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写长评了,一来是对电影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触,二是没有太多智慧可以抖机灵。但观影过半已经泪流满面,禁不住留下些只言片语。这篇没有对电影文本和美学的深刻分析,没有对导演过往作品的寻根究底,只是单纯地想记录下电影中甜甜的恋爱是什么模样,希望观众也可以找到自己生命中的潜水员和温蒂妮。
男女主的爱情线简直太甜了,宿命般的相遇,电光火石的交接,上一秒是四目对视的尴尬,湿身躺在水箱的玻璃碎片里,有着致命的浪漫和吸引力。抛开这种显然超现实的情节,爱情存在于两个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眼神里只有彼此。
男主不会说甜言蜜语,不会说爱你永远,他在镜头前的言语动作一直是那么笨拙却又真诚。不顾疲倦地陪女主去赶火车,两个人依偎在一起睡着了,分别时追着女主的车厢跑,留心收起潜水员的塑像送给女主,没有因为被女主小声背稿被吵醒而心烦意乱,反而拉着她认真准备,懂得从最无聊的讲解欣赏她的专业,至于发现发现女生心跳漏跳一拍而吃醋嫉妒,甚至怀疑这就是他大意出事故的原因。
有谁不能感知到这份爱呢?所以当女主从水里被救上来先是紧紧抱着他,而后问能不能再给我人工呼吸一次。在睡前将他所说的歌曲所有版本都听了一次。
每个瞬间都是那样弥足珍贵,多么像沉浸在爱情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因此也可以完完全全理解女主的心情,相比于劈腿的渣男前男友,遇到这样的人可以去爱是多么珍贵。温蒂妮本身也是直来直去的冲动性格,爱就爱得轰轰烈烈,失去了这样的爱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挽救他。然而温蒂妮的宿命如名字一样是要回到水中去的,也只能在男主在水下工作的时候继续守护着他。
整个片子除了对白安静得只有水流声和呼吸声,连唯一得背景音乐都是循环往复的钢琴独奏。这种留白让观众都沉浸在哀而不伤的气氛中久久不能回过神来,男女主都在这样安静的暗流中死了一回,但在水草间萦绕的爱,会一直存在的吧。
德国人这种认真的浪漫真是太了不起了。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德勒兹在《运动-影像》中指出,水之世界是一种与陆地世界迥然不同的运动和感知系统。在那里,重心不再稳定,一切人和物都处于摇摆之中,我们必须服从的规则便是没有规则。因此,作为工业潜水员的爱人与温蒂妮的结合将温蒂妮指引向她的本源,开启出一个新的世界,指向一个对于我们这个井井有条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人却被禁锢的世界的挑战或颠覆。
被分手的解说员温蒂妮听到一声“温蒂妮”的呼唤,看到水族箱中的潜水员小雕像,停下脚步,仿佛循着这一指引,结识了工业潜水员Christoph。在对方嗫嚅着自我介绍时,撞到水族箱,破裂、滑落,两人倒在水中,身上挂着水草,温蒂妮被扎伤出血,白色衬衫上涌出鲜红血滴,耀目红发旁绿草清亮,四目相对,坠入爱河。文字描述不能传达此节神韵之万一。这一瞬间的诗性让笔者想起《甜蜜的生活》中著名的喷泉起舞场景。若非要描述,唯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句而已。
影片90分钟的体量囊括了两次意外死亡,一次谋杀,一次自杀,并都与水相连。温蒂妮和Christoph潜水,被怪鱼吸引溺水;Christoph在工作中溺水;温蒂妮在泳池谋杀前任,随后蹈海,如《圣鹿之死》般里神话指引地“一命换一命”地救活Christoph。正是通过前两次死亡才确认了对对方那压倒一切的爱意,而后两次死亡则如《牡丹亭》般使生者死,使死者生。水对陆地动物的人而言是危险的,却也是爱人的归宿。最终温蒂妮在水中又一次拜访了爱人。爱人的世界与水相连,水汽氤氲。
影片结尾,Christoph湿漉漉地上岸,拉起怀孕恋人的手,由水族箱破裂所开始的水对陆地秩序的扰动似乎平歇。但镜头下移,水波浮动,仿佛温蒂妮向爱人投去的留恋一瞥,令人柔肠寸断,仿佛又暗示着永不停歇的扰动和始终流动的边界。
