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翻涌,新文化层出不穷。旧时风靡九州的戏曲艺术,如今也失去了大众关注度,宛如明珠蒙尘,令人惋惜。 如何让传统戏曲重新走向大众,恐怕是很多老戏曲人日夜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使命,一档实景创演类节目《最美中国戏》上周六悄悄开播了。 “师徒档”MC上阵,沉浸式体验戏曲文化 近几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创作道路。《咱们穿越吧》、《国家宝藏》、《登场了!洛阳》等创新节目的制作播出,已经成功地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普及氛围。 《最美中国戏》在创新形式上也不遑多让。 当红主持人汪涵携手流量小生张颜齐及多位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组成了颐和戏社的常驻班底,以颐和园的园林实景为舞台,创作、演出传统戏曲。 一直以文化底蕴见长的汪涵,之前就主持过文化类综艺节目《登场了,敦煌》、《登场了,洛阳》。在今年《天天向上》“开年大戏”特辑里,他还曾拜师“京剧班”,扮演过虞姬。现在担任《最美中国戏》的常驻MC,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缘分牵引。 第一期节目的片头,汪涵坐在摇椅上,听着戏曲入梦。梦里老师傅正在教训小学徒,“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不负不悔”。解散后,独自加练的小学徒问汪涵: “你们那儿也爱戏曲吗” “爱,我们都爱” 过去与现在对话,电影感拉满。 这里的汪涵已经不是一个主持人了,他代表着后世爱戏之人。 另一位MC张颜齐,98年出生,小汪涵整整两轮。偶像选秀出道,在团体里是rapper担当。 RAP是当今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流派,而戏曲则是传统的艺术宝藏。一个是快速地诉说,一个是有韵味地吟唱。 那么rapper唱戏是什么体验呢? 张颜齐:谢邀,缺氧。
节目的娱乐性就仰仗这位小哥了。 明星嘉宾齐当绿叶,守护真正戏曲主角 虽然节目定位是真人秀,但重点并没有放在明星嘉宾的冲突、八卦上,而是聚焦在了戏曲文化本身。 戏曲文化中的主角是谁呢? 一是戏曲演员。 开场在“小班事”张颜齐串场下,四位戏曲演员表演代表性的戏曲片段,向观众揭开戏曲的面目。而后戏曲名家会晤,讲述初次登台记忆。 他们是门派传人,是在读学生,是戏曲大家,看似身份不同,但又拥有一个相同的身份—戏曲演员。
二是戏曲故事。 古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能在现代人心中激起涟漪,引发共情。 戏曲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内核。 在《最美中国戏》里,故事不再是灌输式讲解,而是由张军老师在与嘉宾们的聊天之间把故事铺成开来。在聊《临川四梦》时,视频网站有弹幕飘过:突然想去看这四出戏了。
三是戏曲扮相。 中国戏曲的扮相非常特别,与世界上其他的艺术形式都大相径庭。 操琴司鼓奏皮黄,老旦青衣水袖长。 跟着MC走进戏社后台,兵器、盔头、大衣箱、头面,一一呈现眼前。作为屏幕前的观众,此刻心理和嘉宾李菲儿一样,就是“想拥有”。
最后是戏曲表演。 节目尾声呈现了一出创意的戏剧,通过梦境,实现了中外戏剧家的对话。汪涵扮演的汤显祖带领着阿云嘎扮演的莎士比亚一起欣赏了《临川四梦》。 夜幕之下,身着华服的戏曲演员们近在眼前。他们置身雕栏画栋、亭台水榭之间,和着配乐,闪转腾挪,浅浅吟唱。
可以想象,沉浸式观演一定非常震撼。 (此处羡慕嘉宾们) 再回到标题的疑问,当红主持+明星嘉宾加持,传统戏曲能重新走向大众吗? 希望这部情怀满满的综艺能带来一个肯定答案。
第四期真的简直了,根本就是一个大课堂啊,知识琳琅满目的,真的受益匪浅。这个节目看下来,发觉原来戏曲可以这么美的,它在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了我们最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介绍的脸谱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脸谱,通过看颜色、找五官、找符号和看气质来辩一个角色的善良正义奸恶淫邪,每个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激起我去探寻的好奇心。
这期王菊、董力、张颜齐都表现的好好,很认同他们说的“在戏曲中能感受他们当时的情绪和状态,寓其褒贬,辩其善恶,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戏曲真的作为中国的国粹,里面的门道很多,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了解,在这里他们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科普,前人的智慧精华都浓缩在里面了,当然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中,其传承下来真的不易。
在这里,第一次了解到射雁和探海是什么,才知晓到戏曲中一个角色的成长背后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一个好的角色要经过多长时间的训练,例如面部表情,声音,压腿等,才能成就一名角。
看完真的心里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十星推荐,希望最美中国戏可以深入人心,火起来,我们真的需要了解我们前辈的用心,发扬他们的留下来的东西。越来越期待接下来的节目了!
