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第五元素 剧照 NO.1 第五元素 剧照 NO.2 第五元素 剧照 NO.3 第五元素 剧照 NO.4 第五元素 剧照 NO.5 第五元素 剧照 NO.6 第五元素 剧照 NO.13 第五元素 剧照 NO.14 第五元素 剧照 NO.15 第五元素 剧照 NO.16 第五元素 剧照 NO.17 第五元素 剧照 NO.18 第五元素 剧照 NO.19 第五元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20:06

详细剧情

  一头红发,perfect的“第五元素”莉露(Milla Jovovich饰)受命来到地球,她要协助人类与每隔五千年降临一次的邪恶力量对抗,联合风、火、水、土四块神石击退敌人。  在实验室被复制出来后,言语不通的莉露在躲避人类的追捕中搭上了退役特工科本(Bruce Will is饰)的出租车。科本带莉露找到了负责接头的神父,两人也渐渐的产生了好感。  莉露与科本一同前往一个叫“失落天堂”的星球找寻另外四种元素的神石。但是,在战斗中莉露受伤昏迷,而且由于人类的暴行和无知杀戮,莉露陷入了内心的迷惘。大敌当前,科本究竟用什么力量才能唤醒莉露呢?

长篇影评

1 ) 短评写长了

喜剧/之前一直很好奇周奇墨口中,流行于国外、通过嘲讽弱势群体来制造笑料的喜剧是何种模样,吕克贝松就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很遗憾,我没有看出任何对“政治正确”神圣性的消解,反而品出了源于主流群体的傲慢。低自尊的人倾向于从比自己更不堪的且可以品头论足的对象身上获取优越感,这是审丑的心理动机。所以不管用多冠冕堂皇的语言来包装它以及与之相似的喜剧形式,对我来说,它的本质仍是媚俗。这个为一部分主流群体构建的当代世俗神话,在其余人的眼里,不过是一场光怪陆离的审丑盛宴。对黑人、“娘炮”、聋子等等被影片当作笑料的边缘群体而言,可能还是一顿带有冒犯性的倒胃餐。

科幻/火星救援是科幻,因为它体现了科技美学;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科幻,因为它有探讨哲学命题的科幻内核。导演虽然会讲故事,但影片既无科技美学,也无科幻内核,只能在爆米花片上止步,无法触及真正的科幻。忘掉自己是人,从更大的时空跨度上俯视整个世界、审视人类的生存处境,是多数人迷恋这种题材的根本原因。好莱坞对未来背景的滥用,使“科幻”二字变得廉价。

女性形象/1、看到片头科本对“完美女人”的向往,你是否回忆起了三体里罗辑对梦中情人的执念?这两个爱情故事的相似之处,在于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它们都是为男主角一人撰写的,而女主角作为被审视的对象,是不具备主动性,甚至没有欲望的(在影片中体现为不懂爱情)。2、尽管莉露前期作为“拯救者”被形容得多么无坚不摧,在科本出现后,她还是不可避免地沦为脆弱的“被拯救者”,到了结尾的关键时刻,她仍然需要依靠男性来发挥力量,完成自己拯救地球的使命。与之相比,杀死比尔就显得难能可贵了。看完它,我决定为可爱的昆汀暴涨一颗星。

