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交待故事发生背景的长镜头,一个处于群山之间闭塞的村落。这个村落难得来人,更别说是一群踏马而来,膀大腰圆,气派十足的官兵。
杨少将作为统领更是气度不凡,尤其对于一个寡妇和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儿来说。他那么年轻,骑着白马,很威风,甚至能文能武。他的到来让这个无聊,乏味,单调的家庭有了欢笑和色彩。
他的出现像是一束光,让这个世界短暂的美好了起来。他渐渐的融入这个家,他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纸情书,无一不在撩拨着董夫人的心弦。
董夫人表面依然端庄守礼,心里已是惊涛骇浪。她开心,也有心动,为他担心,也为他梳妆。当中秋之夜,月圆虫鸣,两个人的手偶然触碰的那一刻,那种感情,暧昧,达到了顶峰,两人都是心知肚明。当他们在外行酒令时,她听着他的声音在房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董夫人感觉都快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了,连呼吸都透着不耐烦,原始的欲望使她焦躁不安。但是即便听得到他的声音,也只不是是隔靴搔痒,饮鸩止渴罢了,那堵墙阻隔了董夫人的所有期待与渴望。
由不得两人犹疑,犹豫,纠结,贞节牌坊得到批准彻底将两人的小火苗扑灭。四个人都给到了脸部的特写,杨少将和董夫人的爱情,在董夫人勉强撑起的微笑下死亡了。石匠急促敲打着石头,仿佛是在董夫人的心;两个人的情感情那么浓,那么烈,到头来也只不过是杨对着空气挥舞的两鞭。
老夫人不顾儿媳余生,只考虑家族名声利益。女儿只关心自己情绪,谁有注意到董夫人眼睛中的光亮那一刻消失了呢。
女儿对杨的感情是崇拜,新奇,是一种对却失父爱的补偿。她很勇敢,很无畏。她主动约他去她们对面坐坐,她主动约他去看山里风光,她知道他要来的情况下也敢拖鞋戏水,她甚至在他说不想被别人看见他们时说他胆小,她坐在他的马背上肆意欢笑。
真了不起,她很主动,逗他,和他一起摘果子。她把她的喜欢全部释放,而她母亲的喜欢则如鲠在喉。
伴随着牌坊的树立,杨少将和女儿的流言也四起,女儿代表着对传统对女性严苛贞洁道德标准的反抗。因为她反抗了,因此她收获了幸福。母亲迫于亲情,社会的压力,她没办法,她无力抗争,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身陷囹圄。
在女儿成亲后,两人在中庭,相遇,相顾无言,一言不发的两人,眼神和目光说完所有不甘,委屈,羞恼,难过,压抑,所有情绪迸发出来,两人也只是背道而驰,用沉默埋葬了这段爱情。
他选择逃避,而董夫人也只得送走女儿,她矗立在湖边看着女儿走远,走向希望与阳光,她的眼中的情绪是什么呢?或许有不舍,或许有嫉妒,或许有恐惧,孤独还有悲伤。
女儿走后牌坊也快修好了,朝廷发了赏银,生活保障也有了。当董老太太也去世以后,她好像真的成了一座孤岛。她那么美丽,品德那么高尚,被所有人提溜着上了神坛。她好像不得不接受,没有人考虑她的生理,心理需求。
只有那个仆人,把一切看在眼里,他好像看透了一切。董夫人的生活,他改变不了,他甚至都看不下去,他努力的想在这座孤岛上做出改变,但他发现真的太难了,他也选择了离开。
当这个唯一的人要离开时,董夫人崩溃了,她的情绪全部宣泄在了一只鸡上,这是她全片唯一一次失态,唯一一次想要反抗,她压抑一幕幕出现在脑海,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憋屈,痛苦,孤独,她杀死了一只鸡泄愤。
她狂奔出去,她想逃跑挣脱这一切,她也想要自由和幸福。可是她逃得出自己所信仰封建理法?自然的欲望不得不继续被压抑。
牌坊立,鞭炮响,这座美丽的孤岛已经了无生机了。
是的,诸君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发疯说胡话,我什么都不要,就是想要一块贞节牌坊。
想我董夫人一生贞节贤淑,名声好的连皇上身边的嫔妃都不一定比得上呢!纵然杨校尉他对我有意思又能如何?他以为写一首淫诗就能让我就犯,未免太天真了吧。更何况他和我的小囡勾搭上了,还有了婚前性行为,虽然是小女维玲主动投怀送抱,但从这一点来看,男人三心二意是真,痴情是假。还说什么"君子好逑意,何日得渠成?"我呸呸呸!简直就是调戏良家妇女,侮辱我的智商。如果你对我真的情深意重,又怎么会成了我的姑爷?
这世上的事真的是无理取闹的很!想我从来三从四德温柔贤淑,对丈夫从一而终,对公婆孝敬有加,对子女严加管教,对邻里广施恩德,开学堂教育孩子,还四处帮村村民看病。我的好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才有人主动提出替我立贞节牌坊,当然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会反对的,有德行的妇人就是无冕之王,我也很享受这种待遇。
谁曾想突然来了一群兵还有一个杨校尉,自然,他相貌堂堂威武雄壮又能诗善文儒雅绅士,简直就是万里无一的好男儿好汉子,不光是我小女在内的所有青春少女对他动心,连我这个冰雪佳人都忍不住多看他一眼,而他写情书(情诗)给我也是想勾搭我的,我怎能不知道呢?
可是男人就是男人,拈花惹草是本性。我承认我爱慕杨校慰,可是我绝对不可以爱他和他走到一起!首先我是一个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追求我的人也不少可是我从没有答应过谁,说我是冰做的,可是谁又能理解我的心?我是在保护自己和这个家呀!如果我对男人表达爱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是一个不正经的荡妇,而不是男人有什么错。我不敢放爱下去,让自己和家人白白蒙受耻辱与伤害。其次,杨校尉可以爱上很多人,我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想我年过四旬早巳风韵无存,即使残留一些也无法与年轻女子相比,男人都喜新厌旧,我即使冲破世俗阻拦和他在一起,也保不准他要见异思迁。从小女那么轻易就被他俘获了这件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我甘愿从一而终,清冷寂寥了此残生,若说我对别的感觉不了解我无话可说,可是孤独我是最了解的!独守空房几十年我早已经习惯了寂寞,对男女之爱已不再向往,只想安安静静的一个人生活,外人看来也许太孤单又乏味透顶,可是我觉的这正是清修养身的好时候,我已厌倦婚姻的束缚和人心的难测。寄情山水之间,顺天应时顺其自然不是很好么?
我不要什么英俊潇洒的男人,我早已厌倦婚姻的折磨,我不想堕入无边无际的黑暗,我更不要那些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爱情,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我的贞节牌坊。这是我的心里话。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 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 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小城之春董夫人,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杀鸡事小,失节事大,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与葬心牌坊。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5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古意撩拨,两情缤纷。哀而不伤,淡淡戚戚。牌坊的隐喻不奇怪,但运用得很高明。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真好,眉目传情,山水寄意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这种三十年代电影的感觉是神马情况?说明中国电影的历尽蹉跎么。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