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2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3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4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5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6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3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4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5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6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7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8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19 与魔鬼共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5

详细剧情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Jake Roedel(托比·马奎尔 Tobey Maguire 饰)是南方一个德国人的儿子,和他支持北方的父亲不同,他支持的是南方。他和好友Jack Bull Chiles(斯基特·乌尔里奇 Skeet Ulrich 饰)一起加入了南方的游击部队。他们又结识了George Clyde和George的之前的黑奴Daniel Holt(杰弗里·怀特 Jeffrey Wright 饰)。四人都在John Black的部队下效力。驻扎在山上的时候,村里的寡妇Sue Lee Shelley(珠儿 Jewel Kilcher 饰)和Jack Bull相爱了,在后来的战争中,Jack战死,而Jake则与部队里的一个叫Pitt(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的人产生了矛盾,Pitt更是开枪打伤了Jake和Holt。后来,Jake又娶了Sue,在他们去往另一个城市的路上,Jake和Holt又与Pitt相遇了......

长篇影评

1 ) 对李安的三言两语

侧重有悖于特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或被主流叙事忽略的人群,这一人群与当时的社会存有冲突,身份上的、价值观上的或者历史方向判断上的。个人与时代产生的如此冲突,使我们更为自然关注其所力图表达的更为普通、更为本质的个人的、真切的、鲜活的、微妙的、复杂的、矛盾的情感、伦理,他描绘的是人,是身处困境的、有张力的人,所谓时代背景在此皆为陪衬,这是李安电影的特点,也是其挑选剧本的一贯标准。
即使一贯如此,但在电影结果的处理上,李安却在变化。基于人生的积淀或反复的自省?
此时的李安表现的仍较为平和、温情,或者说是仍较为乐观,甚至说是更为“矫情”、不自由,包括之前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但,之后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其所制造的冲突程度、环境压迫程度却愈发强烈。能感受到他在不断的逼迫自己,把自己置身更为残酷的真实,让虚伪无所遁形。“闷骚”总要爆发,力量总需释放。
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或许还会有变化。

2 ) 大时代里的边缘人

李安的敏感在于总能发现大时代下的边缘人,《色戒》里王佳芝,是个进步学生,但人性尚未被革命性完全泯灭,她还能体会爱,体会虚荣,从而对毫无人味儿的钢铁意志感到若即若离,甚至一丝丝厌恶(例如全家死完了的革命者老吴),这人性里的软弱害了她也让她突出出来,成为大时代下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正常灵魂。李安从张爱玲的小说里得到的是这种在风暴中心的边缘人的故事,这种故事充满张力,大时代中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小人物身上具体而微,让我们普通人窥见宏大叙事下的真正人性。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的最后一部李安电影,现在集齐了,关于这部电影李安说的也不多,它是一部票房惨败的佳作(投资数千万,票房数十万那种惨败)。Roger Ebert评论说它是部好电影,给了我们新的看待南北战争的视角,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节奏太慢了。

的确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南北战争,这个切面我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冷山》和《飘》里,我从来没看到《与魔鬼共骑》里的一些事实:许多南方白人是文盲,在南北势力的边界上的普通人最倒霉,南方人来了冲进来把男人全杀死,房子农场烧了,北方军队来了也如是。

电影从一个德裔美国人Jake和一个黑人Daniel Holt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在南方人眼里,他们一个是德国佬(dutchy)一个是黑奴(nigger),但鬼使神差,他们竟然在南方游击队作战对抗北军。Jake是因为目睹北军的暴行加入南方游击队的(碰巧他出生长大在南方阵营),Holt的经历更复杂,南方白人George买下他(同时卖了他妈妈)给他自由,把他当伙伴而不是奴隶看待,他于是跟着George加入了抗击北军的行列--而北军打仗的目的是解放黑人奴隶。所以一路上这两个“边缘人”自然的越走越近,他们都是被歧视的边缘人,也都为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南方白人而卷入了这场对他们而言有些“滑稽”的战争一方。

这部电影赤裸裸的展示战争的残酷,人在战争中的冷血,残暴,无论南方北方。拍了很多具体的杀人场景,男人无处可逃被骑兵扑杀,然而双方军队都出奇的尊重妇女儿童,这大概是内战最特别的地方之一吧。但是你会看到,一队人冲进家把丈夫父亲拖出去一枪打死,把妇女儿童赶出来站在庭院,一把火烧了房子,妈妈和孩子看着熊熊烈火中的家,倒在庭前流血毙命的父亲,会是什么感觉?大概只有仇恨。另一个场景里,目睹这一切的一个小孩儿,趁着游击队员酒醉,拿他的枪杀了他。