古代人才是最有智慧的,君不见每一处戏都能代表一类人物嘛,从第一期的临川四梦,都是梦境中儿女风情故事和庙堂上的故事,到第二期丑小和尚、武大郎、七品芝麻官里面的小人物的故事,再到这一期穆桂英、白娘子、春草的女性故事,看似短短的表演,蕴含了古代人民的大智慧。Ps:曾黎真的好好看啊,不愧是中戏这么多年的颜值传说。
国产的综艺不要老是追着外国的形式,是应该要有自己的创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每一个行当都有其针对的综艺节目,那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戏算是开启了文化传承的开端,希望以后每年都能看到一档这样的结合国粹和现代文化的创新综艺。
最早对戏曲产生兴趣,是电影《霸王别姬》,程蝶衣一身青衣打扮,粉面黛眉、罗裙锦衣,段小楼则是勾着黑花脸,身着战袍头顶将冠,一个是“虞姬”,一个是“霸王”,当时只觉得震撼,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美得超越性别界限,用“台上男人皆欲娶,台下女人皆欲嫁”来形容他的受欢迎程度也一点不为过。
后来看《鬓边不是海棠红》,200多套绝美戏服,继承了汉、唐至明朝以来的汉族传统服装样式,大量京剧元素圈粉无数,大家直呼服饰、妆容、身段极美,考究的刺绣工艺融合在戏服里,变成戏曲文化里抓人眼球的部分,但很少有人知道,戏服之美的深邃之处。
看了《最美中国戏》,我不由感叹,华丽的外表固然引人瞩目,但精神内核更加引人入胜,尤其是看见曲艺后台成排的戏服,凤冠霞帔,一件简单的青衣传承百年,考究的刺绣选材,金丝银线数年如新,真的让人不由感叹“劝君应惜金缕衣”,而看完综艺才知道,光一个缠头都隐藏着技艺,不同脸谱的情感性格表达暗藏深机,这些幕后的层层积修,不过是为了台前的一场完美演绎。
综艺里戏曲老师指着1956年《十五贯》的初排衣服,说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一个剧种的后面,是可能会失传的手艺绝活,最美中国戏的播出,比起传统综艺,承担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责任, 不管是戏服还是戏曲,传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默默坚守,希望更多人喜欢戏曲,让国粹焕发生机。
从春晚到元宵,从端午到中秋... ...
不到一年时间,河南卫视总能在每次传统节日中成功出圈。
被人笑称,其掌握了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翻看其内容本身,比如《洛神赋》、《龙舟祭》...这都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节目。
但河南卫视巧就巧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演绎,让中国文化成功出圈,赢得了一众年轻观众叫好。
也用行动再度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借助巧妙形式展现,经典真的可以永远流传。
就在这个周末,一档同样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艺开播——《最美中国戏》。
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档节目聚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
让人欣慰的是:在这档节目里,我小时后陪父母一起看戏曲节目的记忆被重新唤起,同时看到了戏曲文化复兴的火苗正在慢慢燎燃。
作为一档戏曲文化体验节目,《最美中国戏》在颐和园中成立颐和戏社,社长汪涵及小班事张颜齐、刘佳艺将带领一众青年戏曲人与飞行嘉宾向各剧种名家、传承人学习并体验戏曲文化。
开篇让人惊喜的是,节目的形式。
不拘一格,独有创新,作为一档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创演秀相结合的沉浸式戏曲文化体验节目,《最美中国戏》把节目拍摄放在了颐和园中。当颐和园遇上中国戏,既有审美又有情怀。
颐和园实景拍摄,南湖岛、佛香阁、排云门等颐和园一众著名景点跃然于观众眼前。真山真水比起人工造景,少了几分雕琢,多了几分质朴,但雅趣不减。
而最终的节目呈现也在颐和园的山水与亭台楼阁之间,那一刻,人与物,情与景,戏与曲,在这里都有了有机的完美融合。格调高雅,这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中国式的浪漫。
节目的讲究,不光体现在表面,更是在骨子里。作为一档传承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国综,《最美中国戏》还承担着普及知识,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的功能。通过浅显易懂的表达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让观众在观看节目中国,对中国的戏曲文化也更多了几分理解。
不得不说,在普及戏曲文化知识上,节目组可谓真的是用心了。从演员穿戴,到生旦净末丑等一众戏曲角色人物,甚至是《临川四梦》,《最美中国戏》主创身体力行的做好事无巨细的科普:除了专业人士的解答介绍之外,还在节目中恰当的地方搬出好戏小课堂,让观众不仅欣赏到好节目,还能学习到好知识。
可谓,寓教于乐,老少皆宜。
而来到节目里的老师们也都各个大有来头,可谓都是梨园里的大家,专业性十足。
在刚刚播出的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就见到了:河北梆子名家王英会老师;京剧名家张建国老师;评剧名家谷文月老师;京剧名家李玉芙老师。
四位老师不仅对节目编排给出了专业意见,还寄语节目本身,希望《最美中国戏》可以成为戏曲与当代年轻人联结的那座桥梁,传承创新,赋予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年轻态,让其真正走入年轻人的生活。
“传统与现代取得联系”
“精粹传承,历久弥新”
“忠孝节义,心领神会”
“形神兼备,耳目一新”
