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六季

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黄灯鲁白何多苓高圆圆杨扬宁浩葛兆光吕燕钟叔河姜逸磊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3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4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5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9 04:38

详细剧情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豆瓣9.2,开年第一部高分国综,最不该错过它

最近,一档国产访谈节目低调回归了。

刚一上线,就在豆瓣获得9.2的评分,口碑十分强硬。

从2016年开始,这档节目保持着每年出一季的频率,季季都好评如潮。

我敢说,它绝对是开年最不该错过的国产节目,没有之一——十三邀 第六季

这是一档由许知远主持的人物访谈节目,迄今已推出六季。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客观、中立的原则,带着许知远个人的“偏见”出发,来采访每一期的嘉宾,讨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正如节目的slogan所言: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可以说,绝对的真实和赤裸,奠定了这档节目的基调。

《十三邀》采访过许多我们熟悉的演员和导演,比如李安、张艺谋、陈冲、克里斯托弗·诺兰等等。

此外,它也曾采访过一些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和网络红人,比如罗翔、李诞、罗振宇等等。

在新出的第六季里,节目组的选题更加接地气。

比如在第一期里,就采访了一名作家兼大学语文老师黄灯,以及她笔下的“二本学生”。

通过70后的黄灯,以及她执教过的80、90后学生,窥见中国教育的变化过程,以及时代在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上留下的烙印。

黄灯是70年代生的湖南人,1992年考入岳阳大学文秘专业,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一家印染厂工作。

她是那个年代最早一批下岗的人,但她不甘于自己所处的生活处境,仍然对知识和校园充满向往。

于是他开始拾起书本、专心复习考研。

黄灯于1999年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又在2002年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随后,她开始在广东的某高校任院长,其后又转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名普通教师。

在她从事教学工作期间,黄灯不但自己写作,她还创办了一间写作工坊。

这里的学生没有学分,老师没有报酬,大家都通过写作这种渠道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抒发自己的情感。

黄灯之所以让学生坚持写作,既是为了了解学生,更是为了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

因为她发现很多孩子在回答问题时,高中那套程式化、模式化的语言不经意间就出来了。

于是她鼓励学生用最真实、细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曾经有一名来自重点班级,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在激烈的竞争机制下,成绩好的‘源头活水’让老师放心,但我们这些‘工业废水’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一名家庭贫困,父母在外务工,但却申请奖学金失败的学生,在文中写道:

“很久没有写作了,没想到再次提笔时却是自己的心情糟糕得不能再糟的时候。我没有心情去体会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自己的心情。

阵阵凄厉的风声,不正是自己此时内心的哀鸣吗?”

还有一名家庭情况特殊的女生,在《我的亲人,是2800元买来的越南新娘》文中写道:

“我总在想,26年前

如果她没有被拐卖,

如果她逃离了那个农场,

如果她嫁给了一个家境稍微好些的男人,

如果她笨一点,软弱一点……

那么,她的生活会不会比现在好一些?

而我,能不能弥补她这么多年的艰辛?”

工业废水、哀鸣、拐卖……这些字眼深刻地刺痛了黄灯的内心,让她深受震撼,也让她坚定了让学生写作的决心。

这些年来,通过收集批阅学生作文的经历,让黄灯成为了一个对当代大学生、年轻人和教育方式了解得十分通透的人。

她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

这是一本充满血与泪的书——

既有那些二本学生残酷的血泪,也有黄灯在写作时被深深伤害、无能为力的血泪。

高考是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一场选拔,但与此同时也是一座独木桥。

而这也决定了无论再怎么努力,每年一定会有人挤不过这座桥。

据统计,2020年高考人数约1071万人,一本院校共录取195万人,二本和专科类院校共录取771万人

和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鲜明对比,“二本院校”这个特殊身份的学生,折射了中国最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

而他们的命运,也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在这档节目中,也为我们呈现了几个二本学生真实的生活处境。

伟福,一个九零年出生的男孩。

他从二本学校毕业之后就留在广州龙洞工作,成为了一名保险经理。

纵使他离家很近,但由于父亲不在家中,几位兄弟间的感情也比较淡漠。

每逢过节,他都没有很强烈的回家的愿望。

作为一个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男人,他谈恋爱的想法也不强烈。

他每天最开心的是,就是忙了一天之后,进入城中村里自己租住的小窝里面。

他把这个房租仅几百元、四周环境无序、混乱的屋子,装饰成了自己喜欢和舒适的模样。

在这间出租房里,他并没有发生过特别快乐或不快乐的事情,生活就这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