这就是战争,南方游击队竞赛割头皮,烧杀抢掠。在这个队伍里的Jake和Holt,越来越厌恶这种莫名的仇恨,复仇,你死我活。后来Holt的主人在一次战争中(为了保护Holt)死去,Jake的好友则更早就因为被打断手臂破伤风死去,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这场战争里的“使命”,Jake娶了好友遗孀,剪去游击队员标志性长发,带着老婆孩子打算到加州生活,Holt则打算去找回他的妈妈,过自由人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Jake这个德国佬是这堆游击队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他们缴获北军的物品里有一书包的信,晚上停战后,大家吃饱喝足坐在篝火旁,Pitt,一个残忍的南方游击队员,非常粗鲁的让他读信,他读了几封:有妈妈写给儿子的,有妻子写给丈夫的,这些信里是那些年头里少有的温情和人性,尽管内容无非是:今天北军来了,杀了XXX。今天南军来了,烧了XXX,你的伙伴XXX参加了XX战役,战死了。他刚和XXX结婚。摇曳的篝火下,Jake读的这些信让这些杀红了眼的游击队员们有了一段短暂的平静,温暖的时光,第二天起来又是你死我活的战争。Jake受伤后寄住在一个南方农场主家里,男主人对他说,我是支持南方的,但我觉得北方会胜利,我们会输,因为北方军队每到一处就建立学校,让白人黑人都读书识字,我们只会空谈自由平等,而读书识字了才能真正明白自由平等。

电影里少有的温柔在一个女角色Sue Lee身上,她刚结婚丈夫就参军(被征兵)战死了,游击队员,Jake的好友 Jack Bull Chile爱上她,在游击战的间隙和她约会欢好,很快Jack也死了,她怀着他的孩子寄住在前夫家的农场,后来在前公公的主持下,她嫁给Jake(其实她之前对这个知书达理的小男孩儿印象就不错),带着孩子一起踏上新生活。

电影最后,Jake和Holt放过了因为种族歧视(德国佬,黑人)对他们打冷枪的极端游击队员Pitt,他们完全可以打死他,但举起的枪又放下了,Pit很快会在单枪匹马进攻被北军占领的城市中死去,不劳他们费心。他和Holt放下枪,都长长的出了口气--他们终于从身体和心灵上,都告别了这场该死的战争。黎明到来了,他们在平静美丽的湖边话别,走向各自的新生。

另:我觉得票房失败完全是宣发的问题。再烂的电影只要发行做的好都不会赔本。大公司Universal可能赚钱赚到手软了,无暇顾及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上画时发行做的很差。(难道几千万投资不是钱?)

3 ) 这本没有对与错

在雄浑的乐曲声中Daniel扬起手中帽子用力的挥了挥,“母亲”是他去找寻自己的自由的理由。虽然这时的他不需要理由就能获得自由。
李安,一个外国人,用一个中间的立场来描述一个国家的诞生。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集团利益的争夺,而jake一个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少年,因为友情,也只是因为友情被裹挟到一个看似绅士实则残酷的游戏之中。随着游戏的升级,Jack、George还有千百个写着满含温情家信的战友并没有因为友情的挚固、爱情的美好、亲情的佑护而死去,还有同壕的怀疑和背叛,彻底粉碎了jake的世界,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场战争“本没有对与错”,人与人的仇恨、暴行的崇拜和思想的禁锢才是阋墙的最大原因。最后jake放下枪口任自己发誓追杀到底的Pitt离去,他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自己的选择。紧接着是第二个选择,看着jack的孩子,他明白了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性。

两个战争夹缝中的人终于活了下来。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4 ) 与魔鬼共骑

我想说,我没看懂吧。李安的电影向来如此吧。我看电影的时候十分投入,可是总抓不住重点。但是,电影的许多情节能够多日在我脑海中出现,让我去思索。人们说,这是李安电影的风格吧,同时他的想法也在电影中有表述出来,只不过需要品味。
看到苏莉的时候,我想起了《燃情岁月》里的女主角。她们让我很自然地想从道德上批评她们。在我当时看《燃情岁月》时,会觉得这个女性为何对爱情如此地不忠呢?甚至是觉得她不守“妇道”。呵呵,中国的女人们都被这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洗脑成什么样子了。我这个自认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也给自己深深地绑上了所谓的道德的枷锁。
今天看这部影片时,又看到一位勇敢为自己追求幸福的女性时,我突然意识到,她是美国人;甚至我这时才想起她也是个人,她有追求爱的权力。不当当只有男人有追求爱的权力,女人也有。我们中国的女性受到的性别歧视应该是甚于其他的国家,这个社会让一个女孩从小就接受压抑人性的教育。至今为止,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还是普通相当严重。女性应该觉醒。