这既是四位梨园大师的寄语,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努力,承接与创新。这既是传承,也是对我们固有经典文化的尊重。
一方面,尊重中老一代。把他们奉为经典的传统曲艺和舞台,呈现给他们;另一方面,也尊重年轻人。与时俱进,用年轻化的表达和共同的文化触达年轻观众,相信年轻人也会被传统文化打动。
张颜齐去见社长汪涵,一路如同过关,路上遇到各位戏曲老师,看见多种表演,这是节目的创新,观众跟随其视角学习成长,这是知识普及的创新。
中华文化千年,长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时刻有有求变求新的一面。这是尊重的艺术,也是创新的艺术。
当然,在节目里传承与创新结合最妙的依然是开园大秀剧目:以《临川四梦》为创意素材,发挥大胆想象,以梦为引绳,跨越时空,让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就问这天马行空的脑洞,还有谁?
看完节目后,让人不得不拍手叫好,中西方两位戏剧大师在梦神的引领下有了隔空对话,如梦似梦,但醒来又如梦一场,让人回味良久,余味悠长。
这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无人问津处的创新,让人真的瑞思拜。
显而易见,这也是《最美中国戏》的立意所在。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绝非空中楼阁,它们真正的归宿是回到民间,走入你我的生活。
它们并非难以走入年轻人的世界,只不过少的是创新的表现形式。
何况,戏曲,本就贯穿数百年中国人的一生。只要用独特的形式表达和呈现,它们一定也会成为当下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无论时代如何快速变幻,用传统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创新表现形式,《最美中国戏》一定会让戏曲再度焕发新生的中国风。
中山装、躺椅、老戏曲......汪涵的一个闭眼,我就入“梦”了。
特别认可综艺了一个观点,国粹戏曲是根植于国人的血脉里的,只是在等一个契机被激活,《最美中国戏》的出现应该就是这个重要契机。
戏曲作为国粹被大家熟知,但讲真,能沉下心来听的年轻人太少了,大多都是爷爷奶奶辈,对我来说听戏的记忆还存在于90年代,家里的老收音机和旧磁带,大早上伴随着戏曲声,爷爷把新买的画眉挂上枝头。
后来大家都听流行乐,身边很少再有听戏的了。尽管央视还坚持做着《戏曲》频道,但受众却越来越少,如何把戏曲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破题的关键还是在吸引青年群体,从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上看,和时尚流行文化相结合也是必由之路。
《最美中国戏》里把综艺和戏曲结合起来,有功底深厚的戏曲艺术家与流量兼具的明星艺术家,有青年戏曲演员,也有戏曲爱好者,加上颐和园的实景,这配置从一开始就赢了。这还不够,这档综艺居然还玩起了“时空对话”,脑洞之大也让人佩服,阿云嘎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颐和园梦中相会,移步换景是著名戏曲《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梦、邯郸记......戏曲演员一张口令人汗毛竖起,真是太美了,也太刺激了。
不由要夸节目组玩的一手好创新,在看戏的时候,也渗透着每处经典戏曲的故事背景、线索、人生道理,我觉得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博眼球,而是点点滴滴的沉淀,内核永远都大于形式本身。
非常喜欢这个综艺,先讲戏再演戏的过程设置。看完想学戏。
不得不说,最美中国戏编剧下了大功夫,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可以看见红楼梦的完美结局。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高鹗续写曹公的篇章,最终是悲情的,一场婚礼掀开盖头便是三个人悲惨的结局,黛玉泪尽含恨而终、宝玉出家、宝钗最终潦草收场,不去深究故事反馈的社会现实,单看感情线,红楼粉始终意难平。
这期的最美中国戏终于对红楼梦下手了,看之前还以为节目组会中规中矩的复刻经典片段,看了之后才被编剧的创意感动。
袁冰妍和李响的舞蹈太棒了,整场秀围绕宝玉和黛玉相识、相爱、相离的经典片段,以宝黛双人舞引出故事情节,再分别对应越剧、黄梅戏表演,同时把戏曲元素完美融合在舞蹈里,跳出了红楼的缱绻之处,尤其是结尾在淡淡的烟雾里,林黛玉和贾宝玉终于在一起了,看见黛玉把头慢慢靠在宝玉肩上,让人忍不住泪目,真心希望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宝黛能够“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谜猜。添香并立观书画,步月随影踏苍苔”。
红楼的戏曲服装简直美呆,推广戏曲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代艺人不停的把戏曲元素融入其他艺术门类,从最美中国戏第一期中时空对话的剧本创意到现在的元素融合,看到了剧组的用心,戏曲的复兴和文化传承,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不停的创新,把戏曲魅力最大限度传递出去。
真的爱了,希望这个综艺能火,能有更多人喜欢戏曲。
很长知识,可能是时长的原因,把太多细节剪掉了,对戏曲之美的感受就差了很多。
传承
好
算是比较良心了,加一星给颐和园和大美京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愿意去了解京剧,并且觉得京剧是真正伟大的艺术(之一)。是实打实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容不得半点马虎、分毫掺假,这块瑰宝值得用心去传承,要把它发扬光大!已经可以认认真真看一折戏了,明年要读一本关于京剧的书(非flag)。ps,长坂坡太赞了!