用伟福的话来说,他已经习惯了每天下班后面对四面空墙的生活,也没有过多的奢求和愿望。

一颗装扮房屋和点亮生活的心,是他毕业之后能抓住的唯一确定的东西。

另一个年纪更大的男孩宇鑫,出生在粤西北的一个普通山村。

毕业后他遵照自己的理想,进了一家社工机构。尽管收入极低,他还是坚持了三年。

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老师曾竭力推荐他进入珠三角一个小城市的公安局。

但工作了不到十天,宇鑫就断然辞职,继续回到了社工组织。

毕业八年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担子,终于压在了这个男人的肩头,生活已经不受他的控制。

而他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安居乐业,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可以终身从事的事业。

这个看似普通的愿望,在残酷现实的面前,对于宇鑫来说却显得遥不可及。

伟福和宇鑫是黄灯执教过的两个再普通不过的学生,也是“二本学生”这个标签下的一个缩影。

而他们身上的一些特征,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在这几十年间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70后生的黄灯回忆,在她的那个年代,大学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他们普遍自信张扬,关心国家大事,也会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

到了她执教之后,却发现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的改变,对新一代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年轻人普遍成为了充满塑料和电子产品气味的空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

他们也不再追求异性,会觉得没资格、充满自卑感,也会考虑很多结果。

二三十年过去,被遗弃感和缺乏意义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以黄灯为代表的70后,在那个大学生并不多,学历含金量高的年代。

只要努力读书获得文凭,就能改变自己甚至好几代人的命运。

尔后黄灯执教的06级入校的学生,几乎不愁工作。

他们不用担心留不下广州,也不用过多焦虑房子的问题。

到了15年入校的这一代学生,身上背负的压力明显成指数级增长。

他们既要担心工作和前途,也要为日渐升高的房价担忧。

黄灯的书籍出版之后,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甚至有的人因为看了这本书而毅然选择成为黄灯的学生。

但与此同时,她也遭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争议。

有的人问她,既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能不能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黄灯只能缄默。

而这个宏大的问题,就只能留给每一个人去回答了。

截至目前,《十三邀》第六季只播出了这一期。

和多数国产综艺节目追逐流量、比拼剧本的路数不同,它选择关照我们的现实生活,抛出一个个赤裸且带有“偏见”的问题,打开了新的新世界,并让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

正如节目制片人所说:“我们提供观念本身,观念之间的交锋,观念生长的过程,但是我们不提供也不判断观点的对错。”

这种叛逆又大胆的良心节目,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本文作者:阿怪

2 ) 对话鐘叔河

虽然说是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讲话一点都不会晦涩难懂,读万卷书然后只用最简单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好的编辑,好的学者。

老先生引用,何为才学识,才是才能,学是学问,识是见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为学问,作家诗人才华横溢即为诗篇,公共知识分子如编辑记者宣传者最重要的是见识和以此形成的社会使命感。

老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民族自我复制的基因太强大,正因如此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变革的脚步才会走的非常缓慢,这不是一两代人能轻易实现的事,所以,急不得。

老先生说,按常识和情理办事,事就能少了很多折腾。除四害如果能有一半的人认识到这个运动的问题,不去做,那么荒谬就不会继续下去。

老先生说,书还是要尽可能多读一些,保持质疑探索求真的勇气,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思考,不拘束于眼前。

最后老先生说,他的一生,只为尽可能出一些启蒙的书,尽力做一些正确的事,讲一些真话,如此,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

PS这一期许老师采访时眼神中的崇敬和在图书馆翻看古籍讲到张德彝时那种兴奋也很动人

3 ) 十三邀--第六季第一期黄灯老师

喜欢十三邀,感谢这个节目帮我打开了一个特别的视角,看到了社会的问题,看到了每个具体的人,感受到了他们的抗争和努力,加油啦。除了清北,中国还有这么多普通的青年,他们一定是祖国的未来呀