2 ) 用爱拯救世界

2263年,每隔五百年就要入侵地球的黑暗星球再次来临,千百年来一直都来保护地球的第五元素也及时前来,却不幸遭到左格雇佣的孟加罗半兽人的袭击。只剩下残缺的手部细胞的第五元素在地球科学家帮助下成功复原成人。第五元素名叫莉露(Milla Jovovich饰),言语不通的她逃出了实验室,为躲避警察的追捕她跳入了科本·达拉斯(Bruce Willis饰)的出租车。科本是一名半年前从联邦军队特种精英部队退伍的少校,科本带莉露找到了千百年代代相传一直负责与第五元素接头的神父。两人得知还须前往失落天堂找寻另外风、火、水、土四块神石。最终两人击败了与黑暗星球首领阴影先生达成协议企图夺取神石的左格先生和孟加罗半兽人,成功拯救了地球。
“时间不重要,生命才重要。”
“你救了我一命,作为回报我也饶你一命,一次。”“左格,你太残忍了。”“我知道。”
“为了荣誉!”
孟加罗半兽人的脸蛋好像猪八戒,空姐的装束好性感,蓝色外星人迪瓦小姐的歌剧唱的太棒了,配合莉露用李小龙的动作与孟加罗半兽人格斗的画面切换,毫无违和感。
歌剧是由阿尔巴尼亚歌唱家Inva Mulla Tchako演唱的,前半段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葛塔诺·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的歌剧咏叹调《香烛已燃起》(《LUCIA DI LAMMERMOOR》),后半段是《女神之舞》(《The Diva Dance》)。
科幻只是外包装,实质是一部喜剧娱乐大片,同时还借莉露读取字母W开头的单词表达了反战情绪。

3 ) 拯救者与女人(私人向笔记式记录,观点备考自用)

#文中引用、融合观点出自戴爷的《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相关学习期间的读书笔记式记录#

二度打开吕克贝松的这部《第五元素》,初次观看的时候还是因为站在现代观影习惯的高度,对模型摆拍时期的科幻片接受度还是比较低(感觉怎么看都像在看奥特曼啦:D)。《第五元素》也算是全球化时代里的一种文化奇观了,吕克贝松这种法国本土派导演的初次好莱坞世俗神话尝试,用的还是自个儿16岁时候写的处女剧本,无数戏谑有趣的人设定杂糅,完全就是披着好莱坞科幻大片皮的法式喜剧片啦!

主流电影在后工业文明时代仍发挥着某种昔日神话与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但是产生并接受这一功能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五元素》中的类型序列是互补叠加的,第一序列的叙事的主要构成部分:邪恶势力袭击元社会,英雄要背负信仰拯救世界,第二序列则是担任起拯救世界的英雄的自我拯救部分。每一个故事中,无外乎饱含着社会/个人双方面的拯救。在社会神话层面上,我们在战胜外来威胁(本质其实是某种社会在困境的外部投射)的过程中,重新整合人类自己的社群。而在个人神话部分,则会用一个英雄(往往是在现代社会中遭受挫败、体认着匮乏的个人)在拯救社会的过程中遭遇到真爱或治愈创伤,最后重获生命的完满意义。而此类影片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给出社会/个人的双重的抚慰和双重满足。

历险-动作-科幻-灾难类型的杂糅的影片,在二战后的好莱坞迎来全盛,原因无外乎是因为战争粉碎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人类全面进步、把人类带向光明的信念和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空前规模的杀戮与残暴(或许还有原子弹的心理阴影)。于是人们将这样的恐惧在电影中进行了想象性的转移,用战胜一种来自外星、外在的神秘力量(战胜不可战胜)以获得巨大的抚慰。同时在个人神话层面上强化对“人”本身的高尚与潜能的发掘与信任。

在《第五元素》里有有一个比较巧妙的片段:莉露在学习人类有关战争时期的一段快剪蒙太奇片段,用莉露的啜泣落泪展现出这一类型影片中被设计遮蔽的真正叙事动机:人类对于自身毁灭的恐惧和想象,正源自人类的历史和现实自身,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自身包含着巨大的自我毁灭的因素。当然,这部电影的本质依旧是好莱坞的传统白人男性神话,比如宇宙联邦的总统是黑人,看似是政治正确,实则只是“主流文化面对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半个世纪后的应对策略”——黑人总统看似威风实则毫无用处,而全片最愚蠢的孟加罗人变身人类之后,也无外乎是黑人形象,包括最后拯救全世界的莉露也不过是欲望客体服从于男性的胜利锦标。用一个短评结束。

“在喧哗炫目的后现代光影元素中,《第五元素》包藏的是再古老不过的白种男性幻想:三百年后,中国人还在纽约卖烧腊;美国总统与超级偶像变成黑人,拯救世界的却仍然还是白人英雄;至于女人,终究必须是美丽的性别。”