于是,《温蒂妮》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借了神话的外壳(温蒂妮是神话中水妖的名字,若被爱人背叛,则将杀死爱人),串联起柏林城市变迁的历史,在立意上与佩措尔德的电影一脉相承。
佩措尔德的电影总是披着情节剧的外衣,在历史与现实,谎言和真相(更确切地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事),非理性与理性之间游走。《芭芭拉》中一心逃往西德的芭芭拉经由偶然展开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个人记忆)更新对东德的认识,终于将他乡视为故乡;《过境》似乎展示,二战和当下之间已相隔70多年,而人被共同体想象出的边界禁锢的境况并无改变。 何为边界(territory)?客观的边界事实上只是形式,是主观的边界在建构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难民可以渡过公海,跨过陆上边境,却被拦在“过境”之处动弹不得)。那么无论是观照过去、现在或未来,都必须深入人的心灵。
因此,佩措尔德的人物时常爆发出非理性状态,如《芭芭拉》中最后一秒的决断,《不死鸟》中近乎疯狂的追寻,更不用说《温蒂妮》中电光石火的一见钟情和死死生生的爱。非理性状态与其说是爆发,不如说是人的状态本来就在自由流动,而佩措尔德抓住并刻画了它们。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唯有人造的对立。
于是,佩措尔德向神话题材的延伸是必然的(《温蒂妮》是佩措尔德计划中的神话三部曲之起点),因为神话既在启蒙以来的话语里对等于人类的蒙昧、“非理性”时代,又由其自身而言占据了上述理性/非理性这一人造边界。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伯格在《神话研究》中指出,“在神话和逻各斯间的边界是想象出的”,神话亦有其理性。不同之处只在于,以前佩措尔德的边界尚有物理坐标作为参照系(如东德西德),而《温蒂妮》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都必须凭想象的翅膀去创造参照系。
布鲁门伯格指出,启蒙运动从进程的终结点的角度看待和衡量一切,而未能从进程的起始点(the point from which the process takes its departure)出发。前者与目的论相关而往往导向决定论,似乎事物唯有并必须指向一个终点。而当我们着眼于起始点,那么我们的视野将不限于眼前的世界,而将拥抱一个个可能世界,这正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研究的方向。
这一思想在片中由温蒂妮含蓄点出。她说,建筑学理论宣称,“建筑设计起源于对其预期用途的最佳实现”,因此样式总由功能决定。但她所讲解的建筑并非如此——一座古老的皇宫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旧时王谢,今许公众。容纳了这些的柏林成为一座风情万种的城市,允许恋人们在各个角落创造新的记忆。当游客为温蒂妮在模型上指出他们那一时刻的坐标时,心系爱人的温蒂妮的目光随即透过模型那一角望向了常常约会的咖啡馆。而随后,她和Christoph的爱情则伴随着被禁止进入咖啡馆和水下世界的开辟。为空间赋予意义,是人作为主体的特权。经由此,我们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
笔者自己就曾在柏林经历过相似的场景。当时,笔者在前往柏林墙的路上,被一座砖红色的老桥吸引驻足。须臾,老桥上方的铁路桥上缓缓驶过一列黄色的火车(如图)。深沉、古朴的红色和明亮、崭新的黄色及云蒸雾缭的天空相衬,古老的桥梁和远处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竟不知今夕何夕。