就像老师的名字一样,真真切切地用自己的力量点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其寻找看不到的意义

ky期间看了十三邀的这一期,买了黄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却一直未曾翻开。当然倔强的我总会有听起来貌似合理的理由,就像之前和学生讲太忙了所以语音作业没有批改完一样。改变的是,之前欺骗的是孩子们,现在是自己。今天开始还债了呢。

看书之前又重新回顾了这期十三邀,好几次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学过“教育公平”的我真的好愧疚,人造的词又理想又美好,固然不公是常态,他们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抗争。撕开自己的伤口打开自己的心房说给别人,写给别人看,写作者首先要拥有的就是强大的内心吧,靠着拙劲靠着坚持去建构自己,认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去寻找意义。

许老师去了不同的场景,从黄灯老师家里开始,讲述了记录这些学生的开始,分享了学生们的作品。老师通过学生们的写作这一通道了解学生,学生利用写作表达内心,是抛弃了程序化、制式化、应试教育下塑造的语言。例如那呼啸的风不正是自己内心的哀鸣,沉重的父子关系,拿不到奖学金的苦恼。对黄老师来说,她只能看到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特别是二本学生和专科生,尽可能理解他们的不易和困难。难过的是竟然写作对老师来说都变成了一种罪恶,因为她无力改变。必须明确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这是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这个命题下非常非常重要且急需解决的现实。第一步就是“看见他们”。

作为不被看见的二本学生们,毕业后他们都在怎么对抗社会、家庭、自我的重重矛盾和阻力呢?

伟福和正敏的家都在热闹的城中村,许老师形容他们的小窝“闹中取静”。伟福的家门口挂着“未居”,是未曾实现的地方吗?可爱的伟福在努力地一点点实现呀,把自己的家打造的异常温馨,很用心地装扮。这么努力的青年,在被问到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竟没有回答。对每个人来说最珍贵的不就是开心的那一个个瞬间,哎,现在年轻人拥有的究竟是什么呢,连最简单最珍贵的开心都没有了吗?弹幕里都在讲黄灯老师见到学生的时候眼里有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呢。正敏的眼里也有光呀,讲到写作的时候,听许老师讲夏目漱石外孙女的时候,都是对写作和表达的爱呢!这么阳光的女生写的文字怎么让人这么难受,她的妈妈迈过一串的如果选择了最难的路走,自己可以弥补她的艰辛吗?她不确定。。一个人不能替另一个人看她没看到过的风景,人的片面和局限以及独特都是因为这呀。

黄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读书?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东西是重要的?

黄老师留给自己的问题:教育产业化之后,教育和那些年轻人的命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回答,努力生活,尽可能将生活过的美丽,有苦也没事的,苦中作乐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

深职工作坊里的学生和毕业了的伟福正敏又不一样,他们在努力消弭原生家庭的影响。最好的方式也是写作,是表达。看到“工业废水”的时候实实在在地扎了心❤,怎么可以因为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呢?评价标准这么单一这些学生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家庭,怎么支撑自己走过人生中灰暗的日子呢?乡村少年这段好像九连真人的歌,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精神方面的缺失,父母无法做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由此带来的遗弃感、不安全感甚至要伴随自己一生。

做社工的男孩子说自己有勇气的时候会去拿以前自己写的东西,是呢,在他的心里他放弃了理想主义,他没有勇气面对以前的自己。没事呢,努力去做到“安居乐业”就很好了,再有自己喜欢的写作,人生最快乐的事啦,努力去继续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呀。

