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渐远的青春, 如朋友的话语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类法国电影,
情节简单, 但真实亲切, 情感真挚.
Late August, Early September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Thirty-Something 的友谊现实爱情.
More people die of heartbroken。
爱情和绝症并不老套, 天天都在发生, 没有爱情就是最可怕的病,
这里是一些影评:
"It is in the thirties we want friends," F. Scott Fitzgerald wrote. "In the forties, we know that they can’t save us any more than love did." This beautifully orchestrated French film directed by Olivier Assayas provides a thought-provoking and engaging meditation upon this truth.
"Idealism gives way to compromise for a group of frustrated friends in Olivier Assayas’ modest yet moving new film."
In "Late August, Early September," the characters are constantly tempted by both bitterness and guilt. Assayas understands those temptations, but he doesn’t give in to them. The cautious hopefulness of the film lies in the characters’ realization that there is a life to be lived -- a good life -- beyond the compromises we are all forced to make.
2 ) 最精彩的要数马里吉他大师Ali Farka Touré的作品
阿萨亚斯紧接着《迷离劫》后拍摄的自传性作品。全片采用当年盛行的dogme手提摄影,晃动的镜头配上粗糙的画质,给影片带来极为朴素的现实感。剧本绝大部分都写得真挚感人,起初似乎是讲男主角深陷在前度与现任之间难以自拔的男女情事,实际上却以散点叙事的视角衍生出其身边好友的情节线索,尝试探讨死亡与生命的话题,尤其是面对挚友爱人死亡后,如何继续生活这一点处理得较为精彩。
唯独影片最后三分之一突然变得琐碎而敷衍,黑屏分隔手法出现过多,让人感觉剪辑不够从容,节奏稍显仓促。不过人物刻画算是比较成功,平分秋色的两位女主角让我印象深刻:让娜·巴利巴尔的精灵古怪表情,维吉妮·拉朵嫣一触即发的蛮横暴烈性格,都很有生活气息感。
私下认为这部跟《爱我就搭火车》有不少类似之处,同样是描写高级知识分子圈里一个知名人物死后给身边亲人朋友带来的影响。两部作品都给我这种印象:在这个圈子里,作家彼此之间既有着深厚的情谊,也暗藏着彼此嫉妒的龌蹉心理,比如这部影片里男主角在好友死去之后对其作品的态度与评价就能见一斑。文人相轻的道理看来在西方也是同样适用。
影片最精彩的要数配乐。出自马里传奇吉他大师Ali Farka Touré的布鲁斯作品,时而欢快轻盈,时而哀怨动人,清澈的吉他弹奏里透出跃动的画面感,绝对是令我意想不到的非洲民谣珍宝!Goye Kur和Hawa Dolo这两首极力推荐。
7.3 碎片堆叠,时间字幕卡,阿萨亚斯的片总有种絮絮叨叨啰嗦中年人的感觉。
极其舒缓,极其散漫。淡如白水,却又不是毫无回味。
选择很难,然而正是那些缺憾和随机性才让生活变得如此迷人啊。碎片式的处理带来妙不可言的生活质感,还有那销魂如舞蹈般的情欲戏~酒吧和宴会最能考验导演的水平,阿萨亚斯一直都干得不错。就算是在阿萨亚斯所有作品中也能排入第一梯队,薇拉原来是17岁的米娅汉森洛夫!
这部电影让我记住了Virginie Ledoyen的脸
很喜欢。Amalric的角色一直重复地精确描绘他人,却难以摸清自己。正如所有角色拥有独立鲜明的运动速率,Amalric则是缺失的,始终被他者牵制,融入其所在的环境。而当他的人格开始独立,却造成了整体的紊乱,而最终在动荡孤立中继续自我的裁剪与拼凑。
调度充满了一种哭后的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其实人已经特别疲,觉得特别累,几乎爬不起来了。但看完这片还是想拍电影。
HK-D9《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
阿萨亚斯的文艺腔+法国新浪潮遗风。红玫瑰与白玫瑰+生存困境与创作自由。心灵的出口,契如创作的瓶颈。PS:手持摄影同质于《清洁》的艰难律动,生活情境的细致描摹契如侯麦的诗意絮叨,而人物命运走向上的双色逆差则予人以巨大的迷惘和无力。另,片名使我想到曾哥的《狮子座》。
一看名字就喜欢的电影。我不知道怎么表达,电影里人物之间的感情非常细腻,成熟,亲切,非常舒服。没有华丽的技巧,所要表达的感情却非常丰富,很真实亲切。感觉就像《love before sunset》,从头到尾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尽管爱情已经不在,同样也是非常温情浪漫的电影。
倘若德国「柏林学派」的电影人把他们弘扬「自我革命」精神的电影拍得都如《奥斯陆,8月31日》这样「逻辑」清晰,光看标题就能令人「秒懂」会意,那么也不至于被观众拒之千里。明明有更适宜的「自杀」方法,明明有更接地气的「亲民」路线,为何不把《再见初恋》这一严肃的哲学命题拍得更「emo」有趣?这恐怕要从民族性格、文化基因、历史底蕴和个人审美志趣上找找原因了。个性拘谨,姿态激进——作品从未真正做到「深入大众」的夏娜莱克也是向往「法式接吻」的吧,从《漫漫吾日》里就可以看出,到了《马赛》就愈加明显。不过,更容易从「局外人」视角反观自身,把握历史规律并赢得历史主动的德国文艺青年,确实比好动「恋爱脑」的法国知识分子更冷静一点。毕竟,模仿是最高级的崇拜——崇拜,让未走出模仿阶段的《八月末九月初》失去了自己的主权。
拉朵嫣的力作。真不好下载,2013.10.20
2013champo
青涩的Mia Hansen-Løve值得加一星aww 片子本身还行吧 时间的流动拍得过于随意 没什么印象深刻的点 sehr “parisian” vielleicht?
在主角群身上看到处处现世的投影,诸多触动,些许安慰
很好很好。
鏘鏘老師很愛這部片的開頭,電影製作課時候差點被指定仿拍[歷年學長姐都有被要求仿這段]。阿薩亞斯「話中有話」的對白,配合表演、調度等,導演功力很強。法國影評人/電影理論家拍的片子,對情感的描摹也都帶著辯證和哲思
不少美妙的时刻,后半段尤为动人,塑造时间的流动感上还是不太自如,感觉阿萨亚斯少用点手持摄影的时候感觉更好。
在亚德去世之后,一切都开始变得明朗。不再像前半段的游移,妥协与坚持,总是努着,甚至亚德也是在内心的固执和外在的缄默——一种巴黎式的纠结?而后,人们接受了复杂,接受了由死亡带来的绝望,反倒可以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了。一个有趣的点,盖布里埃觉得亚德的作品总是固执于他的小世界,却在他死后被其他人欣赏(所以,介入作者的现实生活,会改变对作品的看法吗?)。而如果盖去写,又会是什么样?
放松,散文诗般的生活点滴汇聚
late august, early september。喜欢片名不喜欢片子,总觉得这个时节才是一年年的转折分界点。想起来了就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