5 ) 好作品,好导演

片头字幕:密苏里的西部边界,美国南北战争打仗的不是军队而是邻居。南方的丛林游击队,浴血拼战,但是毫无胜算,他们偷袭北军和亲北方的游击队,不论投靠哪一方都有危险。但是南北夹缝中的人更危险……我以为这部史诗性质的伟大的作品,在李安众多佳作中是最被忽视的。

画面,镜头,人物,俱佳。

96年李安拍完《理智与情感》,97年交出了《冰风暴》,飘风口碑都很赞,99年这部《与魔鬼同骑》,票房口碑很惨,IMDB只有6.6分。本来在乘胜追击的他似乎遭遇了滑铁卢,好在一年后他交出了《卧虎藏龙》。

如果把《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那么李安在美国拍给西方人看的《理》《冰》《与》,既是作为进军好莱坞的号角和积累,也是他以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和身份,对西方世界的试探和触角。

我试图解释为什么这部作品在美国受到冷遇,如果我比喻成斯皮尔伯格拍了一部反映国共内战的片子,在国内市场……不得而知。可能赢了的北方人觉得这个还不够主流,尤其是主角是一个德国人和一个黑人竟然一直铁了心的参加南方游击队……南方人觉得这个太主流,把南方游击队描写的残酷凶狠……这只是我的臆想猜测罢了。

刘醒龙有一部小说叫《圣天门口》,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最近要拍电视剧了,讲的是上世纪初到60年代大别山区一个叫天门口的小镇上两个家族以及他们周遭人物命运的故事。我忽然觉得这是相似的。或者国,或者共,在那个时代你有中间的路可以走吗?亲共的还乡团回来时候你是要杀头烧家的,有钱有势的共闹起来的时候你是要家破人亡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千载不变。

6 ) 独特的角度,真实的历史,多元的思考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李安电影里最无法 理解的,但直到我了解李安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后,我是有被吸引到的。 他以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中的战败方——南方人为切入点讲述,主要的人物还是在战争中比较尴尬的德国裔和黑奴,以多元化的角度描述战争带给人们的意义和思考。

他告诉我们战争爆发的两边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就会有杰克这样的人,他实际上摇摆不定,左右不是,他本身还是善良不愿杀戮的,他还喜爱他后天居住的环境,他因为主人被北方人杀死,所以想和朋友为他报仇参加了南军,到后来其实是他朋友在主导着他,他也从男孩变成了男人,他自身还要融入那个杀人者的队伍,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他本身是德国裔(支持北方的人),这个尴尬的身份。

又有本是应该站在北方人那边的黑奴丹尼尔,他为了曾是他主人的朋友加入了南方的军队,而且根据史实记载南军中不乏黑人,

所以真实的战争里的两边人并不是我们传统认识到的那样,一边跟另一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然后正义且象征进步的那一方胜利了,可是谁又能看到那些在战争中挣扎的人呢,他们或许是为了在群体中实现自我价值,或许是为了仇恨,或许为了一个很好的朋友而"站错了边",本身他们参加战争跟理念却无任何关系。

李安对于这个战争的思考却是与别人不同的,他尊重史实,且又把自己的思考加入了影片里面,他认为即使是战争中的南方人,也有人对未来具有前瞻性,预见那个新世界正在到来,他在影片中安排了一个忧郁的南方父亲角色,就在他遭逢丧子的巨变中,道出新世界来临的讯息。

而战争中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在战争后来临的新世界才最有意义。

后来的结局是黑奴丹尼尔和德国裔杰克俩人都得到了各自的自由,他们相互叫彼此的名字,相互尊重着,我想战争的意义便是在战争中人们比较快速的改变吧。

(还有我莫名的喜欢影片中那个阴柔的喜欢割人家头皮的恶人,他真是绝了,又美又狠挺适合耽美题材的角色呢☺)

短评

李安赴好莱坞有个很明显的劣势:不像吴宇森自带类型因子,可以无缝对接。他拍饮食男女,不拍喋血双雄。喋血可变脸,饮食怎么办?这也是直入类型之后,与魔鬼同行和绿巨人没成功的原因之一。后来李安学聪明了,用争议题材,审查尺度与前沿技术带起商业炒作……

