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我弱智
上过2次大学 都没有读完 一次读到大一上半学期 一次读到大四上学期
没工作过 每天晚上9点高峰期到朋友的超市帮忙混20元吃饭钱(从来没有拿过800元以上的钱 3个电脑都是亲戚给的)
30岁了没有过女朋友 就上小学的时候拉过一次同桌女孩的手(更可怜的是连同性恋都不是 对别人就没那方面的感觉)
没中过彩票 连“再来一瓶”都没中过
喝可乐2颗门牙的后半部都掉了
学过武术(连了几年 目测毛贼都打不过)
学过兵法(除了吹牛 不会啥)
学过经济学(坦白说 没学明白)
学过数学(学的还好,但现在忘的差不多了)
学过程序(那时还没有标准c++)
写过小说(没有写完任何一部)
写过剧本(当枪手 结果剧本没合格 钱也没拿到)
倒霉 夜里2点出去买烟 碰到分尸 被歹徒追了3条街 得益于跑得跟光速一般
吸烟 从来分不清2.5的烟和中华的区别
每天至少看3部电影
胆小 怕鬼 夜里开灯睡觉
记不清人脸 自己长的什么样都记不清 镜子碎了之后 到现在也没有买新的 2年多了 没照过镜子
书很多有几万本 上次被毛贼打车偷去卖废纸 吐血 结果还有4个书架都是满的 床边的书架由于位置原因 好书都留下了 窃喜
从来没有准时睡过觉 没法规律作息 最多坚持过3天夜里睡觉
没用过超过200元的手机 手机里面只有家里的联系方式 大概1-2个月接个陌生人的电话 一般都是卖保险的
时间永远不够用 尝试过达芬奇作息法 但搞得头晕脑胀 闹钟乱响 太吵邻居
2 ) 一群怪咖的青春cult片,竟吸金100倍
总有人表示对cult片很感兴趣,说《博击俱乐部》是cult片,《索多玛的120天》也是cult片,反正只要是另类一点、颜色一些就被称为cult片,也不知道是哪个大仙儿规定的。
一部电影够不够cult既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验,也需要影迷不断的热情。2004年推出的《大人物拿破仑》就是这样的电影。该片从主角到路人甲,几乎都是怪咖。主角拿破仑是个四眼田鸡,他相貌平平,反应迟钝,一副屌丝相。这样的非鲜肉自然在学校里成了被小霸王欺负、被小美女飞白眼的可怜虫。拿破仑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学校里唯一的拉丁人佩德罗,一个是极度害羞自卑的女孩黛比。
佩德罗和拿破仑一样都是屌丝,他俩只能惺惺相惜,彼此慰藉。一天,佩德罗突发奇想要竞选班长,对手是胸大无脑的金发校花,他其实根本没有胜算。不成想一幕辣眼睛的疯狂迪斯科扭转了局势,表演者是他的好基友拿破仑。当佩德罗无趣的演讲结束,拿破仑替他站台,表演才艺。只见他面无表情地跳着热舞,疯狂摆动腰肢,竟产生了一种怪异的喜剧感,博得了全场喝彩!就这样佩德罗战胜美女,成功当选。
本片出自一位刚出校门的导演之手,这部lo-fi(低保真)的小制作除了零星几句“提携后辈”的勉励之词外,影评家们几乎全给了差评。但观众却毫不在乎什么评价,影片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本片在全球票房约5千万美元,是制作费用的100倍!它还被评选为“成功原因最莫名其妙的电影”之一。
当然,感觉最莫名其妙的是“影评家”们,他们不懂这种没有任何思想高度的廉价电影怎能被青少年所追捧。他们绞尽脑汁想原因,不停分析解构电影,难道是观众对拿破仑和他朋友们的屌丝命运心有戚戚焉?难道拿破仑的没心没肺是类似于《无因的反叛》中那句经典台词“我不知道该做什么,除了去死”的后现代解读?