4 ) 如果有一天,我们必须选择

看这个电影和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让人有些想法。呵呵,那个没来得及写,但心里有很多困惑。

其实有时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上小学的时候语文阅读做多了,动不动就自作聪明地从每一个细枝末节去推测什么中心思想,写作目的。而那些暗示,隐喻和投射,或许根本是无中生有自欺欺人,纯属出题人吃饱了撑着想多了。

有个作家(似乎是王蒙)做由自己文章出的阅读题时,被判不及格,于是痛批语文教学,质疑这种意淫作者意图的方式能否提高所谓阅读理解水平,因为按这种标准下来,最了解自身想法甚至不是主体,而是以己度人并意欲用自创模板平定天下的教育工作者。


现在看来这种方法错则错在一统标准答案并以此判定学生水平高下,然而在允许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下,那些问题的提出本身没有错——不停留于表面意义,寻求深层精神的探索精神是无可非议的。即使得出的不是符合出题者意愿的标准答案,也不是符合作者本意的正确答案,也不失为一次关于读者自身意义构建的精神冒险。

创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假定唯一主题意义不大。甚至有时创作者也并非想赋予一个确定的观点。事物的互相联系,千变万化。作品一走出来,就有了独立于作者的灵魂,他人的解读充实了它的意义。它更大的任务不是给定答案而是提出质疑,不是单向地教导什么,而是充当了引爆观念的导火索。答案对错无所谓,重要的是思维的乐趣。由此看来,我们小学做的阅读题还是有一些好处,如果我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去不去探索,如果真的去想问题,而不是背答案模板的话。

因为很多事情的确需要解释,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用一句“你想多了”就能阐明。所以那种试图理解而作出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近似于侦探——想想少年包青天的主题歌“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让我疑惑解开;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让我继续追寻”;另一种程度上,则类似于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技术和防御机制的还原。

——————————————————————————————————————————————————————————————以上废话

本片中,我们看到外星人不信任地球人,并且他们把在地球的唯一联系人设定为牧师,而不是科学家或政府官员,这是为什么?我觉得这点值得玩味。

一开头镜头就停在埃及,漫天黄沙,天然质朴的非洲小孩,作为原始交通工具的骆驼,有奇怪符号的金字塔——导演似乎力图为我们呈现古老神秘的东方美学。

与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相比,牧师这个角色显得愚昧迷信。在科学实证观察的原则下,牧师啊,占星师那套理论,就是缺乏可证伪性,故弄玄虚,不可考证的,应当被时代摈弃的。

然而外星人没选最有钱,最有权或是最聪明的人,他们选了牧师。

影片中可以看到,XXXX年地球人的智力进化得相当高,而那个“友邻”星球的人智力更高出许多倍(有XX万个DNA)。这样高智慧的生物,却选择了我们视为落后的人来承担拯救世界的任务。

是否因为智力越高,反而越不在乎智力?而人们对思维能力的追逐,是否出于对自身低智的一种缺陷补偿心理。真正聪明的人知道,有比聪明更重要的东西。外星人站在某个制高点上,从一个宏观角度看,或许对人类智力的微小差异不屑一顾。

智力没有充当星际交流的纽带。因为智力这个东西要认真起来时没完没了的,所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智力高,还有无数生物比你智力更高。就像你发达,还有无数星球比你更发达。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喜欢研究的对象。体现在精神上就是智力。把它们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在科技手段下可被实证考察之物。

这些可被量化的东西,对外星人没有任何吸引力。对它们而言,只有“古老宇宙的通行语言”才是至关重要的,它像是一种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它为基础,不同的生物才能互相感应,彼此沟通。

王菲唱过:“每只蚂蚁都有眼睛鼻子,有什么差异。相差有没有一毫厘,有什么关系。”而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从物理实在方面看,人和人,人和蚂蚁或者机器没有本质差异,也没有可辨识性;而决定人之“美如神”的,必然是不可测量之物,是除了风土水火外的第五元素。