4 )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葛兆光观看笔记

自然灾害要比人祸好对付得多(节目开始不久的这一句,歪打正着,放在目前的情势下,真是太让人唏嘘了。此时,葛老师也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将近一个月了,据他自己说,只能翻看以前去美国、日本和欧洲瞎逛的照片,假装在旅行——摘录者按)。 任何预言对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形势比人强,思想总是无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它往远处推一下,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去看。 过去太多人强调中国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其实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它有什么结构性差异,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如果你太多的强调一样,你没法解释中国和日本为什么在后来现代化的道路,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呢,它跟中国的差异其实并不来自于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它背后语境,也就是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的不同。所以我们一直就讲思想史并不完全是只是单纯的就思想谈思想,它实际上是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特别大。 宋代以前基本上知识分子是认为说要得君行道,然后我们把我们的理想实现出来,可是到了王阳明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叫做“觉民行道”。 警惕后见之明。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朱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盛世是平庸的,因为才学都用在写诗歌上头,没有那个吃过苦,没有流放过,没有产生危机感,没有一个思想深刻的,嗯所以我还特意在前面写方法论的时候,写了一段叫做“无画处有画”。 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史?所谓‘没有思想’是说,没有精英的思想,没有特别天才的思想,关注的是下层民众。我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我们说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灌输)的历史搏斗。 你说我们心里面有没有什么阴影啊(上山下乡),这肯定有。但是有些事情你得过去了,别一天到晚本事难受。过去有什么好,我们是因为现在你可以面对了。他老讲他这个怎么苦呢,那苦难就变成一个勋章,挂在你的胸口上。反正我不太愿意回来(下乡的地方),是这道理。所以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有些人也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也许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那怎么办? 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民族主义或者孤立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你让这个国家更好,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这个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的话,单纯的去抽离出来去谈爱国主义,它就变成会走向是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过去因为没有分清楚区别,听不得人家批评你这个国家,听不得人任何的非议,但是你总得听人家是不是善意的,是不是真的为你好,对不对? 思想史跟知识史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可以进化的,他在不断的积累积累积累就上升了,对不对?可是思想是有时候是不断的重复,有时候想想,其实是蛮悲哀的。 国内历史书写从长时间自己想象自己,到西方的他者目光,再到第三个阶段,自周边国家去打量细部。 你如果把那些地方(周围其他民族)说成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其实是对那些地方不尊重。自古以来……可能反而是成见,要跳出立场框架,将历史放之于更大的背景之下。学着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反观,树立全球眼光,以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与历史认识方式去书写历史、讲述历史。 抗战激起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让一代人习惯用中国的史料、立场和逻辑去看问题。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我们传统的历史书写是不融于现代史学的,第一是常把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第二是围绕政治,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第三它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的,不涉及社会底层。 1895~1925年这个是作为转型时代嗯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我们仍然认为是从1895以后到1898,戊戌变法,中国已经出现三个路上了:第一个就是按照英美这样的人,我想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仅包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包含了一个拯救自强的这么一个,其实这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强一点。就出现一个事件有五四,就是这样开始是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但是很快,转让新文化运动。到了一九二几年,中国文化大讨论保守主义、传统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比这个跟自由主义的辩论?但到了1930年代那就是社会主义来了,其实就这三个东西在那不断的交错着。 问:新一代的这些哲学家,你怎么看呢他们的研究? 答:他们做的题目都很小,太碎了。他们不太关怀中国说跟大的政治命运有什么关系,好像他们只是一个专业,一个技术。我都不跟他们谈起来,这个很有意思。他们会批评我们,你选那么大的书干什么样,你写了那么大的宏观的问题能解决吗?有时候我想,就是说我们还把研究学术不仅当做一种就是我们的好像整个生命都在里面,同时我们非常自觉的说,我们做这个题目它到底能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批评的意义…… 历史学家是诊断病源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不开处方的医生,我们是给你诊断病人,你(政治家)听不听由你。

5 ) 许知远对话何多苓:时间的私有化

●简介

●“自认为很消极”“这一切都和我在1973年看到那颗彗星有关”“小富即安”“画画是为了安抚我自己,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我希望我的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画画即思想”

●何多苓,“伤痕美术”代表人物。画画,也作曲,

●“松”

●每个领域做到“松”很重要,就像握林丹的手,他的手很软

●去中心化

●喜欢边缘,“梭边边”,致力于在一个主流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关心自己想做的那么点儿事,不喜欢被支配,得自己满意才行

●惊奇感

●对现在年轻人对什么事情都感到不惊奇而感到惊奇,他对世界始终保持惊奇感,会想天上云的的形态,牛在想什么,树是怎么长的

●内在的节奏

●人活着是为了感知世界,而不是被别人感知,就像我看得见,听得见,能体会,能描述

●知青生活对他影响很大

●创造力的本质:无中生有

●承认生命的不可知,怎么去适应它,去理解它

●启示

●做一个人,做一个自然的人,做一个还可以自然的人,轻盈而不肤浅,争取而不逃避,开放而不封闭,进步而忠于自己!