可惜对于cult片,一切的解读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觉得爽,觉得过瘾,觉得应该告诉你的朋友进行分享,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好电影。
3 ) 《大人物拿破仑》——远离哀怨的一剂“励志缓释片”
励志电影,已经几乎成为一个类型。往往这类电影中都会极尽所能的为不幸的主人公制造一系列难以让一般人能负担得起的苦难,再从苦难中挣扎出来,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这似乎是励志影片的一贯套路。 因为我们总认为,励志电影,就是要让主人公替我们完成我们希望完成却不能完成或还没有完成的是,在审美过程中,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和净化(虽然这个词一般用于对悲剧的评价,但是,我觉得能起到悲剧也能起到的作用,就可以被认为是“净化”丰富内涵中的一种。励志电影的这种特点尤为明显,因为它多少也富有了一定的悲剧意味——在主人公命运没有转折的前期,他们往往都受尽了苦难。这个过程就是悲剧所表现的内容。他们的区别在于,依照惯例,励志电影都会在结尾给观众一个喜剧的结尾,而悲剧却不然。他们二者,前者给观者带来的是希望,后者则给观者带来的是一种近似于“恐吓”的警告。),从而卸除了我们心中的压力、疑虑、迟疑与懈怠。所以,主人公越是经历坎坷,我们越是认为不易,他最终得到的成功,就越有分量。我们会在心里这样理解:“主人公都那样了,他还有可能通过努力而成功,更何况是情况并不糟糕至此的我们。”于是,我们的激情、希望、对成功的渴望便被点燃,为我们原本懈怠的身体,输入数量可观的鸡血,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
似乎,不够成功,是因为灾难不够深重……
这种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很普遍。例如《两个人的芭蕾》(国内)《舞出我人生》(国外)。虽然这两部都是很好的影片,但是,因为观者和拍摄者的生活经验和以往各种形式的艺术惯例,让我们认为励志电影就是如此,就要大起大落,经历人生坎坷与挫折,再重新崛起,这才是励志电影。
但是,这种励志电影虽然在观影结束的短时间内,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肾上腺素飙升,但是,却不得不承认,它们总透着一股哀怨气。他们的之前的挫折与失败,总是惨兮兮,让人同情,在主人公没有崛起之前,在主人公深陷生活的泥沼时,总是以一副幽怨的眼神盯着镜头,让你感叹,为什么命运要如此对他。所以,这种哀怨的气质就总伴随在励志电影左右。观者为他的不行而同情或愤怒的落泪,也为他终于能抬头重新做人而庆幸与鼓舞。但是,这里面有多少的情感是来自于怜悯,又有多少是来自于崇敬?
我不敢说怜悯多于崇敬,因为这些励志电影中人物的形象与事迹的确震撼了我们的心灵,给我来带了很大的震撼,这就是目的,所以,无论那种情绪是主导都无所谓,关键在于使观影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了,流泪了,鼓舞了,思考了就是好的结果。
只是,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也需要一种相对纯粹的鼓舞与激励。就像这个大人物——拿破仑一样。他同我们一样普通,甚至比我们还普通。他们有自己不成熟、不完善的一面,甚至他们是一个个有各种缺陷的人。这种缺陷和不成熟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我们不会因为看到了这些而去怜悯他们。这就屏蔽了励志影片中容易与纯粹“励志”的精神相混淆的其他情绪。
然而正是这样一群自身有性格或其他方面缺陷的人,在日常的普通生活中是如何行为做事,如何实现自己希望实现的每一件小事,和坚持他们所要坚持的友情、善良。的确,越是平凡就越真实,越是平凡,就越能给我们以一种不知不觉的影响和冲击。没有哀怨的前期苦难生活,也没有扬眉吐气的后期成功,一切都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不矫揉造作,脱离了刻意的安排与夸张;避免了引起人们哀怜癖的可能;只是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小人物(以社会眼光看)也是大人物(就其自身而言)的日常生活和对事物的处理。影片中对于主人公来说,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是拿破仑跳霹雳舞的那一段,但是,这段舞蹈,并不是刻意的准备与安排,只是为了朋友的竞选,临时想到的一个方法而已。