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影评!!!也不会写影评,纯属个人留个念想而已。
最初是在《情书》中看到《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当时受其名字吸引,便找来了这本书,结果却买成了英文版。后来四处寻找这部电影,各种曲折才在朋友帮助提供片源下才得以看上它,哎,一把辛酸泪。
电影的非战争回溯部分给我一种《天堂电影院》的感觉,上世纪的画面感、静谧的音乐、意识流的转换等,是真的像呀。不过战争片段我也没看懂。
说实话,这部电影并没有看懂。记忆的再现、时间的回溯、场景的重复,为了能尽可能的呈现原著电影导演大量运用了意识流手法,这让只看一遍的我没捋清🌚。但我所捕获的是电影所带来的那种让人慨叹岁月逝去,流年不再的感伤。给人种宁静感,以后当我们处于弥留之际,又会是啥样的感受呢?
我现在说理解这种情感纯属放屁,毕竟刚刚弱冠之年而已,哪有那么多经历。说出来的也只是电影带给我的感觉,而非自己与之的共鸣。若故作感伤慨叹,不过是为赋新辞而无病呻吟了。所有我是真没有get到太多的点。这部我还会再看的,那时或许已是十年之后,只要想起来,肯定要来再看的。写这个记录也不过留个念想,给自己个机会。或许若干年我再看它时,会为之神伤:
如今宁静的心窗 聆听岁月的感伤 回荡
片尾台词:“我的一生是一连串的冒险,回顾这一切只会让我更加悲伤。我宁可用剩下的时间,审视我最后的作品《圣尼梅西》也就是《死之凯旋》。”就这样。不久,死亡天使来到,宣告恩赐的时间已过。萨维尼惊呼:“太不合情理了!你给我足够的时间回顾整个的人生,六十三年的人生,却不给我时间审视耗时仅三个月的作品!”死亡天使回答道:“这件作品凝聚了你的一生,以及芸芸众生。审视它,你需要的是永恒。”
现在,2021.11.9,插个眼。
如果说奥黛特是交际花,那我们的主人公马赛尔就是典型的男版交际花,真是人见人爱。在各种沙龙聚会上,被各种人追着讲话,给各种人喜欢。是不是长着一个忧郁帅气的脸,都会有这般待遇?
法国电影对比中国电影。有很多有意思的区别。我这里总结了一下。法国人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石头建筑的。各种裸体雕塑随处可见。表现出一种对肉体爱的崇拜。法国人的表情整体上是不太爱笑的。哪怕讲很轻松的话题,都会一本正经的板着脸去讲。法国人似乎很喜欢日常。日常的点点滴滴生活琐事都会被他们精致的去安排,去讨论。再有一个就是法国人。法国电影到处都透露着两个字艺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述,但是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艺术。不仅住所装饰,人物装饰。讲话的格调。各种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各色人物品着美酒。轻轻诉说各种秘密。各种男同,女同,恋童。各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欲关系。法国人似乎更愿意探讨人性,探讨灵魂这一类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时时刻刻。围绕在人为什么活着的这个主题周围。或许这就是法国电影独有的一种气质。
法国上层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聊。就是不停的社交社交再社交。我们随着主人公的视线从这里穿梭到那里。无非是换到这个沙龙,到那个沙龙,同样的精美的装饰。红酒。钢琴,小提琴这些都是标配。但是在一次次沙龙聚会中,我们能看到人物关系的变化。有的人老了,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嫁给了另外一个人,有的人跟另外一个人偷情,有的人跟另外一个人玩同性恋,有的人遗憾的意外死去。我们伴随着主人公的视野,看尽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只是主人公的记忆一直都在。经常会把现实和回忆重叠,导致看不清楚这个人到底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人,还是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活着的过程中。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变换,而自己也在一点点老去,抓不住一点时间的尾巴,只能感叹,年华已老,美人易逝。