●在公共和私人领域边界逐渐模糊的当下,私有化的时间显得尤其宝贵。

●一个人的自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治愈某种痛楚的结果。无论是当年历史中的人生命运,还是今日市场上的淡忘追捧,一以贯之的人格在沉浮中怡然自乐,这种人格令人尊敬。画作不追随时代的潮流,画法不遵循老师的传统,这种活出自我的生命,令人羡慕!

6 ) 刘擎这一期访谈的一些记录

十三邀这一期的主题是996和躺平,确实体现了当下一部分年轻人的痛点,我比较喜欢十三邀的其中一个地方是提供了像刘擎这类有着丰富学识和经验的学者他们看待当下时代的视角,他们是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特征的,如许知远所说他们那一代人有一种生活和历史经验的高度浓缩感,而这种甚至在全世界范围里面都很罕见的高度浓缩的经验尤其在像刘擎这类学者身上反而成为了一种巨大的优势。他们以理性又非完全被动的姿态从刚远去的巨大的时代转折中走过来,他们拥有着相对年轻一代而言极其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及更为重要的是比较的眼光,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然而生命体验却很单一的背景之下,作为普通人的感受性被结构进一步剥削而变得愈发单薄,我要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看待更宏观的造就我们生活形态的社会和时代,只能努力去从社会学、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角度尝试找出那个靠近答案的答案,而这些学者以他们专业的视角提供给我们一些参考,然而我们都得接受因时代的局限性而无法以超越的眼光看待当下这件事。

我总结了一下这期访谈中比较有意思或者比较认可的一些地方。


远方的暴政

关于996和躺平这种流行词汇的诞生,刘擎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想象变化的结果,原先凝固的社会想象由于背景的变化以及很多人的期待开始落空从而逐渐松动甚至分崩瓦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吃原有那套叙述模式,虽然在客观的生物需求上更容易被满足,但生活需求的压力在感受上增长,满足这个需求的比较好的、体面的能达到生存标准的供应方又不够 ,在一段较为短暂的时间里以为通过增长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这种落差感,但到了后面会发现这是结构性的问题,目前它能容纳的社会流动的空间有限,然后个人的沮丧感就会随之而来,那种非理性的叙述比如躺平就会出现, 因为在这个可以完全把控的,可预测的小空间里的自我的存在是真实、持续的。这种变化它既非激进也非保守,但会感到当下一直处在一个好像待定的转折的但是不知道往哪走的状态,影响命运的要素变量越来越多,它是远方的未经你同意就支配了你影响了你所以叫远方的暴政。

生活在这个时代,二者同时赶到

当代生活的反讽性在于一个空前想象力、开放性、创造性的时代同时又特别单向度,从公共行为到私人行为都被类别化无孔不入地蔓延到整个文化、精神生活,它是技术规约和社会机制的全面绑定,一方面好多打开的空间另一方面规训的网织得越来越密,不被系统在任何意义上所命名、规范、区分、衡量的世界完全消失了。虽然选择变得容易但牺牲掉了暧昧的多样性,自由野蛮生长的地带越来越少,从试错当中从一个偶然的事物当中诞生新的可能性的窗口一个个都被封死关闭。

你相信人类会斗争、会厮杀难道比相信人类可以共存、和平相处更深刻吗?

那些天天叫嚣着弱肉强食一味追求强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们也无非是拿着西方那套过时的野蛮文明而沾沾自喜,虽然残酷竞争的逻辑会在一段时间内奏效,但从一个更大维度上看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生存逻辑,斗则两伤,和则两利则慢慢成为现实的规范逻辑 。 一个好的社会想象应该是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很多不同的可取的生活方式,但一定有非价值、反价值的部分。

你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自负的人

反思不是站出来把自己的情景客观化,反思的位置所需要的资源、视角可能是从社会内部的异端中获取到的,也可能是在社会外部的资源当中获取的。抽离出这个社会主流是因为社会的边缘、社会的多样性以及外部社会给了那些资源和视角使得你有能力对主流进行反思,反潮流代表了一个更好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邪恶的。判断力永远是有限的,判断力的标准与你的学识、经历、见过的人事汇集而成的经验以及对这个经验做出的反思有关,它凝结而成判断。判断是存在高下之分的,判断力包含着对自己判断标准不是彻底准确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又非常重要,其中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分寸感即你既不能怀疑自己到失去判断力又不能变成一个绝对自负的人,这种恰当是经过无数次的过线之后才能慢慢找到。

