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散,豆瓣的剧情简介都是错的。其实是活死人的孙女,真正变成活死人的是她爷爷。影片穿插的讲了爷爷和孙女,爷爷就是下葬以后被巫毒教偷了尸体,然后吃了解药变成了活死人在甘蔗园干活,有一天突然吃到了肉,恢复了意识(巫毒教变成的活死人不能吃到肉和盐,不然会恢复意识,杀了把他变成活死人的人)而孙女就是在巴黎上学的小女孩,被同学知道了她姑姑是祭司。处于某种占有的心理,要求姑姑把她喜欢的人灵魂搞到自己身上。姑姑不同意,最后在金钱攻势下,帮同学进行巫毒仪式。最后招来了巫毒教的死神——男爵,姑姑貌似嗝屁了。影片最后,导演说爷爷真实的死亡时间是1974年,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有1000例巫毒案例,但是现在不得而知。
这种煞有介事的结尾,应该是导演故作玄虚的手法,虽然听各种提到海地的种种巫毒教故事,但是真实性哪个晓得。
【釜山电影节观影】今年戛纳电影节算是僵尸类型片的崛起之年,目前为止已看到两部与僵尸有关的作品。美国独立电影导演贾木许一反惯常的诗意风格,用一部恶搞的《丧尸未逝》为电影节拉开序幕,而在“导演双周”单元,也有一部《僵尸儿童》现身。影片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曾是戛纳宠儿,先后入围过主竞赛三次,变性人奇幻片《蒂蕾茜亚》、古典情色片《妓院里的回忆》和非典型人物传记片《圣罗兰传》,他的作品题材和作者风格变化多端,相信也是一直备受戛纳青睐的原因。直到上一部引起轩然大波的《夜行盛宴》,被戛纳宛然拒绝,讲述恐怖分子在巴黎放置炸弹的敏感话题。今年这部新作《僵尸儿童》再度引起高度关注,又再次入选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多年前《情迷恋战》也曾入围过该单元)。 波尼洛跟贾木许一样,采取反类型手段来重构僵尸类型题材。首先在影片名字上就别出心裁,Zombi这个词有别于好莱坞影片里常见的Zombie,因为这个Zombi才是真正僵尸的发源地(海地)的写法。看得出导演对发生在上世纪海地层出不穷的“僵尸”事件有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令观众清楚了解到剧中的“僵尸”完全有别于好莱坞类型片里的僵尸。海地僵尸明显不是死人,而是介乎于死人与活人之间的过渡状态,用“活死人”来描述较为准确。 影片一开始讲述上世纪60年代海地,一名男子被施以巫术之类的在街上晕倒死去,然后在葬礼之后被人从坟墓里挖掘起来,行尸走肉地来到一片种植园,沦为数量众多的奴隶一员,为种植园主日夜干活。之后,他无意中吃了肉类,竟从“僵尸”的无意识状态中恢复过来,于是逃走出来,穿越丛林回归到原先的家中。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据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如果导演完全按照这个情节拍下来,相信也会引来众多类型片影迷的关注。然而,导演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叙事里强行插入一条当代法国女子中学的线索。 两条线索的并行进展逐渐令我感到迷惑不解。叙事在两个不同时空与背景里来回穿插,在海地僵尸情节之下隐藏的显然是西方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影响,被巫毒术转化成的“僵尸”明显就是殖民主义之下的奴隶。然而导演没能突出这个批判意味的观点,反而被这个猎奇色彩浓重的活死人事件完全迷住了。不可否认,海地这部分拍摄得相当出色,特别是僵尸恢复意识后重返家园过程中,在丛林旷野里的黑夜场景,摄影、光线与配乐均令人着迷不已。 相比之下,法国中学生那条线索没能充分阐释,黑人女孩加入白人女孩的联谊会是在讲反殖民化吗?白人女孩为了挽救男友变心不惜求助于当年的巫毒术又是暗示些什么?而最后怪力乱神的高潮场面可以说让人贻笑大方,竟然嗅到好莱坞青春娱乐片的味道,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浪费掉这个绝佳的题材。