对于日月轮换,斗转星移,烟花易冷,年华老去。或许我们跟主人公一样,除了感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慢慢品读。让后人通过文字也能看到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想念的。也不枉在世间走一遭。
马塞尔拖着病躯,在与死神抗争中赶写《追忆似水年华》,一幕幕岁月焕然重现:圣卢告诉马塞尔自己最爱的仍旧是希尔贝特,这时希尔贝特走下楼梯,戴着圣卢情人戴过的头饰,她佯装着心情愉悦,却因痛恨圣卢不忠而在他的怀里痛哭。希尔贝特后来去了当松威尔,她写信给马塞尔,“贡布雷现在已被夷为平地,我怀念自己曾经和你在这里散步,你后来说你是在这时爱上了我,可是我要告诉你,我是在那时爱上了你。”
当马塞尔走在街上的时候,他的眼前恍惚重现了童年时和母亲的合影。马塞尔来到一间房间,等待着第一乐章的结束。侍者为他的茶加了方糖后,搅拌棒碰到杯壁的清脆响声,使他想起往日岁月乘坐火车听过工人敲击车轮的声音。他拿起手绢时,捧到嘴边的时候,巴尔贝克的海滩重现了,那时他站在窗台,窗帘随风飘扬,一群少年搬着一塑雕像,海鸥的叫声游心骇耳。他走在海滩的时候听到外祖母的呼唤,他遇到了夏吕斯,当谈到外祖母的时候,马塞尔毫不犹豫说着自己爱她。夏吕斯却充满嘲弄地告诉他应该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而不是如此轻率地流露自己的情感。夏吕斯轻蔑地走后,外祖母赶了过来,为了我披上浴袍,叮嘱我不要着凉。
马塞尔想道:“如果遗忘使回忆不再与当下有任何联系,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这空气并不属于任何天堂,而是我们所失去的那些真正的天堂,这意味着我对死的恐惧,在我回忆起那些玛德琳蛋糕的味道时就消失了,在那一刻,我已经超越了时间,超越了所有外在事件和快乐,每一次似曾相识的奇迹把我带离现在,我在巴尔贝克并不快乐,跟阿尔贝蒂娜也一样,我在日后才明白,我一边诠释感情,就像诠释法律和理念的符号,一边试图思考,把我的感受带离阴影之外,转化为对等的精神状态,唯一的途径就是创作一部艺术著作。”
当马塞尔拿起书时,他想起童年生日的前一天,母亲看到我眼泪洗面,拿出了外婆给准备的作为生日礼物的书,并为我朗读……我的回忆被侍者打断,侍者提醒我第一乐章结束了,他在一场茶会上再次碰到奥黛特、希尔贝特、盖尔芒特亲王等人,随着岁月侵蚀,大家都已经物是人非。
在随后的音乐会上,他听着凡德依和莫雷尔的演奏,想起阿尔贝蒂娜,那天夜里她曾弹起这段旋律,阿尔贝蒂娜说凡德依的音乐太单调了,相同的乐段,重复一次又一次。马塞尔却说,在文学里,重复像是一个隐藏的真相,由外物揭示出来。阿尔贝蒂娜告诉马塞尔她曾和希尔贝特亲吻。想到这里,他不禁流下泪来,在场的宾客身影摇曳,钢琴和提琴的二重奏和着风悠扬飘向远方。
恍惚间,马塞尔见到了童年的自己。他对童年时的自己说:“曾经最爱的是阿尔贝蒂娜,现在不爱了。希尔贝特也是一样,爱情已经远去。每当我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就对死亡更加淡漠。”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的天堂。过去,马塞尔曾因感觉自己没有文学天赋而失望,但面对着死亡的步步逼近,他开始着手将纷繁的回忆,呈为《追忆似水年华》。一位雕塑家曾说:“我的人生是一连串冒险,回顾这一切只会让我更加悲伤,我宁可用剩下的时间审视我最后的作品。”但死亡却迅速降临,他感叹死亡的不公,他被给予了足够的时间来审视回忆,却没有足够时间凝睇这部作品。死亡天使答道,这件作品凝聚你的一生和芸芸众生,审视它你需要的是永恒。
这是一部没看过原著一定看不懂,看过原著也不一定能看懂的片子……《追忆似水年年》太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了,虽然电影玩的是时空的自由,这一点能和小说匹配上,但小说太过繁复了,以至于超出了电影媒介的承受能力,更何况电影根本表现不了普鲁斯特评论的部分。但拉乌·鲁兹确实神,技法上是值得肯定的。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在完全对对方没有任何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竟然会在一个清晨,拥抱在一起。他们在渴求的是什么?他们不是在要对方,他们在要自己,我们在所有经过的爱情当中,都不是看到的对方只是看到了自己
