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典型的一个家庭。贫困与生产。人为什么是人,而狗为什么是狗。莱拉一家就是富人把他们训练成狗。宗教,仪式,知识,文化,道德,金融,还有权力。都是分辨人与狗的。在《赡养上帝》书里提到穷人理解不了富人,就如同狗理解不了人一样。资本只是工具,但这个工具会吸血会成长会改变规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在于这个环境。
真实的感觉,儿子对父亲的愚忠,父亲对虚假荣誉的追求,女性地位的低下,国家的动乱,经济的崩塌,社会资源的短缺,现实的真实总总配对在我们身边。一个父亲为了自己当上族长,将女儿儿子们的幸福全部除去,儿子们全部都没有主见听从父亲的摆布,唯一有思想的女儿确不受家人们信任。富人会联合起来让财富不断累加,而穷人只会相互攻击用处地狱深处。 诚然人类社会还有许多对女性的不足之处,但起码在我们国家女性的权利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好的保存,而不断提高其的占比是我们需要做的,但拳师的打拳很明显是对女性权利巨大的剥削,它一定是将权利反方向发展,莽荒无理的需求可能会被实现吗?就像狼来了一样,说多了骗多了打多了没有人在相信你,平等来之不易是多少人换取而来的,但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向那方向极限。十分尊重身边的每一个女性 希望她们可以收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希望她们可以生活的更加好。
向伊朗电影人致敬。父亲这个角色犹如现代的葛兰台,维护家族制的人实则是维护个人私利,在此的废墟上,父亲还在倾尽一生想要一个族长的名号,仿佛我们在上个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如果他对子女关心爱护有加也好,但这样的父亲会有好的心境培养子女吗,显然不可能,从对话中读到,他影响了儿子的性格,影响了女儿的婚姻,沦为城市中的穷人家庭。主角女儿奋起反抗,要拉兄弟们脱贫、建立事业,仅凭一女子的力量太微薄了,海报真是一针见血啊,披红头巾的女儿对抗着整个父系家族的权势;注定会有反方会说,这个女儿太强势了,怪不得嫁不出去,结局很可悲和不幸,但给人一印象,伊朗社会正在进行时,正在进行这样的阵痛。片中最震撼的情节在于女儿扇了父亲一个耳光,父亲却没有反抗......。感觉这样的作品被拍摄出来,在伊朗一定石破天惊。
《一个英雄》,也是和金币有关的故事。《一个英雄》,是金币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金币灰黄》,是金币价格暴涨带来的伤害。在一个动荡的国家里,只有黄金是唯一的寄托了。涨价焦虑,跌价焦虑,焦虑无处不在,据说他们监狱里还有大量因为无法兑现支付金币给妻子的承诺而入狱的人。有点像《乌鸦与麻雀》,1949年初的上海市民天天出去“割金子”做投机。
电影的核心是家庭关系,开场震撼的裁员暴动、中间盛大的婚礼、后面令人窒息的通胀速率,这些华丽的场景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但相比最后的生日聚会,前面三处就显得略臃肿,甚至,在真正的大师面前,这些都是可以完全省略的。
但对于商业片没必要过于苛刻,尤其是伊朗电影,最起码是一次有意义的近况展示。比较遗憾的是,女主莱拉这一有远见有智慧却被束手束脚的典型女性形象,无法立体起来。更像是导演急不可耐的表达,疏于打磨角色。观众看到的是强烈观点的拟人化,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带着她的观点向观众诉说。
这一点没做好,自然失去了不少力量。
另外,演员克制的表演和导演不克制的华丽场景套餐组合以提高情绪和看点的风格,有些格格不入。出于严谨,导演也无两种模式的对比以达到新的效果,穿插的剪辑比如人物反应,在华丽场景下,镜头语言又显得很平庸了。调度上的小心思,有,但很少,比如早晨众人起来猫喝水那段。构图上的小心思,有,比如医院换座后。
老实儿子的感悟:不幸福的日子过习惯了,会害怕甚至会阻止幸福的到来。电影中有交代,显然也没有停留在金句堆砌的水准,但仍和女主的塑造一样,缺乏生机。
昨日看过《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发现伊朗电影爱用晃动镜头和偷窥视点。这部电影的主要问题:家庭冲突、男权压迫和女权反抗、父权社会、社会压力。家庭冲突下隐喻着男权压迫和女权反抗以及父权社会的统治。
