非常大胆,在演员面前杀一头猪,也在你面前杀了一头猪,剧中人背过面去,你也背过面去。你说他们是在表演?还是说这就是某个时刻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现实与电影的界限在观众一阵阵的"恶心"中模糊,谁也逃不脱被裹挟其中的命运。另一种情况,你能冷静的甚至带着快感的直面这一幕时,你会发现自己和光头党们是那么的相似。出于良心你努力把自己与他们区别开来,你把自己那些优良的品质一一举例,表明自己的清白。但反过头在生活中网络上便对陌生人大加攻讦。不说了。总之,演员是观众,你也是观众,但你如何看待这宰杀,是每个人心中的秘密,我们不敢胡乱猜测。我们该感谢这只猪。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实验电影,题材又极具争议,免不了毁誉参半的结果。让我们留点时间去讨论它带来的一切新鲜事物吧!

6 ) 退变:从纯粹的理想主义到虚无主义的跌落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面对《列夫·朗道:退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6个小时的电影要怎么看?再深一层,为什么要拍成6个小时?再深一层,什么是电影?该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吗?

无论如何,《列夫·朗道》系列都在突破或者说挑战着人们对电影的认知——超大规模的制作,超长的拍摄周期,超常规的拍摄手段,这些都做足了噱头,抓尽了眼球。可是,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艺术作品,观众应该更关注其最终呈现的效果,而不是其制作的过程,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面对《列夫·朗道:退变》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有十几部的系列电影中的其中一部,单独看它会有完整的认知吗?会不会因为对前后语境不熟悉而造成观影的困难?

事实上,在完整地看完6个小时后,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没有看过此系列的其他影片,单看这一部,也足够形成认知闭环,明白影片的表达。

这个系列的拍摄手法极致到令人发指,但从影片的呈现来看,首先,这不是一部纪录片。尽管演员有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封闭生活、拍摄很长时间,但是摄影机拍摄的是有着明确表达意图并且带着戏剧冲突节奏的影像,并不是日常生活的记录。第二,这也不是新现实主义影片,影片完全是架空的,尽管有真实人物的映射,但反映的也不是现实问题。第三,这部影片的娱乐性并不强,尽管影像有比较大的尺度,但是带来的感官刺激并不让人愉悦。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篇社会学论文,从主义等同于宗教这个观点出发,通过九个段落,详细演绎了意识形态的形成与瓦解。这个阐释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有耐心的,并且很有条理。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退变”,而不是“蜕变”。其实影片展示的整个过程,从想要优化社会的研究所建立开始,就是准备要实现“蜕变”的。人种越来越优质,社会形态越来越完美,人的思想意识越来越高尚,生产力极大提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惊人的发展速度,打造一个人间天堂。

但事实上,社会精英汇聚一堂坐而论道还在畅享2020年的发展成果呢,计算公式、 测算模型都搞出来了,作为理想社会小小缩影的研究所先崩塌了。事实上证明了这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只能带来极端的发展结果——退变,直至毁灭。并且这样的毁灭力量并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于自身。

这样的主题其实并算不上什么宏大叙事,也不要因为篇幅较长就认为是什么宏伟巨制,更不要因为其拍摄手法如何走体验派的路子就认为是特别现实主义,反而一切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场思想实验,只不过代入的条件假设较多,众多的人物、阶层让影片眼花缭乱,其实每个明确的段落已经把表达的路径摆得明明白白,并且有且只有这一条路,通向最终确定的结果。

退变的演绎过程是怎样的?