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这对于拿破仑来说,并不是所谓的蜕变,即便是没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他实现蜕变,他的生活依旧会像往常一样,因为他就是做了他平时做的事情;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拿破仑的生活也不会因为他的这段霹雳舞而有什么巨大的改变。他的同学们同样会因为他回答的问题天马行空而嘲笑他,因为他说大话而拿他取乐。
但是,他的励志之处就在于,即便你如此的平凡,也会爆发灿烂的光彩。也许这种光彩并不能成为你人生迈向巅峰的转折点,但是,它的确就会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没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认识到这一点才是一剂“励志缓释片”,告别了哀怨的气质,伴随于我们真实生活左右。
4 ) “怪伽”的生活哲学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纠结一个问题,拿破仑的嘴巴就不能闭上片刻么。虽然这并不是重点。可是,就是这个小细节,让我对拿破仑产生了“怪伽”的感觉。
但我想,对导演,对观众,对“拿破仑”自己而言,永远合不上的嘴真的很重要,这不仅是外形的与众不同,而也是导演匠心独运的拍摄点之一。
拿破仑是个挫人,大家是这么认为的。行为举止的不合时宜和怪异让拿破仑显得那么的不合群,但是拿破仑好像偏偏少了点叫自知之明的东西,当大家都想迅速变得合群,变成一个样子,变得所谓的受人欢迎时,拿破仑却并不为所动。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偏偏有自己的坚持。
电影略微沉闷,亮点来自竞选会的精彩舞蹈。结尾处拿破仑继续在操场独自玩着风车球,然后黛比加入了他。一切照旧,拿破仑还是那个拿破仑。
这也许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怪伽”的生活哲学。
我们生来自由不设防,但是参与社会活动后,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渐渐明白我们应该合群。我们为那些不一样的特质焦虑,我们害怕被孤立。其实我们内心不够强大。我们甚至会为了合群而刻意改变自己。这种改变看起来悲哀,却也无奈。
可人么,说白了也就一辈子,不为自己活,为谁活?
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如果你真的和别人不一样。就算你没有改变社会的能力,但至少你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出自己。某些时候,你不一样的频率和步伐还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而不是所谓的同样的面具。
这部电影是社会学的老师最爱的电影。他说,每次看这部电影就能从中获得很多力量。特别是听到那句“我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台词确实给了我些许的触动,但是于我自身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心理暗示,需要自我不断的供给勇敢和果断。
《大人物拿破仑》是一个自传,但又像是一个乌托邦,既治愈又疗伤,有时我们偏要这样的一个幻象来深陷其中,逃避现实。直面血淋淋的事实,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看不惯的事做出微薄的抵触,这样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并不简单。对多数普通人来说,看得太透不是好事,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还让自己难受。而每个人总有自己在乎的事,那个就是本我的软肋。
这个社会,没有特殊之处,平凡的人是很难活得又拽又自在的。我们太害怕成为“异类”,即使知道活出自己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勇敢的表达,或许真能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挣扎也好,找寻出路也罢,总有一天我们会被这个社会磨平而变得圆滑世故。不算坏事,因为我们需要生活,需要好好生活。