好看的,北京卫视的节目所以主要讲京剧,但通过这个综艺,我终于发觉了戏曲的美(确实是给我这种戏曲小白科普不少),不管是京剧还是地方剧种,服饰,脸谱,一颦一笑,都富有韵味,怪不得老祖宗都爱看戏。颐和园是我最喜欢的北京公园了。
光是看颐和园风景就值了
我愿为大成子画地为牢,嗑生嗑死!!!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红生硬僵尸,软僵尸。
想法很好,综艺很烂。搞的这什么四不像!
居然很有看头~强行文艺的台词略显尴尬…
这个综艺别叫《最美中国戏》了叫《最美大京剧》才扣题呢,拍了五期了后面的秀全是京剧(带一期昆和一点点豫)。。。第六期才看到其他的剧种(越剧《红楼梦》),我服了呀。不过第六期不错,要是都按照第六期带地方戏这种大杂烩拍的话,还是蛮有看头的。。。
戏是好戏,但是综艺的部分太多了
还是挺好看的,普及了戏曲,对生旦净末丑几大行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待出第二季,融入地方戏曲,其实这个体裁太多内容可以挖了:各地方剧种、表演内容为主题(前期的三国、红楼、西游)是不是可以加入一档xx名著系列?民间传说系列?四大名旦系列……
讲解部分挺好的,了解了脸谱和故事。只是剪辑把干货剪了,正讲着脸谱呢,后面几个都剪了。乱剪只会导致节目受众不明,懂的人不需要你赘述,不懂的人你又不剪全,看起来人大师是挨个讲全的了,但脸谱的人物故事放一半;白蛇传这种妇孺皆知的却赘述(专家讲完嘉宾再讲一遍?)。嘉宾可以请些学过戏的,不然新手两个小时记不下动作语言,倒是能成笑料(董力真的搞笑),老师只能无奈。要么多给点时间……
艺人部分多余,为什么强行假定年轻人不喜欢国粹,需要一群啥也不懂的人来尬吹?至少也请个专业的来主持,比如王佩瑜啥的。
戏曲宣传和推广综,主要还是京剧,学习了不少京剧方面的知识。丑、净、生这三集很有趣味性。
梦生于情,情生于适。四梦一生,人生如戏。第一期的《临川四梦》集四为一,兼循汤公与莎翁。莲步轻移,轻展水袖,昆曲水磨婉约,因梦而来,随梦而去。一次通向历史的相遇也成为一次面对未来的相聚,待见后续的醒明与巧致,用心的文化节目值得投取足备的关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戏曲演员都是有深厚的童子功的,明星艺人们与他们对比一眼就可看出差距。有舞蹈基础或者戏曲学习经验的艺人学习戏曲招式更容易。戏曲科普,有助于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戏曲行当和一些表演方式、爱上戏曲。静下心来欣赏戏曲,可以看到演员们的表演非常有趣,唱念(念白)做(身段)打、一颦一笑,都将人事物演的活灵活现。最喜欢《梦回红楼》一期。
小鲜肉镜头太多,干货太少,只能给年轻人科普用了
八期是真的不够看啊,也不晓得会不会还有第2季。
挺好看的节目,戏曲名家们的讲解和名家的唱段非常耐看,但因为是电视台的节目,时长固定,也没有花絮什么的,感觉很多好看的片段都没播出来,很可惜,希望以后能跟平台有更好的联动,在固定时长之外有一些平台独家的内容,相信能吸引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