整部影片分九个段落,层层递进,不断的演绎,每一段都有其合理的支撑,但是放在一起发现,我们离最初想要达成的目标已经太远了,修正已不可能,只有推到重来。

1、在影片最开始抛出命题,将主义和宗教等同。而探讨宗教的核心命题是——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不仅牵动宗教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一直推动着西方哲学的发展,所以这个命题的抛出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跑偏了。按照康德哲学的说法,“人类普遍都有理性。理性给自己立法,因此所立的法必须是普遍的与必然的,有如至高存在者的命令或者上帝的命令,因为只有从一个道德上完美又无所不能的意志(上帝),以及由他而造成的协调,我们才有希望达成最高的善,这就是道德法则给我们的义务。”简言之,“真正的宗教就是对我们所有的义务而言,要把上帝视为普遍受尊崇的立法者,把人的义务视同上帝的命令”。可以说第一段貌似没有破题,但其实非常高效的点出了题眼,追求至高无上善没有错,履行义务也没有错,但那个充当立法者、协调者的”上帝“是谁呢?可以是另一个什么人或者组织来充当吗?在这个段落里,在第一个等式建立起来时,答案其实就在不远处了。

2、无论在宗教中还是社会中,人是参与的主体,而人的特有属性是社会性,于是在第二段推演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按马克思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这个人本身),在社会关系中发现核心驱动力是人的本我,也就是本能的、兽性的一面,而不是超我。第一段结尾的”镜子“实验,就是在为第二段作序。

3、既然本我是凸显的,人的理性是不奏效的,这个社会是不体面的,至高无上的善的实现是会受到影响的,于是推进到由外界的力量来纠正本我,促使人来自我悔改,这是舆论层面的作用。

4、而显然,仅靠舆论的力量是不足够的,于是组织的强制手段按捺不住了。从第四段开始,组织的强制力量一次次升级。在第四段是对”不合适“行为的强制纠正,开除职务、写保证书,对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5、人这种东西,纠正起来实在太麻烦了,没完没了的麻烦。于是怎么办呢?从根上改造吧,从婴儿开始,改变大脑结构,让它变成天才,损害大脑的平衡机制,让情感部分对认知部分进行补偿,打造冷血机器。看到亲妈死了都不哭,看到数学公式一眼就出结果的那种。

6、既然情感本身都成了麻烦,那么铁的纪律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并且铁的纪律针对的是所有阶层,从权威人士到掌勺大厨无所不包,并且能在一个台面处分。同时,纪律的核心是监督,执行者队伍的建设就非常必要。一群根红苗正的年轻壮汉被引进,都有为了主义杀人不眨眼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执法的许可后,在他们眼里所有人都是潜在的执法对象,包括位高权重的学术权威家庭。

7、第七段开篇就秀了一下执法者的肌肉,并且”插入“了被执法者,这是能力的层面。注意,评判一个人能不能干成事,除了能力之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意愿。而这群执法者简直是完美的,用主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好的要优生优育,差的要流放隔离,把主义演化成纳粹。

8、第八段尤为精彩,一边是理性的学术大佬在推算理想社会的发展模型,展现理想主义的光辉;另一边是非理性的执法队在糟蹋一切,科学、艺术、道德。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在极端使劲,殊途同归。两方面通过鲜明的对照,貌似一个理性一个非理性,实则在同一个出发点上,也必然落到同一个归宿上。

9、貌似第九段的主题是屠杀,是大清洗。其实不然,这场屠杀未必存在,而揭示的出来的远比一场屠杀还要糟糕得多。这场屠杀从猪的牺牲就已经拉开序幕,与前面违反纪律被处分不同,这些人被处死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什么该死的罪,而是这场实验失败了,追求的主义行不通了。这不是大审判,而是上帝死了,其他人都成了殉葬品。片中研究所的这些人存在吗?这不重要。想想这之外还有多少人会在这样的处境中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消亡了,想想前面学术大佬假设的理想社会先从少部分人开始试验,50万人,之后再逐步扩大。如果失败了呢?这50万人是不是就没了?这么想的话,研究所这些人又算什么呢,还好没研究成功。