啊,这两条线插的,60年代的海地&法国进行时,政治意味可说是相当浓烈了,但波尼洛的魅力在于,他不是段与段之间地插,而是元素与元素地插,科幻风的电子配乐出现在夜行的僵尸身上,不可思议,穿行的第一视角曝露在交替的白昼与黑夜之间,非常有趣,在许多诸如此类的细节里,两个时代换着阵脚地回光返照,也就是说波尼洛没有试图复原那些所谓的关于历史“真相”的想象,他是将两把东西撒在一起,才比照出一些杂七杂八的真知灼见。
前半段里,历史学家Patrick Boucheron就跳出来现身说法,然后这片子一路开卷考试的感觉。
“拿破仑结束大革命的意义在于,他结束它却也使其完整,他致力于此却也同时背叛,学习历史就要注意历史书写者的意识,而完全自由的书写意识其实从未存在过。”
谈到自由,Boucheron说“自由”与“进步理念”的结合是很有问题的,说到底是自由主义掩盖了自由,真正的自由被置于自由主义的大旗之下恰恰是无法实现的,人们只是断断续续地获取关于寻求自由的经验,这些经验显现在非线性的、摇摆不定的、被多重叙述的历史里,也就是说,关于自由从没有什么既定的答案,任何文化里都没有这项遗产,新的经验必须由当下的人类亲自获取,靠继承历史是没有出路的。
那么就此反观该法国女子学校,这无疑是个捍卫法国历史荣誉的产物,这些女孩子吞咽着独家自制的遗产也成为遗产的一部分,她们富足优雅,毕业后被直输到法国上层阶级,不必承担任何肮脏的历史责任。
Melissa作为这所白人精英学校唯一的黑皮肤学生,所引发的目光均带有致命的直接性,初识时的同学友谊看似坚不可破,但只需细想便会发觉她们是倚赖于“蕾哈娜”这样的文化共同体才能合理相识的,Melissa向大家介绍自己并不太感冒的黑人流行明星,是一种方便的求同方式,但这也只适用于黏度不高的人际关系,因为这些由现代社会构筑的脆弱的且带有通识性的符号,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但女子小团体就不一样了……
小团体这种结构对每个成员都有着过度的需求,所以不可避免的是,关于Melissa的一切好奇终将归于对“种族背景”的好奇,所以她们身上残余的东西在同一时空之下便已完成对撞,更不用说尾处那疯狂而魔幻的交织。
课堂上的片面历史被认为是客观而完整的历史,而由Melissa亲自讲述的、那令她坚信不疑的家族历史也极具说服力,总之身为观众,你会被各种片面的内容片面地说服。
在这部片子里,是叙述将历史复活,也是叙述的方式决定着当下文化的构筑,而谁叙述得喋喋不休谁就占据了真理的上空。
再者,如果一个业已逝去的带有奇幻成分的历史竟然比真实的现下还要鲜活和有吸引力,那便足够说明问题了。
海地巫婆。含沙射影。
加勒比巫毒殭屍的歐陸宗主國敘事成功把海地/法國兩條線攪亂,後殖民批判看起來很拽而已。
并行囚禁于历史和现代的双重议题,在著名的海地僵尸Narcisse传说作为两者横向比较而兼具各自属性的特殊事件介入叙事套层中时,波尼洛找到并完成了辨别的策略标识——用古旧类型躯壳与Victor Halperin和Jacques Tourneur取得有机联系,并将他们召唤至今。
1.5 扑
好闷,看不进去。
海地与巴黎并行的叙事靠这名黑人女孩连接,用僵尸活死人的题材来讲法国的殖民与移民,前半段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后边巫术斗法附体什么的一出现,又感觉挺掉价儿的,观感不如前作《夜行盛宴》过瘾,波尼洛操刀的配乐依然可听。散场出来才知道隔壁厅的大师班竟然就是李安的课而且刚走,我说怎么半程好几个观众退场跑出去了。#金马56#
没看懂
0601 I Walked with an (easy) Zombie/ Repris contact avec 3
【3.5】对海地僵尸这一地域怪谈的重叙,并同当代政治议题有机结合,还算蛮巧的。双重时空的并行叙述直至交融将波尼洛的功力尽显无疑,唯一问题在于趣味的缺失,不够怪力乱神,既然都拍这种题材了,那明明还可以玩得更嗨嘛!