建筑和城市规划所提供的亦真亦幻的体验,更是电影艺术的专长。电影之眼允许了思绪由模型飞向爱人所在的咖啡馆的心理呈现,允许了对或许已死或许犹生的爱人的气态感知,正是经由艺术我们才不只拥有眼前的世界。《温蒂妮》至少给了我们三个世界:眼下生活的柏林,作为历史而仍和眼下发生关系的柏林,和爱人因为爱而创造的世界。这大概也是佩措尔德的永恒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面临着各种意义上的旧边界的瓦解和新边界的专制(最显而易见的是难民潮不断冲击着现有国界,而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正横冲直撞忙于确立新的边界),而人无所适从。唯有艺术让想象力夺权,让我们看到无数个可能世界。
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有中世纪的水精灵的神话传说做故事背景。不过我自始至终都是把这部电影当作一个普通的爱情片来看的,的确,它的情节简单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我甚至说不上来这部电影到底是哪里吸引我,但在这90分钟里,我几乎一直保持着不想漏看一秒钟的状态。
在Undine再次遇到渣男前任Johannes之前,她和Christoph的爱情日常真的很打动我,他们的每一次见面都像是久别重逢,用尽全身力气拥抱对方。
Undine告诉Christoph自己摔坏了潜水员模型,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直很紧张,替Undine担心,害怕两个人会因为这件事吵架,但Christoph不仅不介意,还安慰Undine说自己根本看不出来,她粘得很好。前几天在豆瓣话题广场有看到一个名叫“被好好爱着(爱过)是什么感受”的话题,当时想要写写看,但想了一会发现除了父母给我的,我好像真的没有过那样的体验。完完整整、不会害怕下一秒就破碎掉的爱,梦境中的我反而更接近它。怎么说呢,想到这里还是会有些失落。但这部电影里,在这一瞬间,隔着屏幕的我竟然体会到了“被好好爱着”的感受。
当Johannes来找Undine想挽回她的时候,我以为Undine会心软并原谅他,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猜想,或许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Undine展现出来的脆弱感更多一些,换作我是Undine,我也会犹豫吧,巴掌很疼,糖也很甜,“被好好爱着”的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吧。没想到Undine只是笑了一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后来Christoph出事,我也以为Undine会在绝望中再次回到Johannes身边,然而Undine没有,甚至用了可以说是很极端的方式了结了她和Johannes的恩怨。
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会喜欢Undine了,脆弱其实只是她身上极其细微的一面,就像电影开场时,能看出来她情绪快要崩溃,但她还是等到Johannes短暂离开的时候才流眼泪,她告诉Johannes:“你要等在这儿,并告诉我,你还永远爱着我。假如你离开,你就死定了。明白吗?”是我误解了她对爱情的态度,在每一段感情里,Undine都是认真且投入的,同时她也是坚强的,她有着可以承受对方对她造成的伤害的力量,但她绝不允许自己被伤害。
就很诡异,看真正的纯爱片都很少有这样的感受,所以也不太想讨论别的。看到最后镜头缓缓沉入河底的时候有想哭的冲动。Undine回归了水中,这是神话传说既定的走向,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Undine和死了没什么两样。即便如此,我也依然感受到了一股来自Undine的、超脱于形体之外的强大的生命力,与爱相关,永垂不朽。
