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蜜蜂与花椒——《福尔摩斯先生》的两个隐喻
隐喻1:蜜蜂与黄蜂
影片一开始就谈及“蜜蜂与黄蜂完全不同”这个隐喻。开头福尔摩斯让孩子远离窗边黄蜂;结尾处Roger为了拯救蜜蜂,被黄蜂蛰伤。对仗整齐。
那么蜜蜂是什么?黄蜂又是什么?首先强调,蜜蜂与黄蜂的区别是:蜜蜂的倒刺会脱离自己身体;而黄蜂倒刺依然留在自己身上。下面,让我们对照剧情来猜测一下。
1、 无论是蜜蜂还是黄蜂,都具有“锋芒”。具体到福尔摩斯,是他咄咄逼人的推理、逻辑,让周围的人感到惧怕。他也认为,是他自己的推理害死了Ann,而且这个案件对他来讲是毁灭性的,直接导致几年内没有接手任何案件。这个特性很像黄蜂,把“毒”留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为什么,开头福尔摩斯劝孩子远离窗户时,只说结论,并没有推理,他害怕自己的锋芒,更怕随之而来的影响。所以Ann事件之后,他认为自己是黄蜂:冷酷、精准、无情,伤害别人也伤到自己,而且毒性一直在挥发。
2、 片中的福尔摩斯一直在养蜜蜂,他相信蜂王浆可以治疗衰老,让自己回忆起当年案件的细节。结合他一直拿在手里的蜜蜂水晶球。蜜蜂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一种正面的,或必不可少的东西。让我们回想一下结尾,福尔摩斯把六个对他有意义的物品(对应六个人)放到地上,组成了一个正六边形。等等,那不正是蜂巢的基本形状吗!因为福尔摩斯当时已经明白身边的人与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可以等同于爱。蜜蜂的一大特点就是忠诚,雄蜂孜孜不倦得把花蜜送到蜂后那里,象征着华生、麦考夫、哈德森太太这些用爱影响着他的人,才是他真正珍惜的东西。所以他相信蜂王浆能恢复记忆,因为,那就是爱的结晶。是这些人成就了福尔摩斯,而他,就在蜂巢中心。
3、 那么很多人会奇怪,根据前两条推断,福尔摩斯既是“黄蜂”又是“蜜蜂”,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福尔摩斯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知道,片中Roger的母亲只能看到他“黄蜂”的一面,福尔摩斯用推理揭露了她的私心,并且让Roger“不务正业”,甚至被蛰伤。而Roger是真正理解福尔摩斯的:对他的推理和故事感兴趣、与他一起养蜂、帮助福尔摩斯回忆。于是Roger被蛰伤的事件就可以解释的很明白:Roger为了蜜蜂被黄蜂蛰伤,象征着Roger为了保护 “爱”却被“锋芒”所伤(这正是Ann所做过的,当面倒掉毒药瓶却选择卧轨),年迈的福尔摩斯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家人的关爱是真心的,所以为蜜蜂辩解。而且,正如黄蜂的毒是留在自己身上的,先前的毒(拒绝Ann)已经影响了他后半生,他不能再让毒气攻心了,他要为爱辩解与争取些什么,他要救回失去的爱。
隐喻2:花椒与战争
影片一开始,福尔摩斯坐车经过美丽的草原,一架被毁的机翼矗立,暗示着本片的对战争主题的探讨。
福尔摩斯,生于1854年1月,逝与1957年1月,享年104岁(这对于一个一生用脑的天才来说真是不容易啊)。片中他93岁时正是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不久,战争对于一个本就万念俱灰的老人更是雪上加霜,估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记忆。发现蜂王浆对记忆无效后,他转而去日本寻找花椒。讽刺的是,花椒生长的那片土地正是广岛,抗衰老的养生品居然是从一片死亡之地生长出来的。个人猜测,福尔摩斯这一阶段可能被政府(麦考夫)诏安而为战争出力,为了忘记Ann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但徒劳无功。花椒隐喻着他以毒攻毒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猜测,隐喻1里,黄蜂的一部分应该是战争的影响。因为战争,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导致Ann的抑郁;因为战争,让日本人与亲人天各一方;因为战争,福尔摩斯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症结所在,战争遮盖了爱的光芒,也只有用爱来拯救。