除《圣罗兰传》最简单的波尼洛电影,由内容而非动作驱动的。
+,这片子La Ciénaga年度第24名??才?视觉转换的确不算惊艳,但处理素材的变奏能力可以说是顶级了。比起纯粹的内容的驱动,本片更像是先想好一个大致的变奏过程,在此基础上控制类型的渗透程度。
一言难尽,不是没有拍得好的镜头,海地部分很多场景都拍得很吸引人,可以满足一部分猎奇心理。但是整体的叙事感觉存在着一些断层,一到现代部分就感觉叙事断裂开了,作为观众的我沉浸不到他的叙事当中。电影的拍摄主旨和意图很明显,但看到最后才明白导演究竟想说什么故事。也许“僵尸”在此只是披着奇幻色彩的“奴隶”的代名词。而这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关于自由和记忆追寻的故事。(看的巴黎超前点映场,所有主创都出席了,导演很真诚,但对于此片,三星已是最大的仁慈。)
一部分是60年代海地往事,一部分是当代法国贵族学校青春叙事,两条线相互交织,呈现殖民历史的渊源。“僵尸”与其说是类型片的元素,不如说是一个具有批判色彩的噱头,故事可以做得更扎实,而不是现在呈现的铺垫不铺垫,高潮不高潮的样子。但不得不说,波尼洛的视听真的是迷人,迪欧普真该好好学学如何把黑人和异域拍得引人入胜。本片贡献了诸多相当令人沉醉的镜头,久久萦绕在脑海中。
看了一些短评,再来谈谈观感。就像现在的旅游一般,匆匆忙忙的走向一些别人让你以为的画面,但这个过程里从没有尝试认识平常的好的坏的关于性格文化的真实故事,只是得到一个想得到的结果。至于电影里的宗教模样,何尝不是一份冒昧的解读。我是说,中国也有一些奇谭故事,但那些解读者来源自“自己”,也许就没有“殖民者”紧张的打压。
???干净明媚海地风光片???奴隶活死人巫术操控脱逃梦游四围晃,反独裁政权啊自由主义妨碍自由啊啥的全都塞到权贵子弟学校课堂直接讲述;文艺青年小白妞道:“失恋痛苦和你们国家历史悲剧的痛苦并无不同!痛苦难道也可以分三六九等吗?!”巫毒男爵现身不去打一下小朋友屁股实在对不起第三世界的人民群众
D+ / 概念和叙事结构实在是巧妙(让时间的裂缝暴露出来,而非自如地线性剪辑)。选角和表演(尤其是肢体)也恰到好处。就是前大半的过多枝节仍不足以直接作用于人物情绪或整体氛围,高潮又有点崩……
75/100,对于海地僵尸这个地域怪谈的重叙,并跟当代政治议题做了个有机结合,还算蛮巧的。双重时空的并行叙述直至交融也是将波尼洛的功力尽显无疑,唯一问题在于趣味的缺失,不够怪力乱神,既然都拍这种题材了,那明明还可以玩的更嗨嘛!
以女孩对男孩的爱恋为视角,70年的时空交叉,探究巫毒信仰背后,法国对海地的殖民历史。波尼洛用极大篇幅对准角色间的交流,可这样的做法即便揭晓了创作谜底,也因埋藏过深,对意图的传达施加了天然壁垒,颇值得再商榷。
太散,豆瓣的剧情简介都是错的。其实是活死人的孙女,真正变成活死人的是她爷爷。影子穿插的讲了爷爷和孙女,爷爷就是下葬以后被巫毒教偷了尸体,然后吃了解药变成了活死人在甘蔗园干活,有一天突然吃到了肉,恢复了意识(巫毒教变成的活死人不能吃到肉和盐,不然会恢复意识,杀了把他变成活死人的人)而孙女就是在巴黎上学的小女孩,被同学知道了她姑姑是祭司。处于某种占有的心理,要求姑姑把她喜欢的人灵魂搞到自己身上。姑姑不同意,最后在金钱攻势下,帮同学进行巫毒仪式。最后招来了巫毒教的死神——男爵,姑姑貌似嗝屁了。影片最后,导演说爷爷真实的死亡时间是1974年,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有1000例巫毒案例,但是现在不得而知。
隐藏在僵尸事件之下的显然是西方殖民主义话题,然而导演没能突出这个批判意味的主题,反而被这个猎奇色彩浓重的活死人事件完全迷住了。再加上另外法国中学生的那条线索令人费解,最后怪力乱神的高潮场面可以说让人贻笑大方,竟然嗅到好莱坞青春娱乐片的味道,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浪费掉这个绝佳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