本片最为迷惑的人便是采用先验式的神话角色来作为片名,仿佛给影片罩上了一层宿命论的面纱,而结尾女主角也的确如神话所叙述的一样复仇,入水。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只不过式类似追光动画一直执著的“神话新说”,没有了任何讲述意义。但仔细观察影片中的结构,角色设计便可知,导演只是借用神话原型的壳,讲述了爱情和历史的种种相似命运。
女主角温蒂尼一开始以麻木的历史讲解员出现,到最后觉醒为敢爱敢恨的精灵,甚至最后为了救爱的人不惜实现诅咒,杀死出轨男,自己永沉大海,就是为了让爱的人带着生的希望(男主老婆怀了孩子象征意味明显)向前走,不要回头。
影片中有一段重要的对话,就是女主在旅馆中,在男主的要求下背诵柏林城市宫讲解词。在可以俯视柏林的酒店阳台上,女主讲到说两德统一后柏林决定等比例重建城市宫,和18世纪的外形结构完全一样,根据建筑学“功能决定造型”的理论,说明了进步是不可能的(这里面暗含的背景是共产主义对历史文化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新柏林试图通过复原旧的市中心来弥补这个伤痕,但恰恰这种复原行为表明德国人并没有从历史中走出来)。巧合的是,这一段恰好是影片的中点,从这里开始的后半段剧情实际上是在反驳“进步是不可能”这个观点,女主用自己的复仇和牺牲行为而证明进步是可能的。
故事的结尾,女主的行为并非宿命,而是自己的抉择(女主一开始其实并不符合精灵的描述,第一次跟随男主进水甚至差点溺亡,可以说女主进入水中完全是主动做出的“回归”行为),从冰冷的建筑群回到属于精灵的水。
男主则从冰冷的水中回到属于人的陆地(结尾男主回到了桥上,同时“两年后”的那场说明他已经不怎么下水作业了)。人与历史完成了重逢互补后再次分开,男主捡回了丢失的潜水员雕像,变得再次完整。
(XX年X月X日)据德新社报道,一名为温蒂妮·韦布的柏林女子,于前日发现自溺于柏林近郊XX湖中。当地居民发现其尸体,具法医鉴定,死亡时间约为前日下午X时。
据警方调查,得知死者韦布系近日发生的自家游泳池溺杀案的主要嫌疑人。死者约翰尼斯被其女友发现两日前晚间身亡于位于德国市中心XX区的自家游泳池内,而在场并无可疑人士或目击者。韦布与约翰尼斯系前男女朋友关系,两人于数月前分手。
令人惊奇的是,推算出的韦布死亡时间,正是韦布现男友克里斯托弗在医院醒来的时间。克里斯托弗于两日前由于潜水工作事故导致脑死亡,彼时正在医院接受护理。克里斯托弗的同事莫妮卡告诉本报,韦布曾在事故次日前来探访,神情激动,言语混乱。
两起奇情事件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警方正在进一步追查之中。柏林灵媒协会会长戴茨·卜希特告诉记者,女性报复性的谋杀着实具有灵魂转移的神力,不排除一命换一命的可能性。
温蒂妮·韦布系柏林城市规划局的顾问兼研究员。对于此事,城市规划局没有发表看法。
德国知名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对此事件表示高度兴趣,其工作室称,改编剧本正在创作中。
因为控制不住想一个女生,还是没心思看书。很久没看电影写影评了,所以晚上选择了这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温蒂妮》,温蒂妮是德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精灵,童话故事中小美人鱼的原型也取自于此。没想到的是剧情居然还有些惊悚。看的时候让我想到我很久以前写过的《水形物语》的影评:“暗黑系童话,但还是能从中看到导演内心保留的那份对于世界的纯真和童心未泯。相比于纸醉金迷的现实世界,他其实更想呈现一个简单美好、聚焦于内心灵魂层面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即使是有着骇人外形的怪兽(映射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也同样能拥有誓死不渝的陪伴;即使是最孤僻不起眼的生命,也能拥抱坚贞不移的爱情。”而与此不同的本片《温蒂妮》却有着极致仪式感的绝望。水精灵温蒂妮通过和人类男性结合获得灵魂,遭受背叛就必须杀死男人。爱与死亡,命运与诅咒。