其实对于一个忠实的福尔摩斯迷来说,本片不会激起太多共鸣。只有从一个老人的视角,感受到他的伤痛与孤独,才能慢慢理解片中要铺陈的情感线,和对战争的控诉,才是真正的主线,完成福尔摩斯对自我的救赎。
2 ) 福尔摩斯 苍老是一生最初的等待
更帅、更流行、更酷、更基情,作为虚拟的文学人物,福尔摩斯登上大小银幕,可以有一千种变换的姿势,但回到有血有肉的人类,他只有一种变换的结局,那就是变老。伊恩麦克莱恩版的老年《福尔摩斯先生》,大概是最不福尔摩斯的一部福尔摩斯电影,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至少是之一。
这部由比尔康顿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作家米契科林2006年的小说《心灵轨迹》,讲述了93岁的福尔摩斯,隐居在英国萨西科斯乡间以养蜂度日。因为不满华生生前为自己创作的形象,尤其是对导致自己隐退的最后一案充满疑异,垂垂暮年的福尔摩斯动笔自传,企图纠正这个“错误”。女仆管家的幼子Roger是他手稿的最初读者,也是福尔摩斯找到真相的钥匙。福尔摩斯不仅还原了案件真相,而且直视了自己内心——现实真相有据可依,内心真相唯己可辩。
英雄迟暮,这样的故事总是揪心。自古美人良将,不许白头。
再是才思敏捷、心细如发,也奈何不了时间侵蚀。93岁的福尔摩斯观察力、判断力依然凌厉,但体力、记忆力均大不如前,衰老伴随病痛如期而至。因为捡拾一块物品,卧病在床的福尔摩斯翻身跌落无助求援,为了记住交谈对象的名字,福尔摩斯不得不把对方名字写在袖口上。但在所有关于衰老的细节描写中,让人最难释怀的是他努力回忆Ann案件时在Roger面前的失态: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忘记了什么让我如此耿耿于怀。
但恐怕老也有老的好处,年轻时人因充满未知而多欲念,因多欲念而多杂思。才华不够的,都敢梦想下一秒征服全世界,何况柯南道尔笔下成为“智慧”代言的福尔摩斯呢?福尔摩斯当然不屑征服世界了,他只是迷信逻辑的力量,沉迷智者的孤独,冷傲自爱而藐视众人,是个完美绅士版的“奥丽芙基特里奇”罢了。
把福尔摩斯和庸众拉平的唯有“时间”,比“老”更公平的只剩“死亡”,来日无多所谓“其言也善“,检讨得失,都是箴言。在《心灵轨迹》和这部电影里,作者和导演借还原玻璃琴琴师案让福尔摩斯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案中寡居的Ann因为丧子之痛移情音乐,而更令她悲伤的是绝望的婚姻生活,福尔摩斯应Ann丈夫的要求接手调查Ann的外遇,不料遇上了旗鼓相当惺惺相惜的对手,福尔摩斯照例洞察了真相,却败给了自己的“原则“,他没让任务失手,也没能挽救Ann的命运,而只有当他暮年充满悔恨地回首时,才知道失去的还有更多。
和对Ann的念念不忘想比,这版电影里福尔摩斯对华生的主仆情则充满娇嗔的“质疑”,于Ann是千里失知己的悔恨,和华生倒像是一错再错的误解。福尔摩斯责怪华生虚构杜撰自己的形象,害得他为了做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得刻意地与银幕形象反着来,他哀叹华生“一辈子从未真正理解过自己”,轻描淡写地描述:他们的最后的关系是“渐渐转淡”,华生去世之前甚至也来不及有个告别。福尔摩斯对华生的友情是细腻的,华生写作的书桌在他搬离贝克街221号时并没有带走,倒是福尔摩斯敝帚自珍地搬到了乡间陪伴到老。
片中有个细节我想也是作者特意的安排,那就是强调了福尔摩斯接手Ann的最后一案,恰好是华生因为成婚离开福尔摩斯。华生和Ann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映射关系,用句鸡汤点的话来形容的话,大概可以说:“理解是多么奢侈的偶遇,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不过,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难免想福尔摩斯说华生一辈子都没能理解他,他不也是花了一辈子才顿悟华生“伪饰虚构”的初衷么?所谓逻辑,讲究的是对错:飞鸟掠过亦有痕迹,是非曲直总有明证。可中国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乃在学问之上。“事情本该如此,我却偏偏喜欢”,生而为人,凭规尺戒律做事,更靠爱恨情仇做人。