这部电影的鲜明特点

回味这部影片,其特点是非常鲜明的。首先是素材极为丰富,同时表达主题集中,影片这么大的篇幅充斥的内容极为杂糅又浑然一体,没有灌水之嫌,所有表达都井然有序,呈现的内容都有其价值。表达主题呈现完整统一,所以尽管有6个小时的片长,仍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分开或者做成剧集的形式来呈现,给人的感受更加完整,递进更加紧凑。

其次是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确实得益于导演的拍摄方法。演员长时间的生活和磨合对人物的塑造有很强的帮助,同时大量的拍摄素材让导演在剪辑时方便取舍,但也极大地增加了后期的工作量。

三是制作精细,细节丰富,质感突出。导演对年代特点做了非常好的还原,下了大功夫,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处处有细节,处处有呼应,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实为不易。相信一定有大量的考据党在之后对整系列影片做完整的考证对比,不失为一大乐趣。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像是稀释版的《萨罗》,这是我在观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两部影片设定几乎是一致的,但《退变》远没达到《萨罗》的极端境地,那种非常直接的冲击力并不强,并且影片的基调也一直处在较为压抑的状态。但正是通过这样慢慢的演绎和渗透,反而让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的审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人渐渐明白所看到的一切是多么的荒谬,同时引起人们的强烈不适和反感。

短评

#Berlinale20-40 前五个半小时的铺垫使得最后半小时的屠戮如此心惊又如此合理。导演是个大暴君,关于本项目的一切都将经受电影史的伦理争辩。

9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不就是一个“新官上任抓生活作风”的故事嘛,硬生生地被导演拔高到了人性和政治的高度,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

11分钟前
  • 木石子
  • 还行

这个年代可能只有这个剧组敢拍得如此直接,血淋淋。6小时分成两部分,你会看到文明如何一步步被毁灭。第一部分结束时想了不少要写的点,然而极权和野蛮不断升级,一切都在影片结束的那刻崩塌,简单的文字描述已经没有意义,我也实在无法概括结尾部分带来的震撼与恐惧。

14分钟前
  • 蜘蛛我一脚踩爆
  • 力荐

不同于《娜塔莎》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degeneration》有意将格局拉大,更加直白地加入历史脚注和充满哲学意味的画外音以丰富文本的厚度。影片第一部分略显混乱,但第二部分渐入佳境,将一个逐渐走向疯狂的微型社会浇筑在六小时的宏篇巨制中。至此,柏林电影节上先后放的这两部《DAU》虽创作思路不尽相同,却殊途同归,既有宏大历史,也有小人物,犹如早已陨殁的苏联帝国的一次借尸还魂。

15分钟前
  • 日王仔
  • 推荐

5/10。观影过程是痛苦的,可能是缺少一个主线的原因。分两次看完,每次看完就倒头大睡。给我留下印象的有真实杀猪、审问戏、餐馆糜乱生活、撕纸。

16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仍然是一个超五星,一部共产主义启示录,六个小时不间断的目不转睛几乎打破生理极限。如果说Natasha钻探到了人性的最深处,Degeneratsia则完成了坏制度的影像教学。我真的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影像,可以如此有力而完整展现人是如何一点一点从社达主义进化成种族主义恐怖分子的,更可怕的是环顾周围发现这种事情并非虚构,完全是真实存在的。全片最有力也最荒诞的一个段落,大概就是扛着斧头唱起我们爱科学。两段式结构,两种堕落,一种比一种恐怖。结尾其实很有铺垫的:其一,科学家被Azhippo引蛇出洞,一个KGB头子怎么可能让科学家干掉KGB,肯定是被先下手为强;其二,Azhippo被外国科学家光靠看面相就识得体无完肤,最后这一击显然是故意不动声色蓄谋已久;其三,众人的恐惧和沉默,恐怕也只能带来这样的结果。

1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純粹的惡!是怎樣的力量讓導演和背後的資本將其邪惡的慾望付諸現實?制度對人性的碾壓並不需要額外的傷害來呈現,這是常識!

24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很差

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

2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楼下没看过也能评分?