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是“柏林学派”代表人物,现实主义大家。影片有大量介绍柏林历史的台词情节,历史成为这些导演探索当下德国不可回避的内容。就像温蒂妮不可回避的命运。温蒂妮躲开对不忠恋人的处决是徒劳的。哪怕她爱上了另一个男人,未完成的命途却始终等待着她。影片从日常生活的小切口着手层层递进,对爱情的“仪式感”用了一种独特的角度阐述,女主冷血地溺毙前男友以示对男主的忠贞,男主自沉湖底与女主灵魂的诀别,他们在以充满悲剧色彩的仪式感践行对彼此的爱,完成现实中未达成的爱,而从另一个心理维度而言,也是完成着自我救赎。隐晦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内心探讨,也让人感慨,或许有爱就会有痛吧。
佩措尔德2007年所拍的《耶拉》中,耶拉几次听到的震耳欲聋的嘶鸣声,那是影片开头她与前夫冲下桥后死前落入水中水流刺激耳膜的回响,整个故事围绕她死前的全部幻想开展。而到了今年的《温蒂妮》,无疑导演仍在做关于声音的实践。
当温蒂妮拿着刚粘好的人偶站在公寓中背诵讲解词时,观众可以听到如同水下刺激耳膜的水流声出现,然后出现的是窗外两列火车相遇的景象,这音效的印象自然也转化火车固有的轰鸣声,随后门铃声叠加在上面,克里斯托夫突然到访,两人也相遇相拥。而温蒂妮工作的地方恰好是柏林博物馆岛,被水所围绕,这特殊的声音,带出水流和火车的意象,连接了城市与爱侣,为温蒂妮带来了她的另一半。
也正是那个晚上,温蒂妮为克里斯托夫讲解柏林城市宫,次日两人依偎在一起走在路上时,除了迎面而来的约翰内斯和他的女友,背景还有正在建造的建筑,附近吊机林立,这很可能是温蒂妮讲解的被更名为洪堡论坛的城市宫(本应19年9月开放,但推迟到20年秋季,后因火灾和疫情使得完工继续推迟,在12月16日才正式开幕),一个备受争议,不断重建的建筑,就在这样的情境下,隐喻出温蒂妮的爱情处境。
这种建筑的隐喻,在前作《过境》(同样是由葆拉贝尔和弗兰茨罗戈夫斯基主演)里首先出现,男主角转身发现了牵小狗的女人在圣让堡这边的广场跳下自尽,而圣让堡对面是欧洲及地中海文明博物馆,两边通过一条100多米的空中桥梁连接。而在镜头中可以发现,这条空中桥梁没有以更像桥的形式出现,因为两边建筑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透过这种取景方式隐约在表明,对岸始终无法过去,死亡始终还会在这一边驻足,无疑也带出影片结局:两人都无法走出马赛,意外死去的女主角与留在原地等待她的男主角将要再次相逢。
而在《温蒂妮》中,柏林城市宫也带出了她与克里斯托夫的爱情故事,过去曾经建构又分崩离析的爱情与现今刚开始构筑根基未稳的爱情同时 在场,使得她心跳漏了一拍,然而这缺席的一下心跳声(观众不可听见之声),也埋下了谎言的种子。
到了克里斯托夫发生意外那天,温蒂妮在公寓中接到他的幽灵电话,在他的逼问之下只能撒谎,之后她终究没有再次打通给克里斯托夫。当她盯着桌上的潜水员人偶,那水流刺激耳膜的声音再次响起,相似的镜头出现,而这次是黑夜中行驶的一列火车, 朦胧的水流声被强化成轰鸣声,随后是拨通留言信箱的声音叠加其上,同样是模式一样的声音组合,只不过这次水流声带出的是一列代表离去的火车,还有单方面拨通的留言信箱,两人的命运也被寓言在其中,这通表明心迹的留言,将是爱的告别。
当我们回溯这种水声出现的起点,回到温蒂妮第一次走进咖啡厅的情景,初次出现了声音的序列。第一次吸引她的鱼缸水流声,忘关水头龙发出的潺潺流水声,她选择轻轻关掉它,因为这是找寻约翰内斯过程中所听,只有断绝这个水流才能结束这段恋情,隐隐也铺垫出约翰内斯未来被断绝的生命。
而回到楼下,她听到名字的呼唤之声,鱼缸水流声也开始加剧,克里斯托夫登场,最后出现为观众所称道的魔幻时刻, 微弱未被关闭的水流被剧烈的爆破式水流取代,倾泻在二人的身上。当然,还伴随着激流下的伤口,暗示了在他们之后的爱情里,克里斯托夫的完好无损正是因为温蒂妮的舍身拯救。
因此可以体察出为何全片配乐从头到尾都是巴赫的D小调协奏曲BWV974第二章,简洁而忧伤,渲染人物独自行动的氛围和用作分歧出现的提示,也是为了不破坏精心布置的音效的力度。