以此为要,就不难体会导演为何不疾不徐的穿插福尔摩斯与Roger的忘年交,以及日本人梅崎的故事了。福尔摩斯给梅崎寄去的那封信,彻底表明福尔摩斯从对“逻辑与真相”重新定义的态度。至于Roger,分明是个翻版的福尔摩斯,与他的“惺惺相惜”是福尔摩斯自省之匙。不过相比小说,电影从大众考虑已经善意地美化了结局,据说梅崎的父亲真的是Gay,而Roger也并没有得救,米契科林大概想让福尔摩斯在更深的自责中去反思“逻辑”的意义吧。
如果更理性点去看这部福尔摩斯电影,似乎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挑剔,仅有的悬疑太过小儿科不能满足福尔摩斯迷就不必提了,节奏似乎也可更好些,Ann的部分也稍显狗血违和。但这些年来,对包括英国电影在内的英国文化迷恋起来,我喜欢影片沉稳古典的画风,也喜欢“万磁王”张弛有度的表演,年纪越大越觉得慢和收的好:法意文化多情浪漫,非死不足以表达情深,而英国人古板克制,铁石心肠稍稍锈蚀就能打动人心了。
福尔摩斯本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人物,《心灵轨迹》在虚构的人物上再去解构重塑,其实有点沙中之塔的虚无。那就用福尔摩斯“自己的话”来解构吧,他说过的所有名言里,以下这句算是最出名的一句: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把不可能的东西剔除之后剩下的,即是难以令人相信,但那就是真理。如果严密的逻辑也是不可能的东西呐?剩下的大概只有“然并卵”了吧,即使难以令人相信,但那也许就是生活的真理。
3 )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
这个答案原本写在电影进行一半的时候,垂垂老矣的夏洛克·福尔摩斯讲到与华生的疏远,华生的去世,以及没有说出口的道别。此刻,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全是绝望。 存在我心里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不是贝克街亡灵里工藤优作的投影,不是复活在21世纪的卷福,不是神挡杀神的小唐尼。他一直在插画中与宿敌莫瑞亚蒂对峙在莱辛巴赫边缘,而他的挚友华生,正不顾一切地赶来,却最终只能找到他的遗书。 这本应该是英雄福尔摩斯与其挚友华生最完美的道别。然而在电影里,福尔摩斯在华生逝世后仍然孤独地生活了三十多年。 英雄被解构,完美的道别并不存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总是充满悔恨和遗憾。但看完结局,却不能说这电影是简简单单地讲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男孩的康复代表新生和希望,片尾的祭奠代表回忆和原谅,说到底,这个被归类到悬疑剧的电影,就像王家卫被归类到功夫片的一代宗师一样,连骨子里都是文艺。
4 ) 智者迟暮
最具文艺范儿的福尔摩斯。迟暮之年的老福虽然记忆衰退,行动迟缓,却在管家儿子的帮助下回忆记录自己的过去。这样的老少搭华生是会不嗨森的。简单又不简单的故事,在反思过去整理回忆中重新诠释并丰富了我们所不了解的福尔摩斯先生的一面。
走下神坛的天才,传奇终究归于沉寂。遗憾和愧疚占据了曾经的骄傲,感情是一种致命的弱点,而你也终于未能幸免。没有人可以倾诉分享,就连思维也在渐渐消逝,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俱是失落与不甘。舒缓的节奏讲述着死亡和绝望,还有那无处寄托的孤独。处处心碎。
5 ) 英雄的迟暮也那么悲壮
我从来没有想过福尔摩斯老的样子,在我心里他永远睿智、清醒、精力旺盛,任何犯罪在他面前无从遁形。这部电影却向我们残忍地展示了英雄迟暮后的悲壮。他老了,记忆力极速衰退,甚至记不住身边人的名字!他体力不支,整天浑浑噩噩的处于昏睡状态。可是即使是这样,他没有放弃对真相的探索,为了对抗时时不在线的记忆,随时随地地写日记做备忘录,逼自己不断的回忆,搜寻遗失的线索。英雄迟暮,悲壮的美也是那么打动人心!
6 ) 关于天才的那些事儿——近期看片《Mr Holmes》和《X+Y》(剧透!!!)