牧师不试图把人当作为机器去操纵,不把人的行为解释为刺激反应,不把世界还原成物质粒子。在牧师看来,世界就是世界,人就是人,都是完整的。因此对于自然,对于生命,有种本初的虔诚。他会说:“时间是不重要的,生命才是重要的。”

现代社会把时间看得相当珍贵,像机器般日夜劳作,争分夺秒地奔忙在生产线上,为了以时间为生产资本,转换成最大的金钱利益。但是一切奋斗都以物质为目的时,生命本身被遗忘了。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而像强调所有可物化之物一样只强调时间,时间组成的就不是生命了,那会是一种硬邦邦的,失去流动性的东西。

虽然片中未提,但我们可以猜测,在人们离开中世纪那个蒙昧黑暗的年代,如牧师这样的人本身处于社会结构最底层,必然对众生有平等的爱。而地球上战争破坏等各种疯狂皆由竞争和欲望而起,即使在满足生存需求后也不能停止,科技提供了更诱人的奖品和更先进的工具,智力鼓舞了更高明的手段和更大的野心。这又如何不是另一个蒙昧黑暗的年代?即使科技当道,也不能妄称人类慧根已开。科技和智力的利用没有人性的支持只能是危险品。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阈限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正确是可怕的。人性未被启发,种族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所以人性是重要的,它令我们把力量导向保护而非破坏。有无人性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梁漱溟把人性称为理性,以区别于“理智”,这种划分也类似于“心”“脑”之分。爱因斯坦也强调过良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性。然而此处的人性应当不指伦理道德教条,而是基于一种生命最初也是终极的关怀。

片中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外星女人,一个完美的神人,跌入一个普通地球男人的车里。这个男人只是一个从部队退伍并因多次违规被解雇的出租车司机。他并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他只是比冷酷的官员无情的士兵更像个人而已。他善良——宁可冒受罚危险也要救人;幽默——很多话语表现出他是个有趣味的人;他内心柔软的同时身体强韧——训练成绩优秀显示了他优秀的生理素质和适应技术;他有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任务生还者需要坚韧的意志和生存能力,或许还需要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身体,有些地方说智力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的萎缩。我仍把智力看作物化的东西,身体则同心灵一样是有生命的东西。我这样划分可能不甚合适,但我乐意这么分。身体和意识有交互作用,这一点是确定的,笛卡尔“身心平行论”已提出,我认为假定决定身体与意识是对立或统一取绝于两者的动力方向。如果,身体与心灵同以服务生命本身为目的,则身心一体论成立。同为定向为外物,则在一定程度上此消彼长。身体是物质而又全然是物质,你是个人,它就是人的一部分,与意识统一;你是个物,它就是物的一部分,与意识对立。男主角是平凡的,可是在物化的人群里,他是个真正的人。他没有丢失那些作为人的基本特质,从而成为一个格外美好而真实的存在,他的为人之处即是他的过人之处。

人性,宗教,艺术,哲学都是不可证伪的,因而不可证实,问题不关乎是否值得与应该,只关乎是否相信与喜爱。然而它们不应被一种极端的科学观所嘲弄,因为我们需要真,也需要善和美。如果只求真不问善美,就会出大问题。我们知道爱情的发生是一连串化学元素在起作用,但爱情本身超越了多巴胺。尽管有些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它们能让我们幸福。

如果有一天,我们必须面临二选一,你会选择科学,还是人性?会选择金钱,还是身体?会选择暴力,还是温柔?会选择权利,还是爱?

作为概率极小的随机事件,我们的生命如此偶然而宝贵。我们来到宇宙是为了做人。或许,我们不需要太有钱,太有权,太聪慧,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需要珍惜这仅有的机会,把人做好,就足矣。人生如是,夫复何求。





5 ) 何為“第五元素”?


風元素吹口氣即可;土元素撒土;水元素擦汗;火元素用火柴。那第五元素呢?首先它是?