与这首古典乐成对比的是 Bee Gees70年代末的《Stayin' Alive》,即是溺水的那场戏中,克里斯托夫在做急救时哼唱出那首的曲子,随后才把温蒂妮救醒,只不过初听时根本难以分辨出那是一首曲子,误以为那只是某种呢喃,大概也只有克里斯托夫细心的另一半才能听出来吧,这种爱人之间细心聆听才能领会的音乐,于旁人可能也仅是上文提及的不可听见之声,毕竟这是专属于两人的时刻。
不过经过查证,可以发现这首曲节奏完全匹配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所需的节奏,施救时哼唱有助于掌握速度,是名副其实的急救生命之歌。然而在这之后温蒂妮在公寓中听着这首曲子时接到克里斯托夫的电话的那一刻,这首曲子就从生命之歌转化为通报死亡的歌了,对于听了各个版本,还是认为原版最好的她来说,好像也必须接受水精灵原初的宿命去施救,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佩措尔德借由各种精心布置的音效和一古一今的主题音乐串联起 整部影片,配合男女主角职业身份的联系,披上神话的外衣,写就这部城市的爱情神话故事。无疑印证了加缪在《鼠疫》中写道的那句话:“要了解一座城市,简便的办法就是探索居民如何劳动、如何爱,以及如何死亡。”一位通过城市模型讲柏林的解历史学家与负责维修的工业潜水员,前者代表了拔地而起建筑,后者则代表深入地下的水流,佩措尔德倒转他们的地位与生死,呈现出爱情与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影片最开头以嘈杂的城市声音先行,因为这爱诞生于这城中,这声也带出爱情的全部意象。
在《拱廊街计划》中,本雅明所要发现的,通常不是个体的梦想,而是沉浸在梦中的集体的梦幻。不同的建筑结构拓印着神学的传说,而集体的梦幻通常是由建筑结构映射的。这些建筑结构就是“集体的梦中屋宇”:拱廊、冬园、景观、作坊、蜡像、车站”,诸如此类。这些遗留物,这些丰碑,都坐落在现代性最集中的迷宫:城市。城市是反映现代性最重要的展品,对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像思陀斯(Stussi)所言,本雅明走向记忆之路导致了 “后退”,走向过去,走向大地的深层。对于本雅明而言,过去从来不只在我们的“后面“——它从未被抛弃过——却在深层的“下面”。它在潜意识中是即刻的……城市依旧坐落在隐藏了自己历史(过去)的土地上。今日之城市,从记忆的角度将自身转变成一座承载以往时代例证的被发掘的城市。考古学就在这个现代性的展台上发生了。 作为迷宫的城市,是与人们对过去的记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期桑迪(Szondi)所说,“这一迷宫在空间中存在,所以记忆随时间发展,寻找着已经走过的未来的轨迹。”像较早的克拉考尔一样,本雅明为了发掘城市的过去,而倾注心血研读有关城市图景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的早期文献,具体说来,本雅明试图建构的巴黎地形学,不仅是有关巴黎的丰碑和废墟,而且是关于巴黎的神话。 ——来自《现代性的碎片》。
3.5. 一出都市暗黑童话,水上现代世界的爱情与背叛,水下依稀可见的历史遗存,柏林人走到今天,在历史的废墟上重建了新的城市,却根本无法与过去和解,历史是纠结的水草,越来越幽暗,越来越不清晰,缠绕在他们的身体和爱情上,就像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寓意,你可以好好讲出它每一座现存建筑的历史,却尚不能追溯它具体的开端。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无非是堆砌伊们的才华,堆砌得越多越厉害,但是对有才华的佩措尔德而言,是相反的,他需要放手,需要拿掉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不那么工整,他只有放纵自己的时候,才有了那么一点纯粹的真诚。
一份说明书的结果是影像文本化。《过境》有多惊艳,《温蒂尼》就有多失望。
过境原版人马,讲述一个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结局虽然很好,感觉有点草草收场...