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现实还更混乱一点。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谁又放得下呢?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挺好。为什么不呢?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7 ) 93岁的老侦探才是真实的
(不想从原著粉的角度随意批判什么,也不想进行技术性的分析。只是想从一个纯观影者的角度出发谈一点体验。)
美国第二天上映,但是洛杉矶没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片子。去看的时候下着大雨,买的下午四点多的票,本想去七点钟两位主演的现场Q&A,可是票早就卖光了。一到影院还是被惊呆了,70%的观众都是爷爷奶奶级别的,甚有带着孙子孙女来看的,这是我从未遇到的体验。待影厅满席,我前后左右都已是白发苍苍却大多衣着入时的老年人,也许年轻时就是Ian爷爷的粉丝。就连正片前的预告都是符合老年观众口味的电影trailer,和AMC此类的电影院的预告播放套路完全不同。我这才意识到,剧中的福尔摩斯,和在座的很多观众一样,不过是一个步入晚年的普通人。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部片子早已脱离了原著。从前那个脊背挺拔思维敏捷的侦探早已是过去的侦探了,现在他93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在乡下养蜜蜂,饱受记忆衰退的痛苦,孤身一人,行将就木。
人人喜爱的都是那个年轻的侦探,这么些年来影视剧里面侦探的形象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讨年轻观众的喜欢。大概不会有人想到,侦探也会老啊,也是个普通人。也许观众们愿意看到的只是他的头脑和身体都处于巅峰的时期,那时的他接近所有人期待的完美状态:冷酷、高傲、洞察力高得吓人。我诧异于原小说作者让福尔摩斯活了这么久,久得让人诧异,活过了他身边所有人。而他的衰老对于把他神化的旁观者来说是一种长期折磨。所以人们开始改造他的故事,继续把他神化,忽略他在他们身边继续老下去的事实。他变成了一个永远的、僵硬的符号,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
电影中,老阿福每一天都在变得更老。他记忆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着他清晰的思维,双腿无法支持起自己的行走,总是突然睡着,从床上摔下来,焦虑和恐慌吞噬着他。他失去了所有那些重要的人,就连自己引以为傲的记忆也在背叛他。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观众内心是产生了共鸣的,有多少人也在恐惧,自己到了那个年纪,是不是也要这样痛苦地苟延残喘。他终究与一个孩子成为了朋友,也许那个孩子唤起了他自己童年的影子,也许是他只需要一个伴儿,让自己不再那么孤独。更多的是,Roger每一天都能唤起他过往的记忆,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找到自我放逐的理由。
老阿福一直在抱怨华生笔下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没有戴过deerstalker,不抽烟斗,喜欢雪茄,案子不是那样的结尾。这个电影,作为虚构,制造了一个虚构中的真实,而这个真实中又存在着虚构。到头来确让人惊讶的发现,我们像观看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片一样,老阿福好像就真实地呼吸过,在白色悬崖下面养过蜂一样。当老阿福坐在电影院里看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笑着摇头时,这个93岁的福尔摩斯突然变得真实得让人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柯南道尔创造出来的小说人物。他的情感在这样的晚年突然全部涌现出来,他从未变得如此有血有肉。他后悔于自己年轻时的残酷,为了理性与逻辑伤害他人。他或许撒下了这辈子第一个善意的谎言,也许是良心不安,为了减轻自己的折磨。他不会变得更加高尚,依然刀子嘴不饶人,可是在小男孩面前温柔得像只老猫。当他开始思索过往人生的时候,在这个年纪,我们总算了解了他真正的一面。
看完电影出门,门口竟然围满了等待的观众,应该是为了等待下一场Ian爷爷的现场访谈。依然全是老年人,眼里闪闪发光似的激动着,和那些年轻的粉丝没什么区别。总归会老的。
这才是真正的福尔摩斯先生呢!!Ian McKellen狂赞的演技!坐等明年奥斯卡的男主提名!
孤独衰老,面对死亡的福尔摩斯,终于放弃逻辑说起了谎言。知道了爱必然带来伤害,但也不再害怕去爱。这不是推理电影,而是老年治愈电影,只是主角是福尔摩斯。因为有很多美丽的镜头,加一星。
当上了年纪的福尔摩斯开始喉头嘶嘶作响并不得不靠在袖口上写名字才不至于太尴尬时,我们知道这肯定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破案片儿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三条故事线交织得不紧不慢且毫无悬念感,唯一令人感到心疼的是晚年福尔摩斯悟出人性不能用逻辑来解释时那瞬间的孤独与怅然。
悬疑成分接近于0,却是最最文艺的福尔摩斯。这位侦探有过太多传奇,Bill Condon只选择让垂暮老人沿着记忆的林荫小径,完成所有伟大灵魂在离去前都会做的一件事:自省。 如“时时刻刻”一样精致优雅的故事,爷爷的老人斑和本色表演看得我悲从中来555
优雅到最后一秒。被人性充满的阿福柔软脆弱到极致。理性和逻辑最终还是无法战胜如水般的人心。没什么比看透一切的智者孤独的老去更催泪了好吗fiction or not.