Leeloo就是第五元素。女高音在臨死前告訴我們的Hero:她需要你的愛。

但是Leeloo對人類幾千的歷史十分痛心:建設了在破壞的惡性循環。值得她去挽救么?War成了她的夢魘。恐懼。絕望。

在千鈞一發之際(本片很多這種鏡頭),Hero還是Hreo。

Hero用他的Love喚醒了Leeloo的拯救,儘管她在問:what is love? (如此Perfect的人竟然不知道其含義~~)第五元素釋放的力量阻止了末日大火球的襲擊,在最後一秒。人類得救了。

看到了好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未來的社會,如此多元化!分層的交通,Maybe。竟然快餐船到門口,一切都是機器在控制。最後,Hero還是一拳打碎了對話的、喋喋不休的電腦。很好笑!

配樂值得一提。詠嘆調和成功救援后那一段很美妙。

未來的狂想曲,科幻反戰,愛情拯救。

6 ) 【短篇影评】世界变的更好了吗?

整理电脑时发现一部《第五元素》,饶有兴致的重温之后不禁陷入深深的感叹,这二十多年来,整个西方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那部1997年的科幻电影里,那时候的反派还敢设定是串通恶魔的资本家,不似如今的大银幕中企业家已经摇身一变为某某侠;那时候的主角还是路见不平义愤填膺的工农阶级,而不是如今电影里被按在地上打的鼻青脸肿的无产阶级暴徒;那时候对外太空的幻想是富丽堂皇的未来主义和宇宙歌剧,而不是如今的建立在肉体崇拜关系上的血与性的刺激和阴森诡异的撒旦文化,消极自毁的虚无主义。

曾经在踏入千禧年之前,整个欧美社会沉浸在欣欣向荣的积极世界观里,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想象。

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从文艺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东西已脆弱破碎,事实上,近年来已经鲜少有内核真正作为积极价值观的作品出现了——尽是些炸鸡啤酒爆米花的工业制造品罢了,真正的人文作品根本难以得到关注,譬如前段时间出的,改变自巴尔扎克的《幻灭》,观者廖廖。 互联网时代兴起的弊端,其实是给新一代的孩子们的,他们在肤浅的影音文字中学习,成长,长久的摄入罐装精神食粮,使观念更狭隘,更偏激,更自我纵切,更条件反射,更缺乏关于未来的想象力。这是时代的过错,是让孩子们逃不开暴力和痛苦的刻板印象,逃不开用拳头沉闷的殴打敌人和飞飙的血,也逃不开包裹在写满了食用标准和保质期的金箔里的爱,和愈加激烈的高举“新自由主义”旗帜对一切阻碍私欲道德戒律的反叛。

想起我之前做过的一个社会调查,“试着描绘出你想象中关于爱情的模样”,应者无几,问之茫然,偶有回复,却与其他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似乎人们失去了对未来,对爱情的想象,关于生活的概念,只剩下上班,赚钱。人的生命的全部内容,就是如此了。

心疼,被看似无限无垠的网络世界催熟的新一代的孩子们,纤细野蛮,精致利己,随波逐流,自我放逐。

仔细想想,他们其实都是无辜的,是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失职的,未能尽责的受害者。

7 ) The Fifth Element

A very simplistic story that delivers the simple message: war is bad, love is good. The movie is really weird and I don't really know what to make of it. It's not necessarily exciting, nor is it emotional, but one it is, it's a whole lot of fun. It is fun in a good way, both visually and story-wise, but that's all the positives I can say for the movie. You can't really judge the acting and directing as well, as the whole point of the movie is being spontaneous, unfortunately it just isn't something that is to my liking. But one thing that really stood out for me was the flying Chinese restaurant, that made me laugh, and Chris Tucker of course.

短评

抛却所谓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此片基本上就是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作品。类似的哲学主题和象征臆想无法挽救电影简单粗暴的故事推进。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吕克贝松和自己的固有风格渐行渐远,但回到电影本身,在其彻底向好莱坞靠拢前,本片依旧具有相当的娱乐性。

4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会玩,骗我说这是影史著名的非典型烂片我也信。反过来看《超体》就不会觉得有意外了,实际上创作思维差不多,只不过越来越在意观众,才导致从烂得奇葩变成奇葩得烂。吕克·贝松的天赋还是显而易见的,把后期的表现形容为江郎才尽其实也并不准确,好奇一下今年的《星际特工》。

9分钟前
  • Ocap
  • 还行

还以为吕克贝松只会拍点艺术嘻嘻的电影。。。其中艳丽的色彩和外星人歌剧让人记忆深刻啊!