这只是一个线索,是通向更开阔的更深厚的更重要的那些著作的桥梁,我希望架起这个桥梁。

现实生活世界它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没有完全的概念是不能把握的,但只有概念又会跟现实有一种不接。 现实世界跟理论有关但关联又是复杂的,理论只能起到一盏灯的作用照亮它但又不能直接对它产生什么作用,即使照亮也不是通透的整个照亮的,是有明有暗的。穷究不一定更好,也不一定得到比普通人更好的解答,深度的哲学思考把自己跟一个更大的背景甚至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或许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直接作用,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那种精神性是人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7 ) 何多苓:消极的力量

许知远也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将何多苓浪漫化了。确实,整个采访下来,何多苓呈现的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形象。“我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没有争取过任何事情。但1973年有一颗彗星进入太阳系,它被我看见了。我觉得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与它有关。”文革、停止高考、知青下乡,这些苦难是何多苓意外的财富。乡村的一切事物不但没让他感受到痛苦,还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惊奇。我能想象到在1973年的夏天,知青们因为远离书本与知识,日日劳作而苦不堪言,但其中有一个年轻人,穿梭在摇曳的松涛之中,松弛、漫不经心,他不经意地抬头,望见了天上的彗星。

许知远一直在纠结“轻”和“重”的相对关系,他坚信何多苓表现出来的“轻”背后必定有极“重”之处。

但或许这就是松弛的力量、消极的力量。无所谓命运的顺遂与否,不迎合时代的需求,只是跟从自己的内心做事。“画画”本事即是目的。

抛去外在的、功利的因素,专注于事情本身,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大部人来说却是难度极高的。现代人目的明确,焦虑拉满,很难保持这种松弛。尽管不乏“躺平”、“摆烂”等消极的声音,但这种消极意味着放弃,是预见的目的实现的不可能性后选择的放弃。何多苓的消极与这种消极不同,他从未追求过,便也毫无放弃这一说。消极的是外在,他不愿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产生欲望;积极的是内在,专注地完成自己的心意,从而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时间的私有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项飚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在一个巨大的主流叙事里找的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想我们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中心或边缘,但都不能忘记看天上的彗星。

8 ) 笔记

特别版刘擎 远方的暴政,需要全球性视角看世界。 早慧代替不了阅历。 中国文化最高的精华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而现在中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是过时的西方思想。 斗则两伤,合则两利。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会被滥用。前者是放纵了,后者是压迫。 现实主义乌托邦是有实践可行性的。 概念魔术。 分类评级无孔不入。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过度反省的人生是过不下去的。深度的哲学思考未必得到更好的解答,但是你是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精神性。 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但丁、培根、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约翰穆勒、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维特根斯坦、加缪、阿伦特、马雅可夫斯基、贺敬之、《文化:中国与世界》、伽达默尔、马克里拉、刘瑜、《论自由》、《政治自由主义》 影:《大浪淘沙》、《中国不高兴》 音:德沃夏克《自新大陆》、陆庆松 1、黄灯 2、鲁白 3、何多苓 展示悲观又给人以力量 时间的私有化 创造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自洽与放松 4、高圆圆 5、扬扬 6、宁浩 7、葛兆光 中国和日本的结构性差异:1.中国人认为合法性要以德配之,日本没有。2.日本天皇没有绝对权力,封建制。中国郡县制,书同文等,所以总是颠覆。3.中国政治管理从上到下,下遵从上,破四旧都破。所以日本能保留文化。4.日本王权与神佛平行。中国垂直,政府管僧侣等人。 书:《明儒学案》 8、吕燕 9、钟叔河 万不可以自己的学问做职业。 书:走向世界丛书、何其芳《预言》 10、papi酱 搞笑(周星驰)、可笑(生活)、好笑(有设计的喜剧) 你的观点是谁的观点,你的思考是谁的思考

短评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6分钟前
  • Shoreline
  • 力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10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11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1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20分钟前
  • 楚门
  • 力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24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27分钟前
  • yiyi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29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30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32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36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38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40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43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45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50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53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58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60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1小时前
  • 小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