父权男权的体现: ①家族追悼会全是男性 ②父亲因为生了男孩而开心 ③父亲对新生儿的命名体现了父权象征 ④四个兄弟商量赚钱的机会,无视发起者姐姐(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屈服) ⑤男人们乘坐豪华电梯,姐姐坐自制电梯
男权压迫与地位转移、女权抗争与社会改变: 老大和姐姐在医院交流,最后构图由一个又一个正反打镜头切换到姐弟对立,象征着一刹那的男女权的对立(性别对立、意识对立) 父亲用40个金币贿赂成为大家长,儿女们用金钱买下商店做空头支票。父权循环骗局和男权循环骗局。 儿子递给女儿的香烟像是某种认可般的仪式,而后儿子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支香烟代表权力的交替。 男人们在台阶上吃雪糕看着从“坦克”豪车上走向来的美女,女权抗争和社会地位变化对男权社会带来的冲击。 儿女和父亲的争吵中,女儿爆发揭穿了父亲的虚伪面具,并对父亲施以平A攻击一次,造成了严重的魔法伤害,间接导致了父权家长的死亡。
最后结尾的解读: 大家长缓缓的扫过自己的所有、自己的一切、自己的过往和留下的痕迹,然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死去,老大接过父亲手中的烟,这个代表着家长、男权、父权的权柄,还会一直一直传下去。 旧王死在了他的王座之上,就像他曾经拥有过的那个真正的王座一般,新王接过了他的遗产,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即位,大片的白色装饰物模糊了视线也模糊了双眼。新王的泪水不知为谁而流,像是在庆祝登基大典,亦或者是告别了牢笼。
前半段有点拖沓,好在后半段开始提气,总体来看是一个很精彩的家庭伦理剧。但剧本上确实有相当多想当然的部分,能干有主见却没有话语权的莱拉,懦弱而忠诚的一哥,以及极其传统好面子的爸爸,都是靠着一众演员掷地有声的表演才立体起来。(另外三个哥哥的塑造其实有点偷懒,爸爸值得在标题中拥有姓名)
3.7分。可能同样都是亚洲人,这种亲情带来的创伤太有共鸣了,虽然不少故事设计有点匠气,但好在感情充沛,最后结局同样意味深长。
一开始工厂关掉大气象,然后就感觉被骗了,谁想看一家子算账。伊朗啊spare me some terribly written 电视剧行吗
# 75 Cannes 主竞赛# 当蕾拉打向父亲耳光的那一刻,这部片子就成功了,深深揭示出伊朗社会男尊女卑下的反抗,希望能给奖
长,但文戏出众。人物除了莱拉以外皆悬在空中,老爹在意的是毕生受尽奚落之后族长的荣光,老妈在意的是虚假的和平,三个儿子里胖老大是没有主意的接男宝机器,还有莽撞没头脑的出租司机,专注招摇撞骗签下数十亿债务的无业游民,和一个在血汗工厂里打工八年要不回工资却要在家里做reasonable kid的懦夫,总而言之,就是一窝子的窝囊废。婚礼把老爹推下他本不配当的族长之位本应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然而在老爹骗孩子们把她们变卖全部家当买下的小店取消之后,事情就一烂再烂,从此变为家庭恐怖片,每一分钟都只有更深的溃烂和绝望。贫穷不是一种可耻的东西,但是贫穷并以愚昧为荣、诅咒一切试图翻越阴沟的努力,才是可耻的。看到四个窝囊废儿子在街边幻想香车美女真的想把他们一头闷死,不过还好编剧让他们得到了他们该有的悔恨和屈辱。
看完想为生活的沉重和荒谬好好哭一场。
C+. 开头的阵仗以为是一部深沉大气的家族史诗,结果中段却油然而生一种不知是刻意还是无意的荒谬喜感,好在结尾收得干脆,让落点回到生活不得不苦中作乐的无奈本色。即便片名已经亮明立场,但还是对每个角色都给予了或多或少的共情,这也让他们得以以不同的“灰度”,真实地存在于伊朗社会的肌理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台词的冗余,本该推进节奏的争吵戏,最终都变成一人一句同义反复的说教。每场戏都不必要的长且陈旧,反倒画蛇添足。2022.5.25 Bazin
喜出望外,第一次看宏大场面如此之多的伊朗电影,编、导、演甚至剪辑都令人惊叹,开始先用一连串大场面震住你,然后回归到微小的家庭之中将故事娓娓道来,象征着时代潮流下个体命运的就此展开,事实上片中每一个起承转合也真是基于此。莱拉惊天的一巴掌,打醒了父权世界的所有虚伪,她把父亲看成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而兄弟们却视父亲为一切的根基,但讽刺的是最后的结局却殊途同归。特别喜欢这个结尾,他死了,而他们终于可以开心地跳舞了。(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我甚至害怕好事发生,每当好事发生时我总是战战兢兢,然后等待着坏事的降临。)