13分钟前
  • 了不起的克莱德
  • 还行

笑点集中,gary oldman的造型无力吐槽,年轻时候演了不少反派呀。外星diva的演唱太美了

15分钟前
  • =_=秋叶
  • 力荐

语录:时间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才重要。

20分钟前
  • sosovipp
  • 还行

拜读完戴锦华老师关于《第五元素》的结构主义与世俗神话批评,不由得感叹戴爷一针见血的敏锐洞察力。其指出好莱坞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现代新兴变体,其文本结构通常属于两个功能序列的结合,其中第一序列为拯救世界的恢宏叙事,第二序列为个人自主意志的主体神话,即英雄的自我拯救。在现代逻辑与个体生命史中,好莱坞叙事中的英雄标识着某种男性生命的挫败与伤痛,其与布鲁斯一直以来的明星形象形成巧妙互文。而丽露这一形象作为救世主与传统女性的双重象征完美融入到影片的两个功能序列中,其既是唯一能解决宇宙危机的英雄,又是使科本获得自身认同和从挫败与放逐中获救的传统女性。就此而看,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是创造安抚美好的梦境。

23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竟然是老吕16岁时写的,还是第一次写剧本,无语了

28分钟前
  • 长发胖子
  • 推荐

吕克贝松的幽默和悲观是需要注册的

31分钟前
  • 卡帕
  • 推荐

100遍了还费什么话

32分钟前
  • Noiamavisitor
  • 力荐

现在看都不过时的科幻片

34分钟前
  • DH
  • 力荐

第五元素原来是爱,make love,make peace。吕克·贝松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细节够精彩,人物够喜感,尤其太空歌剧实在是太赞了!另外,很萌那个空中小饭店。BTW,这是贝松写的第一个剧本,16岁时。

3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外星人歌剧的音乐绝了. 别的实在还好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太想承认这算科幻片,但是我愈加感觉,这片子是神作……关于《第五元素》,印象呗儿深。起码是三四年前,在电影频道看的。瞅见加里奥德曼那鬊鸟二五仔的倒霉头型,还尼玛扣了半片塑料(可能是从塑料瓶上剪下来的),我就呗儿你妈想骂街。心里话儿:玩儿呢弟弟,介都嘛倒霉玩意儿?哪你妈有这样的科幻片?还吕克贝松呢,吕克呗儿紧也没用啊,幼稚鬼,哼唧。如今再看,很打脸。《第五元素》是真朋克,充斥着种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或该称为“科幻喜剧”?反正就是拿全宇宙开玩笑。同年的《黑衣人》好像也是走的这路子诶……关键这还是人家16岁写的剧本……所以人家的确是幼稚鬼啊……也正式因为这份幼稚,让电影中对于“爱”“战争”这类严肃话题的反思不显突兀,而是画龙点睛。真朋克,自风流。

41分钟前
  • SHIN JOKER
  • 还行

这种片再没人拍得出来了

4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吕老最娱乐的电影。年轻气盛的威利斯和平胸吕嫂,还有粗俗的某星人和唱出跨世纪旋律的蓝色歌姬迪娃。其实吕老最会拍的还是商业片,这点被众多小资影迷忽略了。

48分钟前
  • 旧书君
  • 力荐

红发神人的美丽酮体,蓝色歌姬的天籁之音,让孩子的我久久难忘!

53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那段歌剧太经典

58分钟前
  • ♣lùlu♣
  • 推荐

笑死人了笑死人了,把科幻大片往B级片的思路拍,哈哈~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虽然超爱Luc Besson,虽然超爱Bruce Willis,可对这部科幻片,始终不感冒。

1小时前
  • 小乙
  • 还行

至今都是我最爱的科幻片。

1小时前
  • 阿咩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