不管怎样,我想在内心保留一个没有被改变的位置,为自我留一个地方,不会迷失。就算是“怪伽”的生活哲学吧,一个强大的自我也比什么都强。
5 ) 荒诞派电影
荒诞派。九十多分钟,演员说话都是一个调调,无表情,无高潮。感觉特别像等待戈多。名字叫大人物拿破仑,但其实包括主角所有角色都是小人物,或者偏离正常价值标准的奇怪人。不敢面对自己一直想回到过去的叔叔,沉迷网络的宅男哥哥,没特长却想吊漂亮妞想竞选主席的朋友,兴趣特别性格内向的女生,特立独行说大话的男主,所有人都看上去有点恶心,但他们在他们的世界里最后活得很精彩。可能也是美国式的提倡个性宣扬不同吧。
6 )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炸彈頭拿破崙(napoleon dynamite)就像印象中某幾個小學同學的合體......或換個說法,小時候總會有認識的同學像極拿破崙:面孔長得傻傻戇戇(佢個咀真係冇得頂)、絕對地跟自己討厭的人周旋到底、總有一個老死,而且會義無反顧地幫助他、會袋食物入褲袋(講緊係薯脆薯條麵包之類)、家裡養了奇怪的動物、有自己的一套衣著哲學和品味、當然還電了個當時算「潮」的爆炸頭,總之就充滿個性。
我與拿破崙簡直一見如故,第一眼便對上了:片首校巴內書友仔問拿破崙:"What are you gonna do today Napoleon?", 拿破崙於是開金口說出他的第一句,也是我最喜愛的一句對白:"What ever I feel I want to do! Gosh~!!"然後從書本掏出六吋人形膠公仔,二話不說拋出窗外並以魚絲拖行,一臉悠然自得;我看著亦暗爽,因為以前也做過類似的事;可能正值青春期,拿破崙大部份時間都處於焦燥不安的狀態,說話總是語帶不耐煩+雙目緊閉,一副「乜你咁能蠢?!要我講幾多次你先明??!!」的態度,拿破崙天才橫溢,畫得一手好畫,但並不以此自居,非必要時並不出手;拿破崙一家人都非泛泛之輩,個個有菱有角,有個三字頭仲箍牙的女人型阿哥,為了打低細佬拿破崙走去學擺明o厄錢的跆拳道;有個自戀狂阿叔,得閒無事上ebay bid左部時光機,爭d電死拿破崙;還有隻叫Tina的古怪寵物,永遠不會吃拿破崙餵的飼料,但又不會餓死,非常神奇。
拿破崙的世界,頗有《IQ博士》天神村的氣味,甚至沒有打裂地球的暴力或則卷千平的咸濕幻想,內裡的人大都好像白白痴痴但又心地善良;拿破崙的世界,令我憶起上學讀書的生活:陽光永遠充足,生活永遠簡單,我們好像都不需要面對太多的問題,能困擾我們大半天的事其實都濕濕碎碎,拿破崙與藉貫墨西哥的老死Pedro所面對最大的挑戰就只限於班會長選舉(在這裡拿破崙終於使出他的"skill",我看完之後對那位演員非常配服!),臨時監護人Uncle Rico則連自己都養唔掂,每日只是据据牛扒,上門推銷一下「草藥增大法」,正如拿破崙那句"what ever I feel I want to do",講到尾大家也是想無拘無束「做自己」,懶理別人覺得自己怪,學唐伯虎周星星話齋:「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相比之下,另一套怪人處處的電影《Ghost World》(港譯:黐孖妹)則有如拿破崙的成人版本,主角的命運亦悽涼得多,堅持自己風格的人在這裡好像都沒有好下場,「怪人」註定與外在世界有溝通上的障礙,結局Jazz迷西摸(由我最愛的布施美飾演)更攪到要睇心理醫生,看得人心情沉重。
7 ) 冷啊= =|||
推荐给喜欢讲冷笑话的人!
如果这部电影是中国人拍的,那么一定是部励志片。可是,它被放在了奇形怪状的美国,所以,这部电影的“冷”卓越的掩盖了所有本质的意义。人物造型无时无刻不传来“土”的气息,所有人都是萎靡不振的肢体+脑残的行为,男主角更是呈现出无以复加的衰样。不知导演是不是故意用这样的拍摄手法,切镜和人物站位简单到死,形成一种动画效果,恨不得所有人的交谈都是大家排排站面向观众。一个乡村小伙平凡中不平凡的故事,冷到爆的幽默。OMG!MTV的观众口味何时走这种路线了|||
8 ) 《大人物拿破仑》:冰点喜剧的胜利
在这里,拿破仑不是什么驰骋沙场战无不胜的法国皇帝,他只是爱达荷小镇上的一个普通却又古怪的高中生。事实上他的“功绩”也并不是那么如雷贯耳,充其量就只是在学生会主席的竞选上秀了一番舞技,并顺带帮助他的好友坐上主席宝座。但偏偏从他身上又分明能够听出有力的励志之声,读出“大人物”的真挚要领,尔后再反观我们的青春,竟不自觉会心一笑。影片《大人物拿破仑》有种草根情怀,它自始至终关照和贴近那些平时难以进入我们视野的“边缘人物”,享受青春不单单是橄榄球四分卫和拉拉队长们的专利,更有我们身边那些个怪鸡的“小人物”,他们的青春一样精彩纷呈,同样英姿勃发,只是绽放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的眼睛实在是被主流的东西蒙蔽了太久太久了。