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很喜欢。只是托比马奎尔的气质细腻大于冷静,使得整个片子偏软。但问题不太大,李安拍战争本就不是那种硬核白左直男风。我个人理解此片用西方的语言讲了一个东方道理:父母子女是债,夫妻是缘,其他都是劫。另:李安拍兄弟情总有种暧昧基情,也可以算缘的一种吧……

8分钟前
  • 泠风
  • 推荐

D+ / 呼之欲出(但始终出不来)的史诗气质。又或许李安细腻的情感刻画从来就不是史诗化的,又或许是拖沓的剧本和缺乏力道的表演让人完全无法投入。镜头调度还是很见功力。终于补完了安叔的长片,拖到最后几部才意识到他最大的优缺点都是对“人”的理解太深。这部几乎就是这个缺点的最大化。

1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It ain't right, it ain't wrong. It's just what it is. 罪恶的制度不除,善良白人施舍的自由仍然是黑人的枷锁。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造出来忽悠followers 的东西罢了。后劲十足。李安说这是他最被低估的作品,深以为然。亦是他所有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13分钟前
  • 十二点半的猫
  • 力荐

真想李安拍一部《冷山》出来看看啊。

16分钟前
  • 貓頭一
  • 力荐

文武双全的李安,看他的电影总让人感叹:悲悯心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19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内战(而不是以往的单方面讲述北方佬的模式)。那些不完全属于哪一边却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遭到忽视却绝不缺乏应该被讲述的故事,就像这部电影本身的遭遇一样。乍看人物纷繁无高潮,实则感情细腻,讲述一个青年的身心成长历程。战争中的人是没有选择且渺小的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过一个采访,李安说南北战争可真的不是以往那些片子阐述的简单原因,仅仅是解放黑奴,他就拍了这个片子。看后你会发现,人家要问你这个片子讲啥的,你还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读课文,老师提问你中心思想那样,就把问题给回答了。世界本来就异常复杂,导演不过是抛砖引玉,你独立思考了,导演就成功了。

2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也许是李安电影被关注最少的一部 却是一部被忽略的佳作 明写美国内战 暗写一个男孩的成长 画面已有后来《卧虎藏龙》《断臂山》的感觉 可能反类型是它票房失利的一个原因—--北军要解放黑人,但南方却有黑人因为个人原因要抵抗他的解放者,历史是这么复杂,但是之前没有好莱坞电影这么拍过

26分钟前
  • lockinpocket
  • 推荐

妈妈,很抱歉从去年霜降起一直没能与你联系。别担心,我们都很好!希望爸爸的脚尽快康复起来,这是最大的心愿!每当夜晚临睡前,我和哥哥们躺在铺上望着繁星总是能回想起曾经美好的时光,想起你们、玛格丽特、那片肥沃的土壤、新建的教堂和那个一直喜欢我的女孩……往事如断指,一去不复返——您的儿子

3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拍的不差,大概是故事本身的问题吧,再加上南北战争我一向没那么感冒。我第一次感到托比有演技是在那部《兄弟》里,他第一次不再是乖乖仔的形象。P.S.小乔扮相好丑。

3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给李安的电影打分是最让我纠结的事情之一;李安老师非常非常地细腻,也非常非常地温吞水……

4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最后黑奴向断背山骑去。

42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李安在挑战美国内战的南北立场二元论,选择中间地带的人物试图通过小局部展现整个战争的风貌和内在,应该说还是很有想法的。电影偏于冗长的故事和缓慢的节奏确实体现李安的特点,但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却无法做到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的魔鬼,我们一直与它共骑。

46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李安总是扮演着解构主流叙事和美国神话的吐槽者角色。本片聚焦两个“站错队”的“南方人”,消解了南北战争题材固有的话语以及二元对立逻辑。本片资料可参看李安自述以及柯伟妮的分析。音乐和摄影都不错,剧作着实有些绕且有些冗,很多地方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CC148分钟加长版。李安计划达成。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喜欢,非常美。托比念信真是太陶醉了。内涵很丰富。严重被低估,力荐。(2009-06-12 艺术影院 “泡过水”的胶片)

54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all the beautiful boys……李安呀李安 真是不说您什么了

57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似乎没有值得称赞的,主题弱,故事一般,不过颇具大导风范。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李安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就是:不要打,人家怕,来啪啪。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景色和人物情感是李安的风格 环境对人物的压迫贯穿始终,杰克放下枪的一刻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小时前
  • 天行者爱grogu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