其实追忆逝水年华要比尤利西斯好拍,删其繁,剪其次,把握住故事的情感和基调就好了。
读小说之前和之后都看过这部电影,没有看完,今天看完了。有部歌舞剧叫做《心灵的间歇——追忆普鲁斯特》,值得看看。
不是我吹牛逼,我看了两遍,没看懂。但是学会了一个片段,以后我写武侠小说,一定要让主角边跟妓女做爱边打探消息。
那儿,跟哪儿都一样,我谁都认识,又谁都不认识,娘娘腔少年和他身边的三姑六婆们~
你能做的只有静静地欣赏它美不胜收的魔幻古典奇景,极致神奇的影像流动,在模糊又庞大的历史和记忆世界穿梭,感受悲伤与爱以及那些小幽默,实在美妙极了。
好闷啦,像做梦一样~还是读原著好~
虽然没看懂,可是感觉很好看。恍恍惚惚沙沙雕雕的时候看最好了,说不出的舒服,B站的资源不错比较清晰。https://b23.tv/ep117600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心也乱。年华如逝水,一去不复返。思绪如乱麻,快刀斩不断。
2K版本162分钟网盘下载看过DVD-5版本,片长忘了,具体人物也没有印象了,只记得画面比较昏暗。现在这个在DVD基础上的2K修复版本,起码比DVD画质要好看多了,3个小时左右除了顺手截图外,几乎没有分心干其他【顶礼膜拜】的把这样看书都晦涩的電影看完(第一遍)。意识流電影,我对这样的文学作品曾经喜欢的不得了,但是这部文学名著真的没有拜读和收藏,感觉啃完了需要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作品就是记录了男主的一生)关于导演,也是一位非常喜欢大部头的导演,他的《秘境里斯本》也是一部巨作巧的是我刚刚又重新看过他导演的《情欲克林姆》,也算是一个导演的小盘点吧。都说電影难还原原著,小说就是小说,電影就是电影,两个不可能互相替代,如果电影都把千百年来几卷的文学名著用光影再现出来,那真的是痴心妄想了。文学屹立在图书馆,藏书架上和心里
的确有时光错置之感,最喜欢记忆闪回时的镜头流转。
2.5.高低石板/金属敲击声/硬邦邦的餐巾/玛德莲蛋糕泡茶的味道/拱顶石圣卢小姐…这些书里最美妙的高潮大概永远不会有人可以拍得出来。马塞尔最好的朋友圣卢被Pascal Greggory演得好龌龊。美好的改编是关于希尔贝特两个细节记忆,凡德伊奏鸣曲的无限感动,梦里的阿尔贝蒂娜,夏吕斯男爵够傲娇但不够肥。
太过冗长,但不失为一部心灵佳作。
是的,审视这部作品,是永恒。影片很意识流,但恰到好处,使得整部片子唯美,富有遐想。演员们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马尔科维奇;OST迷人到感觉看片的时间瞬间流逝,虽然影片不短;当然拉乌鲁兹的导演功力不容忽视,毕竟如此意识流的剧本不好把握;唯一不足的是结尾略显仓促,收得太草率了。
‘一边诠释感情(就像诠释法律和理念符号),一边试图思考,把感受代理阴影之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创作一部艺术著作。’‘(雕塑家)最后的作品圣尼梅西(死之凯旋)...凝聚了一生及芸芸众生,审视它需要永恒。’流动的(流逝的)运镜,跳跃的时间,倒+倒(插)。
Raoul_Ruiz果然是意识流派的最佳注解者~
听说是原作是非常意识流的鸿篇大作,那么改编成电影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结果导演果然任性得可以,干脆另辟蹊径,故事根本不重要,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是电影的表象,深层次的内容全是晦涩的哲学论题,镜头感美得一塌糊涂,演员自己在演什么,我觉得他们自己都不一定知道,总之,很特别很冗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2JGsGCmWTU/
除了画面吸引我之外,其他的,说不上来。其实我并不觉得拿一部意识流小说拍电影是个明智的举措,文学上的技巧有时无法与电影的技巧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