秘密的电影。河流这一形象是变化和不变这两个对立特质的综合体,也是渗透柏林(片中有提到原意为湿地)这个城市的时间和空间的深层肌理,这些特质在Undine的两重身份上得到体现。她在神话与祛魅两种力量之间摇摆——在那个咖啡厅里,她听到潜水者雕像呼唤她回归她的神秘特质,而最神秘的事情也恰恰在此时发生了:爱情。Christoph作为一个潜水者,他展现的运动趋势与Undine正好相反:从陆地到水中、从表层到深层,这似乎使他和Undine的关系笼罩了一层隐喻意味。对秘密的探寻是危险的,最终我们看到,探索者终究还是回到了岸上,而城市也退回了她曾经栖居的阴影中。
三层文本:民族神话、城市历史、个人爱情。温蒂尼穿插在三层文本中,在神话中是水神,在历史中是水下桥梁上的名字,在爱情中是突然出现、意外消失又始终萦绕的爱人。最为美妙的一点是,Undine传说中是透明的,幻肢般的,又危险而存在感惊人的。其实这种规整的分析会让这部电影变得有点无趣,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站在柏林的模型前去讲述这座城市被规划起来的过程,她问“柏林的起源,在河流的下游,谁能指出我们现在在哪里呢?”在那一刻,过去和现在重叠,爱和城市重叠,时空重叠。她说,建筑的样式将追随着功能,曾经的宫殿在21世纪变成了展览馆,神话在今天变成最后一个注视着爱人摇曳到水下的主观镜头。我的天啊,我竟然想起莉拉对《埃涅阿斯记》的评价:“假如没有爱情,不仅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枯燥,整个城市也会变得无聊。”我爱这片儿
建筑是一种功能性假设,是将人们的期许变成触手可及的存在。爱情是一种即时性谎言,是将对方的凝视变成虚无缥缈的残骸。期许一旦被打破,时间和空间自然会赋予建筑最新的意义。凝视一旦被干扰,呼吸和心跳自然会显露爱情最真的谜底。想不到一个本该充满神秘的爱情神话传说,竟然会是如此的空洞而乏力。如果爱情可以简化为两双漂浮的手和一些散乱的凝视,那么苍白就是它最好的注解。做为崇尚感知的作者型电影,佩措尔德成功的让观众的感知力变得麻木,除了影片中段的惊魂一瞥,只剩下轻灵的古典钢琴与沉重的呼吸声,再无其他。试想如果导演把取景地换成花果山,女导游爱上美猴王转世,丰富而细腻的人文地理风情讲解,再加上一个美猴王手办,这部《爱的猴王》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吗?并不是所有的诗意都值得赞美,尤其是当一首爱情诗,感受不到爱情的时候。
Yes
我是沾了水便能获得神力的妖精,你是断了腿仍能拯救爱情的人偶。让我们在鱼缸里畅游,在水库里栖居。你用爱情拯救再世为人的我,我用神力报答溺水僵死的你。若我的心跳漏掉一拍不是因为你,若我们的爱情是用18世纪的样式实现21世纪功能的欺骗,我愿意沉入湖泊,让你生生世世在水底凝望我传说里的名字。
风属於天的 我借来吹吹 却吹起人间烟火 天属於谁的 我借来欣赏 却看到你的轮廓
如水晶般闪烁而易碎的都市传说。沉醉于佩措尔德叙事中令人扼腕的错拍感,爱人消失又重现,相遇如前世爱过,温情离别后的质问,不欢争吵后的意外,死亡后苏醒,遗忘后回忆汹涌而来。上一时空的阴云始终以虚拟形态盘旋在当下,又以实体形态躲藏于未知的角落,如那些柏林地标从历史中穿行而来,裹满尘土又焕然一新。迷人的幻境感不依靠单个影像内的充盈,而是在剧本的场次与场次之间形成遥望的共振,镜头里的人物状态永远先于语言和行动,如同事件发生前早有预感。和现实一样,所有的不幸降临之前,我们一定早有预感。
#70th Berlinale#主竞赛影后+费比西。作为重述水之精灵温蒂妮神话的现代版本,影片还是相当有想法的,神话原型中的基本情节要素都具备了,把这个神话故事放置在当代柏林并编得还算圆,确乎是[过境]的思路一脉相承,但并没有[过境]那么震撼人心的历史错位的眩晕感。虽说情节剧拍成这样算是有作者风格,但是跟滨口龙介一样,真的吃不下……