一箩筐的怪人
《大人物拿破仑》里面的主角都是个性强烈到几乎泛滥的家伙,无论是着装,打扮,谈吐,还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十足另类。以至于在影片开场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自己进了疯人院,随后又试图从自己的读书生涯中搜索出几个跟他们相般配的面孔。那比方说拿破仑本人吧,一头蓬松的红色卷发,穿着笨拙的登山靴,目无表情的时间比起摆出其他各种表情相加起来的时间还有多。拿破仑几乎就是以木讷沉闷的态度对待周遭的一切活物和死物,连同抱怨声时常都是那个有气无力单字idiot(白痴),换做别人恐怕早就FXXK声连天了。面对心仪的女生,身为高级宅男拿破仑同学自然缺少不了害羞的天性,但事实上对于他怯场的内心描绘少之又少,他的性格特征归根到底是呈现出一个“冷”字,最过分的莫过于在舞会上将女伴晾在一边。而其实信奉沉默是金的拿破仑同学不乏个人才能,那些个人的天赋与期间热情是冷漠的外表所无法掩盖的,只不过真正懂得欣赏他的人出现得太迟,以至于他太多太多的行为都成为了自娱自乐。至于拿破仑的家人亲戚以及熟悉的同学个个都绝非等闲之辈,从他那位老大不少的叔叔和那个已过而立的哥哥捣鼓出的时光机计划之中可见一斑。
小人物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的父母从未被提及,除却那个渴望回到过去的贱叔叔外,拿破仑的家长就只有一位大大咧咧,飙车受伤的奶奶。来自于家庭的缺憾同样出现在拿破仑的两名同学身上,Pedro是墨西哥移民,家庭的社会地位可想而知;还有一位女生,虽然关于她的背景语焉不详,但家境清寒,自食其力是显而易见的。综上“拿破仑们”不被重视,不被发现除去个性的因素外,还有家庭背景的因素参杂其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物。真正让拿破仑蜕变成“大人物”的是源于公然对大人物的宣战,即协助Pedro竞选主席并最终扳倒了原本众望所归的对手,而他们其中一个口号便是为弱者提供保护。最终拿破仑用一种能够为主流大众所接受而又为他们所羡慕和崇拜的方式实现了他们的呐喊并收获了应得的回应。看到这里不禁令人发现影片跟《阳光小美女》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及至冰点的幽默
同拿破仑性格之“冷”一样,影片的基调全然被一层坚冰所包裹。青春喜剧应有的闹腾和活力被欲言又止或点到即止的冷幽默所替代,转而用幽默所特有的含蓄谈吐去讲述异想天开的烂漫。至于在荒唐囧事的烂漫背后依然是烂漫的另一重表达,即我们所希望笃信和实现的“善恶有报”,这就是影片始终积累着的一种信心,经营着的一种信念。影片在剧情的推进上平缓又不失起伏,收起了剧烈的戏剧张力,在不温不火的颠颇中缔造着会心的笑意,如同一支暖流流经坚实的冰层,用温情的热度去熔化跟观者本应因冷清而存在的距离,诉诸人的价值,让暂行的失意者共勉,让自恃优越者失色,难怪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收获如此热捧。
我想很多人都没看到片尾字幕过后的那段婚礼....
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walk with me suzy lee. through the park and by the tree
肌无力+早年痴呆:let's get retarded
哈哈哈哈哈
弱智得超级摇滚,嘴巴从来没合上过,那段舞蹈太精彩了
九局下半大逆转
慢。
全片的大部分都太冷了,不过在后面还是猛然电到了一下。人如果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擦亮那么一点闪光,就很了不起了。
天啊。。。
我喜欢拿破仑的霹雳舞和所有范儿很正的T恤以及雷克叔叔的紧身衣和紧身喇叭裤以及吉伯搞到的厚嘴唇黑姑娘以及老祖母的宝贝宠物很像骆驼但我不知道是什么的蒂娜!
很冷的片子,里面的所有人都跟弱智似的。唯一的1星送给拿破仑的那段舞,确实很赞~~
napoleon在jamiroquai的canned heat中舞中我天地!~
怪逼的春天
那只羊驼。。。从开始到中段的压抑就知道要爆发一下,果然等到了那段舞蹈。
轻松的喜剧,闷瓜的翻身仗。看过以后久久不能忘怀,总来查看这个条目,遂4星改5星★★★★★
原来“草泥马”是真正存在的活物!
他能不老极度放松的张着嘴唇到处晃么。。没错十足的衰蛋呆瓜。。但是最后的舞亮了!太sexy了哇!
这种总是傻傻呆呆的表演看得我着急。虽然也很好笑。。。。。。
衰蛋真可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