29分钟前
  • 便民老板
  • 还行

这部六小时的群戏强化了《娜塔莎》的“极简”感。原本还想抱怨一句片尾的大血洗决定铺垫太少,但整部作品的逐层推进还是再次震撼到我(虽然更喜欢上一部的局部放大处理)。另外,片中关于现代艺术的那一刻钟精彩段落真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学术案例了。近期决定整理一下该片诞生背景以及被最终撤销的柏林展览等丰富细节的德语报导。

31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补標】下载大屏再看已经忘了看过系列几部了

3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不知如何评价了 结束和导演及主创的谈话 听得我很难受

36分钟前
  • 小马小马马
  • 还行

#70th Berlinale#官方展映。影片全长9小时,这是为柏林制作的特别版。看完才觉得选[娜塔莎]进主竞赛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把[退变]放在[娜塔莎]之后再行展映也是非常有逻辑的。其第一部(分为5段)基本可以概括为“政治强人阿日波的崛起”,第二部(分为4段)可以概括为“直到大厦崩塌”,占据重要篇幅的无视一切文化教养、信奉人种论和拳头的“土狼”们,我猜参考的一部分是戈尔丁的《蝇王》(猪头的典故都用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应该是WG。影片鸿篇巨制,但叙事并不完整,结尾清场戏虽然非常惨烈但是怎么看都像是导演意志强加的团灭结局,并且颇有十几个人物按照电影叙事要求必须交代的人物结局根本没交代。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四星是我能打出的最高分了。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是应该把自主权交给观众,但是如果是凑热闹的话,拜托不要煽风点火了。很害怕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44分钟前
  • 我坐
  • 还行

开头两个小时,灯光团队还没到达?

4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要PTSD了。最后一段多少能 justify 六个小时的长度,但也仅限于此了。塞满了太多琐碎的信息,想覆盖种种主题,结果只能靠旁白和exposition灌输;标榜是真人纪实,却又情不自禁玩预测未来假装本片很智慧;既然有明显的剧本和操控痕迹,何必玩“刻意不干预”那套?和看娜塔莎的感觉一样——大可不必。同样的素材交给大师处理会更上很多台阶,本片看似工程浩大,实际上是去艺术加工还偷工减料的产品,为国际观众创造猎奇话题和窥镜的噱头性远大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对于时刻能感受到现实与影像关联性的某些地区观众而言,这实在是一场受难。

48分钟前
  • Rebel Scum
  • 还行

柏林电影节上看过两部DAU系列,听完两次主创talk,我已入DAU教。///早上起来收到很多留言,根据在talk上观众的反馈,大部分人震惊大于该片或准确说该项目应该给人带来的反思。昨天坐在剧组的前面,导演就在我的正后方,经常会听到女演员们在笑。就像主创们说的,他们生活在一起三年,彼此非常熟悉,这个电影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必须注意,电影中一切都是虚构的,有剧本,但不同于传统剧本,很多都是演员的现场发挥,类似于即兴表演。大家所关心的心理状态,包括Natasha本人都一再否认现场有心理医生,也没有人接受心理治疗,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和谐,所有人都很开心,那里充满了爱。这个对于外人,甚至对于去过现场但是只短暂停留的人恐怕都难以相信。另外一方面,这部电影又是真实的。

50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主题还是可以的 把某主义和萨满、佛教、基督、科学等放在一起比较 才知道这种主义是多么恐怖 空间也有多重有效性 但叙述和分段都有问题(绝对是狠狠减分) 能感觉到素材多得装不下 然后就只能按长篇小说那么个格式来写 还是能力赶不上野心的问题 除了横摇和手持就不会别的方法了 换句话说如果DAU宇宙是这样的 那么14部合起来不过就是套装电视剧的水平 说不定还不如

52分钟前
  • 灰狼
  • 较差

导演到底有没有底线?或者导演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底线?

54分钟前
  • 向好
  • 很差

可能一部分国人喜欢以无为贵

59分钟前
  • Ey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