破碎的鱼缸是开启神秘世界的通道,口述城市历史让奇情灵动的故事得以植根于现代都市的车水马龙,此消彼长的爱情也因为心跳漏拍渗入记忆,荡漾出超乎理性的层层余波
古老的传说,几经变迁的城市,在佩措尔德的镜头下塑造出了这样一部充满着神秘与浪漫气质的影片。好几场堪称神来之笔的戏相信在电影节结束后仍然会让我回味。同样是关于水的爱情故事,比《水形物语》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流淌于现代都市中的古典呼吸,暗藏在每一颗灵魂深处的执念神性,潜移默化,我们是聆听者,也是经历者,并逐渐成为信念者。未能长成高于传统的进化样貌,却也包含着深厚丰满的美学底蕴,那是时间洪流中冲刷了千百年的动人肌理,浮现在你我的每一次心跳、回眸与拥抱里。殉情和爱恨间是触碰传说的永恒迷局,佩措尔德通过灵动微颤的影像之舞,带领观者见证奇迹的拯救,与忧伤的分别,那是银幕上对恋人的呼唤,并将这段咒语,传递给银幕下无数忘记珍重的精灵。
看佩措尔德的乐趣在于,看他如何将元素精灵这类巧思在爱情故事中落地下来,于是看到柏林建筑的模型与流转于真实柏林街巷桥梁间的回忆频频产生叠影,或者是,潜水员模型的摔裂略显笨拙地预告了潜水员的灾厄。其实,除了杀死前任是在回应温蒂妮的神话之外,整个故事都不妨被视作《海的女儿》的变形,小人鱼扔掉本该用来刺杀王子的匕首跳入大海化作泡沫,和温蒂妮没入深潭有着同样的力量:至高的爱是爱他人,我的心脏不应在你的手中有任何一次漏拍,因此爱必然呼唤牺牲、呼唤死。
还是没忍住,看了现在的早泄版。剧作的结构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巧,导演在技巧上也有意配合影片整体的风格在克制,但男女主角前前后后各自的重头戏里,用了相似的镜头和机位,却带着完全不同的情绪,同时做出了故事巧妙的结构,足见导演的功力。片子太精巧了,没有一丝赘肉,就讲了这么一个深情的爱情故事,虽然不如《过境》那般惊艳,但可以看到这位技巧型导演在自己的作者风格上已经非常成熟且个性化了。
短小、简洁、素朴,几乎没有赘笔,完美像一首马拉美短诗。佩措尔德奉献我们时代最纯粹情节剧,也或许是他最完美最巅峰作品。
一首写给柏林的爱情诗,太美了,寥寥数笔,便把水的意向推出银幕,浇灌在人身上,让人不由自主随着人物漂流激荡。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爱情电影,也可能是导演+演员+剧本巅峰状态的天作之合,仿佛去年的«冷战»。默默想起了一个人几件事,就在影院里流了泪。
不了解点欧洲传说的话,这片就是一部奇怪的灵异片。温蒂妮在中世纪的传说里是水精灵的名字,她会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然后回到水中。女主本来想抵制住这一诅咒,结果还是跌入轮回。咱们也可以拍一部女主叫嫦娥的电影,特别喜欢兔子,和男主爱得死去活来,但最后还是要回到月球上去。对老外来说也是一部奇怪的科幻爱情片,保证看得云里雾里。我只是好奇豆瓣给高分的被感动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个冷门的中世纪传说吗?
升级版《过境》,变奏体《耶拉》,短短90分钟内完成一个高度凝练的绝妙故事,掌控力令人击节。有限体量内达成微妙与含混结合的时空转换(系列前作标识性元素之一),精准叙事节奏引领的规整结构对应(重复场景&不同视点运用得太妙,幽冥感丛生),流畅漂亮,既富隐喻,兼具可看性,佩措尔德正式成为心水阵营成员。一座城市的往事与未来,水底的古老神话是历史幽灵的显形,现代都市景观则是现时幻想的截肢,城市的沧桑宏大与情感的幽微糅合甚好;两段时空的“逆序”对应鱼缸破碎的灵光,堪称专属电影的奇妙魔法时刻——时间可以颠覆或重来,可以倒叙或暂停,可以海枯石烂,但唯独心动的瞬间,确确实实在那一分一秒发生,循着心跳的律动节拍就可以找到你。最后一个主观镜头过于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