按下快门却给父亲拍下遗照,甩了耳光却被父亲设下咒缚。富人都相互认识,穷人甚至害怕好事的发生。踩着儿女的肩膀走向通往族长的台阶,放弃人生的机会换回沾染诅咒的金币。推特可以是炸弹,茅坑或许是神灯,看到有钱女人时错愕,看到金融泡沫时呕吐,看到尊严被辱时呆滞,这沙发是焚炉,你我便是柴薪。
#金鸡国际影展(北京)春季展映# 2022戛纳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子里金句很多,“贫穷一旦上身就难以摆脱,越挣扎越贫穷”“富人们因为人数少都相互认识,穷人们虽然不认识但可以彼此认出”之类,但最狠的莫过于“我害怕幸福”,探讨的是“缺乏远见”的“穷人思维”如何被国际形势(川皇的推特之类)碾压。充面子的族长-礼金制度宛如卖车的庞氏骗局,只看几时暴雷。这些写得还是蛮生动的,不过就是变成了一个大女主爽文,讽刺男性和父权力道十足,但莱拉为何如此先验,如何能超越穷人思维?这是片子没说清楚的(或许也不想说清楚的)问题。
金鸡 3.5 悲的极致力
又名“阿里爸爸与四十金币”,“推特治国之金币灰飞烟灭”,“当一个伊朗导演熟读厌女”,“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但废柴男人不行”。由一场家庭闹剧折射时代悲剧和国家困境,老父亲最终死在了一个孙女出生、阖家团圆的日子,女孩们无忧无虑地起舞,莱拉没有哭,可银幕上仿佛挂满了她的眼泪。老一代终将逝去,中年人逐渐接受一个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年轻人不再困于宗族观念和荣誉思想,只是依然逃不开美帝的扫射……虽然类型化明显,节奏略有拖沓,但能拍成这样作品的伊朗电影人可真厉害啊
160分版本。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境遇。
我们和伊朗的距离是南极到北极的距离,看似从火地岛到阿拉斯加,其实从什叶到儒家,从小脚到头纱
剧本很扎实的伊朗电影,戏剧冲突设计的很好,群戏里很多角色不停地争吵,这种戏非常难拍,但导演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立场处理的不错,表演的状态也调的很生活很统一。片子探讨穷人思维,穷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穷,越折腾越穷,同时也展示了伊朗家庭的方方面面,最后还挖到了贫穷的根源。要说这个剧本的不足,可能就是大女主的人设,身边的男人都是废物,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符合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潮流,另一边它很像头顶主角光环的大女主爽文。
伊朗经济危机,川普推特治国,工人下岗,物价飞涨……一系列的社会现实给影片兜了底。但过于冗长手法陈旧观感像一口气看了五集国产电视伦理剧……
所以一开始应该去炒币?(不是)“女性的苦往往来源于她是女性这个事实本身,而男性的苦往往来源于我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所以说男性群体中上演着一场比谁更阳刚的竞争游戏,只要跳出这个游戏,就不用受那些苦了,所以男性的苦是男性作茧自缚的结果。”
四星半,由唯一女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父权制大家族的桎梏,和这种社会根源带来的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剧作以人物为导向,由于环境条件使然,每个家庭成员都想要进一阶,而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秘密或踩在别人肩上,欺骗和腐败成为家常便饭。家族长的继位方面,竟然写出了《教父》般剑拔弩张的意味,旧式生存斗争的性质改变了,人的本性也改变了。
夺命金。
有种法哈蒂mix一点是枝裕和再mix一点科波拉的诡异感,只可惜合成出了电视剧…电影看来洋洋洒洒,但不加节制。片名,一个偏正结构表领属的定中短语,已经注定“莱拉”不会是电影的中心语,反而是中心语的限制。她被塑造为家族的黏合剂,在有拉扯和拆裂是才能看出她存在的痕迹。鲁斯塔伊似乎一直在做“侧面描写”,却无比恰当的反照了伊朗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