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但是一个不普通的讲述者。甘道夫先生贡献影帝级表演,配乐摄影也很棒。一点感悟:永远都要追寻和思考事实真相,但不是每次都要说出事实,事实有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合理改变。开始觉得日本的线很冗余,没想到是画龙点睛。另,福尔摩斯真是一个宝贵的艺术财富
电影拍得一点问题没有,然而我恨这部电影,真的,日子已经够难过了,不需要再多一部电影把我们爱的偶像拉下神坛,看着他迟钝,衰老,无能为力,我不接受!
一个高智商的福尔摩斯在死前找回情商的故事,哭死
想象一个传奇虚构人物未被交代过的晚年。能够解开一切谜题的天才却一直都没能理解人这个概念。直到生命的末了才一点点领悟其奥秘。这个故事作为传奇的结局是可以接受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既是福尔摩斯这个系列的终点,也是赋予其血肉灵魂使其成人的完结工作。不知柯南若活在今天是否会满意。
——“我将自己的暮年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你看。我记忆衰退,行动迟缓,却修正着那些被夸大了的传奇。我一直孤独,依然忘记拯救。那么,就算如此,你是否依旧信任与我?亲爱的华生” ——“是的,福尔摩斯,我依然信任。”【老年福尔摩斯找回情商的故事】
导演烂、故事烂、风光片,真实历史人物才需要拉下神坛,文学虚构人物拉你妹的坛啊,3星是给福尔摩斯这名号的,原著福尔摩斯高智商高情商,不会嫌弃华生不懂自己。华生长期无私而忠诚陪伴才是无价之宝,智商反正福已经横溢了,再说高智商如麦克罗夫特能陪多久,半个月吗???
超级感人,一老一少尤其好,其实你如果能看懂这部电影,就能知道人性里挣扎的孤独所在
等了好久兰辛村才开始放映。伊恩爷爷演技好到爆。旁边的歪国叔叔从影片中断就开始抽泣。#我将自己的暮年连肉带血剖出来给你看。我记忆衰退。我行动迟缓。我修正那些被夸大了的传奇。我一直孤独。我忘记拯救。那么。你还信不信我。你还爱不爱我#
奇异博士:我是夏洛克。钢铁侠:我是夏洛克。万磁王:我才是夏洛克。
甘道福:花生走的第一天,想他;花生走的第N天,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灰袍~回中土~,途中碰到一个霍比特人,卧槽,花生!意外之旅!卷福:花生走的第一天,想他;花生走的第N天,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回到洪荒~去支配~去操纵~,途中碰到一个霍比特人,卧槽,花生!四毛哥撕逼!
剧情的节奏有点文火慢炖渐入佳境 接近尾声的时候在想小说作者恐又是原作迷汉一枚。麦克莱恩把老年福尔摩斯演得太活 看得心酸。Roger的小演员太像ThomasBS。唯一无法全心好评这部片子的原因诚如片头的警告:infrequent upsetting scenes.比想象中的还没有准备好看侦探的末路。BGM贴合但我不喜欢。
挺喜欢的。走下神坛 垂垂老矣的福尔摩斯。淡淡的忧伤的调调 明媚的乡村景色 喜欢那首BGM。“人性是不能用逻辑去解决的” 还有一句 这么多年 华生从未懂我。本来就是啊。
一个真正任性到老的人的末年时光。尽管看遍大部分的福尔摩斯习惯了他的基本演绎法,习惯了他有些刻薄却又迷人的性格,可是却仍然喜欢甘道夫老年版的福尔摩斯,他的目光开始变的柔和,他开始在意起出现在他生命里的那些人,他开始因为一个小孩哭泣……很感人。
三点五星。三条线交织使整部影片的重点把握不佳,但爷爷将福尔摩斯这迟暮英雄最终与过去自我周遭握手言和演绎得着实让人抹泪。笔记本上的圆圈,后院的蜂盒,旧物中的照片与白手套,都融合在浓郁的苏格兰风情中。不知有没有人觉得,最伤一处是他说这么多年华生其实从未懂我,看到这我的眼泪哗的落了下来
非常有人情味的一位福尔摩斯,超出常人的逻辑能力最终还是被衰老打败,一生最大的财富到头来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他更加的孤独。整部电影除了福尔摩斯老年版的形象让人亲切让人心疼之外,片子本身也没什么独特或者优秀的地方,小男孩倒是挺可爱的,而且华生永远都是福尔摩斯无处不在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